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23802
阅读:11249
发表:2011/11/24
11章 主旋律 小说
《生命的荣光》第3章
1
2
3
4
…
11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谢谢你,张姐,谢谢你们大家。”何佳看惯了的姐妹们的身影使她心里暖洋洋的。
曲良在一旁不禁流下了眼泪,他知道现在是特别的日子,岳父也不在身边,何佳生下了他们全家人盼望的儿子。他来到隔壁房间,问护士:“我可以看一下儿子吗?”并报了床号和母亲的姓名。护士叫他等一会,然后从里间抱出一个男婴送到曲良眼前。曲良仔细看着活泼好动的儿子,两只弯曲的小腿露在外边,“他的两腿怎么是弯的?”他又无知地问道。
护士说道:“你也是这样。”
“是的,是的,谢谢。”曲良又擦了一下眼睛。
曲良立即把喜讯报告给了北京的父亲和家人,让他们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时得到一次添子的安慰,特别是老实巴交的父亲一直承载着儿子被打成右派的痛苦,期望他早日恢复工作,就像艰辛供他上大学时所想的那样,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曲良知道作为家中老大给父亲添一个长孙是对他最大的安慰,而自己对今后报有最大希望的良好预言也多少能减轻父亲耿耿于怀的伤悲。
周怡也在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了何阳,让他尽早分享増添外甥的喜悦,她知道他会把这个喜悦长留在心中。回信同样是迅速的,何阳写道:“来信已收到,我知道你们大家为此感到十分高兴,我同样如此。我不仅希望而且坚信小外甥今后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正如我们一直拥有的愿望并不懈努力的那样,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他妈妈的理想,也是我们全家人的理想,这正是我在这里比你们更加高兴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和教育是第一重要的,我们全家对此最有信心,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没有比希望更重要的事了。我在这里还是一如既往,前不久几个哥们又带我到雨林里去了一趟,有一些收获,只是这次不大顺利,也许是有人告发,管教干部对我的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些哥们也受到了牵连。我被授意写了一篇深刻的思想检查,事情很快过去了,还是好人多,这是我同你们说这件事的唯一理由,得到人们的理解比受到一点委屈要重要的多,因此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关于小外甥取名叫曲俊如何?我认为非常好,佳佳预先设定的这个名字终于用上了,正如她希望的那样,在这里也祝愿她能实现所有的愿望。”
何佳生下曲俊一个星期就去上班了,她丢掉了传统做月子的框框,说服了婆婆,而刘英总是十分理解儿媳的行为。何佳想到因为曲良的原故应该提前上班,没有这个原因她同样也会,只是更应该如此,让人们通过她的表现更加看重她的家庭,看重曲良,她从来都是通过忘我的劳动来看待一切的。刘英同样是在何佳怀孕后期来到了武汉,还是原版式地照顾,只是由于心脏病的加重行动略为迟缓了一些。之前周怡亲自写信告知她有时间和精力,也有能力照顾好产妇,叫她完全放心,待些时日再去北京看望她。但她还是执意要来,一半是责任,另一半可能是她很想见见亲家和其他的亲人们。她在亲家这里照顾儿媳和孙子的感觉同在自家一样自在,还是周怡得体的话语和即时的插手帮助使她感到亲切而温暖,胜过亲姐妹。小曲俊在健康成长,还有曲静,而她在照顾弟弟时还常常表现出做姐姐的那种派头模样。
九
一九六二年,何阳和曲良先后摘掉了右派帽子,何阳从云南回到了武汉,曲良也恢复到技术科工作。此时此刻全家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多年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为实现了预言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是单纯的以自己的善良行为作为预言的依据,并不清楚长期的政治风浪还会将他们推向何方,所以感到思想上的枷锁解除了,委曲、冤枉、不公正的待遇都过去了,好像心灵都未曾受到过创伤,只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未来,仍像以前那样充满了希望。
他们一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快乐地畅游东湖,天空阳光灿烂,湖水碧波荡漾。曲俊迈着两只小腿冲向前头,格外有劲,而曲静紧紧跟在后面,充当他的保护神,她不时回头看看大人们,恰好地牵制弟弟,可曲俊仍咯咯笑地向前跑,他知道湖边是危险的地方,所以尽可能地向左离开远一些,使大人们既放心又欢快地跟着他,他懂得使大家一起欢乐。然后他们分坐两只船在湖中游玩,何阳夫妇同外甥女坐在一条船上,曲良夫妇同儿子坐在另一条船上,何阳用岳父给他留下的尼康相机不停地给女儿们拍照,何佳也拿过相机给父母们拍照,两个船老大使用高超的技巧按照距离和角度的要求总会把船摆妥得恰到好处。许多游客看着他们,冲他们友好地微笑,显然是羡慕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为他们的快乐而高兴。
他们上岸后来到一座石象旁,何阳摆弄好一家人的姿势,取下像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天气晴朗,常用的调法,完全没有问题,正好旁边有一对情侣,似乎也在看着他们,他请他们帮忙,在设定好的位置照一张全家合影。
那位男青年像是一个熟手,从他的动作看得出来,他喊了一声“准备”按下了快门。他把相机交给何阳由衷地说道:“我敢说,照得好极了。两个小孩真漂亮。”
何阳接过相机说道:“谢谢!祝你们幸福。”
何佳在六十年代初期几年里完成的工作量在全厂金加工系统里仍然名列前茅,因为生育和与此有关的损失量在她细致和有计划的追赶下早已如数补了回来。她迷恋和追捧的那种火热的气氛虽然已不同于从前,但她内心的热情没有丝毫减少,依然十分饱满。大跃进的热潮消退之后,她认真思索过这个问题,还有曲良对她说的话,奇迹并没有发生,人们期望的那个美好的社会也没有如期来临,相反,她痛苦的是国民经济还出现了倒退。如今那两台小高炉已废弃不用,在它周围发生的那么多的沸腾场景也已烟消云散,用这样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我们熟练操作和加班加点来提高产量并不一样。她并没有也无法细致地考虑得与失的问题,也不知道更多的为什么,只有曲良给了他一点明确的回答,多加了一份深思,但依然朦胧如初。但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她心中扎根的那种高涨的建设热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点始终和她的灵魂合拍在一起,因而她的力量是无穷的,始终保持积极向上。
何佳依然每年七月一日交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个程序一直未变,在写申请书时总是怀着神圣的心情,用庄严的字眼,然后恭敬地去敲开那扇大门,虽然知道结果,她要这样做,就像不变的工作热情,始终坚持着信念。每到这一天,她的心灵都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让它燃烧一阵子,回味一下历经的岁月,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尽管可能路途遥远,这颗永远的善良之心在召唤着未来,也许是未来在召唤着她。要说何佳的变化是她更加成熟了,她已经认识到这个社会还有比劳动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些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规范劳动行为的法则,而是思想上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上的,是与经济量化毫无关系的事情。她常看报纸,除了报道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外,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那些关于资本主义复辟和国家变色的可能性也震撼了她,使她更多地理解了政治斗争的必要,而形势的变化使她感到比那种单纯的劳动观要复杂得多,但是最终还是理不出个头绪。因为这种理解,她更清楚为什么不能入党的深层原因,有时感到前途渺茫,甚至在漱口时内心感到一阵发紧,但是她的善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帮助她渡过了难关,只要一回到车床旁,她的眼里就放出光芒,手又开始麻利地动作,同往常没有两样。
何佳的申请一直持续到一九六六年。此间那台车床作为见证人一直感受到主人在它身上表现出的毅力,手法的节奏和力度都带着一种欢快的调儿,十几年来都是如此,没有任何改变,尽管有几次不一样,但很快就过去了。每当看到主人过来时它都看见她在心里冲它微笑,夜里独自一人也是如此,主人知道它也在笑脸相迎,而且它得到的关怀和爱怜在逐年增加,使它在不间断出力中仍然感到十分舒服。“你尽管放心用吧,我的主人,我没有丝毫疲倦,我感觉很好。”那台车床总是这样说,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笑脸,是何佳对老战友的常年期盼。
“我知道你会的。非常感谢你,请你原谅,我会照顾好你的。”何佳既对它寄予希望,也对自己的未来寄予希望。
“我很荣幸在我出生之后能够尽职尽责,即使在我被解体回到熔炉之时也深感自豪。”那台车床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向主人诉说衷肠。
还有柳师傅,打从第一天当看门人以来就认识了何佳,当天晚上她就来打招呼说要加班干活,以后会经常来。他逐渐懂得了这个姑娘纯洁和高尚的心灵,而她总是对他彬彬有礼,问寒问暖,感谢他提供的方便和由衷的支持。多年来,他很少遇到意外的事情,也许那些外人知道这里有一个正直而倔强的看门人而使他们从不敢冒然伸手,国家财产始终安然无恙。但是他经常看到一帮年青姑娘在他本该寂寞的日子里带给他的活泼欢乐的身影,也看到她们一个个地成为了母亲,那些欢快的车床声随着他的感慨和敬佩,还有他的心一起跳动了十几年。如今,在一九六六年的一个冬日里,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厂区一片白雪皑皑,晚上厂房内外依然泛射出暗淡的白光,他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将铁锹里的煤灰倒进角落里,然后放下铁锹将大门锁上,时光使他老了许多,虚弱的身体使他动作迟缓,他拿起铁锹再一次看着一双鞋印从金工厂房内门到院子外大门一直延伸到厂房外的远处。他今年已到退休年龄,很快将离开工厂回到江北的老家
十
曲良在一旁不禁流下了眼泪,他知道现在是特别的日子,岳父也不在身边,何佳生下了他们全家人盼望的儿子。他来到隔壁房间,问护士:“我可以看一下儿子吗?”并报了床号和母亲的姓名。护士叫他等一会,然后从里间抱出一个男婴送到曲良眼前。曲良仔细看着活泼好动的儿子,两只弯曲的小腿露在外边,“他的两腿怎么是弯的?”他又无知地问道。
护士说道:“你也是这样。”
“是的,是的,谢谢。”曲良又擦了一下眼睛。
曲良立即把喜讯报告给了北京的父亲和家人,让他们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时得到一次添子的安慰,特别是老实巴交的父亲一直承载着儿子被打成右派的痛苦,期望他早日恢复工作,就像艰辛供他上大学时所想的那样,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曲良知道作为家中老大给父亲添一个长孙是对他最大的安慰,而自己对今后报有最大希望的良好预言也多少能减轻父亲耿耿于怀的伤悲。
周怡也在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了何阳,让他尽早分享増添外甥的喜悦,她知道他会把这个喜悦长留在心中。回信同样是迅速的,何阳写道:“来信已收到,我知道你们大家为此感到十分高兴,我同样如此。我不仅希望而且坚信小外甥今后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正如我们一直拥有的愿望并不懈努力的那样,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他妈妈的理想,也是我们全家人的理想,这正是我在这里比你们更加高兴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和教育是第一重要的,我们全家对此最有信心,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没有比希望更重要的事了。我在这里还是一如既往,前不久几个哥们又带我到雨林里去了一趟,有一些收获,只是这次不大顺利,也许是有人告发,管教干部对我的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些哥们也受到了牵连。我被授意写了一篇深刻的思想检查,事情很快过去了,还是好人多,这是我同你们说这件事的唯一理由,得到人们的理解比受到一点委屈要重要的多,因此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关于小外甥取名叫曲俊如何?我认为非常好,佳佳预先设定的这个名字终于用上了,正如她希望的那样,在这里也祝愿她能实现所有的愿望。”
何佳生下曲俊一个星期就去上班了,她丢掉了传统做月子的框框,说服了婆婆,而刘英总是十分理解儿媳的行为。何佳想到因为曲良的原故应该提前上班,没有这个原因她同样也会,只是更应该如此,让人们通过她的表现更加看重她的家庭,看重曲良,她从来都是通过忘我的劳动来看待一切的。刘英同样是在何佳怀孕后期来到了武汉,还是原版式地照顾,只是由于心脏病的加重行动略为迟缓了一些。之前周怡亲自写信告知她有时间和精力,也有能力照顾好产妇,叫她完全放心,待些时日再去北京看望她。但她还是执意要来,一半是责任,另一半可能是她很想见见亲家和其他的亲人们。她在亲家这里照顾儿媳和孙子的感觉同在自家一样自在,还是周怡得体的话语和即时的插手帮助使她感到亲切而温暖,胜过亲姐妹。小曲俊在健康成长,还有曲静,而她在照顾弟弟时还常常表现出做姐姐的那种派头模样。
九
一九六二年,何阳和曲良先后摘掉了右派帽子,何阳从云南回到了武汉,曲良也恢复到技术科工作。此时此刻全家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多年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为实现了预言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是单纯的以自己的善良行为作为预言的依据,并不清楚长期的政治风浪还会将他们推向何方,所以感到思想上的枷锁解除了,委曲、冤枉、不公正的待遇都过去了,好像心灵都未曾受到过创伤,只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未来,仍像以前那样充满了希望。
他们一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快乐地畅游东湖,天空阳光灿烂,湖水碧波荡漾。曲俊迈着两只小腿冲向前头,格外有劲,而曲静紧紧跟在后面,充当他的保护神,她不时回头看看大人们,恰好地牵制弟弟,可曲俊仍咯咯笑地向前跑,他知道湖边是危险的地方,所以尽可能地向左离开远一些,使大人们既放心又欢快地跟着他,他懂得使大家一起欢乐。然后他们分坐两只船在湖中游玩,何阳夫妇同外甥女坐在一条船上,曲良夫妇同儿子坐在另一条船上,何阳用岳父给他留下的尼康相机不停地给女儿们拍照,何佳也拿过相机给父母们拍照,两个船老大使用高超的技巧按照距离和角度的要求总会把船摆妥得恰到好处。许多游客看着他们,冲他们友好地微笑,显然是羡慕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为他们的快乐而高兴。
他们上岸后来到一座石象旁,何阳摆弄好一家人的姿势,取下像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天气晴朗,常用的调法,完全没有问题,正好旁边有一对情侣,似乎也在看着他们,他请他们帮忙,在设定好的位置照一张全家合影。
那位男青年像是一个熟手,从他的动作看得出来,他喊了一声“准备”按下了快门。他把相机交给何阳由衷地说道:“我敢说,照得好极了。两个小孩真漂亮。”
何阳接过相机说道:“谢谢!祝你们幸福。”
何佳在六十年代初期几年里完成的工作量在全厂金加工系统里仍然名列前茅,因为生育和与此有关的损失量在她细致和有计划的追赶下早已如数补了回来。她迷恋和追捧的那种火热的气氛虽然已不同于从前,但她内心的热情没有丝毫减少,依然十分饱满。大跃进的热潮消退之后,她认真思索过这个问题,还有曲良对她说的话,奇迹并没有发生,人们期望的那个美好的社会也没有如期来临,相反,她痛苦的是国民经济还出现了倒退。如今那两台小高炉已废弃不用,在它周围发生的那么多的沸腾场景也已烟消云散,用这样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我们熟练操作和加班加点来提高产量并不一样。她并没有也无法细致地考虑得与失的问题,也不知道更多的为什么,只有曲良给了他一点明确的回答,多加了一份深思,但依然朦胧如初。但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她心中扎根的那种高涨的建设热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点始终和她的灵魂合拍在一起,因而她的力量是无穷的,始终保持积极向上。
何佳依然每年七月一日交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个程序一直未变,在写申请书时总是怀着神圣的心情,用庄严的字眼,然后恭敬地去敲开那扇大门,虽然知道结果,她要这样做,就像不变的工作热情,始终坚持着信念。每到这一天,她的心灵都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让它燃烧一阵子,回味一下历经的岁月,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尽管可能路途遥远,这颗永远的善良之心在召唤着未来,也许是未来在召唤着她。要说何佳的变化是她更加成熟了,她已经认识到这个社会还有比劳动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些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规范劳动行为的法则,而是思想上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上的,是与经济量化毫无关系的事情。她常看报纸,除了报道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外,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那些关于资本主义复辟和国家变色的可能性也震撼了她,使她更多地理解了政治斗争的必要,而形势的变化使她感到比那种单纯的劳动观要复杂得多,但是最终还是理不出个头绪。因为这种理解,她更清楚为什么不能入党的深层原因,有时感到前途渺茫,甚至在漱口时内心感到一阵发紧,但是她的善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帮助她渡过了难关,只要一回到车床旁,她的眼里就放出光芒,手又开始麻利地动作,同往常没有两样。
何佳的申请一直持续到一九六六年。此间那台车床作为见证人一直感受到主人在它身上表现出的毅力,手法的节奏和力度都带着一种欢快的调儿,十几年来都是如此,没有任何改变,尽管有几次不一样,但很快就过去了。每当看到主人过来时它都看见她在心里冲它微笑,夜里独自一人也是如此,主人知道它也在笑脸相迎,而且它得到的关怀和爱怜在逐年增加,使它在不间断出力中仍然感到十分舒服。“你尽管放心用吧,我的主人,我没有丝毫疲倦,我感觉很好。”那台车床总是这样说,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笑脸,是何佳对老战友的常年期盼。
“我知道你会的。非常感谢你,请你原谅,我会照顾好你的。”何佳既对它寄予希望,也对自己的未来寄予希望。
“我很荣幸在我出生之后能够尽职尽责,即使在我被解体回到熔炉之时也深感自豪。”那台车床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向主人诉说衷肠。
还有柳师傅,打从第一天当看门人以来就认识了何佳,当天晚上她就来打招呼说要加班干活,以后会经常来。他逐渐懂得了这个姑娘纯洁和高尚的心灵,而她总是对他彬彬有礼,问寒问暖,感谢他提供的方便和由衷的支持。多年来,他很少遇到意外的事情,也许那些外人知道这里有一个正直而倔强的看门人而使他们从不敢冒然伸手,国家财产始终安然无恙。但是他经常看到一帮年青姑娘在他本该寂寞的日子里带给他的活泼欢乐的身影,也看到她们一个个地成为了母亲,那些欢快的车床声随着他的感慨和敬佩,还有他的心一起跳动了十几年。如今,在一九六六年的一个冬日里,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厂区一片白雪皑皑,晚上厂房内外依然泛射出暗淡的白光,他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将铁锹里的煤灰倒进角落里,然后放下铁锹将大门锁上,时光使他老了许多,虚弱的身体使他动作迟缓,他拿起铁锹再一次看着一双鞋印从金工厂房内门到院子外大门一直延伸到厂房外的远处。他今年已到退休年龄,很快将离开工厂回到江北的老家
十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