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171
阅读:34
发表:2025/7/10
50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第1章:和平死了(上)
1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
1946年7月2日,周恩来和董必武一起去会见蒋介石。谈到和平的条件时,蒋介石态度强硬,首先重复要中共让出苏北、安东和胶济铁路线。他说:“这个解决了,全国就和平了,一个月后就可开国大,改组政府。”接着,他换了个轻松的语气:“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生存。”他又说:“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胶济路如不让出,则常破坏交通,就无法安定。北宁路无承德掩护,也不安全。如果你们让出这些地方,全国人民都会说你们的好话。你们不会吃亏的。”
周恩来回道:“政府认为苏北威胁南京,承德、张家口威胁北平,铁路沿线中共部队威胁交通,应一律撤退,实在是没有道理,因为整编以后,大家都是国家军队,不能说谁威胁谁。反过来,如果我们也说南京威胁苏北,北平威胁承德、张家口,铁道线驻军威胁附近各县乡,那么问题便无法解决。此种提法不是从国家观点出发的。”
双方不欢而散。
局势的严重恶化,使马歇尔陷入困境。他认为,面对着“中国局势的恶化和围绕着蒋委员长的反动政治和军事集团所表现的决定性的势力”,在今后的调处中,“最好能获得一位德高望重并且在中国有长久经验的美国人的帮助”。于是,他向杜鲁门推荐北平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美国驻华大使。
司徒雷登,1876年6月出生在中国杭州,父母都是美国的传教士。1887年随父母回美国上学,1904年底以牧师身份来中国传教。从1919年至1946年的27年中,一直担任美国教会在北平兴办的燕京大学的校长。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司徒雷登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相当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是地道的中国通。在中国,他有一大批燕大毕业的弟子和中国朋友,特别是传教士的身份,使他同中国两位上层教徒宋美龄、蒋介石有着密切交往。司徒雷登在中国的特殊经历、经验、影响和社会联系,使马歇尔对他产生了兴趣。
7月5日,一份急电从中国南京发到了华盛顿:马歇尔要求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驻华大使。总统杜鲁门非常痛快地于7月9日发出正式任命,11日被参议院批准。
7月15日,司徒雷登乘马歇尔的专机赴南京上任。他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余所主张之联合政府,并非共产党与政府谈判要求成立之联合政府,因此原则与美国历年对华外交政策不符。”“国民党目前领导之政府,乃为世界各国及中国人民公认之合法政府,美国深盼以不改变目前中央政府之基础为原则,扩大政府组织,容纳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此系本人主张中国组织联合政府之真意。”
7月16日,美国第79届国会通过一项《援华海军法案》,授权杜鲁门以271艘船舰以及水上船坞和其他必要材料,无偿“移交”给国民党政府;还批准派往中国300名海军人员帮助国民党政府“处理有关海军业务”,并建立一个海军顾问团,在南京设一个海军顾问处。两天后,美国援助国民党的8艘舰艇由古巴开抵吴淞口,21日到达南京。为蒋介石放手发动内战,有了十足底气。
8月1日,司徒雷登上庐山,他向蒋介石建议。由5人组成一个特别小组,政府和中共方面各两人,由他来担任主席,主要任务是商谈政协决议拟成立的国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问题。蒋介石同意了。8月3日,马歇尔又把这个建议告诉了中共周恩来,周恩来也同意。
但是,正当马歇尔暗自庆幸准备大显身手之时,蒋介石突然泼来一盆冷水。他告诉司徒雷登,5人小组开始谈判的先决条件是中共必须接受下述5项要求:
(一)苏北共军撤至陇海路以北;
(二)共军自胶济路撤退;
(三)共军撤出承德及以南地区;
(四)共军在东北退入两个半省之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曾将东北划为9省);
(五)撤离6月7日以后在山西和山东占领的一切地区。
试想,这五项要求,司徒雷登自己也觉得很难接受,共产党会乖乖听命吗?几经斡旋,毫无结果。
8月10日,马歇尔和司徒雷登向报界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简要地叙述了国共和谈未能达成协议的主要问题,宣告了马歇尔调处使命的失败。
二
到了1946年下半年,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内战就要爆发了,国共两党在日以继夜地调兵遣将,准备拼搏厮杀。
有主和派民主人士开明记者,想游说陈诚,要求陈诚接见,陈诚破例召见,耐着性子听他们说完他们的和平主张,平静道:“道不同不相与谋,你们有你们的道理,我也有我的道理,我的道理与你们恰恰相反,我的道理是,不打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你们说我们打不赢,谢谢你们的关心,我告诉你们,我们能打赢,三个月解决关内,三个月解决关外,半年以后,你们所盼望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就在你们面前。”
蒋介石夸赞陈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把主和派吓跑了,共产党听了也要胆寒。”
1946年6 月1 日,蒋介石以政府主席和三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国防部正式挂牌成立,设参谋总部,陈诚任参谋总长,白崇禧任国防部长。
政府总统下辖陆、海、空军和联勤总司令部,分别由顾祝同、陈诚(兼)、周至柔、黄镇球任总司令。蒋介石自任三军总司令,
同时,对原12大战略区进行划分,划分为行辕、绥靖公署两种。设立了6 个国民政府主席行辕3 个绥靖公署和1 个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原来的第二战区保留不动。
具体情况如下:
东北行辕,由熊式辉任主任,下辖东北保安司令部,由杜聿明任司令长官。共有7 个军、28个师。
北平行辕,由李宗仁任主任,下辖第11战区、第12战区两个长官司令部,孙连仲、傅作义分别任司令长官。共有12个整编师(军)。31个整编旅(师)及两个特种作战纵队。
西北行辕,由张治中任主任。共有8 个整编师、27个整编旅(师)。
武汉行辕,由程潜任主任,下辖第6 、第7 绥靖区。有7 个整编师(军),20个整编旅(师)。
1946年7月2日,周恩来和董必武一起去会见蒋介石。谈到和平的条件时,蒋介石态度强硬,首先重复要中共让出苏北、安东和胶济铁路线。他说:“这个解决了,全国就和平了,一个月后就可开国大,改组政府。”接着,他换了个轻松的语气:“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生存。”他又说:“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胶济路如不让出,则常破坏交通,就无法安定。北宁路无承德掩护,也不安全。如果你们让出这些地方,全国人民都会说你们的好话。你们不会吃亏的。”
周恩来回道:“政府认为苏北威胁南京,承德、张家口威胁北平,铁路沿线中共部队威胁交通,应一律撤退,实在是没有道理,因为整编以后,大家都是国家军队,不能说谁威胁谁。反过来,如果我们也说南京威胁苏北,北平威胁承德、张家口,铁道线驻军威胁附近各县乡,那么问题便无法解决。此种提法不是从国家观点出发的。”
双方不欢而散。
局势的严重恶化,使马歇尔陷入困境。他认为,面对着“中国局势的恶化和围绕着蒋委员长的反动政治和军事集团所表现的决定性的势力”,在今后的调处中,“最好能获得一位德高望重并且在中国有长久经验的美国人的帮助”。于是,他向杜鲁门推荐北平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美国驻华大使。
司徒雷登,1876年6月出生在中国杭州,父母都是美国的传教士。1887年随父母回美国上学,1904年底以牧师身份来中国传教。从1919年至1946年的27年中,一直担任美国教会在北平兴办的燕京大学的校长。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司徒雷登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相当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是地道的中国通。在中国,他有一大批燕大毕业的弟子和中国朋友,特别是传教士的身份,使他同中国两位上层教徒宋美龄、蒋介石有着密切交往。司徒雷登在中国的特殊经历、经验、影响和社会联系,使马歇尔对他产生了兴趣。
7月5日,一份急电从中国南京发到了华盛顿:马歇尔要求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驻华大使。总统杜鲁门非常痛快地于7月9日发出正式任命,11日被参议院批准。
7月15日,司徒雷登乘马歇尔的专机赴南京上任。他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余所主张之联合政府,并非共产党与政府谈判要求成立之联合政府,因此原则与美国历年对华外交政策不符。”“国民党目前领导之政府,乃为世界各国及中国人民公认之合法政府,美国深盼以不改变目前中央政府之基础为原则,扩大政府组织,容纳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此系本人主张中国组织联合政府之真意。”
7月16日,美国第79届国会通过一项《援华海军法案》,授权杜鲁门以271艘船舰以及水上船坞和其他必要材料,无偿“移交”给国民党政府;还批准派往中国300名海军人员帮助国民党政府“处理有关海军业务”,并建立一个海军顾问团,在南京设一个海军顾问处。两天后,美国援助国民党的8艘舰艇由古巴开抵吴淞口,21日到达南京。为蒋介石放手发动内战,有了十足底气。
8月1日,司徒雷登上庐山,他向蒋介石建议。由5人组成一个特别小组,政府和中共方面各两人,由他来担任主席,主要任务是商谈政协决议拟成立的国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问题。蒋介石同意了。8月3日,马歇尔又把这个建议告诉了中共周恩来,周恩来也同意。
但是,正当马歇尔暗自庆幸准备大显身手之时,蒋介石突然泼来一盆冷水。他告诉司徒雷登,5人小组开始谈判的先决条件是中共必须接受下述5项要求:
(一)苏北共军撤至陇海路以北;
(二)共军自胶济路撤退;
(三)共军撤出承德及以南地区;
(四)共军在东北退入两个半省之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曾将东北划为9省);
(五)撤离6月7日以后在山西和山东占领的一切地区。
试想,这五项要求,司徒雷登自己也觉得很难接受,共产党会乖乖听命吗?几经斡旋,毫无结果。
8月10日,马歇尔和司徒雷登向报界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简要地叙述了国共和谈未能达成协议的主要问题,宣告了马歇尔调处使命的失败。
二
到了1946年下半年,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内战就要爆发了,国共两党在日以继夜地调兵遣将,准备拼搏厮杀。
有主和派民主人士开明记者,想游说陈诚,要求陈诚接见,陈诚破例召见,耐着性子听他们说完他们的和平主张,平静道:“道不同不相与谋,你们有你们的道理,我也有我的道理,我的道理与你们恰恰相反,我的道理是,不打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你们说我们打不赢,谢谢你们的关心,我告诉你们,我们能打赢,三个月解决关内,三个月解决关外,半年以后,你们所盼望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就在你们面前。”
蒋介石夸赞陈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把主和派吓跑了,共产党听了也要胆寒。”
1946年6 月1 日,蒋介石以政府主席和三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国防部正式挂牌成立,设参谋总部,陈诚任参谋总长,白崇禧任国防部长。
政府总统下辖陆、海、空军和联勤总司令部,分别由顾祝同、陈诚(兼)、周至柔、黄镇球任总司令。蒋介石自任三军总司令,
同时,对原12大战略区进行划分,划分为行辕、绥靖公署两种。设立了6 个国民政府主席行辕3 个绥靖公署和1 个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原来的第二战区保留不动。
具体情况如下:
东北行辕,由熊式辉任主任,下辖东北保安司令部,由杜聿明任司令长官。共有7 个军、28个师。
北平行辕,由李宗仁任主任,下辖第11战区、第12战区两个长官司令部,孙连仲、傅作义分别任司令长官。共有12个整编师(军)。31个整编旅(师)及两个特种作战纵队。
西北行辕,由张治中任主任。共有8 个整编师、27个整编旅(师)。
武汉行辕,由程潜任主任,下辖第6 、第7 绥靖区。有7 个整编师(军),20个整编旅(师)。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