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6267
成片时长:每集约53分钟
阅读:13542
发表:2017/10/18
20集 悬疑,犯罪 电视剧剧本
《豫西迷案:柏子山计划》第15-18集
1-4
5-9
9-14
15-18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陈得索:(齐鞠躬)“谢谢!”
王新明:“下星期一上午,于才厚、陈国清同志的追悼会和孔庙小学捐资助学仪式一道进行!”
△陈得索、于秋叶眼睛沁泪,激动地说不出话。
宋 名:(面现愧色)“想想过去,我真惭愧呀。不仅害了于才厚、陈国清,也害了谢先。”
李为民:(接话)“于才厚、陈国清的问题早该解决了,只是我们的思想不到位,拖延到现在。”
扬 括: “我不明白,为什么过去我们曾认为正确的东西,现在反而成了错误?”
宋 名:“那个时代,那种形势,有些事不得不那样做。”
龙 根:“彼一时此一时。革命老前辈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都是执行者,没有对和错。”
第十八集
场:18——1
时:日
景:孔庙小学校园内
人:王新明、宋名、单虎、龙根、扬括、杨抗利、秦平、刘喜贵、陈得索、于秋叶、赵志德、赵根、曹大有(男,中年,39岁。曹集村民,于秋叶丈夫)、曹苇(男,17岁,高中生。于秋叶当知青时和陈得索相恋所私生)、曹枝(女,14岁,初中生。于秋叶和于秋叶和曹大有的女儿)、张立(男,1987——2004年,31——36——53岁,豫西县教育局长)、秦平(男,1987——2004年,37——54岁。先后任孔庙镇党委书记兼镇长、柏子山特区管委党委书记兼主任,和豫西县城建局长秦威是孪生兄弟)、秦威(男, 1987——2004年,37——54岁,县城建局长,与秦平是孪生兄弟)、刘喜贵(男,1987——2003年,35——51岁。先后任孔庙镇副镇长、柏子山特区管委副主任、党委书记兼主任)、师生(450人)
△孔庙小学,大门前彩旗飘扬,校园道路两旁鲜花簇拥,从大门口到捐资助学仪式的主席台,全校学生身着彩装,手持花环蹦着喊着:“欢迎,欢迎!”腰鼓队边扭边敲,迎接贵宾的到来……
△几辆吉普轿车缓缓驶入校园,在会场(操场)外停下,第一辆车走下县委书记王新明,老书记宋名,办公室主任龙根,第二辆走下扬括、化一,原公安局长单虎;第三辆走下艾灵、陈得索、于秋叶;第四辆走下曹大有、曹苇、曹枝。以后的车内分别下来民政局长李为民、教育局局长张立,公安局局长杨抗利、城建局局长秦威。
△恭候迎接的有秦平、刘喜贵、赵志德、赵根等。
△几位少女上捧着鲜花给王新明、宋名、扬括、龙根、于秋叶、曹大有、陈
得索、杨抗利、秦威、张立献上,行少先队礼……
△礼仪小姐穿着大红袍分别上前给他们别上贵宾胸卡……
△捐资助学仪式开始。台下操场人头攒动,台上贵宾齐立。
△仪式由教育局局长张立主持——
△第一项,礼炮嗵嗵响,唢呐嘀嗒奏。
△第二项,国旗徐徐升,国歌激昂唱。
△第三项,校长赵志德接受于秋叶代表曹大有、曹苇等捐赠的30万元建校款。
△第四项,学生代表发言。
△第五项,县委书记王新明作重要讲话。
场:18——2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捐资助学仪式结束。王书记打量其他来客。于秋叶转身向王书记、宋名介绍——
于秋叶:“这位是我现在的丈夫,叫曹大有,在柏国农场承包几百亩地,是当地有名的产粮状元!”
曹大有:(上前)“王书记,您好。”
宋 名:(接话)“得九说过你,在柏国农场老当劳模。”
曹大有:(脸红)“当年我不懂事,老和得九打架!”
宋 名:“不怨你,他假积极,好惹事。”
△于秋叶继续介绍——
于秋叶:“这是俺儿子,也是陈得索的儿子。他叫曹苇,是陈得索逃荒到淤泥河罗成村和俺一道留下的爱情结晶。”
△王新明、宋名、杨抗利、龙根、单虎都吃惊好奇地盯住曹苇。曹苇害羞不敢看大家……
于秋叶:(续道)“这个是我和大有的女儿,叫曹枝。”
宋 名:(满脸堆笑)“好好!”
△杨抗利主动握曹大有、于秋叶的手——
杨抗利:“欢迎你们!”
场:18——3
时:同上
景:教室后
人:同上
△红瓦房教室后10米外。围观人一层又一层。
△艾灵、陈得索、于秋叶、王新明、宋名、扬括、张立、杨抗利等人身佩白花。
△陈得索找准父亲陈国清墓穴,用柳木棍划一个圈,尔后照圆心把柳木棍插入土中。赵志德和另一位老师抬着供桌放到柳木棍旁。
△于秋叶捧着于才厚的遗像,曹苇捧着陈国清遗像并排摆放到供桌上。
△追悼会由豫西县教体局局长张立主持。
△县委组织部部长杨括致悼词——
杨 括:(画外音)“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两位优秀共产党员于才厚同志和陈国清同志。
“于才厚同志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亲人被日本人杀光,初中毕业随东北军入关。西安事变后,被派河南豫西县孔庙镇教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期间,认识豫西最早的抗日游击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蔡永令,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孔庙镇小学解散,他率陈国清、艾灵、杨秀峰等精英少年辗转到武汉、重庆后,在重庆一中任教。1949年4月,他和陈国清等同志组织领导重庆一中师生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被捕入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对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志士进行疯狂大屠杀,看守班长杨钦典是豫西人,受到罗广斌、许晓轩和于才厚的感召,把白公馆剩下的19人放出来。解放后,于才厚回豫西先后任豫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文教局局长。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怀疑是特务头子,屡遭批斗、关押。1968年,随豫西高中知青到到豫西柏国农场接受改造,在开荒治苇中,遭批斗劳累病死,终年59岁。于才厚同志博学,爱国,对党无比忠诚。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在复杂的政治运动中,牢记《狱中八条》,告诫同志对上级不能过于迷信,时刻警惕有些党政领导在工作中可能会犯脱离实际,主观误判或以权谋私、堕落腐化等错误。事实证明,于才厚同志的一生是无私无畏、担当大义、光明正大、前瞻判断正确的一生。
杨 括:(画外音)“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另一位优秀共产党员陈国清同志,少年就读孔庙小学,抗日战争时期随于才厚老师就读重庆一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4月,他与于才厚等同志组织领导重庆一中师生开展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四一二’运动而被捕入狱。1949年11月,和于才厚一道被杨钦典从重庆白公馆放出。1950年春回孔庙小学任教;1951年春,在镇反运动运动中被诬陷是潜伏‘特务’遭受毒打,又被陈青岩报私仇借机毒死,终年27岁。陈国清学生时期,思想进步,积极抗战。参加教育工作后,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倡导民主和自由。回乡任教,治学严谨,品格端正。陈国清同志英年早逝,是教育史上的损失和不幸。他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朗朗乾坤,天理昭昭。事实证明,于才厚、陈国清两位同志不是叛徒,也不是特务,而是经受着严峻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上报民政部批准,追认于才厚、陈国清同志为革命烈士。三十六年冤案,今日昭雪。现在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的心情给他们平反哀悼,虽是迟晚,但仍不失我党和政府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伟大英明。我们要痛定思痛,秉承先烈遗志,铭记《狱中八条》,严谨工作作风,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完成新的《柏子山计划》,告慰于才厚、陈国清同志的英灵!”
△主持人张立扫视一下大家……
张 立:“下面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向于才厚、陈国清同志默哀。”
△艾灵、陈得索、于秋叶抽泣……
张 立:“默毕。我们再以崇敬的心情向二位烈士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张 立:“最后,鸣炮奏哀乐!”
△于秋叶抱着于才厚遗像,曹苇抱着陈国清遗像,陈得索搀扶艾灵随众人缓缓离开会场……
场:18——4
时:日
景:孔庙小学中心路
人:陈得索、艾灵、于秋叶、曹大有、张立、王新明、宋名、曹苇、曹枝
△张立拦着艾灵、陈得索把一沓钱交给陈得索——
张 立:“这是补发你父亲20个月的工资和家庭成员的遗属补助。”
陈得索:(拒接)“组织的心意我领了。归学校使用吧!”
张 立:“这是政策规定,你家的财产,学校无权使用。”
陈得索:“那把钱交给党组织吧,算我父亲的党费!”
△王新明、宋名带头鼓掌……
△这时于秋叶打开皮包,掏出几捆百元大钞和两个存折——
于秋叶:“这是你家的青花瓷罈子拍卖的款,共120万元!”
△王新明等人都惊呆了。
△陈得索手哆嗦,揉揉眼,不相信是真的——
陈得索:“这么多?谁家要的?”
于秋叶:(微笑道)“省博物馆收购的。馆长说,‘这是稀有国宝,也是镇舘之宝’!”
△陈得索迟疑一会,突然把几大捆钱塞到于秋叶皮包里——
陈得索:“我要这么多钱干啥?在大城市花钱的地方多,你们拿走!”
于秋叶:(往外掏)“不要,不要,我们有钱!”
陈得索:(执意)“算我支援大有哥搞农业开发行吧?”
△于秋叶看曹大有……
陈得索:(把钱塞到曹大有手里)“当年,俺娘俩落难您村,不是你们帮济,我也没
有今天。大有哥,你给俺一个感恩的机会吧!”
曹大有:(抱住陈得索大哭)“好兄弟,那时咱都苦呀!”
△众人感动。
△陈得索又拿出30万元交赵志德——
陈得索:“赵校长,学校急需钱,您收下,给学校建教楼,配齐图书、仪器。如果有贫困学生交不起学费,用这钱顶上。记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陈得索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学生哭,老师眼圈红……
△陈得索又走到母亲艾灵跟前——
场:18——5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陈得索:“娘,您伴孩儿从苦难中走来。苦,您默默的吃,罪,您默默受,泪,您暗暗流。您给我这个时代,我是幸运的。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尝尽了苦甜酸辣,丰富了我的人生。今后的路可能崎岖还布满荆棘,但有您在,我仍会见到无限的风光!娘,我谢谢您!”
△艾灵掩面拭泪,陈得索把现金交给她——
陈得索:“娘,您回家吧,我带秋叶他们上嵖岈山!”
王新明:“也行,嵖岈山,也是咱县的旅游胜地,你们可开开眼界,那里可能还有鲜
为人知的秘密!”
△曹大有、于秋叶犹豫后点头。
场:18——6
时:日
景:孔庙小学大门口
人:王新明、龙根、宋名、杨抗利 、秦平、秦威、张立、刘喜贵、赵志德、赵根
△王新明被秦平、秦威、张立、刘喜贵陪同上车。而宋名却独自穿过花丛,到孔庙小学后花园古井旁。他观井默立……
宋 名:(画外音)“谢先啊,我的好兄弟!想当年,你夫妇二人跟着我,打鬼子劫皇粮,丢掉大儿子;新中国搞建设,你们丢了二儿子。可是,六零年吃食堂饿死人,你却自责跳井而亡。你那里知道,饿死人,我作为县委书记更有罪
呀!”
△龙根、杨抗利向宋名走来。
宋 名:(抬眼看,续道) “现在,你无声无息。也没有人说你有功,也没有人说你有过,庆幸的是你的一个儿子还在,而且都有出息了,只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龙根、杨抗利惊奇。
龙 根:(上前)“宋书记,您在干什么?”
宋 名:(眼眶湿润)“我在想我的战友谢先。他魂归此井,无人哀悼。人们只知其过,不晓其功,”他回头看看杨抗利,又看看龙根,“包括他的儿子。”
龙 根:“谢先以死赎罪而罪难逃,您不必为他心累。”
宋 名:“《柏子山计划》真相大白,我无牵挂了,也去该去的地方了!”
龙 根:(惊恐)“您什么意思?”
宋 名:(小声道)“到嵖岈山修身!”他看龙根摇头,“我心一定,请随我愿,告知柏云父子,不要对其他人张扬。”
王新明:“下星期一上午,于才厚、陈国清同志的追悼会和孔庙小学捐资助学仪式一道进行!”
△陈得索、于秋叶眼睛沁泪,激动地说不出话。
宋 名:(面现愧色)“想想过去,我真惭愧呀。不仅害了于才厚、陈国清,也害了谢先。”
李为民:(接话)“于才厚、陈国清的问题早该解决了,只是我们的思想不到位,拖延到现在。”
扬 括: “我不明白,为什么过去我们曾认为正确的东西,现在反而成了错误?”
宋 名:“那个时代,那种形势,有些事不得不那样做。”
龙 根:“彼一时此一时。革命老前辈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都是执行者,没有对和错。”
第十八集
场:18——1
时:日
景:孔庙小学校园内
人:王新明、宋名、单虎、龙根、扬括、杨抗利、秦平、刘喜贵、陈得索、于秋叶、赵志德、赵根、曹大有(男,中年,39岁。曹集村民,于秋叶丈夫)、曹苇(男,17岁,高中生。于秋叶当知青时和陈得索相恋所私生)、曹枝(女,14岁,初中生。于秋叶和于秋叶和曹大有的女儿)、张立(男,1987——2004年,31——36——53岁,豫西县教育局长)、秦平(男,1987——2004年,37——54岁。先后任孔庙镇党委书记兼镇长、柏子山特区管委党委书记兼主任,和豫西县城建局长秦威是孪生兄弟)、秦威(男, 1987——2004年,37——54岁,县城建局长,与秦平是孪生兄弟)、刘喜贵(男,1987——2003年,35——51岁。先后任孔庙镇副镇长、柏子山特区管委副主任、党委书记兼主任)、师生(450人)
△孔庙小学,大门前彩旗飘扬,校园道路两旁鲜花簇拥,从大门口到捐资助学仪式的主席台,全校学生身着彩装,手持花环蹦着喊着:“欢迎,欢迎!”腰鼓队边扭边敲,迎接贵宾的到来……
△几辆吉普轿车缓缓驶入校园,在会场(操场)外停下,第一辆车走下县委书记王新明,老书记宋名,办公室主任龙根,第二辆走下扬括、化一,原公安局长单虎;第三辆走下艾灵、陈得索、于秋叶;第四辆走下曹大有、曹苇、曹枝。以后的车内分别下来民政局长李为民、教育局局长张立,公安局局长杨抗利、城建局局长秦威。
△恭候迎接的有秦平、刘喜贵、赵志德、赵根等。
△几位少女上捧着鲜花给王新明、宋名、扬括、龙根、于秋叶、曹大有、陈
得索、杨抗利、秦威、张立献上,行少先队礼……
△礼仪小姐穿着大红袍分别上前给他们别上贵宾胸卡……
△捐资助学仪式开始。台下操场人头攒动,台上贵宾齐立。
△仪式由教育局局长张立主持——
△第一项,礼炮嗵嗵响,唢呐嘀嗒奏。
△第二项,国旗徐徐升,国歌激昂唱。
△第三项,校长赵志德接受于秋叶代表曹大有、曹苇等捐赠的30万元建校款。
△第四项,学生代表发言。
△第五项,县委书记王新明作重要讲话。
场:18——2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捐资助学仪式结束。王书记打量其他来客。于秋叶转身向王书记、宋名介绍——
于秋叶:“这位是我现在的丈夫,叫曹大有,在柏国农场承包几百亩地,是当地有名的产粮状元!”
曹大有:(上前)“王书记,您好。”
宋 名:(接话)“得九说过你,在柏国农场老当劳模。”
曹大有:(脸红)“当年我不懂事,老和得九打架!”
宋 名:“不怨你,他假积极,好惹事。”
△于秋叶继续介绍——
于秋叶:“这是俺儿子,也是陈得索的儿子。他叫曹苇,是陈得索逃荒到淤泥河罗成村和俺一道留下的爱情结晶。”
△王新明、宋名、杨抗利、龙根、单虎都吃惊好奇地盯住曹苇。曹苇害羞不敢看大家……
于秋叶:(续道)“这个是我和大有的女儿,叫曹枝。”
宋 名:(满脸堆笑)“好好!”
△杨抗利主动握曹大有、于秋叶的手——
杨抗利:“欢迎你们!”
场:18——3
时:同上
景:教室后
人:同上
△红瓦房教室后10米外。围观人一层又一层。
△艾灵、陈得索、于秋叶、王新明、宋名、扬括、张立、杨抗利等人身佩白花。
△陈得索找准父亲陈国清墓穴,用柳木棍划一个圈,尔后照圆心把柳木棍插入土中。赵志德和另一位老师抬着供桌放到柳木棍旁。
△于秋叶捧着于才厚的遗像,曹苇捧着陈国清遗像并排摆放到供桌上。
△追悼会由豫西县教体局局长张立主持。
△县委组织部部长杨括致悼词——
杨 括:(画外音)“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两位优秀共产党员于才厚同志和陈国清同志。
“于才厚同志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亲人被日本人杀光,初中毕业随东北军入关。西安事变后,被派河南豫西县孔庙镇教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期间,认识豫西最早的抗日游击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蔡永令,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孔庙镇小学解散,他率陈国清、艾灵、杨秀峰等精英少年辗转到武汉、重庆后,在重庆一中任教。1949年4月,他和陈国清等同志组织领导重庆一中师生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被捕入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对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志士进行疯狂大屠杀,看守班长杨钦典是豫西人,受到罗广斌、许晓轩和于才厚的感召,把白公馆剩下的19人放出来。解放后,于才厚回豫西先后任豫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文教局局长。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怀疑是特务头子,屡遭批斗、关押。1968年,随豫西高中知青到到豫西柏国农场接受改造,在开荒治苇中,遭批斗劳累病死,终年59岁。于才厚同志博学,爱国,对党无比忠诚。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在复杂的政治运动中,牢记《狱中八条》,告诫同志对上级不能过于迷信,时刻警惕有些党政领导在工作中可能会犯脱离实际,主观误判或以权谋私、堕落腐化等错误。事实证明,于才厚同志的一生是无私无畏、担当大义、光明正大、前瞻判断正确的一生。
杨 括:(画外音)“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另一位优秀共产党员陈国清同志,少年就读孔庙小学,抗日战争时期随于才厚老师就读重庆一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4月,他与于才厚等同志组织领导重庆一中师生开展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四一二’运动而被捕入狱。1949年11月,和于才厚一道被杨钦典从重庆白公馆放出。1950年春回孔庙小学任教;1951年春,在镇反运动运动中被诬陷是潜伏‘特务’遭受毒打,又被陈青岩报私仇借机毒死,终年27岁。陈国清学生时期,思想进步,积极抗战。参加教育工作后,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倡导民主和自由。回乡任教,治学严谨,品格端正。陈国清同志英年早逝,是教育史上的损失和不幸。他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朗朗乾坤,天理昭昭。事实证明,于才厚、陈国清两位同志不是叛徒,也不是特务,而是经受着严峻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上报民政部批准,追认于才厚、陈国清同志为革命烈士。三十六年冤案,今日昭雪。现在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的心情给他们平反哀悼,虽是迟晚,但仍不失我党和政府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伟大英明。我们要痛定思痛,秉承先烈遗志,铭记《狱中八条》,严谨工作作风,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完成新的《柏子山计划》,告慰于才厚、陈国清同志的英灵!”
△主持人张立扫视一下大家……
张 立:“下面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向于才厚、陈国清同志默哀。”
△艾灵、陈得索、于秋叶抽泣……
张 立:“默毕。我们再以崇敬的心情向二位烈士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张 立:“最后,鸣炮奏哀乐!”
△于秋叶抱着于才厚遗像,曹苇抱着陈国清遗像,陈得索搀扶艾灵随众人缓缓离开会场……
场:18——4
时:日
景:孔庙小学中心路
人:陈得索、艾灵、于秋叶、曹大有、张立、王新明、宋名、曹苇、曹枝
△张立拦着艾灵、陈得索把一沓钱交给陈得索——
张 立:“这是补发你父亲20个月的工资和家庭成员的遗属补助。”
陈得索:(拒接)“组织的心意我领了。归学校使用吧!”
张 立:“这是政策规定,你家的财产,学校无权使用。”
陈得索:“那把钱交给党组织吧,算我父亲的党费!”
△王新明、宋名带头鼓掌……
△这时于秋叶打开皮包,掏出几捆百元大钞和两个存折——
于秋叶:“这是你家的青花瓷罈子拍卖的款,共120万元!”
△王新明等人都惊呆了。
△陈得索手哆嗦,揉揉眼,不相信是真的——
陈得索:“这么多?谁家要的?”
于秋叶:(微笑道)“省博物馆收购的。馆长说,‘这是稀有国宝,也是镇舘之宝’!”
△陈得索迟疑一会,突然把几大捆钱塞到于秋叶皮包里——
陈得索:“我要这么多钱干啥?在大城市花钱的地方多,你们拿走!”
于秋叶:(往外掏)“不要,不要,我们有钱!”
陈得索:(执意)“算我支援大有哥搞农业开发行吧?”
△于秋叶看曹大有……
陈得索:(把钱塞到曹大有手里)“当年,俺娘俩落难您村,不是你们帮济,我也没
有今天。大有哥,你给俺一个感恩的机会吧!”
曹大有:(抱住陈得索大哭)“好兄弟,那时咱都苦呀!”
△众人感动。
△陈得索又拿出30万元交赵志德——
陈得索:“赵校长,学校急需钱,您收下,给学校建教楼,配齐图书、仪器。如果有贫困学生交不起学费,用这钱顶上。记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陈得索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学生哭,老师眼圈红……
△陈得索又走到母亲艾灵跟前——
场:18——5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陈得索:“娘,您伴孩儿从苦难中走来。苦,您默默的吃,罪,您默默受,泪,您暗暗流。您给我这个时代,我是幸运的。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尝尽了苦甜酸辣,丰富了我的人生。今后的路可能崎岖还布满荆棘,但有您在,我仍会见到无限的风光!娘,我谢谢您!”
△艾灵掩面拭泪,陈得索把现金交给她——
陈得索:“娘,您回家吧,我带秋叶他们上嵖岈山!”
王新明:“也行,嵖岈山,也是咱县的旅游胜地,你们可开开眼界,那里可能还有鲜
为人知的秘密!”
△曹大有、于秋叶犹豫后点头。
场:18——6
时:日
景:孔庙小学大门口
人:王新明、龙根、宋名、杨抗利 、秦平、秦威、张立、刘喜贵、赵志德、赵根
△王新明被秦平、秦威、张立、刘喜贵陪同上车。而宋名却独自穿过花丛,到孔庙小学后花园古井旁。他观井默立……
宋 名:(画外音)“谢先啊,我的好兄弟!想当年,你夫妇二人跟着我,打鬼子劫皇粮,丢掉大儿子;新中国搞建设,你们丢了二儿子。可是,六零年吃食堂饿死人,你却自责跳井而亡。你那里知道,饿死人,我作为县委书记更有罪
呀!”
△龙根、杨抗利向宋名走来。
宋 名:(抬眼看,续道) “现在,你无声无息。也没有人说你有功,也没有人说你有过,庆幸的是你的一个儿子还在,而且都有出息了,只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龙根、杨抗利惊奇。
龙 根:(上前)“宋书记,您在干什么?”
宋 名:(眼眶湿润)“我在想我的战友谢先。他魂归此井,无人哀悼。人们只知其过,不晓其功,”他回头看看杨抗利,又看看龙根,“包括他的儿子。”
龙 根:“谢先以死赎罪而罪难逃,您不必为他心累。”
宋 名:“《柏子山计划》真相大白,我无牵挂了,也去该去的地方了!”
龙 根:(惊恐)“您什么意思?”
宋 名:(小声道)“到嵖岈山修身!”他看龙根摇头,“我心一定,请随我愿,告知柏云父子,不要对其他人张扬。”
上一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