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7092
阅读:69
发表:2025/9/3
50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第45章:千里跃进(4)
1
…
44
45
46
47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尤太忠16旅尽管名义上有两个团以及一个直属队,但实际上只有不足七个营的兵力。王近山到了16旅,向官兵们宣布,由16旅接替18旅的防务,占领大小雷岗,掩护大军渡河。
此时,吴绍周正组织大量兵力从三个方向向大小雷岗发起进攻,兵力超过尤太忠的防守兵力十多倍。这场攻防战注定将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王近山一时激动,哽咽落泪道:“千斤重担要压到你们16旅的肩上了,兄弟们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他说:“18旅要从敌军的薄弱之处杀出一条血路,把刘邓等首长、野司机关掩护出去,而你们则要扼住桥头堡垒,固守大雷岗、小雷岗和,对阵敌人,掩护大军安全渡过汝河,任务可能要比18旅还要艰巨,你们需要做出牺牲的准备。”
在场众人感到十分压抑,尤太忠道:“我们明白,一定守住大小雷岗,保证全军过河,请等候我们胜利消息。”
尤太忠率47团进入了大雷岗,48团进入小雷岗,并在一间破房子里成立了临时指挥所。尤太忠对身旁的政委张国传说:“老张,咱俩不能待在一起,必须分开,如果一个挂了,还有一个继续指挥。”张国传便搬到另一所稍远些的房子里。
很快,国民党军开始轰击小雷岗,前沿阵地弥漫在硝烟之中掀起数丈高的烟尘,几米之内几乎看不见人。旅指挥所通往前沿的电话线不时被炮火打断。阵地上战士们一个接一个牺牲,小雷岗阵地变得支离破碎。子弹打光,就拼刺刀,几经争夺,阵地守军损失大半,小雷岗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48团手中。
吴绍周见攻不下小雷岗,又命令部队转向大雷岗进攻。他们很快发现大雷岗的守军抵抗并不如小雷岗那样强烈,认为防守空虚,便呼喊着冲向大雷岗。
王近山在指挥部拿望远镜观望,见漫山遍野的敌军向大雷岗冲去,却不见岗上动静,他打电话询问尤太忠,尤太忠回答说:“等一会再打,不着急。”
敌人距离大雷岗的阵地不足20米了,王近山满怀忧虑,忽见战壕里大批手榴弹飞出扔向敌人,然后是机枪开始疯狂射击,敌人很快被打下去了。
******
这时,李德生率领的第17旅已经从岳城渡过汝河,听着从大小雷岗村方向传来的激烈的枪炮声,李德生知道第16旅、第18旅遭遇了重大敌情,他命令第17旅快速向汝南埠挺进,加入战斗。
面对敌人多次连续冲锋,大雷岗阵地此时已经弹尽粮绝,战士们打红了眼,枪上上了刺刀,准备和敌人拼搏,突然从敌人侧后传来激烈枪声,17旅部分先头部队进入战场,敌人顿时垮了下来。
反复攻防,吴绍周进攻士兵大量地死伤在大雷岗阵地前,士兵渐渐低落下来,最后停止了进攻。
王近山来到尤太忠面前问:“为何不早早出击?真险,再不出击,就扛不住了。”
尤太忠摇头说:“没办法,你连弹药都不给我补,我只能等待合适时机再打。”
王近山也摇头:“我哪有弹药给你,向敌人手里要吧!”
大小雷岗战斗,16旅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歼敌2000余人。48团伤亡过半,几个连队的连长、指导员相继牺牲。
******
纵队副司令韦杰率部掩护大军紧张渡河,敌机不断飞来轰炸,战士们冒着弹雨奔跑着。韦杰在桥头催促,高喊着:“快过,快过,不准停留!”
18旅的一门大炮卡在浮桥上,怎么也过不去,挡住了去路。渡河部队挤在了一起,韦杰急得头上冒汗,冲着炮兵连连长刘占魁喊:“把它推到水里,不要停留!”刘占魁急了,拿起鞭子,狠狠地抽打着拉炮的骡子,骡子猛地一窜,大炮动了,可差点掉到水里,又是一阵忙乱,才把大炮拉到了河对岸。
******
同时,在前面开路的肖永银18旅以两个团在已打开的通路两侧展开,以54团1营为前卫扫荡式攻击前进,旅长代替营长指挥,团长下到连,营长下到排,艰难向前推进,延伸。
一个人不怕死犹无可奈何,-个庞大集团不怕死,足以令人胆寒。
最先退缩的是小王庄。在这里防守的是吴绍周58师的整编110旅,旅长廖运周思想激进,政治上偏向共产党。后半夜的时候,他召集手下的团长道:“仗打得这样惨,你们要灵活一些。”
团长们问:“怎样才能灵活?”
他说:“共军打哪里,你们就从哪里撤出就行了。”
团长们不解。
他说:“这还看不出来?共军眼睛都打红了,誓要从这里经过。我们可不能拼命了。”
团长们还问:“哪不抵抗,上级要是怪罪下来咋办?”
廖运周说:“你们死脑子吗,不会朝天开枪?”
缺口一出现,环形阵很快便被人潮逐退。
******
25日下午四点,四万多刘邓大军主力,二百多辆车,在汝河南岸留下成片尸体后成功渡过汝河。
16旅后卫48团最后一批通过浮桥。
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尤太忠忍痛炸毁浮桥,含泪将伤员留在河对岸。渡过河的伤员带不走,也留下来,发银元和中州票,让他们自寻活路。有人不要钱,只求:“带走我,我还能打。”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留下来。
这些人中,一部分重伤员被大别山老百姓收留,一部分被反动民团杀害,大部分轻伤员被廖运周打扫战场时收编入110旅。后淮海战役廖运周战场起义,这部分伤员见到了旧日战友,哭着归队。
浮桥炸掉不到两个小时,尾追之敌也赶到汝河北岸。
血战汝河,刘邓大军16旅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伤亡1800人,仅营长,连长就牺牲了几位,这是刘邓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中伤亡最大的一次,但此战也为胜利挺近大别山奠定了重要基础,是英勇的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铺就了光明之路。
******
吴绍周叫来廖运周严厉训斥:“是不是你有意放走共军?”
廖运周道:“共军从这儿通过是铁定的,咱们能顶得住吗?你要我硬顶也行,打到最后,110旅拼光了,对85师有什么好处。”
吴绍周想想也是。
******
8月23日,陈赓率领第四纵队和秦基伟第九纵队还有起义的孔从周三十八军等八万余人,合称陈谢兵团,从平陆、孟县之间强渡黄河,
连袭陕县、渑池、宜阳、鸣皋、洛宁、嵩县等地,控制陇海路数百里,洛阳受到威协,蒋军十五师师长许云表战死。豫西告急,平汉震动。
于此同时,华东粟裕、谭震林率主力进入鲁西南,袭菏泽、郓城;陈士榘、唐亮兵团过定陶、金乡、鱼城进入豫皖苏区,与刘邓部遥相呼应。
******
刘伯承面临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国民党统帅部没有料到刘、邓敢率十余万众闯黄泛区,更不相信他们能够闯过黄泛区,包括顾祝同在内,料定刘邓就是侥幸过了沙河也过不了汝河,更何况淮河天堑,所以淮河没有设防。
刘伯承要求部队加速前进,但部队越走越慢,他们太疲乏了,许多人走着走着就睡倒地上不肯再起来。
8月26日,刘伯承率中路军7个旅到达淮河岸边。6纵开路,在附近村子里征集到10余只小船。
武汉行辕副主任张轸在蒋介石的严令下率12个整编师共19个旅从左右两翼南下紧追不舍,吴绍周58师居前,其先头部队和刘伯承部担任后卫的二纵部队接火,距淮河北岸不到三十公里。
这后天半夜,刘邓在岸边一间小屋举行紧急会议。
刘伯承问参谋长李达渡河进展情况。李达道:“按计划,18旅应在27日前全部渡过淮河,实际上连一半也达不到。仅靠收集来的10多只小船,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几万大军渡过淮河,绝无可能。”
邓小平说:“如果我军不在27日全部渡过淮河,将背水而战,陷入重围,就只能就地打游击了。“
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刘伯承说:“天无绝人之路,我去前边看看。“
邓小平说:“我去指挥部队阻击尾追的敌人。李达和际春同志指挥部队过河。”
刘伯承骑马带小分队到了岸边,天开始微微发亮,18旅政委李震正在渡口满头大汗地指挥部队登船渡河。
刘伯承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水里探了几下,发现水不是太深,便喊道:“李震同志,能架桥呀!我试过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大深!”然后写一个字条,命人送参谋长李达道:“淮河水涨,现已开始退了,水不太深,急流也缓,可以架桥。”
刘伯承继续带人往上游走去。这时天已大亮了,忽然看见有个人在上游牵着马要过河,是当地老乡。刘伯承急驱前询问:“老乡,你这是要干什么?”
老乡说:“我要过河到南边去。”
刘问:“这个季节不是不能涉水过河吗?”
老乡笑道:“这个季节是不能涉水,但有时水浅多年难遇,我们当地人知道在哪能涉水过河。”
刘伯承大喜,对警卫员说:“你速骑马去告诉李震政委,有人牵马过河,说上游可以徒涉,让他很快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火速移兵往北,从上游涉水过河。”
李达正布置架桥,忽然接到新命令,立即传令部队迅速北移。
听说上游能涉水过河,官兵们疲劳顿消,爆发一片欢呼,鼓起余勇,直奔河岸。
8月27日,刘邓部队成功渡过淮河。
担任阻击任务的是二纵四十九团。他们得知主力渡过淮河,于8月28日凌晨最后渡河。
上午,四十九团渡过了淮河。
不多时,吴绍周带领的八十五师赶到淮河北岸,只见刚刚渡过河的共军四十九团的人马正背水而去,渐行渐远。
正在这时,上游暴雨,淮河水涨,洪峰不早不晚地赶来了,追兵被隔在了淮河北岸。
看着滚滚洪滔,吴绍周仰天长叹:“共产党乃天助成功,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陆续到达淮河岸边的国民党军10多个旅,齐刷刷地停在了岸边,造桥、修船,足足忙活了10多天才过了淮河。
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在8月29日日记中记道:“追击刘伯承各路国军均为淮水所阻。据云:刘军渡淮河系徒涉,国军一到即涨水,可亦奇矣!刘部进入大别山,陈赓部进入伏牛山,已形成犄角之势,从此中原无宁日矣……”
刘邓右路纵队连攻上蔡、汝南、正阳;左路纵队进占沈丘、项城、临泉、新蔡等地。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无异于在蒋介石的心窝里插了一刀,让蒋介石非常痛苦。美国人也都非常不解,大骂蒋介石无能。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见到蒋介石,表示了很大的不满,他失望地说:“美国每月给你们3000万军费,你们就这样被刘伯承打到心脏里来了!”
五
8月27日,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鏖战,刘邓大军长驱千里,冲破围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大别山区。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高兴道:“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但是,刘邓挺进大别山后,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军南追部队及原驻防大别山的部队共23个旅的兵力,从东、西、北三面合击而来。
根据双方的态势,刘伯承、邓小平做出了“北线牵制、南线展开”的部署:以一、二纵在大别山北部的商城、罗山地区牵制尾追之敌,争取时间,掩护三、六纵向大别山南部的皖西、鄂东展开。
1947年8月29日,刘邓第二纵队四旅、六旅由双椿铺、河凤桥向商城挺进,国民党商城县政府官员和县自卫队数百人弃城逃跑,解放军进入县城。
9月1日,中共商城县委和商城县民主政府成立,县委书记耿万青、副书记王镜如、县长胡庭生,并发布了《告全县人民书》。
国民党军鲁道源整编58师受命在后紧追不放。刘邓决定在商城以北河凤桥、双椿铺地区的观音山一带,摆开东西30余里,南北10余公里长预设阵地,阻敌58师。
观音山地势较高,可瞰制商城——固始、商城——潢川两条公路。
9月1日,中野陈再道第二纵队周发田、刘华清第六旅占据观音山高地及附近山头,以十六团守卫河凤桥及其以东地区,十七团进入观音山高地,十八团集结于观音山附近之余小铺。
9月3日7时许,国民党整编第五十八师一个团的兵力向十七团观音山高地攻击,并以两个连向十六团河凤桥阵地攻击,战斗激烈。3日晚,六旅退至商城东北十余公里大鹰嘴山、峡口一线。
9月5日、6日,两军全线接火,双方反复争夺扒子山至高斛山一线阵地,彼此均有伤亡。
战至8日,驻施家寨国军渐渐不敌,有向北后撤迹象。9日,国军整编四十八师、整编第十师向商城增援投入战斗,解放军第二纵队六旅副旅长彭学桂战死,解放军撤出战斗。
同日,中共商城县委、县民主政府亦随之撤离县城,进入南部新建坳、梅河一带活动。
9月10日,鲁道源率国民党整编第五十八师占领了商城县城。
为防解放军再取商城,鲁道源派五十八师所属新十旅二十九团到钟铺设防,结果被刘邓军陈再道第二纵队4、5、6三个旅包围。
共军9月19日拂晓发起攻击,战至9月20日上午,二十九团2000余人被全歼。
钟铺战斗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小规模歼灭战的胜利。
******
东路军陈锡联、彭涛第三纵在刘邓左翼,沿成武、虞城、界首一线,进入大别山隐蔽集结于六安、霍山之间的山王河地区。
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驻皖北的方先觉整编八十八师奉命会同友邻部剿灭流窜大别山之共匪。
该师副师长张世光率师部和六十二旅先行,沿舒城至霍山公路,向桐城、舒城冒险西进,成孤军之势,给共军提供了全歼的绝好机会。
10月7日,88师行进至山王河附近,遭到突然袭击,发现是共军三纵主力,迅速回头,退至位于霍山县东北60华里处的张家店,一面赶筑防御工事固守,一面向驻守六安的谭何易整编46师求救。
整编四十六师即从六安出发,以三个团的兵力增援张家店。
陈锡联第三纵七旅二十一团由何自聪团长率领,于张家店30里处之檀树岗、中店子设伏,阻击46师。
******
张家店担负主攻的是童国贵第九旅。
10月8日午夜,战斗打响,
10月9日下午,三纵队副司令员郑国仲率第八旅大部相继赶到张家店,投入战斗。随后第七旅二十团也赶到战场。
张家店四面受困,国军46师被阻于30里外,枪炮之声隐约可闻。
援兵不至,电台及电话总机也被炸飞,指挥中断。敌副师长张世光知大势已去,带十余名亲信化装逃跑。
10月10日拂晓,张家店战斗结束,整编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被歼,62旅少将副旅长唐家楫以下官兵4700余人被俘。
******
西路杨勇、苏振华第一纵队为刘邓右翼,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进入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然后继续南下与刘邓主力会合,到达广济附近长江岸边。
鄂东北的国民党军李振清整编第40师率第30旅、第106旅和朱丰第52师的82旅,在蒋介石的督令下,从黄陂分路东进追击。10月23日,进至浠水地区。
第40师部队系蒋介石嫡系部队,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多次与刘邓作战,于1945年邯郸战役中受到刘邓毁灭性打击,此后以教导团为基础进行扩编,重新组建。刘邓南下之初该师离开安阳,被空运到陇海线。一直跟踪刘邓到大别山区。
10月25日,整编第40师与82旅由浠水继续南下在蕲春以北的漕河镇会合。之后,两军兵分三路,欲南下直奔广济,逼杨勇第一纵队于广济江边决战。
分布于广济以南和长江沿岸的中野第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被逼回头北上迎敌。
刘伯承决定由第一纵诱敌深入,歼灭敌40师和82旅。
26日拂晓,第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进抵清水河和高山铺地区,于浠水至广济公路两侧设伏。
不久下起了毛毛细雨。
张才千中原独立旅派出小分队,着破军装,持旧步枪,顺公路散漫行进。在漕河镇不远的地方,与82旅尖兵遭遇,先敌开火后,“狼狈”逃窜。
此时,吴绍周正组织大量兵力从三个方向向大小雷岗发起进攻,兵力超过尤太忠的防守兵力十多倍。这场攻防战注定将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王近山一时激动,哽咽落泪道:“千斤重担要压到你们16旅的肩上了,兄弟们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他说:“18旅要从敌军的薄弱之处杀出一条血路,把刘邓等首长、野司机关掩护出去,而你们则要扼住桥头堡垒,固守大雷岗、小雷岗和,对阵敌人,掩护大军安全渡过汝河,任务可能要比18旅还要艰巨,你们需要做出牺牲的准备。”
在场众人感到十分压抑,尤太忠道:“我们明白,一定守住大小雷岗,保证全军过河,请等候我们胜利消息。”
尤太忠率47团进入了大雷岗,48团进入小雷岗,并在一间破房子里成立了临时指挥所。尤太忠对身旁的政委张国传说:“老张,咱俩不能待在一起,必须分开,如果一个挂了,还有一个继续指挥。”张国传便搬到另一所稍远些的房子里。
很快,国民党军开始轰击小雷岗,前沿阵地弥漫在硝烟之中掀起数丈高的烟尘,几米之内几乎看不见人。旅指挥所通往前沿的电话线不时被炮火打断。阵地上战士们一个接一个牺牲,小雷岗阵地变得支离破碎。子弹打光,就拼刺刀,几经争夺,阵地守军损失大半,小雷岗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48团手中。
吴绍周见攻不下小雷岗,又命令部队转向大雷岗进攻。他们很快发现大雷岗的守军抵抗并不如小雷岗那样强烈,认为防守空虚,便呼喊着冲向大雷岗。
王近山在指挥部拿望远镜观望,见漫山遍野的敌军向大雷岗冲去,却不见岗上动静,他打电话询问尤太忠,尤太忠回答说:“等一会再打,不着急。”
敌人距离大雷岗的阵地不足20米了,王近山满怀忧虑,忽见战壕里大批手榴弹飞出扔向敌人,然后是机枪开始疯狂射击,敌人很快被打下去了。
******
这时,李德生率领的第17旅已经从岳城渡过汝河,听着从大小雷岗村方向传来的激烈的枪炮声,李德生知道第16旅、第18旅遭遇了重大敌情,他命令第17旅快速向汝南埠挺进,加入战斗。
面对敌人多次连续冲锋,大雷岗阵地此时已经弹尽粮绝,战士们打红了眼,枪上上了刺刀,准备和敌人拼搏,突然从敌人侧后传来激烈枪声,17旅部分先头部队进入战场,敌人顿时垮了下来。
反复攻防,吴绍周进攻士兵大量地死伤在大雷岗阵地前,士兵渐渐低落下来,最后停止了进攻。
王近山来到尤太忠面前问:“为何不早早出击?真险,再不出击,就扛不住了。”
尤太忠摇头说:“没办法,你连弹药都不给我补,我只能等待合适时机再打。”
王近山也摇头:“我哪有弹药给你,向敌人手里要吧!”
大小雷岗战斗,16旅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歼敌2000余人。48团伤亡过半,几个连队的连长、指导员相继牺牲。
******
纵队副司令韦杰率部掩护大军紧张渡河,敌机不断飞来轰炸,战士们冒着弹雨奔跑着。韦杰在桥头催促,高喊着:“快过,快过,不准停留!”
18旅的一门大炮卡在浮桥上,怎么也过不去,挡住了去路。渡河部队挤在了一起,韦杰急得头上冒汗,冲着炮兵连连长刘占魁喊:“把它推到水里,不要停留!”刘占魁急了,拿起鞭子,狠狠地抽打着拉炮的骡子,骡子猛地一窜,大炮动了,可差点掉到水里,又是一阵忙乱,才把大炮拉到了河对岸。
******
同时,在前面开路的肖永银18旅以两个团在已打开的通路两侧展开,以54团1营为前卫扫荡式攻击前进,旅长代替营长指挥,团长下到连,营长下到排,艰难向前推进,延伸。
一个人不怕死犹无可奈何,-个庞大集团不怕死,足以令人胆寒。
最先退缩的是小王庄。在这里防守的是吴绍周58师的整编110旅,旅长廖运周思想激进,政治上偏向共产党。后半夜的时候,他召集手下的团长道:“仗打得这样惨,你们要灵活一些。”
团长们问:“怎样才能灵活?”
他说:“共军打哪里,你们就从哪里撤出就行了。”
团长们不解。
他说:“这还看不出来?共军眼睛都打红了,誓要从这里经过。我们可不能拼命了。”
团长们还问:“哪不抵抗,上级要是怪罪下来咋办?”
廖运周说:“你们死脑子吗,不会朝天开枪?”
缺口一出现,环形阵很快便被人潮逐退。
******
25日下午四点,四万多刘邓大军主力,二百多辆车,在汝河南岸留下成片尸体后成功渡过汝河。
16旅后卫48团最后一批通过浮桥。
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尤太忠忍痛炸毁浮桥,含泪将伤员留在河对岸。渡过河的伤员带不走,也留下来,发银元和中州票,让他们自寻活路。有人不要钱,只求:“带走我,我还能打。”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留下来。
这些人中,一部分重伤员被大别山老百姓收留,一部分被反动民团杀害,大部分轻伤员被廖运周打扫战场时收编入110旅。后淮海战役廖运周战场起义,这部分伤员见到了旧日战友,哭着归队。
浮桥炸掉不到两个小时,尾追之敌也赶到汝河北岸。
血战汝河,刘邓大军16旅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伤亡1800人,仅营长,连长就牺牲了几位,这是刘邓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中伤亡最大的一次,但此战也为胜利挺近大别山奠定了重要基础,是英勇的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铺就了光明之路。
******
吴绍周叫来廖运周严厉训斥:“是不是你有意放走共军?”
廖运周道:“共军从这儿通过是铁定的,咱们能顶得住吗?你要我硬顶也行,打到最后,110旅拼光了,对85师有什么好处。”
吴绍周想想也是。
******
8月23日,陈赓率领第四纵队和秦基伟第九纵队还有起义的孔从周三十八军等八万余人,合称陈谢兵团,从平陆、孟县之间强渡黄河,
连袭陕县、渑池、宜阳、鸣皋、洛宁、嵩县等地,控制陇海路数百里,洛阳受到威协,蒋军十五师师长许云表战死。豫西告急,平汉震动。
于此同时,华东粟裕、谭震林率主力进入鲁西南,袭菏泽、郓城;陈士榘、唐亮兵团过定陶、金乡、鱼城进入豫皖苏区,与刘邓部遥相呼应。
******
刘伯承面临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国民党统帅部没有料到刘、邓敢率十余万众闯黄泛区,更不相信他们能够闯过黄泛区,包括顾祝同在内,料定刘邓就是侥幸过了沙河也过不了汝河,更何况淮河天堑,所以淮河没有设防。
刘伯承要求部队加速前进,但部队越走越慢,他们太疲乏了,许多人走着走着就睡倒地上不肯再起来。
8月26日,刘伯承率中路军7个旅到达淮河岸边。6纵开路,在附近村子里征集到10余只小船。
武汉行辕副主任张轸在蒋介石的严令下率12个整编师共19个旅从左右两翼南下紧追不舍,吴绍周58师居前,其先头部队和刘伯承部担任后卫的二纵部队接火,距淮河北岸不到三十公里。
这后天半夜,刘邓在岸边一间小屋举行紧急会议。
刘伯承问参谋长李达渡河进展情况。李达道:“按计划,18旅应在27日前全部渡过淮河,实际上连一半也达不到。仅靠收集来的10多只小船,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几万大军渡过淮河,绝无可能。”
邓小平说:“如果我军不在27日全部渡过淮河,将背水而战,陷入重围,就只能就地打游击了。“
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刘伯承说:“天无绝人之路,我去前边看看。“
邓小平说:“我去指挥部队阻击尾追的敌人。李达和际春同志指挥部队过河。”
刘伯承骑马带小分队到了岸边,天开始微微发亮,18旅政委李震正在渡口满头大汗地指挥部队登船渡河。
刘伯承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水里探了几下,发现水不是太深,便喊道:“李震同志,能架桥呀!我试过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大深!”然后写一个字条,命人送参谋长李达道:“淮河水涨,现已开始退了,水不太深,急流也缓,可以架桥。”
刘伯承继续带人往上游走去。这时天已大亮了,忽然看见有个人在上游牵着马要过河,是当地老乡。刘伯承急驱前询问:“老乡,你这是要干什么?”
老乡说:“我要过河到南边去。”
刘问:“这个季节不是不能涉水过河吗?”
老乡笑道:“这个季节是不能涉水,但有时水浅多年难遇,我们当地人知道在哪能涉水过河。”
刘伯承大喜,对警卫员说:“你速骑马去告诉李震政委,有人牵马过河,说上游可以徒涉,让他很快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火速移兵往北,从上游涉水过河。”
李达正布置架桥,忽然接到新命令,立即传令部队迅速北移。
听说上游能涉水过河,官兵们疲劳顿消,爆发一片欢呼,鼓起余勇,直奔河岸。
8月27日,刘邓部队成功渡过淮河。
担任阻击任务的是二纵四十九团。他们得知主力渡过淮河,于8月28日凌晨最后渡河。
上午,四十九团渡过了淮河。
不多时,吴绍周带领的八十五师赶到淮河北岸,只见刚刚渡过河的共军四十九团的人马正背水而去,渐行渐远。
正在这时,上游暴雨,淮河水涨,洪峰不早不晚地赶来了,追兵被隔在了淮河北岸。
看着滚滚洪滔,吴绍周仰天长叹:“共产党乃天助成功,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陆续到达淮河岸边的国民党军10多个旅,齐刷刷地停在了岸边,造桥、修船,足足忙活了10多天才过了淮河。
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在8月29日日记中记道:“追击刘伯承各路国军均为淮水所阻。据云:刘军渡淮河系徒涉,国军一到即涨水,可亦奇矣!刘部进入大别山,陈赓部进入伏牛山,已形成犄角之势,从此中原无宁日矣……”
刘邓右路纵队连攻上蔡、汝南、正阳;左路纵队进占沈丘、项城、临泉、新蔡等地。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无异于在蒋介石的心窝里插了一刀,让蒋介石非常痛苦。美国人也都非常不解,大骂蒋介石无能。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见到蒋介石,表示了很大的不满,他失望地说:“美国每月给你们3000万军费,你们就这样被刘伯承打到心脏里来了!”
五
8月27日,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鏖战,刘邓大军长驱千里,冲破围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大别山区。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高兴道:“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但是,刘邓挺进大别山后,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军南追部队及原驻防大别山的部队共23个旅的兵力,从东、西、北三面合击而来。
根据双方的态势,刘伯承、邓小平做出了“北线牵制、南线展开”的部署:以一、二纵在大别山北部的商城、罗山地区牵制尾追之敌,争取时间,掩护三、六纵向大别山南部的皖西、鄂东展开。
1947年8月29日,刘邓第二纵队四旅、六旅由双椿铺、河凤桥向商城挺进,国民党商城县政府官员和县自卫队数百人弃城逃跑,解放军进入县城。
9月1日,中共商城县委和商城县民主政府成立,县委书记耿万青、副书记王镜如、县长胡庭生,并发布了《告全县人民书》。
国民党军鲁道源整编58师受命在后紧追不放。刘邓决定在商城以北河凤桥、双椿铺地区的观音山一带,摆开东西30余里,南北10余公里长预设阵地,阻敌58师。
观音山地势较高,可瞰制商城——固始、商城——潢川两条公路。
9月1日,中野陈再道第二纵队周发田、刘华清第六旅占据观音山高地及附近山头,以十六团守卫河凤桥及其以东地区,十七团进入观音山高地,十八团集结于观音山附近之余小铺。
9月3日7时许,国民党整编第五十八师一个团的兵力向十七团观音山高地攻击,并以两个连向十六团河凤桥阵地攻击,战斗激烈。3日晚,六旅退至商城东北十余公里大鹰嘴山、峡口一线。
9月5日、6日,两军全线接火,双方反复争夺扒子山至高斛山一线阵地,彼此均有伤亡。
战至8日,驻施家寨国军渐渐不敌,有向北后撤迹象。9日,国军整编四十八师、整编第十师向商城增援投入战斗,解放军第二纵队六旅副旅长彭学桂战死,解放军撤出战斗。
同日,中共商城县委、县民主政府亦随之撤离县城,进入南部新建坳、梅河一带活动。
9月10日,鲁道源率国民党整编第五十八师占领了商城县城。
为防解放军再取商城,鲁道源派五十八师所属新十旅二十九团到钟铺设防,结果被刘邓军陈再道第二纵队4、5、6三个旅包围。
共军9月19日拂晓发起攻击,战至9月20日上午,二十九团2000余人被全歼。
钟铺战斗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小规模歼灭战的胜利。
******
东路军陈锡联、彭涛第三纵在刘邓左翼,沿成武、虞城、界首一线,进入大别山隐蔽集结于六安、霍山之间的山王河地区。
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驻皖北的方先觉整编八十八师奉命会同友邻部剿灭流窜大别山之共匪。
该师副师长张世光率师部和六十二旅先行,沿舒城至霍山公路,向桐城、舒城冒险西进,成孤军之势,给共军提供了全歼的绝好机会。
10月7日,88师行进至山王河附近,遭到突然袭击,发现是共军三纵主力,迅速回头,退至位于霍山县东北60华里处的张家店,一面赶筑防御工事固守,一面向驻守六安的谭何易整编46师求救。
整编四十六师即从六安出发,以三个团的兵力增援张家店。
陈锡联第三纵七旅二十一团由何自聪团长率领,于张家店30里处之檀树岗、中店子设伏,阻击46师。
******
张家店担负主攻的是童国贵第九旅。
10月8日午夜,战斗打响,
10月9日下午,三纵队副司令员郑国仲率第八旅大部相继赶到张家店,投入战斗。随后第七旅二十团也赶到战场。
张家店四面受困,国军46师被阻于30里外,枪炮之声隐约可闻。
援兵不至,电台及电话总机也被炸飞,指挥中断。敌副师长张世光知大势已去,带十余名亲信化装逃跑。
10月10日拂晓,张家店战斗结束,整编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被歼,62旅少将副旅长唐家楫以下官兵4700余人被俘。
******
西路杨勇、苏振华第一纵队为刘邓右翼,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进入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然后继续南下与刘邓主力会合,到达广济附近长江岸边。
鄂东北的国民党军李振清整编第40师率第30旅、第106旅和朱丰第52师的82旅,在蒋介石的督令下,从黄陂分路东进追击。10月23日,进至浠水地区。
第40师部队系蒋介石嫡系部队,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多次与刘邓作战,于1945年邯郸战役中受到刘邓毁灭性打击,此后以教导团为基础进行扩编,重新组建。刘邓南下之初该师离开安阳,被空运到陇海线。一直跟踪刘邓到大别山区。
10月25日,整编第40师与82旅由浠水继续南下在蕲春以北的漕河镇会合。之后,两军兵分三路,欲南下直奔广济,逼杨勇第一纵队于广济江边决战。
分布于广济以南和长江沿岸的中野第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被逼回头北上迎敌。
刘伯承决定由第一纵诱敌深入,歼灭敌40师和82旅。
26日拂晓,第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进抵清水河和高山铺地区,于浠水至广济公路两侧设伏。
不久下起了毛毛细雨。
张才千中原独立旅派出小分队,着破军装,持旧步枪,顺公路散漫行进。在漕河镇不远的地方,与82旅尖兵遭遇,先敌开火后,“狼狈”逃窜。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