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吉他手转过身,举起吉他更用力地敲击扩音器。由于用力过猛,吉他断裂了。他恶狠狠地把它摔到地上。
吉他手(对歌手):再唱一遍。
吉他手踏着吉他走了过去。合唱队的另一个队员弹奏超低音吉他,歌手唱起来。
歌手:
……四处漫游,
因为一切都已过去。
我对你一片痴情,……
鼓手猛烈地敲起节奏鲜明的鼓点。
歌手(画外):
……你却使我哭泣。
你告诉我说,
吉他手跪在吉他旁。吉他已碎成两段,只有琴弦使他们联在一起。他把琴弦也扯断了。然后他拾起碎吉他的指板,把它扔到听众中。
歌手(画外):
……你没有看见……
我不再爱别人,
要知道,
我是这样爱你……
场内乱作一团。听众都想抢到吉他碎片。他们喊叫着,推搡着,有些人倒在地上。一群姑娘在争夺那块碎片。
歌手:
……假如你不改变主意,
你不会找到比我更称心的伴侣。
当歌手再次唱完那支歌时,场内的姑娘们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
托马斯也被卷进了这场混战,他甚至比其他人更疯狂。最后,他抢到了那块吉他碎片,把它攥在手里,挤出人群。
托马斯朝入口处跑去。人群还在尖声喊叫着。托马斯跑出入口处,来到通往俱乐部的通道上。人群追赶着他。两个姑娘跳到他身边,后面跟着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小伙子绊了一下,摔倒了。
托马斯冲出俱乐部,沿着一条小巷跑到大街上。他气喘吁吁地在一家商店的橱窗旁停下脚步。他低头看看,意识到自己还攥着那块吉他碎片,便把它扔在地上,朝他的汽车跑去。
一个过路人好奇地抢起吉他碎片,然后又把它扔了。
天色已晚。托马斯来到一幢带花园的房子的高大、精致的铁门边。这幢房子建在恰斯区的堤防上。托马斯朝房门走去,铁门在他身后摇晃着关上了。
托马斯来到正门,按响了门铃。
一个男人打开门。托马斯走进一个挤满年轻人的大房间。这里正在聚会。人们在吸烟、喝酒、谈话。气氛热烈而又庄重,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雅和优美。托马斯与几个熟人打着招呼,四处寻找着什么人。他的目光停在房间尽头,那里人少一些。
一扇门穿过大厅通往一间卧室。
托马斯走进这个房间,停下脚步,环顾四周。这里有十来个人,摊开手脚躺在沙发上或地板上。他们都吸着大麻烟,有些人还互相传递着。还有一些人高兴地吐着烟圈。托马斯站在那里,注视着这一切。
一些男人和姑娘在抽大麻烟,他们文雅地咯咯笑着。一个姑娘在抽烟斗。另一个姑娘正在卷烟,她从一个小口袋里捏出一些大麻,姿态优雅地舔着涂了胶水的烟纸的边缘。气氛并不压抑,相反,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怪诞的静谧氛围,有一点象梦幻,令人产生一种非现实之感。
一个年轻人在吸烟,一个姑娘低头看着他。另一个小伙子站起身,把一支烟递给身边的人。托马斯从房间穿过。
一个男人跪在两个姑娘面前。托马斯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他站起身,直到这时才看清他就是罗恩。
托马斯:罗恩,跟你说句话,好吗?
罗恩呆立着,他在同时吸两支大麻烟。
托马斯:罗恩。
罗恩俯下身,慢慢地把两支大麻烟分别塞进两个姑娘的嘴里。托马斯抓住他的外衣,拉着他朝门口走去。两人穿过大厅,来到大房间的一个安静角落。
托马斯:有人被杀了!
罗恩实实在在地坐在一个姑娘身边的扶手椅上。姑娘走开了。
罗恩:是的,好,好。
托马斯又俯向他。
托马斯:听着,我在公园里拍的那些照片……
可是罗恩并没有在听。他转身面对他们出来的那个姑娘,冲一个姑娘打着手势。这是那天上午托马斯在工作间里为之单独拍照的模特儿。她嘴里叼着大麻烟,径直走过来。罗恩从她嘴里拿过烟。与此同时,托马斯也转向她。
托马斯:我还以为你在巴黎呢。
模特儿:我是在巴黎。
罗恩使劲吸了一口大麻烟,然后把它递给托马斯。
罗恩(画外):给你,来一支。
托马斯接过烟,机械地递给了模特儿。她把烟放到嘴里,走开了。托马斯坐在扶手椅里,面对着罗恩。
扦马斯,我想让你去看看尸体,我们得有一张它的照片。
罗恩:我不是摄影师。
托马斯:我是!
托马斯不耐烦地扭过头,他站起身,走开了。他回头看着罗恩,只见他跌坐在扶手椅里。托马斯有些失望。罗恩坐在椅子里,不解地摇摇头,然后站起身。
罗恩(唠唠叨叨地):他怎么了?
他朝人们吸烟的房间走去,仿佛托马斯不存在似的。从托马斯面前走过时,罗恩停了下来,好象突然想起了什么,直视着他的眼睛。
罗恩:你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
托马斯转过脸,无望地摇摇头。
托马斯:没什么。
罗恩走开了。托马斯神情沮丧地跟着他。
托马斯:罗恩!
罗恩已经走到两个房间之间的大厅了。他转过身,招呼托马斯。托马斯没动,罗恩又走回来,拉着他走进后屋。
一个姑娘从房间里走出来。她身穿一件白夹克和一条白长裙,嘴里叨着大麻烟。她走进人声嘈杂的起居室,关上了门。嗡嗡声越来越弱,最后一片寂静。
黎明时分。卧室里,托马斯四肢伸展地睡在屋子中间的床上。一道白光射进窗子。地板上满是姻灰缸、玻璃杯和酒瓶子。托马斯醒了,他迷惑地四下看看,深深地叹了口气,揉揉脑袋。他凝视着窗户,坐起身。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树木、房顶和一块蓝天。他站起身,离开房间,揉着隐隐作痛的头。托马斯穿过大厅走进大房间。这里也是乱糟糟一片——桌上是玻璃杯、酒瓶子,家俱横七竖八,地板上铺着垫子。
透过窗子隐约可见泰晤士河。几声声响打破了寂静。房间里空无一人。托马斯站在那里,向外看看,然后朝门口走去。镜头长时间地对着灰暗空旷的房间和窗外依稀可见的泰晤士河。
托马斯又来到公园,走上通往山顶草地的小径。一阵微风吹得树叶和灌木丛沙沙地响。
沐浴着晨曦,托马斯沿着昨天走过的路线,重又踏上公园寂静的草地。
托马斯象往常一样带着照相机朝草地远处尽头的灌木丛走去。他边走边调相机,为拍摄那具尸体做准备。
他朝前走来,又小跑了几步。当他接近灌木丛时,放慢了脚步,全神贯注地搜寻着。
他绕灌木丛走着,预感到事情发生了变故……
他又绕了一圈,低头寻找着。然后,停下脚步,倒吸了一口气,是弄错灌木丛了吗?不,毫无疑问,就是这片,可尸体已不在了。
托马斯跪下身查看草地,寻找着尸体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可一切看来都很正常,几乎没有一片草叶被压弯。他抬头看看天空:起风了,树叶被吹得不停地沙沙作响。灌木丛的枝条被一阵风吹得摇来摆去。
托马斯低头看看应该有尸体的地方,然后转过身,向前走了几步,又停下来。晨曦中,他身后一排树木上方,现出大霓虹灯标牌朦胧的身影。
托马斯抬眼看去,紧靠树木的那片草地也不见人迹。托马斯低头注视着尸体躺过的地方,然后走到草地的尽头,那里还有一条小径。托马斯又折回到灌木丛。也许尸体已被人从那条小径拖走了,可是看不出一点痕迹。大霓虹灯标牌熄灭了,天色渐渐亮起来。托马斯望了一眼霓虹灯标牌,又扭头注视着灌木丛下面的草地。他心情郁闷地站了一会儿,脚步缓慢地朝来路走去。
公园里。一辆吉普车沿着环绕网球场地的柏油路急驰而来。车上坐满了年轻人:他们就是昨天上午在市中心寡捐的那群学生。
吉普车东倒西歪地开着。学生们紧紧抓着车帮,喊叫着,敲着收钱罐。吵吵声震耳欲聋。
吉普车咆哮着,沿着网球场地的金属网飞驰。
托马斯走下石阶。吉普车从他面前疾驶而过,向草地的尽头开去。
托马斯沿着小径走着,看着吉普车里的学生们。
吉普车沿着金属网后面的小路开着,突然在一排白房子下面停住了。
托马斯继续走着。吉普车又开了回来。学生们仍喊叫着。吉普车在网球场的入口处刹住了车。
学生们跳下车,其中两个人——一男一女——占据了网球场,其他学生站在金属网外。学生们看起来象小丑一样——他们身穿奇装异服,脸上扑着白粉。
网球场上的男学生穿一件粗布工作服,女学生穿着黑色紧身衣裤,外罩一件带条纹的上衣。他们一边朝网球场的两边走去,一边拾起球,在球拍上弹着,然后开始比赛。不过,他们只是在做着哑剧动作,打着手势。实际上,他们既没有球拍也没有球。然而,这场想象中的比赛却正在进行中,两个选手以令人信服的活力和韧劲,在球场内奔来跑去,可是却一点声音也没有。
男学生正手击球,然后跑去接对方打回来的球。但没接着,他做了一个气恼的手势。
这时,托马斯来到网球场靠女学生一方的角落。他靠在金属网上,看着。
两个选手奔跑着,接那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球。他们不停地打着正、反手快球。当接不住球时,他们有节制地责骂着自己。那些在球场外观战的朋友们,也煞有介事地观看着这场比赛,有节奏地随着球来回转着头,左,右,左,右。一个个都默然无声。
三个学生默默地看着:左,右,左,右。
一个头戴圆礼帽的女学生站在金属网边,目光机械地随着想象中的球从右向左、又从左向右移动着。
另一个女学生透过金属网,朝右看着。
打球的女学生跑过来,“击中”了球。
男学生向前跑去,把球狠狠地击了回去。
几个学生往后一跳,仿佛想象中的球重重地落在了他们面前的金属网上。
男学生冲到右面接球。
托马斯观看着这场比赛,微微一笑。
这时,女学生失了一球,想象中的球打在靠近托马斯的金属网上。她跑过来拾起球,看了一眼托马斯,耸耸肩。托马斯从金属外注视着她。女学生匆匆走开了。托马斯笑了,他开始喜欢这场比赛了。
两个选手开始轮流快速扣杀和截击,比赛变得更加激动人心了。女学生打了一个弧形球,被男学生击了回来,她又回了一个高球,男学生又击了回来。女学生又击了一下,男学生又打了回来。她把球击回去,他向后退着去接球。他退得稍有点远,但还是把球打了回去。女学生冲过去接球。她向后跑着,咧嘴笑笑。她赢得了一分。
其他学生观看着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他们挥动着手臂,欢呼着,但依然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托马斯站在金属网一端的角落里,靠在网子上看着。突然男学生击球过猛,球飞过金属网。女学生跑到金属网边,她和托马斯不约而同地抬眼看着飞出去的球。想象中的球落在球场外面,在空旷的绿草地上滚动了一小段距离,停下了。
女学生恳求地看着托马斯,请他去把球捡起来。托马斯犹豫着,有些茫然。她向他打着手势,催促着。远处观战的学生们也看着他。他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学生们手抓金属网,期待地注视着他。
托马斯朝想象中的球落下的地方跑去,那儿离球场有一段距离。他放下照相机,弯腰捡起想象中的球,在手中上下扔了两三下,然后向前跑了几步,猛地把球扔回网球场,并且紧盯着它飞去的方向。
然后,他继续观着比赛,他的头也随着球的运动微微摆动着。他的脸上又现出不易觉察的笑容。他是那样热心,那样不可思议地专注于某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他脸色异常苍白,与公园中那些脸上扑粉白粉的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慢慢地,击球的声音可以听见了,它盖过了树叶的沙沙声,直到变成网球击在球拍上的真实声音为止。这边一下,那边一下,这边一下,那边一下。嗵,嗵,嗵,嗵。
随着声音越来越清晰,托马斯慢慢垂下眼帘,孤零零地站在一大片草地上。他神态庄重,忧心忡忡。他向右转过身,又扭身拾起照相机,朝网球场的方向瞥了一眼。然后他转身面朝球场。但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看。他的眼睛属于那样一种人,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办事,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身陷极度痛苦之中,还是能够给予别人以激励。托马斯从这一场景隐去。打出“终”字的字幕。然后,在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上出现“放大”二字。
(全剧终)
注:方括号中的两段在美国放映时剪掉了。——原作者
〔附录〕
安东尼奥尼——英国风格*
文/〔法〕《电影手册》编辑部
译/姜东
在拍摄《放大》期间接受采访时,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说:“我想以一种抽象的方式重新创造现实。我对现实的自然性确实抱有疑问。这是理解这部影片的视觉形象的钥匙,因为影片的主题之一是‘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实价值’。”
安东尼奥尼注重细节是人所周知的。作为导演,他是一个绝对的尽善尽美者。他在工作中细心地掌握着一切,直至最后的细节。他比大部分导演更多地使用取景框,比摄影师本人更经常地坐在摄影师的椅子里。事实上,安东尼奥尼几乎总是自己决定取景和镜头的组接。
采访的那天下午只拍了一场戏。这场戏在安东尼奥尼表示满意之前共拍了21次。这场戏拍的是托马斯(戴维·海明斯饰)和帕特莉西娅(萨拉·迈尔斯饰)面对面谈话的场面。那是两个演员的侧面特写镜头。他们谈了几句话,萨拉·迈尔斯应负责指挥这场戏。
吉他手(对歌手):再唱一遍。
吉他手踏着吉他走了过去。合唱队的另一个队员弹奏超低音吉他,歌手唱起来。
歌手:
……四处漫游,
因为一切都已过去。
我对你一片痴情,……
鼓手猛烈地敲起节奏鲜明的鼓点。
歌手(画外):
……你却使我哭泣。
你告诉我说,
吉他手跪在吉他旁。吉他已碎成两段,只有琴弦使他们联在一起。他把琴弦也扯断了。然后他拾起碎吉他的指板,把它扔到听众中。
歌手(画外):
……你没有看见……
我不再爱别人,
要知道,
我是这样爱你……
场内乱作一团。听众都想抢到吉他碎片。他们喊叫着,推搡着,有些人倒在地上。一群姑娘在争夺那块碎片。
歌手:
……假如你不改变主意,
你不会找到比我更称心的伴侣。
当歌手再次唱完那支歌时,场内的姑娘们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
托马斯也被卷进了这场混战,他甚至比其他人更疯狂。最后,他抢到了那块吉他碎片,把它攥在手里,挤出人群。
托马斯朝入口处跑去。人群还在尖声喊叫着。托马斯跑出入口处,来到通往俱乐部的通道上。人群追赶着他。两个姑娘跳到他身边,后面跟着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小伙子绊了一下,摔倒了。
托马斯冲出俱乐部,沿着一条小巷跑到大街上。他气喘吁吁地在一家商店的橱窗旁停下脚步。他低头看看,意识到自己还攥着那块吉他碎片,便把它扔在地上,朝他的汽车跑去。
一个过路人好奇地抢起吉他碎片,然后又把它扔了。
天色已晚。托马斯来到一幢带花园的房子的高大、精致的铁门边。这幢房子建在恰斯区的堤防上。托马斯朝房门走去,铁门在他身后摇晃着关上了。
托马斯来到正门,按响了门铃。
一个男人打开门。托马斯走进一个挤满年轻人的大房间。这里正在聚会。人们在吸烟、喝酒、谈话。气氛热烈而又庄重,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雅和优美。托马斯与几个熟人打着招呼,四处寻找着什么人。他的目光停在房间尽头,那里人少一些。
一扇门穿过大厅通往一间卧室。
托马斯走进这个房间,停下脚步,环顾四周。这里有十来个人,摊开手脚躺在沙发上或地板上。他们都吸着大麻烟,有些人还互相传递着。还有一些人高兴地吐着烟圈。托马斯站在那里,注视着这一切。
一些男人和姑娘在抽大麻烟,他们文雅地咯咯笑着。一个姑娘在抽烟斗。另一个姑娘正在卷烟,她从一个小口袋里捏出一些大麻,姿态优雅地舔着涂了胶水的烟纸的边缘。气氛并不压抑,相反,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怪诞的静谧氛围,有一点象梦幻,令人产生一种非现实之感。
一个年轻人在吸烟,一个姑娘低头看着他。另一个小伙子站起身,把一支烟递给身边的人。托马斯从房间穿过。
一个男人跪在两个姑娘面前。托马斯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他站起身,直到这时才看清他就是罗恩。
托马斯:罗恩,跟你说句话,好吗?
罗恩呆立着,他在同时吸两支大麻烟。
托马斯:罗恩。
罗恩俯下身,慢慢地把两支大麻烟分别塞进两个姑娘的嘴里。托马斯抓住他的外衣,拉着他朝门口走去。两人穿过大厅,来到大房间的一个安静角落。
托马斯:有人被杀了!
罗恩实实在在地坐在一个姑娘身边的扶手椅上。姑娘走开了。
罗恩:是的,好,好。
托马斯又俯向他。
托马斯:听着,我在公园里拍的那些照片……
可是罗恩并没有在听。他转身面对他们出来的那个姑娘,冲一个姑娘打着手势。这是那天上午托马斯在工作间里为之单独拍照的模特儿。她嘴里叼着大麻烟,径直走过来。罗恩从她嘴里拿过烟。与此同时,托马斯也转向她。
托马斯:我还以为你在巴黎呢。
模特儿:我是在巴黎。
罗恩使劲吸了一口大麻烟,然后把它递给托马斯。
罗恩(画外):给你,来一支。
托马斯接过烟,机械地递给了模特儿。她把烟放到嘴里,走开了。托马斯坐在扶手椅里,面对着罗恩。
扦马斯,我想让你去看看尸体,我们得有一张它的照片。
罗恩:我不是摄影师。
托马斯:我是!
托马斯不耐烦地扭过头,他站起身,走开了。他回头看着罗恩,只见他跌坐在扶手椅里。托马斯有些失望。罗恩坐在椅子里,不解地摇摇头,然后站起身。
罗恩(唠唠叨叨地):他怎么了?
他朝人们吸烟的房间走去,仿佛托马斯不存在似的。从托马斯面前走过时,罗恩停了下来,好象突然想起了什么,直视着他的眼睛。
罗恩:你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
托马斯转过脸,无望地摇摇头。
托马斯:没什么。
罗恩走开了。托马斯神情沮丧地跟着他。
托马斯:罗恩!
罗恩已经走到两个房间之间的大厅了。他转过身,招呼托马斯。托马斯没动,罗恩又走回来,拉着他走进后屋。
一个姑娘从房间里走出来。她身穿一件白夹克和一条白长裙,嘴里叨着大麻烟。她走进人声嘈杂的起居室,关上了门。嗡嗡声越来越弱,最后一片寂静。
黎明时分。卧室里,托马斯四肢伸展地睡在屋子中间的床上。一道白光射进窗子。地板上满是姻灰缸、玻璃杯和酒瓶子。托马斯醒了,他迷惑地四下看看,深深地叹了口气,揉揉脑袋。他凝视着窗户,坐起身。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树木、房顶和一块蓝天。他站起身,离开房间,揉着隐隐作痛的头。托马斯穿过大厅走进大房间。这里也是乱糟糟一片——桌上是玻璃杯、酒瓶子,家俱横七竖八,地板上铺着垫子。
透过窗子隐约可见泰晤士河。几声声响打破了寂静。房间里空无一人。托马斯站在那里,向外看看,然后朝门口走去。镜头长时间地对着灰暗空旷的房间和窗外依稀可见的泰晤士河。
托马斯又来到公园,走上通往山顶草地的小径。一阵微风吹得树叶和灌木丛沙沙地响。
沐浴着晨曦,托马斯沿着昨天走过的路线,重又踏上公园寂静的草地。
托马斯象往常一样带着照相机朝草地远处尽头的灌木丛走去。他边走边调相机,为拍摄那具尸体做准备。
他朝前走来,又小跑了几步。当他接近灌木丛时,放慢了脚步,全神贯注地搜寻着。
他绕灌木丛走着,预感到事情发生了变故……
他又绕了一圈,低头寻找着。然后,停下脚步,倒吸了一口气,是弄错灌木丛了吗?不,毫无疑问,就是这片,可尸体已不在了。
托马斯跪下身查看草地,寻找着尸体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可一切看来都很正常,几乎没有一片草叶被压弯。他抬头看看天空:起风了,树叶被吹得不停地沙沙作响。灌木丛的枝条被一阵风吹得摇来摆去。
托马斯低头看看应该有尸体的地方,然后转过身,向前走了几步,又停下来。晨曦中,他身后一排树木上方,现出大霓虹灯标牌朦胧的身影。
托马斯抬眼看去,紧靠树木的那片草地也不见人迹。托马斯低头注视着尸体躺过的地方,然后走到草地的尽头,那里还有一条小径。托马斯又折回到灌木丛。也许尸体已被人从那条小径拖走了,可是看不出一点痕迹。大霓虹灯标牌熄灭了,天色渐渐亮起来。托马斯望了一眼霓虹灯标牌,又扭头注视着灌木丛下面的草地。他心情郁闷地站了一会儿,脚步缓慢地朝来路走去。
公园里。一辆吉普车沿着环绕网球场地的柏油路急驰而来。车上坐满了年轻人:他们就是昨天上午在市中心寡捐的那群学生。
吉普车东倒西歪地开着。学生们紧紧抓着车帮,喊叫着,敲着收钱罐。吵吵声震耳欲聋。
吉普车咆哮着,沿着网球场地的金属网飞驰。
托马斯走下石阶。吉普车从他面前疾驶而过,向草地的尽头开去。
托马斯沿着小径走着,看着吉普车里的学生们。
吉普车沿着金属网后面的小路开着,突然在一排白房子下面停住了。
托马斯继续走着。吉普车又开了回来。学生们仍喊叫着。吉普车在网球场的入口处刹住了车。
学生们跳下车,其中两个人——一男一女——占据了网球场,其他学生站在金属网外。学生们看起来象小丑一样——他们身穿奇装异服,脸上扑着白粉。
网球场上的男学生穿一件粗布工作服,女学生穿着黑色紧身衣裤,外罩一件带条纹的上衣。他们一边朝网球场的两边走去,一边拾起球,在球拍上弹着,然后开始比赛。不过,他们只是在做着哑剧动作,打着手势。实际上,他们既没有球拍也没有球。然而,这场想象中的比赛却正在进行中,两个选手以令人信服的活力和韧劲,在球场内奔来跑去,可是却一点声音也没有。
男学生正手击球,然后跑去接对方打回来的球。但没接着,他做了一个气恼的手势。
这时,托马斯来到网球场靠女学生一方的角落。他靠在金属网上,看着。
两个选手奔跑着,接那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球。他们不停地打着正、反手快球。当接不住球时,他们有节制地责骂着自己。那些在球场外观战的朋友们,也煞有介事地观看着这场比赛,有节奏地随着球来回转着头,左,右,左,右。一个个都默然无声。
三个学生默默地看着:左,右,左,右。
一个头戴圆礼帽的女学生站在金属网边,目光机械地随着想象中的球从右向左、又从左向右移动着。
另一个女学生透过金属网,朝右看着。
打球的女学生跑过来,“击中”了球。
男学生向前跑去,把球狠狠地击了回去。
几个学生往后一跳,仿佛想象中的球重重地落在了他们面前的金属网上。
男学生冲到右面接球。
托马斯观看着这场比赛,微微一笑。
这时,女学生失了一球,想象中的球打在靠近托马斯的金属网上。她跑过来拾起球,看了一眼托马斯,耸耸肩。托马斯从金属外注视着她。女学生匆匆走开了。托马斯笑了,他开始喜欢这场比赛了。
两个选手开始轮流快速扣杀和截击,比赛变得更加激动人心了。女学生打了一个弧形球,被男学生击了回来,她又回了一个高球,男学生又击了回来。女学生又击了一下,男学生又打了回来。她把球击回去,他向后退着去接球。他退得稍有点远,但还是把球打了回去。女学生冲过去接球。她向后跑着,咧嘴笑笑。她赢得了一分。
其他学生观看着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他们挥动着手臂,欢呼着,但依然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托马斯站在金属网一端的角落里,靠在网子上看着。突然男学生击球过猛,球飞过金属网。女学生跑到金属网边,她和托马斯不约而同地抬眼看着飞出去的球。想象中的球落在球场外面,在空旷的绿草地上滚动了一小段距离,停下了。
女学生恳求地看着托马斯,请他去把球捡起来。托马斯犹豫着,有些茫然。她向他打着手势,催促着。远处观战的学生们也看着他。他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学生们手抓金属网,期待地注视着他。
托马斯朝想象中的球落下的地方跑去,那儿离球场有一段距离。他放下照相机,弯腰捡起想象中的球,在手中上下扔了两三下,然后向前跑了几步,猛地把球扔回网球场,并且紧盯着它飞去的方向。
然后,他继续观着比赛,他的头也随着球的运动微微摆动着。他的脸上又现出不易觉察的笑容。他是那样热心,那样不可思议地专注于某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他脸色异常苍白,与公园中那些脸上扑粉白粉的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慢慢地,击球的声音可以听见了,它盖过了树叶的沙沙声,直到变成网球击在球拍上的真实声音为止。这边一下,那边一下,这边一下,那边一下。嗵,嗵,嗵,嗵。
随着声音越来越清晰,托马斯慢慢垂下眼帘,孤零零地站在一大片草地上。他神态庄重,忧心忡忡。他向右转过身,又扭身拾起照相机,朝网球场的方向瞥了一眼。然后他转身面朝球场。但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看。他的眼睛属于那样一种人,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办事,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身陷极度痛苦之中,还是能够给予别人以激励。托马斯从这一场景隐去。打出“终”字的字幕。然后,在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上出现“放大”二字。
(全剧终)
注:方括号中的两段在美国放映时剪掉了。——原作者
〔附录〕
安东尼奥尼——英国风格*
文/〔法〕《电影手册》编辑部
译/姜东
在拍摄《放大》期间接受采访时,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说:“我想以一种抽象的方式重新创造现实。我对现实的自然性确实抱有疑问。这是理解这部影片的视觉形象的钥匙,因为影片的主题之一是‘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实价值’。”
安东尼奥尼注重细节是人所周知的。作为导演,他是一个绝对的尽善尽美者。他在工作中细心地掌握着一切,直至最后的细节。他比大部分导演更多地使用取景框,比摄影师本人更经常地坐在摄影师的椅子里。事实上,安东尼奥尼几乎总是自己决定取景和镜头的组接。
采访的那天下午只拍了一场戏。这场戏在安东尼奥尼表示满意之前共拍了21次。这场戏拍的是托马斯(戴维·海明斯饰)和帕特莉西娅(萨拉·迈尔斯饰)面对面谈话的场面。那是两个演员的侧面特写镜头。他们谈了几句话,萨拉·迈尔斯应负责指挥这场戏。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