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3547
阅读:955
发表:2023/4/6 修改:2023/9/28
180章 历史 小说
《荆公为政》第98章:两丞相争去险地
1-2
…
97
98
99
…
180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98章 两丞相争去险地
看了石越的密信,耶律洪基又想到清宁十年他做寿时,被机警的王安石当场使北朝君臣深受其辱的一幕。从那时起,耶律洪基便深知王安石不仅是位学识渊博,处事果决,更是位应变裕如,智谋过人之臣。由安石这位强臣,又想到自神宗即位,起用强臣王安石施行变法以来,南朝不仅变得日渐富足,对外态度更是变得异常强硬。现听说强硬派王安石做了宰相,耶律洪基便知北朝再欲任意去摆布南朝这个国家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想到此,一向惯于欺凌霸世的耶律洪基不得不绞动脑汁,施展惯用的伎俩,再次派出使节,前去游说他的藩属国,协同辽朝一道给南朝施压,尤其要设法杀杀南朝那位新任宰相王安石的威风与锐气。
这天,辽使萧扈来到西夏,将辽主的信函交于夏惠宗李秉常,李秉常看后,哪敢作主,立马交于垂帘听政的梁太后。
梁太后接过一看,见信上写道:
“大辽皇帝致书于夏国皇帝阙下:近日获悉,强臣王安石已做了南朝宰相,此人一出,南朝对外将会更加强势。此对贵我及周边小国发展极其不利。望贵朝趁南朝羽毛未丰之际,早作应对,提前行动,遏其强势,止其野心。唯如此,贵我等朝方可无虞。”
做使节的,哪个不是靠嘴上功夫游说天下?辽使萧扈见梁太后反复看信,不断蹙眉,知她心存忧虑,于是起身施礼说道:“太后记得否,自青塘首领俞龙柯归降南朝之后,吐蕃其他首领无不犹豫而观望;且南朝当时的参政王安石更是亲自到古渭寨与边臣王韶商议建榷场、筑新城,目的何在?不就是为吞灭贵朝做准备吗?”见梁太后仍在犹豫,又说道,“太后,南朝经过变法,正在日益强大,现在那王安石做了宰相,强国遇上强臣,那可是强上加强啊!贵我两朝难道就此坐以待毙,能不早作应对打算吗?”
梁太后问道:“不知贵朝有何打算?”
萧扈知道梁太后已动心,立马回道:“回禀太后,为了扼制南朝的壮大及危害,我朝早已派重兵进驻黄嵬山一带,一旦时机成熟,非打得南朝再与我北朝签订第二个《澶渊之盟》不可。若是贵朝此次能与我大辽同心协力,到那时,你我两朝即使得不到南朝的疆土,也极有可能得到他更多的‘岁币’。”
梁太后听了辽使的鼓动,自然也想起六十年前打了胜仗,逼得宋朝与她西夏签订“景德和约”,从而得到宋朝每年向她西夏“岁赐”白银绢帛铜茶一事;更想到二十年前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再胜,又逼得宋朝签订“庆历和约”,每年再向她夏朝 增加“岁赐”白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每逢节日、生日又赠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3万匹,茶1万斤的美事。
“如果此次再……”
送走了辽使,梁太后急忙与国相梁乙埋、元帅都罗马尾及幼主李秉常一道商议。反复琢磨辽主的来信及辽使的谈话,最终太后与国相等一致认为:有辽朝做后盾,如能再胜几战,逼着宋朝坐下来谈判,说不准又能签出个什么“神宗和约”或“熙宁和约”,再让宋朝增加一批“岁赐”,岂不名、利、势三收,何乐而不为!
梁太后商量妥贴后,也不顾幼主李秉常的反对,一面令屯兵榆林的大将野利雄率三十万大军到宋朝西北边境骚扰,一面去信,点名要宋朝廷派新任宰相王安石到边界与夏朝商谈收兵之事。
屯兵榆林的野利雄接到梁太后懿旨后,当天就让骑兵到宋夏边界庆州荔原堡一带,不顾宋境的农民正在农耕,竟肆意让士兵在农田间骑马练箭,名为操练,实则挑衅。
环庆路庆州巡检李宗凉得知消息,带领乡兵前去阻止,一番打杀,夏兵将李宗凉等杀害。夏人反倒说宋人侵入夏境。梁太后便以此为由,再派野利雄率大军不间断地袭扰宋朝的大顺等城堡,再次点名要大宋丞相王安石出面回话。
这天,神宗帝在垂拱殿刚看完环庆路经略使李复圭送来的加急公文,又收到南边交趾出兵攻打钦州的急报。刚看完急报,又接到辽朝的国书,拆开视之,上面写道:“贵朝变法,名为富国利民,实则威胁他国安全。若有意与周边国家修好,须即刻停止变法,一切如旧。如若执意,后果皆由贵朝自负。”
神宗看得头脑胀大,急宣两府到资政殿商议。
听说西夏率兵三十万进犯宋境,并点名要王丞相回话,两府官员无不惊讶。
枢密副使高登谷首先奏道:“臣早就说过,变法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如何?臣没说错吧?陛下,依臣看,要想周边国家速速退兵,唯一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停止一切变法。”
参知政事王珪不能同意,反驳道:“变法乃我国内部之事,他国有何理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他说他的,我行我的,岂能被他人几句喳唬,我们就把头缩了回去?”
枢密使文彦博见李经略的公文中,点名要王丞相回话,就暗中瞟了荆公一眼,见荆公安然如山坐在磁花墩上,心中陡生几分怵意,急忙以手抹一把飘然银须,坚持说道:“陛下,上次王韶在古渭寨建榷场、筑新城,臣就说过,那会让夷狄见形生疑,迟早会生战事,后来果真应了臣的话。现在我们又天天高喊以变法来富国强兵,如此大的动作,怎能不让夷狄担心呢?陛下,高副使的话,也不无道理,为了让他国退兵,我们还是暂缓变法吧。”
韩绛见大兵压境,枢密使竟说出如此软弱之语,甚是反感,说道:“文大人,你身为大宋的枢密使,理该兵来将挡,筹谋应对之策,为何未战先怯?此岂不是自我示弱,自取其辱吗?陛下,经过这多年的变革,我大宋仓廪已足,兵马已壮,何不趁此机会对那些始终将我大宋视为一个软弱可欺的国家而狠狠教训他们一顿呢?”
原为枢密副使、现任参知政事的冯京听了冷冷一笑,道:“韩丞相岂不将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现在我大宋的仓廪虽盈,兵马虽强,但面对西夏、交趾多国的同时出兵,如若我们迎战,胜了倒好,如是战败,那损失的何止是停止一场变法,更危险的是丢城失地,丧权辱国呀!”
神宗见双方又开始争论,只得说道:“争辩有何益处?就不能说些具体解决的办法吗?王丞相说说你的看法?”
荆公想到《待漏院记》中“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 那话,想着上次到古渭寨视察,见呈犄角之势的辽夏对大宋虎视眈眈,实为忧虑。现见皇上发问,只得如实回道:“陛下,臣已考虑多时,此次他国向我大宋进兵,要挟我大宋停止变法,此事关系到我朝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变成强国还是维持弱国现状的大事。臣以为,此次决无退让之路,要想赢得他国的尊重,必须针锋相对,以实力让敌方看清:大宋的变法图强,是历史潮流所致,势不可挡;谁敢逆流而上,他们必将遭受灭顶之灾,自取灭亡!”稍一停顿,又奏道,“陛下,既然西夏已公开点名让臣前去答话,臣也正有前去边陲视察之意,以便了解实情,再作理论。恳请陛下准予臣前去边陲一趟。”
此言一出,韩绛急了,连忙奏道:“陛下,目下我朝正是全面推行新法的关键时刻,万不可让王丞相去边陲?要去也得臣去。”
荆公奏道:“陛下,韩丞相是理财的高手,有他在中书负责变法,陛下尽管放心。”
韩绛更不相让,奏道:“陛下,臣不否认,若论理财,臣不逊于王丞相;但变法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大事,唯有王丞相留在朝中统揽全局,变法之事方可按部就班顺利推进。况且,臣曾做过庆州知州,对那边情况熟悉,臣此去定会竭尽全力,解决好边事,请陛下放心。”
神宗见两位宰相争着要去处理边事,甚是欣慰,于是说道:“朕意这样,西边之事由韩卿去处理,王卿仍留朝中。两位丞相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朕就更加放心了。”接着对韩绛说道:“朕坚信韩卿此去西路,必可成就疆事,望韩卿深体朕意。”
韩绛应诺。
神宗问道:“环庆还有多少兵力?”
看了石越的密信,耶律洪基又想到清宁十年他做寿时,被机警的王安石当场使北朝君臣深受其辱的一幕。从那时起,耶律洪基便深知王安石不仅是位学识渊博,处事果决,更是位应变裕如,智谋过人之臣。由安石这位强臣,又想到自神宗即位,起用强臣王安石施行变法以来,南朝不仅变得日渐富足,对外态度更是变得异常强硬。现听说强硬派王安石做了宰相,耶律洪基便知北朝再欲任意去摆布南朝这个国家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想到此,一向惯于欺凌霸世的耶律洪基不得不绞动脑汁,施展惯用的伎俩,再次派出使节,前去游说他的藩属国,协同辽朝一道给南朝施压,尤其要设法杀杀南朝那位新任宰相王安石的威风与锐气。
这天,辽使萧扈来到西夏,将辽主的信函交于夏惠宗李秉常,李秉常看后,哪敢作主,立马交于垂帘听政的梁太后。
梁太后接过一看,见信上写道:
“大辽皇帝致书于夏国皇帝阙下:近日获悉,强臣王安石已做了南朝宰相,此人一出,南朝对外将会更加强势。此对贵我及周边小国发展极其不利。望贵朝趁南朝羽毛未丰之际,早作应对,提前行动,遏其强势,止其野心。唯如此,贵我等朝方可无虞。”
做使节的,哪个不是靠嘴上功夫游说天下?辽使萧扈见梁太后反复看信,不断蹙眉,知她心存忧虑,于是起身施礼说道:“太后记得否,自青塘首领俞龙柯归降南朝之后,吐蕃其他首领无不犹豫而观望;且南朝当时的参政王安石更是亲自到古渭寨与边臣王韶商议建榷场、筑新城,目的何在?不就是为吞灭贵朝做准备吗?”见梁太后仍在犹豫,又说道,“太后,南朝经过变法,正在日益强大,现在那王安石做了宰相,强国遇上强臣,那可是强上加强啊!贵我两朝难道就此坐以待毙,能不早作应对打算吗?”
梁太后问道:“不知贵朝有何打算?”
萧扈知道梁太后已动心,立马回道:“回禀太后,为了扼制南朝的壮大及危害,我朝早已派重兵进驻黄嵬山一带,一旦时机成熟,非打得南朝再与我北朝签订第二个《澶渊之盟》不可。若是贵朝此次能与我大辽同心协力,到那时,你我两朝即使得不到南朝的疆土,也极有可能得到他更多的‘岁币’。”
梁太后听了辽使的鼓动,自然也想起六十年前打了胜仗,逼得宋朝与她西夏签订“景德和约”,从而得到宋朝每年向她西夏“岁赐”白银绢帛铜茶一事;更想到二十年前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再胜,又逼得宋朝签订“庆历和约”,每年再向她夏朝 增加“岁赐”白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每逢节日、生日又赠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3万匹,茶1万斤的美事。
“如果此次再……”
送走了辽使,梁太后急忙与国相梁乙埋、元帅都罗马尾及幼主李秉常一道商议。反复琢磨辽主的来信及辽使的谈话,最终太后与国相等一致认为:有辽朝做后盾,如能再胜几战,逼着宋朝坐下来谈判,说不准又能签出个什么“神宗和约”或“熙宁和约”,再让宋朝增加一批“岁赐”,岂不名、利、势三收,何乐而不为!
梁太后商量妥贴后,也不顾幼主李秉常的反对,一面令屯兵榆林的大将野利雄率三十万大军到宋朝西北边境骚扰,一面去信,点名要宋朝廷派新任宰相王安石到边界与夏朝商谈收兵之事。
屯兵榆林的野利雄接到梁太后懿旨后,当天就让骑兵到宋夏边界庆州荔原堡一带,不顾宋境的农民正在农耕,竟肆意让士兵在农田间骑马练箭,名为操练,实则挑衅。
环庆路庆州巡检李宗凉得知消息,带领乡兵前去阻止,一番打杀,夏兵将李宗凉等杀害。夏人反倒说宋人侵入夏境。梁太后便以此为由,再派野利雄率大军不间断地袭扰宋朝的大顺等城堡,再次点名要大宋丞相王安石出面回话。
这天,神宗帝在垂拱殿刚看完环庆路经略使李复圭送来的加急公文,又收到南边交趾出兵攻打钦州的急报。刚看完急报,又接到辽朝的国书,拆开视之,上面写道:“贵朝变法,名为富国利民,实则威胁他国安全。若有意与周边国家修好,须即刻停止变法,一切如旧。如若执意,后果皆由贵朝自负。”
神宗看得头脑胀大,急宣两府到资政殿商议。
听说西夏率兵三十万进犯宋境,并点名要王丞相回话,两府官员无不惊讶。
枢密副使高登谷首先奏道:“臣早就说过,变法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如何?臣没说错吧?陛下,依臣看,要想周边国家速速退兵,唯一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停止一切变法。”
参知政事王珪不能同意,反驳道:“变法乃我国内部之事,他国有何理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他说他的,我行我的,岂能被他人几句喳唬,我们就把头缩了回去?”
枢密使文彦博见李经略的公文中,点名要王丞相回话,就暗中瞟了荆公一眼,见荆公安然如山坐在磁花墩上,心中陡生几分怵意,急忙以手抹一把飘然银须,坚持说道:“陛下,上次王韶在古渭寨建榷场、筑新城,臣就说过,那会让夷狄见形生疑,迟早会生战事,后来果真应了臣的话。现在我们又天天高喊以变法来富国强兵,如此大的动作,怎能不让夷狄担心呢?陛下,高副使的话,也不无道理,为了让他国退兵,我们还是暂缓变法吧。”
韩绛见大兵压境,枢密使竟说出如此软弱之语,甚是反感,说道:“文大人,你身为大宋的枢密使,理该兵来将挡,筹谋应对之策,为何未战先怯?此岂不是自我示弱,自取其辱吗?陛下,经过这多年的变革,我大宋仓廪已足,兵马已壮,何不趁此机会对那些始终将我大宋视为一个软弱可欺的国家而狠狠教训他们一顿呢?”
原为枢密副使、现任参知政事的冯京听了冷冷一笑,道:“韩丞相岂不将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现在我大宋的仓廪虽盈,兵马虽强,但面对西夏、交趾多国的同时出兵,如若我们迎战,胜了倒好,如是战败,那损失的何止是停止一场变法,更危险的是丢城失地,丧权辱国呀!”
神宗见双方又开始争论,只得说道:“争辩有何益处?就不能说些具体解决的办法吗?王丞相说说你的看法?”
荆公想到《待漏院记》中“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 那话,想着上次到古渭寨视察,见呈犄角之势的辽夏对大宋虎视眈眈,实为忧虑。现见皇上发问,只得如实回道:“陛下,臣已考虑多时,此次他国向我大宋进兵,要挟我大宋停止变法,此事关系到我朝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变成强国还是维持弱国现状的大事。臣以为,此次决无退让之路,要想赢得他国的尊重,必须针锋相对,以实力让敌方看清:大宋的变法图强,是历史潮流所致,势不可挡;谁敢逆流而上,他们必将遭受灭顶之灾,自取灭亡!”稍一停顿,又奏道,“陛下,既然西夏已公开点名让臣前去答话,臣也正有前去边陲视察之意,以便了解实情,再作理论。恳请陛下准予臣前去边陲一趟。”
此言一出,韩绛急了,连忙奏道:“陛下,目下我朝正是全面推行新法的关键时刻,万不可让王丞相去边陲?要去也得臣去。”
荆公奏道:“陛下,韩丞相是理财的高手,有他在中书负责变法,陛下尽管放心。”
韩绛更不相让,奏道:“陛下,臣不否认,若论理财,臣不逊于王丞相;但变法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大事,唯有王丞相留在朝中统揽全局,变法之事方可按部就班顺利推进。况且,臣曾做过庆州知州,对那边情况熟悉,臣此去定会竭尽全力,解决好边事,请陛下放心。”
神宗见两位宰相争着要去处理边事,甚是欣慰,于是说道:“朕意这样,西边之事由韩卿去处理,王卿仍留朝中。两位丞相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朕就更加放心了。”接着对韩绛说道:“朕坚信韩卿此去西路,必可成就疆事,望韩卿深体朕意。”
韩绛应诺。
神宗问道:“环庆还有多少兵力?”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