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0962
                                    
                                    
                                        阅读:12228
                                    
                                    
										发表:2012/4/4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天行有常》第5章
                                    
                                    
                                1
                                        2
                                        3
                                        4
                                        5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1861年(农历辛酉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和议宣告结束。逃到热河卧病不起的咸丰皇帝,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3个御前大臣和5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把朝政抓在手里。
顾命大臣哪八位?掌握实权的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5位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右瀛。其中,肃顺为主宰。
在咸丰朝,咸丰帝很器重肃顺,因为经肃顺推荐提拔的汉族大地主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替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力。然而,因他重用汉人,王公贵族对他极其嫉恨。虽然嫉恨,总不敢扳他,就怂恿皇叔恭亲王出面同肃顺干。
恭亲王奕,道光皇帝第六子,在咸丰朝本不得意,被排斥在八大辅臣之外,在道光三十年才封为恭亲王,咸丰把他丢在北京留守,与英、法议和。奕代表清廷和英法联军办了和议,接受了空前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颇受洋人赏识。
1861年1月,清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等主持。这个衙门,是投降卖国的专门场所。3月以后,英、法、俄等国分头在北京建立使馆。它们在中国的官员就不断地对奕施加影响,把他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以支持和培养,尤以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影响最力。而肃顺对这些事全然不知,被蒙在鼓里。
恭亲王奕同普鲁斯密商,以主权相许,求普氏帮忙搞宫廷政变,普鲁斯喜之不胜。经普鲁斯帮忙,恭亲王与热河离宫两宫太后密议此事,两宫太后以垂帘听政为条件,答应合作,放手让奕权宜处置。
总署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廷的重要决策机构。奕訢终于当上了掌权派。为了报答洋人对他的支持 ,又奏请咸丰批准,让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中国的海关大权由一个洋人执掌。
总理衙门一开张,洋人纷纷来捧场。法使布尔布隆、英使普鲁斯、俄使巴留捷克,先后离开天津到北京设立使馆。此后,各国公使便鼓动奕訢进一步向中央要权。奕訢野心勃勃,又准备启用定时炸弹。走狗为洋人而走,洋人牵走狗而动。
两宫太后,即东太后、西太后。
西太后当年着彩装、唱小调,完全是因为她看到皇权至尊,金口玉牙,因而以全部身心孜孜以求。她既有野心,也有权谋,咸丰常让她代为批答奏章。
咸丰临终,赠皇后玉玺大印,经懿贵妃苦苦哀求,又赠懿贵妃一方小印。
咸丰死后,继位的载淳仅6岁,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尊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东太后),尊生母叶赫慈禧为慈禧太后即西太后。西太后这个“西”,巧合了日落之方向,巧合了大清之朝将寿终正寝于西太后之手。两宫太后虽有尊号,但不许与闻政事。
西太后为了爬上帝国最高统治地位,决定暂时放弃她同东太后的嫌隙,劝东太后同意两宫垂帘听政。
千载难逢的良机,她怎能错过?她要效法吕后,要学武则天。而要如此,她依靠北京的一坨,并甘愿当一颗定时炸弹。
北京的一坨,是一支较为雄厚的势力。以列强信任和扶植的“核心”走狗奕訢为头领。留守北京的大臣比承德多得多,且他们均唯奕訢马首是瞻。奕訢早在几年之前,就已在咸丰身边安放了一枚不起眼的棋子,其实是一颗越不起眼越危险的炸弹。
奕訢并非当权派,却能成为北京政治集团的首领,完全是列强为了瓜分中国而物色到的一个代理人。列强认定肃顺不大听列强的话,就有意扶植、培养奕訢,然后让他去除掉肃顺一坨。
奕虽不是当权派,但因对外议和、投降有“功”,颇得洋人青睐赏识,地位越来越重要。1861年1月,总理衙门建立,奕任首席总理大臣,掌握外交内政大权,也可影响财政和军事。咸丰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肃顺一派尤感到威胁。清廷中央政府内部明显地形成两股政治势力,出现了热河行宫与北京这两个活动中心。皇帝虽在热河行宫,但大多数官僚在北京,更由于支持奕的外国侵略者看出当时清廷之微妙变化:儿子继了位,母以子贵,慈禧机会来了。为了满足世界第一的权势欲,刚当上太后,西太后就买通御史元醇,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此举当即遭到肃顺狠狠喝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东太后无意主政,息事宁人,而在西太后那里却结下了大恨深仇。
奕訢同普鲁斯密商,以主权相交换,求普鲁斯帮忙搞宫廷政变,普鲁斯喜之不胜。经普鲁斯牵线搭桥,恭亲王与热河离宫两宫太后密议此事,两宫太后 (其实还是以慈禧为主)垂帘听政为条件,答应合作;放手让奕訢权宜处置。
慈安虽贵为皇后,但对政事多半不懂,亦无兴趣。而慈禧当年着彩装,唱小调,无非是垂涎皇权至尊,因而以全部身心孜孜以求,又因生子而奠定揽权根基。野心加权谋 ,在则天第二身上早有彰显,咸丰常让她代为批答奏折,重演了唐朝高宗武后故事。
咸丰临终,赠皇后玉玺、大印。慈禧歆羡的目光化为吞进肚子里的苦水。苦水涌动,争中生智,便向咸丰苦苦哀求:
——皇后有玉玺威天下,皇上可以放心了。只是臣妾心中的苦只能向皇上倾诉。我日夜担心,只怕将来我们孤儿寡母受制于人,受人欺凌而无助。
——皇后宅心仁厚,她不会坐视不管的。
——知皇后者莫若皇上,皇后常有软弱之象,无力与任何人相争,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帮助她。
——怎么帮?
——请皇上赐我一方小印,必要时启用小印,玉玺小印同用,如此可保无虞。
——那好吧!
帝妃同床异梦,咸丰不好推托,便答应了慈禧的请求,还以为小印不过玩物而已,不会破坏祖制(女人不干政);孰知这方小印,就是辛酉政变的发端。
东、西两太后,东不如西,“东”已退居于次,而“西”彰显得过于堂皇,绝非好事:西太后这个“西”,巧合了日落方向,也巧合了大清王朝将寿终正寝于西太后之手的凶兆,且与“西方列强”有可能勾结之嫌。 为此,肃顺虽给予两宫太后尊号(东慈安、西慈禧),但不许与闻政事。
自比吕后,则天的慈禧。怎肯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儿子继位,母以子贵。为了满足世界第一权热欲,刚当上太后,慈禧就买通御史元醇奏请由两位太后垂帘听政,此举当即遭肃顺狠狠呵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东太后无意主政,息事宁人,不与慈禧一同力争,使慈禧对她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眼下是用人之时,还得搞临时统一战线。
奕訢主署后,慈禧与之暗通信息,往来频繁。定时炸弹就要开爆,奕訢欢欣若狂。
                        
                
                                            
                                            
                                            
                                顾命大臣哪八位?掌握实权的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5位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右瀛。其中,肃顺为主宰。
在咸丰朝,咸丰帝很器重肃顺,因为经肃顺推荐提拔的汉族大地主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替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力。然而,因他重用汉人,王公贵族对他极其嫉恨。虽然嫉恨,总不敢扳他,就怂恿皇叔恭亲王出面同肃顺干。
恭亲王奕,道光皇帝第六子,在咸丰朝本不得意,被排斥在八大辅臣之外,在道光三十年才封为恭亲王,咸丰把他丢在北京留守,与英、法议和。奕代表清廷和英法联军办了和议,接受了空前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颇受洋人赏识。
1861年1月,清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等主持。这个衙门,是投降卖国的专门场所。3月以后,英、法、俄等国分头在北京建立使馆。它们在中国的官员就不断地对奕施加影响,把他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以支持和培养,尤以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影响最力。而肃顺对这些事全然不知,被蒙在鼓里。
恭亲王奕同普鲁斯密商,以主权相许,求普氏帮忙搞宫廷政变,普鲁斯喜之不胜。经普鲁斯帮忙,恭亲王与热河离宫两宫太后密议此事,两宫太后以垂帘听政为条件,答应合作,放手让奕权宜处置。
总署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廷的重要决策机构。奕訢终于当上了掌权派。为了报答洋人对他的支持 ,又奏请咸丰批准,让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中国的海关大权由一个洋人执掌。
总理衙门一开张,洋人纷纷来捧场。法使布尔布隆、英使普鲁斯、俄使巴留捷克,先后离开天津到北京设立使馆。此后,各国公使便鼓动奕訢进一步向中央要权。奕訢野心勃勃,又准备启用定时炸弹。走狗为洋人而走,洋人牵走狗而动。
两宫太后,即东太后、西太后。
西太后当年着彩装、唱小调,完全是因为她看到皇权至尊,金口玉牙,因而以全部身心孜孜以求。她既有野心,也有权谋,咸丰常让她代为批答奏章。
咸丰临终,赠皇后玉玺大印,经懿贵妃苦苦哀求,又赠懿贵妃一方小印。
咸丰死后,继位的载淳仅6岁,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尊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东太后),尊生母叶赫慈禧为慈禧太后即西太后。西太后这个“西”,巧合了日落之方向,巧合了大清之朝将寿终正寝于西太后之手。两宫太后虽有尊号,但不许与闻政事。
西太后为了爬上帝国最高统治地位,决定暂时放弃她同东太后的嫌隙,劝东太后同意两宫垂帘听政。
千载难逢的良机,她怎能错过?她要效法吕后,要学武则天。而要如此,她依靠北京的一坨,并甘愿当一颗定时炸弹。
北京的一坨,是一支较为雄厚的势力。以列强信任和扶植的“核心”走狗奕訢为头领。留守北京的大臣比承德多得多,且他们均唯奕訢马首是瞻。奕訢早在几年之前,就已在咸丰身边安放了一枚不起眼的棋子,其实是一颗越不起眼越危险的炸弹。
奕訢并非当权派,却能成为北京政治集团的首领,完全是列强为了瓜分中国而物色到的一个代理人。列强认定肃顺不大听列强的话,就有意扶植、培养奕訢,然后让他去除掉肃顺一坨。
奕虽不是当权派,但因对外议和、投降有“功”,颇得洋人青睐赏识,地位越来越重要。1861年1月,总理衙门建立,奕任首席总理大臣,掌握外交内政大权,也可影响财政和军事。咸丰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肃顺一派尤感到威胁。清廷中央政府内部明显地形成两股政治势力,出现了热河行宫与北京这两个活动中心。皇帝虽在热河行宫,但大多数官僚在北京,更由于支持奕的外国侵略者看出当时清廷之微妙变化:儿子继了位,母以子贵,慈禧机会来了。为了满足世界第一的权势欲,刚当上太后,西太后就买通御史元醇,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此举当即遭到肃顺狠狠喝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东太后无意主政,息事宁人,而在西太后那里却结下了大恨深仇。
奕訢同普鲁斯密商,以主权相交换,求普鲁斯帮忙搞宫廷政变,普鲁斯喜之不胜。经普鲁斯牵线搭桥,恭亲王与热河离宫两宫太后密议此事,两宫太后 (其实还是以慈禧为主)垂帘听政为条件,答应合作;放手让奕訢权宜处置。
慈安虽贵为皇后,但对政事多半不懂,亦无兴趣。而慈禧当年着彩装,唱小调,无非是垂涎皇权至尊,因而以全部身心孜孜以求,又因生子而奠定揽权根基。野心加权谋 ,在则天第二身上早有彰显,咸丰常让她代为批答奏折,重演了唐朝高宗武后故事。
咸丰临终,赠皇后玉玺、大印。慈禧歆羡的目光化为吞进肚子里的苦水。苦水涌动,争中生智,便向咸丰苦苦哀求:
——皇后有玉玺威天下,皇上可以放心了。只是臣妾心中的苦只能向皇上倾诉。我日夜担心,只怕将来我们孤儿寡母受制于人,受人欺凌而无助。
——皇后宅心仁厚,她不会坐视不管的。
——知皇后者莫若皇上,皇后常有软弱之象,无力与任何人相争,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帮助她。
——怎么帮?
——请皇上赐我一方小印,必要时启用小印,玉玺小印同用,如此可保无虞。
——那好吧!
帝妃同床异梦,咸丰不好推托,便答应了慈禧的请求,还以为小印不过玩物而已,不会破坏祖制(女人不干政);孰知这方小印,就是辛酉政变的发端。
东、西两太后,东不如西,“东”已退居于次,而“西”彰显得过于堂皇,绝非好事:西太后这个“西”,巧合了日落方向,也巧合了大清王朝将寿终正寝于西太后之手的凶兆,且与“西方列强”有可能勾结之嫌。 为此,肃顺虽给予两宫太后尊号(东慈安、西慈禧),但不许与闻政事。
自比吕后,则天的慈禧。怎肯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儿子继位,母以子贵。为了满足世界第一权热欲,刚当上太后,慈禧就买通御史元醇奏请由两位太后垂帘听政,此举当即遭肃顺狠狠呵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东太后无意主政,息事宁人,不与慈禧一同力争,使慈禧对她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眼下是用人之时,还得搞临时统一战线。
奕訢主署后,慈禧与之暗通信息,往来频繁。定时炸弹就要开爆,奕訢欢欣若狂。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