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34779
阅读:6109
发表:2018/11/24
100章 喜剧,爱情,青春 小说
《梦幻人生》第96-100章
1-6
…
91-95
96-100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乙:(抹抹汗)哎呀妈啊,到底是吹啊,这我就放心了。
甲:盗墓,破坏古迹、惊扰亡者,这么损阴德的事,咱能干吗?
乙:这就对了。
甲:总得有人干吧?
乙:嗯?
甲:我是说,总是有那不法分子在干吧。
乙:那倒是。抓住了,狠狠地惩罚他们。
甲:前两天我叔叔就抓住三个。
乙:你叔叔是干啥的?
甲:我叔叔是警察,要不,人们怎么称他为警察叔叔呢。
乙:这么个警察叔叔啊?没听说过。
甲:抓住了,就得审问啊。首先核对身份。
乙:身份不就是盗墓贼吗?
甲:这么说,人家可不同意。人家说了——怎么能这么称呼我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呢?
乙:呸!什么惊天地、泣鬼神?大言不惭。
甲:谁大言不惭?我们盗墓,是不是得动土?不惊动天地吗?谁愿意坟墓被挖?鬼神知道了,能不悲伤哭泣吗?
乙:这么个惊天地、泣鬼神啊?
甲:不管怎么说,大丈夫就得做大事啊。
乙:脸皮可真够厚的。
甲:要脸的人谁干这个啊?
乙:行了。回过来说吧。——那该怎么称呼你啊?
甲:请叫我摸金校尉。
乙:嗯?
甲:那两个也不能叫盗墓贼。
乙:也叫摸金校尉?
甲:不是。一个叫淘沙官,一个叫发丘将。
乙:嗯?你们这些官都是谁封的?
甲:曹操。
乙:滚一边去,这可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扯越远了啊。你见过曹操?这不是睁眼说鬼话吗?
甲:你不知道吧。曹操可是我们盗墓者的祖师爷。他老人家当年驰骋天下的时候,军饷不足,专门组织了一批盗墓大军,封总头目叫发丘中郎将,封小头目叫摸金校尉。在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指挥下,汉朝的皇陵掘掠一空啊。那金银财宝——(贪婪地舔唇)——无其代数啊。当然了,淘沙官是元朝才出现的。
乙:盗墓贼就盗墓贼吧,还自称什么盗墓者。
甲:那是。我们是要脸的人啊。
乙:你们几个同伙?
甲:四个。干我们这行的,人多了不行,财宝分的少;人少了不中,活计干不了。要是三四个,那才叫正好。要么挑三个,要么选四个,这叫挑三拣四。估计成语挑三拣四就是因为我们而诞生的。
乙:可是我们一共抓住了三个人啊。
甲:那一个在盗墓时没上来,掉坟洞里摔死了。
乙:你们是怎么纠结到一起的?
甲:什么叫纠结?我们是团结。我们团结在以我伯父为核心的盗墓流派周围。
乙:盗墓还有流派?
甲:那当然了。《盗墓笔记》里写了四派,分别是摸金派、移山派、发丘派、卸甲派。其他几派有没有不知道,反正我们摸金派发扬光大了。
乙:还发扬光大了。我看是缺德缺大了,丢人丢大了。说!你们几个是怎么组织的?
甲:我伯父是发丘将,是总指挥,主要负责寻墓葬和望风。我堂哥是淘沙官,负责散土,我连弟和我都是摸金校尉,负责挖土、拣宝。
乙:你们是亲人结伙啊。
甲:不是亲人行吗?谁要是见财眼热,杀人越货,你负责啊?
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这事儿只能你们自己负责。
甲:对。我们是盗墓得宝。
乙:呸!你们还得手铐、脚镣呢。(以类似当今歌曲《小苹果》的调唱)金色手铐送给你,银色脚镣送给你,监狱大门为你缓缓开启。
甲:富贵险中求,我们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乙:真是亡命之徒啊。——行了,先不说这个。——墓葬都是隐藏在地下,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甲:山人自有妙计。
乙:什么妙计?
甲:望闻问切。
乙:嗯?扁鹊的四诊法啊?你们是盗墓,还是诊病?
甲:那还用说吗?我们这望闻问切法可是有讲究的。
乙:什么讲究?
甲:望,就是望气看风水,通过看风水找墓葬——凡是风水宝地,必有大墓。
乙:闻呢?
甲:闻,就是取来土样,闻其气味,有墓之处气味自然与平常地方不同,墓葬的气味还能反映出墓里有什么宝贝,以及墓形成于什么年代。(凑近乙,连嗅几次)看来,你只有二三十年。
乙:去。狗鼻子啊。有这么好使吗?
甲:你别不服。这是常年苦练练出来的真功夫。上次我家的狗丢了,我就是闻着味儿找到它的。
乙:厉害!那问呢?
甲:问,就是踩点。一般化妆成算卦人或生意人,到出过高官的地方,向当地的老人套取墓葬信息。这个——你住的地方出过高官吗?
乙:没有——还想到我们这盗墓啊?那切呢?
甲:切,就是找到墓葬后,准确判断入墓口,确定打洞方位。
乙:哪招最管用啊?
甲:说来你可能不信,是望——古人都迷信,富贵人家都是按风水学埋葬亲人的。
乙:你们用什么工具啊?
甲:工具多了,有老鼠衣、手电筒、蜡烛、火柴、探条、洛阳铲、梯子、铁锹、炸药等等吧。其中,最让我们骄傲的是洛阳铲。它是我们盗墓者发明的,就连考古专家也在用啊。
乙:是哪个盗墓者发明的?
甲:鸭子。
乙:鸭子?还大鹅呢。越说越不像话了。
甲:发明人全名叫李鸭子,民国时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鸭子。
乙:拉倒吧。还崇敬呢。这鸭子啊,太可恶了,依我看,该宰了,然后炖了吃。
甲:你敢吃?
乙:谁吃啊?少废话。继续交代作案经过。
甲:我们经过望闻问切,确定一村东的明代大墓为发掘目标。开挖前,中郎将做了一下思想动员工作。
乙:怎么动员的?
甲:(咳了一声)小的们。
乙:《西游记》里的一群小妖啊。
甲:我们家族那可是良善之家啊。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种吸月子奶、踢寡妇门、骂哑巴人的事儿我们是从不做的。你们知道吗?这墓是谁的?这墓是明末太监曹化淳的。他两次开北京城门,先迎李自成,后迎多尔衮。明朝就是亡于他手。他是民族败类,理当挫骨扬灰。我们这么做,是不是替天行道呢?当然是了。那就干吧。
乙:等会儿。真是曹化淳的墓啊?曹化淳真的开了两次城门吗?有证据吗?
甲:别管那么多了。男字怎么写?果断有力嘛。瞻前顾后的,不是大丈夫所为。——什么证据不证据的?里面的宝贝就是证据。挖!
乙:嗬!这真是欲办之事何患无理啊!
甲:进到墓里,我们在棺椁东南角点上蜡烛。伯父祷告了几句,我们就动手开棺。经过一番努力,棺盖被撬开了。伯父念叨着“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乙:要变魔术啊。
甲:不怪伯父念叨。推开棺材盖——我们都惊呆了——尸身穿着金缕玉衣,口里还含着夜明珠。
乙:中山王刘胜啊。
甲:不是。头骨旁边有个金簪,说明是个女的。
乙:这下,你们该抢掠了。
甲:别急。伯父是个讲规矩的人。他说,我们能拿人家东西吗?
乙:不拿人家东西,干嘛来了?
甲:(拉长声)这话不对嘛——我们远道而来,来者是客嘛。我们来——干嘛来了?
乙:你说干嘛来了?
甲:干嘛来了呢?(探头面向乙)就是来问候你老人家,你睡得可好啊?
乙:本来挺好的,全让你们搅了。
甲: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起了诗经里的诗。
乙:什么诗?
甲:“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来,把她嘴里的珠子拿走。
乙:夜明珠就这样没了?不怪人们说,不怕流氓气力大,就怕流氓有文化。
甲:哎呀,我还想起了诗经里的另一句诗。
乙:你又想起哪一句了?不用问,保准没好事儿。
甲: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乙:什么意思?
甲:大致意思是穿着打扮再好,品德不好,又有什么用呢?来,把她穿的金缕玉衣剥下来。
乙:嗬!金缕玉衣又没了。等会儿,你怎么知道人家品行不好呢?怎么知道人家不布施呢?
甲:还用问吗?不搜刮民脂民膏,能有夜明珠、金缕玉衣陪葬?搜刮民脂民膏的人能布施吗?能是好人吗?
乙:也是。
甲:我们离开坟墓,又把盗口堵上,心里这个乐啊——满载而归啊,发了大财了。
乙:等会儿。墓主人是个女的,不是曹化淳啊。你们所说的替天行道,没有根由啊。
甲:你说什么?墓主人不是曹化淳?哦,这个问题我可忽略了。行啊,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我们就不回墓里了,免得惊动她老人家。
乙:惊动?要诈尸啊?什么乱七八糟的?依我说啊,你们就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甲:干自己的事儿,随别人说去吧。
乙:仅仅说说吗?抓住你们,严惩不贷。
甲:那得抓住了再说。
乙:你们这套盗墓的本领是从哪来的?
甲:祖传的,和祖父学的。我祖父去世以后,我伯父中郎将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对我们讲,论语里有句话,三年无改于父之盗,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死了,三年内和父亲一样,继续盗窃,那是孝顺的表现。作为孝子贤孙,我们得秉承父志,接着盗啊。当然了,我们的盗是盗墓,不是盗窃。
乙:这真是魔鬼也会引证圣经啊。可是,据我所知,无改于父之道的“道”是道德的道,不是盗窃的“盗”啊。
甲:是吗?反正音调一样嘛。我们盗墓的人讲什么道德?就不仔细区分了吧。
乙:你们就跟着你伯父学?
甲:是啊。可气的是。我伯父教课还分三六九等,交的学费不一样,听课待遇也不同。
甲:盗墓,破坏古迹、惊扰亡者,这么损阴德的事,咱能干吗?
乙:这就对了。
甲:总得有人干吧?
乙:嗯?
甲:我是说,总是有那不法分子在干吧。
乙:那倒是。抓住了,狠狠地惩罚他们。
甲:前两天我叔叔就抓住三个。
乙:你叔叔是干啥的?
甲:我叔叔是警察,要不,人们怎么称他为警察叔叔呢。
乙:这么个警察叔叔啊?没听说过。
甲:抓住了,就得审问啊。首先核对身份。
乙:身份不就是盗墓贼吗?
甲:这么说,人家可不同意。人家说了——怎么能这么称呼我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呢?
乙:呸!什么惊天地、泣鬼神?大言不惭。
甲:谁大言不惭?我们盗墓,是不是得动土?不惊动天地吗?谁愿意坟墓被挖?鬼神知道了,能不悲伤哭泣吗?
乙:这么个惊天地、泣鬼神啊?
甲:不管怎么说,大丈夫就得做大事啊。
乙:脸皮可真够厚的。
甲:要脸的人谁干这个啊?
乙:行了。回过来说吧。——那该怎么称呼你啊?
甲:请叫我摸金校尉。
乙:嗯?
甲:那两个也不能叫盗墓贼。
乙:也叫摸金校尉?
甲:不是。一个叫淘沙官,一个叫发丘将。
乙:嗯?你们这些官都是谁封的?
甲:曹操。
乙:滚一边去,这可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扯越远了啊。你见过曹操?这不是睁眼说鬼话吗?
甲:你不知道吧。曹操可是我们盗墓者的祖师爷。他老人家当年驰骋天下的时候,军饷不足,专门组织了一批盗墓大军,封总头目叫发丘中郎将,封小头目叫摸金校尉。在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指挥下,汉朝的皇陵掘掠一空啊。那金银财宝——(贪婪地舔唇)——无其代数啊。当然了,淘沙官是元朝才出现的。
乙:盗墓贼就盗墓贼吧,还自称什么盗墓者。
甲:那是。我们是要脸的人啊。
乙:你们几个同伙?
甲:四个。干我们这行的,人多了不行,财宝分的少;人少了不中,活计干不了。要是三四个,那才叫正好。要么挑三个,要么选四个,这叫挑三拣四。估计成语挑三拣四就是因为我们而诞生的。
乙:可是我们一共抓住了三个人啊。
甲:那一个在盗墓时没上来,掉坟洞里摔死了。
乙:你们是怎么纠结到一起的?
甲:什么叫纠结?我们是团结。我们团结在以我伯父为核心的盗墓流派周围。
乙:盗墓还有流派?
甲:那当然了。《盗墓笔记》里写了四派,分别是摸金派、移山派、发丘派、卸甲派。其他几派有没有不知道,反正我们摸金派发扬光大了。
乙:还发扬光大了。我看是缺德缺大了,丢人丢大了。说!你们几个是怎么组织的?
甲:我伯父是发丘将,是总指挥,主要负责寻墓葬和望风。我堂哥是淘沙官,负责散土,我连弟和我都是摸金校尉,负责挖土、拣宝。
乙:你们是亲人结伙啊。
甲:不是亲人行吗?谁要是见财眼热,杀人越货,你负责啊?
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这事儿只能你们自己负责。
甲:对。我们是盗墓得宝。
乙:呸!你们还得手铐、脚镣呢。(以类似当今歌曲《小苹果》的调唱)金色手铐送给你,银色脚镣送给你,监狱大门为你缓缓开启。
甲:富贵险中求,我们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乙:真是亡命之徒啊。——行了,先不说这个。——墓葬都是隐藏在地下,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甲:山人自有妙计。
乙:什么妙计?
甲:望闻问切。
乙:嗯?扁鹊的四诊法啊?你们是盗墓,还是诊病?
甲:那还用说吗?我们这望闻问切法可是有讲究的。
乙:什么讲究?
甲:望,就是望气看风水,通过看风水找墓葬——凡是风水宝地,必有大墓。
乙:闻呢?
甲:闻,就是取来土样,闻其气味,有墓之处气味自然与平常地方不同,墓葬的气味还能反映出墓里有什么宝贝,以及墓形成于什么年代。(凑近乙,连嗅几次)看来,你只有二三十年。
乙:去。狗鼻子啊。有这么好使吗?
甲:你别不服。这是常年苦练练出来的真功夫。上次我家的狗丢了,我就是闻着味儿找到它的。
乙:厉害!那问呢?
甲:问,就是踩点。一般化妆成算卦人或生意人,到出过高官的地方,向当地的老人套取墓葬信息。这个——你住的地方出过高官吗?
乙:没有——还想到我们这盗墓啊?那切呢?
甲:切,就是找到墓葬后,准确判断入墓口,确定打洞方位。
乙:哪招最管用啊?
甲:说来你可能不信,是望——古人都迷信,富贵人家都是按风水学埋葬亲人的。
乙:你们用什么工具啊?
甲:工具多了,有老鼠衣、手电筒、蜡烛、火柴、探条、洛阳铲、梯子、铁锹、炸药等等吧。其中,最让我们骄傲的是洛阳铲。它是我们盗墓者发明的,就连考古专家也在用啊。
乙:是哪个盗墓者发明的?
甲:鸭子。
乙:鸭子?还大鹅呢。越说越不像话了。
甲:发明人全名叫李鸭子,民国时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鸭子。
乙:拉倒吧。还崇敬呢。这鸭子啊,太可恶了,依我看,该宰了,然后炖了吃。
甲:你敢吃?
乙:谁吃啊?少废话。继续交代作案经过。
甲:我们经过望闻问切,确定一村东的明代大墓为发掘目标。开挖前,中郎将做了一下思想动员工作。
乙:怎么动员的?
甲:(咳了一声)小的们。
乙:《西游记》里的一群小妖啊。
甲:我们家族那可是良善之家啊。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种吸月子奶、踢寡妇门、骂哑巴人的事儿我们是从不做的。你们知道吗?这墓是谁的?这墓是明末太监曹化淳的。他两次开北京城门,先迎李自成,后迎多尔衮。明朝就是亡于他手。他是民族败类,理当挫骨扬灰。我们这么做,是不是替天行道呢?当然是了。那就干吧。
乙:等会儿。真是曹化淳的墓啊?曹化淳真的开了两次城门吗?有证据吗?
甲:别管那么多了。男字怎么写?果断有力嘛。瞻前顾后的,不是大丈夫所为。——什么证据不证据的?里面的宝贝就是证据。挖!
乙:嗬!这真是欲办之事何患无理啊!
甲:进到墓里,我们在棺椁东南角点上蜡烛。伯父祷告了几句,我们就动手开棺。经过一番努力,棺盖被撬开了。伯父念叨着“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乙:要变魔术啊。
甲:不怪伯父念叨。推开棺材盖——我们都惊呆了——尸身穿着金缕玉衣,口里还含着夜明珠。
乙:中山王刘胜啊。
甲:不是。头骨旁边有个金簪,说明是个女的。
乙:这下,你们该抢掠了。
甲:别急。伯父是个讲规矩的人。他说,我们能拿人家东西吗?
乙:不拿人家东西,干嘛来了?
甲:(拉长声)这话不对嘛——我们远道而来,来者是客嘛。我们来——干嘛来了?
乙:你说干嘛来了?
甲:干嘛来了呢?(探头面向乙)就是来问候你老人家,你睡得可好啊?
乙:本来挺好的,全让你们搅了。
甲: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起了诗经里的诗。
乙:什么诗?
甲:“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来,把她嘴里的珠子拿走。
乙:夜明珠就这样没了?不怪人们说,不怕流氓气力大,就怕流氓有文化。
甲:哎呀,我还想起了诗经里的另一句诗。
乙:你又想起哪一句了?不用问,保准没好事儿。
甲: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乙:什么意思?
甲:大致意思是穿着打扮再好,品德不好,又有什么用呢?来,把她穿的金缕玉衣剥下来。
乙:嗬!金缕玉衣又没了。等会儿,你怎么知道人家品行不好呢?怎么知道人家不布施呢?
甲:还用问吗?不搜刮民脂民膏,能有夜明珠、金缕玉衣陪葬?搜刮民脂民膏的人能布施吗?能是好人吗?
乙:也是。
甲:我们离开坟墓,又把盗口堵上,心里这个乐啊——满载而归啊,发了大财了。
乙:等会儿。墓主人是个女的,不是曹化淳啊。你们所说的替天行道,没有根由啊。
甲:你说什么?墓主人不是曹化淳?哦,这个问题我可忽略了。行啊,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我们就不回墓里了,免得惊动她老人家。
乙:惊动?要诈尸啊?什么乱七八糟的?依我说啊,你们就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甲:干自己的事儿,随别人说去吧。
乙:仅仅说说吗?抓住你们,严惩不贷。
甲:那得抓住了再说。
乙:你们这套盗墓的本领是从哪来的?
甲:祖传的,和祖父学的。我祖父去世以后,我伯父中郎将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对我们讲,论语里有句话,三年无改于父之盗,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死了,三年内和父亲一样,继续盗窃,那是孝顺的表现。作为孝子贤孙,我们得秉承父志,接着盗啊。当然了,我们的盗是盗墓,不是盗窃。
乙:这真是魔鬼也会引证圣经啊。可是,据我所知,无改于父之道的“道”是道德的道,不是盗窃的“盗”啊。
甲:是吗?反正音调一样嘛。我们盗墓的人讲什么道德?就不仔细区分了吧。
乙:你们就跟着你伯父学?
甲:是啊。可气的是。我伯父教课还分三六九等,交的学费不一样,听课待遇也不同。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