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2921
阅读:139
发表:2025/3/25
43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第14章:双十签约(上)
1
…
13
14
15
…
43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双十签约(上)
一
抗战胜利,东北这块黑土地,很快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自日寇投降之日起,国共两党在争夺东北这块宝贵土地的问题上费尽了心思。
天时地利人和,中共占了先机。
再从头说起。
苏联出兵,十五天前进一千多华里,很快占领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吉林、延吉、牡丹江等城市,直至朝鲜北部。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苏军空降部队占领伪满首府长春;八月二十一日占沈阳,俘虏了在逃的伪满皇帝溥仪及日关东军司令部人员;二十二日占领旅顺大连;苏蒙联军于二十五日占领锦州、承德。苏军二十天歼灭日军六十七万四千余,缴获飞机九百多架,舰船五十多艘,各种火炮三千五百余门,坦克五百六十九辆。苏军伤亡三万余人。
苏军完全控制了东北。
蒋介石兵力全在西南、西北,远离东北,鞭长莫及,蒋介石起初又过于相信刚刚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以为苏联会把东北乖乖拱手交他。哪知斯大林最是出尔反尔的主,他现在最是顾忌美国染指东北,并不情愿把东北交给国民党。
共产党看中时机,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东北。
中共总司令朱德在日本投降之际连发十道命令收复失地,第二道命令是:“原东北军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所部及冀热辽李运昌部,应立即向辽宁、吉林出发,以配合苏军作战,并接受东北日伪军的投降。”
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接到命令,于八月十三日召集部下分派兵马,抽调主力八个团共一万三千余人外加二百五十名地方干部,分三路率先挺进东北。
他们先在兴城、锦西地区迫使伪满军五千人投降。其中曾克林部于三十一日在苏军配合下攻克山海关,首先控制了这个连接关内关外的咽喉要道。此为中共今后进入东北而至关重要一着,曾克林功高至伟,以下细表。
日伪投降,东北成政权真空地带,民众热情很高,很好组织,伪军收编甚易,动辄可改编数千众,条件极为有利。单在山海关附近,曾克林派很少几支部队就收编了伪军三个团外加一个“讨伐队”,人枪上万。
但当时的中共普遍认为:受中苏条约之限制,苏军必然要将东三省交给国民政府,中共军进入东三省,苏军必不肯予以接洽和帮助。故于第二道令发布同时,又发一党内通知:“东北三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我党是否能派军进入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派干部去似无问题。”因而决定由林枫率一千名干部去东北,除李运昌外,并未要求其他部队立即开赴东北。
在延安,刘少奇彻夜深读研究国民政府与斯大林刚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内容,中有一句:“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刘少奇看着这句话,仔细琢磨突然意识到有机可趁,他很快跑去见毛泽东,到了毛泽东住处,正好朱德也在,他对毛朱两人道:“中苏条约中有‘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的话,这句话的另一方面是否也意味着,只要是中国人,苏军便可以不过问。”
毛泽东兴奋的挥舞双手道:“是呀,我们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占中国人的地盘,理所当然。”
刘小奇当即道:“那么,我们应马上北进,接收东北!”
朱德也搓手兴奋道:“看看,险些误了大事。我们的策略当有所改变。”
毛泽东道:“把在延的中委同志们拢来,大家商议。”
于是,中共领导人很快开会集体商议,反复推敲,一致决定改变策略,马上抽调晋察冀鲁军区干部和部队迅速出发,挺进东北。
毛泽东发令:“挺进东北,要快,还要讲策略。”
八月二十六日,为策略起见,中共下发新指示强调:部队用东北军和义勇军名义,不坐火车,不占大城市,不声张,不登报,走小路控制苏军未曾进驻之小城市和乡村广大地区。毛泽东指示:“对苏军可进行非正式接触,将情报通知苏军。但不要勉强与苏军正式接洽、联络,亦不要求苏军给我帮助。只要苏军不作声,不坚决反对我之行动即好。但为苏军坚决反对之事我必须照顾,不要使苏军在外交法律上为难。”
命令发出,中共相关各部队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山东军分区中共干部吕其恩、邹大鹏率一百多人的先遣队,于8月26日中共下发指示当日,就从山东半岛出发,乘木船渡海于辽东半岛庄河地区登陆,次日攻占了庄河县城。接着派代表沿西南下大连与苏军联络,苏军一位少将专门接见了八路军代表。苏军少将明确表示,中共在乡村活动,红军不加干涉,并同意中共在大城市组织非武装的群众团体。吕其恩、邹大鹏甚是高兴,当即电告延安:“苏军只占领了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均未占领,苏军表明,对中共军队在乡村开展活动不加干涉。”
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为中共夺取东北的构思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延安得到吕其恩、邹大鹏电告消息,大为兴奋。毛泽东高兴道:“挺进东北,这步棋开局不错,定要走好!”
刘少奇立即向山东军区发出命令道:“迅速抽调人马渡海向东北开进!”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蒋介石三电邀请之下赴渝进行国共和谈。刘少奇临危受命,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到重庆的第三日,即密电告知刘少奇:“经了解,由于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约束,东北问题不可能列入国共谈判内容,争夺东北,仍有机会。对东北要抢占先机,使成既成事实。否则苏军撤退只有交国民党政府一途。”
延安刘少奇得到如下情报:
“八路军曾克林部于八月三十日在绥中县山海关外与苏军会师,并相互配合攻占了山海关,苏军即任由中共建立政权和维持治安。”“八路军和苏联红军在山海关举行盛大联欢会,并联合举行了入城式。”
刘少奇十分兴奋,即刻命令相关部门尽快报告事情进展的真实情况及每个细节。
曾克林,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东村乡齐心村人,1913年1月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七师二十一团连副政治指导员,第四师二十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第三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10月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挺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之日,中共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奉命率东路军四千余人从河北抚宁县出发,向锦州、沈阳方向挺进。
八月二十五日,前锋直指山海关。
曾克林率部到达山海关,山海关有日伪军约两千人据守,这些守军接到上峰命令,只向国民党军队投降,拒绝向八路军部队缴械投降。
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冀热辽部队苦于无炮,打不开城门,曾克林决定先清扫据点外围,然后避开山海关,绕道九门口,直取锦州、沈阳。
八月二十八日,曾克林率军占领了柳江和石门寨煤矿,截断了秦皇岛、山海关之间的燃料供应。二十九日,占领了山海关外车站前所。
八月三十日,曾克林正准备绕过山海关东去锦州之时,忽然发现苏联红军的一个小型车队拖着三门平射炮,分乘五辆汽车向前所地区驶来,曾克林遂带领部队拥上前来,表示对苏军官兵热烈欢迎,并握手拥抱,共庆胜利会师。
曾克林看见苏军武器装备良好,眼睛更是盯上了那三门平射炮。如此精良武器,何不借来一用?于是,曾克林迅速电告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拟与苏军商议,请求协助,以收复山海关。”
李运昌回电:“可行!”
曾克林一刻不等,遂偕同政委唐凯去了苏军指挥部,和苏军商议:“请求苏联红军协助,收复山海关。”
苏军不予同意:“我们的任务是到东北作战,山海关属于华北,我们不能去。”
曾克林道:“我们受朱德总司令命令到东北配合你们作战,收复失地,接管主权。山海关是我军通往东北的要道,而山海关日军的战斗部队并未缴械投降,不打败他们,怎么谈得上配合?”
那位苏军负责人也觉得有理,道:“炮火配合可以,但苏军不进入山海关。”
这正是曾克林想要的。曾克林立即命令部队杀回马枪,迅速包围山海关。
共军战士一时士气高涨,时值中秋,天气闷热,战士们顶着烈日,疾速行军四十里,从东、南、北三面把山海关团团包围起来。
下午五时,曾克林下达总攻命令,战斗开始。
苏军也守信用,准时平炮开火,威力十足,城门被轰开一个口子。共军战士虽然行军疲惫,但对日军拒不向共军投降怀一肚子恨气,顿时士气暴涨,在炮火的掩护下,很快攻入山海关城内。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于当晚九点,曾克林部队占领了山海关。俘伪军一千余人,大部日军南逃秦皇岛。
多年来被日伪军奴役的山海关人民,对日寇的仇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当战斗仍在激烈进行之时,市民们不顾生命危险,提着开水,举着食物,舞着旗帜涌上大街,为攻城部队助战。许多从东北失业回关里的工人,路过山海关也不走了,纷纷加入曾克林部队行列。
就此,中共部队占领了山海关,为此后中共十万大军挺进东北打开了重要关隘通道。
历史证明,山海关的占领,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性胜利。
中共领导人刘少奇得知曾克林占领了山海关,兴奋异常,立即着手进行占领挺进东北的战略决策。他不止一次谈到:此次占领,正是在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刻,它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曾克林有功于国,这才是开始,以下还有——
作为试探,冀察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与政委唐凯率两千人,一路向东,夺关斩将,顺利出师,攻克东北重镇锦州后,即刻率所部乘军列入进东北,于九月五日凌晨抵达沈阳。
驻守沈阳的苏联军队见一支没有军衔的部队开进沈阳,感到突然,立即调动部队将火车站包围。
列车进站,曾克林和唐凯指挥部队下车,迎面跑来一队苏军士兵,挥动枪支,鸣哩哇啦,不准他们下车,车站周围,是全副武装的苏联兵士。
无论曾克林怎么解释,就是不准下车。曾克林便到苏军司令部交涉。沈阳卫戍区司令卡夫通少将接待了他。
卡夫通态度很不友好,责问道:“你们是什么军队?从哪里来的?”
曾克林不急,客气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八路军,我们是遵照延安总部命令,挺进东北,配合贵军作战,接管东北的。”
卡夫通态度强硬:“根据苏联政府与贵国政府签订的有关协定,我们不会同意你们进驻沈阳。”
曾克林强压火气:“中苏友好,中苏友好,既然来了,总得有个落脚地方。”
卡夫通毫不通融:“那也不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曾克林无法,只得回到火车站和唐凯商议,唐凯说:“我们有朱德总司令的第二号命令,咱们再去找他们说理。”
曾克林和唐凯第二次找卡夫通。曾克林说:“你们是苏联共产党的队伍,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苏两党友好,目标一致,为什么不准我们进城?”
卡夫通固执道:“我们最高统帅部是不会同意你们进驻沈阳的。”
曾克林和唐凯回到火车站,士兵们在车上又渴又饿,情绪激动,觉得苏军不可理喻。
下午三点,曾克林和唐凯仍不灰心,第三次去见卡夫通。这次曾克林、唐凯态度强硬,唐凯火气更甚,卷起袖子,露出一个印着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袖章,对卡夫通高喊道:“毛泽东!毛泽东!共产党!共产党!”
曾克林说:“这里是我们坚持抗日的根据地,你们不让我们来让谁来?你们不相信我们,可以打电报问莫斯科!”
旁边有个上校叫格拉辛科,是个政工干部,曾克林的话提醒了他,当即和卡夫通耳语几句,卡夫通终于表示同意部队下车,但不同意他们进驻沈阳市区,而要他们驻在离市区十五公里外的苏家屯。
先下车再说。曾克林和唐凯表示同意。
让苏联人想不到的是,八路军到达沈阳的消息在全市传开,成群结队的人们涌向车站,其激烈气氛不亚于一个隆重庆典。工人、学生、店员、市民举着旗帜迎接自己的队伍。火车站前有一个较为宽大的广场,在广场通往市区的四条大道上,以及四周的房顶上、阳台下,都站满了欢迎的人。
直到傍晚,曾克林才接到允许下车的命令。曾克林命令士兵们将清一色的黄色军装穿戴整齐,头戴崭新钢盔,枪上上了刺刀,闪闪发亮,以连为单位,每连配九挺机关枪,分四路纵队向苏家屯进发,苏军以两辆装甲车为部队作前导。战士们尽管又渴又饥,但得到允许驻军的命令又看到车站欢迎的人群,一个个精神振奋,士气昂扬,威武雄壮,迈着整齐的步伐空过市区。沿途三四十万群众挥动旗子,高呼口号: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八路军万岁!
有近万名群众与队伍并肩而行,有人甚至情不自禁上前拥抱战士。
苏军士兵为这么多老百姓自发欢迎这支队伍感到惊奇,卡夫通少将看到了这一幕,卡夫通感动了,立即派两名军官乘吉普车追赶曾克林,对曾克林说:“卡夫通将军说你们不要去苏家屯了,你们可以驻扎在小河沿了。”
小河沿就在市内沈阳故宫东面,驻小河沿,就是进驻沈阳,曾克林此时倍感兴奋,命令部队改道,在群众夹道欢呼之下,高唱八路军进行曲,昂首阔步,开进小河沿。
曾克林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其时,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个恪守信誉的人,虽然与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却又猜忌蒋介石与美国人走得太近,害怕美国插手东北,所以就有意放共产党人进入东北。当然表面上还不能与条约相冲突。
九月七日,苏军两名上校到曾克林司令部说:“接到斯大林、莫洛托夫电报,证实你们是毛泽东共产党的队伍,请你们到苏军司令部去。”
曾克林、唐凯到达苏军司令部,苏联近卫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钦科上将、军事委员杜曼宁中将等接见了他们。
克拉夫钦科道歉说:“很对不起,我们没有到车站欢迎你们是因为受苏中条约的限制。”
中共军队于九月九日正式宣布接管沈阳,解除伪满警备司令部一万多伪军、宪兵的武装,成立沈阳卫戍司令部,曾克林任司令员,唐凯任政治主任。司令部进驻原伪政府大楼,政治部进驻原日本宪兵司令部。
中共曾克林部率先占领了沈阳,完全出乎中共意料之外,这无异给中共注射了强有力的兴奋剂。
初试成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派第十七军区副司令员张鸣鹤率四十六、四十七两团驻守山海关,自己亲率五千人出关,于九月十四日进驻沈阳与曾克林会合,成立了沈阳市人民政府。民主人士白希清任市长,冀东第十八区地委书记焦若愚任市委书记。
接着,李运昌派冀东第十七区地委书记李海涛率黑龙江支队接管郑家屯,并向白城子,齐齐哈尔进军,成立辽北专员公署,接着,接管四平,通化,成立通化专员公署。至此,中共已完全控制了辽宁省全省及吉林、黑龙江大部。
苏联军队为了和中共取得联系,在莫斯科授意下,外贝加尔方面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由曾克林陪同,乘飞机飞往延安,于九月十五日上午抵达延安东关机场,杨尚昆,伍修权于机场迎接。
下午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迫不及待于政治局会议室召见曾克林,询问东北情况。
刘少奇说:“毛泽东、周副主席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现在政治局同志都在这里,你把东北的情况讲一讲,越详细越好。”
于是,曾克林作了一一详细汇报,刘少奇及全体政治局成员十分振奋,刘少奇说:“冀热辽军区能够坚决执行延安总部命令,迅速开进东北,夺取主动权,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劳,要予以表扬。”
朱德对曾克林说:“日本侵略东北十四年之久,东北人民饱受奴役之苦,现在我们进驻东北,一定要使人民感到温暖,感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靠山。”并叮咛曾克林:“一定要发展巩固好东北根据地,只有搞好根据地建设,以后发生什么事也不怕。”
彭德怀告诫曾克林:“要多搞武器,特别是火炮。东北事关全国,我们还得要准备打大仗。”
九月十五日上午,苏方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在与朱德的会谈中,委婉地向中共转达了苏方对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正式意见。他说:“依照苏中友好条约之规定,在苏军撤出东北之前,国民党和八路军原则上都不应进入东北,已经进入沈阳、大连等地的八路军,请朱总司令命令他们退出苏军占领区。”
朱德提出:“我军可不进入大城市,但乡村和贵军未驻扎之中小城市及城镇,我军可进行活动,我们并要求苏联红军将热河、辽宁原属抗日根据地的地方移交我军。”
苏方对此未表示异议。
会谈结束,朱德热情招待苏方代表,并进行非正式交谈。
贝鲁诺索夫对朱德道:“我们让八路军退出苏军占领区,乃是受苏中友好条约的约束。我苏军撤退后,中国军队如何进入东北,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我们都是共产党的队伍,我们当然希望你们能进入东北。你们现在也可以进入东北,但不要以八路军名义活动,也不要在大城市活动。”
朱德当即同意。
贝鲁诺索夫又说:“我还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向你们要求,希望中共能派负责人前往东北,以便就近交涉,协调行动。”
中共对苏军硬性将八路军“请”出占领区的做法并未感到气馁,反而受到鼓舞,因为他们看了斯大林在暗地里支持他们。
刘少奇立即召开在延安的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从十五日夜开到十六日凌晨,会议作出两项决定:
一、命令已经南下的干部和部队立即折回,转赴东北,解放区抽调十万大军,并抽调可组成一百个团的军事干部以及数万名地方干部海陆并进,日夜兼程,火速向东北挺进;
二、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由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赶赴东北,统一领导东北的工作。
政治局会议刚开完,政治局成员们眼睛发红,还未及走散,八路军晋绥军区转来一份特急报告,报告说,苏蒙联军代表克尼德涅夫中将让晋绥军区转告延安,莫斯科向中共中央转达重要建议。建议如下:依据苏中友好条约之约定,蒋介石委员长反对苏军进入东北三省以外的地区,故苏军必须退出目前占领的察绥地区。因此,苏军要求中共主力火速北上接收绥察,并准备接收苏军不久将要撤出的东北地区。
克尼德涅夫将军强调: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确保中共同苏联及外蒙之间的交通,以免将来国民党军队占领这些地区时再度切断双方之联系。
这位将军还表示:八路军务必全力控制这些地区,战略重心千万不要南移。如果八路军需要,他们可以秘密地提供武器方面的帮助,即使将来八路军在抵抗国民党进攻时受挫,也可向外蒙边界靠近甚至撤向外蒙。
这更增添了中共占领东北的信心。
到十月底,中共军基本控制了辽宁全省及吉林、黑龙江大部,并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的工作。
几乎是与此同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重庆赴联驻中国大使的晚宴,苏联驻中国大使彼得罗夫直接对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提出:“根据莫斯科的意见,中共应当确保张家口、古北口、山海关一线,以防蒋进攻。”他又说:“在东北只能做,不能说,决不要提东北自治与不准国民党派兵等。不然会给蒋介石以借口,使苏联处于困难地位。”
有了莫斯科如此明朗的保证,毛泽东、周恩来立即商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应在全国范围内作重大的战略调整。毛泽东说:“放弃长江以南地区,将新四军江南部队全部撤至长江以北,是可行方针。”
一
抗战胜利,东北这块黑土地,很快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自日寇投降之日起,国共两党在争夺东北这块宝贵土地的问题上费尽了心思。
天时地利人和,中共占了先机。
再从头说起。
苏联出兵,十五天前进一千多华里,很快占领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吉林、延吉、牡丹江等城市,直至朝鲜北部。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苏军空降部队占领伪满首府长春;八月二十一日占沈阳,俘虏了在逃的伪满皇帝溥仪及日关东军司令部人员;二十二日占领旅顺大连;苏蒙联军于二十五日占领锦州、承德。苏军二十天歼灭日军六十七万四千余,缴获飞机九百多架,舰船五十多艘,各种火炮三千五百余门,坦克五百六十九辆。苏军伤亡三万余人。
苏军完全控制了东北。
蒋介石兵力全在西南、西北,远离东北,鞭长莫及,蒋介石起初又过于相信刚刚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以为苏联会把东北乖乖拱手交他。哪知斯大林最是出尔反尔的主,他现在最是顾忌美国染指东北,并不情愿把东北交给国民党。
共产党看中时机,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东北。
中共总司令朱德在日本投降之际连发十道命令收复失地,第二道命令是:“原东北军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所部及冀热辽李运昌部,应立即向辽宁、吉林出发,以配合苏军作战,并接受东北日伪军的投降。”
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接到命令,于八月十三日召集部下分派兵马,抽调主力八个团共一万三千余人外加二百五十名地方干部,分三路率先挺进东北。
他们先在兴城、锦西地区迫使伪满军五千人投降。其中曾克林部于三十一日在苏军配合下攻克山海关,首先控制了这个连接关内关外的咽喉要道。此为中共今后进入东北而至关重要一着,曾克林功高至伟,以下细表。
日伪投降,东北成政权真空地带,民众热情很高,很好组织,伪军收编甚易,动辄可改编数千众,条件极为有利。单在山海关附近,曾克林派很少几支部队就收编了伪军三个团外加一个“讨伐队”,人枪上万。
但当时的中共普遍认为:受中苏条约之限制,苏军必然要将东三省交给国民政府,中共军进入东三省,苏军必不肯予以接洽和帮助。故于第二道令发布同时,又发一党内通知:“东北三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我党是否能派军进入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派干部去似无问题。”因而决定由林枫率一千名干部去东北,除李运昌外,并未要求其他部队立即开赴东北。
在延安,刘少奇彻夜深读研究国民政府与斯大林刚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内容,中有一句:“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刘少奇看着这句话,仔细琢磨突然意识到有机可趁,他很快跑去见毛泽东,到了毛泽东住处,正好朱德也在,他对毛朱两人道:“中苏条约中有‘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的话,这句话的另一方面是否也意味着,只要是中国人,苏军便可以不过问。”
毛泽东兴奋的挥舞双手道:“是呀,我们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占中国人的地盘,理所当然。”
刘小奇当即道:“那么,我们应马上北进,接收东北!”
朱德也搓手兴奋道:“看看,险些误了大事。我们的策略当有所改变。”
毛泽东道:“把在延的中委同志们拢来,大家商议。”
于是,中共领导人很快开会集体商议,反复推敲,一致决定改变策略,马上抽调晋察冀鲁军区干部和部队迅速出发,挺进东北。
毛泽东发令:“挺进东北,要快,还要讲策略。”
八月二十六日,为策略起见,中共下发新指示强调:部队用东北军和义勇军名义,不坐火车,不占大城市,不声张,不登报,走小路控制苏军未曾进驻之小城市和乡村广大地区。毛泽东指示:“对苏军可进行非正式接触,将情报通知苏军。但不要勉强与苏军正式接洽、联络,亦不要求苏军给我帮助。只要苏军不作声,不坚决反对我之行动即好。但为苏军坚决反对之事我必须照顾,不要使苏军在外交法律上为难。”
命令发出,中共相关各部队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山东军分区中共干部吕其恩、邹大鹏率一百多人的先遣队,于8月26日中共下发指示当日,就从山东半岛出发,乘木船渡海于辽东半岛庄河地区登陆,次日攻占了庄河县城。接着派代表沿西南下大连与苏军联络,苏军一位少将专门接见了八路军代表。苏军少将明确表示,中共在乡村活动,红军不加干涉,并同意中共在大城市组织非武装的群众团体。吕其恩、邹大鹏甚是高兴,当即电告延安:“苏军只占领了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均未占领,苏军表明,对中共军队在乡村开展活动不加干涉。”
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为中共夺取东北的构思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延安得到吕其恩、邹大鹏电告消息,大为兴奋。毛泽东高兴道:“挺进东北,这步棋开局不错,定要走好!”
刘少奇立即向山东军区发出命令道:“迅速抽调人马渡海向东北开进!”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蒋介石三电邀请之下赴渝进行国共和谈。刘少奇临危受命,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到重庆的第三日,即密电告知刘少奇:“经了解,由于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约束,东北问题不可能列入国共谈判内容,争夺东北,仍有机会。对东北要抢占先机,使成既成事实。否则苏军撤退只有交国民党政府一途。”
延安刘少奇得到如下情报:
“八路军曾克林部于八月三十日在绥中县山海关外与苏军会师,并相互配合攻占了山海关,苏军即任由中共建立政权和维持治安。”“八路军和苏联红军在山海关举行盛大联欢会,并联合举行了入城式。”
刘少奇十分兴奋,即刻命令相关部门尽快报告事情进展的真实情况及每个细节。
曾克林,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东村乡齐心村人,1913年1月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七师二十一团连副政治指导员,第四师二十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第三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10月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挺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之日,中共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奉命率东路军四千余人从河北抚宁县出发,向锦州、沈阳方向挺进。
八月二十五日,前锋直指山海关。
曾克林率部到达山海关,山海关有日伪军约两千人据守,这些守军接到上峰命令,只向国民党军队投降,拒绝向八路军部队缴械投降。
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冀热辽部队苦于无炮,打不开城门,曾克林决定先清扫据点外围,然后避开山海关,绕道九门口,直取锦州、沈阳。
八月二十八日,曾克林率军占领了柳江和石门寨煤矿,截断了秦皇岛、山海关之间的燃料供应。二十九日,占领了山海关外车站前所。
八月三十日,曾克林正准备绕过山海关东去锦州之时,忽然发现苏联红军的一个小型车队拖着三门平射炮,分乘五辆汽车向前所地区驶来,曾克林遂带领部队拥上前来,表示对苏军官兵热烈欢迎,并握手拥抱,共庆胜利会师。
曾克林看见苏军武器装备良好,眼睛更是盯上了那三门平射炮。如此精良武器,何不借来一用?于是,曾克林迅速电告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拟与苏军商议,请求协助,以收复山海关。”
李运昌回电:“可行!”
曾克林一刻不等,遂偕同政委唐凯去了苏军指挥部,和苏军商议:“请求苏联红军协助,收复山海关。”
苏军不予同意:“我们的任务是到东北作战,山海关属于华北,我们不能去。”
曾克林道:“我们受朱德总司令命令到东北配合你们作战,收复失地,接管主权。山海关是我军通往东北的要道,而山海关日军的战斗部队并未缴械投降,不打败他们,怎么谈得上配合?”
那位苏军负责人也觉得有理,道:“炮火配合可以,但苏军不进入山海关。”
这正是曾克林想要的。曾克林立即命令部队杀回马枪,迅速包围山海关。
共军战士一时士气高涨,时值中秋,天气闷热,战士们顶着烈日,疾速行军四十里,从东、南、北三面把山海关团团包围起来。
下午五时,曾克林下达总攻命令,战斗开始。
苏军也守信用,准时平炮开火,威力十足,城门被轰开一个口子。共军战士虽然行军疲惫,但对日军拒不向共军投降怀一肚子恨气,顿时士气暴涨,在炮火的掩护下,很快攻入山海关城内。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于当晚九点,曾克林部队占领了山海关。俘伪军一千余人,大部日军南逃秦皇岛。
多年来被日伪军奴役的山海关人民,对日寇的仇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当战斗仍在激烈进行之时,市民们不顾生命危险,提着开水,举着食物,舞着旗帜涌上大街,为攻城部队助战。许多从东北失业回关里的工人,路过山海关也不走了,纷纷加入曾克林部队行列。
就此,中共部队占领了山海关,为此后中共十万大军挺进东北打开了重要关隘通道。
历史证明,山海关的占领,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性胜利。
中共领导人刘少奇得知曾克林占领了山海关,兴奋异常,立即着手进行占领挺进东北的战略决策。他不止一次谈到:此次占领,正是在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刻,它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曾克林有功于国,这才是开始,以下还有——
作为试探,冀察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与政委唐凯率两千人,一路向东,夺关斩将,顺利出师,攻克东北重镇锦州后,即刻率所部乘军列入进东北,于九月五日凌晨抵达沈阳。
驻守沈阳的苏联军队见一支没有军衔的部队开进沈阳,感到突然,立即调动部队将火车站包围。
列车进站,曾克林和唐凯指挥部队下车,迎面跑来一队苏军士兵,挥动枪支,鸣哩哇啦,不准他们下车,车站周围,是全副武装的苏联兵士。
无论曾克林怎么解释,就是不准下车。曾克林便到苏军司令部交涉。沈阳卫戍区司令卡夫通少将接待了他。
卡夫通态度很不友好,责问道:“你们是什么军队?从哪里来的?”
曾克林不急,客气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八路军,我们是遵照延安总部命令,挺进东北,配合贵军作战,接管东北的。”
卡夫通态度强硬:“根据苏联政府与贵国政府签订的有关协定,我们不会同意你们进驻沈阳。”
曾克林强压火气:“中苏友好,中苏友好,既然来了,总得有个落脚地方。”
卡夫通毫不通融:“那也不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曾克林无法,只得回到火车站和唐凯商议,唐凯说:“我们有朱德总司令的第二号命令,咱们再去找他们说理。”
曾克林和唐凯第二次找卡夫通。曾克林说:“你们是苏联共产党的队伍,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苏两党友好,目标一致,为什么不准我们进城?”
卡夫通固执道:“我们最高统帅部是不会同意你们进驻沈阳的。”
曾克林和唐凯回到火车站,士兵们在车上又渴又饿,情绪激动,觉得苏军不可理喻。
下午三点,曾克林和唐凯仍不灰心,第三次去见卡夫通。这次曾克林、唐凯态度强硬,唐凯火气更甚,卷起袖子,露出一个印着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袖章,对卡夫通高喊道:“毛泽东!毛泽东!共产党!共产党!”
曾克林说:“这里是我们坚持抗日的根据地,你们不让我们来让谁来?你们不相信我们,可以打电报问莫斯科!”
旁边有个上校叫格拉辛科,是个政工干部,曾克林的话提醒了他,当即和卡夫通耳语几句,卡夫通终于表示同意部队下车,但不同意他们进驻沈阳市区,而要他们驻在离市区十五公里外的苏家屯。
先下车再说。曾克林和唐凯表示同意。
让苏联人想不到的是,八路军到达沈阳的消息在全市传开,成群结队的人们涌向车站,其激烈气氛不亚于一个隆重庆典。工人、学生、店员、市民举着旗帜迎接自己的队伍。火车站前有一个较为宽大的广场,在广场通往市区的四条大道上,以及四周的房顶上、阳台下,都站满了欢迎的人。
直到傍晚,曾克林才接到允许下车的命令。曾克林命令士兵们将清一色的黄色军装穿戴整齐,头戴崭新钢盔,枪上上了刺刀,闪闪发亮,以连为单位,每连配九挺机关枪,分四路纵队向苏家屯进发,苏军以两辆装甲车为部队作前导。战士们尽管又渴又饥,但得到允许驻军的命令又看到车站欢迎的人群,一个个精神振奋,士气昂扬,威武雄壮,迈着整齐的步伐空过市区。沿途三四十万群众挥动旗子,高呼口号: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八路军万岁!
有近万名群众与队伍并肩而行,有人甚至情不自禁上前拥抱战士。
苏军士兵为这么多老百姓自发欢迎这支队伍感到惊奇,卡夫通少将看到了这一幕,卡夫通感动了,立即派两名军官乘吉普车追赶曾克林,对曾克林说:“卡夫通将军说你们不要去苏家屯了,你们可以驻扎在小河沿了。”
小河沿就在市内沈阳故宫东面,驻小河沿,就是进驻沈阳,曾克林此时倍感兴奋,命令部队改道,在群众夹道欢呼之下,高唱八路军进行曲,昂首阔步,开进小河沿。
曾克林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其时,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个恪守信誉的人,虽然与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却又猜忌蒋介石与美国人走得太近,害怕美国插手东北,所以就有意放共产党人进入东北。当然表面上还不能与条约相冲突。
九月七日,苏军两名上校到曾克林司令部说:“接到斯大林、莫洛托夫电报,证实你们是毛泽东共产党的队伍,请你们到苏军司令部去。”
曾克林、唐凯到达苏军司令部,苏联近卫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钦科上将、军事委员杜曼宁中将等接见了他们。
克拉夫钦科道歉说:“很对不起,我们没有到车站欢迎你们是因为受苏中条约的限制。”
中共军队于九月九日正式宣布接管沈阳,解除伪满警备司令部一万多伪军、宪兵的武装,成立沈阳卫戍司令部,曾克林任司令员,唐凯任政治主任。司令部进驻原伪政府大楼,政治部进驻原日本宪兵司令部。
中共曾克林部率先占领了沈阳,完全出乎中共意料之外,这无异给中共注射了强有力的兴奋剂。
初试成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派第十七军区副司令员张鸣鹤率四十六、四十七两团驻守山海关,自己亲率五千人出关,于九月十四日进驻沈阳与曾克林会合,成立了沈阳市人民政府。民主人士白希清任市长,冀东第十八区地委书记焦若愚任市委书记。
接着,李运昌派冀东第十七区地委书记李海涛率黑龙江支队接管郑家屯,并向白城子,齐齐哈尔进军,成立辽北专员公署,接着,接管四平,通化,成立通化专员公署。至此,中共已完全控制了辽宁省全省及吉林、黑龙江大部。
苏联军队为了和中共取得联系,在莫斯科授意下,外贝加尔方面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由曾克林陪同,乘飞机飞往延安,于九月十五日上午抵达延安东关机场,杨尚昆,伍修权于机场迎接。
下午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迫不及待于政治局会议室召见曾克林,询问东北情况。
刘少奇说:“毛泽东、周副主席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现在政治局同志都在这里,你把东北的情况讲一讲,越详细越好。”
于是,曾克林作了一一详细汇报,刘少奇及全体政治局成员十分振奋,刘少奇说:“冀热辽军区能够坚决执行延安总部命令,迅速开进东北,夺取主动权,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劳,要予以表扬。”
朱德对曾克林说:“日本侵略东北十四年之久,东北人民饱受奴役之苦,现在我们进驻东北,一定要使人民感到温暖,感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靠山。”并叮咛曾克林:“一定要发展巩固好东北根据地,只有搞好根据地建设,以后发生什么事也不怕。”
彭德怀告诫曾克林:“要多搞武器,特别是火炮。东北事关全国,我们还得要准备打大仗。”
九月十五日上午,苏方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在与朱德的会谈中,委婉地向中共转达了苏方对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正式意见。他说:“依照苏中友好条约之规定,在苏军撤出东北之前,国民党和八路军原则上都不应进入东北,已经进入沈阳、大连等地的八路军,请朱总司令命令他们退出苏军占领区。”
朱德提出:“我军可不进入大城市,但乡村和贵军未驻扎之中小城市及城镇,我军可进行活动,我们并要求苏联红军将热河、辽宁原属抗日根据地的地方移交我军。”
苏方对此未表示异议。
会谈结束,朱德热情招待苏方代表,并进行非正式交谈。
贝鲁诺索夫对朱德道:“我们让八路军退出苏军占领区,乃是受苏中友好条约的约束。我苏军撤退后,中国军队如何进入东北,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我们都是共产党的队伍,我们当然希望你们能进入东北。你们现在也可以进入东北,但不要以八路军名义活动,也不要在大城市活动。”
朱德当即同意。
贝鲁诺索夫又说:“我还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向你们要求,希望中共能派负责人前往东北,以便就近交涉,协调行动。”
中共对苏军硬性将八路军“请”出占领区的做法并未感到气馁,反而受到鼓舞,因为他们看了斯大林在暗地里支持他们。
刘少奇立即召开在延安的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从十五日夜开到十六日凌晨,会议作出两项决定:
一、命令已经南下的干部和部队立即折回,转赴东北,解放区抽调十万大军,并抽调可组成一百个团的军事干部以及数万名地方干部海陆并进,日夜兼程,火速向东北挺进;
二、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由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赶赴东北,统一领导东北的工作。
政治局会议刚开完,政治局成员们眼睛发红,还未及走散,八路军晋绥军区转来一份特急报告,报告说,苏蒙联军代表克尼德涅夫中将让晋绥军区转告延安,莫斯科向中共中央转达重要建议。建议如下:依据苏中友好条约之约定,蒋介石委员长反对苏军进入东北三省以外的地区,故苏军必须退出目前占领的察绥地区。因此,苏军要求中共主力火速北上接收绥察,并准备接收苏军不久将要撤出的东北地区。
克尼德涅夫将军强调: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确保中共同苏联及外蒙之间的交通,以免将来国民党军队占领这些地区时再度切断双方之联系。
这位将军还表示:八路军务必全力控制这些地区,战略重心千万不要南移。如果八路军需要,他们可以秘密地提供武器方面的帮助,即使将来八路军在抵抗国民党进攻时受挫,也可向外蒙边界靠近甚至撤向外蒙。
这更增添了中共占领东北的信心。
到十月底,中共军基本控制了辽宁全省及吉林、黑龙江大部,并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的工作。
几乎是与此同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重庆赴联驻中国大使的晚宴,苏联驻中国大使彼得罗夫直接对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提出:“根据莫斯科的意见,中共应当确保张家口、古北口、山海关一线,以防蒋进攻。”他又说:“在东北只能做,不能说,决不要提东北自治与不准国民党派兵等。不然会给蒋介石以借口,使苏联处于困难地位。”
有了莫斯科如此明朗的保证,毛泽东、周恩来立即商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应在全国范围内作重大的战略调整。毛泽东说:“放弃长江以南地区,将新四军江南部队全部撤至长江以北,是可行方针。”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