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8350
阅读:183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9章
推荐
1-2
…
8
9
10
…
1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何老师想了一下说:“我们个人倒没什么,只是觉得镇上的乡绅似乎对我们的教法有些看法,有一次来了几个人,问我们怎么不教三字经和百家姓。”
“我请你们来就是要改变史镇人的观念,让孩子们接触到新的思想。因此你们不要理会这些议论,坚持你们的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天天背那些经书会让孩子们感觉枯燥乏味,那不是我办学的初衷。”史成杰听完何老师的话后说。
李老师说:“我倒觉得达琳应该来学堂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在你家里给她上课虽然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她无法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
史成杰点点头说:“我也有这个想法,不过要有个过程。在史镇推行一些变革还是有阻力的。你们的教学有效果的话,会改变史镇人的看法的,我相信我叔叔的那个学堂过不了多久就会办不下去的,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到你这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来读书。”两位老师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九
三天之后,史成杰等待的那个日子终于来到了。那天清晨,史成杰刚刚用过早饭,有佣人来请他到老太爷的书房里去。史成杰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来到了爷爷的书房。史成杰一走进房门,佣人便将房门关上了,显然这是爷爷吩咐的,今天是不容许任何人打断他们之间的谈话。房内的光线很阴暗,空气沉闷而又压抑,史成杰在门口站了一会,适应一下这房内环境,然后长出了一口气,便走向了爷爷。
老太爷坐在那把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太师椅上,背对着房门,像雕塑一般一动不动,也没有回过头来看一眼史成杰。史成杰走近老太爷,清了清嗓子后,叫了一声:“爷爷,你找我吗?”史成杰的声音像是挤压出来的,变得有些尖又细,史成杰也奇怪自己的声音怎么变成如此腔调,他对自己非常不满意,这声音首先让自己在爷爷面前低矮了三分。
老太爷依然没有抬头看史成杰一眼,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坐吧。”史成杰便在桌子旁的一张凳子上坐了下来。
桌子上放了一个用一块黄色缎子包裹着的盒子,爷爷的眼睛始终盯着那个盒子,目光中充满了虔诚、敬畏和忧虑。史成杰坐下后,便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爷爷的训话,他知道爷爷可能要训斥自己。老太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着沉默,似乎这房内没有任何人存在,只有面前的这个盒子。房间内的空气更加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了。但史成杰忍耐住了,他觉得自己今天面对的是另一场战争,在没有开战前,主帅是不能表现出半点慌乱和心神不安。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太爷这才开口了,但目光依然在注视着那个盒子,似乎那盒子里装载着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史成杰也开始在猜测着这盒子里面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老太爷终于开口说:“杰儿啊,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将你找来吗?”史成杰只是摇摇头,算是回答了。
“今天我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托付给你,”老太爷接着说,“那就是要将史氏家族的传家之物交付给你。”爷爷的话让史成杰感到意外,他今天是准备来向爷爷挑战的,可爷爷却没有提出那些引起众乡绅不满和自己辞官的事情,却反而说要将什么重要的东西交给自己,难道爷爷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设想吗?不,不可能。史成杰还是沉默着,在没有完全弄清楚爷爷的意思前,他决定再等待一会。
“我要交给你的东西就是桌子上摆在你面前的这个盒子。你不要小看了这个盒子,它可是只有史家的长子嫡孙才能继承的。它不是什么金银财宝,但比史家所有的财富都要珍贵。本来,是要将它传给你的父亲的,可你父亲一来不成器,二来不幸早逝,因此我只能将它传给你了。”
史老太爷停顿了一下,看了史成杰一眼,然后继续说下去,声音庄重、严肃而又充满期待,“杰儿啊,你可能会问,什么东西那么重要啊?我现在告诉你,这里面装着史氏祖先的遗训族规。我们的祖先是在北宋末年从中原迁到这鄱阳湖畔的,那时金人入侵,中原战乱,民不聊生。史姓家族的祖先们为保史姓子孙得以延续,转折数千里寻找到了这个偏僻安静的水乡之地,让我们这些史姓家族的后代们在这里能世代享受安宁,繁衍生息。这是我们祖先的英明啊。我们的祖先根据神的启示,写下了这部祖训,要史家嫡亲子孙永远遵守这部祖训。只有这样史氏家族才能生生不息,永远昌盛。我们家就是那位开创我们史镇的祖先‘史共公’的正宗后裔,而且是一直是长子长孙,没有断代,你就是我们史家在史镇的第三十二代嫡系传人。我已经老了,现在是该将这部祖训传承给你的时候了。每个接受这部祖训的史姓子孙都要向祖先盟誓,保证遵照祖先的遗训,维护史家的传统、荣誉和尊严。因此,杰儿啊,你今天也应该向祖先起誓。”
老太爷说完便凝视着自己的孙子,现在是老太爷在等待着史成杰的回答了。史成杰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爷爷了,他有点不敢对视爷爷那充满渴望的目光。但又不能不回答爷爷。他支吾了一下说:“爷爷,必须今天交给我吗?是不是还由爷爷保存着,爷爷现在还健康着呢,没有必要那么急就交给我吧。再说,我不知道这里面的祖训到底写得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读,是不是可以先交给叔叔,叔叔比我有学问,由他保管是不是更合适?”
“你说得有道理,你叔叔是知道这祖训的内容的,史镇很多人都知道这部祖训。但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这部祖训真迹。就是你叔叔也没有看过这部祖训原本。祠堂内保留了一份,但那是抄录的,是族下长者教训史氏子弟、断定宗族内是非曲直而用的。只有这一份是真迹,只有史家长子嫡孙才能保存,因此是不能交你叔叔保存的。”史老太爷意味深长地对孙子说着。
“可我怕自己保存不好,有负爷爷的重托啊。”史成杰还在推托着。
“杰儿啊,你是不能推辞的,保存它是你的责任。现在我来向你说说这部祖训的起源吧。我们史氏家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在那里就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也曾出过几个官吏。大宋之时北方金人入侵,掳走当时的两位圣上,中原大乱,群龙无首。我们的先祖当时就是史氏宗族的长者,对国破家亡深感悲痛,恨无回天之力,却又不愿为亡国之奴。于是,为保史家一世清明和史家的香火得以延续,便带着族下男女老小数十人一起南下。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走数千里,终于来到了这鄱阳湖畔。我们的先祖望着这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深为感叹,连声说好地方。本来他想在江阳落脚,但又觉得江阳乃世代兵家必争之地,以后难保史家不再受战乱之灾,于是稍事歇息,又带着全族老小继续坐船南行,深入鄱阳湖区。在茫茫的湖面上他们航行了七天七夜,便来到了现在的史镇湖面。那时这里蛮荒之地,湖岸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我们的先祖站在船头,望着那幽静起伏的湖岸对众人说,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安身之地,我多次在梦中见过这片土地,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家园。于是船就在这里靠岸了,史氏宗族的人便在这里开田垦荒,安家落户了。开始的十多年,史氏宗族的人并不顺利,男丁经常得怪病而亡,妇女生养的也以女孩为多。族下人开始怀疑这里是否适合我们居住,很多人也不习惯这江南水乡的潮湿多雨的环境,有人主张应该再寻他处安身。但我们的祖上没有听取大家的意见,而是独身一人离开了,族下人以为他离开了大家,再也不管大家了。人们开始埋怨,失望,可没有我们祖上的带领,谁也拿不定主意该向何方而去。十天后,我们的祖上回来了,而且带回了一个人,那人手执拂帚,头戴方巾,两眼如电,非凡人也。原来我们的祖上是到外面寻找高人前来指点,此人乃是当时有名的道人。那道人在我们史村的村前屋后、湖边山丘的周围巡查了好几天,对我们的祖上说:此乃福地也,居之上乘之处。祖上甚喜,乃对曰:可族下人多有病亡,人丁不旺啊。那道人大笑三声,便叫祖上拿来纸笔,写上:蛇走龙形,谨防节外生枝,支离则破碎;太阴之地,当是抑阴扶阳,阴盛则阳损。祖上对这三十个字不明其意,请道人指点,道人哈哈大笑,拂袖而去。祖上望着道人远去的背影,不敢阻拦,他知道这等高人,是不可强求的。从那天起,祖上一人关在房内,盯着那三十个字,想解读其中的奥妙,终不得法。后来,他走出家门,也到道人巡查的地方再去观察一番,想从中得到启示,他转了好几天,也没看出什么名堂。他非常失望,心想史家可能无福安身于此地也。他来到后山之上,暗自向上天祷告,请上苍给予明示。近一个月的苦思苦想,使他筋疲力尽,因此他在后山的山顶之上,有些迷迷糊糊似睡非睡了。过了一会,他觉得背后一阵冷风袭来,他正纳闷,三伏之天哪来如此阴冷之风呢?他回头一看,顿时魂飞魄散,一条大蛇从他身后游来,又从他身边游过,向史村游去,所到之处云雾缭绕,不一会整个史家村便淹没在云雾之中了。祖上大喊不好,想站起来冲进村子,救史氏宗族老小,但他的双脚像灌了铅似的,一步都无法挪动。他心急如焚,拼命挣扎,这才从梦中惊醒。原来他在山上睡着了,做了个梦,醒来时已是大汗淋漓。他下意识地向村中望去,村子安静平和,一切都太平无事,他这才慢慢地恢复了平静。他站起来,想往家中走去。就在他站起来的那瞬间,他清楚地发现,从史村,也就是现在的史镇一直到后山之顶连接起来的山脉,正是像一条舞动的蛇。我们的祖上顿时开了窍,这不正是那道人说的蛇走龙形吗?是的,史家的龙脉真像一条龙啊,但由于地势低洼,村前是茫茫的鄱阳湖,没有腾越之势,因此更像一条蛇。蛇乃小龙也,因此居住蛇形之地,也是史家之幸也。但蛇属阴性之灵物,不利阳气生成,故史家男丁不旺。我们的祖上回到家中,又花了三天的时间,琢磨道人留下的三十个字,最后他写下了这部史氏家族的祖训和家规。他认为道人所说的‘谨防节外生枝’,就是保持史家一脉传承,传长不传幼,而且长子长孙绝不能纳妾。为保史家阳刚之气,史家传承之人不能养育女孩,三五岁后应送往外村外姓寄养。我们的祖上还写下了族规,要求全族遵循。我们的祖上写好这部家训后,召集全族的男丁,讲述道人的留言和自己的梦境,并宣读了自己依据此启示而定下的族规。全村的人都同意了祖上的定下的族规,并表示愿意遵守。这就是我们先祖开辟史镇真实的故事,其他的传说都不完全正确,后代为纪念他,尊称他为‘史共公’,史镇上所有的史姓人氏都奉他为先祖。自那以后,我们史氏家族日渐兴旺,几百年来多次遭遇乱世,也未曾败落。乱世之时,史家人退隐镇上,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盛世之时,优秀子弟则能出去求仕途谋功名。这一切都是因为史氏家族的世代子弟遵循这些族规祖训的结果啊。后来,这部族规还不断增加,加了一些惩罚违反族规祖训的条款,形成了你现在看到的这部族规和遗训啊。守护好它,是史家长子长孙的职责,它关系到史氏家族的兴盛和名誉啊。”老太爷说完了,如释重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喝了一口茶。
停顿了一会,老太爷掀开那黄色绸缎,露出暗红色的盒子,看上去真的很古老。老太爷又用略显颤动的手从口袋里取出钥匙,把盒子上的锁打开。盒子被打开了,老太爷从盒子里取出用大红布裹着的一本并不厚的书,老太爷又把那层大红布揭开,里面还有一层蓝色的布,再里面是一层绿布,揭开这三层布,才露出那本被爷爷视为生命的,纸张已经变成黄黑色的族规遗训。老太爷双手捧着,庄重地送到史成杰的面前,眼神中流露出期待和留恋,他要史成杰接过去。史成杰没有伸手去接,他觉得面前的这本书像一座大山似的沉重,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沉重。
“爷爷,你先别忙着将它交给我。我有话要说。”史成杰严肃地对爷爷说,老太爷一脸迷惑,同时流露出失望和不悦的神情。老太爷也没有把手缩回去,而是依然注视着史成杰,等待着孙子把话说下去。
“爷爷,我想在你健康的时候,还是由你保存,在史镇只有你保存才合适。如果爷爷百年之后,我再接过来也不迟。爷爷可能已经知道了,我已经辞去官职了,也就是说,我这次回家就不再离开了。因此我随时都可以接受这部遗训。爷爷也可能知道了,我这次到各村租户中去,改变了一些以前的做法,这些做法违背原来的规矩,有些乡绅感到受了损失,不能接受。但我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从目前来看是受了些损失,但从长远来说并不是如此。农户的贫困让我感觉惊讶,爷爷倡导仁义,我以为我正是在实践仁义,我觉得我们史家有责任将我们史镇及其周围建成一个仁爱的社会。我在外面当官,带兵打仗,看上去很威风、很风光,但那是在杀戮、是在破坏,不是在建立功名。如果我能够把家乡建设好,让所有的人,不论是姓史的、姓陈的或者是姓李的都富裕起来了,那绝对不会比当一个什么将军的意义小。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相信是真的,但已经过去几百年了,我们的先祖不可能知道现在的情况,他们所定的规矩也是解决不了几百年后的问题。爷爷是深明大义之人,我想爷爷是不会错怪我的。”
老太爷依然注视着孙子,史成杰说完后,他依然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孙子。史成杰被爷爷看得非常地不舒服,他觉得爷爷的目光像剑一样,凉飕飕地直刺自己的心脏。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老太爷才将自己捧着的那本沉重的族规收了回去。他的目光也随着收了回去,专注地看着那本族规,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杰儿,你太让我失望了,太让我伤心了。你太单纯也太简单了。我不知道你的舅舅为什么不阻止你。你做了一件让史家祖先无法容忍的事,也是我无法容忍的事。你出去吧,让我清静一会。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史家不能没有为官之人,你既然身为史家的子弟,又是嫡传长孙,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在你母亲告诉我你的情况之后,我已经修书给你的舅舅,并让人送过去了,同时也带上了足够的银票,让你的舅舅为你在外面谋个一官半职。至于史镇的事,你就不要过问了。你所做的事由你的娘为你收拾。”
史成杰顿时怒气冲天,对着爷爷喊道:“你怎么能这么做,你无权安排我的生活,我有权做出自己的决定。”
“那你决定好了。”老太爷也喊了起来,目光直视史成杰,“你出去看看,你能指使得动一个家仆吗?没有我和你娘的允许,你在史镇什么也做不了。只要我没死,史镇和史家就要维护它的传统和尊严。”
爷爷的话让史成杰惊住了,他无言以对,爷爷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他一个被他忽视了的现实,史镇的真正统治者是爷爷和母亲,他将两人都得罪了,触动了两人都不能容忍的界限。这一刻他清醒了,他在这里是一个没有根基的人,以前所有的风光都是爷爷和母亲赋予的,失去了他们的支持,自己真的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的孤单,如此地没有立足之地。他不知道自己怎样离开了爷爷的书房,又怎样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回到房间,不言不语,目光呆滞地望着楼板。有三天的时间,他一言不发,吓得妻子清玉不知如何是好。
几天后,史老太爷派到江阳去寻找吴浩淼的人回来了,他带回来的信息让史老太爷和吴瑞芳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吴浩淼已经为史成杰在江阳市安排了一个官职,任江阳市水上警备署署长,负责江阳和鄱阳湖一带的水上治安,剿灭那些猖獗的湖匪。吴浩淼早就知道自己的女婿是无法在史镇长久地待下去的,因此也早就和江阳市市长打了招呼,江阳市市长曾在吴浩淼手下干过,吴浩淼对其有知遇知恩之情,因此很爽快答应了。同时他也早就听说了史成杰的威名,只是担心史成杰不愿屈就这样的职位。吴浩淼说,先将他安置在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说。就这样,当史老太爷派人找到吴浩淼时,吴浩淼便让史成杰早日到江阳赴任。
史成杰再一次离开史镇,在上船的一瞬间,回过头来望了一眼,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湖边小镇,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父亲当年的心情,父亲是怀着一种绝望的心情离开的,而自己呢,却是怀着极度的失望,他觉得这里没有自己可以留恋的东西了。他带走了自己的大女儿,他不能保证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爷爷不把她送到别的村庄去。女儿倒是非常地高兴,目光中充满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期盼,但愿她未来的生活是值得赞美和憧憬的。
“我请你们来就是要改变史镇人的观念,让孩子们接触到新的思想。因此你们不要理会这些议论,坚持你们的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天天背那些经书会让孩子们感觉枯燥乏味,那不是我办学的初衷。”史成杰听完何老师的话后说。
李老师说:“我倒觉得达琳应该来学堂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在你家里给她上课虽然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她无法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
史成杰点点头说:“我也有这个想法,不过要有个过程。在史镇推行一些变革还是有阻力的。你们的教学有效果的话,会改变史镇人的看法的,我相信我叔叔的那个学堂过不了多久就会办不下去的,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到你这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来读书。”两位老师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九
三天之后,史成杰等待的那个日子终于来到了。那天清晨,史成杰刚刚用过早饭,有佣人来请他到老太爷的书房里去。史成杰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来到了爷爷的书房。史成杰一走进房门,佣人便将房门关上了,显然这是爷爷吩咐的,今天是不容许任何人打断他们之间的谈话。房内的光线很阴暗,空气沉闷而又压抑,史成杰在门口站了一会,适应一下这房内环境,然后长出了一口气,便走向了爷爷。
老太爷坐在那把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太师椅上,背对着房门,像雕塑一般一动不动,也没有回过头来看一眼史成杰。史成杰走近老太爷,清了清嗓子后,叫了一声:“爷爷,你找我吗?”史成杰的声音像是挤压出来的,变得有些尖又细,史成杰也奇怪自己的声音怎么变成如此腔调,他对自己非常不满意,这声音首先让自己在爷爷面前低矮了三分。
老太爷依然没有抬头看史成杰一眼,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坐吧。”史成杰便在桌子旁的一张凳子上坐了下来。
桌子上放了一个用一块黄色缎子包裹着的盒子,爷爷的眼睛始终盯着那个盒子,目光中充满了虔诚、敬畏和忧虑。史成杰坐下后,便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爷爷的训话,他知道爷爷可能要训斥自己。老太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着沉默,似乎这房内没有任何人存在,只有面前的这个盒子。房间内的空气更加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了。但史成杰忍耐住了,他觉得自己今天面对的是另一场战争,在没有开战前,主帅是不能表现出半点慌乱和心神不安。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太爷这才开口了,但目光依然在注视着那个盒子,似乎那盒子里装载着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史成杰也开始在猜测着这盒子里面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老太爷终于开口说:“杰儿啊,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将你找来吗?”史成杰只是摇摇头,算是回答了。
“今天我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托付给你,”老太爷接着说,“那就是要将史氏家族的传家之物交付给你。”爷爷的话让史成杰感到意外,他今天是准备来向爷爷挑战的,可爷爷却没有提出那些引起众乡绅不满和自己辞官的事情,却反而说要将什么重要的东西交给自己,难道爷爷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设想吗?不,不可能。史成杰还是沉默着,在没有完全弄清楚爷爷的意思前,他决定再等待一会。
“我要交给你的东西就是桌子上摆在你面前的这个盒子。你不要小看了这个盒子,它可是只有史家的长子嫡孙才能继承的。它不是什么金银财宝,但比史家所有的财富都要珍贵。本来,是要将它传给你的父亲的,可你父亲一来不成器,二来不幸早逝,因此我只能将它传给你了。”
史老太爷停顿了一下,看了史成杰一眼,然后继续说下去,声音庄重、严肃而又充满期待,“杰儿啊,你可能会问,什么东西那么重要啊?我现在告诉你,这里面装着史氏祖先的遗训族规。我们的祖先是在北宋末年从中原迁到这鄱阳湖畔的,那时金人入侵,中原战乱,民不聊生。史姓家族的祖先们为保史姓子孙得以延续,转折数千里寻找到了这个偏僻安静的水乡之地,让我们这些史姓家族的后代们在这里能世代享受安宁,繁衍生息。这是我们祖先的英明啊。我们的祖先根据神的启示,写下了这部祖训,要史家嫡亲子孙永远遵守这部祖训。只有这样史氏家族才能生生不息,永远昌盛。我们家就是那位开创我们史镇的祖先‘史共公’的正宗后裔,而且是一直是长子长孙,没有断代,你就是我们史家在史镇的第三十二代嫡系传人。我已经老了,现在是该将这部祖训传承给你的时候了。每个接受这部祖训的史姓子孙都要向祖先盟誓,保证遵照祖先的遗训,维护史家的传统、荣誉和尊严。因此,杰儿啊,你今天也应该向祖先起誓。”
老太爷说完便凝视着自己的孙子,现在是老太爷在等待着史成杰的回答了。史成杰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爷爷了,他有点不敢对视爷爷那充满渴望的目光。但又不能不回答爷爷。他支吾了一下说:“爷爷,必须今天交给我吗?是不是还由爷爷保存着,爷爷现在还健康着呢,没有必要那么急就交给我吧。再说,我不知道这里面的祖训到底写得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读,是不是可以先交给叔叔,叔叔比我有学问,由他保管是不是更合适?”
“你说得有道理,你叔叔是知道这祖训的内容的,史镇很多人都知道这部祖训。但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这部祖训真迹。就是你叔叔也没有看过这部祖训原本。祠堂内保留了一份,但那是抄录的,是族下长者教训史氏子弟、断定宗族内是非曲直而用的。只有这一份是真迹,只有史家长子嫡孙才能保存,因此是不能交你叔叔保存的。”史老太爷意味深长地对孙子说着。
“可我怕自己保存不好,有负爷爷的重托啊。”史成杰还在推托着。
“杰儿啊,你是不能推辞的,保存它是你的责任。现在我来向你说说这部祖训的起源吧。我们史氏家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在那里就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也曾出过几个官吏。大宋之时北方金人入侵,掳走当时的两位圣上,中原大乱,群龙无首。我们的先祖当时就是史氏宗族的长者,对国破家亡深感悲痛,恨无回天之力,却又不愿为亡国之奴。于是,为保史家一世清明和史家的香火得以延续,便带着族下男女老小数十人一起南下。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走数千里,终于来到了这鄱阳湖畔。我们的先祖望着这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深为感叹,连声说好地方。本来他想在江阳落脚,但又觉得江阳乃世代兵家必争之地,以后难保史家不再受战乱之灾,于是稍事歇息,又带着全族老小继续坐船南行,深入鄱阳湖区。在茫茫的湖面上他们航行了七天七夜,便来到了现在的史镇湖面。那时这里蛮荒之地,湖岸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我们的先祖站在船头,望着那幽静起伏的湖岸对众人说,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安身之地,我多次在梦中见过这片土地,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家园。于是船就在这里靠岸了,史氏宗族的人便在这里开田垦荒,安家落户了。开始的十多年,史氏宗族的人并不顺利,男丁经常得怪病而亡,妇女生养的也以女孩为多。族下人开始怀疑这里是否适合我们居住,很多人也不习惯这江南水乡的潮湿多雨的环境,有人主张应该再寻他处安身。但我们的祖上没有听取大家的意见,而是独身一人离开了,族下人以为他离开了大家,再也不管大家了。人们开始埋怨,失望,可没有我们祖上的带领,谁也拿不定主意该向何方而去。十天后,我们的祖上回来了,而且带回了一个人,那人手执拂帚,头戴方巾,两眼如电,非凡人也。原来我们的祖上是到外面寻找高人前来指点,此人乃是当时有名的道人。那道人在我们史村的村前屋后、湖边山丘的周围巡查了好几天,对我们的祖上说:此乃福地也,居之上乘之处。祖上甚喜,乃对曰:可族下人多有病亡,人丁不旺啊。那道人大笑三声,便叫祖上拿来纸笔,写上:蛇走龙形,谨防节外生枝,支离则破碎;太阴之地,当是抑阴扶阳,阴盛则阳损。祖上对这三十个字不明其意,请道人指点,道人哈哈大笑,拂袖而去。祖上望着道人远去的背影,不敢阻拦,他知道这等高人,是不可强求的。从那天起,祖上一人关在房内,盯着那三十个字,想解读其中的奥妙,终不得法。后来,他走出家门,也到道人巡查的地方再去观察一番,想从中得到启示,他转了好几天,也没看出什么名堂。他非常失望,心想史家可能无福安身于此地也。他来到后山之上,暗自向上天祷告,请上苍给予明示。近一个月的苦思苦想,使他筋疲力尽,因此他在后山的山顶之上,有些迷迷糊糊似睡非睡了。过了一会,他觉得背后一阵冷风袭来,他正纳闷,三伏之天哪来如此阴冷之风呢?他回头一看,顿时魂飞魄散,一条大蛇从他身后游来,又从他身边游过,向史村游去,所到之处云雾缭绕,不一会整个史家村便淹没在云雾之中了。祖上大喊不好,想站起来冲进村子,救史氏宗族老小,但他的双脚像灌了铅似的,一步都无法挪动。他心急如焚,拼命挣扎,这才从梦中惊醒。原来他在山上睡着了,做了个梦,醒来时已是大汗淋漓。他下意识地向村中望去,村子安静平和,一切都太平无事,他这才慢慢地恢复了平静。他站起来,想往家中走去。就在他站起来的那瞬间,他清楚地发现,从史村,也就是现在的史镇一直到后山之顶连接起来的山脉,正是像一条舞动的蛇。我们的祖上顿时开了窍,这不正是那道人说的蛇走龙形吗?是的,史家的龙脉真像一条龙啊,但由于地势低洼,村前是茫茫的鄱阳湖,没有腾越之势,因此更像一条蛇。蛇乃小龙也,因此居住蛇形之地,也是史家之幸也。但蛇属阴性之灵物,不利阳气生成,故史家男丁不旺。我们的祖上回到家中,又花了三天的时间,琢磨道人留下的三十个字,最后他写下了这部史氏家族的祖训和家规。他认为道人所说的‘谨防节外生枝’,就是保持史家一脉传承,传长不传幼,而且长子长孙绝不能纳妾。为保史家阳刚之气,史家传承之人不能养育女孩,三五岁后应送往外村外姓寄养。我们的祖上还写下了族规,要求全族遵循。我们的祖上写好这部家训后,召集全族的男丁,讲述道人的留言和自己的梦境,并宣读了自己依据此启示而定下的族规。全村的人都同意了祖上的定下的族规,并表示愿意遵守。这就是我们先祖开辟史镇真实的故事,其他的传说都不完全正确,后代为纪念他,尊称他为‘史共公’,史镇上所有的史姓人氏都奉他为先祖。自那以后,我们史氏家族日渐兴旺,几百年来多次遭遇乱世,也未曾败落。乱世之时,史家人退隐镇上,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盛世之时,优秀子弟则能出去求仕途谋功名。这一切都是因为史氏家族的世代子弟遵循这些族规祖训的结果啊。后来,这部族规还不断增加,加了一些惩罚违反族规祖训的条款,形成了你现在看到的这部族规和遗训啊。守护好它,是史家长子长孙的职责,它关系到史氏家族的兴盛和名誉啊。”老太爷说完了,如释重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喝了一口茶。
停顿了一会,老太爷掀开那黄色绸缎,露出暗红色的盒子,看上去真的很古老。老太爷又用略显颤动的手从口袋里取出钥匙,把盒子上的锁打开。盒子被打开了,老太爷从盒子里取出用大红布裹着的一本并不厚的书,老太爷又把那层大红布揭开,里面还有一层蓝色的布,再里面是一层绿布,揭开这三层布,才露出那本被爷爷视为生命的,纸张已经变成黄黑色的族规遗训。老太爷双手捧着,庄重地送到史成杰的面前,眼神中流露出期待和留恋,他要史成杰接过去。史成杰没有伸手去接,他觉得面前的这本书像一座大山似的沉重,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沉重。
“爷爷,你先别忙着将它交给我。我有话要说。”史成杰严肃地对爷爷说,老太爷一脸迷惑,同时流露出失望和不悦的神情。老太爷也没有把手缩回去,而是依然注视着史成杰,等待着孙子把话说下去。
“爷爷,我想在你健康的时候,还是由你保存,在史镇只有你保存才合适。如果爷爷百年之后,我再接过来也不迟。爷爷可能已经知道了,我已经辞去官职了,也就是说,我这次回家就不再离开了。因此我随时都可以接受这部遗训。爷爷也可能知道了,我这次到各村租户中去,改变了一些以前的做法,这些做法违背原来的规矩,有些乡绅感到受了损失,不能接受。但我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从目前来看是受了些损失,但从长远来说并不是如此。农户的贫困让我感觉惊讶,爷爷倡导仁义,我以为我正是在实践仁义,我觉得我们史家有责任将我们史镇及其周围建成一个仁爱的社会。我在外面当官,带兵打仗,看上去很威风、很风光,但那是在杀戮、是在破坏,不是在建立功名。如果我能够把家乡建设好,让所有的人,不论是姓史的、姓陈的或者是姓李的都富裕起来了,那绝对不会比当一个什么将军的意义小。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相信是真的,但已经过去几百年了,我们的先祖不可能知道现在的情况,他们所定的规矩也是解决不了几百年后的问题。爷爷是深明大义之人,我想爷爷是不会错怪我的。”
老太爷依然注视着孙子,史成杰说完后,他依然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孙子。史成杰被爷爷看得非常地不舒服,他觉得爷爷的目光像剑一样,凉飕飕地直刺自己的心脏。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老太爷才将自己捧着的那本沉重的族规收了回去。他的目光也随着收了回去,专注地看着那本族规,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杰儿,你太让我失望了,太让我伤心了。你太单纯也太简单了。我不知道你的舅舅为什么不阻止你。你做了一件让史家祖先无法容忍的事,也是我无法容忍的事。你出去吧,让我清静一会。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史家不能没有为官之人,你既然身为史家的子弟,又是嫡传长孙,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在你母亲告诉我你的情况之后,我已经修书给你的舅舅,并让人送过去了,同时也带上了足够的银票,让你的舅舅为你在外面谋个一官半职。至于史镇的事,你就不要过问了。你所做的事由你的娘为你收拾。”
史成杰顿时怒气冲天,对着爷爷喊道:“你怎么能这么做,你无权安排我的生活,我有权做出自己的决定。”
“那你决定好了。”老太爷也喊了起来,目光直视史成杰,“你出去看看,你能指使得动一个家仆吗?没有我和你娘的允许,你在史镇什么也做不了。只要我没死,史镇和史家就要维护它的传统和尊严。”
爷爷的话让史成杰惊住了,他无言以对,爷爷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他一个被他忽视了的现实,史镇的真正统治者是爷爷和母亲,他将两人都得罪了,触动了两人都不能容忍的界限。这一刻他清醒了,他在这里是一个没有根基的人,以前所有的风光都是爷爷和母亲赋予的,失去了他们的支持,自己真的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的孤单,如此地没有立足之地。他不知道自己怎样离开了爷爷的书房,又怎样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回到房间,不言不语,目光呆滞地望着楼板。有三天的时间,他一言不发,吓得妻子清玉不知如何是好。
几天后,史老太爷派到江阳去寻找吴浩淼的人回来了,他带回来的信息让史老太爷和吴瑞芳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吴浩淼已经为史成杰在江阳市安排了一个官职,任江阳市水上警备署署长,负责江阳和鄱阳湖一带的水上治安,剿灭那些猖獗的湖匪。吴浩淼早就知道自己的女婿是无法在史镇长久地待下去的,因此也早就和江阳市市长打了招呼,江阳市市长曾在吴浩淼手下干过,吴浩淼对其有知遇知恩之情,因此很爽快答应了。同时他也早就听说了史成杰的威名,只是担心史成杰不愿屈就这样的职位。吴浩淼说,先将他安置在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说。就这样,当史老太爷派人找到吴浩淼时,吴浩淼便让史成杰早日到江阳赴任。
史成杰再一次离开史镇,在上船的一瞬间,回过头来望了一眼,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湖边小镇,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父亲当年的心情,父亲是怀着一种绝望的心情离开的,而自己呢,却是怀着极度的失望,他觉得这里没有自己可以留恋的东西了。他带走了自己的大女儿,他不能保证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爷爷不把她送到别的村庄去。女儿倒是非常地高兴,目光中充满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期盼,但愿她未来的生活是值得赞美和憧憬的。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