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动作,商战
小说
盐道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三、缉凶
1
又是一天一夜,师兄弟俩在馆陶境内分道扬镳。
黄石山将雁翎刀交给陈诚桢,说:“老三,你回家照顾好师父,等我把事情查明办妥,我就带大师兄回家。”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二师兄。”陈诚桢把雁翎刀收起来,从钱袋里取了一枚银元,把钱袋递给黄石山,“前面就是山东地界了,我回家跟师父说一声,接着就去找你。”
“你听师父的吧。”黄石山翻身上马,大声道,“我到盐镇直接去盐务公署,你去的话,不要出面,咱俩在距盐务公署最近的客栈碰头。”
“好!”
黄石山对陈诚桢点点头,说:“那我走了。”打马便走。
陈诚桢也纵身上马,拨转马头,一挥马鞭,“驾”!
傍晚时分,黄石山在一条大河旁歇脚。他在河滩上遛了一阵马,把缰绳往马鞍上一搭,拍一下马背,说:“喝水去吧。”坐骑“哒哒”小跑着去了水边,低头便饮。黄石山走到水边,捧起清凉的河水洗几把脸,撩起衣襟擦擦手,起身四望。
清粼粼的河水自西北逶迤而来,三四丈宽的水面洒满落日的余晖,粼粼波光宛如流淌了一河细碎的金子。河水在黄石山面前轻柔地一转,向东流去,远处平林漠漠,如烟的暮霭轻笼着绵延暗淡的轮廓,对岸零星地散落着三两个小村庄,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缭绕……
黄石山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扯了一下,一阵阵心痛和凄楚掠过心头。
他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条清澈的大河,一年四季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风景,那里曾是他和小伙伴们的乐园,摸鱼捉虾,洗澡偷瓜,滑冰。
黄石山八岁那年,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在京津开战,并很快祸及他的家乡。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他正和几个小伙伴在河里洗澡,不远处传来“砰砰”的爆裂声。几个孩子开始并没当回事,眨眼间,前方的树林里踉踉跄跄冲出来一群衣衫褴褛拖枪提刀的人,他们刚冲进河水里,身后树林中又是“砰砰砰”一阵响,其中几个人一头栽进水里,鲜血顿时染红了河水。另外的几个人来不及低头去看,只顾拼命地向对岸跑去,树林里紧跟出来一群杂毛杂色的家伙,举起长枪朝他们瞄准,“砰!砰!砰!”其余几个人陆续栽倒在地。
那群杂毛家伙“叽里哇啦”一阵大呼小叫,脱鞋挽裤腿,淌过河朝村子奔去。
几个孩子一动不动地趴在下游的水里,大气都不敢出,只露着半个脑袋,远远地看着发生的这一切。红色的河水夹杂着血腥气从他们身上流过,尽管是盛夏,黄石山只觉得浑身发冷,身边的小伙伴在惊恐中瑟瑟发抖。
黄石山跳上岸,光着屁股往家跑。他悄悄潜进村子的时候,洋毛子已经在村头的几户人家中放起火来,数十声惊恐的喊叫在枪声里断断续续地戛然而止。多数人还不知道大祸临头,黄石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转身推上门闩,父母不等他说完,顾不上收拾任何东西,拉着黄石山和他的弟弟妹妹就准备离开。
“咚!咚!咚!”
大门被砸响了,门外还有几个洋毛子在“呜哩哇啦”地喊着。
一家人一愣,父亲迅速把黄石山和小女儿拖到墙角,一把将黄石山托上院墙,又去托小女儿。母亲脸色苍白,竟然傻傻地站着不动,父亲回头低喝一声,她才猛然回过神来,赶紧把小儿子拖到父亲旁边,两人一起把小儿子托向墙头。
“哐!”
门开了!
几个洋毛子冲进来,一眼看到正在翻墙的这一家人,举枪便射。
枪声里,黄石山看着父母身体猛地一震,如同断线的木偶一下子倒在地上。一颗子弹射入他脚边的墙壁中,溅起的土块打得他的足面生疼,他一个跟头翻出去,掉在墙外的草堆上。没等他爬起来,弟弟妹妹惊恐的哭声在几声枪响里戛然而止。
黄石山眼前一黑,大脑一片空白,近在咫尺的枪声恍若遥在千里之外……他使劲摇了摇头,意识稍有恢复就扶墙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拼命向村外跑去。
村头是大片的桑园,茂盛的枝叶齐着成年人的肩膀高,黄石山一头扎进桑树丛里,顾不上弯腰,任由桑树的枝叶抽打在脸上、身上。跑到精疲力尽时,他一个趔趄扑倒在地,随即晕了过去。
过了约摸一个时辰,黄石山从昏迷中醒过来。
一弯月牙斜挂在半空,黄石山朝着村里的方向走去,快走出桑园时,他看到村子上空一片红光,杂毛鬼子把村里的多数房屋都点上了火,火势很猛,烧得“噼里啪啦”直响,偶尔还有零星的枪声。火声里夹杂着隐约可辨的狂笑与女子凄惨的哭喊……
黄石山倚着一丛桑树,呆呆地斜坐到地上。
半夜,村子里安静下来,借助着淡淡的月色和残余的火光,黄石山回到自己家中。
房屋虽然还好好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却倒在血泊里,他咬着牙攥紧小拳头,竟然没有一滴眼泪。
黄石山抱来棉被、衣物和柴火铺在堂屋中,吃力地将父母拖到棉被上,把弟弟妹妹抱到父母身边,让四口人紧紧靠在一起;找出家中盛豆油的坛子,将油浇在棉被衣物上。傻傻地蹲了一会儿,他又从灶台下摸出火镰,在火石上“啪啪”蹭几下,几颗火星迸到火绒上,火绒燃起微弱的火苗,他捏着火绒引燃棉被一角,火苗逐渐蔓延开。
热浪烤得黄石山身上生疼,发辫也被烤得蜷曲起来,散发出毛发被烧焦的气味。黄石山似乎浑然不觉……眨眼间,熊熊火焰一下子将父母和弟弟妹妹卷了进去,他再也忍不住,“呜呜”地哭了。
火势越来越旺,黄石山哭着去院子里抽来一根木柴,插进豆油坛子里浸几下,忍着火烧的疼痛,把坛子中的豆油全部倒进火中,用木柴引火点燃了房子和院棚。
一夜之间,穷苦平淡却其乐融融的生活化为乌有。
……
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黄石山叹口气,又捧河水洗了把脸,起身一边擦脸,一边过去牵马,“伙计,辛苦辛苦,再赶会儿路吧。”他抚摸两下马鬃,纵身上马,双腿一夹,“驾!”
河面宽阔,河水不深,黄石山策马小跑着下水,马蹄搅得水花四溅。
匹马孤客,夕照大河。
一纸剪影。
过河后,纵马疾驰一个半时辰,黄石山进入一片宽阔荒凉、寸草不生的地带,圆月高悬,夜空黝蓝,天地间一片空旷寂寥,只有“嗒嗒嗒嗒”的马蹄声在黄土路上回响,紧接着,他被一条大河拦住去路。
黄石山驻马张望,这是什么河呀?
河面平静得连一丝波纹都看不到,更听不到任何水声,皎洁的月光下,宽阔的水面上是一层淡淡的水光。
黄石山深知“静水流深”,所以他没有贸然打马下河,而是跳下马慢慢向前走去。
愈近水边,他愈发感觉眼前这条大河似乎蕴藏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力量,离水边还有两丈远,他已隐隐感觉到脚下有若有若无的震动,似乎厚重的黄土深处正有暗流涌动,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定睛再看,黄石山有些吃惊:河面上的确一丝水波都没有,但整个水面却一直在向前匀速移动,正合着脚下这雄浑厚重、均匀绵长的力量一起奔流!
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没有一道水纹,也没有一丝水声,仅仅是大地深处微若游丝的震感从脚底传到身上,竟然让他产生了热血奔涌的感觉,好像心跳都在逐渐应合着这条大河……
莫不是到黄河了?他心念一动。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风一吹,黄石山回过神来。长风带着深秋的凉气漫卷过来,偶尔挟着细微的沙粒打在脸上,他微微眯着眼睛四下看去,皓月当空,两岸平坦宽阔的沙地延伸到目光的尽头,夜空深处传来一声孤雁的哀鸣……
黄石山纵身上马,拨转马头,顺着一条沿河的小路逆流而上,却始终没找到渡桥。天色已晚,他只得看准前方的一个小村庄,打马过去。
在村头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小伙子热情地把马牵过去,招呼家人起来烧饭。
小伙子回头跟黄石山说:“大哥,不再单独给你做饭了,今晚的饭菜还剩一些,给你热热凑合一下吧。”
黄石山赶紧道谢。
在门口遛完马,黄石山把马牵进院子拴好,小伙子一手提着桶水一手提着捆草料,送过来喂马。黄石山喂马时打量一下这个院落,正屋是四间北方常见的草房,尽管夜间看不太清楚,但在月光下依稀能看出房顶是新麦秸,房墙和院墙也是用黄土新打的。
进了堂屋,一个红衣年轻女子已经把饭菜端到桌上,灶台的木锅盖掀开一半,锅里还冒着热气。黄石山抬眼就看到正面贴着大红“囍”字,这才明白原来是新婚的小两口。
黄石山顿觉不安,带着歉意道:“兄弟,这……这打扰你们,太不好意思了。”
小伙子爽快地说:“快别这么说,一看大哥你也是实诚人,要不我就不会让你进门了。”他麻利地递给黄石山一个小板凳,自己倒了一碗水,在黄石山对面坐下,抬头对媳妇说:“你回屋吧,等会儿我收拾就行。”小媳妇掀开绣着鸳鸯戏水的大红门帘回了里间,小伙子问黄石山:“大哥是从哪来?”
黄石山喝了一口菜粥道:“直隶,去海曲县。这里是什么地界?”
“济南呀,去海曲差不多还得两天。”小伙子张嘴就笑。
黄石山也笑了,道:“还没问兄弟怎么称呼呢。”
“我姓张,张玉成,大哥你呢?”
“黄石山。”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儿,“前面那是什么河?”
张玉成一愣,接着大笑起来,说:“那是黄河呀,哈哈哈哈……大哥,你不知道吗?
真是黄河!黄石山哑然失笑。
第二天,黄石山吃过早饭,按着张玉成的指点,很快找到黄河浮桥。
两丈宽的浮桥连接黄河两岸,桥头两侧各有一座丈余高的四方形黑色巨石,分别卧着一头肌肉雄健的黑色石牛;两方石座中间都被凿穿成一个海碗粗的洞,握把粗的大黑铁链穿洞而过,并行的四条铁链用粗铁钉串连着两行并排数十艘小船,延伸到对岸两头石牛的底座上;两行船上横铺着两丈长尺余宽的竹排,无数竹排密密地铺成了还算平整的桥面。
浑黄的河水不知夹杂着多少泥沙,缓慢地从小船之间流过,没有声音也没有浪花;红红的太阳刚刚从远处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眨眼间就变成金灿灿的颜色,河面上也是金灿灿的一片。黄石山步行上桥,过河后翻身上马,他扯着缰绳回望一眼,坐骑在原地踱一圈,轻嘶一声,迎着太阳的方向奋蹄驰骋。
2
翌日晌午,黄石山抵达海曲县盐镇。
盐镇,不愧为江北第一商业重镇。十字大街上商号、洋行林立,银行、轮船行、百货店铺和中西药店铺齐全,行商摊贩遍布街巷,小贩早晚叫卖不绝……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运渐开,盐镇贾客云集、货船萃焉;清乾隆五十年,被龚自珍称为“海内最富”的晋商开始到盐镇开当铺、商号;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当地兴起几大商号,打通上海、北京及东南亚的商贸通道,外运土特产,进口布、米、面、糖等日用百货,鼎盛一时。
盐镇的发迹,与盐息息相关,并且经历了从“盐”到“运”再到“商”的过程。西汉元狩三年,汉武帝擢用大盐铁商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总领盐铁事务,在全国设盐官三十五处,山东有琅琊郡海曲县等十一处,盐镇即为海曲县盐产重地,宋代为山东最大盐场。自明清实行“民制官督商运商销”制以来,“官盐”和“私盐”产生巨大差价,差价之下是暴利,暴利诱使当地灶户铤而走险贩私盐,成气候者为盐枭。为严防走私贩运食盐,明嘉靖十三年,青州兵备道康天爵筑寨,遣青州卫官军及海曲地方兵守卫。
元代,设盐镇场司令;明、清设盐镇场盐课大使;民国初改称知事。因善后五国借款合同成立,民国二年四月,政府在京师设盐务稽核总所,始有洋人监督盐政,盐税除归还外债,政府欲提用余款,必须征得稽核总所洋会办署的同意方可。民国三年五月十五日,政府宣布设立盐务署,盐镇稽核支所同时成立。
秦铁英,就是出手救了赴盐镇上任的唐仁才和稽核支所助理员毕洛爵一行,才被唐仁才看中带到盐镇的。没想到仅仅半年,他就因护盐罹难太行山。
黄石山在一家羊肉面馆吃了碗面,向伙计一打听,直奔盐务公署。
听到来人说找唐仁才,公署大门的守卫依然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一脸漠然地问黄石山从何而来、有何公干。
黄石山沉声道:“秦铁英是我大师兄。”
守卫一怔,看着黄石山,不由得点了两下头。“稍等,我这就通报。”说着便急匆匆地进入院子。
很快,守卫回来,身后还跟着一个中等个的精明男子。
男子一看到黄石山,便加快脚步迎上来,拱手道:“抱歉,失迎了失迎了。”
黄石山略一拱手,却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
守卫介绍说:“这是我们公署文书陈先生。”
“哦。”黄石山点点头。
男子正是盐务公署文书陈大正,守卫进去通报时,他正陪唐仁才在东花厅用午餐。既然秦铁英的师弟到了,这饭就不能继续吃了,唐仁才让陈大正出门迎接,他自己先行到公署大厅等候黄石山。
穿过仪门和箴石坊,就是宽阔的盐务公署庭院,箴石坊正对着公署大厅。一进庭院,黄石山抬眼就看到大厅门口站着一位白面短须的年长男人,识得他正是唐仁才。
陈大正道:“这就是我们唐知事。”
唐仁才点点头说:“我们见过。”
黄石山上前一拱手道:“唐大人。”
“哦哦,快请进,快请进。”唐仁才向旁边一让,率先走进大厅。陈大正伸手示意黄石山先走,他跟在黄石山身后。落座后,唐仁才朝黄石山倾了倾身体道:“我记得你是老二,你师父叫你‘山子’,对不对?”
“是,唐大人,我姓黄,黄石山。”
“哦哦。”唐仁才一摆手,打断黄石山的话,“黄壮士,现在是民国了,不兴叫大人了。”
陈大正在一边接口说:“叫唐知事。”
“噢,唐知事。”黄石山说,“家师遣我来迁我大师兄回去,再就是想问问我大师兄遇难的事情。”黄石山语调有些哽咽,眼圈微微泛红。
“黄壮士请节哀,我心里也不好受呀。”唐仁才放低声音,“铁英的事情,一会儿咱们慢慢说,厨房正在准备饭,你先吃饭吧。”
“我吃过了。”黄石山说,“我下午先去大师兄坟上看看,您派个人带我走一趟吧。”
“我和你一起去。”唐仁才转脸对陈大正说,“你去准备一下。”
陈大正领命而去。
“你也累了吧?先去兵房休息一下吧。”唐仁才说完,起身向外走去。
来盐镇的路上,黄石山就不断思忖如何从盐务公署中多了解些情况,当下更不推辞,紧跟唐仁才身后。
兵房是东花厅前联排的几间住所,唐仁才提着声调叫声“来人”,走到一处上了锁的房间前站定。他低头看着脚下的青砖,停了片刻才抬头看着黄石山,说:“这间房子,就是铁英的。”
这时,一个杂役快步走过来,恭敬地站到唐仁才面前。
唐仁才道:“把门打开。”
杂役开锁推门,退到一边。
唐仁才抬脚迈进房间,他左右看看,背对着黄石山,缓缓的语调里带着一丝悲痛。“铁英走后,就没有人进来过,这都是他出发前自己收拾的……”
黄石山鼻子一酸,道:“我就住这屋吧。”
“好。”唐仁才吩咐杂役,“等会儿我们出去后,你再打扫一遍,晒晒铺盖。”
杂役应一声退了出去。
“你休息一会儿,准备好了就过来叫你。”唐仁才说完,转身离去。
“哦,好。”
这就是大师兄住过的屋子。黄石山双目闪烁着泪花,把背上的包袱解下来,轻轻放在炕头,四下打量起来。朝夕相处十多年,他对秦铁英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深,——大师兄寡言少语却心思缜密,哪怕察觉到一丝反常,他也必定会有所防备。
然而,黄石山却在这屋子里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白棉布的被褥整整齐齐地叠放在炕头,蓝底白花布枕头压在被子上,尚新的竹席静静地熨帖着炕。炕前的木桌上摆着烛台和一盒洋火柴,桌下的方木凳紧贴桌子腿;木桌边上贴墙放着一个脸盆架,黄铜脸盆搁在上面,脸盆架上还搭着一条白棉布巾。墙脚处是一个齐肩高的双开门橱柜,黄石山过去拉开橱门,里面只有一床棉被和整齐的衣物,橱柜下摆着两双短靴和两双布鞋,落了淡淡的一层灰尘。
这齐整的摆设,确是秦铁英的习惯。
正午的太阳透进门窗,空中飘浮的微尘都看得清清楚楚,青砖地面和桌面上覆着几乎看不见的一层灰尘,黄石山看得明白,地面上只有他和唐仁才刚才留下的脚印。
杂役端着一壶热茶送进来,轻轻把茶壶茶碗放在桌上,退出去带上了门。
黄石山一把拉开被褥,伸手在被褥上从前向后一抹,未觉异常;掀开竹席,竹席下铺着一层稻草,细查之下,未见异常;橱柜中未见异常,桌凳、脸盆、青砖地面等,均未见异常。
黄石山神色凝重起来:难道大师兄未曾察觉会遭遇变故?还是房间被彻底清理过呢?他双手一叉,抱住后脑往炕上一躺,轻轻闭上眼睛,脑海中闪动着一个模糊的影子:
四十岁左右,一身黑衣,沂州口音,说话漏风……
1
又是一天一夜,师兄弟俩在馆陶境内分道扬镳。
黄石山将雁翎刀交给陈诚桢,说:“老三,你回家照顾好师父,等我把事情查明办妥,我就带大师兄回家。”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二师兄。”陈诚桢把雁翎刀收起来,从钱袋里取了一枚银元,把钱袋递给黄石山,“前面就是山东地界了,我回家跟师父说一声,接着就去找你。”
“你听师父的吧。”黄石山翻身上马,大声道,“我到盐镇直接去盐务公署,你去的话,不要出面,咱俩在距盐务公署最近的客栈碰头。”
“好!”
黄石山对陈诚桢点点头,说:“那我走了。”打马便走。
陈诚桢也纵身上马,拨转马头,一挥马鞭,“驾”!
傍晚时分,黄石山在一条大河旁歇脚。他在河滩上遛了一阵马,把缰绳往马鞍上一搭,拍一下马背,说:“喝水去吧。”坐骑“哒哒”小跑着去了水边,低头便饮。黄石山走到水边,捧起清凉的河水洗几把脸,撩起衣襟擦擦手,起身四望。
清粼粼的河水自西北逶迤而来,三四丈宽的水面洒满落日的余晖,粼粼波光宛如流淌了一河细碎的金子。河水在黄石山面前轻柔地一转,向东流去,远处平林漠漠,如烟的暮霭轻笼着绵延暗淡的轮廓,对岸零星地散落着三两个小村庄,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缭绕……
黄石山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扯了一下,一阵阵心痛和凄楚掠过心头。
他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条清澈的大河,一年四季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风景,那里曾是他和小伙伴们的乐园,摸鱼捉虾,洗澡偷瓜,滑冰。
黄石山八岁那年,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在京津开战,并很快祸及他的家乡。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他正和几个小伙伴在河里洗澡,不远处传来“砰砰”的爆裂声。几个孩子开始并没当回事,眨眼间,前方的树林里踉踉跄跄冲出来一群衣衫褴褛拖枪提刀的人,他们刚冲进河水里,身后树林中又是“砰砰砰”一阵响,其中几个人一头栽进水里,鲜血顿时染红了河水。另外的几个人来不及低头去看,只顾拼命地向对岸跑去,树林里紧跟出来一群杂毛杂色的家伙,举起长枪朝他们瞄准,“砰!砰!砰!”其余几个人陆续栽倒在地。
那群杂毛家伙“叽里哇啦”一阵大呼小叫,脱鞋挽裤腿,淌过河朝村子奔去。
几个孩子一动不动地趴在下游的水里,大气都不敢出,只露着半个脑袋,远远地看着发生的这一切。红色的河水夹杂着血腥气从他们身上流过,尽管是盛夏,黄石山只觉得浑身发冷,身边的小伙伴在惊恐中瑟瑟发抖。
黄石山跳上岸,光着屁股往家跑。他悄悄潜进村子的时候,洋毛子已经在村头的几户人家中放起火来,数十声惊恐的喊叫在枪声里断断续续地戛然而止。多数人还不知道大祸临头,黄石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转身推上门闩,父母不等他说完,顾不上收拾任何东西,拉着黄石山和他的弟弟妹妹就准备离开。
“咚!咚!咚!”
大门被砸响了,门外还有几个洋毛子在“呜哩哇啦”地喊着。
一家人一愣,父亲迅速把黄石山和小女儿拖到墙角,一把将黄石山托上院墙,又去托小女儿。母亲脸色苍白,竟然傻傻地站着不动,父亲回头低喝一声,她才猛然回过神来,赶紧把小儿子拖到父亲旁边,两人一起把小儿子托向墙头。
“哐!”
门开了!
几个洋毛子冲进来,一眼看到正在翻墙的这一家人,举枪便射。
枪声里,黄石山看着父母身体猛地一震,如同断线的木偶一下子倒在地上。一颗子弹射入他脚边的墙壁中,溅起的土块打得他的足面生疼,他一个跟头翻出去,掉在墙外的草堆上。没等他爬起来,弟弟妹妹惊恐的哭声在几声枪响里戛然而止。
黄石山眼前一黑,大脑一片空白,近在咫尺的枪声恍若遥在千里之外……他使劲摇了摇头,意识稍有恢复就扶墙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拼命向村外跑去。
村头是大片的桑园,茂盛的枝叶齐着成年人的肩膀高,黄石山一头扎进桑树丛里,顾不上弯腰,任由桑树的枝叶抽打在脸上、身上。跑到精疲力尽时,他一个趔趄扑倒在地,随即晕了过去。
过了约摸一个时辰,黄石山从昏迷中醒过来。
一弯月牙斜挂在半空,黄石山朝着村里的方向走去,快走出桑园时,他看到村子上空一片红光,杂毛鬼子把村里的多数房屋都点上了火,火势很猛,烧得“噼里啪啦”直响,偶尔还有零星的枪声。火声里夹杂着隐约可辨的狂笑与女子凄惨的哭喊……
黄石山倚着一丛桑树,呆呆地斜坐到地上。
半夜,村子里安静下来,借助着淡淡的月色和残余的火光,黄石山回到自己家中。
房屋虽然还好好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却倒在血泊里,他咬着牙攥紧小拳头,竟然没有一滴眼泪。
黄石山抱来棉被、衣物和柴火铺在堂屋中,吃力地将父母拖到棉被上,把弟弟妹妹抱到父母身边,让四口人紧紧靠在一起;找出家中盛豆油的坛子,将油浇在棉被衣物上。傻傻地蹲了一会儿,他又从灶台下摸出火镰,在火石上“啪啪”蹭几下,几颗火星迸到火绒上,火绒燃起微弱的火苗,他捏着火绒引燃棉被一角,火苗逐渐蔓延开。
热浪烤得黄石山身上生疼,发辫也被烤得蜷曲起来,散发出毛发被烧焦的气味。黄石山似乎浑然不觉……眨眼间,熊熊火焰一下子将父母和弟弟妹妹卷了进去,他再也忍不住,“呜呜”地哭了。
火势越来越旺,黄石山哭着去院子里抽来一根木柴,插进豆油坛子里浸几下,忍着火烧的疼痛,把坛子中的豆油全部倒进火中,用木柴引火点燃了房子和院棚。
一夜之间,穷苦平淡却其乐融融的生活化为乌有。
……
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黄石山叹口气,又捧河水洗了把脸,起身一边擦脸,一边过去牵马,“伙计,辛苦辛苦,再赶会儿路吧。”他抚摸两下马鬃,纵身上马,双腿一夹,“驾!”
河面宽阔,河水不深,黄石山策马小跑着下水,马蹄搅得水花四溅。
匹马孤客,夕照大河。
一纸剪影。
过河后,纵马疾驰一个半时辰,黄石山进入一片宽阔荒凉、寸草不生的地带,圆月高悬,夜空黝蓝,天地间一片空旷寂寥,只有“嗒嗒嗒嗒”的马蹄声在黄土路上回响,紧接着,他被一条大河拦住去路。
黄石山驻马张望,这是什么河呀?
河面平静得连一丝波纹都看不到,更听不到任何水声,皎洁的月光下,宽阔的水面上是一层淡淡的水光。
黄石山深知“静水流深”,所以他没有贸然打马下河,而是跳下马慢慢向前走去。
愈近水边,他愈发感觉眼前这条大河似乎蕴藏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力量,离水边还有两丈远,他已隐隐感觉到脚下有若有若无的震动,似乎厚重的黄土深处正有暗流涌动,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定睛再看,黄石山有些吃惊:河面上的确一丝水波都没有,但整个水面却一直在向前匀速移动,正合着脚下这雄浑厚重、均匀绵长的力量一起奔流!
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没有一道水纹,也没有一丝水声,仅仅是大地深处微若游丝的震感从脚底传到身上,竟然让他产生了热血奔涌的感觉,好像心跳都在逐渐应合着这条大河……
莫不是到黄河了?他心念一动。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风一吹,黄石山回过神来。长风带着深秋的凉气漫卷过来,偶尔挟着细微的沙粒打在脸上,他微微眯着眼睛四下看去,皓月当空,两岸平坦宽阔的沙地延伸到目光的尽头,夜空深处传来一声孤雁的哀鸣……
黄石山纵身上马,拨转马头,顺着一条沿河的小路逆流而上,却始终没找到渡桥。天色已晚,他只得看准前方的一个小村庄,打马过去。
在村头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小伙子热情地把马牵过去,招呼家人起来烧饭。
小伙子回头跟黄石山说:“大哥,不再单独给你做饭了,今晚的饭菜还剩一些,给你热热凑合一下吧。”
黄石山赶紧道谢。
在门口遛完马,黄石山把马牵进院子拴好,小伙子一手提着桶水一手提着捆草料,送过来喂马。黄石山喂马时打量一下这个院落,正屋是四间北方常见的草房,尽管夜间看不太清楚,但在月光下依稀能看出房顶是新麦秸,房墙和院墙也是用黄土新打的。
进了堂屋,一个红衣年轻女子已经把饭菜端到桌上,灶台的木锅盖掀开一半,锅里还冒着热气。黄石山抬眼就看到正面贴着大红“囍”字,这才明白原来是新婚的小两口。
黄石山顿觉不安,带着歉意道:“兄弟,这……这打扰你们,太不好意思了。”
小伙子爽快地说:“快别这么说,一看大哥你也是实诚人,要不我就不会让你进门了。”他麻利地递给黄石山一个小板凳,自己倒了一碗水,在黄石山对面坐下,抬头对媳妇说:“你回屋吧,等会儿我收拾就行。”小媳妇掀开绣着鸳鸯戏水的大红门帘回了里间,小伙子问黄石山:“大哥是从哪来?”
黄石山喝了一口菜粥道:“直隶,去海曲县。这里是什么地界?”
“济南呀,去海曲差不多还得两天。”小伙子张嘴就笑。
黄石山也笑了,道:“还没问兄弟怎么称呼呢。”
“我姓张,张玉成,大哥你呢?”
“黄石山。”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儿,“前面那是什么河?”
张玉成一愣,接着大笑起来,说:“那是黄河呀,哈哈哈哈……大哥,你不知道吗?
真是黄河!黄石山哑然失笑。
第二天,黄石山吃过早饭,按着张玉成的指点,很快找到黄河浮桥。
两丈宽的浮桥连接黄河两岸,桥头两侧各有一座丈余高的四方形黑色巨石,分别卧着一头肌肉雄健的黑色石牛;两方石座中间都被凿穿成一个海碗粗的洞,握把粗的大黑铁链穿洞而过,并行的四条铁链用粗铁钉串连着两行并排数十艘小船,延伸到对岸两头石牛的底座上;两行船上横铺着两丈长尺余宽的竹排,无数竹排密密地铺成了还算平整的桥面。
浑黄的河水不知夹杂着多少泥沙,缓慢地从小船之间流过,没有声音也没有浪花;红红的太阳刚刚从远处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眨眼间就变成金灿灿的颜色,河面上也是金灿灿的一片。黄石山步行上桥,过河后翻身上马,他扯着缰绳回望一眼,坐骑在原地踱一圈,轻嘶一声,迎着太阳的方向奋蹄驰骋。
2
翌日晌午,黄石山抵达海曲县盐镇。
盐镇,不愧为江北第一商业重镇。十字大街上商号、洋行林立,银行、轮船行、百货店铺和中西药店铺齐全,行商摊贩遍布街巷,小贩早晚叫卖不绝……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运渐开,盐镇贾客云集、货船萃焉;清乾隆五十年,被龚自珍称为“海内最富”的晋商开始到盐镇开当铺、商号;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当地兴起几大商号,打通上海、北京及东南亚的商贸通道,外运土特产,进口布、米、面、糖等日用百货,鼎盛一时。
盐镇的发迹,与盐息息相关,并且经历了从“盐”到“运”再到“商”的过程。西汉元狩三年,汉武帝擢用大盐铁商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总领盐铁事务,在全国设盐官三十五处,山东有琅琊郡海曲县等十一处,盐镇即为海曲县盐产重地,宋代为山东最大盐场。自明清实行“民制官督商运商销”制以来,“官盐”和“私盐”产生巨大差价,差价之下是暴利,暴利诱使当地灶户铤而走险贩私盐,成气候者为盐枭。为严防走私贩运食盐,明嘉靖十三年,青州兵备道康天爵筑寨,遣青州卫官军及海曲地方兵守卫。
元代,设盐镇场司令;明、清设盐镇场盐课大使;民国初改称知事。因善后五国借款合同成立,民国二年四月,政府在京师设盐务稽核总所,始有洋人监督盐政,盐税除归还外债,政府欲提用余款,必须征得稽核总所洋会办署的同意方可。民国三年五月十五日,政府宣布设立盐务署,盐镇稽核支所同时成立。
秦铁英,就是出手救了赴盐镇上任的唐仁才和稽核支所助理员毕洛爵一行,才被唐仁才看中带到盐镇的。没想到仅仅半年,他就因护盐罹难太行山。
黄石山在一家羊肉面馆吃了碗面,向伙计一打听,直奔盐务公署。
听到来人说找唐仁才,公署大门的守卫依然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一脸漠然地问黄石山从何而来、有何公干。
黄石山沉声道:“秦铁英是我大师兄。”
守卫一怔,看着黄石山,不由得点了两下头。“稍等,我这就通报。”说着便急匆匆地进入院子。
很快,守卫回来,身后还跟着一个中等个的精明男子。
男子一看到黄石山,便加快脚步迎上来,拱手道:“抱歉,失迎了失迎了。”
黄石山略一拱手,却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
守卫介绍说:“这是我们公署文书陈先生。”
“哦。”黄石山点点头。
男子正是盐务公署文书陈大正,守卫进去通报时,他正陪唐仁才在东花厅用午餐。既然秦铁英的师弟到了,这饭就不能继续吃了,唐仁才让陈大正出门迎接,他自己先行到公署大厅等候黄石山。
穿过仪门和箴石坊,就是宽阔的盐务公署庭院,箴石坊正对着公署大厅。一进庭院,黄石山抬眼就看到大厅门口站着一位白面短须的年长男人,识得他正是唐仁才。
陈大正道:“这就是我们唐知事。”
唐仁才点点头说:“我们见过。”
黄石山上前一拱手道:“唐大人。”
“哦哦,快请进,快请进。”唐仁才向旁边一让,率先走进大厅。陈大正伸手示意黄石山先走,他跟在黄石山身后。落座后,唐仁才朝黄石山倾了倾身体道:“我记得你是老二,你师父叫你‘山子’,对不对?”
“是,唐大人,我姓黄,黄石山。”
“哦哦。”唐仁才一摆手,打断黄石山的话,“黄壮士,现在是民国了,不兴叫大人了。”
陈大正在一边接口说:“叫唐知事。”
“噢,唐知事。”黄石山说,“家师遣我来迁我大师兄回去,再就是想问问我大师兄遇难的事情。”黄石山语调有些哽咽,眼圈微微泛红。
“黄壮士请节哀,我心里也不好受呀。”唐仁才放低声音,“铁英的事情,一会儿咱们慢慢说,厨房正在准备饭,你先吃饭吧。”
“我吃过了。”黄石山说,“我下午先去大师兄坟上看看,您派个人带我走一趟吧。”
“我和你一起去。”唐仁才转脸对陈大正说,“你去准备一下。”
陈大正领命而去。
“你也累了吧?先去兵房休息一下吧。”唐仁才说完,起身向外走去。
来盐镇的路上,黄石山就不断思忖如何从盐务公署中多了解些情况,当下更不推辞,紧跟唐仁才身后。
兵房是东花厅前联排的几间住所,唐仁才提着声调叫声“来人”,走到一处上了锁的房间前站定。他低头看着脚下的青砖,停了片刻才抬头看着黄石山,说:“这间房子,就是铁英的。”
这时,一个杂役快步走过来,恭敬地站到唐仁才面前。
唐仁才道:“把门打开。”
杂役开锁推门,退到一边。
唐仁才抬脚迈进房间,他左右看看,背对着黄石山,缓缓的语调里带着一丝悲痛。“铁英走后,就没有人进来过,这都是他出发前自己收拾的……”
黄石山鼻子一酸,道:“我就住这屋吧。”
“好。”唐仁才吩咐杂役,“等会儿我们出去后,你再打扫一遍,晒晒铺盖。”
杂役应一声退了出去。
“你休息一会儿,准备好了就过来叫你。”唐仁才说完,转身离去。
“哦,好。”
这就是大师兄住过的屋子。黄石山双目闪烁着泪花,把背上的包袱解下来,轻轻放在炕头,四下打量起来。朝夕相处十多年,他对秦铁英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深,——大师兄寡言少语却心思缜密,哪怕察觉到一丝反常,他也必定会有所防备。
然而,黄石山却在这屋子里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白棉布的被褥整整齐齐地叠放在炕头,蓝底白花布枕头压在被子上,尚新的竹席静静地熨帖着炕。炕前的木桌上摆着烛台和一盒洋火柴,桌下的方木凳紧贴桌子腿;木桌边上贴墙放着一个脸盆架,黄铜脸盆搁在上面,脸盆架上还搭着一条白棉布巾。墙脚处是一个齐肩高的双开门橱柜,黄石山过去拉开橱门,里面只有一床棉被和整齐的衣物,橱柜下摆着两双短靴和两双布鞋,落了淡淡的一层灰尘。
这齐整的摆设,确是秦铁英的习惯。
正午的太阳透进门窗,空中飘浮的微尘都看得清清楚楚,青砖地面和桌面上覆着几乎看不见的一层灰尘,黄石山看得明白,地面上只有他和唐仁才刚才留下的脚印。
杂役端着一壶热茶送进来,轻轻把茶壶茶碗放在桌上,退出去带上了门。
黄石山一把拉开被褥,伸手在被褥上从前向后一抹,未觉异常;掀开竹席,竹席下铺着一层稻草,细查之下,未见异常;橱柜中未见异常,桌凳、脸盆、青砖地面等,均未见异常。
黄石山神色凝重起来:难道大师兄未曾察觉会遭遇变故?还是房间被彻底清理过呢?他双手一叉,抱住后脑往炕上一躺,轻轻闭上眼睛,脑海中闪动着一个模糊的影子:
四十岁左右,一身黑衣,沂州口音,说话漏风……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