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32312
成片时长:约104分钟
阅读:8914
发表:2016/2/23
主旋律
电影剧本
生命签证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90,机场出站大厅门口,
门口,
西蒙·维森塔尔、华以生,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从机场出站厅大门走出来,迎面走过来两个人……华以生指着潘光博士对西蒙·维森塔尔介绍道,
(几人使用德语)
华以生:“这位就是我在飞机上跟你说到的……上海犹太人避难史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光博士。”
华以生转而指着西蒙·维森塔尔对潘光说道,
华以生:“这位就是我在电话里对你讲的,‘以色列犹太人历史资料中心’负责人西蒙·维森塔尔先生。”
华以生笑着补充道,
华以生:“两个中心的负责人终于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你们,你们,有的事做了。”
华以生又指着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对潘光说:“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以‘色列犹太人历史资料中心’成员。”
潘光和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握手,
潘光博士指着身旁的一位女士对西蒙·维森塔尔几个人说,
潘光:“华以生先生的妻子……林艺女士海犹太人避难史研究中心成员,上海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史教授。”
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一一上前与林艺握手,
林艺最后暗中握住华以生的一只手,
林艺嗔怪道(汉语):“死鬼……这麽多天……一个电话都没有?……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潘光听见偷偷地笑了一下,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不知所云傻笑着……
潘光指引着大家向停车场走去。
字幕: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91,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外·日
镜头 大使馆外景……
92,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连特卡·露西,两个随员,他们正在整理行装,列·奥勒施芬坐在一个角落里。
93,高速公路上 外·日
面包车内,
西蒙·维森塔尔、潘光,坐一排,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坐一排,华以生、林艺坐一排,
梅特·内雅维斯本在接听移动电话(手持移动电话),接听过程中站起身把电话递到西蒙·维森塔尔手中……
94,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连特卡·露西,两个随员,
奥斯·贝恩拿着电话(希伯来语):“摩萨德中心,我们已经到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95,高速公路上 外·日
面包车内,
西蒙·维森塔尔、潘光,坐一排,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坐一排,华以生、林艺坐一排,
西蒙·维森塔尔(希伯来语):“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色列大使馆已经派人把监听录音、电子、红外跟踪器、密码接收器送到,你们立刻飞到德巴里洛切镇,安第斯酒店有人接应你们。”
96,以色列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莲特卡·露西,两个随员,
奥斯·贝恩放下电话对组员说道(希伯来语):“出发——机场!摩萨德——德巴里洛切计划开始行动!”
几个人立刻站起身……
97,高速公路上 外·日
面包车内,
西蒙·维森塔尔、潘光,坐一排,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坐一排,华以生、林艺坐一排,
(几人对话使用希伯来语)
西蒙·维森塔尔转过头对着蒙斯、梅特·内雅维斯本说道:“摩萨德——德巴里洛切计划开始行动了。”
潘光:“德巴里洛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脉南麓德巴里洛切小镇?”
西蒙·维森塔尔惊奇:“潘光博士……怎麽您懂得‘衣地喜’?”(衣地喜——希伯来语)
潘光:“我是犹太人世界史研究专家,怎末可以不懂得他们民族的母语呢?”
西蒙·维森塔尔:“阿根廷居住着25万德国人,德巴里洛切小镇更是二战后德国人聚集的小镇。”
潘光:“我研究过这方面的资料,二战后,南美洲同样具有殖民历史的几个国家简直是德国纳粹的天堂。”
西蒙·维森塔尔:“他们有着黑暗的过去,他们在地球的另一端,过着舒适甚至奢侈的生活。希特勒诞辰日聚会,唱着古老的德国祝酒歌。我们为了抓捕他绕过了半个地球。”
潘光:“巴西、秘鲁冷战格局形成的冷漠,纳粹战犯在这个历史的间隙中得以生存。尤其阿根廷军人政府统治更使得几十万纳粹战犯在这里逍遥法外,继续过着他们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
西蒙·维森塔尔:“暗杀他们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是要他们得到正义的审判。为了避免纷争,我们只有把他们秘密偷运到玻利维亚,再转道飞回以色列。”
蒙丝:“纳粹盖世太保犹太部主管监督执行‘最后解决方案’的阿道夫·艾希曼,法国盖世太保局长库尔特·利施卡,罗马纳粹盖世太保头子艾里希普里等,近千名纳粹战犯都是用各种办法辗转几个国家运回以色列接受公审的。”
潘光:“现在阿根廷可能好一些?”
西蒙·维森塔尔:“梅内姆执政阿根廷经济出现了一些起色。但要从根本上清除军人政府纳粹漠视意识,正视二战后国际新秩序,根除那里的纳粹分子……远没有那么简单,还要依靠国际间联手的正义力量啊!”
字幕: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98,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外·日
大门外,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开车,组员莲特卡·露西,两个随员乘坐着一辆轿车向机场方向驰去……
99,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外·日
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摩西会堂》,是座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纪念馆大敞着镂花的铁门将游客迎进里面。正前方和左侧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门,石拱的门廊,类似巴罗克的风格。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站立在纪念馆《摩西会堂》石拱门前,
女讲解员(汉语):“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是纪念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居住历史的主题纪念馆;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摩西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华以生小声用希伯来语给西蒙几位翻译)
女讲解员(汉语):“摩西会堂。是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史历史的重要见证。”
华以生(希伯来语):“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
林艺:“2007年,上海市虹口人民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斥资100万美元对原摩西会堂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摩西会堂旧址仅作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供游客参观,不再用于举行宗教活动。只是生动地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
(华以生小声用希伯来语给西蒙几位翻译)
潘光(希伯来语):“1993年10月14日,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到摩西会堂参观,这位两年后遇刺身亡的犹太政治家头戴蓝色小帽,作了虔诚的祈祷。他的临别留言简短而真挚,他说‘在犹太人被纳粹屠杀、驱赶而流浪于世界各地之时,犹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护,我和以色列人民及政府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的帮助。’”
西蒙·维森塔尔(希伯来语):“是的,人们不难掂量出上海在犹太民族的历史天平上所具有的沉重份量。”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一行人走进摩西会堂,他们边走边叙说着……
华以生(希伯来语):“从 1938年到1941年底,上海滩涌入的犹太难民潮规模达到约3万。河滨大楼在1938年时曾是大批犹太难民栖居的主要接待站。阿哈龙会堂也成为犹太难民的落脚处。大多数犹太难民最后都被安置在虹口提蓝桥、唐山路、安国路等地,唐山路818弄还有‘外国弄’之称,原因是弄内100幢用青灰砖砌成的石库门房子当时都住着犹太人,”
潘光:“在美国卡特总统手下当过财政部长的布卢门撒尔,作为犹太人年幼时在上海度过,虹口是其青少年时期送面包、卖香肠、踢足球的旧地,而舟山路59号,是他与家人共居的旧宅。”
林艺(汉语):“布卢门撒尔曾几次来沪,每当谈及那段现代犹太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和与上海居民结下的情谊,他总要动容,落泪甚至都润湿了工作人员递上的毛巾。”
(潘光博士一旁小声地给几个人使用希伯来语翻译)
华以生(希伯来语):“1943年-1944年冬季,可能是难民所遭遇的最严酷的冬季。各种救援委员会都处于破产的边缘。日常生活用品和电力都实行定额配给,煤炭严重匮缺。一些男子开始乞讨,许多女子卖淫,很多母亲出卖新生婴儿。1943年6月,国际红十字会在致信华盛顿时写道:‘上海市民的处境悲惨,而且还在不停地恶化。……最糟的可能是德国犹太移民的处境,至少有6000人正处于饥饿的死亡线上……。”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一行人走进摩西会堂二层三层,他们边走边叙说着……
华以生(希伯来语):“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上海的大街到处是欢腾的人群。在隔都中,人们都在跳舞、唱歌、碰杯、互相道喜。8月26日,通行证制度被废除。但难民依然生活在隔都中,因为他们太穷而无法到其它地方安身。此时此刻,难民并不大关心搬家的事,他们首先想找到自己那些失散在世界各地的家庭成员。”
林艺(汉语):“二战上海3万犹太难民,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华以生小声地用希伯来语给几个人翻译)
潘光(希伯来语):“二战结束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上海,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国。象华以生先生这样留在中国的不足百人,他们大多与中国人组成家庭,入了中国籍。”
华以生(希伯来语):“92年中国以色列建交,这一年我们的朋友沙拉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她是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林艺(汉语):“现在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6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就读音乐学院时,我们还是同窗学友哩。”
(华以生小声地用希伯来语给几个人翻译)
潘光(希伯来语):“对希特勒政权在欧洲杀戮的600万名犹太人来说,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所接纳的几万个难民数字实在太小,但对因此获得生命的犹太人及其家庭乃至后代而言,却又是百分之百的恩惠!”
字幕: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100,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外·日
这里是安第斯山脉南麓一座小山的顶上,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莲特卡·露西,两个随员登上小山顶,放下背囊,先期派遣到德巴里洛切镇的两位摩萨德特工(1号男、2号女)早已等候在那里,两拨人相见,相互握手问好。
一号特工把望远镜递给奥斯·贝恩,奥斯·贝恩举起望远镜向山下望去,
(使用希伯来语)
一号特工:“这里是安第斯山脉南麓,德巴里洛切就在山脚下。”
2号特工:“德巴里洛切北面洛斯镇,南面埃斯克尔小镇,东面洛博斯港,西面是智利的科尔科瓦多湾。”
1号特工:“德巴里洛切镇是德国人居住区,人口14、5万,也是纳粹分子集中聚集的地方。丘布特河穿过小镇东流进入大西洋。小镇距离里奥內格罗省400公里。”
奥斯·贝恩举起望远镜向山下望去,继而把望远镜递给蒙丝……蒙斯继续向山下望去……
101,高速公路上 外·日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坐在面包车内,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坐在一起小声交谈着,华以生和梅特·内雅维斯本坐在一起,林艺和蒙丝坐在一起,华以生、林艺分别指点着给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介绍窗外飞驰而过的名胜建筑和著名风景……
字幕: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102,房间内 内·日
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莲特卡·露西,两名随员,另外两名特工,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跟前,分别调试监听器械,跟踪设备,远距离红外摄影器材……
(几人使用希伯来语)
一号特工:“监听器……安装在德国人的教堂,酒吧,音乐厅……”
奥斯·贝恩:“嗯……德国人节假日、婚礼、生日派对……俱乐部。”
莲特卡·露西:“我们在以色列亚德韦希姆档案馆找到二战期间,维也纳党卫军管理处置犹太人部门聚会时的录音带,其中有阿道夫·辛德的录音片段,我们截取了他的音频音质频谱,这就是他的DNA。”
2号特工在在整理远距离红外摄影器材,
奥斯·贝恩:“你可以无限制地拍摄……要知道列·奥勒施芬是能够认出阿道夫·辛德的。”
2号特工:“列·奥勒施芬在大使馆?”
奥斯·贝恩:“大使馆地下室里。”
莲特卡·露西:“列·奥勒施芬供出阿道夫·辛德现在的名字——伊萨克·鲍曼。”
103,高速环路上 外·日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坐在面包车内,
潘光和、西蒙·维森塔尔坐在一起小声交谈着,华以生和梅特·内雅维斯本坐在一起,林艺和蒙丝坐在一起,华以生、林艺分别指点着给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介绍窗外飞驰而过的名胜建筑和著名风景……
(除林艺之外几个人均使用希伯来语)
西蒙·维森塔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乱了人民生存秩序,犹太人在欧洲面临生存的威胁。于是,他们开始向世界各地流亡,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流亡地就是中国的上海,这是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世界如此之大,远在欧洲的犹太人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呢?”
潘光:“我探访了上百个犹太人,在他们的回忆中,上海几乎是他们惟一可以选择的避难史地,这是为什么呢?”
西蒙·维森塔尔摊开双手:“是呀,为什么呢?”
潘光:“当时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向流亡的犹太人关上了大门。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以美国为代表,当时美国国会有一批人带着孤立主义思潮主张不要接收那么多的难民,怕因此影响美国本土人的生活环境。第二个以一些欧洲国家为代表,他们怕得罪希特勒,因为德国那时候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波兰,而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因为与德国接壤,也怕自己受战争的牵连。”
(一旁的华以生细声慢语给林艺翻译)
林艺从一旁补充道(汉语):“我的一位犹太朋友,他向我讲述了他们一家逃往上海的故事。二战初期,他的爸爸被盖世太保抓住了,幸运的是在去集中营的路上逃脱了,跑到家后对他妈妈说一定要马上离开这里,他说虽然现在逃脱了,但说不定哪天又会被抓进去。他妈妈说哪里都不接纳犹太人,爸爸便对妈妈说在去集中营的路上听说一个地方叫上海,那里可以接受犹太人,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夫妇俩翻翻箱倒柜找出一张地图,并花了10几分钟找到了一个黑黑的小圈圈——上海。妈妈看到远隔重洋,心生犹豫,但爸爸说多远都要去,那是唯一可以逃生的地方呀!接下来几天,他们通过朋友辗转搞到了签证,连夜就离开了维也纳到了意大利,又买了船票到达了上海。”
(华以生一旁细声地给西蒙他们翻译)
西蒙·维森塔尔:“为什么这些无处可去的犹太难民就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上海?”
华以生插言:“1937年的8月13日,日军进入上海以后 就把上海非租界区都占领了,此时中国政府撤到南京,英法等只是租界的管理者,这样租借地就成了三不管的状态。而犹太人到上海最集中的时间,恰恰也是在这段时间——犹太人是在一个最危险的时间来到了一个最动荡的地方。”
潘光:“战争打乱了一切秩序,特殊形势反倒造成了一个更大的权力真空,于是上海出现了在一个全世界看来都十分独特的现象——成为数万犹太人逃离劫难的方舟。”
西蒙·维森塔尔:“这就是说上海是日本占领区,不需要签证。”
华以生:“是的,我说过的,上海是日本占领区,不需要签证,但你要离开奥地利维也纳则必须要有外国签证!”
西蒙·维森塔尔:“你得到了签证——生命签证!”
华以生:“在维也纳中华民国领事馆是唯一发放签证的国家。”
104,东方之珠 外·晚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在凭栏展望……
那样的气派……
字幕: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门口,
西蒙·维森塔尔、华以生,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从机场出站厅大门走出来,迎面走过来两个人……华以生指着潘光博士对西蒙·维森塔尔介绍道,
(几人使用德语)
华以生:“这位就是我在飞机上跟你说到的……上海犹太人避难史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光博士。”
华以生转而指着西蒙·维森塔尔对潘光说道,
华以生:“这位就是我在电话里对你讲的,‘以色列犹太人历史资料中心’负责人西蒙·维森塔尔先生。”
华以生笑着补充道,
华以生:“两个中心的负责人终于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你们,你们,有的事做了。”
华以生又指着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对潘光说:“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以‘色列犹太人历史资料中心’成员。”
潘光和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握手,
潘光博士指着身旁的一位女士对西蒙·维森塔尔几个人说,
潘光:“华以生先生的妻子……林艺女士海犹太人避难史研究中心成员,上海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史教授。”
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一一上前与林艺握手,
林艺最后暗中握住华以生的一只手,
林艺嗔怪道(汉语):“死鬼……这麽多天……一个电话都没有?……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潘光听见偷偷地笑了一下,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不知所云傻笑着……
潘光指引着大家向停车场走去。
字幕: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91,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外·日
镜头 大使馆外景……
92,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连特卡·露西,两个随员,他们正在整理行装,列·奥勒施芬坐在一个角落里。
93,高速公路上 外·日
面包车内,
西蒙·维森塔尔、潘光,坐一排,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坐一排,华以生、林艺坐一排,
梅特·内雅维斯本在接听移动电话(手持移动电话),接听过程中站起身把电话递到西蒙·维森塔尔手中……
94,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连特卡·露西,两个随员,
奥斯·贝恩拿着电话(希伯来语):“摩萨德中心,我们已经到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95,高速公路上 外·日
面包车内,
西蒙·维森塔尔、潘光,坐一排,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坐一排,华以生、林艺坐一排,
西蒙·维森塔尔(希伯来语):“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色列大使馆已经派人把监听录音、电子、红外跟踪器、密码接收器送到,你们立刻飞到德巴里洛切镇,安第斯酒店有人接应你们。”
96,以色列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莲特卡·露西,两个随员,
奥斯·贝恩放下电话对组员说道(希伯来语):“出发——机场!摩萨德——德巴里洛切计划开始行动!”
几个人立刻站起身……
97,高速公路上 外·日
面包车内,
西蒙·维森塔尔、潘光,坐一排,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坐一排,华以生、林艺坐一排,
(几人对话使用希伯来语)
西蒙·维森塔尔转过头对着蒙斯、梅特·内雅维斯本说道:“摩萨德——德巴里洛切计划开始行动了。”
潘光:“德巴里洛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脉南麓德巴里洛切小镇?”
西蒙·维森塔尔惊奇:“潘光博士……怎麽您懂得‘衣地喜’?”(衣地喜——希伯来语)
潘光:“我是犹太人世界史研究专家,怎末可以不懂得他们民族的母语呢?”
西蒙·维森塔尔:“阿根廷居住着25万德国人,德巴里洛切小镇更是二战后德国人聚集的小镇。”
潘光:“我研究过这方面的资料,二战后,南美洲同样具有殖民历史的几个国家简直是德国纳粹的天堂。”
西蒙·维森塔尔:“他们有着黑暗的过去,他们在地球的另一端,过着舒适甚至奢侈的生活。希特勒诞辰日聚会,唱着古老的德国祝酒歌。我们为了抓捕他绕过了半个地球。”
潘光:“巴西、秘鲁冷战格局形成的冷漠,纳粹战犯在这个历史的间隙中得以生存。尤其阿根廷军人政府统治更使得几十万纳粹战犯在这里逍遥法外,继续过着他们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
西蒙·维森塔尔:“暗杀他们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是要他们得到正义的审判。为了避免纷争,我们只有把他们秘密偷运到玻利维亚,再转道飞回以色列。”
蒙丝:“纳粹盖世太保犹太部主管监督执行‘最后解决方案’的阿道夫·艾希曼,法国盖世太保局长库尔特·利施卡,罗马纳粹盖世太保头子艾里希普里等,近千名纳粹战犯都是用各种办法辗转几个国家运回以色列接受公审的。”
潘光:“现在阿根廷可能好一些?”
西蒙·维森塔尔:“梅内姆执政阿根廷经济出现了一些起色。但要从根本上清除军人政府纳粹漠视意识,正视二战后国际新秩序,根除那里的纳粹分子……远没有那么简单,还要依靠国际间联手的正义力量啊!”
字幕: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98,以色列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 ,外·日
大门外,
摩萨德特工行动小组4个人,组长奥斯·贝恩开车,组员莲特卡·露西,两个随员乘坐着一辆轿车向机场方向驰去……
99,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外·日
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摩西会堂》,是座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纪念馆大敞着镂花的铁门将游客迎进里面。正前方和左侧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门,石拱的门廊,类似巴罗克的风格。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站立在纪念馆《摩西会堂》石拱门前,
女讲解员(汉语):“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是纪念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居住历史的主题纪念馆;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摩西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华以生小声用希伯来语给西蒙几位翻译)
女讲解员(汉语):“摩西会堂。是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史历史的重要见证。”
华以生(希伯来语):“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
林艺:“2007年,上海市虹口人民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斥资100万美元对原摩西会堂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摩西会堂旧址仅作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供游客参观,不再用于举行宗教活动。只是生动地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
(华以生小声用希伯来语给西蒙几位翻译)
潘光(希伯来语):“1993年10月14日,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到摩西会堂参观,这位两年后遇刺身亡的犹太政治家头戴蓝色小帽,作了虔诚的祈祷。他的临别留言简短而真挚,他说‘在犹太人被纳粹屠杀、驱赶而流浪于世界各地之时,犹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护,我和以色列人民及政府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的帮助。’”
西蒙·维森塔尔(希伯来语):“是的,人们不难掂量出上海在犹太民族的历史天平上所具有的沉重份量。”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一行人走进摩西会堂,他们边走边叙说着……
华以生(希伯来语):“从 1938年到1941年底,上海滩涌入的犹太难民潮规模达到约3万。河滨大楼在1938年时曾是大批犹太难民栖居的主要接待站。阿哈龙会堂也成为犹太难民的落脚处。大多数犹太难民最后都被安置在虹口提蓝桥、唐山路、安国路等地,唐山路818弄还有‘外国弄’之称,原因是弄内100幢用青灰砖砌成的石库门房子当时都住着犹太人,”
潘光:“在美国卡特总统手下当过财政部长的布卢门撒尔,作为犹太人年幼时在上海度过,虹口是其青少年时期送面包、卖香肠、踢足球的旧地,而舟山路59号,是他与家人共居的旧宅。”
林艺(汉语):“布卢门撒尔曾几次来沪,每当谈及那段现代犹太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和与上海居民结下的情谊,他总要动容,落泪甚至都润湿了工作人员递上的毛巾。”
(潘光博士一旁小声地给几个人使用希伯来语翻译)
华以生(希伯来语):“1943年-1944年冬季,可能是难民所遭遇的最严酷的冬季。各种救援委员会都处于破产的边缘。日常生活用品和电力都实行定额配给,煤炭严重匮缺。一些男子开始乞讨,许多女子卖淫,很多母亲出卖新生婴儿。1943年6月,国际红十字会在致信华盛顿时写道:‘上海市民的处境悲惨,而且还在不停地恶化。……最糟的可能是德国犹太移民的处境,至少有6000人正处于饥饿的死亡线上……。”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一行人走进摩西会堂二层三层,他们边走边叙说着……
华以生(希伯来语):“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上海的大街到处是欢腾的人群。在隔都中,人们都在跳舞、唱歌、碰杯、互相道喜。8月26日,通行证制度被废除。但难民依然生活在隔都中,因为他们太穷而无法到其它地方安身。此时此刻,难民并不大关心搬家的事,他们首先想找到自己那些失散在世界各地的家庭成员。”
林艺(汉语):“二战上海3万犹太难民,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华以生小声地用希伯来语给几个人翻译)
潘光(希伯来语):“二战结束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上海,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国。象华以生先生这样留在中国的不足百人,他们大多与中国人组成家庭,入了中国籍。”
华以生(希伯来语):“92年中国以色列建交,这一年我们的朋友沙拉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她是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林艺(汉语):“现在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6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就读音乐学院时,我们还是同窗学友哩。”
(华以生小声地用希伯来语给几个人翻译)
潘光(希伯来语):“对希特勒政权在欧洲杀戮的600万名犹太人来说,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所接纳的几万个难民数字实在太小,但对因此获得生命的犹太人及其家庭乃至后代而言,却又是百分之百的恩惠!”
字幕: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100,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外·日
这里是安第斯山脉南麓一座小山的顶上,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莲特卡·露西,两个随员登上小山顶,放下背囊,先期派遣到德巴里洛切镇的两位摩萨德特工(1号男、2号女)早已等候在那里,两拨人相见,相互握手问好。
一号特工把望远镜递给奥斯·贝恩,奥斯·贝恩举起望远镜向山下望去,
(使用希伯来语)
一号特工:“这里是安第斯山脉南麓,德巴里洛切就在山脚下。”
2号特工:“德巴里洛切北面洛斯镇,南面埃斯克尔小镇,东面洛博斯港,西面是智利的科尔科瓦多湾。”
1号特工:“德巴里洛切镇是德国人居住区,人口14、5万,也是纳粹分子集中聚集的地方。丘布特河穿过小镇东流进入大西洋。小镇距离里奥內格罗省400公里。”
奥斯·贝恩举起望远镜向山下望去,继而把望远镜递给蒙丝……蒙斯继续向山下望去……
101,高速公路上 外·日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坐在面包车内,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坐在一起小声交谈着,华以生和梅特·内雅维斯本坐在一起,林艺和蒙丝坐在一起,华以生、林艺分别指点着给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介绍窗外飞驰而过的名胜建筑和著名风景……
字幕: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102,房间内 内·日
组长奥斯·贝恩,组员莲特卡·露西,两名随员,另外两名特工,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跟前,分别调试监听器械,跟踪设备,远距离红外摄影器材……
(几人使用希伯来语)
一号特工:“监听器……安装在德国人的教堂,酒吧,音乐厅……”
奥斯·贝恩:“嗯……德国人节假日、婚礼、生日派对……俱乐部。”
莲特卡·露西:“我们在以色列亚德韦希姆档案馆找到二战期间,维也纳党卫军管理处置犹太人部门聚会时的录音带,其中有阿道夫·辛德的录音片段,我们截取了他的音频音质频谱,这就是他的DNA。”
2号特工在在整理远距离红外摄影器材,
奥斯·贝恩:“你可以无限制地拍摄……要知道列·奥勒施芬是能够认出阿道夫·辛德的。”
2号特工:“列·奥勒施芬在大使馆?”
奥斯·贝恩:“大使馆地下室里。”
莲特卡·露西:“列·奥勒施芬供出阿道夫·辛德现在的名字——伊萨克·鲍曼。”
103,高速环路上 外·日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坐在面包车内,
潘光和、西蒙·维森塔尔坐在一起小声交谈着,华以生和梅特·内雅维斯本坐在一起,林艺和蒙丝坐在一起,华以生、林艺分别指点着给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介绍窗外飞驰而过的名胜建筑和著名风景……
(除林艺之外几个人均使用希伯来语)
西蒙·维森塔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乱了人民生存秩序,犹太人在欧洲面临生存的威胁。于是,他们开始向世界各地流亡,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流亡地就是中国的上海,这是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世界如此之大,远在欧洲的犹太人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呢?”
潘光:“我探访了上百个犹太人,在他们的回忆中,上海几乎是他们惟一可以选择的避难史地,这是为什么呢?”
西蒙·维森塔尔摊开双手:“是呀,为什么呢?”
潘光:“当时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向流亡的犹太人关上了大门。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以美国为代表,当时美国国会有一批人带着孤立主义思潮主张不要接收那么多的难民,怕因此影响美国本土人的生活环境。第二个以一些欧洲国家为代表,他们怕得罪希特勒,因为德国那时候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波兰,而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因为与德国接壤,也怕自己受战争的牵连。”
(一旁的华以生细声慢语给林艺翻译)
林艺从一旁补充道(汉语):“我的一位犹太朋友,他向我讲述了他们一家逃往上海的故事。二战初期,他的爸爸被盖世太保抓住了,幸运的是在去集中营的路上逃脱了,跑到家后对他妈妈说一定要马上离开这里,他说虽然现在逃脱了,但说不定哪天又会被抓进去。他妈妈说哪里都不接纳犹太人,爸爸便对妈妈说在去集中营的路上听说一个地方叫上海,那里可以接受犹太人,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夫妇俩翻翻箱倒柜找出一张地图,并花了10几分钟找到了一个黑黑的小圈圈——上海。妈妈看到远隔重洋,心生犹豫,但爸爸说多远都要去,那是唯一可以逃生的地方呀!接下来几天,他们通过朋友辗转搞到了签证,连夜就离开了维也纳到了意大利,又买了船票到达了上海。”
(华以生一旁细声地给西蒙他们翻译)
西蒙·维森塔尔:“为什么这些无处可去的犹太难民就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上海?”
华以生插言:“1937年的8月13日,日军进入上海以后 就把上海非租界区都占领了,此时中国政府撤到南京,英法等只是租界的管理者,这样租借地就成了三不管的状态。而犹太人到上海最集中的时间,恰恰也是在这段时间——犹太人是在一个最危险的时间来到了一个最动荡的地方。”
潘光:“战争打乱了一切秩序,特殊形势反倒造成了一个更大的权力真空,于是上海出现了在一个全世界看来都十分独特的现象——成为数万犹太人逃离劫难的方舟。”
西蒙·维森塔尔:“这就是说上海是日本占领区,不需要签证。”
华以生:“是的,我说过的,上海是日本占领区,不需要签证,但你要离开奥地利维也纳则必须要有外国签证!”
西蒙·维森塔尔:“你得到了签证——生命签证!”
华以生:“在维也纳中华民国领事馆是唯一发放签证的国家。”
104,东方之珠 外·晚
潘光、西蒙·维森塔尔、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林艺在凭栏展望……
那样的气派……
字幕:阿根廷德巴里洛切镇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