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2921
阅读:138
发表:2025/3/25
43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第14章:双十签约(上)
汾之河 [山西静乐]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14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红色经典

  周恩来道:“国民党要求我们缩小解放区,为使谈判对我们更加有利,我们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如能将新四军江南部队撤往江北,对我们来说是有利于我的战略调整,对蒋介石来说,就是我们对他的重大让步。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在谈判桌上更加主动和取得回旋的余地。”
  毛泽东用一种特殊的将右臂抬起的动作,在空中划圈,说到:“好,做出让步。”
  周恩来说:“当然,这种让步,也不能让他感到来得那么容易。”
  毛泽东道:“放弃江南,我们重心放在向北发展,首先控制绥察,然后尽可能地占领东北。将江南部队北撤,这样我们可以收缩兵力,解决北方兵力短缺的问题。”
  周恩来说:“我们的意见可很快电告延安。“
  毛泽东说:“好,就这样!”
  
  在延安的刘少奇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也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与重庆的毛泽东不谋而合,于九月十七日以中央名义致电毛泽东:
  “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但我晋察冀军区现有力量只能巩因现有地区,不能再有大的力量加强与保障热河和冀东,更无力进入东北。为了控制热河和冀东,并争夺东北,必须在冀东囤集重兵,才可能在苏军撤退时,抢先进入东北。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因此,我建议新四军江南部队立即转移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十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十万人至十五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和坚持。”
  毛泽东、周恩来阅电,点头称善,当即同意。
  于是,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段子俊、莫春和等,与曾克林和苏军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一起于九月十七日乘苏军飞机往山海关,九月十八日改乘火车经锦州直达沈阳。
  九月十八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十四年前的这一天,日本侵华军占领东北三省,十四年后的这一天,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人回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地、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
  当晚,彭真一行住进当年张作霖大帅府。第二天,于大帅府西楼召开东北局第一次扩大会议。
  九一八,九一八。历史就这样给人们开了一个非常沉重而严肃的玩笑。
  
  中共决定从各军区抽调十万人去东北,从山东抽调人数最多,达六万人,总部又调华东新四军主力补空山东。
  在海路,肖华率山东军区机关一千人从安东(今丹东)登陆;吴克华、彭嘉庆率山东六师和五师八千余人在营口登陆。
  陆路,杨国夫率山东七师六千人,从渤海地区出发北上驻守山海关;山东一师梁兴初七千五百人、二师罗华山七千五百人,徒步急行赴辽西地区。
  
  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于九月二十三日接到延安总部北上命令,与参谋长洪学智率所部三万五千人,于九月二十八日,从江苏淮阴出发,经山东之临沂、蒙阴,新泰,莱芜步行北上,跨胶济、渡黄河、进入济阳、商河,后经德平入河北之东光、献县,再北上河间、霸县、固安,跨过永定河,越过平津线,渡过北运河,抵香河、玉田,然后经丰润、迁安,由长城之冷口出关,奔青龙、出河北,入辽宁建昌,直指锦州,于十一月中旬,行军五十多天,靠两条腿,行程八千里,到达锦州之江家屯。途中减员三千人,八千里路云和月,征途之艰苦卓绝,不可尽述,当另有人记述。
  与此同时,各解放区抽调部队和干部,也从四面八方涌向东北。到十一月底,入关之中共军队已近十一万,干部两万余。
  
  国民党政府这边,蒋介石急着想占领华北、东北,但是,远水不解近渴,兵力都蜇居大西南,一时不能到位,兵力调动,还需美国队帮助。在与魏德迈讨价还价后,美国决定陆海空协助,将兵力输往各沦陷区,条件是美军占领沿海各港口。
  所以九月三十日,美军于天津塘沽登陆,陆战师一万八千人,先头一千二百官兵进驻天津,十月一日又北上登陆秦皇岛。在此之前,美陆战六师在青岛登陆,东南沿海之港口多被美军占据。驻华两栖作战司令丹尼尔称:“美国不放弃对山东北海岸港口之巡逻任务。”
  岂知,美国这种做法,立即引起苏联斯大林的焦虑。斯大林最怕美国人染指中国东北,因为美国一旦进入东北,苏联远东地区就可能受到威胁。美军登陆华北,当然使斯大林倍受刺激。不仅与华北毗邻之东北,而且热河、察哈尔、绥远均邻近外蒙,同样也让斯大林放心不下。因此,斯大林改变原来的某些想法,迅速做出决定:利用中共武装阻挠美国势力在东北立足。所以,苏联急切希望中共能够占据热河、察哈尔及绥远地区。
  十月三日,一位苏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秘密来到沈阳,对外没有透露姓名,他在外贝加尔方面军第六集团军克拉夫钦科大将、图马尼扬中将陪同下,特意接待了中共中央东北局负责人彭真。
  这位委员说:“斯大林元帅让我转告你们,中国共产党是勇敢的,聪明的,成熟的,我们很有信心。”
  彭真说:“我党正积极准备抽调十万军队挺进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以夺取全东北,我们希望得到苏联兄弟党的支持和帮助。”
  彭真说:“鉴于目前情况,我东北局初步计划是,以背靠苏蒙和朝鲜北满为依托,然后向南推进。”
  这位委员说:“不,不,你们错了,这表明你们还没有彻底脱离游击战争的观念。你们应该在山海关方面部署十五万主力部队,在沈阳周围地区部队署十万主力。你们不应放弃南满,而应坚决占领。你们把南边抓住,特别是山海关,北方自然是你们的。东三省人力、财富主要在南边,你们为什么要放弃?南边是东北门户,山海关又为南边门户,把这些地方牢牢掌握在手里,北方还有什么要紧?”
  彭真无奈笑道:“我们何尝不想这样,我们八路军兵力还没有那么多,我们的武器落后,特别是没有炮……”
  这位委员当即说:“现在就有了,可以多给一些。”
  到了十月四日,苏军派人来东北局,带来了苏军的通知,愿意把保存在沈阳、本溪、四平、吉林、长春、安东、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全部转交中共接收,来人还说:“主要的武器库在北方,至少可以装备二十万人。”
  彭真、陈云等东北局领导人表示感谢,遗憾的是,他们手中没有人马,接收武器只是一句空话,彭、陈只得实话实说:“以中共目前在东北的力量,暂时还无力全部接收这批武器。”
  苏军领导人回答说:“一个月内,苏军代为保存。”
  随后,东北局果然从苏军手中得到了一个大队的飞机,五十辆坦克,上百门各种火炮,以及南满日军武器库中可以装备十几万人的枪枝弹药 。但随着局势发展,苏联人的承诺此后又大打了折扣,这是后话。
  二
  就在中共十几万大军轰轰烈烈开赴东北的时候,蒋介石甚至连北上华北的大门也没有打开,只靠几架飞机运送兵力进占平津。
  北上的主要通道平汉线没有开通,西边同蒲线胡宗南第三军还未北上,晋东南上党地区国共两军激战已略见分晓,国军失利,重庆两党和谈没有结果。
  上党战场上的胜利消息传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毛泽东手捏烟卷,在空中潇洒地挥动着,对周恩来、王若飞说:“刘伯承、邓小平打得好,打好上党这场仗,对我们是有力支持,我们在谈判桌上说话增加了份量。”
  
  蒋介石希望战场上取得胜利,然而事与愿违,上党取胜已无可能,谈判桌上也拿不出制敌办法,蒋介石忧心忡忡。
  顾祝同等军队人物献计说:“毛泽东既然来渝,就不应再让他回去!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必为后患。”
  陈立夫、戴季陶等人则说:“毛泽东非常人物,共党魁首,若能为我所用,当为上上之策,若不能为我所用,则当没法消弥其斗志,将其约束之。”
  智囊团文人们也说:“莫若将和谈无限期拖延,将其留滞重庆,延安多日无主,必造成中共心理压力,自将内乱,可徐而图之。当日刘备过江东,要不是诸葛亮锦囊妙计,岂不中周郎之圈套矣!”
  蒋介石摇头道:“不放毛回延,美国势必干涉,舆论也将对我不利,此策不足取;毛泽东人中豪杰,岂是甘为人下之人,决不肯为我所用;滞留重庆,拖延归期,似可考虑,然不是长久之计。”想来想去,想不出办法,蒋介石只好说:“为今之计,只有没法滞留一条路了。使其远离巢穴,涣散军心,我方则应在谈判桌上做出和平姿势,以慰其心,然后在军事上将其制服而剿灭之,此乃上上之策。”
  上党激战胜负未明时,蒋介石于会谈之际曾对毛泽东说:“润之此次赴渝,维系普天百姓和平之希望,不可无一结果而归之,若如此岂不让国人失望至极!再者,国家诸多问题,均需商谈,而每一问题都需有一个过程。谈不拢,慢慢谈,我们有的是时间嘛。”
  
  此时延安的共产党人则亟待毛泽东回到延安。
  九月二十六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刘少奇以中央名义发急电告毛泽东:“你们此次到重庆的谈判任务已完成,再留重庆似无必要,希望尽快回延。”
  周恩来,王若飞当即于正式会谈中申明:“鉴于再谈下去,很难出什么结果,我方郑重宣布,毛泽东将于下周返延。”
  蒋介石立即将谈判价码作了些微调整,派张治中挽留毛泽东。
  张治中对毛泽东说:“蒋委员长意思,要我转告你,不要急于回延安。现在国家艰难,和平重建诸多问题均需商讨,许多问题两党已有共识,此诚良好之开端。为国计民生着想,蒋总统将常有国事咨询,望毛先生体察委员长之苦心,再作多日之停留。”
  九月二十八日,八路军红岩村办事处接到章士钊托人转来的致毛泽东信一封,上写:“谈无结果,走为上计。”
  章士钊,字行严,清末上海《苏报》主编,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广东、军政秘书长、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一九二四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员。一九一九年十二月,毛泽东的老师兼岳父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杨昌济,在病重不起之时,曾致信当时为广州军政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向他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此时蔡和森已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历史上多有慧眼识英雄的记载,杨昌济说毛泽东、蔡和森必为救国二子,并将女儿嫁与毛泽东,实乃巨眼观人历史唯一。
  章士钊此时记起了二十六年前杨昌济给他的信中的话。他劝毛泽东尽快离开重庆,回自己的领地去,就像当年刘备从江东回荆州一样。
  此时,上党战场院已胜券在握,而东北诸多事情刚露端倪,亟待商量解决,所以,毛泽东决定尽快结束谈判,返回延安 。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我们的价码可以放低了,为避免内战在短时间内爆发,使谈判得以顺利进展 ,我们可以作新的重大让步了!”
  因此,在谈判桌上,周恩来,王若飞主动提出新的重大让步:共产党武装部队可缩编为二十四个师以至二十个师;共产党新四军部队从江南撤至长江以北;共产党愿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中、皖南、河南(不包括豫北)、湖南、湖北等八个解放区。
  此讯传出,共产党内部有很多人心疼“八个解放区,”民主人士则呼“中共让得太多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中共领导人的宏伟构想。此时的共产党人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志在东北。
  于是,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同意将一个月来的谈判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整理出来,以交待国人,公开发表时则求同存异,对意见不一致之问题分别说明各自看法。这便是后来被人称为《双十协定》的会谈纪要,初稿乃由周恩来亲自起草。
  
  毛泽东依然很忙,频繁交往各界人士,出席各种酒会、聚会、招待会和文化活动。
  十月二日,柳亚子应约前往红岩村,请毛泽东订正于国统区流传的毛泽东诗《七律·长征》,该诗如下: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的气势不输苏李,柳亚子想把它选入亡友林庚白未编成之《民国诗选》,考虑他所得该诗乃为传抄,恐有讹误,故请毛泽东订正其中舛错之处。毛的政治敏捷头脑考虑重庆和谈期间,似不应将当年国共战争的副产品《长征》诗发表,乃于十月七日将自己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于陕北清涧县一农民家中所作《沁园春·雪》赠柳亚子,全词如次: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柳亚子深被词中气势所震撼,叹之曰:“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
  柳亦曾作和词赠毛。所憾殊难与匹,恕不照抄。
  其实,早在九月二十日中秋节,中共中央南方局、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于红岩村礼堂举行的欢迎毛泽东的晚会上,就有人咏诵该词。但毛泽东却自称该词为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取法,尤不足为外人道。毛泽东还称,古体诗太重格律,束缚灵性,不宜提倡。他在离渝之前又对重庆中共党报《新华日报》留下指示:“公开发表著作(包括诗词)要向延安请示,在没有得到同意前不得发表。”
  他将《沁园春·雪》赠柳亚子后,山城重庆便开始流传,有爱好者争相传抄。后柳亚子于十一月十四在重庆《新民晚报》予以发表,《大公报》也即予以转载,此时已是毛泽东回延一个月后的事了。
  该词在重庆发表,一时间,洛阳纸贵,山城轰动。
  蒋介石看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问陈布雷道:“你对毛泽东此词怎样看?”
  陈布雷实话实说:“词采明丽,气韵高华,寄托遥深,气势磅礴,堪称盖世精品。”
  陈布雷当即问蒋介石道:“介公以为呢?”
  蒋介石看到的却是他的对手的另一面,他气恼而忧心道:“毛泽东有野心,想当皇帝。毛泽东来重庆,不是为和谈而来,是为称帝而来。”
  毛泽东词发表,山城重庆几乎所有报刊都相继发表对该词的步韵唱和之作及评论文章,赞誉崇拜,围剿攻击,阵线分明,争相对垒,鸦噪蝉鸣,慰为壮观。
  《大公报》用五天时间连载主笔王芸生文章,攻击毛泽东“复古迷信,帝王思想。”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易君左作《沁园春》和毛泽东词唱反调,郭沫若即起以《再谱沁园春》词和评论文章作驳。此后,两派唱和之作不少,多系骂人或恭维之作。以上诸君之唱和词及文章均系平庸一般文字,不值列出。
  据说,蒋介石曾想组织人马,写出绝世之作以压倒毛泽东,泄心中恶气,但写了近两个月,也拿不出一首像样的东西。蒋介石说:“算了吧,你们不是毛泽东对手!”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寒石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编剧
    七月在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0月几日?(提示:2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军事, 历史)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军事, 历史)
小小(农村)
连杀的背后(悬疑推理, 犯罪)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同类推荐作品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夭夭其折(卷一)(爱情, 历史)

同类最新作品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军事, 历史)
相机(军事, 历史)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军事, 历史)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梦忆山河(奇幻, 军事)
无境之战(主旋律, 犯罪, 军事)

同类随机作品

长津湖北南情(主旋律, 爱情, 历史)
白毛女1(历史)
花未全开月未圆(爱情, 历史)
寻找“美人香”(主旋律, 军事)
手枪与铁布衫(历史)
《梅花瓶》中篇小说(都市, 武侠动作, 历史)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