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欧仁妮:我不管她是谁。如果今晚你不回来,就到大街上去找你的东西。
她扭身就走。伊莎贝尔看了她一会儿,显然是惊呆了。
魏尔兰:别在意。
伊莎贝尔:我想我该走了,魏尔兰先生。
魏尔兰:不,请等一下,就一会儿。把有关你兄长的事都讲完。
外景,罗什的农庄,清晨,1891
几双农夫的手将兰波抬起,放到马车的后面,他就坐在两只有裂缝的箱子中间。伊莎贝尔爬到赶车人的旁边坐下。兰波的母亲站在农庄的门口,一动不动。这是一个阴暗的秋日的早晨,飘着细雨和雾气。
伊莎贝尔(画外音):我想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可讲了。
兰波示意了一下,车夫就朝那匹看上去疲惫的马挥动鞭子,马车动起来。兰波忍住疼痛,举起一只手,向母亲道别。兰波的视点:颠簸中远去的母亲。但是她没有反应,只是静静地站着,毫无表情,望着远去的儿子。
伊莎贝尔(画外音):他走了。
内景,安德烈酒馆,晚上,1892
魏尔兰聚精会神地听着每一句话。
伊莎贝尔:我们走了很远,到了马赛。但是当他到达时,已经病得很厉害。他不得不直接住进了医院。他的右臂也瘫痪了,而且很快地他的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肿瘤。
魏尔兰的眼睛闭上了一会,然后马上又睁开了。
魏尔兰的视点:欧仁妮依在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怀里离开了酒吧。
魏尔兰又把注意力转回到伊莎贝尔。
内景,马赛医院,病房,白天,1891
兰波躺在病床上,伊莎贝尔坐在床旁边,记录兰波的话。这间绝症病人的病房充满了阳光。兰波的右手和右胳膊都完全包扎在厚厚的绷带里。他一脸胡须,面色苍白,眼神因为高烧而闪着光。他的轻声细语已很难听清,伊莎贝尔贴近了他的嘴巴,一边听,一边在纸上飞快地记录。
伊莎贝尔(画外音):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他还给一家轮船公司写了封信,预订了一张去雅典的票。他是如此向往太阳。
内景,安德烈酒馆,晚上,1892
魏尔兰望向一边。最后伊莎贝尔打破了沉默——
伊莎贝尔:你有我的名片,对吧?
魏尔兰:什么?噢,是的……是的,我有。
魏尔兰在腰间的口袋里摸索了一番,掏出了那张名片。
伊莎贝尔:你会把手稿寄到那个地址吗?
魏尔兰:哦,当然。
伊莎贝尔:请别忘了。对他的诗歌我们将慎重挑选,以便永存。
魏尔兰:你知道,从他去世以后,他的诗都会被这样处理的。
伊莎贝尔的反应只是淡淡的微笑。她站起来,魏尔兰也挣扎着想从座位上站起来。
伊莎贝尔:请留步。
魏尔兰:我送你回旅馆。
伊莎贝尔:不,不用。很荣幸能拜见你这样杰出的诗人。
魏尔兰:我也很荣幸,兰波小姐。
伊莎贝尔:再见。
她正式地握手道别,然后转过身,果断地离开了酒店。魏尔兰重又坐回椅子里去。
魏尔兰:苦艾酒,两杯。
老板安德烈对此感到惊讶,但魏尔兰却不露声色。安德烈端来两杯苦艾酒,一杯给了魏尔兰,一杯放在他对面。魏尔兰又开始非常缓慢地从方糖上往酒里兑水。
魏尔兰(画外音):自从他死后,我夜夜都见到他。这是我伟大而光耀的罪恶。
魏尔兰抬起头。坐在对面的是17岁的兰波,他用刀划桌子。
魏尔兰:告诉我,你爱我吗?
兰波:你知道,我非常喜欢你。有时候我们在一起十分幸福。
他啜了一口苦艾酒。
兰波:你爱我吗?
魏尔兰:是的。
兰波:那就把你的手放在桌上。
魏尔兰:干什么?
兰波:把你的手放在桌上。
魏尔兰照做了。
兰波:掌心朝上。
魏尔兰把他的手掌心翻过来。兰波盯着他的手看了一会儿,然后他俯身下去吻了吻魏尔兰的手。最后他看着魏尔兰,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镜头对着魏尔兰。他望着对面,眼睛湿湿的,噙满了泪水。另一个角度:兰波消失了,魏尔兰望着虚空。
外景,拉丁区的街道,晚上
魏尔兰沿着无人的街道,跌跌撞撞地回家去。时间很晚了,气候寒冷,空气中弥漫着雪花。魏尔兰呼出的气体消失在夜色中。
魏尔兰(画外音):我们一直很快乐,一直很快乐,我都记得。
内景,魏尔兰寓所的楼梯,晚上
魏尔兰拖着步子往漆黑、没有铺地毯的楼梯上走,他摇晃着,左右碰壁。
魏尔兰(画外音):他没有死,我把他留住了,他活在我内心深处。
内景,魏尔兰的寓所,晚上
魏尔兰进了屋,摸着火柴,点燃了桌旁唯一的一根蜡烛。
魏尔兰:欧仁妮?你在吗?
没人回答。当他走到屋子的另一头时,通过蜡烛的光,我们只看到一张空床。他把蜡烛放在床边,然后叹息着跪下来,来回寻找着床下的什么东西。
魏尔兰(画外音):只要我活着,他有限的生命就摇曳不定。对他的回忆,总是说着相同的话,摆出相同的姿势——相同的形象:我跟在他后面,穿过一片陡峭的山路;我坐在一间黑屋子里同他交谈,直到我几乎看不见他的侧影和他善于传情达意的手为止;夜幕降临时,我躺在床上,望着他进人梦乡,并且看见他的手紧张地擦着他的脸颊。
就在这时,他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大夹子。他把它放到桌上,然后拿来蜡烛,放在桌上,接着打开夹子,翻着里面的东西:全是兰波的手稿,诗歌,信件,图画,散文。他端详了一会,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伊莎贝尔的名片,注视片刻。此时此刻,静寂无声,他慢慢地撕着名片,让它变成碎片。
魏尔兰:我记得他,每一个夜晚,他会活过来。
他会心地笑了,然后走出画面,睡到床上去。
镜头里只有桌子,手稿,名片的碎片和忽明忽暗的蜡烛。
外景,阿比西尼亚高原,清晨
兰波跳起来,开始朝高原的尽头走去。但是这次镜头的速度超过了他,继续向前,最后到了高原的边缘,在闪光的海面上盘旋。就在这幅背景上,听见兰波和魏尔兰的声音。
兰波(画外音):我已经找到了。
魏尔兰(画外音):什么?
兰波(画外音):永恒。它在太阳与大海相交接处。(注18)
转白。
(全剧终)
注释
注1:德国神话中的圣杯骑士,其父帕西法尔是《亚瑟王传奇》中寻找圣杯的英雄人物,这里指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根据传奇故事所作的歌剧名。
注2:《醉舟》反映的实际上正是诗人在历史长河上的羁旅生涯,正是他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从这只象征性地颠簸在世界大海中的人生之舟上,我们依稀看到这位早慧的天才1870至1871年间流浪生活的烙印,依稀听到新生的巴黎公社被扼杀在“五月流血周”等动荡不安的艰难时世的回声。在兰波的心里,总是憧憬着一个新世界。
注3:这一意象出现在兰波1870年夏秋之交流浪途中写成的表现反战主题的诗歌《幽谷中的长眠者》:一个年轻的士兵静静地躺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一动不动的安息者之谜——原来他的右肋有两个血红的枪眼,熟睡的安详实际上是失去生命的死亡。
注4:埃塞俄比亚的旧称。
注5:西南太平洋一群岛,185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85年起改为单独的法属海外殖民地。
注6:比利时西北部港口城市。
注7:英国英格兰东南部港口城市。
注8:诗句出自兰波的诗歌《幸福》。
注9: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旧称。
注10: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城市,位于大伦敦郡的北部。
注11:比利时北部港口。
注12:比利时西南部城市。
注13:德国的城市,是巴登—符腾堡州首府。
注14:兰波20岁完成《灵光篇》后,即与诗歌永诀,从此四处职泊,始而从戎,继而经商,足迹遍及欧、亚、非三洲。
注15:基督教东派教会之一,原为古代埃及人组成,因为认为基督神人二者已经合为一性,故亦称“基督一性论”派,礼仪时使用科普特语。
注16:埃及北部港口。
注17:或译奥加登,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南部。
注18:该句出自兰波1872年5月写成的《永恒》一诗。
〔编后记〕本片导演阿格尼兹卡·霍兰1948年生于波兰,父母都是著名的记者。13岁时,她的身为犹太人的父亲在接受政治审查期间神秘地死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考进著名的布拉格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她亲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历次运动和政治事件,曾因支持改革而入狱6周。70年代回到波兰,跟随著名导演安杰·瓦伊达工作。直到1979年,她的第一部影片《外省演员》终于问世,1980年又拍了《发烧》,次年又拍了《一个孤独的女人》。1981年12月发生剧烈政治动荡时,身在国外的她被告之不能回国,有8个月的时间见不到9岁的女儿卡霞。
自1981年起,霍兰生活和工作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在德国,她拍摄了《愤怒的收获》(1985),这部涉及心理分析和性的影片说的是一位笃信天主教的波兰农民与一位逃避纳粹迫害的犹太妇女之间的关系;接着就是《欧罗巴,欧罗巴》(1991),这部德国影片在美国的毛收入在所有在美上映的德片中占第二位。在法国,她拍摄的影片有《奥利维耶,奥利维耶》(1992)和《去杀牧师》(1988)。《欧罗巴,欧罗巴》是一部根据一个犹太少年的真实遭遇拍成的影片,他不但冒充雅利安人躲过大屠杀,而且还成为希特勒青年团的一名骨干。经迈克尔·巴克的推荐,此片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用巴克的话说,这是因为霍兰是“会讲帮事的伟大导演之一,与很多只强调个性的欧洲人不同。美国公众喜欢故事讲得好的电影。”之后,霍兰受华纳兄弟公司之邀执导了《秘密花园》(1994),接着,就是这部由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合拍的《全蚀》(1995)。她最新的作品是根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改编的《华盛顿广场》(1997)。
《全蚀》的编剧是出生于1946年的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他从1973年开始创作剧本,自称主要是“从剧院赚钱”,写电影剧本只是“艺术嗜好”。1988年,他因《危险的交往》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编剧奖。1995年,由他担任编剧的英国影片《卡林顿》——由于原导演临时退出而改由他亲自执导——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并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男主角奖。1996年他又导演了《秘密特工》。另外,《全蚀》中的法官一角就是由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客串的。
PS:译自《全蚀》(美国法布尔/法布尔出版有限公司,1995)一书。该剧本根据1967年同名舞台剧改编。
她扭身就走。伊莎贝尔看了她一会儿,显然是惊呆了。
魏尔兰:别在意。
伊莎贝尔:我想我该走了,魏尔兰先生。
魏尔兰:不,请等一下,就一会儿。把有关你兄长的事都讲完。
外景,罗什的农庄,清晨,1891
几双农夫的手将兰波抬起,放到马车的后面,他就坐在两只有裂缝的箱子中间。伊莎贝尔爬到赶车人的旁边坐下。兰波的母亲站在农庄的门口,一动不动。这是一个阴暗的秋日的早晨,飘着细雨和雾气。
伊莎贝尔(画外音):我想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可讲了。
兰波示意了一下,车夫就朝那匹看上去疲惫的马挥动鞭子,马车动起来。兰波忍住疼痛,举起一只手,向母亲道别。兰波的视点:颠簸中远去的母亲。但是她没有反应,只是静静地站着,毫无表情,望着远去的儿子。
伊莎贝尔(画外音):他走了。
内景,安德烈酒馆,晚上,1892
魏尔兰聚精会神地听着每一句话。
伊莎贝尔:我们走了很远,到了马赛。但是当他到达时,已经病得很厉害。他不得不直接住进了医院。他的右臂也瘫痪了,而且很快地他的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肿瘤。
魏尔兰的眼睛闭上了一会,然后马上又睁开了。
魏尔兰的视点:欧仁妮依在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怀里离开了酒吧。
魏尔兰又把注意力转回到伊莎贝尔。
内景,马赛医院,病房,白天,1891
兰波躺在病床上,伊莎贝尔坐在床旁边,记录兰波的话。这间绝症病人的病房充满了阳光。兰波的右手和右胳膊都完全包扎在厚厚的绷带里。他一脸胡须,面色苍白,眼神因为高烧而闪着光。他的轻声细语已很难听清,伊莎贝尔贴近了他的嘴巴,一边听,一边在纸上飞快地记录。
伊莎贝尔(画外音):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他还给一家轮船公司写了封信,预订了一张去雅典的票。他是如此向往太阳。
内景,安德烈酒馆,晚上,1892
魏尔兰望向一边。最后伊莎贝尔打破了沉默——
伊莎贝尔:你有我的名片,对吧?
魏尔兰:什么?噢,是的……是的,我有。
魏尔兰在腰间的口袋里摸索了一番,掏出了那张名片。
伊莎贝尔:你会把手稿寄到那个地址吗?
魏尔兰:哦,当然。
伊莎贝尔:请别忘了。对他的诗歌我们将慎重挑选,以便永存。
魏尔兰:你知道,从他去世以后,他的诗都会被这样处理的。
伊莎贝尔的反应只是淡淡的微笑。她站起来,魏尔兰也挣扎着想从座位上站起来。
伊莎贝尔:请留步。
魏尔兰:我送你回旅馆。
伊莎贝尔:不,不用。很荣幸能拜见你这样杰出的诗人。
魏尔兰:我也很荣幸,兰波小姐。
伊莎贝尔:再见。
她正式地握手道别,然后转过身,果断地离开了酒店。魏尔兰重又坐回椅子里去。
魏尔兰:苦艾酒,两杯。
老板安德烈对此感到惊讶,但魏尔兰却不露声色。安德烈端来两杯苦艾酒,一杯给了魏尔兰,一杯放在他对面。魏尔兰又开始非常缓慢地从方糖上往酒里兑水。
魏尔兰(画外音):自从他死后,我夜夜都见到他。这是我伟大而光耀的罪恶。
魏尔兰抬起头。坐在对面的是17岁的兰波,他用刀划桌子。
魏尔兰:告诉我,你爱我吗?
兰波:你知道,我非常喜欢你。有时候我们在一起十分幸福。
他啜了一口苦艾酒。
兰波:你爱我吗?
魏尔兰:是的。
兰波:那就把你的手放在桌上。
魏尔兰:干什么?
兰波:把你的手放在桌上。
魏尔兰照做了。
兰波:掌心朝上。
魏尔兰把他的手掌心翻过来。兰波盯着他的手看了一会儿,然后他俯身下去吻了吻魏尔兰的手。最后他看着魏尔兰,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镜头对着魏尔兰。他望着对面,眼睛湿湿的,噙满了泪水。另一个角度:兰波消失了,魏尔兰望着虚空。
外景,拉丁区的街道,晚上
魏尔兰沿着无人的街道,跌跌撞撞地回家去。时间很晚了,气候寒冷,空气中弥漫着雪花。魏尔兰呼出的气体消失在夜色中。
魏尔兰(画外音):我们一直很快乐,一直很快乐,我都记得。
内景,魏尔兰寓所的楼梯,晚上
魏尔兰拖着步子往漆黑、没有铺地毯的楼梯上走,他摇晃着,左右碰壁。
魏尔兰(画外音):他没有死,我把他留住了,他活在我内心深处。
内景,魏尔兰的寓所,晚上
魏尔兰进了屋,摸着火柴,点燃了桌旁唯一的一根蜡烛。
魏尔兰:欧仁妮?你在吗?
没人回答。当他走到屋子的另一头时,通过蜡烛的光,我们只看到一张空床。他把蜡烛放在床边,然后叹息着跪下来,来回寻找着床下的什么东西。
魏尔兰(画外音):只要我活着,他有限的生命就摇曳不定。对他的回忆,总是说着相同的话,摆出相同的姿势——相同的形象:我跟在他后面,穿过一片陡峭的山路;我坐在一间黑屋子里同他交谈,直到我几乎看不见他的侧影和他善于传情达意的手为止;夜幕降临时,我躺在床上,望着他进人梦乡,并且看见他的手紧张地擦着他的脸颊。
就在这时,他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大夹子。他把它放到桌上,然后拿来蜡烛,放在桌上,接着打开夹子,翻着里面的东西:全是兰波的手稿,诗歌,信件,图画,散文。他端详了一会,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伊莎贝尔的名片,注视片刻。此时此刻,静寂无声,他慢慢地撕着名片,让它变成碎片。
魏尔兰:我记得他,每一个夜晚,他会活过来。
他会心地笑了,然后走出画面,睡到床上去。
镜头里只有桌子,手稿,名片的碎片和忽明忽暗的蜡烛。
外景,阿比西尼亚高原,清晨
兰波跳起来,开始朝高原的尽头走去。但是这次镜头的速度超过了他,继续向前,最后到了高原的边缘,在闪光的海面上盘旋。就在这幅背景上,听见兰波和魏尔兰的声音。
兰波(画外音):我已经找到了。
魏尔兰(画外音):什么?
兰波(画外音):永恒。它在太阳与大海相交接处。(注18)
转白。
(全剧终)
注释
注1:德国神话中的圣杯骑士,其父帕西法尔是《亚瑟王传奇》中寻找圣杯的英雄人物,这里指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根据传奇故事所作的歌剧名。
注2:《醉舟》反映的实际上正是诗人在历史长河上的羁旅生涯,正是他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从这只象征性地颠簸在世界大海中的人生之舟上,我们依稀看到这位早慧的天才1870至1871年间流浪生活的烙印,依稀听到新生的巴黎公社被扼杀在“五月流血周”等动荡不安的艰难时世的回声。在兰波的心里,总是憧憬着一个新世界。
注3:这一意象出现在兰波1870年夏秋之交流浪途中写成的表现反战主题的诗歌《幽谷中的长眠者》:一个年轻的士兵静静地躺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一动不动的安息者之谜——原来他的右肋有两个血红的枪眼,熟睡的安详实际上是失去生命的死亡。
注4:埃塞俄比亚的旧称。
注5:西南太平洋一群岛,185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85年起改为单独的法属海外殖民地。
注6:比利时西北部港口城市。
注7:英国英格兰东南部港口城市。
注8:诗句出自兰波的诗歌《幸福》。
注9: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旧称。
注10: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城市,位于大伦敦郡的北部。
注11:比利时北部港口。
注12:比利时西南部城市。
注13:德国的城市,是巴登—符腾堡州首府。
注14:兰波20岁完成《灵光篇》后,即与诗歌永诀,从此四处职泊,始而从戎,继而经商,足迹遍及欧、亚、非三洲。
注15:基督教东派教会之一,原为古代埃及人组成,因为认为基督神人二者已经合为一性,故亦称“基督一性论”派,礼仪时使用科普特语。
注16:埃及北部港口。
注17:或译奥加登,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南部。
注18:该句出自兰波1872年5月写成的《永恒》一诗。
〔编后记〕本片导演阿格尼兹卡·霍兰1948年生于波兰,父母都是著名的记者。13岁时,她的身为犹太人的父亲在接受政治审查期间神秘地死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考进著名的布拉格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她亲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历次运动和政治事件,曾因支持改革而入狱6周。70年代回到波兰,跟随著名导演安杰·瓦伊达工作。直到1979年,她的第一部影片《外省演员》终于问世,1980年又拍了《发烧》,次年又拍了《一个孤独的女人》。1981年12月发生剧烈政治动荡时,身在国外的她被告之不能回国,有8个月的时间见不到9岁的女儿卡霞。
自1981年起,霍兰生活和工作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在德国,她拍摄了《愤怒的收获》(1985),这部涉及心理分析和性的影片说的是一位笃信天主教的波兰农民与一位逃避纳粹迫害的犹太妇女之间的关系;接着就是《欧罗巴,欧罗巴》(1991),这部德国影片在美国的毛收入在所有在美上映的德片中占第二位。在法国,她拍摄的影片有《奥利维耶,奥利维耶》(1992)和《去杀牧师》(1988)。《欧罗巴,欧罗巴》是一部根据一个犹太少年的真实遭遇拍成的影片,他不但冒充雅利安人躲过大屠杀,而且还成为希特勒青年团的一名骨干。经迈克尔·巴克的推荐,此片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用巴克的话说,这是因为霍兰是“会讲帮事的伟大导演之一,与很多只强调个性的欧洲人不同。美国公众喜欢故事讲得好的电影。”之后,霍兰受华纳兄弟公司之邀执导了《秘密花园》(1994),接着,就是这部由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合拍的《全蚀》(1995)。她最新的作品是根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改编的《华盛顿广场》(1997)。
《全蚀》的编剧是出生于1946年的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他从1973年开始创作剧本,自称主要是“从剧院赚钱”,写电影剧本只是“艺术嗜好”。1988年,他因《危险的交往》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编剧奖。1995年,由他担任编剧的英国影片《卡林顿》——由于原导演临时退出而改由他亲自执导——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并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男主角奖。1996年他又导演了《秘密特工》。另外,《全蚀》中的法官一角就是由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客串的。
PS:译自《全蚀》(美国法布尔/法布尔出版有限公司,1995)一书。该剧本根据1967年同名舞台剧改编。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