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213
阅读:1774
发表:2022/9/11 修改:2023/9/24
180章 历史 小说
《荆公为政》第49章:庞荻还帕
1-2
…
48
49
50
…
180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49章 庞荻还帕
政见与道德无关,这是古代文人交友的原则,更是一种风范。
“嘉佑四友”司马光、吕公著、韩维三人尽管反对那种大刀阔斧伤筋动骨的变法,但听说皇上给荆公的小女赐婚,一个个还是赶来王府,见荆公的伤势已好多了,更是欢喜,纷纷道贺:“介甫啊,你这可是双喜临门呀。”
荆公见老友登门看望,自是高兴,急忙叫家人泡了小龙团茶,让了坐,笑着问道:“这是喜从何来?”
司马光首先说道:“介甫身体已康复,皇上又给小女赐婚,这还不是双喜临门么?”
荆公拱手道:“这是皇上的隆恩,介甫实是感激。”
吕公著抿了一口小龙团茶水,抹下胡须,卖着长两岁的资格说道:“介甫啊,这么大的喜事,该当好好庆贺庆贺啊?”
荆公一笑,道:“晦叔也是个不欢喜讲排场的人,现在却要介甫好好庆贺,岂不违了你的初衷?”
韩维道:“介甫错了,你我现在虽然都在京城,但平时都忙着各自的事务,很少团聚,要不借这等喜事到一块儿聚聚,我们真的就要越来越生疏喽。”
荆公觉得也是,为着变法,已疏远了那么多亲朋好友,如能借办喜筵的机会,将亲朋好友请来一聚,也是加强情感交流,或许对今后的变法还大有裨益哩。
荆公想着,又稍稍犹豫起来,皱眉道:“借喜筵在一起聚聚,自然是好事,但眼下这大宋正处‘积贫积弱’的非常时期,这种喜筵还是不办为好。”
吕公著执意不肯,说道:“听介甫的话意,我这大宋朝,只有‘积贫积弱’重要,我们这些老友的感情就不重要了?好好好,介甫既然这样说了,晦叔马上就走,马上就走。”说着,真的起身要走。
荆公急忙拉住,说道:“晦叔别急,待介甫想想,待介甫想想。”
司马光催道:“介甫,有什么好想的?小女订婚喜筵就这么定下来了。”
韩维也问道:“介甫担心喜筵一办,客人过多,影响过大,是吧?这容易,你写个请柬,只请老友老臣,年轻后生一概不请,不就行了。”
荆公还是犹豫:“只怕到时事不由己,很难做到。”
吕公著重新捧杯喝了一口茶水,说道:“怎么难办到?你只请老友老臣,年青官员一律不下请柬,他们会来吗?”
司马光、韩维更是说道:“介甫,别再犹豫,就这办好了。”
荆公见众人一词,只得答应,再次请大家喝杯清茶。
吕公著喝了茶,横着一抹须髯,说道:“介甫啊,听说你那未来的小婿聪敏绝顶,怎不叫过来让老夫见见。”
韩维、司马光也一齐叫道:“对,快把未来的小婿叫出来让我们认识认识。”
荆公早就以有蔡卞这样聪敏的未来女婿感到自豪,听这么一说,立即叫来蔡卞,说道,“元度,快快见过几位伯伯。”
蔡卞一一施礼道福。
吕公著见蔡卞生得白净,见人彬彬有礼,立即喜爱上了,问道:“介甫,听说你这小婿自小聪颖,才思敏捷,读书过目不忘,是吗?”
蔡卞在身边读书四年,荆公自是知他学识底细,见老友问起,笑着说道:“晦叔想考考元度可是?”
吕公著早有此心,于是问道:“凭元度过目不忘的聪颖,背那四书五经已无意义,老夫倒要问问,元度看过《春秋》有何感想?”
蔡卞知这是在考问读书人领悟的深度,于是稍加思考,回道:“《春秋》是经世大法,它看似语言简略,而蕴意深远。《春秋》用语谨严,少则一字,多者也不过四十余字,言辞虽简,但用词却极其考究,那褒贬善恶之意全在简略的叙述之中。譬如一个‘弑’字,就表达出乱相横生、君臣父子相残;‘奔’,本指逃亡之意,但在《春秋》中,仅此一字,不仅可见当时君主的命运,更见众多百姓的流离失散;《春秋》中多处用到‘攻’、‘伐’二字,此足见春秋时的好战与无义战;《春秋》叙事更是令人洞悉原委,鉴古知今,从而防微杜渐,坚定方向,譬如《春秋卷九• 精通》中说:‘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之也。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又如《卷十五察今》中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凡此种种,都说明……”
见小小年纪的蔡卞侃侃而谈,大有深意,几位老臣无不翘起拇指,大赞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司马光更是恭贺道:“介甫有福份啊,又招了这样一位早成大器的好女婿!”
荆公听了蔡卞的议论和老友的评价,更是高兴,趁势说道:“元度一介书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要成大器,今后还得仰仗诸位前辈多多雕凿、提携!”
喜筵一事敲定下来,荆公亲自写了请柬,用封皮包上,交由管家分头送出。
众老臣接到请柬,而且这桩婚事竟是圣上的钦赐,自然是不得不来。但来的心情各有所异:有的是为与荆公的真情友谊而来; 有的是为敬佩荆公“辞妾赠银”、“菊花筵拒酒”的为人操守而来;有的是敬佩荆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识而来……
此中有一老臣,虽是与荆公的友情不坏,对荆公的才学及实干精神也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但对荆公提倡的变法主张,却是竭力反对。道不同不相与谋,他本不想参加这次宴请,但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也只得勉强接了请柬——算是为着往日的旧情而来。
这位老臣就是致仕宰相庞藉。
庞藉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官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现已致仕在家。
“爹爹,你要去王府?”这天见父亲穿戴整齐,正要出门,女儿庞荻从内室出来。
“都是老朋友了,他为女儿办订婚喜筵,爹爹能不去吗?”庞藉脸上并无喜色。
“爹爹既去王府,能为女儿带样东西,行吗?”庞荻红着脸儿说道。
“什么东西?”
“一块帕巾。”
“帕巾?你自己送去岂不更好,为何要爹爹带去?”
“爹爹,荻儿是一女孩儿家,怎好送去?”
“什么帕巾?拿给爹爹看看。”
女儿从袖中取出一方折叠齐整豆干大小的洁白的帕巾递到庞藉面前,羞怯怯地说道:“爹爹,这交给王府的王雱公子就行了。”
“交给王公子?”庞藉睁大双眼。
女儿的脸红得更是厉害,怯怯地说道:“爹爹,你这么凶干吗?人家王公子救了荻儿的命,还用这帕巾为荻儿包扎了伤口,能不将这帕巾还给人家?”
庞荻自那日在浚仪桥与王雱失之交臂后,王公子那潇洒傥倘的形象时时萦绕在这位俊秀善良的姑娘的心头,时常想起那天王雱救她的情景,想到王公子在浚仪桥骑着白马恋恋不舍而去追逐昌王的情形……每当想到这些,都激动得她那颗芳心蹦跳不已;每当此时,她都是感到无比温馨与陶醉。这日听说爹爹要去参加王府的喜筵,聪明的庞荻本想借着送还帕巾跟着一道去,又觉这样的场合,一个女孩家去了极为不妥,于是只得托爹爹带去。
庞藉本就对荆公的变法深为不满,现见女儿要将一块帕巾带给那拗相公的儿子,心想:“我一个致仕宰相为女儿送帕巾给王家公子,这成何体统?知情的,说我庞家是知恩必报;不知情的,还以为我庞府是想攀龙附凤,讨好他王家哩!”想到此,就嗔怪女儿:“要送你自己送,爹爹可不为你做这等事情!”
庞荻将帕巾塞到爹爹手中,撒娇道:“人家王公子救了女儿一命,可爹爹你不仅没感谢过人家,还连这帕巾也不愿归还人家,这要是传出去,就不怕人家说我们庞家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吗?”
庞藉看着手中帕巾,想:人家王公子救了我女儿,感谢不说,连帕巾也不送,这确实有些礼数不周。想到此,庞藉本想带去,辗转一想,还是觉得不妥,就掂着手中帕巾说道:“我一个做爹的,怎好为女儿去给那王公子送帕巾呢?要送还是你自己送去为好。”
庞荻心里乐了,但嘴上却犟着:“爹爹,荻儿一个女孩儿家怎好给那王公子送帕巾?”
庞藉重新瞪起眼睛,说道:“那怕什么?只要把帕巾送到王府门前,让王家人转交给王公子不就成了。”
原来这宋朝的女性也是很开放的,少男少女期朋约友也是常有的事。李清照就曾写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足见宋朝女性开放的程度。
见爹爹如此一说,庞荻有了主意,冲爹爹弹了一下舌头,故作调皮地说道:“爹爹说的极是道理,荻儿去时不进王府就是了。”
商定好,庞藉带着礼金,乘了马车,跟随的庞荻在侍女芯蕊的伴陪下,怀揣帕巾,心中就如揣着一只欢跳的兔儿,“嘣嘣”着去了王府。
王府这日不仅是张灯结彩,贵客盈门,热闹非凡,更是破天荒地奢侈了一回:前堂后堂,四处红烛高照;于前堂四隅,各设一铜炉,炉内点燃龙涎,龙涎的香雾自铜炉内散出,筵厅内外,无处不是烟气氤氲,香味扑鼻,清爽宜人。
庞府的车马到了王府门前,就见那门里门外,人来人往,更有家人侍女出出进进……
此时的庞荻只须大大方方地下车,再大大方方地走进大院,找一位家人或是侍女,将帕巾递上,说出原委,让家人或是侍女将帕巾交还给王雱王公子也就了却一桩心思。但事情远没有那么单纯。到了门前,庞荻不仅是闻到从王府内阵阵飘出的悠悠清香,更是仿佛看到王府厅堂内,她那朝思暮想的王雱王公子正在向她这边张望、走来……
“下车呀!找个人把那帕巾转送给王公子不就行了。”庞藉见女儿痴呆呆地坐在车上不动,提醒一声,下了车,让家人带上礼品,进王府去了。
庞荻这才想到此次来的目的,也跳下车,带好帕巾,刚与芯蕊走进大院,正碰着一位女子,深深施上一礼,说道:“麻烦姐姐一件事。”
那女子抬头一看,见是一位貌若仙女的姑娘面带羞色,便好奇地问道:“小娘子何事?”
庞荻掏出帕巾,紧张中也忘了说清事由,只笼统地说道:“烦姐姐将这只帕巾交于王雱公子。”
那女子正是王雱的大姐淑文,小名叫腊儿。腊儿见如此貌美的姑娘此时要送帕巾给弟弟王雱,更是惊喜,想了想,摇头笑道:“王公子正在书房闲着,要送还是小娘子你自己送去吧。”
这时侍女韩冰、凌香出来,见这位漂亮的姑娘满脸羞色,一齐说道:“对,要送帕巾,还是小娘子你自己去送吧。我们正忙着蔡公子给我家姑娘盈儿纳吉哩。”说着,拉着王雱的大姐腊儿进屋去了。
庞荻一听王家未来的女婿正在给王家小女纳吉,更是心跳得厉害。
她知道,那时姑娘定亲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大环节,这纳吉,就是男女双方送一些小礼物给对方,表示双方婚事已确定之意。
而自己不迟不早,偏在这时给王公子送帕巾,这是何等的不合时宜!
想到此,庞荻早已羞赧得浑身燥热,掉头便跑,哪还顾得送还帕巾之事!
政见与道德无关,这是古代文人交友的原则,更是一种风范。
“嘉佑四友”司马光、吕公著、韩维三人尽管反对那种大刀阔斧伤筋动骨的变法,但听说皇上给荆公的小女赐婚,一个个还是赶来王府,见荆公的伤势已好多了,更是欢喜,纷纷道贺:“介甫啊,你这可是双喜临门呀。”
荆公见老友登门看望,自是高兴,急忙叫家人泡了小龙团茶,让了坐,笑着问道:“这是喜从何来?”
司马光首先说道:“介甫身体已康复,皇上又给小女赐婚,这还不是双喜临门么?”
荆公拱手道:“这是皇上的隆恩,介甫实是感激。”
吕公著抿了一口小龙团茶水,抹下胡须,卖着长两岁的资格说道:“介甫啊,这么大的喜事,该当好好庆贺庆贺啊?”
荆公一笑,道:“晦叔也是个不欢喜讲排场的人,现在却要介甫好好庆贺,岂不违了你的初衷?”
韩维道:“介甫错了,你我现在虽然都在京城,但平时都忙着各自的事务,很少团聚,要不借这等喜事到一块儿聚聚,我们真的就要越来越生疏喽。”
荆公觉得也是,为着变法,已疏远了那么多亲朋好友,如能借办喜筵的机会,将亲朋好友请来一聚,也是加强情感交流,或许对今后的变法还大有裨益哩。
荆公想着,又稍稍犹豫起来,皱眉道:“借喜筵在一起聚聚,自然是好事,但眼下这大宋正处‘积贫积弱’的非常时期,这种喜筵还是不办为好。”
吕公著执意不肯,说道:“听介甫的话意,我这大宋朝,只有‘积贫积弱’重要,我们这些老友的感情就不重要了?好好好,介甫既然这样说了,晦叔马上就走,马上就走。”说着,真的起身要走。
荆公急忙拉住,说道:“晦叔别急,待介甫想想,待介甫想想。”
司马光催道:“介甫,有什么好想的?小女订婚喜筵就这么定下来了。”
韩维也问道:“介甫担心喜筵一办,客人过多,影响过大,是吧?这容易,你写个请柬,只请老友老臣,年轻后生一概不请,不就行了。”
荆公还是犹豫:“只怕到时事不由己,很难做到。”
吕公著重新捧杯喝了一口茶水,说道:“怎么难办到?你只请老友老臣,年青官员一律不下请柬,他们会来吗?”
司马光、韩维更是说道:“介甫,别再犹豫,就这办好了。”
荆公见众人一词,只得答应,再次请大家喝杯清茶。
吕公著喝了茶,横着一抹须髯,说道:“介甫啊,听说你那未来的小婿聪敏绝顶,怎不叫过来让老夫见见。”
韩维、司马光也一齐叫道:“对,快把未来的小婿叫出来让我们认识认识。”
荆公早就以有蔡卞这样聪敏的未来女婿感到自豪,听这么一说,立即叫来蔡卞,说道,“元度,快快见过几位伯伯。”
蔡卞一一施礼道福。
吕公著见蔡卞生得白净,见人彬彬有礼,立即喜爱上了,问道:“介甫,听说你这小婿自小聪颖,才思敏捷,读书过目不忘,是吗?”
蔡卞在身边读书四年,荆公自是知他学识底细,见老友问起,笑着说道:“晦叔想考考元度可是?”
吕公著早有此心,于是问道:“凭元度过目不忘的聪颖,背那四书五经已无意义,老夫倒要问问,元度看过《春秋》有何感想?”
蔡卞知这是在考问读书人领悟的深度,于是稍加思考,回道:“《春秋》是经世大法,它看似语言简略,而蕴意深远。《春秋》用语谨严,少则一字,多者也不过四十余字,言辞虽简,但用词却极其考究,那褒贬善恶之意全在简略的叙述之中。譬如一个‘弑’字,就表达出乱相横生、君臣父子相残;‘奔’,本指逃亡之意,但在《春秋》中,仅此一字,不仅可见当时君主的命运,更见众多百姓的流离失散;《春秋》中多处用到‘攻’、‘伐’二字,此足见春秋时的好战与无义战;《春秋》叙事更是令人洞悉原委,鉴古知今,从而防微杜渐,坚定方向,譬如《春秋卷九• 精通》中说:‘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之也。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又如《卷十五察今》中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凡此种种,都说明……”
见小小年纪的蔡卞侃侃而谈,大有深意,几位老臣无不翘起拇指,大赞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司马光更是恭贺道:“介甫有福份啊,又招了这样一位早成大器的好女婿!”
荆公听了蔡卞的议论和老友的评价,更是高兴,趁势说道:“元度一介书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要成大器,今后还得仰仗诸位前辈多多雕凿、提携!”
喜筵一事敲定下来,荆公亲自写了请柬,用封皮包上,交由管家分头送出。
众老臣接到请柬,而且这桩婚事竟是圣上的钦赐,自然是不得不来。但来的心情各有所异:有的是为与荆公的真情友谊而来; 有的是为敬佩荆公“辞妾赠银”、“菊花筵拒酒”的为人操守而来;有的是敬佩荆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识而来……
此中有一老臣,虽是与荆公的友情不坏,对荆公的才学及实干精神也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但对荆公提倡的变法主张,却是竭力反对。道不同不相与谋,他本不想参加这次宴请,但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也只得勉强接了请柬——算是为着往日的旧情而来。
这位老臣就是致仕宰相庞藉。
庞藉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官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现已致仕在家。
“爹爹,你要去王府?”这天见父亲穿戴整齐,正要出门,女儿庞荻从内室出来。
“都是老朋友了,他为女儿办订婚喜筵,爹爹能不去吗?”庞藉脸上并无喜色。
“爹爹既去王府,能为女儿带样东西,行吗?”庞荻红着脸儿说道。
“什么东西?”
“一块帕巾。”
“帕巾?你自己送去岂不更好,为何要爹爹带去?”
“爹爹,荻儿是一女孩儿家,怎好送去?”
“什么帕巾?拿给爹爹看看。”
女儿从袖中取出一方折叠齐整豆干大小的洁白的帕巾递到庞藉面前,羞怯怯地说道:“爹爹,这交给王府的王雱公子就行了。”
“交给王公子?”庞藉睁大双眼。
女儿的脸红得更是厉害,怯怯地说道:“爹爹,你这么凶干吗?人家王公子救了荻儿的命,还用这帕巾为荻儿包扎了伤口,能不将这帕巾还给人家?”
庞荻自那日在浚仪桥与王雱失之交臂后,王公子那潇洒傥倘的形象时时萦绕在这位俊秀善良的姑娘的心头,时常想起那天王雱救她的情景,想到王公子在浚仪桥骑着白马恋恋不舍而去追逐昌王的情形……每当想到这些,都激动得她那颗芳心蹦跳不已;每当此时,她都是感到无比温馨与陶醉。这日听说爹爹要去参加王府的喜筵,聪明的庞荻本想借着送还帕巾跟着一道去,又觉这样的场合,一个女孩家去了极为不妥,于是只得托爹爹带去。
庞藉本就对荆公的变法深为不满,现见女儿要将一块帕巾带给那拗相公的儿子,心想:“我一个致仕宰相为女儿送帕巾给王家公子,这成何体统?知情的,说我庞家是知恩必报;不知情的,还以为我庞府是想攀龙附凤,讨好他王家哩!”想到此,就嗔怪女儿:“要送你自己送,爹爹可不为你做这等事情!”
庞荻将帕巾塞到爹爹手中,撒娇道:“人家王公子救了女儿一命,可爹爹你不仅没感谢过人家,还连这帕巾也不愿归还人家,这要是传出去,就不怕人家说我们庞家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吗?”
庞藉看着手中帕巾,想:人家王公子救了我女儿,感谢不说,连帕巾也不送,这确实有些礼数不周。想到此,庞藉本想带去,辗转一想,还是觉得不妥,就掂着手中帕巾说道:“我一个做爹的,怎好为女儿去给那王公子送帕巾呢?要送还是你自己送去为好。”
庞荻心里乐了,但嘴上却犟着:“爹爹,荻儿一个女孩儿家怎好给那王公子送帕巾?”
庞藉重新瞪起眼睛,说道:“那怕什么?只要把帕巾送到王府门前,让王家人转交给王公子不就成了。”
原来这宋朝的女性也是很开放的,少男少女期朋约友也是常有的事。李清照就曾写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足见宋朝女性开放的程度。
见爹爹如此一说,庞荻有了主意,冲爹爹弹了一下舌头,故作调皮地说道:“爹爹说的极是道理,荻儿去时不进王府就是了。”
商定好,庞藉带着礼金,乘了马车,跟随的庞荻在侍女芯蕊的伴陪下,怀揣帕巾,心中就如揣着一只欢跳的兔儿,“嘣嘣”着去了王府。
王府这日不仅是张灯结彩,贵客盈门,热闹非凡,更是破天荒地奢侈了一回:前堂后堂,四处红烛高照;于前堂四隅,各设一铜炉,炉内点燃龙涎,龙涎的香雾自铜炉内散出,筵厅内外,无处不是烟气氤氲,香味扑鼻,清爽宜人。
庞府的车马到了王府门前,就见那门里门外,人来人往,更有家人侍女出出进进……
此时的庞荻只须大大方方地下车,再大大方方地走进大院,找一位家人或是侍女,将帕巾递上,说出原委,让家人或是侍女将帕巾交还给王雱王公子也就了却一桩心思。但事情远没有那么单纯。到了门前,庞荻不仅是闻到从王府内阵阵飘出的悠悠清香,更是仿佛看到王府厅堂内,她那朝思暮想的王雱王公子正在向她这边张望、走来……
“下车呀!找个人把那帕巾转送给王公子不就行了。”庞藉见女儿痴呆呆地坐在车上不动,提醒一声,下了车,让家人带上礼品,进王府去了。
庞荻这才想到此次来的目的,也跳下车,带好帕巾,刚与芯蕊走进大院,正碰着一位女子,深深施上一礼,说道:“麻烦姐姐一件事。”
那女子抬头一看,见是一位貌若仙女的姑娘面带羞色,便好奇地问道:“小娘子何事?”
庞荻掏出帕巾,紧张中也忘了说清事由,只笼统地说道:“烦姐姐将这只帕巾交于王雱公子。”
那女子正是王雱的大姐淑文,小名叫腊儿。腊儿见如此貌美的姑娘此时要送帕巾给弟弟王雱,更是惊喜,想了想,摇头笑道:“王公子正在书房闲着,要送还是小娘子你自己送去吧。”
这时侍女韩冰、凌香出来,见这位漂亮的姑娘满脸羞色,一齐说道:“对,要送帕巾,还是小娘子你自己去送吧。我们正忙着蔡公子给我家姑娘盈儿纳吉哩。”说着,拉着王雱的大姐腊儿进屋去了。
庞荻一听王家未来的女婿正在给王家小女纳吉,更是心跳得厉害。
她知道,那时姑娘定亲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大环节,这纳吉,就是男女双方送一些小礼物给对方,表示双方婚事已确定之意。
而自己不迟不早,偏在这时给王公子送帕巾,这是何等的不合时宜!
想到此,庞荻早已羞赧得浑身燥热,掉头便跑,哪还顾得送还帕巾之事!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拙在只是初稿,有很多错误之处,万望老师能在百忙中给予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