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8485
豆瓣评分:8.7
阅读:14038
添加:2017/7/13
贡献:美丽人生
军事 电影剧本 名作鉴赏
战舰波将金号(分镜头剧本) (1925)
编剧:爱森斯坦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218(字幕)“完”
  
  (全剧终)
  
  (译自1957年第1期日本《电影艺术》杂志》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结构中的有机性和激情
  文/爱森斯坦
  
  人们在说到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的时候,通常总是指出它的两个特点:整个结构的有机严整性和激情。
  就是说,有机性和激情。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战舰波将金号》的这两个最鲜明的特点,试图说明一下首先在结构方面这两个特点是用什么手段达到的。对于有机性,我们将通过整个作品的结构来研究。对于激情,我们将通过“敖德萨的阶梯”这场戏(在这场戏里,激情达到了最高度的戏剧性)来研究,然后再从整部影片概括地看看它。
  我们的分析,将要接触到怎样用结构的手段来解决主题的有机性和激情的问题。至于在演员表演、情节处理、摄影中光线和彩色的运用、风景处理、群众场面处理等等方面这两个因素是怎样来解决的,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些文章来加以分析;这也就是说,在目前的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只谈一个狭窄的、局部的作品结构问题,并不企图对影片的一切方面作详尽的分析。
  在有机的艺术作品中,作为整个作品基础的个别因素,是贯穿在构成这个作品的每一点中的。统一的规律不仅贯穿着整体,而且贯穿着构成整体的每一部分。共同的基本原则,贯穿在每一个部分中,同时在每一个部分中都表现出各自的质的特点。只有在这样的情況下,才谈得上作品的有机性,因为我们在这里对有机体是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下的定义那样来理解的:“……有机体当然是……高度的统一……”
  于是这些想法马上引导我们去分析第一个题目,即《波将金号》结构的“有机性”问题。
  我们试图从这样一个见解出发来谈这个问题,就是只有作品的结构规律符合于自然的有机现象的结构规律的情况下,作品才能具有有机性,作品才能给人以有机性的感觉。关于自然有机现象的结构规律,列宁曾经说过:“……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首先,我们将要研究静态中的规律;其次,则研究动态中的规律。因此,我们首先要谈到作品结构的各个部分和比例,然后再谈到作品结构的展开。
  《波将金号》看起来象一篇大事记,但按其剧情发展来看则是一出戏剧。
  其所以如此,秘密就在于:在《波将金号》中,事件按年月顺序发展,是根据最经典性的悲剧形式——五幕悲剧——的严格的结构的规律来安排的。
  事件几乎是如实地取来的,然后被分成五幕,同时这些事实的选择和排列也完全符合于经典性的悲剧对每一幕戏的具体要求。
  在我们的戏里,甚至每一“幕”都还有一个单独的标题,这也强调说明了这个戏是采取了这种经过许多世纪考验的悲剧结构。
  现在我们就简略地提一下这五幕戏。
  第一部分:“人和姐虫”
  剧情的开端。战舰上的情況。生了蛆的肉。水兵们的不满。
  第二部分:“船上的戏剧”
  “全体到甲板上集含!”水兵们拒绝吃有蛆的汤。蒙帆布的场面。“兄弟们!”拒绝射击。起义。惩治军官。
  第三部分:“死者激发人们”
  雾。华库林楚克的尸体在敖德萨港。尸体旁的哭泣。群众大会。升起红旗。
  第四部分:“敖德萨阶梯”
  岸上和战舰的联欢。载运给养的小船。敖德萨阶梯上的枪杀。
  第五部分:“同舰队相遇”
  等待的夜。同舰队相遇。军规。“兄弟们!”舰队拒绝开炮。
  这出戏每一部分中各场戏的动作是完全不相同的,但这些戏仿佛被其中的两次重复所贯穿和结合起来。
  在“船上的戏剧”这一部分中,一小群起义的水兵——战舰的一小部分,向着惩戒队的枪口喊:“兄弟们!”于是枪口垂下了。整个战舰都同情他们这些起义的水兵。
  在“同舰队相遇”这一部分中,则是整艘起义的战舰——舰队的一小部分,向着来镇压起义战舰的舰队的炮口发出同样的喊声:“兄弟们!”于是炮口垂下了。整个舰队都同情“波将金号”。
  从战舰的一个细胞,到战舰的整个机体;又从舰队的一个细胞——战舰——到整个舰队的机体;主题中革命友爱的感情就这样增长起来。这个以劳动人民的友爱和革命为主题的作品的结构,也是符合于这种感情的。
  影片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检查而把劳动人民友爱团结的主题和兄弟般的“乌拉”声传播出去,就象影片中友爱的感情从起义的战舰传到岸上去一样。
  从主题和情绪上来说有机性,也许这样就已经够了,但我们想从形式上更严格地来检査一下作品的结构。
  这五幕戏只是由一个总的主题线索联系着,在其他方面,从外表上看来彼此很少相似。但有一点它们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每一部分都很清楚地分成几乎相等的两半,这从第二幕开始特别明显。
  蒙帆布的场面——起义。
  哀悼华库林楚克——愤怒的群众大会。
  抒情的联欢——枪杀。
  不安地等待着舰队——胜利。
  而且,在每一部分的“转折”点上仿佛都有一个停顿,一种特别的“换气”。
  有时侯,这表现为握紧拳头的几个镜头,从这里,哀悼死人的主题跳到愤怒的主题(第三部分)。
  有时候,这表现为字幕上的“突然”字样,用它来打断联欢这场戏,而转到枪杀这场戏(第四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则表现为静止的枪口。在第五部分中则表现为血盆大口似的炮口。然后是“兄弟们!”的喊声打破了等待的死寂,引起友爱感情的迸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分中的转折都不是单纯的转入另一种情绪、另一种节奏、另一种事件,而是每次都转为极端相反的动作。不是对比的动怍,而正是相反的动作,因为这种动作每一次都提供了同一个主题的另一个方面的形象,同时又是从同一个主题产生出来的。
  例如在第二部分里,起先是起义的水兵在枪口下非常沉闷的等待,然后是起义的风暴。
  在第三部分里,起先是群众哀悼死者,然后由这个主题很自然地引出了愤怒的爆发。
  在第四部分里,起先是“波将金号”的起义者和敖德萨居民的友好表现,然后仿佛是作为反动派对这种情形的自然的“结论”而出现了敖德萨阶梯上的枪杀。
  这种剧情发展的规律的统一,即在每一幕戏里都重复一次的规律的统一,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这种规律的统一,也就是《波将金号》整个结构的特征。
  实际上,整部影片也是在差不多一半的地方被割断的,这里有一个静止的顿歇或者说换气,在这里,影片开始时的激烈的动作完全停止下来,以便准备冲力开始影片的后半部。
  华库林楚克的尸体和敖德萨的雾这场戏,在整部影片中就起着这种换气的作用。
  从这个时候起,革命的主题从一艘起义的战舰发展到整个城市——这个城市在地形上跟战舰是对立的,但在感情上却是一致的。以后城市和战舰将被士兵(阶梯上的场面)分割开来,那时主题就又回到了海上的戏上来。
  我们可以看出主题的发展过程是有机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完全以这个主题发展为依据的这种结构,从整个作品来看,是统一的,同时,从作品的主要部分,甚至是细小部分来看,也是统一的。
  可见,这里是始终遵守了有机性的规律。
  比例上的有机性,也就是通常在美学上称为“黄金分割律”(注1)的那种比例。
  按照黄金分割律构成的作品结构,在艺术中具有非常巨大的感染力量。
  有关黄金分割律的各种问题,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研究得特别充分。
  而在如何应用于时间艺术的领域这方面,还很少进行研究,虽然照我看来,它们在这方面有着更广阔的运用范围。
  在电影中,似乎从来还没有用黄金分割律来进行过“检验”。因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从经验上知道是具有有机的结构的影片《波将金号》,正是完全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组织起来的。
  我们在前面说,影片的每一部分和整部影片分成两半的地方,大致是在正中,这并不是偶然的。
  这种划分实际上更接近于2:3,也就是说大体上最接近于黄金分割律。
  正好是在2:3的分界处,也就是在第二部分结尾跟第三部分开始的地方,是影片的主要的“换气”之处,剧情停顿的零点。
  实际上甚至还要更确切些,因为死者华库林楚克和帐幕的主题的出现并不是在第三部分的开始,而是在第二部分的结尾,这样仿佛是给影片后半部的6分补上了它所不足的0.18。影片每一部分的换气点,即转折点,也是采取这样的比例的。但是,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波将金号》中不仅动作的零点,即剧情的低落点,遵守了黄金分割的规律,同时顶点也遵守了这个规律。顶点就是红旗在战舰桅杆上升起。红旗的升起也是……在黄金分割律的点上!但这一次黄金分割律的点是从影片的另一端算起的,即在3:2的地方,也就是在前面三部分和后面两部分之间,即第三部分的结尾。同时红旗还继续到第四部分的开头。
  这样一来,不仅影片的每个部分,而且整部影片,包括它的两个高潮,即完全静止点和最大限度高涨点,都是极严格地遵守着黄金分割——按比例结构——的规律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战舰波将金号》的第二个决定性的特征——影片的激情,研究一下那些把主题的激情体现为影片的激情的结构手段。
  我们在这里不打算深究激情“本身”的性质。我们只想从观众对影片的感受,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影片对观众的影响力量方面来研究一下这部充满激情的作品。
  所谓激情,这就是能够在观众身上引起深厚的、強烈的感情和鼓舞的那种东西。
  在一切特征上都充满激情的作品,其结构必须做到使动作有力地爆发并不断转变为另一种质。
  很显然,同样一个事实在艺术作品中可以处理成各种各样的:从冷漠的记录,一直到真正富于激情的赞歌。在这里使我们感兴趣的,就正是使事件产生激情的那种手段的特点。
  无疑,这首先取决于作者对内容的态度。但是象我们所理解的结构,同样也能表明作者对内容的态度,决定作品对观众的影响力量。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去研究某种现象“本身”的激情的“本质”问题,这永远是取决于社会条件的。我们也不想谈到作者对某种现象的激情态度的本质问题,这也是由社会条件制约着的。我们感到兴趣的是一个狭小的问题,就是在激情式的处理下,作者对“现象本质”的“态度”,怎样通过结构手段而表现出来。
  为了使观众的情绪达到最大限度的高涨,也就是达到“控制不住自己”的程度,我们就应当在作品中给观众提供一个相应的“榜样”,使他按照这个榜样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状态。
  这种供观众模仿的最基本的“榜样”,当然就是银幕上的兴奋若狂的人,也就是充满激情的人物,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不住自己”的人物。
  如果富于激情的作品的基本条件——不断地转变为加强动作的新的质,“越出”了一个人的“范围”,而同样应用于人物周围的人和环境,也就是说,如果周围环境本身也同样表现,诸如“气愤若狂”之类的状态,这样的情況就会更加复杂、更加动人了。这方面的经典性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气愤若狂”,他的气愤若狂发展为大自然本身的“气愤若狂”,即暴风雨的发作。
  现在我们来谈谈“敖德萨阶梯”这场戏。
  在这场戏里,事件是怎样组织起来并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且撇开人物和人群的兴奋若狂的状态不谈,只就个别的特征——结构和构图方面的特征,就运动方面来研究一下激情的发展。
  首先是混乱地奔跑着的人群(特写镜头)。后面是同样混乱地奔跑着的人群的全景。再后面是混乱的运动转为士兵的整齐的、有节奏步伐。
  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强。
  发展到顶点的时候,向下的运动突然转变为相反的、向上的运动,也就是从人群令人头昏目眩的运动(向下)跳到一个抱着被打死的儿子的孤单的母亲缓慢的庄重的运动(向上)。
  人群。令人头昏目眩的巨浪般的运动。向下。突然跳到:孤单的人。庄重的缓慢的运动。向上。但这只是一刹那。接着又是相反的、向下的运动。
  节奏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突然,人群的奔跑转变为自己直往下滚的摇篮车。这不仅是速度上的不同阶段,而且还是表现方法上的一个跳跃,从人体的运动跳到机械的运动,于是就改变了动的概念。
  这就是说,从特写镜头跳到全景。从混乱的运动(人群)跳到有节奏的运动(士兵)。从一种运动形式(奔跑着的、倒下来的,滚翻着的人们)跳到同一个主题的运动的下一个阶段(迅速滚下的摇篮车)。从向下的运动跳到向上的运动,从许多枪的多次发射跳到战舰上一尊大炮的一次发射。
  一步一步地,从一种相度跳到另一种相度,从一种质跳到另一种质,最后已经不是一场戏(摇篮车)起了巨大的变化,而是整个事件的表现方法都起了巨大的变化:叙事体的叙述,从狮子怒吼(跳起来)的时候起,一变而成为形象的结构了。
  敖德萨阶梯的梯级(动作是沿着这个梯级迅速向下发展的),完全符合一级一级跳跃式地在强度和相度方面不断向上发展的从一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转换。
  这样,通过枪杀事件而在阶梯上迅速展开的富于激情的主题,也就彻底贯穿在处理事件的造型和节奏的基本结构中。
  从这方面看来,敖德萨阶梯这场戏是不是有机的呢?这场戏是否脱离了总的结构的型式?一点也不。在这场戏里,那些为富于激情的作品所特有的特征,只不过是特别被强调出来作为高潮罢了,因为这场戏本身对于整部影片来说也正是悲剧性的最高潮。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个五幕剧中的每一幕按照黄金分割律分成两个部分的这种性质。我们一直都说,动作通过换气就必然“跳到”或“转入”新的质,因为动作(每一部分)的前半部转变到新的质的幅度,每一次都是达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也就是每一次都跳到相反的方面。
  这样,在一切决定性的结构因素上,我们都可看出一个主要的表达激情的公式:动作“从本身”跳到新的质,而且最多的情况,这种变化总是跳到相反的方面。
  在这里,跟上面按黄金分割律——对结构比例的处理的例子一样,有机性的“秘密”表现在作品的展开中。从一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跳跃式的过渡已经不单是成长的公式,而且也是发展的公式,这种发展不单表现为服从于自然进化规律的个别的“植物性的”单位,而且也表现为有意识地参加自然发展过程的集体的、社会性的单位,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跳跃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有的。这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前进的革命。
  在这里可以说,我们第三次明确地看到了《波将金号》的有机性。每一环节的结构和整部影片的结构都具有的那种跳跃,正是主题的最主要的因素——革命的爆发——在作品结构方面的一种表现。而这种革命的爆发,是构成有意识的社会前进发展的不断链条的那许多跳跃之一。
  对于这一多样化的作品的结构,以及任何富于激情的作品的结构,都可以给予这样的说明:富于激情的结构使我们可以明确地体验到有规律地发展的辩证过程的实现和形成的时刻。
  我们,在全地球上的生物当中,只有我们,有福在实际过程中去体验世界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完成伟大成就的每一个具体时刻。
  体验历史的时刻,这就是感觉到与这种过程共命运、步调一致和集体参加斗争的一种最伟大的激情。
  生活中的激情就是这样的。在富于激情的作品中对于激情的反映也是这样的。在这里,从主题的激情产生的结构,是符合于现实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一切其他宇宙间过程所遵循的基本的和统一的规律的。遵循这种规律(我们的意识正是这种规律的反映),我们就会燃烧起最高度的情绪——激情。
  剩下来还有一个问题,艺术家要怎样才能实际把握这些结构公式呢?
  在每个完整的富于激情的作品中,都必然会有这些结构公式。但光根据脱离具体材料的结构形式手法是达不到这点的。
  只有当作品的主题、内容、思想,跟作者的思想和全部生活,发生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时侯,作品才会是有机的,才会是充满激情的。
  也只有在那个时候,作品才有真正的有机性,这作品才能成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个平等而独立的现象。
  
  注释:
  注1:黄金分割律的比例就是在把一个数值分剩成两部分时,其中大的部分比小的部分等于大加小比大。——译者
  
  (瑛译自苏联《爱森斯坦文集》)
1 ... 17 18 19 20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1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17
登录 后再戳我哦
共有 1 个评论
汉青   浙江杭州  2017/7/14 10:45:32 
对着 电影看了分镜头剧本,还得再看第二遍,虽然是很老的电影但是那镜头的转换,故事的结构发展都很好看,我想即使这部剧现在按它一模一样的在翻拍一边也会很好看,当然加入台词会有不同的看点。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9月几日?(提示:19号)
      *

猜你喜欢的同类名作

亡情使者(爱情, 军事)
勇敢的心(动作, 军事)
卡萨布兰卡(军事)
魂断蓝桥(爱情, 军事)
红高粱(爱情, 军事)
至暗时刻(军事)
帝国的毁灭(军事)
拆弹部队(军事)

最新剧本名作

家里家外(家庭)
你好,李焕英(喜剧, 奇幻)
乔乔的异想世界(喜剧, 军事)
荒野猎人(冒险)
鸟人(喜剧)
托尼·厄德曼(喜剧)
布鲁克林(爱情)
胡丽叶塔(爱情, 悬疑, 家庭)

剧本名作阅读排行

武林外传(喜剧)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爱情, 古装)
夏洛特烦恼(喜剧)
我不是药神(喜剧)
流浪地球(奇幻)
红楼梦(87版)(爱情, 古装)
疯狂的石头(喜剧)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