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171
阅读:35
发表:2025/7/10
50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第1章:和平死了(上)
1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蒋介石一时心慌。遂向他的高官和幕僚问计道:“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为统一政令军令,为国家人民计。何至于群情如此?”
戴季陶、张群、孙科、陈立夫等人道:“国民大会乃是全国各党派、无党派和社会贤达联合召开的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其召开以及由它制定的宪法,乃至所有决议,都是合法的!”
蒋介石摇头道:“问题是,中共无法无天,民盟跟着起哄,倘或一些小党派再跟了过去,真的较起劲来,都不来参加,则此次国大真成了党代会,给共党以口实,岂非笑柄?”
陶希圣、吴鼎昌等人道:“民盟乃众多党派组成,并非铁板一块,且党派之间,各怀心事,可分化之。”
蒋介石点头称善。遂放出风去,若黄炎培、罗隆基这两个民盟党委愿意出席国大,则可以考虑一个部长职位给他们干。
黄炎培清末举人,老同盟会员、出名的教育家,到美国考察过,当年鼓动上海市民支援十九路军抗战时,真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当过国民参政员,抗战后期他还去延安访问过,并写过《延安归来》。罗隆基是民盟中央常委、宣传部长,致力于和平建国,很有影响;若这两个民盟常委要来参加国大的话,不光是对各界、各个方面有很大影响,对孤立共党,也是棋高一着。
岂知黄罗二人并不买账,未予理睬。
蒋遂把目标转向青年党和民社党
青年党,1923年12月由“国家主义派”曾琦、李璜等人发起,在法国巴黎成立,1924年10月,曾琦回国与左舜生、陈启天等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极力反对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又称醒狮派。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反共的同时,反对蒋介石的“党治”。1929年5月在沈阳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名为中国青年党,九一八事变后,一面主张“政党休战,一致抗日”,一面又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支持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1935年,左舜生经人介绍开始同蒋介石接触。第二年春天,蒋介石邀曾琦到奉化溪口会晤。国民党的历史学家称这是“青年党与中国执政党——中国国民党发生联系之始”。
抗战胜利,青年党曾主张“国民党还政于民,共产党还军于国”,颇有影响。
《民国日报》公开发表消息:蒋介石“特邀”青年党党魁曾琦等人上庐山晤谈国民大会问题。
当局承诺青年党参加“国大”的条件:青年党可从民盟中跳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加政协,并保证给青年党5个委员的名额。曾琦欣然应邀,于8月12日乘蒋介石派的专机飞抵九江,遂即转乘汽车,直上庐山。
8月13日晚,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表示决“不因任何阻碍而延迟结束训政,开始宪政程序,11月12日的国民大会,必定如期召集”。青年党发言人左舜生在上海该党总部闻讯,当即表示拥护。
14日下午5时,蒋介石在庐山行辕召见曾琦,蒋“对青年党对当前局势主张颇表嘉纳”。 畅谈良久,共进晚餐。曾琦对蒋介石“公诚”为国的态度表钦佩,并对文告中所列举的解决国是的方针亦表赞同。他还称蒋介石是中国的“英明领袖”,并当即赋诗颂扬。蒋介石心里十分舒服,对青年党的组织发展的经费等问题均表示了极大的关心。曾琦当然也非常高兴。
17日中午,蒋介石又一次宴请曾琦,陈立夫等人应邀作陪。“席间曾广泛交换意见,或与当前政治问题有关。”
18日,曾琦再谒蒋介石,会晤半小时许。
19日,曾琦在离庐山赴南京前特地发表了临别谈话,对他的庐山之行作了解释:“予此行本为消夏而来,虽曾访谒蒋主席三次,皆然为友谊的漫谈,并无正式商洽。外间传说纷纭,实多出于揣测。”
******
国社党,国家社会党简称,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胡石青等人发起,于1934年10月成立,标榜国家社会主义,以“绝对的爱国主义和渐进的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反对一党专政,反对暴力革命,反对中国共产党,在该党的宣言中公开称中共为“匪党”。
1941年民盟成立,张君劢被选为由五人组成的中常委委员,罗隆基为宣传部长。1944年同盟改组,张君劢、罗隆基、张东荪被选为由十三人组成的中常委委员,张君劢为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罗隆基为宣传委员会主任。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前,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和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特别设宴款待张君劢和张东荪。
蒋介石宣布召开“国大”,该党的部分党员乃至某些领导人怦然心动,坚决要求参加“国大”。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张君劢以民盟成员的身份赴美出席联合国会议,结识了民主宪政党的领导人,双方决定将民主宪政党与国家社会党合并,组成新党。新党用两党名称的各一部分,定名为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以便在国内活动。
1946年8月14日,张君劢在上海正式宣布将国家社会党与陈滚、李大明及伍宪子的民主宪政党合并,改组为中国民主社会党,张君劢为主席,同时宣布脱离同民盟的关系。他说:“现在国社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了,是一个独立的党了,应该脱离民盟。”
蒋介石对张君劢很器重,指定由他为起草宪法的执笔人。张君劢欣然接受。
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1909年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毕业。回国后参加了梁启超创建的进步党,直到该党后来演化为宪法研究会及研究系,张君劢都是其中的一个骨干。1913年,张君劢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回国后于1923年在上海组织“政治学会”,1930年以后在燕京大学研究院讲学,兼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从事政治活动。他通晓日、德、英、法诸国语言,是资产阶级著名的宪法学者。
张君劢等挟持民社党参加“国大”,立即受到了党内部分人的激烈反对,张东荪、叶笃义等人当即声明退出该党,以示抗议。12月23日,民盟中央将参加国大的民社党清除出盟,以表明其立场。
戴季陶、张群、孙科、陈立夫等人道:“国民大会乃是全国各党派、无党派和社会贤达联合召开的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其召开以及由它制定的宪法,乃至所有决议,都是合法的!”
蒋介石摇头道:“问题是,中共无法无天,民盟跟着起哄,倘或一些小党派再跟了过去,真的较起劲来,都不来参加,则此次国大真成了党代会,给共党以口实,岂非笑柄?”
陶希圣、吴鼎昌等人道:“民盟乃众多党派组成,并非铁板一块,且党派之间,各怀心事,可分化之。”
蒋介石点头称善。遂放出风去,若黄炎培、罗隆基这两个民盟党委愿意出席国大,则可以考虑一个部长职位给他们干。
黄炎培清末举人,老同盟会员、出名的教育家,到美国考察过,当年鼓动上海市民支援十九路军抗战时,真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当过国民参政员,抗战后期他还去延安访问过,并写过《延安归来》。罗隆基是民盟中央常委、宣传部长,致力于和平建国,很有影响;若这两个民盟常委要来参加国大的话,不光是对各界、各个方面有很大影响,对孤立共党,也是棋高一着。
岂知黄罗二人并不买账,未予理睬。
蒋遂把目标转向青年党和民社党
青年党,1923年12月由“国家主义派”曾琦、李璜等人发起,在法国巴黎成立,1924年10月,曾琦回国与左舜生、陈启天等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极力反对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又称醒狮派。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反共的同时,反对蒋介石的“党治”。1929年5月在沈阳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名为中国青年党,九一八事变后,一面主张“政党休战,一致抗日”,一面又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支持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1935年,左舜生经人介绍开始同蒋介石接触。第二年春天,蒋介石邀曾琦到奉化溪口会晤。国民党的历史学家称这是“青年党与中国执政党——中国国民党发生联系之始”。
抗战胜利,青年党曾主张“国民党还政于民,共产党还军于国”,颇有影响。
《民国日报》公开发表消息:蒋介石“特邀”青年党党魁曾琦等人上庐山晤谈国民大会问题。
当局承诺青年党参加“国大”的条件:青年党可从民盟中跳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加政协,并保证给青年党5个委员的名额。曾琦欣然应邀,于8月12日乘蒋介石派的专机飞抵九江,遂即转乘汽车,直上庐山。
8月13日晚,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表示决“不因任何阻碍而延迟结束训政,开始宪政程序,11月12日的国民大会,必定如期召集”。青年党发言人左舜生在上海该党总部闻讯,当即表示拥护。
14日下午5时,蒋介石在庐山行辕召见曾琦,蒋“对青年党对当前局势主张颇表嘉纳”。 畅谈良久,共进晚餐。曾琦对蒋介石“公诚”为国的态度表钦佩,并对文告中所列举的解决国是的方针亦表赞同。他还称蒋介石是中国的“英明领袖”,并当即赋诗颂扬。蒋介石心里十分舒服,对青年党的组织发展的经费等问题均表示了极大的关心。曾琦当然也非常高兴。
17日中午,蒋介石又一次宴请曾琦,陈立夫等人应邀作陪。“席间曾广泛交换意见,或与当前政治问题有关。”
18日,曾琦再谒蒋介石,会晤半小时许。
19日,曾琦在离庐山赴南京前特地发表了临别谈话,对他的庐山之行作了解释:“予此行本为消夏而来,虽曾访谒蒋主席三次,皆然为友谊的漫谈,并无正式商洽。外间传说纷纭,实多出于揣测。”
******
国社党,国家社会党简称,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胡石青等人发起,于1934年10月成立,标榜国家社会主义,以“绝对的爱国主义和渐进的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反对一党专政,反对暴力革命,反对中国共产党,在该党的宣言中公开称中共为“匪党”。
1941年民盟成立,张君劢被选为由五人组成的中常委委员,罗隆基为宣传部长。1944年同盟改组,张君劢、罗隆基、张东荪被选为由十三人组成的中常委委员,张君劢为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罗隆基为宣传委员会主任。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前,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和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特别设宴款待张君劢和张东荪。
蒋介石宣布召开“国大”,该党的部分党员乃至某些领导人怦然心动,坚决要求参加“国大”。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张君劢以民盟成员的身份赴美出席联合国会议,结识了民主宪政党的领导人,双方决定将民主宪政党与国家社会党合并,组成新党。新党用两党名称的各一部分,定名为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以便在国内活动。
1946年8月14日,张君劢在上海正式宣布将国家社会党与陈滚、李大明及伍宪子的民主宪政党合并,改组为中国民主社会党,张君劢为主席,同时宣布脱离同民盟的关系。他说:“现在国社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了,是一个独立的党了,应该脱离民盟。”
蒋介石对张君劢很器重,指定由他为起草宪法的执笔人。张君劢欣然接受。
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1909年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毕业。回国后参加了梁启超创建的进步党,直到该党后来演化为宪法研究会及研究系,张君劢都是其中的一个骨干。1913年,张君劢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回国后于1923年在上海组织“政治学会”,1930年以后在燕京大学研究院讲学,兼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从事政治活动。他通晓日、德、英、法诸国语言,是资产阶级著名的宪法学者。
张君劢等挟持民社党参加“国大”,立即受到了党内部分人的激烈反对,张东荪、叶笃义等人当即声明退出该党,以示抗议。12月23日,民盟中央将参加国大的民社党清除出盟,以表明其立场。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