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0059
阅读:7
发表:2025/7/12
50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第3章:华中七战(上)
1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一
面对国民党进攻,中共匆匆制定相应对策。朱德提出:“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化被动为主动”的主张。为此,中央军委做出 “北线夺取三路四城”, “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的战略部署。
“北线夺取三路四城”:是以聂荣臻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贺龙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夺取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
“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是以刘伯承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陈毅山东野战军主力9万余人和粟裕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人,合力出击津浦路的徐(州)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和蚌(埠)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
******
国共两党首先是在华东摆开的厮杀战场。
华东解放区,中共六大解放区之一,包括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两大区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张云逸、罗炳辉。
山东军区司令员为陈毅,手下人马约9万多;华中军区司令员为粟裕,人马约3万余。
华东解放区,东依黄海、渤海;西抵陆上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与晋冀鲁豫解放区为邻;南临长江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京、沪、杭地区隔江相望;北与晋察冀解放区相接。境内有黄河、淮河、运河等水上交通线,纵横交错。就地形而言,鲁西地区为平原,鲁中地区多山,淮北地区为平原,苏中地区为平原,且河渠纵横。胶济铁路与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是浩瀚的渤海。华东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华东解放区总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
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31个师组成三个集团,由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直接指挥,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计划分三线向苏中、淮南、淮北中共解放区进击,之后合击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淮安。
第一线沿陇海路东进,切断中共山东、华中两解放区的联系;
第二线自津浦路徐州至宿县段向东南进犯,主要矛头指向淮阴、淮安;
第三线由南通、泰兴、扬州北进,从南面威逼两淮。
大兵压境,延安应对措施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即:刘邓晋冀鲁豫大军从冀南南下出击陇海线;陈毅山东军区出击西南直指徐州;华中军区粟裕部西向淮南,寻机歼敌。此战略部署核心是,三路大军均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到敌人的地盘——淮北地区主动寻敌作战。这种部署被称为“外线作战”。
延安毛泽东一声令下,陈毅山东野战军先行出动。1946年7月25日,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兵出山东,南越陇海路到达淮北。
稍后,刘邓统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五万太行雄兵,越过平汉线,南下到豫鲁之间。
与此同时,延安向华中军区粟裕谭震林发电:“限粟谭于尽短时间内完成一切准备,待命西移淮南于六合、天长间整训,准备于津浦铁路蚌埠、浦口段作战。”
******
国民党三线进兵华东,首先打响第三线。第三线也称南线,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率十二万大军北渡长江,由南通、泰兴、扬州北进,径取华中。
另两线称北线。
粟裕只有三万人马,毛泽东发电报,要粟裕部离开华中根据地,向西出击,移兵淮南,与南下的陈毅和刘、邓会合。
华中野战军司令部驻地海安,司令员粟裕接到毛泽东的电报,与政治委员谭震林、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军区政治委员邓子恢、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面商如何执行中央指示。
粟裕道:“蒋介石势必要大打,难以挽回,我们也势必要与他较量一番。现在蒋介石已经打上门来了,党中央命令刘、邓南下陇海;陈毅、宋时轮部兵出山东南下北皖。党中央命令我华中军区向西移兵淮南。这场大战,乃是一个重要战略机会,对未来战局的发展关系极为重大,必须做到初战必胜。故此,我认为,我华中部队向西入淮南的作战部署似有不妥,我们脱离根据地而西去淮南,与北进蒋军作战。这种蒋军向北,我军向南,敌进我进,迎头出击的打法,似很难有取胜把握。我觉得,刘邓和陈宋应该暂缓南下,待我们华野在苏中打几仗后再行定夺更好。”
谭震林道:“可这是与党中央和华东司令部的作战命令相违背的。”
粟裕道:“我们发电报给延安总部和华东司令部,将我们外线作战转为内线作战的想法电告他们,让他们考虑。”
谭震林道:“让延安总部和司令部考虑我们的想法,改变部署,恐怕很难,而且我们必须有极大的胆略和充分的理由。”
粟裕道:“理由是:若我们不战而西移,就等于自动放弃我们苏中根据地的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我苏中根据地很快就会被敌人占领。一旦苏中失陷,而淮南战局不能取胜,我军将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地。如出现这种情况,对华中整个战局将产生极为不利影响。而且,如果不战而走淮南,后勤运输,粮草供给都将是问题,我苏中的人力物力将不为我用转而为敌所用,我们就将失去战场的主动权,战场胜负就难以逆料。”
华中局的其他领导人都认为粟裕说的有道理。
谭震林道:“如此,我们的责任将十分重大。延安总部和司令部如若同意这个意见,那么我们面临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能打胜,没有退路!”
粟裕道:“苏中解放区是我们的老根据地之一,苏中的人力物力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着极大作用,人民群众有坚强的组织,对敌斗争经验较为丰富,战争准备也比较充分。苏中当面虽有敌军9个师,但与淮南地区之敌相比,兵力比较弱,而我军主力正集中于苏中地区,天时地利人和都为我所有,我看打胜没有问题。”
面对国民党进攻,中共匆匆制定相应对策。朱德提出:“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化被动为主动”的主张。为此,中央军委做出 “北线夺取三路四城”, “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的战略部署。
“北线夺取三路四城”:是以聂荣臻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贺龙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夺取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
“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是以刘伯承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陈毅山东野战军主力9万余人和粟裕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人,合力出击津浦路的徐(州)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和蚌(埠)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
******
国共两党首先是在华东摆开的厮杀战场。
华东解放区,中共六大解放区之一,包括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两大区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张云逸、罗炳辉。
山东军区司令员为陈毅,手下人马约9万多;华中军区司令员为粟裕,人马约3万余。
华东解放区,东依黄海、渤海;西抵陆上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与晋冀鲁豫解放区为邻;南临长江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京、沪、杭地区隔江相望;北与晋察冀解放区相接。境内有黄河、淮河、运河等水上交通线,纵横交错。就地形而言,鲁西地区为平原,鲁中地区多山,淮北地区为平原,苏中地区为平原,且河渠纵横。胶济铁路与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是浩瀚的渤海。华东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华东解放区总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
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31个师组成三个集团,由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直接指挥,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计划分三线向苏中、淮南、淮北中共解放区进击,之后合击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淮安。
第一线沿陇海路东进,切断中共山东、华中两解放区的联系;
第二线自津浦路徐州至宿县段向东南进犯,主要矛头指向淮阴、淮安;
第三线由南通、泰兴、扬州北进,从南面威逼两淮。
大兵压境,延安应对措施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即:刘邓晋冀鲁豫大军从冀南南下出击陇海线;陈毅山东军区出击西南直指徐州;华中军区粟裕部西向淮南,寻机歼敌。此战略部署核心是,三路大军均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到敌人的地盘——淮北地区主动寻敌作战。这种部署被称为“外线作战”。
延安毛泽东一声令下,陈毅山东野战军先行出动。1946年7月25日,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兵出山东,南越陇海路到达淮北。
稍后,刘邓统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五万太行雄兵,越过平汉线,南下到豫鲁之间。
与此同时,延安向华中军区粟裕谭震林发电:“限粟谭于尽短时间内完成一切准备,待命西移淮南于六合、天长间整训,准备于津浦铁路蚌埠、浦口段作战。”
******
国民党三线进兵华东,首先打响第三线。第三线也称南线,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率十二万大军北渡长江,由南通、泰兴、扬州北进,径取华中。
另两线称北线。
粟裕只有三万人马,毛泽东发电报,要粟裕部离开华中根据地,向西出击,移兵淮南,与南下的陈毅和刘、邓会合。
华中野战军司令部驻地海安,司令员粟裕接到毛泽东的电报,与政治委员谭震林、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军区政治委员邓子恢、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面商如何执行中央指示。
粟裕道:“蒋介石势必要大打,难以挽回,我们也势必要与他较量一番。现在蒋介石已经打上门来了,党中央命令刘、邓南下陇海;陈毅、宋时轮部兵出山东南下北皖。党中央命令我华中军区向西移兵淮南。这场大战,乃是一个重要战略机会,对未来战局的发展关系极为重大,必须做到初战必胜。故此,我认为,我华中部队向西入淮南的作战部署似有不妥,我们脱离根据地而西去淮南,与北进蒋军作战。这种蒋军向北,我军向南,敌进我进,迎头出击的打法,似很难有取胜把握。我觉得,刘邓和陈宋应该暂缓南下,待我们华野在苏中打几仗后再行定夺更好。”
谭震林道:“可这是与党中央和华东司令部的作战命令相违背的。”
粟裕道:“我们发电报给延安总部和华东司令部,将我们外线作战转为内线作战的想法电告他们,让他们考虑。”
谭震林道:“让延安总部和司令部考虑我们的想法,改变部署,恐怕很难,而且我们必须有极大的胆略和充分的理由。”
粟裕道:“理由是:若我们不战而西移,就等于自动放弃我们苏中根据地的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我苏中根据地很快就会被敌人占领。一旦苏中失陷,而淮南战局不能取胜,我军将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地。如出现这种情况,对华中整个战局将产生极为不利影响。而且,如果不战而走淮南,后勤运输,粮草供给都将是问题,我苏中的人力物力将不为我用转而为敌所用,我们就将失去战场的主动权,战场胜负就难以逆料。”
华中局的其他领导人都认为粟裕说的有道理。
谭震林道:“如此,我们的责任将十分重大。延安总部和司令部如若同意这个意见,那么我们面临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能打胜,没有退路!”
粟裕道:“苏中解放区是我们的老根据地之一,苏中的人力物力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着极大作用,人民群众有坚强的组织,对敌斗争经验较为丰富,战争准备也比较充分。苏中当面虽有敌军9个师,但与淮南地区之敌相比,兵力比较弱,而我军主力正集中于苏中地区,天时地利人和都为我所有,我看打胜没有问题。”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