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25142
阅读:6951
发表:2020/9/2
爱情,历史
小说
如是传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陈子龙赶到京城径直来到摄政王府,多尔衮接到拜贴,喜不自禁。他正襟危坐见陈子龙一身明服,布巾束发便怒而问之:“陈子龙,你可知罪?”见陈不语便要命人拿下,陈开言:“且慢,先放了钱柳夫妇再绑我不迟。”多尔衮牵动嘴笑了笑:“柳夫人是本王请的客人,本王还没好好招待她呢?她天资聪慧,如若可以倒能与本王作一对蓝颜知己。”陈子龙面无表情道:“我所做之事与他们无关,更不要殃及一个柔弱的小女子,更何况钱谦益乃江南名士,德高望重,你抓了他们让江南百姓对大清会有何想法?你这个摄政王将如何博得百姓的好感?他可是降了你们大清的呐!”多尔衮在深思熟虑下将钱柳二人放了。
柳如是得知陈子龙为此而宁愿自首,便又来到多尔衮面前请求最后再见他一面……陈柳两人见面,场景哀伤……
1647年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行刑前要求再去往松江老家再重踏故土,多尔衮应允。然而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柳如是闻讯,声泪俱下……
清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的一天,黄梨洲(宗羲)到杭州,住在绛云楼,与钱谦益密商复明大计。临到前一夜,钱谦益提着灯笼到他床前,赠其七金便以准不时之需,说这是内人柳如是的意思,黄梨洲万般感激。次日清晨,黄赴浙江金华游说金华总兵马进宝起兵反清。
与此同时,钱柳夫妇也在竭尽全力支持大木、瞿式耜等人抗清,与南明永历朝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日夜翘首盼望着他们能够光复故国,推翻大清。
待女儿柳小照长到三四岁时便已是一副玲珑可爱的小模样,几乎是柳如是的翻版,钱谦益因此而格外宠爱这个小人儿。钱谦益时常将女儿领入书房中教她四书五经之类的基本学识,而柳如是则教女儿抚琴,讲解音律。柳小照调皮,时不时地瞒过父母的眼皮与小侍女一起私下玩耍……
一秋夜,钱在书房读书,柳如是来到门前催促他早点休息并问及小照的去向。钱一问三不知,柳急切地寻找起来。谁知柳小照和小侍女躲在父亲的书桌下,她见母亲寻她不着便兴奋地伸出手来拉母亲的裙角。柳如是一趔趄,不慎撞上书案,撞翻了灯烛,烛火迅速点燃了案上的书稿。窗外阵阵风吹来更助长了火势的蔓延,钱谦益见大事不好,情急之下便让柳抱着女儿先冲出楼去,自己则与家仆奋力扑火。楼下有小女和柳如是声声的呼喊,钱谦益舍不下她们,便痛下决心舍弃他潜心珍藏多年的书籍冲出火海来到母女俩跟前。面对熊熊燃烧的“绛云楼”,钱谦益近乎悲壮地大叫:“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
一家三口就这样在一个仲秋微寒的清晨乘一叶小舟,恋恋不舍地离开杭州回到常熟白茆镇芙蓉村,居住于“红豆山庄”。
十八、在“红豆山庄”钱柳和女儿清贫度日。钱柳接待了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友包括昔日朋友姚志卓和朱全古,郑成功至密函请老师联络东南爱国志士。
这些年,在草堂“红豆山庄”的日子越来越清贫,心中却是踏实而无憾的。院落里,一棵粗大参天的红豆树旁依然盛开着芳香四溢的九里香。柳如是在用篱笆围起的一畦畦菜地里施肥、浇灌,额角不由地沁出点点汗珠来。她布衣简束的模样儿竟与当年那个婀娜多姿,长袖善舞的秦淮艳首仿佛有着天襄之别。满头华发的钱谦益独坐在闲亭里伏案编写他的《绛云楼书目》或翻阅他幸存的宋版《两汉书》。闺阁中,传来待嫁的女儿阵阵清婉的琴声……
(倒叙)这座竹篱茅舍的庄园,一直有着几分宁静几分闲逸。每至黄昏柳如是便用纤纤素手点燃花厅四周明亮的烛光。红红的紫绡明角灯,透出一种坚定沉着和明媚艳丽的喜色,在乡野无边的黑暗中,跳荡着一点希望的星光。一入夜,如同游魂野鬼一般无处安身的名士们便一个个潜入这僻静之所。他们有的是摇着乌蓬小船顶着细雨斜风而来;有的是乘着青布小轿晃荡着急促而来;更多的是踏着泥泞的田埂滑路而来,脚上的钉鞋和上身的蓑衣早就透湿了。他们都是丈夫钱谦益的朋友,他们之中有顾炎武、归庄、黄梨洲(宗羲)、瞿式耜,还有钱谦益最喜欢的学生大木。在这样一个远离政治中心和权力棋局的乡村里,一群晚明的精英却在密谋与一虎视耽耽的大清王朝作一番生死较量。
1651年(顺治八年),清大军云集于江浙海滨,形势极为紧张。在柳如是的鼓励下钱谦益和黄梨洲两人分头活动,以解舟山之危。黄梨洲遣使者到海上,请张名振、阮进等做好必要防备;钱谦益则请梨洲的弟弟宗炎挟他所写的“帛书”,再赴金华找马进宝。
1652年冬,(顺治九年),钱谦益在“红豆山庄”接待了昔日朋友姚志卓、朱全古。他们不仅带来已投明的李定国的蜡书,还呈上南下的大木给老师的密函,希望钱谦益能够联络江南遗民,游说降清将领,待机起义。当张名振的水师经过白茆港时,钱柳夫妇闻讯携酒食前去犒师。钱谦益在柳如是的促成和帮助下,不负永历朝的期望,日夜结客,潜联内地,待机行动。
1654年(顺治十一年),姚志卓奉命东还,在江南秘密招募义勇,试图建立一支装成五百罗汉的神军。他来到红豆山庄,请求帮助。柳如是仍象当年帮助大愚(黄毓祺)那样,又将她压箱多年的珠宝金银全部献出,资助姚军。后姚军入海攻打崇明,血战一场,全部战死于崇明城下。
十九、女儿十四岁招官宦子弟赵管做上门女婿,红豆开花贺牧翁八十大寿。寿宴上,痛失《两汉书》又偶得郑成功在台急病身亡,牧翁抱病移居常熟钱府。
风声一天紧似一天,大木三次北伐南京均失败而归。钱谦益拼着老命冲风冒雪,往返于松江、南京、崇明和红豆山庄间,一方面要为大木鼓气,劝阻大木不要从江浙撤军,一方面受大木之托,为议和抚局奔走。但一切都劳而无功。他垂头丧气地回到白茆,大病一场,后写诗道:“腐儒未谙楸枰谱,三局深惭庆帝恩。”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值钱谦益八十岁寿辰。12年未开花的红豆树一夜间含苞吐艳,一时间贺喜的友朋名流聚满了山庄,正所谓春满壶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来。这是钱谦益作为明代东林党领袖和文坛两朝元老,避居乡村以来最后的丰采,可以说是生命的绝唱,也是人生旅途一抹绚丽的夕阳晚照。同时,众人皆在为大木击退荷兰外侵,一举收复台湾而振奋。
在钱谦益八十大寿之日,多年未曾来访的族侄钱曾也来贺寿,还面对一粒新结的红豆和诗一首以作贺礼。钱谦益一时兴奋居然将珍藏已久的《两汉书》拿出来请侄儿一读以表谢意。这一读,钱就此失了此书,再无踪迹可寻——钱曾趁贺寿的人多,钱又年老健忘便将此书私入囊中。这一年,女儿也十四岁了,钱谦益招无锡翰林赵月潭第三子赵管为上门女婿,女儿、女婿与他们同住红豆山庄。
然而1662年(清康熙元年),钱谦益在痛失钟爱的《两汉书》的同时偶然得知大木在台湾急病而亡,竟一夜之间苍老到形同朽木。第二年,清兵水师封锁了白茆港,这对钱柳以致命一击。钱谦益因此病情加重,只得移回常熟城内旧居静养。
二十、钱谦益晚年家境窘迫潦倒,入不敷出。主要生活来源,是依靠钱谦益的文名,以润笔为生。柳如是不离不弃伴其左右。
此时钱谦益因毁家纾国难,昔年富可敌国的东南文坛盟主今天已到贫病交逼、卖文为生的地步。深夜的陋室中传来钱谦益的阵阵咳声,柳如是温柔地拍抚着他的后背,而后端起羹汤,一勺勺地喂他喝下。“不喝了。”他推开汤碗,抬头倦怠地看了她一眼:“还有几句就好了。你先去休息吧。”如是低头去看书案上的文字,全是应时应景的风雅之作,不觉潸然泪下:“若是以往,牧斋可需如此附庸风雅?”钱谦益苦涩地笑了笑,接着又一阵急促地咳声……
次日,钱谦益卧病不起,柳如是转辗又去请郎中出诊为他医治。郎中面有难色,表示不是不肯出诊医治牧翁,只是上两次所欠银两尚未还清,实在是无法。柳如是从怀里掏出钱谦益前夜所作的文章递上去以作诊费,郎中这才抬脚向钱府走去。
钱谦益的病一日比一日重,郎中所开的药已是治标不治本。钱孙爱看着病榻上的父亲再看看清瘦的柳如是显出一副落魄子弟的懦弱样。他尊称如是一声:“柳夫人”问及父亲的家产被却柳如是狠狠地痛斥了一顿。
1664年(康熙三年)五月黄梨洲(宗羲)与弟宗炎至常熟探病。钱谦益很高兴,即以自己丧葬之事相托。时正好有人求他为文三篇,润笔千金,钱谦益已不能握笔了,请他人代草,颇不满意,于是请梨洲代笔。黄梨洲应允,连夜挥笔而就。临行时钱谦益特地招呼黄梨洲到他枕边说:“唯兄知吾意,死后的墓文,就不托他人了。”又将他的儿子钱孙爱喊来,再说一遍,黄梨洲应下了。
二十一、1664年83岁的钱谦益去世。两月后,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47岁的柳氏由族人出卖而被多尔滚下令捉拿。
黄梨洲走后没有几天,(1664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即含恨归天,年八十三。临终前,他倦怠而不舍望着柳氏说:“河东君,老夫死而无憾,惟一放不下的便是你啊。大明江山虽已归顺大清,而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你就别再固执了……”
柳如是得知陈子龙为此而宁愿自首,便又来到多尔衮面前请求最后再见他一面……陈柳两人见面,场景哀伤……
1647年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行刑前要求再去往松江老家再重踏故土,多尔衮应允。然而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柳如是闻讯,声泪俱下……
清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的一天,黄梨洲(宗羲)到杭州,住在绛云楼,与钱谦益密商复明大计。临到前一夜,钱谦益提着灯笼到他床前,赠其七金便以准不时之需,说这是内人柳如是的意思,黄梨洲万般感激。次日清晨,黄赴浙江金华游说金华总兵马进宝起兵反清。
与此同时,钱柳夫妇也在竭尽全力支持大木、瞿式耜等人抗清,与南明永历朝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日夜翘首盼望着他们能够光复故国,推翻大清。
待女儿柳小照长到三四岁时便已是一副玲珑可爱的小模样,几乎是柳如是的翻版,钱谦益因此而格外宠爱这个小人儿。钱谦益时常将女儿领入书房中教她四书五经之类的基本学识,而柳如是则教女儿抚琴,讲解音律。柳小照调皮,时不时地瞒过父母的眼皮与小侍女一起私下玩耍……
一秋夜,钱在书房读书,柳如是来到门前催促他早点休息并问及小照的去向。钱一问三不知,柳急切地寻找起来。谁知柳小照和小侍女躲在父亲的书桌下,她见母亲寻她不着便兴奋地伸出手来拉母亲的裙角。柳如是一趔趄,不慎撞上书案,撞翻了灯烛,烛火迅速点燃了案上的书稿。窗外阵阵风吹来更助长了火势的蔓延,钱谦益见大事不好,情急之下便让柳抱着女儿先冲出楼去,自己则与家仆奋力扑火。楼下有小女和柳如是声声的呼喊,钱谦益舍不下她们,便痛下决心舍弃他潜心珍藏多年的书籍冲出火海来到母女俩跟前。面对熊熊燃烧的“绛云楼”,钱谦益近乎悲壮地大叫:“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
一家三口就这样在一个仲秋微寒的清晨乘一叶小舟,恋恋不舍地离开杭州回到常熟白茆镇芙蓉村,居住于“红豆山庄”。
十八、在“红豆山庄”钱柳和女儿清贫度日。钱柳接待了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友包括昔日朋友姚志卓和朱全古,郑成功至密函请老师联络东南爱国志士。
这些年,在草堂“红豆山庄”的日子越来越清贫,心中却是踏实而无憾的。院落里,一棵粗大参天的红豆树旁依然盛开着芳香四溢的九里香。柳如是在用篱笆围起的一畦畦菜地里施肥、浇灌,额角不由地沁出点点汗珠来。她布衣简束的模样儿竟与当年那个婀娜多姿,长袖善舞的秦淮艳首仿佛有着天襄之别。满头华发的钱谦益独坐在闲亭里伏案编写他的《绛云楼书目》或翻阅他幸存的宋版《两汉书》。闺阁中,传来待嫁的女儿阵阵清婉的琴声……
(倒叙)这座竹篱茅舍的庄园,一直有着几分宁静几分闲逸。每至黄昏柳如是便用纤纤素手点燃花厅四周明亮的烛光。红红的紫绡明角灯,透出一种坚定沉着和明媚艳丽的喜色,在乡野无边的黑暗中,跳荡着一点希望的星光。一入夜,如同游魂野鬼一般无处安身的名士们便一个个潜入这僻静之所。他们有的是摇着乌蓬小船顶着细雨斜风而来;有的是乘着青布小轿晃荡着急促而来;更多的是踏着泥泞的田埂滑路而来,脚上的钉鞋和上身的蓑衣早就透湿了。他们都是丈夫钱谦益的朋友,他们之中有顾炎武、归庄、黄梨洲(宗羲)、瞿式耜,还有钱谦益最喜欢的学生大木。在这样一个远离政治中心和权力棋局的乡村里,一群晚明的精英却在密谋与一虎视耽耽的大清王朝作一番生死较量。
1651年(顺治八年),清大军云集于江浙海滨,形势极为紧张。在柳如是的鼓励下钱谦益和黄梨洲两人分头活动,以解舟山之危。黄梨洲遣使者到海上,请张名振、阮进等做好必要防备;钱谦益则请梨洲的弟弟宗炎挟他所写的“帛书”,再赴金华找马进宝。
1652年冬,(顺治九年),钱谦益在“红豆山庄”接待了昔日朋友姚志卓、朱全古。他们不仅带来已投明的李定国的蜡书,还呈上南下的大木给老师的密函,希望钱谦益能够联络江南遗民,游说降清将领,待机起义。当张名振的水师经过白茆港时,钱柳夫妇闻讯携酒食前去犒师。钱谦益在柳如是的促成和帮助下,不负永历朝的期望,日夜结客,潜联内地,待机行动。
1654年(顺治十一年),姚志卓奉命东还,在江南秘密招募义勇,试图建立一支装成五百罗汉的神军。他来到红豆山庄,请求帮助。柳如是仍象当年帮助大愚(黄毓祺)那样,又将她压箱多年的珠宝金银全部献出,资助姚军。后姚军入海攻打崇明,血战一场,全部战死于崇明城下。
十九、女儿十四岁招官宦子弟赵管做上门女婿,红豆开花贺牧翁八十大寿。寿宴上,痛失《两汉书》又偶得郑成功在台急病身亡,牧翁抱病移居常熟钱府。
风声一天紧似一天,大木三次北伐南京均失败而归。钱谦益拼着老命冲风冒雪,往返于松江、南京、崇明和红豆山庄间,一方面要为大木鼓气,劝阻大木不要从江浙撤军,一方面受大木之托,为议和抚局奔走。但一切都劳而无功。他垂头丧气地回到白茆,大病一场,后写诗道:“腐儒未谙楸枰谱,三局深惭庆帝恩。”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值钱谦益八十岁寿辰。12年未开花的红豆树一夜间含苞吐艳,一时间贺喜的友朋名流聚满了山庄,正所谓春满壶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来。这是钱谦益作为明代东林党领袖和文坛两朝元老,避居乡村以来最后的丰采,可以说是生命的绝唱,也是人生旅途一抹绚丽的夕阳晚照。同时,众人皆在为大木击退荷兰外侵,一举收复台湾而振奋。
在钱谦益八十大寿之日,多年未曾来访的族侄钱曾也来贺寿,还面对一粒新结的红豆和诗一首以作贺礼。钱谦益一时兴奋居然将珍藏已久的《两汉书》拿出来请侄儿一读以表谢意。这一读,钱就此失了此书,再无踪迹可寻——钱曾趁贺寿的人多,钱又年老健忘便将此书私入囊中。这一年,女儿也十四岁了,钱谦益招无锡翰林赵月潭第三子赵管为上门女婿,女儿、女婿与他们同住红豆山庄。
然而1662年(清康熙元年),钱谦益在痛失钟爱的《两汉书》的同时偶然得知大木在台湾急病而亡,竟一夜之间苍老到形同朽木。第二年,清兵水师封锁了白茆港,这对钱柳以致命一击。钱谦益因此病情加重,只得移回常熟城内旧居静养。
二十、钱谦益晚年家境窘迫潦倒,入不敷出。主要生活来源,是依靠钱谦益的文名,以润笔为生。柳如是不离不弃伴其左右。
此时钱谦益因毁家纾国难,昔年富可敌国的东南文坛盟主今天已到贫病交逼、卖文为生的地步。深夜的陋室中传来钱谦益的阵阵咳声,柳如是温柔地拍抚着他的后背,而后端起羹汤,一勺勺地喂他喝下。“不喝了。”他推开汤碗,抬头倦怠地看了她一眼:“还有几句就好了。你先去休息吧。”如是低头去看书案上的文字,全是应时应景的风雅之作,不觉潸然泪下:“若是以往,牧斋可需如此附庸风雅?”钱谦益苦涩地笑了笑,接着又一阵急促地咳声……
次日,钱谦益卧病不起,柳如是转辗又去请郎中出诊为他医治。郎中面有难色,表示不是不肯出诊医治牧翁,只是上两次所欠银两尚未还清,实在是无法。柳如是从怀里掏出钱谦益前夜所作的文章递上去以作诊费,郎中这才抬脚向钱府走去。
钱谦益的病一日比一日重,郎中所开的药已是治标不治本。钱孙爱看着病榻上的父亲再看看清瘦的柳如是显出一副落魄子弟的懦弱样。他尊称如是一声:“柳夫人”问及父亲的家产被却柳如是狠狠地痛斥了一顿。
1664年(康熙三年)五月黄梨洲(宗羲)与弟宗炎至常熟探病。钱谦益很高兴,即以自己丧葬之事相托。时正好有人求他为文三篇,润笔千金,钱谦益已不能握笔了,请他人代草,颇不满意,于是请梨洲代笔。黄梨洲应允,连夜挥笔而就。临行时钱谦益特地招呼黄梨洲到他枕边说:“唯兄知吾意,死后的墓文,就不托他人了。”又将他的儿子钱孙爱喊来,再说一遍,黄梨洲应下了。
二十一、1664年83岁的钱谦益去世。两月后,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47岁的柳氏由族人出卖而被多尔滚下令捉拿。
黄梨洲走后没有几天,(1664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即含恨归天,年八十三。临终前,他倦怠而不舍望着柳氏说:“河东君,老夫死而无憾,惟一放不下的便是你啊。大明江山虽已归顺大清,而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你就别再固执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文笔不错,支持一下。只是情节转换、人物出场略显突兀,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感到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