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32312
成片时长:约104分钟
阅读:8912
发表:2016/2/23
主旋律
电影剧本
生命签证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蒙丝和梅特·内雅维斯本见到了等在那里的军人和老人。
武官站起身(英语):“我是中国驻维也纳大使馆武官。”军人掏出证件递给蒙丝。
武官指着华以生说道(英语):“这位先生是中国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
老人接过话头自我介绍说道:“我的名字叫华以生,中国公民。……”(武官英语翻译)
蒙丝和梅特·内雅维斯本有点惊异地盯着那个叫华以生的中国人看(惊异之处老人不是黄种人?!)。
老人说道:“我的国籍在中国,但我是犹太人,我的犹太名字叫齐威·英曼”(武官英语翻译)
蒙丝(英语):“你是犹太人?”
华以生(希伯来语):“是的,犹太人,1938年6岁从维也纳逃到中国上海。”
蒙丝和梅特·内雅维斯本再次惊异地看着华以生,
蒙丝惊语道(用希伯来语):“衣地喜!”
梅特·内雅维斯本(希伯来语):“你会希伯来语?!”(衣地喜是一种古老的犹太希伯来语)
华以生(希伯来语):“在中国上海,日本人也是把我们圈在犹太人隔离区里。在隔离区内,我们都是使用家乡语言”
蒙丝捅了一下梅特·内雅维斯本,把手指竖在唇间小声说道(希伯来语):“嘘,……到大使馆去。”
武官先退出,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三个人出了酒店大门,上了蒙丝她们来时的那辆轿车……
字幕:以色列驻维也纳大使馆
24,大使馆 内·日
大使馆房间内,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
(三人使用希伯来语)
老人掏出自己的证件“我是中国上海交响乐团一级小提琴演奏家,您们也知道,交响音乐是世界公认的通码音乐,这次来维也纳文化交流演出,演奏的大部分曲目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诸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作品,小部分是他的父亲和两个弟弟约瑟夫、爱德华的曲目。当然还少不了同时代音乐大师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一些名曲。……”
华以生打住话头……
华以生:“你们是……”
梅特·内雅维斯本:“以色列国际犹太人历史档案中心。”
华以生:“……中心?”
蒙丝:“也叫西蒙·维森塔尔中心。”
华以生:“西蒙·维森塔尔……”
梅特·内雅维斯本:“是一个国际犹太人组织,1977年成立于美国洛杉矶,以西蒙·维森塔尔命名。专门追捕纳粹战犯。”
华以生:“西蒙·维森塔尔……又是哪个?”
梅特·内雅维斯本看了一眼蒙丝对华以生说道:“毛特豪森集中营……知道吧?大使馆的那位武官说您也在毛特豪森集中营呆过?”
华以生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华以生:“不,我……离毛特豪森……还有一段距离。”
梅特·内雅维斯本:“您没有进集中营?”
华以生:“半路逃脱了。”
梅特·内雅维斯本:“那只有这样说了,西蒙·维森塔尔是毛特豪森集中营的幸存者。1945年5月美军解放了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西蒙·维森塔尔他们幸存了下来。”
蒙丝:“战后他和30名志愿者在奥地利成立了一个‘国际犹太人历史档案中心’,为纳粹战犯审判收集证据,总部就设在美国洛杉矶,总部正式把这个国际犹太人档案中心干脆以西蒙·维森塔尔命名,就叫‘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专门在世界范围内追捕纳粹战犯。”
梅特·内雅维斯:“为了工作需要,现在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搬迁到了以色列亚德韦希姆。”
使馆工作人员走过来说道:“请进入屏蔽隔音间说话。”
工作人员引领者三人进入屏蔽隔音间。
25,屏蔽间 内·日
屏蔽隔音间内,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进入屏蔽隔音间,
三人坐定,(三人使用希伯来语)华以生低声说道:“乐团在维也纳音乐金色大厅演出四场,昨晚是第四场……”
华以生喝茶,
华以生:“恰恰是在最后一次演出,也恰恰是在我演出最后一支曲子……”
蒙丝倾听着华医生讲话同时打开了录音机,
华以生喝了一口茶“观众席上……我发现了一个人!”
梅特·内雅维斯本:“一个人……什么人?!”
华以生:“一个59年前的人。”
蒙丝:“59年前的人?!”
华以生“是的,59年前答应给我们犹太人签发“生命签证”的人。”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惊叹:“生命签证!”
…………
背景镜头
字幕1938年3月12日维也纳
26,维也纳大剧院 外·傍晚
大剧院音乐大厅内,
镜头闪出(28组镜头),傍晚,维也纳大剧院音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正在演奏‘蓝色多瑙河’”乐曲的旋律在大厅内回荡,猛然间,枪炮伴着飞机坦克的轰鸣震撼着金色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打破了乐队奏出的优美旋律,演奏家们顷刻间惊骇地呆住了。
镜头画面:“大剧院门口街上,坦克装甲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过,枪炮声不绝于耳,纳粹士兵到处捕捉犹太人,逃跑的犹太人被纳粹士兵开枪打死……
这就是1938年3月12日德国纳粹入侵奥地利的历史瞬间。
27,维也纳森林游览区 外·日
石头铺就的小路,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
(三人使用希伯来语)
蒙丝:“这就是您说的生命签证?!”
华以生:“是的,他就是这样说的!”
蒙丝:“那时您只有6岁呀!”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慢慢地走着,
梅特·内雅维斯本:“您看准了他的面孔?”
华以生:“从年轻到老,一个人的面孔会有百种千种变化,但他的眼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蒙丝:“您记下了他。”
华以生:“用我们中国话说,把他的骨头烧成灰,我也会认得他!”
镜头闪出:
28,剧院大门口 外·傍晚·小雨
大门口,
门口有的人撑起了雨伞,挡住了华以生的视线……
29,剧院停车场 外 · 傍晚 ·小雨
停车场,
华以生辗转追到停车场,远远看到了那个戴着灰色礼帽穿着灰色外衣的老人,他在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后同时上了一辆灰色轿车,他坐在了后排座位上,年轻女人驾车而去。
30,路边电话亭 外·傍晚·小雨
公路边,
华以生踉踉跄跄跑到人行道旁电话亭边,他突然间无力地倒下去……
人行道上一位姑娘停了下来,她扶起华以生,华以生指了指西装上衣口袋,姑娘掏出小药瓶……
镜头回到现实:
(希伯来语)
30,华以生:“姑娘扶我的时候,我用笔……把那辆灰色轿车的车牌号写在了姑娘的裙子上。”
梅特·内雅维斯本:“……姑娘的裙子上!”
华以生:“裙摆……裙摆。”
蒙丝:“……姑娘的裙摆。”
31,维也纳大剧院 外·日
停车场,
金色大厅停车场,停车场附近,旁边街面店铺……
华以生、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分别四处打听……
32,店铺门前 外·日
路边,
华以生跟店主询问……
店主(德语):“你们为什么不到音乐学院去打听一下呢,那里的学生很多都来剧院听音乐会。剧院几乎是他们聚会的地方呢!”
33,人行道上电话亭旁 外·日
路边,
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华以生上了一辆出租车……
34,音乐学院 外·日
操场,
广播里传来(德语):“作天傍晚,哪位同学在大剧院门口电话亭旁,救助了一位老先生,请到学生会,事主要当面道谢!”
35,学生会 内·日
房间内,
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华以生和两位学生会的同学交谈(英语),门外进来一位女学生,
华以生对着蒙丝说(希伯来语):“就是她……”
蒙丝(德语):“你就是昨天在电话亭旁救助这位老先生的学生吗?”
女学生有点惊诧(德语:“是我……怎么……出了什么岔子吗?!”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哪里有什么岔子……是老先生要当面感谢您呢!”
华以生(德语):“是的,是的,要是没有您的救助……我现在也可能已经在医院太平间……”
姑娘(德语):“这这……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蒙丝(德语):“是呀,我也是这么说,可是我爸爸说,不行不行,总要当面感谢人家才好,这不老人家买了PAIK泥裙送给你!”
女学生(德语):“上帝呀!……这太贵重了,太贵重了!”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老人家很远地赶了来……你该不会拒绝他的一片心意吧。”
女学生在一旁踌躇,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蒙丝(德语):“老人家有一个请求……”
女学生(德语):“请求?”
蒙丝(德语):“我爸爸要用新裙子换你的旧裙子……就是那条您换下来的那条……裙子。”
女学生:“……那是一条旧裙子……”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他说他要记住就是穿着这条裙子的人在小雨中救了他。”
女学生在犹豫,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该不是……你舍不得那条旧裙子吧?”
女学生(德语):“我可以把那条裙子送给老先生的呀!”
华以生(德语):“我们交换不是更好吗!”
大家都笑了。
女学生(德语):“昨天小雨,那条裙子打湿了,我送去了洗衣房。”
蒙丝三个人全都傻在了那里。
字幕:以色列大使馆
36,以色列驻维也纳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使馆工作人员,
使馆工作人员拿着女学生那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裙子说道(希伯来语):“这没甚麽,我们需要找特工朋友帮忙……啊哦,还需要这位老先生,把你那支笔给我,需要知道它墨水的化学成分。”
使馆工作人员捧着裙子走了。
37,多瑙河游艇 外·傍晚
游艇甲板上,
武官站起身(英语):“我是中国驻维也纳大使馆武官。”军人掏出证件递给蒙丝。
武官指着华以生说道(英语):“这位先生是中国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
老人接过话头自我介绍说道:“我的名字叫华以生,中国公民。……”(武官英语翻译)
蒙丝和梅特·内雅维斯本有点惊异地盯着那个叫华以生的中国人看(惊异之处老人不是黄种人?!)。
老人说道:“我的国籍在中国,但我是犹太人,我的犹太名字叫齐威·英曼”(武官英语翻译)
蒙丝(英语):“你是犹太人?”
华以生(希伯来语):“是的,犹太人,1938年6岁从维也纳逃到中国上海。”
蒙丝和梅特·内雅维斯本再次惊异地看着华以生,
蒙丝惊语道(用希伯来语):“衣地喜!”
梅特·内雅维斯本(希伯来语):“你会希伯来语?!”(衣地喜是一种古老的犹太希伯来语)
华以生(希伯来语):“在中国上海,日本人也是把我们圈在犹太人隔离区里。在隔离区内,我们都是使用家乡语言”
蒙丝捅了一下梅特·内雅维斯本,把手指竖在唇间小声说道(希伯来语):“嘘,……到大使馆去。”
武官先退出,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三个人出了酒店大门,上了蒙丝她们来时的那辆轿车……
字幕:以色列驻维也纳大使馆
24,大使馆 内·日
大使馆房间内,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
(三人使用希伯来语)
老人掏出自己的证件“我是中国上海交响乐团一级小提琴演奏家,您们也知道,交响音乐是世界公认的通码音乐,这次来维也纳文化交流演出,演奏的大部分曲目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诸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作品,小部分是他的父亲和两个弟弟约瑟夫、爱德华的曲目。当然还少不了同时代音乐大师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一些名曲。……”
华以生打住话头……
华以生:“你们是……”
梅特·内雅维斯本:“以色列国际犹太人历史档案中心。”
华以生:“……中心?”
蒙丝:“也叫西蒙·维森塔尔中心。”
华以生:“西蒙·维森塔尔……”
梅特·内雅维斯本:“是一个国际犹太人组织,1977年成立于美国洛杉矶,以西蒙·维森塔尔命名。专门追捕纳粹战犯。”
华以生:“西蒙·维森塔尔……又是哪个?”
梅特·内雅维斯本看了一眼蒙丝对华以生说道:“毛特豪森集中营……知道吧?大使馆的那位武官说您也在毛特豪森集中营呆过?”
华以生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华以生:“不,我……离毛特豪森……还有一段距离。”
梅特·内雅维斯本:“您没有进集中营?”
华以生:“半路逃脱了。”
梅特·内雅维斯本:“那只有这样说了,西蒙·维森塔尔是毛特豪森集中营的幸存者。1945年5月美军解放了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西蒙·维森塔尔他们幸存了下来。”
蒙丝:“战后他和30名志愿者在奥地利成立了一个‘国际犹太人历史档案中心’,为纳粹战犯审判收集证据,总部就设在美国洛杉矶,总部正式把这个国际犹太人档案中心干脆以西蒙·维森塔尔命名,就叫‘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专门在世界范围内追捕纳粹战犯。”
梅特·内雅维斯:“为了工作需要,现在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搬迁到了以色列亚德韦希姆。”
使馆工作人员走过来说道:“请进入屏蔽隔音间说话。”
工作人员引领者三人进入屏蔽隔音间。
25,屏蔽间 内·日
屏蔽隔音间内,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进入屏蔽隔音间,
三人坐定,(三人使用希伯来语)华以生低声说道:“乐团在维也纳音乐金色大厅演出四场,昨晚是第四场……”
华以生喝茶,
华以生:“恰恰是在最后一次演出,也恰恰是在我演出最后一支曲子……”
蒙丝倾听着华医生讲话同时打开了录音机,
华以生喝了一口茶“观众席上……我发现了一个人!”
梅特·内雅维斯本:“一个人……什么人?!”
华以生:“一个59年前的人。”
蒙丝:“59年前的人?!”
华以生“是的,59年前答应给我们犹太人签发“生命签证”的人。”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惊叹:“生命签证!”
…………
背景镜头
字幕1938年3月12日维也纳
26,维也纳大剧院 外·傍晚
大剧院音乐大厅内,
镜头闪出(28组镜头),傍晚,维也纳大剧院音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正在演奏‘蓝色多瑙河’”乐曲的旋律在大厅内回荡,猛然间,枪炮伴着飞机坦克的轰鸣震撼着金色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打破了乐队奏出的优美旋律,演奏家们顷刻间惊骇地呆住了。
镜头画面:“大剧院门口街上,坦克装甲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过,枪炮声不绝于耳,纳粹士兵到处捕捉犹太人,逃跑的犹太人被纳粹士兵开枪打死……
这就是1938年3月12日德国纳粹入侵奥地利的历史瞬间。
27,维也纳森林游览区 外·日
石头铺就的小路,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
(三人使用希伯来语)
蒙丝:“这就是您说的生命签证?!”
华以生:“是的,他就是这样说的!”
蒙丝:“那时您只有6岁呀!”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慢慢地走着,
梅特·内雅维斯本:“您看准了他的面孔?”
华以生:“从年轻到老,一个人的面孔会有百种千种变化,但他的眼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蒙丝:“您记下了他。”
华以生:“用我们中国话说,把他的骨头烧成灰,我也会认得他!”
镜头闪出:
28,剧院大门口 外·傍晚·小雨
大门口,
门口有的人撑起了雨伞,挡住了华以生的视线……
29,剧院停车场 外 · 傍晚 ·小雨
停车场,
华以生辗转追到停车场,远远看到了那个戴着灰色礼帽穿着灰色外衣的老人,他在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后同时上了一辆灰色轿车,他坐在了后排座位上,年轻女人驾车而去。
30,路边电话亭 外·傍晚·小雨
公路边,
华以生踉踉跄跄跑到人行道旁电话亭边,他突然间无力地倒下去……
人行道上一位姑娘停了下来,她扶起华以生,华以生指了指西装上衣口袋,姑娘掏出小药瓶……
镜头回到现实:
(希伯来语)
30,华以生:“姑娘扶我的时候,我用笔……把那辆灰色轿车的车牌号写在了姑娘的裙子上。”
梅特·内雅维斯本:“……姑娘的裙子上!”
华以生:“裙摆……裙摆。”
蒙丝:“……姑娘的裙摆。”
31,维也纳大剧院 外·日
停车场,
金色大厅停车场,停车场附近,旁边街面店铺……
华以生、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分别四处打听……
32,店铺门前 外·日
路边,
华以生跟店主询问……
店主(德语):“你们为什么不到音乐学院去打听一下呢,那里的学生很多都来剧院听音乐会。剧院几乎是他们聚会的地方呢!”
33,人行道上电话亭旁 外·日
路边,
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华以生上了一辆出租车……
34,音乐学院 外·日
操场,
广播里传来(德语):“作天傍晚,哪位同学在大剧院门口电话亭旁,救助了一位老先生,请到学生会,事主要当面道谢!”
35,学生会 内·日
房间内,
梅特·内雅维斯本、蒙丝、华以生和两位学生会的同学交谈(英语),门外进来一位女学生,
华以生对着蒙丝说(希伯来语):“就是她……”
蒙丝(德语):“你就是昨天在电话亭旁救助这位老先生的学生吗?”
女学生有点惊诧(德语:“是我……怎么……出了什么岔子吗?!”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哪里有什么岔子……是老先生要当面感谢您呢!”
华以生(德语):“是的,是的,要是没有您的救助……我现在也可能已经在医院太平间……”
姑娘(德语):“这这……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蒙丝(德语):“是呀,我也是这么说,可是我爸爸说,不行不行,总要当面感谢人家才好,这不老人家买了PAIK泥裙送给你!”
女学生(德语):“上帝呀!……这太贵重了,太贵重了!”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老人家很远地赶了来……你该不会拒绝他的一片心意吧。”
女学生在一旁踌躇,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蒙丝(德语):“老人家有一个请求……”
女学生(德语):“请求?”
蒙丝(德语):“我爸爸要用新裙子换你的旧裙子……就是那条您换下来的那条……裙子。”
女学生:“……那是一条旧裙子……”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他说他要记住就是穿着这条裙子的人在小雨中救了他。”
女学生在犹豫,
梅特·内雅维斯本(德语):“该不是……你舍不得那条旧裙子吧?”
女学生(德语):“我可以把那条裙子送给老先生的呀!”
华以生(德语):“我们交换不是更好吗!”
大家都笑了。
女学生(德语):“昨天小雨,那条裙子打湿了,我送去了洗衣房。”
蒙丝三个人全都傻在了那里。
字幕:以色列大使馆
36,以色列驻维也纳大使馆 内·日
房间内,
蒙丝、梅特·内雅维斯本、华以生、使馆工作人员,
使馆工作人员拿着女学生那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裙子说道(希伯来语):“这没甚麽,我们需要找特工朋友帮忙……啊哦,还需要这位老先生,把你那支笔给我,需要知道它墨水的化学成分。”
使馆工作人员捧着裙子走了。
37,多瑙河游艇 外·傍晚
游艇甲板上,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