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56453
阅读:7121
发表:2016/3/29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妈妈的摇篮》第1-4章
1-4
5-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林江又提了喇叭过来对着王海、李华喊:我先请李华说。李华,你马上说。
李华张开了口眼睛却发呆,好长时间了才低低地发出来“哦---”一声就不见说什么。韦玉又马上踢了他一大脚,李华当即叫了“哎哟”一声马上瘫软下地去。一个民兵也随即扯他衣领提上来。林江又吼道:到王海,你快说。
王海受惊吓跳了一下,眼皮子翻上来,莫名其妙地叫了一声“啊?-”韦玉又紧跟着猛踢了他两大脚板,王海刹时便往后倒去。而站一旁的一个民兵又马上用长枪对准他吼了:”看你还不快爬起来!”王海这才啰啰嗦嗦的四脚爬了起来。
林江又吼:“看来这小崽都跟地主阶级同穿一条裤子了,同时斗!”可副区长伍云瑞马上摆手上来,说:“不是,不是,我的好首长,他们俩不敢说话只有我知道。这个由我来问话。”这姓伍的马上接了手提喇叭过去说了话:“王海,你不是跟我们说过,你在解放前跟地主干活一年到头下来,地主家天天也只供给你剩饭剩菜吃么?你不是说过你衣服破烂了,地主家也只丢一些破烂的衣服给你穿?”王海不敢答话,韦玉伸手过去扭了他耳朵,并吼他:“你聋了,首长问话你听不清楚?”王海扭脸过来看看正是韦玉。他又再看看伍云瑞、林江和李平几个,他们个个都虎起了脸。
他王海很害怕,于是发抖着说:“是---是---是这样。”伍云瑞马上笑了起来:“对喽,应该大胆揭发出来嘛!”林江此时大叫道:“把地主吴忠成、吴显给我斗了。”两个民兵马上用手按住了他们的头。
接着伍云瑞又端起了喇叭对准李华说话:李华,你不是跟我说过,解放前地主家逼你睡在牛棚里?还有你的孩子闹吃饭,地主儿就随便打骂你的儿子么?
可李华表情木然,诚实的脸此时显出一副痛苦的面容而没有马上回答。但他的腿肚子却马上给挨了一大脚板,他扭脸过去看,正是韦玉收脚板回去。林江还咬牙切齿用手指到他鼻梁骨上来不出声,他李平害怕了,只好说:是,是,真是这样子。
工作组都稍稍点头了。
这下,林江一伙又对准了吴忠成、吴玉民:地主阶级,都听清楚了吗?你们说你们没有剥削谁、压迫谁,王海、李华咋承认了呢?
吴忠成颤惊惊地抬了眼皮子上来说:你们那样强迫人说话。
林江立即举起了右手砸人,并打吼:“噫!地主老儿还敢顶嘴!给我打!”于是,那两个民兵用步枪柄,韦玉抬腿,林江还伸手过来抓吴忠成的头发,大伙儿便一阵拳脚猛砸下去。一瞬间,吴忠成就给打倒了瘫软在地上。吴玉民看得太心酸,哭叫了“天哪”,也同样挨一顿拳脚。吴显看爹被打成这个样子,也呼天抢地的叫道:你们——你们——这样打我爹,你们还是不是人呀------
他吴显的话都还未说完,便同样挨了一顿拳脚,也给打倒了瘫软在地上。在场的两吴家都哭不出了声,但林江他们也仍不放过这两家地主,照样命令两个民兵抓他们站到工作组的面前来,并当着全体群众的面进行批斗。而且县农会主席李平还接过了手提喇叭过去对准全村群众宣布了:乡亲们,下面就对地主阶级的财产问题作出如下处理:
1、对吴忠成户,没收17亩田8亩地;对两所房屋,没收盖青瓦的新屋作村公所给村干部办公,对盖石板房的旧屋,没收进门去的左面那一间分给贫雇农王保家居住;猪、牛、马、骡全部充公。2、------
两吴家地主一听到此,个个都昏倒了下地去不省人事。
林江接着挥手示意大家,大家都统统快去拉牛牵马打猪拉骡出圏来。
7
就这样,当天吴忠成的新屋就成了新社会的村公所给插上了五星红旗。旧居进门去的左手间也给工作组逼着在村里还不算最穷最苦的王保家搬进屋里去居住了。连新屋乃至老屋左手间尚存放的家具也不准抬出来。
直到过了四十多年去,陈英子都仍清楚地记得:就是从开批斗他们两吴家的大会并宣布没收他们的财产后的那天起,他吴家就永永远远地进不了那所漂亮的青瓦房的门了,连老屋进大门去左手边的那间瓦房,工作组也命令群众在前廊另外打穿石墙,新开了一道门给王保家。对房间里的小门一律锯木条用铁钉钉好起来。尽管英子到这个九十年代中叶已走到七旬,也就是马上要入土下葬了她也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那年那月那天待她苏醒过来后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来看时,担任副区长的伍云瑞还吼起了她:“慌什么?我们还保留800斤稻谷,200斤苞谷给你们,我们不会让你们就这样饿死的。”她英子转去看看新屋,可才到大门口就被背长杆枪的两个民兵推回来了。于是她又掉转头去看看旧瓦房,林江正指挥全村群众拆的拆前廊石块,做的在做木板门。韦玉还迎面走过来大吼道:别慌,只没收一间分给王保家,李领导讲话算话。
她英子当时一屁股砸到了地上去。
从此,她怎么想也始终回忆不起来,孩子的爷爷、奶奶以及她的丈夫吴显是何时清醒的,是谁扶了他们回家来的?她英子脑子头已没有什么印象了。她说她仅仅知道。那天,她一屁股砸到地上去后傻看傻哭,最后因泪眼朦胧,哭音沙哑而就那样慢慢倒伏下去。待她苏醒过来后,那时已是半夜,并且已坐到了这旧居的堂屋中,家头仅剩的一张四方桌上还点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哩。她英子的身旁同样坐着低垂下头的丈夫吴显及其他的父母。她记得不仅那晚也是从那天早上起就一直没有吃过饭啊。到第二天他们吃饭了没有她已记不清楚了。直到几十年以后,她方知道,她英子的丈夫以及丈夫的父母为何能回到家里来,那是群众出去背回来的呀。
从此,她家就一直诚惶诚恐,猪、牛、马、骡都给没收归集体所有了。粮食也给没收去了近两万斤。她只知道一家人除她和孩子,个个每天都在吃土药过日子,可是就只见她丈夫吴显日比一日康复,而丈夫的父母却一天比一天瘦骨嶙峋。以至不到三个月,孩子的爷爷吴忠成就提早归天界,而孩子的奶奶也同样卧床不起。当时,还是丈夫吴显亲自拆了自家楼板请村里几个木匠帮打了口简易棺材草草将其父殡埋了去。那年月好凄惨哟,她英子说她一直整整十几年没有笑脸。
然而哟,这哪算完事?一直有好几个月卧床不起的孩子的奶奶(即吴显的妈)也仅仅只多活了一个多月,同样在那年初秋便命归黄泉啦。而对于当儿子的吴显咋好处理后事呢?她英子在当时仅二十四周岁,在孩子的爷爷未辞世前,她是最怕见死人的,特别最怕见没有棺材装殓的死尸。可是,这回不仅仅只看到,还轮到自己亲自主持后事了。这一次,她丈夫吴显怎样找寻家里能够剩下的一块楼板也竟找不到,最终只有请人去帮忙砍来几捆竹子,刀破成竹片,编成“门板”,然后用四块“门板”夹好死尸,用稻草绳捆扎好,再请四个大汉用杠子抬到山上去下葬。瞧那惨状呀,都简直教人看不下去了。直到这年这月的她,本来早身怀有孕第二胎,眼看顶多过了秋后的次年三月就得分娩,偏偏因过度悲伤,营养不良加严重失眠,恰安葬孩子的奶奶去不过半月就流产了。
而且,在解放前一年就出生的大孩子,也因为一场高烧且且因为是地主的根而不能进入新政府的医院治疗而在那年冬季夭折了。连是大男八汉的丈夫吴显此时已临近大年夜了却偏偏会出现大脑失灵发起了疯来。而她英子本人又只会天天抹眼泪哭鼻子无任何办法。幸亏有她英子的老爹东跑这西跑那到处去为他的苦命女婿寻草药,熬的熬汤喝并请众人来押着他喝,打的打针有近半年多时间才见好转。此后,人民公社又经常派干部下来传话,命令他吴显,吴玉民,吴三坤等“四类分子”须常去给公社干部砍柴扛柴,挑水,背煤。直到此时此刻,他吴显才清楚地认识到,为了不让吴家断子绝孙,他必须老老实实的为人民政府为领导服务为干部干活,将来他才至于有子有孙,能同样发家发户。
在那个年月里,他们就是这样因为家庭成份被划归“四类”的。一旦政府准备开会,他们就必须提前几天去砍柴,去挑煤,去担水,去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于小两口勤劳,恳干活,他们哪年的吃饭问题都基本上解决得了的。尽管从五零年起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一些穷苦人家到入社。为此她还记得从办互助组接着又办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又再跑步跨入轰轰烈烈的五七年人民公社运动,他们小两口也能凭谷糠勉强填饱了肚皮。但自英子流产,大孩子夭折,吴显发疯又治好后有五、六年时间,即吴显都步入三十一、二,英子也是三十虚岁了时,左邻右舍都总不见英子身怀第三胎,吴显为此也焦心起来。英子本人也很着急,常常幻想去哪里寻阴阳先生或巫婆帮忙算一算,看看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算了?是不是就因为一连遭受那样大的挫折而妨害了生育------他们家就因此特别是英子为肚皮不会胀鼓起来而实在焦心啊。
在那样的年月里,英子说她当年就是那样昏昏沉沉的把日子打发过来的。好歹集体大锅饭把饭做到了临近大年夜。有一日她英子忽然感觉得下腹部有点疼痛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有如此感觉,她这回真在丈夫面前露出了笑脸。吴显看她怎么会高兴起来便问其缘由,她便毫不保留地将小腹疼痛的消息说给他听。仅为此一点,他吴显莫不猴跳鼠跳起来。
8
然而,他吴显毕竟是地主的根,毕竟是那个轰轰烈烈年代里中国阶级斗争的对象,他如果稍不听使唤,即便是他父亲的命运。她英子清楚地记得,大跃进的年夜饭一过,他们那些“四类”便被征发到北国边陲去垦荒种地了,究竟是去哪儿?她英子根本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而且她英子也原以为,因为是“四类”家庭,政府征派出去垦荒挖地也只不过像命令他去砍柴那样就是个把月时间,顶多一年半载上级也得放你回归老窝来,而哪个会曾料到,叫他吴显一去就真去它几十年呢?她说她有好些年差不多都要变成望夫石了。
天哪,可怜的苦命人,从那个五七年正月间就见不到了相依为命的丈夫了。究竟是死是活?没人告诉她,她的丈夫究竟是真在哪里?天哪,肯定是命中注定了,注定了她这一辈子必须吃尽苦头,必须守寡。难哪,她说她为什么总要遭受老天爷如此大的惩罚哟?她说,也许因为孩子一生下地来没见到爹是什么样儿才那样忌恨她,才那样对她不敬也不孝吧?当然,也因为她这个家没个男人教育孩子,阿非如今才听信他老婆不孝顺老人而远走高飞吧?命运哟天爷哟,你为何总要这样捉弄人------
打从那年起,她陈英子就不止一次在众妇人面前谈到,她从此再也闻不到男人的汗腥味了。
第 二 章
1
众相邻都说吴非这小崽真是没孝心。五九年生人,不说已到九十年代中叶,就是只在八十年代中叶甚至只是那七十年代中叶理应也该很懂事,大脑也该成熟了。为子为女,理所当然应会可怜天下父母心。为父为母,谁不望子成龙?
偏偏,吴非却在母亲眼下成蛇了。老妈陈英子一位寡妇啊,而且比别的女人都寡得可怜,丈夫正月离家,直到深秋才产下吴非。你说,孩子能从哪儿想象得出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而且,还是在那样轰轰烈烈最讲究天天不忘阶级斗争的年月里,做母亲的如何想办法动脑筋才养得了家糊得了口哩,对于当儿子的吴非是不可能一掉下地来就这样长大长高啊。一位标小伙善吹牛的年青人,不知是在哪年哪月就已长高有一米七八,体重一百四十多斤。莫非他真的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材料?非也,吴非这小崽还是在七六年就读到高二毕业,并且当妈的英子说即便苦就苦了但再苦也要让他读过够。其结果一直让他读到了八零年一连补课好几年补够了都考不上什么学校了为止。
英子啊,一位寡妇,对独儿独苗不易教育好确实也该承认。特别是在没个父亲的家里,男孩子是不大听母亲管教的,何况他已长大长高,是该配对早该当家了的人哩。从他不愿补课起这十多年来,他年年都在社会上浪来荡去。他天天游手好闲,爱吃懒做,又讲究穿着,大忙小忙也不来帮妈一把。而谷子一成熟他却很快知道了。特别是秋收一来到,当妈的一要打谷子来家了哪天,他就会在你仅打谷子收来家后的第二天便回来大挑大挑地挑出去低价卖给了粮贩子,然后将所得钱币坐趟车跑去大州城吃喝嫖赌,再买起上等皮鞋又购好料西装回来潇洒一番。那些会可怜英子的人问了他吴非:“你既然这样爱吃爱穿,何不努力点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去毕业后抓到工资随玩?”此时不争气的吴非这小崽咋说呢?你瞧。“谁教老的是地主?谁教家庭成份不好上级咋录取你进好学校?”就如此,知情者就不得不笑了:从七六、七七年以来,中国哪还天天都抓阶级斗争呀?
此时此刻的吴非无言以对,唯一的办法只好逃之夭夭了。
2
八十年代末,吴非已在社会上浪来荡去了那么多年,仍找不着什么合适的事来做。当
然也不是没有什么事可给他做,但对比较轻松收入又高的职业他没有文凭且也没能力去做,重的累人的职业他又不愿意做且也做不下来。而且,游手好闲惯了,他最怕苦也最怕累,若教他吴非去挑大粪拨菜那可补他一架大彩电他也绝不会干的。
说实在话,光阴真的似箭。从八零年起没过好几年去,他吴非就是超三十岁的人了。可临近九十年代了,他吴非也仍光棍一条。左邻右舍都跟他说了不少次媒,可人家姑娘就总嫌他懒,嫌他生活无节制,嫌他不会营生。说起来,最讲究男方须有个好前途,既追求理想,又定下奋斗目标,并希望尽快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的姑娘,哪怕人再丑也不会追求他吴非的。好歹到了这九五年夏季,有个飘游浪荡,早年不会抑制个人感情的失身姑娘经人介绍看上了他吴非,并发誓了要“重新做人”的青楼女。他们才结识不到一个星期吧,两个狗男女就很快“二合一”了。从此,吴非这小崽也开始带她回家来看看了老妈陈英子。直到此时此刻,不仅只有陈英子为多年光棍的儿子感到高兴,就是左邻右舍,全村男女老少都为阿非这懒鬼终于能找上了个好媳妇回家来感到高兴。
从此,人人都说,吴非这回有了老婆来管教,形象肯定有所改变了吧。就连当妈的英子也如此认为。然而,谁又会想象得出他们都是“一丘之貉”。可以说,这两个狗男女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家教不良,且也深受社会肮脏的冲击,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恶习,如此,甭说他们很快不谋而合,却也算半途遇“知音”了。
但可怜一生都勤劳俭朴惯了的众乡邻咋会明白他们的底细呢?特别是当妈的陈英子即使已翻过六十甲子去了,可从来都是每天天一麻麻亮就起床并恰一做好早饭后就扛犁挂锄牵牛就上了工,连中饭都是在田边地垦上吃冷饭,口渴了随便喝点凉水就又拼命干,一直干到天快黑定了,甚至有的天是伸手不见五指了才开始牵牛扛犁提锄返回家来呀。你说,当农民又特别是在没个男人的寡妇家里,更特别是在英子都六十多岁了儿子又七高八大却不争气,不会孝顺母亲,而母亲陈英子早应该当奶奶,早应该在家带孙孙、早就不用干重活了的这样一个老人,你说说该咋好安排糊口呢?
曾有人常说,自己养自己都养不活,你说这个人是不是个大草包?确实,吴非就养不活自己,他的生计问题全靠老妈一人承担。本来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陈英子和儿子吴非尽管只分到两人的田、两人的地,但家里都因为当妈的英子勤劳肯干,能将一些稍平易积水的地块改打成了足有四亩多的田。是这样,不说粮食才仅仅够糊口,就是众乡邻有些人家户一到青黄不接粮食吃不够的时候,都也会来跟她英子借粮了。
为此,哪怕吴非在八零年考不上什么学校不愿读书了,从八一年起就年年都只会偷老妈的五几百斤谷子卖掉换钱回来买好料衣裳穿。可他们的吃饭问题也是连年有余有剩呢。加上新时期政府也大力提倡搞坡改梯工程,她英子的旱地改水田也无形中得到不少益处。特别从村里有排灌站后,她的那些仅稍平些的地块一经整理也能打成水田了。想当然,从队里原只分给的还不到一亩一分的田加上自己的旱地改水田,她这个小家呀也就基本上有五、六亩水田了。至于讲旱地呢,就当然只剩下了一、两亩挂在高山斜坡的地方。
说起来,当妈的英子是一年到头都基本上泡在水田里,就跟她的那头老母牛一样,永永远远对黄胶泥怀着深厚的感情。说起来,人是太累太苦了,但收入多又不得不教当妈的英子强行忘掉疲劳。可以说,按责任田,年收入还不到一千三百斤毛谷,且还要完成上交国家公余粮,则每年所能得到进肚子去的也只不过一千来斤毛粮。但从她英子自己会搞“坡改梯”以后,家里收入无形中也能徒增到三千多斤稻谷了,特别是在八四、八五、八六那几年,因老天风调雨顺,哪一年的毛收入也是近四千五百多斤。
当然,说家里收入多,她当妈的陈英子也卖粮出去买肥料多。且不争气的儿子又随便乱卖掉的也是每年有一千多斤。但是,尽管母子俩都卖掉了粮食出去大约二千五、六百斤,她们仍剩下一、两千斤毛粮。而且,旱地里的玉米又还有四、五百斤,黄豆有四、五十斤至六、七十斤。为此,对吃饭吃菜吃油是不用担心了。也因为家里有收入,英子尽管在八五年已有六十岁年纪了,仍能请来石工木匠另建了三间高架屋。这都全靠她每年勤劳喂得一头大猪的结果。至于原先在解放初被划成地主,连吴非的爷爷吴忠成所修建的旧瓦房也给划去了左手间给王保家居住了。但英子一个寡妇很争气,田一分下来后她很快能够在八一年在其右手边多加了一间房。
为此一点,谁不承认当了一辈子寡妇的英子太勤劳了呀。或许因为吴非母亲陈英子有两幢房屋,或许是因为吴非家粮食收入多。他吴非这小崽尽管年近四旬了随便找个媳妇来家也才不成问题吧。
3
多亏当妈的勤劳,儿子不争气母亲争气。英子原以为这辈子肯定见不到孙孙了,但终于在她早就跨过六十大寿后的九五年夏季,吴非这烂崽也会在那么一天傍晚领来了个标致女孩进村。村里年青人个个都挺羡慕极啦。大家感觉得吴非这小崽还有两下子,同时也说了吴非原先或许因为找不到媳妇,他才无心干活吧,这回肯定改变形象了。“新媳妇”尾随他吴非来到家,既随便去看看了新房子,又看看了老瓦房。天正擦黑,当妈的陈英子这才牵牛又背一箩草回家来。穿短裙配短袖衫留披肩发的风流女郎倚在门边说了话:“是奶,回来了。”此时的吴非从堂屋跑出来。见了妈,纠正说:“不是奶,是我妈回来了。”当时的陈英子因为视线模糊而没有看清打扮时髦的漂亮女孩。当妈的先打牛进圈去,然后才背起她的大背箩草进屋来。
只有此时,当妈的陈英子在四十五瓦的电灯光下,才看清了那已闪进屋来站在一边的“仙女”——乳红的紧身短袖衫套浅黄的齐膝短裙。她那乳峰微微凸起,身后甩一绺披肩发。瞧其打扮,这莫不是城里小姐?当妈的于是在脑子头说了:约有四尺八、九高的一个好姑娘哟,她咋会跟阿非这懒鬼来家?你看她薄薄的嘴唇,不胖不瘦的蛋形脸,看上去比阿非这烂崽小得多了。今晚---今晚咋办?莫非他们早就勾搭好了?是时,当儿子的吴非马上作了自我介绍:“妈,她叫姗姗,上个月我们就相识了。”当妈的马上点了点头:“哦!”脸上慢慢露出了一丝笑容,看看对方说:“好,你坐吧。”话恰说过她英子就进厨房去喝了半瓢凉水。
这时,突然从门外边传来了很响的鞭炮声。吴非赶忙去开门,果然是哥们一人提一壶酒,鞭炮正一串接一串地点着。大家嘻嘻哈哈地站在门外边观赏火花。小伙子们一见到他吴非,都拱起了手:“恭喜恭喜!我们盼的就是今天。”吴非也拱手道:“谢谢了!哥们,弟们,谢谢了!”鞭炮声恰响过,哥儿们便一窝蜂挤进了堂屋来。吴非急速跑去寝房抓来了几包好烟丢在桌上,且随便撕下了一包一人给敬一支过去,说了:“请坐!请坐!大家都请坐!”当妈的英子也连连说了:---真关心---真关心!来坐!都来坐!
此刻的吴非叫妈到厨房来悄悄问了话:“妈,人家一晓得就提酒来贺了,家头还有没有什么菜?”当妈的此时也说了:“只留得一点做油吃的腊肉。”吴非很焦急,说:“怕不够罢。”但对儿子都三十七、八了才成个家,此时当妈的也不得不说了: “那你快去拎鸡来,多加一道菜,也勉强够吧!” 吴非去抓来了自家仅有的一只公鸡来。这下她娘儿俩就忙不过来了。这晚,也是直到晚上十点过几分,当妈的英子和儿子阿非才做好了饭菜,摆到桌面上来宴请了村里的“客人”。
4
这一晚,过来恭喜吴非的年青人先喝了点酒吃了点饭摆了一、两个钟头的龙门阵后,再猜拳打码了大半个晚上。直到凌晨三、四点钟了才见几个东倒西歪的返回了家去。其余的二十多人仍留下来大声武气地向他阿非祝酒,然后又分边继续猜拳打码。连姗姗是什么时候摸到了阿非的寝室去休息,大家都不得而知了。最后吴非也跟这些哥们一道,干脆趴的趴在了桌面上或者长条凳上;躺的躺在地上打呼噜睡着了。这一晚他吴非家的堂屋里,那酒气好难闻哟——吐的吐,尿的尿;有的人满嘴是泡泡;有的人的脸,衣裤都还挂着饭粒以及嚼碎了和嚼不碎的肉片。瞧这一番景象,毫不令人恶心。
天都亮了好久,也没见人酒醒过来。当妈的陈英子一起床来,见到这番景象,本来是要痛骂这些似乎一辈子也见不到酒肉的龟孙龟儿的。然而转念一想,他们也是因为阿非这烂崽能够在三十多岁了的今天能领来一位好姑娘才喝成这个样子的。以往有谁会来你家喝酒呢?说起来,都是他们喝他们的酒,是人家瞧得起孤儿寡母啊。她当妈的一想到这里,也就没有骂了谁(包括儿子在内)。尽管屋里气味难闻,她也悄悄的用铲子铲了煤渣来盖住了他们的呕吐物和尿水,然后再轻轻的打扫出去。
直到早上十点来钟,一些老婆子见人不回去了才亲自找上门来骂了她们家的龟儿或龟孙:“我还以为你们死定了,准备来收尸去火化哩。”有的脚都未跨进他家堂屋来就破口大骂了她们家的儿(或孙)起来;有的一进屋来看见他们的衣服裤子脏得不能再脏了时,便不得不发了脾气大吼道:“是谁从屁眼给罐进去的呀?就是想死也得要到一边去死,不要死在了人家的屋里惹麻烦。”村里所来的老婆子们都如此大吼。她们吼了大半天,才见趴在桌子上的,趴在长条凳上的小伙子们揉的开始揉起了眼睛,摆的开始摆头。而醉得太厉害的小伙子们此时也不得不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一个看一个,彼此间都笑了。直到此时此刻,小伙子们这才一个二个歪来倒去的离开了吴非家。
至于新媳妇姗姗确实也是个大懒鬼。头一天刚到新“家”,刚迈进人家的门来,第一个晚上就睡到了第二天上午九点过钟方起床来。她起床来的那阵子,地上的“垃圾”早给当妈的英子清除干净了。唯见大、小碗盘和酒杯、茶杯、筷子还搁置在桌子上,却没有帮当妈的抬到厨房去洗干净,反而还连连吐口水跑出去,干脆跑到离屋子远远的地方去找一块石凳坐下来。且一坐就坐了一、两个钟头也不见返回到屋里。直到将近早上十一点来钟了,那些所提酒来吴非家恭喜他们又喝醉酒的年青人一个二个各回了自家去时,可她姗姗也总是没有回屋来。
这一早上当妈的因为起早来就开始清扫了垃圾,两个钟头后才开始烧早饭又花去一个多钟头则时间便晚了,就因此也没能早早上山割了草去。就因为忙做饭罢,当妈的英子也就没有时间出来请儿媳姗姗回房去聊聊。不过,新时期已不是父母亲包办婚姻的时代了,她姗姗也不需要老奶出来请她回屋去的。现在的年青人,都是“哪个人”跟“哪个人”才谈得拢。直到此时此刻,醉酒不成样子的吴非才揉揉眼睛跑出来叫了她姗姗回寑房去。
5
他俩确实好吃懒做,他俩确确实实是一对狗男女。姗姗究竟是乡间农家还是城里贵族阔少?这个暂且不谈。反正,在乡邻眼里,老人们都看这样的媳妇不顺眼,连还没有讨上媳妇的小伙子们日子久了都会对姗姗产生反感,有几个甚至还要这样说:我这辈子讨不上老婆也宁愿光棍一条。另有极个别的小伙子还嘴出脏话说:---换到我,若真的只碰上姗姗这样的骚货,宁愿生锈也不娶。
难道她姗姗真的那么让人恶心?众人都认为如此。总之,在当妈的英子心目中,有谁会有六十多岁的陈英子最了解?姗姗才过门来跟阿非这烂崽配成一对的第二天。吴非昨晚的酒到这中午来清醒多了,便出去喊她回到寝室来聊聊,可她姗姗才回屋来陪阿非聊不上三句,就转了话题。她说:“非,我心肝,我这样跟你来就算结婚啦?”吴非可手拍她臂膀笑了说:“既然来啦,不为成家又来做什么呢?我们都长大了。”姗姗马上用手指了指老木床,白蚊帐和窗台下唯一的一张三抽屉,说:仅这些,没买什么就算成了家?
吴非可笑了手抚摸着她的脸说:唉,亲爱的,你的意思我会跟妈说。
姗姗两手推他:那快去吧。
吴非跑出寝房来,对妈说:妈,我带姗姗来了,要打算买些家具。
当妈的一时面露苦恼的神色说:买家具?现在青黄不接,手头空啊。
当儿子的吴非马上虎起了脸,大吼道:人生大事,你不为我着想啊?
话恰吼过吴非就咬牙切齿地用手指了过来。
当妈的英子一时差不多掉了泪下来:非呀,从收割以来,我们卖去了多少粮食?你到楼上去看看究竟还有多少谷子吧。
吴非这小崽马上叮叮咚咚地爬上了楼梯到楼上去翻看了几个大囤箩瞧瞧。确实剩不到三几百斤毛谷了,如果都卖掉了咋吃饭?对这个问题不用人提醒他也知道。况且,新媳妇才过来,总不能现去借粮来现过日子吧。只要在哪天一提起口袋出去现借米下锅,姗姗不会说她是嫁来缺粮户么?这样,她一跑,他阿非不照样光棍么?吴非一看到家里囤箩空,他好苦恼啊。他阿非从楼梯跑下来,又问妈:妈,难道家头真的没什么了么?
当妈的因为儿子平时乱花钱乱卖粮食,便说:还能有什么?只有房子了。
吴非这烂崽可急了,问:那猪呢?
“只不过百来斤毛重,管什么钱?”妈说。
吴非在屋里背着手转来转去,最后说:再小也得卖了。
当妈的回厨房去,不看他说:那年底不吃油算喽。
吴非又追到厨房去吼起了老妈:不只卖猪,连牛也要卖,我成家是头等大事。
妈在厨房里边烧菜边说了:---那以后也不吃饭喽。
“你说什么?”吴非立马跑过去踢了老妈一脚,又大吼道:“不给也得给!”
话才这样说过他阿非便甩手跑了出来。
这天,当妈的陈英子就在厨房里伤心地抽泣起来。瞧那惨景哟好凄凉。
6
那天,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才吃中饭的她们家是那么静悄悄。当妈的把菜做好端出来放到了桌子上去。儿子、儿媳也不见钻出寝房来。她当妈的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寝室里做什么没有,也没好意思去喊。她英子闷坐了好久,她当妈的才不得已站上来走进烂崽的寝室门边,轻轻喊了声:姗姗,快出来吃中饭喽。
“哦。”里屋里传出来那烂姑娘答话的声音。大约过了三几分钟,这对狗男女才打开寝房门出来打水洗好脸后坐到桌子边来。
当妈的面带愁容,表情极其苦恼地吃闷饭。当儿子的吴非却一脸骄横地大口夹菜塞进嘴里。新媳妇也埋着头,一声不响地吃着饭,眼角时不时观察他们母子的动向。就在大家都已添过了第二碗饭之后,当儿媳的姗姗不得不打破沉闷已久的空气说了:妈,我不说来您老不知道,我已是您老人家的儿媳了。从上个月起我就真心诚意地跟了阿非同甘共苦。但因很多原因,一直拖到昨天才能够来见见了您老人家,这很突然吧?
当妈的可差不多带了泣声说:姗姗,你不要这样说,我也是过来人。你能够瞧得起阿非,我咋不高兴?只是---只是我当苦家,没有准备好什么等你们,我实在对不起你。
姗姗放下了碗筷,说:妈,我不应该选择这时候来,旧历五、六月间,农村确实青黄不接。偏偏就不会思前想后,就匆匆忙忙跟了阿非来,连衣裳都没带。
她姗姗一说到这里便自个儿笑起来,且也感觉有些害羞埋下了头去。
当妈的立刻明白了,说:姗姗,男婚女嫁,有儿就得娶媳,什么东西都难道要娘家陪送么?只是---只是我当这个家太苦了,买不起什么好的东西等你们------
见她们说话确实“投机”,吴非这烂崽今儿打破惯例,自会收拾起碗筷到厨房去了。
姗姗抬起脸上来又说:妈,你老人家也知道,现在已跟以前不一样了,原来只要有块草席没床蚊帐也可以结婚。当然,我们何须追求好的?觉得只要有床蚊帐,有床被褥,有张床单就足够啦。
当妈的听出了“话外音”,马上表态说:我不反对的,我也希望我的子孙发达,你们的事,就由阿非去处理来吧。
经当妈的这么一讲,次日一早吴非就坐了第一趟早车上城里去联系“生意”了。又再翻到次日,果然有一架拖拉机开进了他们村里来。吴非即刻请哥们几个来帮忙拉猪牵牛上车去。然后,在车子发动之前,吴非即从司机手里接来了一把钞票。随后,吴非就在第四日早上乘了早客车进了趟城去,又包了一架盘式拖拉机拉了一床席梦思、一套茶几、一套边角组合柜和一套沙发,以及一大口袋装着被褥、床单、蚊帐、枕套之类回家来。吴非又请哥们几个帮抬了家私回家去全部摆放在了他和姗姗住的房间里花花绿绿了。
7
从此,家里没了猪,没了牛,连活儿当妈的也懒心干了,草也少割了。人一天比一天更显得愁眉苦脸了起来。然而,作为农人,特别是勤劳俭朴惯了的英子这类劳动妇女,会有闲心呆在家里天天吃了又睡,睡了又吃吗?在忙碌的夏季里农人毕竟忙碌。尽管秧苗早已插完,已不再需要用牛来耕田了。但除草施肥却是一大忙事。加上田又多,即使少割点草也几乎是天天泡在水田里。当妈的整月整年都是一天到黑地干活,可是回家来他们小两口仍然躲在他们的狗窝里在玩他们的“新鲜事”。无论挑水做饭,还是辟柴打煤也好,他们都要等着老妈一个老人去做来。有时候哪怕三更半夜了他们小两口也要等着她当妈的英子回屋来挑水做饭做菜。每天早上他们小两口又不会比老妈早起来,天天都照样是当妈的在天仅麻麻亮就起床来烧火做饭好后再上了工去。而且,这两个狗男女一不管家二不管事,吃菜吃油又讲究吃好的,当妈的没钱去赶场,又只好卖粮。
就这样,他们这两个狗男女才回家来不到两个星期,当妈的就卖掉了一百多斤玉米,三十多斤黄豆去买菜买油买辣椒回来过日子。有些天他们觉得老的做菜不合口味,还偷偷卖点粮食给村人去换它几个至几十个鸡蛋来独自开小灶。可老妈连蛋汤是什么样儿也见不到。而赶场天一来,吴非、姗姗小两口又只会潇洒上乡场进面馆。老妈如何卖粮换钱去买油买菜他们一概不管。左邻右舍众乡亲都说,吴非都快四十岁了,姗姗也近三十岁了,理应早就由他们来当了家。因为当妈的快满七十了,早就该休息早就该不管了家务事的老人。然而,他们小两口就偏偏不会可怜老人,偏偏不会孝敬老人你咋说哩。
老的大明摆起卖粮当家买油盐,年青的又暗自卖粮买鸡蛋,买鸭蛋买猪肉、牛肉,甚至买鸡来杀吃。他们就趁老妈上工后悄悄开小灶办好生活。因为是背着老妈干的,想当然,吴非总不能留汤剩菜。在吃饱了之后再裹进小屋里玩起他们的“新鲜事”。这样,即使老妈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做饭做菜他们肚皮也不会打紧。而忙碌一天到黑,全身都腰酸腿疼了方回来又还要做饭做菜的老妈咋知道他们在家会玩什么鬼把戏呢。因为自己早上洗干净去的碗筷有多少个晚上回来也照样有多少个,就连锅瓢也同样洗刷得干干净净,跟当妈的离家出去时一样啊。
不过,她当妈的是不会相信这两个狗男女会像她一样挨得了饿呢。她轻手轻脚地上楼板去查看她的囤箩,确实谷子少得可怜,玉米也少得太快,就连黄豆也剩不到头十斤了。她英子想,这不是有人卖它它会飞到了哪去?她有好几个晚上想责问阿非,但又怕伤了他面子,也扫了媳妇的脸。况且,他吴非已三十好几了才带得个好媳妇来。若她姗姗这样一跑,她当妈的不是怕儿子打,但她难道不怕人家姑娘一灰心,有朝一日会跑出去,让儿子又再度光棍吗,更教她英子这辈子以至下辈子都永远见不到孙孙了吗?她说她经常用“忍”字挂在额头上,贴在心口上永远铭记着啊。
吴非确确实实在偷家哟。他为了迎合妻子的口味,尽量趁老妈外出做工之机,每次都悄悄卖掉了家里十几斤大米或十几斤玉米,甚至几斤黄豆出去换钱来独自开小灶办好生活。对这样的“新闻”,村里哥们是知道的,连邻舍一些大人也看见了。但人家都怕他吴非会报复,则谁敢说给他老妈陈英子听听哩。就因他吴非这样偷家卖粮食,他俩来家住仅四十来天,家里粮食就给卖空了。待当妈的见囤箩里只剩不到五、六十斤毛谷时,他吴非却在那么一天晚上跟老马提出,他们要进城去租房住找寻生意做做弄些钱到手才活得下来的打算。
此时,当妈的也不得不规劝了他们,说,玉米也快成熟了。待玉米收完,接着就是忙收稻谷来家。你俩是不是帮妈收了玉米打了谷子来家再进城做生意呢?此时的姗姗完全改变了态度说话:谁教你没大烟(鸦片)给我们花,我们只好外出打工求财了。
当妈的一下子愣了起来,说:大烟?连大洋是什么样儿我连见都没见过哩。
不过,他们执意要走,就真的去请了柴油改装车过来帮忙他这两个狗男女把家具拉返回城里去租房子住下来了。村里还有谁敢再劝劝他们呀。
8
李华张开了口眼睛却发呆,好长时间了才低低地发出来“哦---”一声就不见说什么。韦玉又马上踢了他一大脚,李华当即叫了“哎哟”一声马上瘫软下地去。一个民兵也随即扯他衣领提上来。林江又吼道:到王海,你快说。
王海受惊吓跳了一下,眼皮子翻上来,莫名其妙地叫了一声“啊?-”韦玉又紧跟着猛踢了他两大脚板,王海刹时便往后倒去。而站一旁的一个民兵又马上用长枪对准他吼了:”看你还不快爬起来!”王海这才啰啰嗦嗦的四脚爬了起来。
林江又吼:“看来这小崽都跟地主阶级同穿一条裤子了,同时斗!”可副区长伍云瑞马上摆手上来,说:“不是,不是,我的好首长,他们俩不敢说话只有我知道。这个由我来问话。”这姓伍的马上接了手提喇叭过去说了话:“王海,你不是跟我们说过,你在解放前跟地主干活一年到头下来,地主家天天也只供给你剩饭剩菜吃么?你不是说过你衣服破烂了,地主家也只丢一些破烂的衣服给你穿?”王海不敢答话,韦玉伸手过去扭了他耳朵,并吼他:“你聋了,首长问话你听不清楚?”王海扭脸过来看看正是韦玉。他又再看看伍云瑞、林江和李平几个,他们个个都虎起了脸。
他王海很害怕,于是发抖着说:“是---是---是这样。”伍云瑞马上笑了起来:“对喽,应该大胆揭发出来嘛!”林江此时大叫道:“把地主吴忠成、吴显给我斗了。”两个民兵马上用手按住了他们的头。
接着伍云瑞又端起了喇叭对准李华说话:李华,你不是跟我说过,解放前地主家逼你睡在牛棚里?还有你的孩子闹吃饭,地主儿就随便打骂你的儿子么?
可李华表情木然,诚实的脸此时显出一副痛苦的面容而没有马上回答。但他的腿肚子却马上给挨了一大脚板,他扭脸过去看,正是韦玉收脚板回去。林江还咬牙切齿用手指到他鼻梁骨上来不出声,他李平害怕了,只好说:是,是,真是这样子。
工作组都稍稍点头了。
这下,林江一伙又对准了吴忠成、吴玉民:地主阶级,都听清楚了吗?你们说你们没有剥削谁、压迫谁,王海、李华咋承认了呢?
吴忠成颤惊惊地抬了眼皮子上来说:你们那样强迫人说话。
林江立即举起了右手砸人,并打吼:“噫!地主老儿还敢顶嘴!给我打!”于是,那两个民兵用步枪柄,韦玉抬腿,林江还伸手过来抓吴忠成的头发,大伙儿便一阵拳脚猛砸下去。一瞬间,吴忠成就给打倒了瘫软在地上。吴玉民看得太心酸,哭叫了“天哪”,也同样挨一顿拳脚。吴显看爹被打成这个样子,也呼天抢地的叫道:你们——你们——这样打我爹,你们还是不是人呀------
他吴显的话都还未说完,便同样挨了一顿拳脚,也给打倒了瘫软在地上。在场的两吴家都哭不出了声,但林江他们也仍不放过这两家地主,照样命令两个民兵抓他们站到工作组的面前来,并当着全体群众的面进行批斗。而且县农会主席李平还接过了手提喇叭过去对准全村群众宣布了:乡亲们,下面就对地主阶级的财产问题作出如下处理:
1、对吴忠成户,没收17亩田8亩地;对两所房屋,没收盖青瓦的新屋作村公所给村干部办公,对盖石板房的旧屋,没收进门去的左面那一间分给贫雇农王保家居住;猪、牛、马、骡全部充公。2、------
两吴家地主一听到此,个个都昏倒了下地去不省人事。
林江接着挥手示意大家,大家都统统快去拉牛牵马打猪拉骡出圏来。
7
就这样,当天吴忠成的新屋就成了新社会的村公所给插上了五星红旗。旧居进门去的左手间也给工作组逼着在村里还不算最穷最苦的王保家搬进屋里去居住了。连新屋乃至老屋左手间尚存放的家具也不准抬出来。
直到过了四十多年去,陈英子都仍清楚地记得:就是从开批斗他们两吴家的大会并宣布没收他们的财产后的那天起,他吴家就永永远远地进不了那所漂亮的青瓦房的门了,连老屋进大门去左手边的那间瓦房,工作组也命令群众在前廊另外打穿石墙,新开了一道门给王保家。对房间里的小门一律锯木条用铁钉钉好起来。尽管英子到这个九十年代中叶已走到七旬,也就是马上要入土下葬了她也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那年那月那天待她苏醒过来后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来看时,担任副区长的伍云瑞还吼起了她:“慌什么?我们还保留800斤稻谷,200斤苞谷给你们,我们不会让你们就这样饿死的。”她英子转去看看新屋,可才到大门口就被背长杆枪的两个民兵推回来了。于是她又掉转头去看看旧瓦房,林江正指挥全村群众拆的拆前廊石块,做的在做木板门。韦玉还迎面走过来大吼道:别慌,只没收一间分给王保家,李领导讲话算话。
她英子当时一屁股砸到了地上去。
从此,她怎么想也始终回忆不起来,孩子的爷爷、奶奶以及她的丈夫吴显是何时清醒的,是谁扶了他们回家来的?她英子脑子头已没有什么印象了。她说她仅仅知道。那天,她一屁股砸到地上去后傻看傻哭,最后因泪眼朦胧,哭音沙哑而就那样慢慢倒伏下去。待她苏醒过来后,那时已是半夜,并且已坐到了这旧居的堂屋中,家头仅剩的一张四方桌上还点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哩。她英子的身旁同样坐着低垂下头的丈夫吴显及其他的父母。她记得不仅那晚也是从那天早上起就一直没有吃过饭啊。到第二天他们吃饭了没有她已记不清楚了。直到几十年以后,她方知道,她英子的丈夫以及丈夫的父母为何能回到家里来,那是群众出去背回来的呀。
从此,她家就一直诚惶诚恐,猪、牛、马、骡都给没收归集体所有了。粮食也给没收去了近两万斤。她只知道一家人除她和孩子,个个每天都在吃土药过日子,可是就只见她丈夫吴显日比一日康复,而丈夫的父母却一天比一天瘦骨嶙峋。以至不到三个月,孩子的爷爷吴忠成就提早归天界,而孩子的奶奶也同样卧床不起。当时,还是丈夫吴显亲自拆了自家楼板请村里几个木匠帮打了口简易棺材草草将其父殡埋了去。那年月好凄惨哟,她英子说她一直整整十几年没有笑脸。
然而哟,这哪算完事?一直有好几个月卧床不起的孩子的奶奶(即吴显的妈)也仅仅只多活了一个多月,同样在那年初秋便命归黄泉啦。而对于当儿子的吴显咋好处理后事呢?她英子在当时仅二十四周岁,在孩子的爷爷未辞世前,她是最怕见死人的,特别最怕见没有棺材装殓的死尸。可是,这回不仅仅只看到,还轮到自己亲自主持后事了。这一次,她丈夫吴显怎样找寻家里能够剩下的一块楼板也竟找不到,最终只有请人去帮忙砍来几捆竹子,刀破成竹片,编成“门板”,然后用四块“门板”夹好死尸,用稻草绳捆扎好,再请四个大汉用杠子抬到山上去下葬。瞧那惨状呀,都简直教人看不下去了。直到这年这月的她,本来早身怀有孕第二胎,眼看顶多过了秋后的次年三月就得分娩,偏偏因过度悲伤,营养不良加严重失眠,恰安葬孩子的奶奶去不过半月就流产了。
而且,在解放前一年就出生的大孩子,也因为一场高烧且且因为是地主的根而不能进入新政府的医院治疗而在那年冬季夭折了。连是大男八汉的丈夫吴显此时已临近大年夜了却偏偏会出现大脑失灵发起了疯来。而她英子本人又只会天天抹眼泪哭鼻子无任何办法。幸亏有她英子的老爹东跑这西跑那到处去为他的苦命女婿寻草药,熬的熬汤喝并请众人来押着他喝,打的打针有近半年多时间才见好转。此后,人民公社又经常派干部下来传话,命令他吴显,吴玉民,吴三坤等“四类分子”须常去给公社干部砍柴扛柴,挑水,背煤。直到此时此刻,他吴显才清楚地认识到,为了不让吴家断子绝孙,他必须老老实实的为人民政府为领导服务为干部干活,将来他才至于有子有孙,能同样发家发户。
在那个年月里,他们就是这样因为家庭成份被划归“四类”的。一旦政府准备开会,他们就必须提前几天去砍柴,去挑煤,去担水,去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于小两口勤劳,恳干活,他们哪年的吃饭问题都基本上解决得了的。尽管从五零年起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一些穷苦人家到入社。为此她还记得从办互助组接着又办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又再跑步跨入轰轰烈烈的五七年人民公社运动,他们小两口也能凭谷糠勉强填饱了肚皮。但自英子流产,大孩子夭折,吴显发疯又治好后有五、六年时间,即吴显都步入三十一、二,英子也是三十虚岁了时,左邻右舍都总不见英子身怀第三胎,吴显为此也焦心起来。英子本人也很着急,常常幻想去哪里寻阴阳先生或巫婆帮忙算一算,看看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算了?是不是就因为一连遭受那样大的挫折而妨害了生育------他们家就因此特别是英子为肚皮不会胀鼓起来而实在焦心啊。
在那样的年月里,英子说她当年就是那样昏昏沉沉的把日子打发过来的。好歹集体大锅饭把饭做到了临近大年夜。有一日她英子忽然感觉得下腹部有点疼痛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有如此感觉,她这回真在丈夫面前露出了笑脸。吴显看她怎么会高兴起来便问其缘由,她便毫不保留地将小腹疼痛的消息说给他听。仅为此一点,他吴显莫不猴跳鼠跳起来。
8
然而,他吴显毕竟是地主的根,毕竟是那个轰轰烈烈年代里中国阶级斗争的对象,他如果稍不听使唤,即便是他父亲的命运。她英子清楚地记得,大跃进的年夜饭一过,他们那些“四类”便被征发到北国边陲去垦荒种地了,究竟是去哪儿?她英子根本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而且她英子也原以为,因为是“四类”家庭,政府征派出去垦荒挖地也只不过像命令他去砍柴那样就是个把月时间,顶多一年半载上级也得放你回归老窝来,而哪个会曾料到,叫他吴显一去就真去它几十年呢?她说她有好些年差不多都要变成望夫石了。
天哪,可怜的苦命人,从那个五七年正月间就见不到了相依为命的丈夫了。究竟是死是活?没人告诉她,她的丈夫究竟是真在哪里?天哪,肯定是命中注定了,注定了她这一辈子必须吃尽苦头,必须守寡。难哪,她说她为什么总要遭受老天爷如此大的惩罚哟?她说,也许因为孩子一生下地来没见到爹是什么样儿才那样忌恨她,才那样对她不敬也不孝吧?当然,也因为她这个家没个男人教育孩子,阿非如今才听信他老婆不孝顺老人而远走高飞吧?命运哟天爷哟,你为何总要这样捉弄人------
打从那年起,她陈英子就不止一次在众妇人面前谈到,她从此再也闻不到男人的汗腥味了。
第 二 章
1
众相邻都说吴非这小崽真是没孝心。五九年生人,不说已到九十年代中叶,就是只在八十年代中叶甚至只是那七十年代中叶理应也该很懂事,大脑也该成熟了。为子为女,理所当然应会可怜天下父母心。为父为母,谁不望子成龙?
偏偏,吴非却在母亲眼下成蛇了。老妈陈英子一位寡妇啊,而且比别的女人都寡得可怜,丈夫正月离家,直到深秋才产下吴非。你说,孩子能从哪儿想象得出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而且,还是在那样轰轰烈烈最讲究天天不忘阶级斗争的年月里,做母亲的如何想办法动脑筋才养得了家糊得了口哩,对于当儿子的吴非是不可能一掉下地来就这样长大长高啊。一位标小伙善吹牛的年青人,不知是在哪年哪月就已长高有一米七八,体重一百四十多斤。莫非他真的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材料?非也,吴非这小崽还是在七六年就读到高二毕业,并且当妈的英子说即便苦就苦了但再苦也要让他读过够。其结果一直让他读到了八零年一连补课好几年补够了都考不上什么学校了为止。
英子啊,一位寡妇,对独儿独苗不易教育好确实也该承认。特别是在没个父亲的家里,男孩子是不大听母亲管教的,何况他已长大长高,是该配对早该当家了的人哩。从他不愿补课起这十多年来,他年年都在社会上浪来荡去。他天天游手好闲,爱吃懒做,又讲究穿着,大忙小忙也不来帮妈一把。而谷子一成熟他却很快知道了。特别是秋收一来到,当妈的一要打谷子来家了哪天,他就会在你仅打谷子收来家后的第二天便回来大挑大挑地挑出去低价卖给了粮贩子,然后将所得钱币坐趟车跑去大州城吃喝嫖赌,再买起上等皮鞋又购好料西装回来潇洒一番。那些会可怜英子的人问了他吴非:“你既然这样爱吃爱穿,何不努力点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去毕业后抓到工资随玩?”此时不争气的吴非这小崽咋说呢?你瞧。“谁教老的是地主?谁教家庭成份不好上级咋录取你进好学校?”就如此,知情者就不得不笑了:从七六、七七年以来,中国哪还天天都抓阶级斗争呀?
此时此刻的吴非无言以对,唯一的办法只好逃之夭夭了。
2
八十年代末,吴非已在社会上浪来荡去了那么多年,仍找不着什么合适的事来做。当
然也不是没有什么事可给他做,但对比较轻松收入又高的职业他没有文凭且也没能力去做,重的累人的职业他又不愿意做且也做不下来。而且,游手好闲惯了,他最怕苦也最怕累,若教他吴非去挑大粪拨菜那可补他一架大彩电他也绝不会干的。
说实在话,光阴真的似箭。从八零年起没过好几年去,他吴非就是超三十岁的人了。可临近九十年代了,他吴非也仍光棍一条。左邻右舍都跟他说了不少次媒,可人家姑娘就总嫌他懒,嫌他生活无节制,嫌他不会营生。说起来,最讲究男方须有个好前途,既追求理想,又定下奋斗目标,并希望尽快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的姑娘,哪怕人再丑也不会追求他吴非的。好歹到了这九五年夏季,有个飘游浪荡,早年不会抑制个人感情的失身姑娘经人介绍看上了他吴非,并发誓了要“重新做人”的青楼女。他们才结识不到一个星期吧,两个狗男女就很快“二合一”了。从此,吴非这小崽也开始带她回家来看看了老妈陈英子。直到此时此刻,不仅只有陈英子为多年光棍的儿子感到高兴,就是左邻右舍,全村男女老少都为阿非这懒鬼终于能找上了个好媳妇回家来感到高兴。
从此,人人都说,吴非这回有了老婆来管教,形象肯定有所改变了吧。就连当妈的英子也如此认为。然而,谁又会想象得出他们都是“一丘之貉”。可以说,这两个狗男女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家教不良,且也深受社会肮脏的冲击,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恶习,如此,甭说他们很快不谋而合,却也算半途遇“知音”了。
但可怜一生都勤劳俭朴惯了的众乡邻咋会明白他们的底细呢?特别是当妈的陈英子即使已翻过六十甲子去了,可从来都是每天天一麻麻亮就起床并恰一做好早饭后就扛犁挂锄牵牛就上了工,连中饭都是在田边地垦上吃冷饭,口渴了随便喝点凉水就又拼命干,一直干到天快黑定了,甚至有的天是伸手不见五指了才开始牵牛扛犁提锄返回家来呀。你说,当农民又特别是在没个男人的寡妇家里,更特别是在英子都六十多岁了儿子又七高八大却不争气,不会孝顺母亲,而母亲陈英子早应该当奶奶,早应该在家带孙孙、早就不用干重活了的这样一个老人,你说说该咋好安排糊口呢?
曾有人常说,自己养自己都养不活,你说这个人是不是个大草包?确实,吴非就养不活自己,他的生计问题全靠老妈一人承担。本来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陈英子和儿子吴非尽管只分到两人的田、两人的地,但家里都因为当妈的英子勤劳肯干,能将一些稍平易积水的地块改打成了足有四亩多的田。是这样,不说粮食才仅仅够糊口,就是众乡邻有些人家户一到青黄不接粮食吃不够的时候,都也会来跟她英子借粮了。
为此,哪怕吴非在八零年考不上什么学校不愿读书了,从八一年起就年年都只会偷老妈的五几百斤谷子卖掉换钱回来买好料衣裳穿。可他们的吃饭问题也是连年有余有剩呢。加上新时期政府也大力提倡搞坡改梯工程,她英子的旱地改水田也无形中得到不少益处。特别从村里有排灌站后,她的那些仅稍平些的地块一经整理也能打成水田了。想当然,从队里原只分给的还不到一亩一分的田加上自己的旱地改水田,她这个小家呀也就基本上有五、六亩水田了。至于讲旱地呢,就当然只剩下了一、两亩挂在高山斜坡的地方。
说起来,当妈的英子是一年到头都基本上泡在水田里,就跟她的那头老母牛一样,永永远远对黄胶泥怀着深厚的感情。说起来,人是太累太苦了,但收入多又不得不教当妈的英子强行忘掉疲劳。可以说,按责任田,年收入还不到一千三百斤毛谷,且还要完成上交国家公余粮,则每年所能得到进肚子去的也只不过一千来斤毛粮。但从她英子自己会搞“坡改梯”以后,家里收入无形中也能徒增到三千多斤稻谷了,特别是在八四、八五、八六那几年,因老天风调雨顺,哪一年的毛收入也是近四千五百多斤。
当然,说家里收入多,她当妈的陈英子也卖粮出去买肥料多。且不争气的儿子又随便乱卖掉的也是每年有一千多斤。但是,尽管母子俩都卖掉了粮食出去大约二千五、六百斤,她们仍剩下一、两千斤毛粮。而且,旱地里的玉米又还有四、五百斤,黄豆有四、五十斤至六、七十斤。为此,对吃饭吃菜吃油是不用担心了。也因为家里有收入,英子尽管在八五年已有六十岁年纪了,仍能请来石工木匠另建了三间高架屋。这都全靠她每年勤劳喂得一头大猪的结果。至于原先在解放初被划成地主,连吴非的爷爷吴忠成所修建的旧瓦房也给划去了左手间给王保家居住了。但英子一个寡妇很争气,田一分下来后她很快能够在八一年在其右手边多加了一间房。
为此一点,谁不承认当了一辈子寡妇的英子太勤劳了呀。或许因为吴非母亲陈英子有两幢房屋,或许是因为吴非家粮食收入多。他吴非这小崽尽管年近四旬了随便找个媳妇来家也才不成问题吧。
3
多亏当妈的勤劳,儿子不争气母亲争气。英子原以为这辈子肯定见不到孙孙了,但终于在她早就跨过六十大寿后的九五年夏季,吴非这烂崽也会在那么一天傍晚领来了个标致女孩进村。村里年青人个个都挺羡慕极啦。大家感觉得吴非这小崽还有两下子,同时也说了吴非原先或许因为找不到媳妇,他才无心干活吧,这回肯定改变形象了。“新媳妇”尾随他吴非来到家,既随便去看看了新房子,又看看了老瓦房。天正擦黑,当妈的陈英子这才牵牛又背一箩草回家来。穿短裙配短袖衫留披肩发的风流女郎倚在门边说了话:“是奶,回来了。”此时的吴非从堂屋跑出来。见了妈,纠正说:“不是奶,是我妈回来了。”当时的陈英子因为视线模糊而没有看清打扮时髦的漂亮女孩。当妈的先打牛进圈去,然后才背起她的大背箩草进屋来。
只有此时,当妈的陈英子在四十五瓦的电灯光下,才看清了那已闪进屋来站在一边的“仙女”——乳红的紧身短袖衫套浅黄的齐膝短裙。她那乳峰微微凸起,身后甩一绺披肩发。瞧其打扮,这莫不是城里小姐?当妈的于是在脑子头说了:约有四尺八、九高的一个好姑娘哟,她咋会跟阿非这懒鬼来家?你看她薄薄的嘴唇,不胖不瘦的蛋形脸,看上去比阿非这烂崽小得多了。今晚---今晚咋办?莫非他们早就勾搭好了?是时,当儿子的吴非马上作了自我介绍:“妈,她叫姗姗,上个月我们就相识了。”当妈的马上点了点头:“哦!”脸上慢慢露出了一丝笑容,看看对方说:“好,你坐吧。”话恰说过她英子就进厨房去喝了半瓢凉水。
这时,突然从门外边传来了很响的鞭炮声。吴非赶忙去开门,果然是哥们一人提一壶酒,鞭炮正一串接一串地点着。大家嘻嘻哈哈地站在门外边观赏火花。小伙子们一见到他吴非,都拱起了手:“恭喜恭喜!我们盼的就是今天。”吴非也拱手道:“谢谢了!哥们,弟们,谢谢了!”鞭炮声恰响过,哥儿们便一窝蜂挤进了堂屋来。吴非急速跑去寝房抓来了几包好烟丢在桌上,且随便撕下了一包一人给敬一支过去,说了:“请坐!请坐!大家都请坐!”当妈的英子也连连说了:---真关心---真关心!来坐!都来坐!
此刻的吴非叫妈到厨房来悄悄问了话:“妈,人家一晓得就提酒来贺了,家头还有没有什么菜?”当妈的此时也说了:“只留得一点做油吃的腊肉。”吴非很焦急,说:“怕不够罢。”但对儿子都三十七、八了才成个家,此时当妈的也不得不说了: “那你快去拎鸡来,多加一道菜,也勉强够吧!” 吴非去抓来了自家仅有的一只公鸡来。这下她娘儿俩就忙不过来了。这晚,也是直到晚上十点过几分,当妈的英子和儿子阿非才做好了饭菜,摆到桌面上来宴请了村里的“客人”。
4
这一晚,过来恭喜吴非的年青人先喝了点酒吃了点饭摆了一、两个钟头的龙门阵后,再猜拳打码了大半个晚上。直到凌晨三、四点钟了才见几个东倒西歪的返回了家去。其余的二十多人仍留下来大声武气地向他阿非祝酒,然后又分边继续猜拳打码。连姗姗是什么时候摸到了阿非的寝室去休息,大家都不得而知了。最后吴非也跟这些哥们一道,干脆趴的趴在了桌面上或者长条凳上;躺的躺在地上打呼噜睡着了。这一晚他吴非家的堂屋里,那酒气好难闻哟——吐的吐,尿的尿;有的人满嘴是泡泡;有的人的脸,衣裤都还挂着饭粒以及嚼碎了和嚼不碎的肉片。瞧这一番景象,毫不令人恶心。
天都亮了好久,也没见人酒醒过来。当妈的陈英子一起床来,见到这番景象,本来是要痛骂这些似乎一辈子也见不到酒肉的龟孙龟儿的。然而转念一想,他们也是因为阿非这烂崽能够在三十多岁了的今天能领来一位好姑娘才喝成这个样子的。以往有谁会来你家喝酒呢?说起来,都是他们喝他们的酒,是人家瞧得起孤儿寡母啊。她当妈的一想到这里,也就没有骂了谁(包括儿子在内)。尽管屋里气味难闻,她也悄悄的用铲子铲了煤渣来盖住了他们的呕吐物和尿水,然后再轻轻的打扫出去。
直到早上十点来钟,一些老婆子见人不回去了才亲自找上门来骂了她们家的龟儿或龟孙:“我还以为你们死定了,准备来收尸去火化哩。”有的脚都未跨进他家堂屋来就破口大骂了她们家的儿(或孙)起来;有的一进屋来看见他们的衣服裤子脏得不能再脏了时,便不得不发了脾气大吼道:“是谁从屁眼给罐进去的呀?就是想死也得要到一边去死,不要死在了人家的屋里惹麻烦。”村里所来的老婆子们都如此大吼。她们吼了大半天,才见趴在桌子上的,趴在长条凳上的小伙子们揉的开始揉起了眼睛,摆的开始摆头。而醉得太厉害的小伙子们此时也不得不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一个看一个,彼此间都笑了。直到此时此刻,小伙子们这才一个二个歪来倒去的离开了吴非家。
至于新媳妇姗姗确实也是个大懒鬼。头一天刚到新“家”,刚迈进人家的门来,第一个晚上就睡到了第二天上午九点过钟方起床来。她起床来的那阵子,地上的“垃圾”早给当妈的英子清除干净了。唯见大、小碗盘和酒杯、茶杯、筷子还搁置在桌子上,却没有帮当妈的抬到厨房去洗干净,反而还连连吐口水跑出去,干脆跑到离屋子远远的地方去找一块石凳坐下来。且一坐就坐了一、两个钟头也不见返回到屋里。直到将近早上十一点来钟了,那些所提酒来吴非家恭喜他们又喝醉酒的年青人一个二个各回了自家去时,可她姗姗也总是没有回屋来。
这一早上当妈的因为起早来就开始清扫了垃圾,两个钟头后才开始烧早饭又花去一个多钟头则时间便晚了,就因此也没能早早上山割了草去。就因为忙做饭罢,当妈的英子也就没有时间出来请儿媳姗姗回房去聊聊。不过,新时期已不是父母亲包办婚姻的时代了,她姗姗也不需要老奶出来请她回屋去的。现在的年青人,都是“哪个人”跟“哪个人”才谈得拢。直到此时此刻,醉酒不成样子的吴非才揉揉眼睛跑出来叫了她姗姗回寑房去。
5
他俩确实好吃懒做,他俩确确实实是一对狗男女。姗姗究竟是乡间农家还是城里贵族阔少?这个暂且不谈。反正,在乡邻眼里,老人们都看这样的媳妇不顺眼,连还没有讨上媳妇的小伙子们日子久了都会对姗姗产生反感,有几个甚至还要这样说:我这辈子讨不上老婆也宁愿光棍一条。另有极个别的小伙子还嘴出脏话说:---换到我,若真的只碰上姗姗这样的骚货,宁愿生锈也不娶。
难道她姗姗真的那么让人恶心?众人都认为如此。总之,在当妈的英子心目中,有谁会有六十多岁的陈英子最了解?姗姗才过门来跟阿非这烂崽配成一对的第二天。吴非昨晚的酒到这中午来清醒多了,便出去喊她回到寝室来聊聊,可她姗姗才回屋来陪阿非聊不上三句,就转了话题。她说:“非,我心肝,我这样跟你来就算结婚啦?”吴非可手拍她臂膀笑了说:“既然来啦,不为成家又来做什么呢?我们都长大了。”姗姗马上用手指了指老木床,白蚊帐和窗台下唯一的一张三抽屉,说:仅这些,没买什么就算成了家?
吴非可笑了手抚摸着她的脸说:唉,亲爱的,你的意思我会跟妈说。
姗姗两手推他:那快去吧。
吴非跑出寝房来,对妈说:妈,我带姗姗来了,要打算买些家具。
当妈的一时面露苦恼的神色说:买家具?现在青黄不接,手头空啊。
当儿子的吴非马上虎起了脸,大吼道:人生大事,你不为我着想啊?
话恰吼过吴非就咬牙切齿地用手指了过来。
当妈的英子一时差不多掉了泪下来:非呀,从收割以来,我们卖去了多少粮食?你到楼上去看看究竟还有多少谷子吧。
吴非这小崽马上叮叮咚咚地爬上了楼梯到楼上去翻看了几个大囤箩瞧瞧。确实剩不到三几百斤毛谷了,如果都卖掉了咋吃饭?对这个问题不用人提醒他也知道。况且,新媳妇才过来,总不能现去借粮来现过日子吧。只要在哪天一提起口袋出去现借米下锅,姗姗不会说她是嫁来缺粮户么?这样,她一跑,他阿非不照样光棍么?吴非一看到家里囤箩空,他好苦恼啊。他阿非从楼梯跑下来,又问妈:妈,难道家头真的没什么了么?
当妈的因为儿子平时乱花钱乱卖粮食,便说:还能有什么?只有房子了。
吴非这烂崽可急了,问:那猪呢?
“只不过百来斤毛重,管什么钱?”妈说。
吴非在屋里背着手转来转去,最后说:再小也得卖了。
当妈的回厨房去,不看他说:那年底不吃油算喽。
吴非又追到厨房去吼起了老妈:不只卖猪,连牛也要卖,我成家是头等大事。
妈在厨房里边烧菜边说了:---那以后也不吃饭喽。
“你说什么?”吴非立马跑过去踢了老妈一脚,又大吼道:“不给也得给!”
话才这样说过他阿非便甩手跑了出来。
这天,当妈的陈英子就在厨房里伤心地抽泣起来。瞧那惨景哟好凄凉。
6
那天,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才吃中饭的她们家是那么静悄悄。当妈的把菜做好端出来放到了桌子上去。儿子、儿媳也不见钻出寝房来。她当妈的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寝室里做什么没有,也没好意思去喊。她英子闷坐了好久,她当妈的才不得已站上来走进烂崽的寝室门边,轻轻喊了声:姗姗,快出来吃中饭喽。
“哦。”里屋里传出来那烂姑娘答话的声音。大约过了三几分钟,这对狗男女才打开寝房门出来打水洗好脸后坐到桌子边来。
当妈的面带愁容,表情极其苦恼地吃闷饭。当儿子的吴非却一脸骄横地大口夹菜塞进嘴里。新媳妇也埋着头,一声不响地吃着饭,眼角时不时观察他们母子的动向。就在大家都已添过了第二碗饭之后,当儿媳的姗姗不得不打破沉闷已久的空气说了:妈,我不说来您老不知道,我已是您老人家的儿媳了。从上个月起我就真心诚意地跟了阿非同甘共苦。但因很多原因,一直拖到昨天才能够来见见了您老人家,这很突然吧?
当妈的可差不多带了泣声说:姗姗,你不要这样说,我也是过来人。你能够瞧得起阿非,我咋不高兴?只是---只是我当苦家,没有准备好什么等你们,我实在对不起你。
姗姗放下了碗筷,说:妈,我不应该选择这时候来,旧历五、六月间,农村确实青黄不接。偏偏就不会思前想后,就匆匆忙忙跟了阿非来,连衣裳都没带。
她姗姗一说到这里便自个儿笑起来,且也感觉有些害羞埋下了头去。
当妈的立刻明白了,说:姗姗,男婚女嫁,有儿就得娶媳,什么东西都难道要娘家陪送么?只是---只是我当这个家太苦了,买不起什么好的东西等你们------
见她们说话确实“投机”,吴非这烂崽今儿打破惯例,自会收拾起碗筷到厨房去了。
姗姗抬起脸上来又说:妈,你老人家也知道,现在已跟以前不一样了,原来只要有块草席没床蚊帐也可以结婚。当然,我们何须追求好的?觉得只要有床蚊帐,有床被褥,有张床单就足够啦。
当妈的听出了“话外音”,马上表态说:我不反对的,我也希望我的子孙发达,你们的事,就由阿非去处理来吧。
经当妈的这么一讲,次日一早吴非就坐了第一趟早车上城里去联系“生意”了。又再翻到次日,果然有一架拖拉机开进了他们村里来。吴非即刻请哥们几个来帮忙拉猪牵牛上车去。然后,在车子发动之前,吴非即从司机手里接来了一把钞票。随后,吴非就在第四日早上乘了早客车进了趟城去,又包了一架盘式拖拉机拉了一床席梦思、一套茶几、一套边角组合柜和一套沙发,以及一大口袋装着被褥、床单、蚊帐、枕套之类回家来。吴非又请哥们几个帮抬了家私回家去全部摆放在了他和姗姗住的房间里花花绿绿了。
7
从此,家里没了猪,没了牛,连活儿当妈的也懒心干了,草也少割了。人一天比一天更显得愁眉苦脸了起来。然而,作为农人,特别是勤劳俭朴惯了的英子这类劳动妇女,会有闲心呆在家里天天吃了又睡,睡了又吃吗?在忙碌的夏季里农人毕竟忙碌。尽管秧苗早已插完,已不再需要用牛来耕田了。但除草施肥却是一大忙事。加上田又多,即使少割点草也几乎是天天泡在水田里。当妈的整月整年都是一天到黑地干活,可是回家来他们小两口仍然躲在他们的狗窝里在玩他们的“新鲜事”。无论挑水做饭,还是辟柴打煤也好,他们都要等着老妈一个老人去做来。有时候哪怕三更半夜了他们小两口也要等着她当妈的英子回屋来挑水做饭做菜。每天早上他们小两口又不会比老妈早起来,天天都照样是当妈的在天仅麻麻亮就起床来烧火做饭好后再上了工去。而且,这两个狗男女一不管家二不管事,吃菜吃油又讲究吃好的,当妈的没钱去赶场,又只好卖粮。
就这样,他们这两个狗男女才回家来不到两个星期,当妈的就卖掉了一百多斤玉米,三十多斤黄豆去买菜买油买辣椒回来过日子。有些天他们觉得老的做菜不合口味,还偷偷卖点粮食给村人去换它几个至几十个鸡蛋来独自开小灶。可老妈连蛋汤是什么样儿也见不到。而赶场天一来,吴非、姗姗小两口又只会潇洒上乡场进面馆。老妈如何卖粮换钱去买油买菜他们一概不管。左邻右舍众乡亲都说,吴非都快四十岁了,姗姗也近三十岁了,理应早就由他们来当了家。因为当妈的快满七十了,早就该休息早就该不管了家务事的老人。然而,他们小两口就偏偏不会可怜老人,偏偏不会孝敬老人你咋说哩。
老的大明摆起卖粮当家买油盐,年青的又暗自卖粮买鸡蛋,买鸭蛋买猪肉、牛肉,甚至买鸡来杀吃。他们就趁老妈上工后悄悄开小灶办好生活。因为是背着老妈干的,想当然,吴非总不能留汤剩菜。在吃饱了之后再裹进小屋里玩起他们的“新鲜事”。这样,即使老妈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做饭做菜他们肚皮也不会打紧。而忙碌一天到黑,全身都腰酸腿疼了方回来又还要做饭做菜的老妈咋知道他们在家会玩什么鬼把戏呢。因为自己早上洗干净去的碗筷有多少个晚上回来也照样有多少个,就连锅瓢也同样洗刷得干干净净,跟当妈的离家出去时一样啊。
不过,她当妈的是不会相信这两个狗男女会像她一样挨得了饿呢。她轻手轻脚地上楼板去查看她的囤箩,确实谷子少得可怜,玉米也少得太快,就连黄豆也剩不到头十斤了。她英子想,这不是有人卖它它会飞到了哪去?她有好几个晚上想责问阿非,但又怕伤了他面子,也扫了媳妇的脸。况且,他吴非已三十好几了才带得个好媳妇来。若她姗姗这样一跑,她当妈的不是怕儿子打,但她难道不怕人家姑娘一灰心,有朝一日会跑出去,让儿子又再度光棍吗,更教她英子这辈子以至下辈子都永远见不到孙孙了吗?她说她经常用“忍”字挂在额头上,贴在心口上永远铭记着啊。
吴非确确实实在偷家哟。他为了迎合妻子的口味,尽量趁老妈外出做工之机,每次都悄悄卖掉了家里十几斤大米或十几斤玉米,甚至几斤黄豆出去换钱来独自开小灶办好生活。对这样的“新闻”,村里哥们是知道的,连邻舍一些大人也看见了。但人家都怕他吴非会报复,则谁敢说给他老妈陈英子听听哩。就因他吴非这样偷家卖粮食,他俩来家住仅四十来天,家里粮食就给卖空了。待当妈的见囤箩里只剩不到五、六十斤毛谷时,他吴非却在那么一天晚上跟老马提出,他们要进城去租房住找寻生意做做弄些钱到手才活得下来的打算。
此时,当妈的也不得不规劝了他们,说,玉米也快成熟了。待玉米收完,接着就是忙收稻谷来家。你俩是不是帮妈收了玉米打了谷子来家再进城做生意呢?此时的姗姗完全改变了态度说话:谁教你没大烟(鸦片)给我们花,我们只好外出打工求财了。
当妈的一下子愣了起来,说:大烟?连大洋是什么样儿我连见都没见过哩。
不过,他们执意要走,就真的去请了柴油改装车过来帮忙他这两个狗男女把家具拉返回城里去租房子住下来了。村里还有谁敢再劝劝他们呀。
8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