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7068
阅读:7099
发表:2014/6/10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26章:二
0
…
26
26
27
…
34
全部
第二十六章(二)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并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林秋月对高洁的病情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她的病因有了自己看法。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林秋月与潘教授认真的谈了一次话。
“潘老师,我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小林,今天你怎么这么客气?以前咱们是师生关系,现在咱们是同事,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探讨的。”
“潘老师,对于高洁的病情您是怎么看的?几年前与丈夫的离婚是不是她发病的一个原因或诱因?这个因素在众多的因素中占有多大的权重?”
“三年前的离婚,从时间上看是距她病症的显现最近的一个重要事件,因而这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它究竟在诸多的因素中居于何种地位,却很难下一个定量的结论。离婚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肯定都会伴随着情感的波动,但对于每一个特定的离婚者来说,情变与婚变的形式和内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是先情变而后婚变、有的人是先婚变而后情变,前者往往是主动离婚者,后者往往是被动离婚者,对于主动离婚者来说,离婚是一种解脱,离婚后一般是轻松和愉悦的,而对于被动离婚者来说,离婚是一种打击,离婚后往往会较长时间处于抑郁和苦闷中。”
“潘老师,据我所知,几年前的离婚,对于高洁来说完全是主动的,可从实际情况看来,这既没给她带来轻松,也没给她带来愉悦,而是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情况,这又该做怎样的解释呢?”
“从哲学命题的特殊性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现实生活中,离婚的人也是形形 色色 的,每对离婚夫妻离婚的原因和后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这么一对离婚夫妻,双方都是我在奉天一中时的同学,丈夫是搞文学的,五十年代就出过一本诗集,我记得诗集的书名叫《短剑》,妻子在政府机关工作,当年是科级干部。反右时,丈夫被打成了‘ 右派 ’,为了不牵连家人,他主动向贤惠漂亮的妻子提出了离婚,并断绝了与一双聪明乖巧的儿女的关系。可是虽然离了婚,妻子还是被从政府机关中清理出来,下放到一家化工厂,但情深意重的她仍然痴情不改,独自拉扯着年幼的儿女,盼望着‘丈夫’能早日改造成为‘新人’,两人再复婚。在‘妻子’真情的激励下,‘丈夫’一直在积极、主动的接受‘改造’,争取早日摘掉‘ 右派 ’的帽子,但直到‘ 文化大革命 ’开始,他‘ 右派 ’的帽子也没能摘掉,而又进入了‘黑五类’之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儿女又被同学们称之为‘狗崽子’。为了保护孩子,摘掉他们头上‘狗崽子’的帽子,‘妻子’违心的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十几岁、丧偶的‘军代表’,‘丈夫’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久便患了‘精神分裂症’。这就是一个主动离婚,但情感又备受伤害的例子。”
“潘老师,听您讲了这件事情,我就更加确信了我对高洁病因所做的分析,也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
“小林,你对高洁的治疗方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潘老师,有件事我应当告诉你!”
“什么事呀?”
“我爱人就是三年前与高洁离婚的丈夫,我们俩又都是高洁多年的同学和朋友。”
“什么!小邱现在是你的爱人?我是最近在了解高洁相关情况时认识的他,却不知道他就是你爱人,但从这一段时间你和高洁接触和交谈时的语气和表情中,猜到了你们可能以前就很熟悉。”
“我和邱成峰结婚时,您正在北京参加学术讨论会,没能参加我们的婚礼,否则您应该早就认识他了。”
“小林,事情这么巧啊!”
“是啊,潘老师,我还有些想法要和你谈,您帮我分析一下,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我的这个想法不要让任何其他人知道,包括我的父母,至于邱成峰,我还没想好,需不需要告诉他?什么时候告诉他?”
“好吧,小林,我答应你的要求,你对我说的话,不经你同意我不会对任何人讲。至于你要对谁讲,什么时候讲,都由你自己来决定。”
“那就谢谢潘老师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我、高洁和邱成峰都是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从上中学到下乡插队我们都一直在一起,邱成峰是一个很优秀的男生,多年来我和高洁都很喜欢他。从 文化大革命 到上山下乡,高洁的处境一直都很艰难,而在这期间,邱成峰对她的帮助、以及后来与她的结合,都给了她很大的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她有可能在艰难中坚持下来,并上了大学,后来又考上了研究生。但由于某种我不清楚的原因,高洁一直没生育或不能生育,而邱成峰的父母又急盼着抱上孙子,当邱成峰处于两难境地时,是高洁坚持与邱成峰离了婚,而后又撮合我与邱成峰结合在一起。由于我和邱成峰当时都并不完全理解高洁的心理,也没能认真的考虑高洁的感受,而仅从自我的情感需求出发,便结了婚。现在认真的考虑一下,这对高洁肯定会有很大的刺激,再加上 文革 中、插队时她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等潜在的心理伤害,便积累了导致她发病的因素。”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在对她的治疗和康复方面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我想,现在我应当和邱成峰离婚,并劝说他与高洁复婚!潘老师,如果邱成峰能与高洁复婚,对她的治疗和康复会有帮助吗?”
“小林,你的这种想法并不妥当,它虽然很高尚,但也很残酷!也许他们的复婚对高洁的康复会有一些帮助,但那是以牺牲几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的。你想过你们的孩子、你们的父母对这样的事实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吗?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对于你们的这种高尚的情操我很欣赏,但并不赞成把它变成荒唐之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纯洁的爱情是不可以转让的,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他们的复婚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发生的,那么对高洁的精神会起到一种抚慰的作用,有利于她的康复,可如果复婚是别人情感转让的结果,那么对于同样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的高洁来说,只会增加她的歉疚心理和负罪感,进而造成情感的失衡,反倒会加重她的病情。”
“潘老师,谢谢你的分析和提醒,如果我们真的走到了那一步,那也一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是绝不会给高洁造成情感负担,更不会给她造成伤害的。”
“小林,刚才谈到的婚姻问题,是你们的私人问题。我无论是作为你的同事,还是曾经的老师,都无权替你们做出决定,甚至就是你们的父母也无权干涉你们自由选择,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做出慎重的,负责任的选择。”
几天以后,当林秋月试探的对邱成峰提出离婚,并建议他与高洁复婚的时候,邱成峰可没有潘教授那样理性的分析和循循善诱的劝导,有的只是受到侮辱后的反应。
“荒唐透顶!林秋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难道是一只宠物猫、宠物狗?你们可以随便的送来送去吗!我是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尊严的人!不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有多少病理学的根据,这件事都行不通······”。
面对愤怒的邱成峰,林秋月采用了迂回缓进的方式,态度更加谦和了。
“成峰,真没想到,我的这种想法会使你这么反感,那就不谈我们之间的事了,只谈高洁。她是你的前妻,也是我们多年的同学和朋友,我们都同样的关心她,希望她能早日康复,为此,我们都应该做些努力,花些时间去陪陪她,和她谈谈心,开导她、安慰她,缓解她的精神压力,这对她的康复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你这样说还算合乎情理!其实就是你不说,我也会这样做的,只不过在没有经过潘教授同意之前,我不敢贸然行事,怕干扰了他治疗方案的实施。”
“潘教授说,对于高洁目前的状况,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安慰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所以我们应当更多的关心她,但考虑到我们三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我建议,咱们俩不要一同去看她,以免对她产生负面刺激。”
“我理解你的意思,完全同意你的建议。”
这次谈话之后,两人严格遵守着承诺,从来没有过同时出现在高洁面前的时候。
在对高洁的治疗过程中,林秋月借助工作上的便利,尽可能多的去关心她,而邱成峰则只能在下班之后和节假日里去看望高洁,陪她聊天。
每次看到邱成峰,高洁都显得格外的兴奋,有说不完的话,话题多半是什么“巴黎公社”、“五·四运动”、以及“ 文化大革命 ”等政治性的内容,而邱成峰则总是顺应其话题,对其观点做一些引申和补充。从护理人员所做的“观察记录”上看,每次见到邱成峰之后的一、两天里,高洁的精神状态都会很好。
经过几个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高洁的病情在逐渐的好转,语言和行为都恢复了正常,但每当林秋月和潘教授谈起高洁病情的时候,潘教授总是谨慎的表示,这仅仅是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并且认为高洁的心结并没全部解开,还说如果以后受到什么 不良 刺激,病情还可能会出现反复。所以在系里派李主任接她出院的时候,潘教授一再叮嘱,回到系里后,领导和同志们应对她给与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以便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疗效果。
年底,学校分配给邱成峰一间旧筒子楼改造成的套间,面积虽然不算大,但是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他和林秋月高高兴兴的搬了进去,邱霖依然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
高洁因为是单身,所以学校这次没有给她分配住房,她继续住在原来的那间宿舍里。
自从她出院以后,邱成峰和林秋月依旧关心着她的健康情况。在林秋月的催促下,邱成峰每周都要到高洁那里去两次,陪她聊聊天。两人原以为这样既能了解到她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又能令她感到温暖,可是对于邱成峰的频繁来访,高洁似乎并不总是表示欢迎的,有好几次她都是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而把邱成峰晾在一边。
这一天,邱成峰又来到高洁的家,这次情况好像与以往不同,她很有兴致的主动与他讨论起问题来。
“成峰,对于前一段时间,由青年报发表的潘晓的文章所引起的大讨论,你怎么看?”
“应该说是青年一代的信仰危机!”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 ,以及后来对 文革 中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极端的评价,都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使一些人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
“你这个 文革 后入党的GCD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在为共产主义的奋斗中,我并没有做到‘不遗余力’,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始终是坚定的。”邱成峰对自己有着恰如其分的评价。
“你如何看待潘晓在文章中所说的‘人都是在为私欲而奋斗’?”高洁所提的问题具体化了。
“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而人类的出现又是生物进化的一个结果,所以人类难免会保留着相当多的生物的、动物的本性——物竞天择、生存斗争、弱肉强食、利己主义等。”
“所以,现在社会中还存在着贪污、腐败、走后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又进一步的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影响着懒于思考的一部分年轻人,令他们放弃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树立过‘共产主义理想’,而更加‘实际’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他们所造就的这种‘现实社会’,又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以及他们下一代的人。”
“如此的循环往复,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照此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岂不是遥遥无期了吗?”高洁激动起来。
“不应这样悲观!我们知道,人类和人类社会也有着自己的进化乃至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脱离、进而远离动物界,逐渐独立和升华的过程,因而人类终归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类产生之后,就有了人类文明——人类先是有了语言、文字,继而有了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了,可见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观念是人性中应有的东西。”邱成峰阐述着自己多年来所形成的观点。
“共产主义的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要出现的,是一种更高尚、更符合人性的理想和观念。当然这种理想和观念产生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一定会得到全人类的、普遍的、绝对的认可,但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而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高洁接续着邱成峰的话,符合逻辑的进行推导、表达着与他基本相同的观点。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生产和创造出的物质资料会越来越丰富,用于公共福利方面的会越来越多,贫富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样,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就会越来越坚实,衣食无忧的人们就会更多的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思想觉悟也会得到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耻’吗!”
“成峰,谢谢你能和我进行如此有益的讨论,为我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论据!”
邱成峰已经猜测到了高洁是在忙着写什么东西,但他既没有直接去问高洁,回家后也没和林秋月讲。
星期六的下午,正在忙着写论文的邱成峰接到了高洁打来的一个电话,话语很简单,要他下班后直接去她那里。
放下电话,他去了一趟资料室,核对了一下自己所写论文的几个重要数据,然后看了看表,已经四点多钟了,他整理好稿件和相关资料,送回了办公室,然后直接去了高洁那里。
每次来到这个自己曾经住过的“家”,他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走廊间壁成的厨房的门虚掩着,里面传出了切菜、炒菜的声音,他拉开门,高洁正在靠近门口的菜板上切菜,看到他进来,只说了句“来啦,进屋坐吧!”,便头也不抬的继续切着菜。
他往里看,东面的窗台前还有一个人,头上扎着一块毛巾,身上系着围裙,正在燃气灶上炒菜,看背影他感到很熟悉。这时那人一回头,竟是林秋月。
“秋月,你怎么也来了?”
“我请了一会儿假,都来了一个多小时了。”林秋月答非所问,随后又说了一句,“你先进屋吧,这两个菜马上就炒好了。”
邱成峰进了屋,在三屉桌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一摞书,他随意翻看着,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GCD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论我国的革命》、《论合作制》,还有莫尔的《乌托邦》、圣西门的《人类科学概论》和欧文的《新社会观》等。
过了一会儿,高洁和林秋月将做好的饭菜端了进来,放在那张他很熟悉的圆桌上。
“成峰,过来坐,吃饭吧!”林秋月招呼着。
高洁用开瓶器打开了一瓶红酒,先给邱成峰和林秋月面前的玻璃杯里倒上酒,又往自己的杯里倒了一些,然后端起杯。
“这一段时间里,你们夫妻两人对我的关心和照料,不论是我眼里所见的,还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我都记在心里,但不会向你们表示感谢,至于我对你们曾经的冷漠和慢待,则希望你们不要记在心里,我也不会向你们道歉,因为我知道,不论是感谢也好、道歉也好,你们是都不会接受的。来,为你们不接受感谢和道歉而干杯!”说完,高洁将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面对高洁突如其来的一番话和她的举动,毫无思想准备的邱成峰和林秋月,也本能的举起杯喝了一口酒,然后愣愣的看着高洁。高洁拿起酒瓶,又往三个杯里倒了一些酒,对还在发愣的两个人说:“今天请你们来,既不是为了向你们表示谢意,也不是为了向你们表示歉意,而是想告诉你们,我刚刚完成了一篇书稿,你们俩应该是这本书最早的读者,同时也算是这本书的审稿人。”
高洁绕过桌子,走到邱成峰身后的三屉桌前,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油印的书稿,转身递给了正回头观望的邱成峰,他接过书稿,只见封面上写着《乌托邦——社会学中的莫尔猜想》。他急于知道书中所写的内容,想要翻看,高洁阻止他说:“不要急于看,吃过饭你们可以拿回去慢慢看!”
饭后,邱成峰把书稿拿回家里,用了四、五个晚上的时间,认真看完了这本几万字的油印书稿,林秋月也在空闲时将书稿浏览了一遍。
在这本书稿中,高洁把莫尔的《乌托邦》与近几年人们广为谈论的《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类比。尽管前者是一部洋洋万言的书稿,而后者仅仅是一个表述简单的数学命题,但这种类比却给了邱成峰一个全新的视角,使自己对以往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虽然他还不敢确认这种理解方式是否正确。
在这本书稿中,高洁先是概述了自1742年,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即所谓的1+1——的猜想之后,经过世界上几代数学家的努力,尤其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经过中国数学家的努力,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先后证明了3+4、2+3、1+5,直到1978年,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较好的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述为一个素数加上顶多两个素数的乘积,这样距最后证明1+1便只有一步之遥了。
之后,高洁便写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并将其与《哥德巴赫猜想》所得到的一步一步的逼近式的证明进行了类比。
她概述了自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写成《乌托邦》一书以来,经过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傅里叶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的努力;又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以及1871巴黎公社的实践,后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直到MZD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这样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设想,也正在一步步的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实,现在距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也只差一步之遥了——当然,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步可能还需要数百年的时间。
对比起来,这同从《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直到完成对1+2证明的过程是颇为相似的,因此,可以将莫尔的《乌托邦》看作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猜想——即莫尔猜想,而在莫尔之后,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都在一步一步的证明着这种天才的猜想。
高洁独特的思维方式令邱成峰惊叹,人类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就是像莫尔所描述的那样吗?只不过,后来人往往在这样的社会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上产生过争论和斗争,许多人甚至还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看过高洁的书稿之后,邱成峰感觉自己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明晰了、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了,他理性的认识到:个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追求是有限度的,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社会模式及社会和谐的追求是无限的,而这些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终生努力,去不懈奋斗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并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林秋月对高洁的病情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她的病因有了自己看法。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林秋月与潘教授认真的谈了一次话。
“潘老师,我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小林,今天你怎么这么客气?以前咱们是师生关系,现在咱们是同事,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探讨的。”
“潘老师,对于高洁的病情您是怎么看的?几年前与丈夫的离婚是不是她发病的一个原因或诱因?这个因素在众多的因素中占有多大的权重?”
“三年前的离婚,从时间上看是距她病症的显现最近的一个重要事件,因而这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它究竟在诸多的因素中居于何种地位,却很难下一个定量的结论。离婚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肯定都会伴随着情感的波动,但对于每一个特定的离婚者来说,情变与婚变的形式和内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是先情变而后婚变、有的人是先婚变而后情变,前者往往是主动离婚者,后者往往是被动离婚者,对于主动离婚者来说,离婚是一种解脱,离婚后一般是轻松和愉悦的,而对于被动离婚者来说,离婚是一种打击,离婚后往往会较长时间处于抑郁和苦闷中。”
“潘老师,据我所知,几年前的离婚,对于高洁来说完全是主动的,可从实际情况看来,这既没给她带来轻松,也没给她带来愉悦,而是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情况,这又该做怎样的解释呢?”
“从哲学命题的特殊性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现实生活中,离婚的人也是形形 色色 的,每对离婚夫妻离婚的原因和后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这么一对离婚夫妻,双方都是我在奉天一中时的同学,丈夫是搞文学的,五十年代就出过一本诗集,我记得诗集的书名叫《短剑》,妻子在政府机关工作,当年是科级干部。反右时,丈夫被打成了‘ 右派 ’,为了不牵连家人,他主动向贤惠漂亮的妻子提出了离婚,并断绝了与一双聪明乖巧的儿女的关系。可是虽然离了婚,妻子还是被从政府机关中清理出来,下放到一家化工厂,但情深意重的她仍然痴情不改,独自拉扯着年幼的儿女,盼望着‘丈夫’能早日改造成为‘新人’,两人再复婚。在‘妻子’真情的激励下,‘丈夫’一直在积极、主动的接受‘改造’,争取早日摘掉‘ 右派 ’的帽子,但直到‘ 文化大革命 ’开始,他‘ 右派 ’的帽子也没能摘掉,而又进入了‘黑五类’之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儿女又被同学们称之为‘狗崽子’。为了保护孩子,摘掉他们头上‘狗崽子’的帽子,‘妻子’违心的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十几岁、丧偶的‘军代表’,‘丈夫’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久便患了‘精神分裂症’。这就是一个主动离婚,但情感又备受伤害的例子。”
“潘老师,听您讲了这件事情,我就更加确信了我对高洁病因所做的分析,也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
“小林,你对高洁的治疗方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潘老师,有件事我应当告诉你!”
“什么事呀?”
“我爱人就是三年前与高洁离婚的丈夫,我们俩又都是高洁多年的同学和朋友。”
“什么!小邱现在是你的爱人?我是最近在了解高洁相关情况时认识的他,却不知道他就是你爱人,但从这一段时间你和高洁接触和交谈时的语气和表情中,猜到了你们可能以前就很熟悉。”
“我和邱成峰结婚时,您正在北京参加学术讨论会,没能参加我们的婚礼,否则您应该早就认识他了。”
“小林,事情这么巧啊!”
“是啊,潘老师,我还有些想法要和你谈,您帮我分析一下,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我的这个想法不要让任何其他人知道,包括我的父母,至于邱成峰,我还没想好,需不需要告诉他?什么时候告诉他?”
“好吧,小林,我答应你的要求,你对我说的话,不经你同意我不会对任何人讲。至于你要对谁讲,什么时候讲,都由你自己来决定。”
“那就谢谢潘老师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我、高洁和邱成峰都是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从上中学到下乡插队我们都一直在一起,邱成峰是一个很优秀的男生,多年来我和高洁都很喜欢他。从 文化大革命 到上山下乡,高洁的处境一直都很艰难,而在这期间,邱成峰对她的帮助、以及后来与她的结合,都给了她很大的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她有可能在艰难中坚持下来,并上了大学,后来又考上了研究生。但由于某种我不清楚的原因,高洁一直没生育或不能生育,而邱成峰的父母又急盼着抱上孙子,当邱成峰处于两难境地时,是高洁坚持与邱成峰离了婚,而后又撮合我与邱成峰结合在一起。由于我和邱成峰当时都并不完全理解高洁的心理,也没能认真的考虑高洁的感受,而仅从自我的情感需求出发,便结了婚。现在认真的考虑一下,这对高洁肯定会有很大的刺激,再加上 文革 中、插队时她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等潜在的心理伤害,便积累了导致她发病的因素。”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在对她的治疗和康复方面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我想,现在我应当和邱成峰离婚,并劝说他与高洁复婚!潘老师,如果邱成峰能与高洁复婚,对她的治疗和康复会有帮助吗?”
“小林,你的这种想法并不妥当,它虽然很高尚,但也很残酷!也许他们的复婚对高洁的康复会有一些帮助,但那是以牺牲几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的。你想过你们的孩子、你们的父母对这样的事实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吗?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对于你们的这种高尚的情操我很欣赏,但并不赞成把它变成荒唐之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纯洁的爱情是不可以转让的,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他们的复婚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发生的,那么对高洁的精神会起到一种抚慰的作用,有利于她的康复,可如果复婚是别人情感转让的结果,那么对于同样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的高洁来说,只会增加她的歉疚心理和负罪感,进而造成情感的失衡,反倒会加重她的病情。”
“潘老师,谢谢你的分析和提醒,如果我们真的走到了那一步,那也一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是绝不会给高洁造成情感负担,更不会给她造成伤害的。”
“小林,刚才谈到的婚姻问题,是你们的私人问题。我无论是作为你的同事,还是曾经的老师,都无权替你们做出决定,甚至就是你们的父母也无权干涉你们自由选择,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做出慎重的,负责任的选择。”
几天以后,当林秋月试探的对邱成峰提出离婚,并建议他与高洁复婚的时候,邱成峰可没有潘教授那样理性的分析和循循善诱的劝导,有的只是受到侮辱后的反应。
“荒唐透顶!林秋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难道是一只宠物猫、宠物狗?你们可以随便的送来送去吗!我是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尊严的人!不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有多少病理学的根据,这件事都行不通······”。
面对愤怒的邱成峰,林秋月采用了迂回缓进的方式,态度更加谦和了。
“成峰,真没想到,我的这种想法会使你这么反感,那就不谈我们之间的事了,只谈高洁。她是你的前妻,也是我们多年的同学和朋友,我们都同样的关心她,希望她能早日康复,为此,我们都应该做些努力,花些时间去陪陪她,和她谈谈心,开导她、安慰她,缓解她的精神压力,这对她的康复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你这样说还算合乎情理!其实就是你不说,我也会这样做的,只不过在没有经过潘教授同意之前,我不敢贸然行事,怕干扰了他治疗方案的实施。”
“潘教授说,对于高洁目前的状况,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安慰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所以我们应当更多的关心她,但考虑到我们三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我建议,咱们俩不要一同去看她,以免对她产生负面刺激。”
“我理解你的意思,完全同意你的建议。”
这次谈话之后,两人严格遵守着承诺,从来没有过同时出现在高洁面前的时候。
在对高洁的治疗过程中,林秋月借助工作上的便利,尽可能多的去关心她,而邱成峰则只能在下班之后和节假日里去看望高洁,陪她聊天。
每次看到邱成峰,高洁都显得格外的兴奋,有说不完的话,话题多半是什么“巴黎公社”、“五·四运动”、以及“ 文化大革命 ”等政治性的内容,而邱成峰则总是顺应其话题,对其观点做一些引申和补充。从护理人员所做的“观察记录”上看,每次见到邱成峰之后的一、两天里,高洁的精神状态都会很好。
经过几个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高洁的病情在逐渐的好转,语言和行为都恢复了正常,但每当林秋月和潘教授谈起高洁病情的时候,潘教授总是谨慎的表示,这仅仅是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并且认为高洁的心结并没全部解开,还说如果以后受到什么 不良 刺激,病情还可能会出现反复。所以在系里派李主任接她出院的时候,潘教授一再叮嘱,回到系里后,领导和同志们应对她给与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以便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疗效果。
年底,学校分配给邱成峰一间旧筒子楼改造成的套间,面积虽然不算大,但是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他和林秋月高高兴兴的搬了进去,邱霖依然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
高洁因为是单身,所以学校这次没有给她分配住房,她继续住在原来的那间宿舍里。
自从她出院以后,邱成峰和林秋月依旧关心着她的健康情况。在林秋月的催促下,邱成峰每周都要到高洁那里去两次,陪她聊聊天。两人原以为这样既能了解到她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又能令她感到温暖,可是对于邱成峰的频繁来访,高洁似乎并不总是表示欢迎的,有好几次她都是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而把邱成峰晾在一边。
这一天,邱成峰又来到高洁的家,这次情况好像与以往不同,她很有兴致的主动与他讨论起问题来。
“成峰,对于前一段时间,由青年报发表的潘晓的文章所引起的大讨论,你怎么看?”
“应该说是青年一代的信仰危机!”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 ,以及后来对 文革 中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极端的评价,都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使一些人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
“你这个 文革 后入党的GCD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在为共产主义的奋斗中,我并没有做到‘不遗余力’,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始终是坚定的。”邱成峰对自己有着恰如其分的评价。
“你如何看待潘晓在文章中所说的‘人都是在为私欲而奋斗’?”高洁所提的问题具体化了。
“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而人类的出现又是生物进化的一个结果,所以人类难免会保留着相当多的生物的、动物的本性——物竞天择、生存斗争、弱肉强食、利己主义等。”
“所以,现在社会中还存在着贪污、腐败、走后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又进一步的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影响着懒于思考的一部分年轻人,令他们放弃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树立过‘共产主义理想’,而更加‘实际’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他们所造就的这种‘现实社会’,又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以及他们下一代的人。”
“如此的循环往复,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照此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岂不是遥遥无期了吗?”高洁激动起来。
“不应这样悲观!我们知道,人类和人类社会也有着自己的进化乃至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脱离、进而远离动物界,逐渐独立和升华的过程,因而人类终归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类产生之后,就有了人类文明——人类先是有了语言、文字,继而有了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了,可见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观念是人性中应有的东西。”邱成峰阐述着自己多年来所形成的观点。
“共产主义的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要出现的,是一种更高尚、更符合人性的理想和观念。当然这种理想和观念产生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一定会得到全人类的、普遍的、绝对的认可,但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而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高洁接续着邱成峰的话,符合逻辑的进行推导、表达着与他基本相同的观点。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生产和创造出的物质资料会越来越丰富,用于公共福利方面的会越来越多,贫富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样,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就会越来越坚实,衣食无忧的人们就会更多的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思想觉悟也会得到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耻’吗!”
“成峰,谢谢你能和我进行如此有益的讨论,为我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论据!”
邱成峰已经猜测到了高洁是在忙着写什么东西,但他既没有直接去问高洁,回家后也没和林秋月讲。
星期六的下午,正在忙着写论文的邱成峰接到了高洁打来的一个电话,话语很简单,要他下班后直接去她那里。
放下电话,他去了一趟资料室,核对了一下自己所写论文的几个重要数据,然后看了看表,已经四点多钟了,他整理好稿件和相关资料,送回了办公室,然后直接去了高洁那里。
每次来到这个自己曾经住过的“家”,他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走廊间壁成的厨房的门虚掩着,里面传出了切菜、炒菜的声音,他拉开门,高洁正在靠近门口的菜板上切菜,看到他进来,只说了句“来啦,进屋坐吧!”,便头也不抬的继续切着菜。
他往里看,东面的窗台前还有一个人,头上扎着一块毛巾,身上系着围裙,正在燃气灶上炒菜,看背影他感到很熟悉。这时那人一回头,竟是林秋月。
“秋月,你怎么也来了?”
“我请了一会儿假,都来了一个多小时了。”林秋月答非所问,随后又说了一句,“你先进屋吧,这两个菜马上就炒好了。”
邱成峰进了屋,在三屉桌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一摞书,他随意翻看着,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GCD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论我国的革命》、《论合作制》,还有莫尔的《乌托邦》、圣西门的《人类科学概论》和欧文的《新社会观》等。
过了一会儿,高洁和林秋月将做好的饭菜端了进来,放在那张他很熟悉的圆桌上。
“成峰,过来坐,吃饭吧!”林秋月招呼着。
高洁用开瓶器打开了一瓶红酒,先给邱成峰和林秋月面前的玻璃杯里倒上酒,又往自己的杯里倒了一些,然后端起杯。
“这一段时间里,你们夫妻两人对我的关心和照料,不论是我眼里所见的,还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我都记在心里,但不会向你们表示感谢,至于我对你们曾经的冷漠和慢待,则希望你们不要记在心里,我也不会向你们道歉,因为我知道,不论是感谢也好、道歉也好,你们是都不会接受的。来,为你们不接受感谢和道歉而干杯!”说完,高洁将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面对高洁突如其来的一番话和她的举动,毫无思想准备的邱成峰和林秋月,也本能的举起杯喝了一口酒,然后愣愣的看着高洁。高洁拿起酒瓶,又往三个杯里倒了一些酒,对还在发愣的两个人说:“今天请你们来,既不是为了向你们表示谢意,也不是为了向你们表示歉意,而是想告诉你们,我刚刚完成了一篇书稿,你们俩应该是这本书最早的读者,同时也算是这本书的审稿人。”
高洁绕过桌子,走到邱成峰身后的三屉桌前,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油印的书稿,转身递给了正回头观望的邱成峰,他接过书稿,只见封面上写着《乌托邦——社会学中的莫尔猜想》。他急于知道书中所写的内容,想要翻看,高洁阻止他说:“不要急于看,吃过饭你们可以拿回去慢慢看!”
饭后,邱成峰把书稿拿回家里,用了四、五个晚上的时间,认真看完了这本几万字的油印书稿,林秋月也在空闲时将书稿浏览了一遍。
在这本书稿中,高洁把莫尔的《乌托邦》与近几年人们广为谈论的《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类比。尽管前者是一部洋洋万言的书稿,而后者仅仅是一个表述简单的数学命题,但这种类比却给了邱成峰一个全新的视角,使自己对以往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虽然他还不敢确认这种理解方式是否正确。
在这本书稿中,高洁先是概述了自1742年,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即所谓的1+1——的猜想之后,经过世界上几代数学家的努力,尤其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经过中国数学家的努力,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先后证明了3+4、2+3、1+5,直到1978年,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较好的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述为一个素数加上顶多两个素数的乘积,这样距最后证明1+1便只有一步之遥了。
之后,高洁便写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并将其与《哥德巴赫猜想》所得到的一步一步的逼近式的证明进行了类比。
她概述了自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写成《乌托邦》一书以来,经过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傅里叶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的努力;又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以及1871巴黎公社的实践,后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直到MZD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这样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设想,也正在一步步的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实,现在距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也只差一步之遥了——当然,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步可能还需要数百年的时间。
对比起来,这同从《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直到完成对1+2证明的过程是颇为相似的,因此,可以将莫尔的《乌托邦》看作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猜想——即莫尔猜想,而在莫尔之后,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都在一步一步的证明着这种天才的猜想。
高洁独特的思维方式令邱成峰惊叹,人类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就是像莫尔所描述的那样吗?只不过,后来人往往在这样的社会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上产生过争论和斗争,许多人甚至还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看过高洁的书稿之后,邱成峰感觉自己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明晰了、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了,他理性的认识到:个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追求是有限度的,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社会模式及社会和谐的追求是无限的,而这些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终生努力,去不懈奋斗的。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