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56594
阅读:9513
发表:2016/2/20
20章 主旋律 小说
《粮食啊粮食》第2章:下
1
1
1
2
2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这杨兰英点了点头,被细细和德子好言好语送走了。
细细送走了杨兰英,回头就让德子同二踏子联系,到深圳做工。德子说:“让我去求二踏子,绝对不行。”细细就生气了,说:“求二踏子怎么了?人家现在当包工头,每月收入上千,他哪里比你差了?你有哪里比他强,你看不起他?巧云为什么看不上你,却看上了二踏子,不就是看他脑瓜子活,聪明能干,能赚来钱。你以为你会吃苦,会种这几亩地,就是能人呀。现今这年头,能赚来钱才是有出息哩。我跟你说,这杨兰英是我娘家人,这人才你也看了,比你绰绰有余吧,人家原是非国家粮不嫁的,被我说了半天话,口水都说干了,她现今看了,没有表示反对,这算谢天谢地了。这门亲事,你要是不愿意,我立马给她回了,你要是愿意,就要听我的,按我说的做。一个男子汉,这点架子都放不下,还能成大事?”一席话说得德子满面羞惭,也就答应了。
德子也只是认得些字,哪能写信,只好去找金石。金石听了德子要给二踏子写信,很是吃惊,德子就说了事情原委,金石才明白德子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才这样委屈求人的,不觉又同情起德子来。德子简要向金石说了这信要写个什么意思,让金石快些写好,金石就向德子保证说,一定按德子的意思,尽快写好送他。
当晚,金石写好了信,要当夜给德子送去。自从那晚讲了鬼故事后,他一人就不敢走夜路了,央求妹金玉一块去,金玉不肯去,说要去可以,要金石给一本没有用过的抄写本给她,金石没法子,只得答应。
兄妹二人到了德子家门前,却听见屋里像是一男一女在争吵,金石细细一听,女的像是云秀,很是纳闷,示意妹妹不要吭声,听她们说什么,只听云秀说:“当初可是你不要脸,强占的我!你也不撤泡尿自己照照,自己是个什么人,现今我这么屈身给了你,你到好,吃着嘴里的,还看锅里的,就嫌弃我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听德子说:“哪能敢嫌弃你呀,我只是想,我们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也对不起王队长,早晚也会有败露的一天,到时候我们还有命吗?”云秀说:“哪个对不起哪个?今日我索性把实底给你说了吧,王立那功能早就废了哩,我们都多少年没有做这个事了,我不是看孩子这么大了的份上,早同他离了。这些年,我实实在在是一个活寡妇哩,我这么活着,我容易吗,我自己的苦,哪个会晓得。”说着就一声一声抽泣起来,德子说:“真有这事?瞒得好紧。”听云秀哭得更凶,德子说:“好好,我听你的,我不再找人了,明日就去找细细把那事退了。”接着就听云秀骂:“死不要脸,不要碰我!”不一会,就听见云秀的叫喊声和德子的喘气声,金玉说:“哥,德子在打人哩。”金石赶紧将金玉的嘴掩了,拉起妹妹往家走。
金石到了家,心还在咚咚地跳,回想刚才的情景,就像做梦一般。金玉上了床,还在对金石说:“我明早告诉妈去,你听到德子打人,也不去劝。”金石哭笑不得,只好吓唬她:“我再次警告你,这事你不要给任何人说,你要说出去,村子就要出人命了,到时候,你就是祸根苗。你要不怕死,你就说去。”金玉说:“你骗人。”金石说:“你要不信,你敢说出去试试。”
次日,也没有见德子过来讨要信。过了几天,倒是听说,细细娘家托人来信了,说是细细给德子介绍的那女的答应了这门亲事,细细就催德子择个日子,去送个聘礼,德子却迟迟没见行动。
二十六
禾苗拨节了,田垄一片墨绿。村里人开始给禾苗施石灰打虫除草。这是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村里人家里的大米缸已是日渐见底,只能以粗粮充饥。庄稼人就天天盯着那禾苗,盼着快些长,早日吃上新米。年年都是这么来的,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就在这时节,村里传来喜讯,在外做工的人往家里寄钱来了。
邮递员把一大叠的汇款单送到了学校,学校就把那单子送到学生手里,让带回给自己的娘,或是亲戚,或是邻居,这些伢子们将单子紧紧攥在手中,脚步如飞地住家跑,还未到家,就扯着嗓子喊:
“钱来了!钱来了!”
这声音,被村里的人听了,就是一个个天降的财神爷呀,就是天下掉下来的一个个金圆宝呀!那收了钱的人,媳妇们,婆娘们,大爷们,看那单子上的数字,疑心自己还在做梦哩。
这情景,让赵干部也大为感慨,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5月18日,星期二,阴
今天是村里的大喜日子,这个村在外做工的80个村民家属,全部收到了从遥远的南方寄来的汇款,我了解过,这是这个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喜悦的心情,不仅仅是收了钱的人,也感染了没有收到钱的人。因为,他们也在这件事上,看到了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农闲之余外出做工赚钱,寻获在土地收获之外的生财之道。
此情此景,不能不让我联想到,尽管农村人民公社化实行了这么多年,其实农民们的日子还是很苦的,村上一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大多在过了年以后就没有了余粮,即便是劳动力多的人家,到了这个时候,也是吃光了余粮,从这时起,他们能借的就借,实在借不到了,只能吃些粗粮。
今天上午,我在一个老乡家里,看这家人在吃饭,家有六个孩子,大的十来岁,小的还抱在怀里,上面还有一对老人,俩个老人喝的是一碗米汤,汤里有稀稀拉拉的白米,放了南瓜花和南瓜叶,父母孩子们吃的却是地瓜饭,黄瓜汤等。孩子们不想吃,要吃米饭,孩子娘对孩子们说,很快就有米饭吃了呀,你看,田里的稻子很快就出穗了,出了穗了,就看见谷子了。到了下午,这家孩子就拿回了汇款单,这孩子娘看了,竟是一百二十元,一百二十元!这在当时的乡亲们来说,是一辈子都难见到的巨款呀,这家孩子娘还在念叨,我不是在做梦吧?孩子们问:“娘,我们是不是有米饭吃了?”孩子们的娘流着泪说:“有了,我们天天有米饭吃了,还会有肉吃了。”
在这青黄不接时节,村里人的生活虽然很苦,常常是吃了这一顿没有下一顿,但是,我没有看见哪一家,哪个人有埋怨、悲观的情绪,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他们依然是那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
今天的情景,真让我感慨万千。原先,我看到土地承包到户,看到的只是农民脱离了大锅饭的历史,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发挥生产效能,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其实岂止这些,这种政策,是放开农民几千年历史的束缚,使我们国家有着近8亿的农民,脱离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各业中去,将不仅极大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状况,还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它的巨大的潜能不可估量。
……
初夏,是个经常变天的季节。晚上下了一场雷雨,天刚亮,金石就腰系鱼篓,手提抄箕,急急出门,赵干部看了,晓得是去抓鱼了,也好奇地追了上来。雷雨过后,河沟水涨,四周都是哗哗轰轰的水声,池塘里的小鱼儿就会欢快异常,逆水冲向小河沟,金石将竹抄箕拦在河沟下游,人在水沟里逆水赶一遍,各种各样小鱼便会顺水而下,被拦在抄箕里,抄起抄箕,只见白花花一片,有油选子,火煸子,禾花鱼,鲫鱼,泥鳅,小虾。几条河沟下来,鱼篓就装满了大半篓,不少鲫鱼还会顺着河沟钻进稻田里,稻田水浅,鲫鱼胆小,一受惊就会一头钻进泥里,金石一摸一个。赵干部也学着同金石摸,摸到了鱼就哇哇大叫,像捡了金元宝,捞了个心满意足,金石才去上学,这鱼就由小云处理。烹这类小鱼,是要有耐心的,一个个小鱼都要挤去内脏,洗净鱼鳃,再先放入锅里蒸熟,用谷壳烘干。一天下来,烘干的鱼,一片焦黄,鱼香四溢。
到了晚上,小云做了一大碗,先用油煎,再用青红椒爆炒,那美味,让赵干部终生难忘。剩下的鱼,小云就留一部分让赵干部带去城里,还有一些,用报纸包好,让金石带去送给满妹子家。
金石给满妹子送鱼,晚上一个人不敢出门,叫金玉去,金玉说晚上害怕蛇,死都不去,只得请赵干部,赵干部听说是给满妹子送鱼,正巴不得,忙跟着一道出门。
路上,赵干部问金石这抓鱼的手段跟哪个学的,金石说:“这算什么,这里的孩子哪个都会。只是我哥有一绝,就是抓水鱼,每到腊月,水塘放水抓鱼前,那水鱼聪明,也害怕寒冷,就会钻进泥沙里躲藏,一般人是找不到的,我哥就找得到,看准了,一挖一个准。每年过年前,我家的水缸里,都会有很多的水鱼。村里的德子看了眼红,也过来挖,却不得要领,像挖地一样,将池塘里的泥沙挖了个遍,忙了一个上午,一只也挖不到。到了夏天,哥想着水鱼吃了,就操一根十多米长的竹杆,竹杆一头是铁叉,去池塘里摸水鱼,不管那塘里水有多深,水面有多宽,他一下水,只要打几个水炮,其实就是用双手在水里打的,那声音就同打雷一样,咚!咚!咚!那水鱼生性胆小,听了这声音,就会钻到泥沙里去,这一钻,就有气泡冒上来,哥看了气泡,就在气泡处下杆,定了位,顺杆往下摸,出来时,手上就有一只活生生的大水鱼。”
细细送走了杨兰英,回头就让德子同二踏子联系,到深圳做工。德子说:“让我去求二踏子,绝对不行。”细细就生气了,说:“求二踏子怎么了?人家现在当包工头,每月收入上千,他哪里比你差了?你有哪里比他强,你看不起他?巧云为什么看不上你,却看上了二踏子,不就是看他脑瓜子活,聪明能干,能赚来钱。你以为你会吃苦,会种这几亩地,就是能人呀。现今这年头,能赚来钱才是有出息哩。我跟你说,这杨兰英是我娘家人,这人才你也看了,比你绰绰有余吧,人家原是非国家粮不嫁的,被我说了半天话,口水都说干了,她现今看了,没有表示反对,这算谢天谢地了。这门亲事,你要是不愿意,我立马给她回了,你要是愿意,就要听我的,按我说的做。一个男子汉,这点架子都放不下,还能成大事?”一席话说得德子满面羞惭,也就答应了。
德子也只是认得些字,哪能写信,只好去找金石。金石听了德子要给二踏子写信,很是吃惊,德子就说了事情原委,金石才明白德子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才这样委屈求人的,不觉又同情起德子来。德子简要向金石说了这信要写个什么意思,让金石快些写好,金石就向德子保证说,一定按德子的意思,尽快写好送他。
当晚,金石写好了信,要当夜给德子送去。自从那晚讲了鬼故事后,他一人就不敢走夜路了,央求妹金玉一块去,金玉不肯去,说要去可以,要金石给一本没有用过的抄写本给她,金石没法子,只得答应。
兄妹二人到了德子家门前,却听见屋里像是一男一女在争吵,金石细细一听,女的像是云秀,很是纳闷,示意妹妹不要吭声,听她们说什么,只听云秀说:“当初可是你不要脸,强占的我!你也不撤泡尿自己照照,自己是个什么人,现今我这么屈身给了你,你到好,吃着嘴里的,还看锅里的,就嫌弃我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听德子说:“哪能敢嫌弃你呀,我只是想,我们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也对不起王队长,早晚也会有败露的一天,到时候我们还有命吗?”云秀说:“哪个对不起哪个?今日我索性把实底给你说了吧,王立那功能早就废了哩,我们都多少年没有做这个事了,我不是看孩子这么大了的份上,早同他离了。这些年,我实实在在是一个活寡妇哩,我这么活着,我容易吗,我自己的苦,哪个会晓得。”说着就一声一声抽泣起来,德子说:“真有这事?瞒得好紧。”听云秀哭得更凶,德子说:“好好,我听你的,我不再找人了,明日就去找细细把那事退了。”接着就听云秀骂:“死不要脸,不要碰我!”不一会,就听见云秀的叫喊声和德子的喘气声,金玉说:“哥,德子在打人哩。”金石赶紧将金玉的嘴掩了,拉起妹妹往家走。
金石到了家,心还在咚咚地跳,回想刚才的情景,就像做梦一般。金玉上了床,还在对金石说:“我明早告诉妈去,你听到德子打人,也不去劝。”金石哭笑不得,只好吓唬她:“我再次警告你,这事你不要给任何人说,你要说出去,村子就要出人命了,到时候,你就是祸根苗。你要不怕死,你就说去。”金玉说:“你骗人。”金石说:“你要不信,你敢说出去试试。”
次日,也没有见德子过来讨要信。过了几天,倒是听说,细细娘家托人来信了,说是细细给德子介绍的那女的答应了这门亲事,细细就催德子择个日子,去送个聘礼,德子却迟迟没见行动。
二十六
禾苗拨节了,田垄一片墨绿。村里人开始给禾苗施石灰打虫除草。这是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村里人家里的大米缸已是日渐见底,只能以粗粮充饥。庄稼人就天天盯着那禾苗,盼着快些长,早日吃上新米。年年都是这么来的,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就在这时节,村里传来喜讯,在外做工的人往家里寄钱来了。
邮递员把一大叠的汇款单送到了学校,学校就把那单子送到学生手里,让带回给自己的娘,或是亲戚,或是邻居,这些伢子们将单子紧紧攥在手中,脚步如飞地住家跑,还未到家,就扯着嗓子喊:
“钱来了!钱来了!”
这声音,被村里的人听了,就是一个个天降的财神爷呀,就是天下掉下来的一个个金圆宝呀!那收了钱的人,媳妇们,婆娘们,大爷们,看那单子上的数字,疑心自己还在做梦哩。
这情景,让赵干部也大为感慨,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5月18日,星期二,阴
今天是村里的大喜日子,这个村在外做工的80个村民家属,全部收到了从遥远的南方寄来的汇款,我了解过,这是这个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喜悦的心情,不仅仅是收了钱的人,也感染了没有收到钱的人。因为,他们也在这件事上,看到了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农闲之余外出做工赚钱,寻获在土地收获之外的生财之道。
此情此景,不能不让我联想到,尽管农村人民公社化实行了这么多年,其实农民们的日子还是很苦的,村上一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大多在过了年以后就没有了余粮,即便是劳动力多的人家,到了这个时候,也是吃光了余粮,从这时起,他们能借的就借,实在借不到了,只能吃些粗粮。
今天上午,我在一个老乡家里,看这家人在吃饭,家有六个孩子,大的十来岁,小的还抱在怀里,上面还有一对老人,俩个老人喝的是一碗米汤,汤里有稀稀拉拉的白米,放了南瓜花和南瓜叶,父母孩子们吃的却是地瓜饭,黄瓜汤等。孩子们不想吃,要吃米饭,孩子娘对孩子们说,很快就有米饭吃了呀,你看,田里的稻子很快就出穗了,出了穗了,就看见谷子了。到了下午,这家孩子就拿回了汇款单,这孩子娘看了,竟是一百二十元,一百二十元!这在当时的乡亲们来说,是一辈子都难见到的巨款呀,这家孩子娘还在念叨,我不是在做梦吧?孩子们问:“娘,我们是不是有米饭吃了?”孩子们的娘流着泪说:“有了,我们天天有米饭吃了,还会有肉吃了。”
在这青黄不接时节,村里人的生活虽然很苦,常常是吃了这一顿没有下一顿,但是,我没有看见哪一家,哪个人有埋怨、悲观的情绪,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他们依然是那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
今天的情景,真让我感慨万千。原先,我看到土地承包到户,看到的只是农民脱离了大锅饭的历史,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发挥生产效能,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其实岂止这些,这种政策,是放开农民几千年历史的束缚,使我们国家有着近8亿的农民,脱离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各业中去,将不仅极大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状况,还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它的巨大的潜能不可估量。
……
初夏,是个经常变天的季节。晚上下了一场雷雨,天刚亮,金石就腰系鱼篓,手提抄箕,急急出门,赵干部看了,晓得是去抓鱼了,也好奇地追了上来。雷雨过后,河沟水涨,四周都是哗哗轰轰的水声,池塘里的小鱼儿就会欢快异常,逆水冲向小河沟,金石将竹抄箕拦在河沟下游,人在水沟里逆水赶一遍,各种各样小鱼便会顺水而下,被拦在抄箕里,抄起抄箕,只见白花花一片,有油选子,火煸子,禾花鱼,鲫鱼,泥鳅,小虾。几条河沟下来,鱼篓就装满了大半篓,不少鲫鱼还会顺着河沟钻进稻田里,稻田水浅,鲫鱼胆小,一受惊就会一头钻进泥里,金石一摸一个。赵干部也学着同金石摸,摸到了鱼就哇哇大叫,像捡了金元宝,捞了个心满意足,金石才去上学,这鱼就由小云处理。烹这类小鱼,是要有耐心的,一个个小鱼都要挤去内脏,洗净鱼鳃,再先放入锅里蒸熟,用谷壳烘干。一天下来,烘干的鱼,一片焦黄,鱼香四溢。
到了晚上,小云做了一大碗,先用油煎,再用青红椒爆炒,那美味,让赵干部终生难忘。剩下的鱼,小云就留一部分让赵干部带去城里,还有一些,用报纸包好,让金石带去送给满妹子家。
金石给满妹子送鱼,晚上一个人不敢出门,叫金玉去,金玉说晚上害怕蛇,死都不去,只得请赵干部,赵干部听说是给满妹子送鱼,正巴不得,忙跟着一道出门。
路上,赵干部问金石这抓鱼的手段跟哪个学的,金石说:“这算什么,这里的孩子哪个都会。只是我哥有一绝,就是抓水鱼,每到腊月,水塘放水抓鱼前,那水鱼聪明,也害怕寒冷,就会钻进泥沙里躲藏,一般人是找不到的,我哥就找得到,看准了,一挖一个准。每年过年前,我家的水缸里,都会有很多的水鱼。村里的德子看了眼红,也过来挖,却不得要领,像挖地一样,将池塘里的泥沙挖了个遍,忙了一个上午,一只也挖不到。到了夏天,哥想着水鱼吃了,就操一根十多米长的竹杆,竹杆一头是铁叉,去池塘里摸水鱼,不管那塘里水有多深,水面有多宽,他一下水,只要打几个水炮,其实就是用双手在水里打的,那声音就同打雷一样,咚!咚!咚!那水鱼生性胆小,听了这声音,就会钻到泥沙里去,这一钻,就有气泡冒上来,哥看了气泡,就在气泡处下杆,定了位,顺杆往下摸,出来时,手上就有一只活生生的大水鱼。”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