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4171
阅读:8577
发表:2016/5/5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几度风月几度情》第1章
1
3
4
2
5
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一章
序 曲
人生乐趣交响曲
1、黔中某布依山村
1954年初夏的黔中某地农村。
层层峰峦叠加的黔中某一地区,峰巅浓雾迷茫,远山碧黛,山洼里翠竹青青。
半山腰间,苍松在凉风中傲立,牛羊散布满山岗。马儿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
一个约有百多户布依农家的小山村就座落在树木繁茂的山脚下。
该村除了五、六户瓦房和大约十来户石板屋外,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茅草屋。
盛夏季节一到,阴雨绵绵的日子,乡亲们在田里、地里忙忙碌碌。
全村几乎关上屋门外出干活去了,唯见一户茅草屋仍敞开着大门。
一位少妇正抱着孩子依着门框,脸生怨气脸正朝着飘起濛濛阴雨的远山眺望。
一少妇独白:都过端午节了,天还老是这么冷,本来老天翻到暖春,就准能把厚衣裳丢到一边去。可今儿内衣加外衣的差不多有四、五件,连旧毛衣都竟然不敢脱身------要不是说年纪轻轻的,况且还是大热天来了,还真想把唯一的过冬夹袄都拣出来披起哩。灾难啊,做饭烧柴的都没处找了,甭说天天晚上还得炕娃娃儿尿布------
她眼窝子圆亮而带凹,很柔情;看她小脸蛋很粉白,瞧去只不过二十来岁。
她刚刚离开中学校园还不到两个年头哩。前几年在县城中学念书那趟儿,同班同学都还爱叫她“小矮兔”,也有的叫她“小鸡”。就她现在的丈夫王玉文当时也说她在那段岁月里确实就像只小鸡呀。
年轻少妇李兰英和对象王玉文,小两口在田地里不要命地干着农活。
漫天烦雨纷纷下,加上迷雾漂浮着山头,以至天地间联结成一块的浓雾茫茫日子,小两口也坚持在田里地里挥锄流汗。
烦雨纷飞下,浓雾迷茫的日子。她丈夫王玉文也仍在山上挥镰割草。
李兰英独白:只因自己带了个“拖斗”,公婆又出门走走亲戚还未回屋来。要不然呀,小娘早跟他一块儿飞到对面的山岗上去了。
2、李兰英与黄亚兵在乡场相遇
三日后。正逢赶乡场日子,李兰英背起她抱着的娃儿,提起几升苞谷便上集市来赶乡场。
一路上,不少人都显得挺高兴,她兰英也高兴着。
她背着孩子来到乡场上,李兰英见着不少妇女高高兴兴地做着自己的买卖。大家见到她兰英只会笑,不多说话,谁冲着她笑,她就跟谁打招呼。
李兰英在内心里说:都怪自己过早结了婚去。可是呀,在那段日子,恋爱中的我俩谁都挺着急呀。谁都盼望着早点在一块儿过日子。关于我和他的这门亲事还曾遭受老爹老妈大骂过好几天几夜去哩,更遭惹来不少相亲的“难听话”。如今回想起来呀,都怪自己过早地跟着男人裹在一起而不考虑老爹老妈的感受啊。
来到集镇片刻,李兰英便守着她的麻袋正守着她提来的包谷。
突然,李兰英抬头就看到了中学时代的男同学(指初中)黄亚兵站在他面前,这年轻人一见到她就俏皮地开口道:噫,兰英,背起了娃娃儿来见天啦?太翘事喽!
“噢!这小厮,你的都还不晓得要比我家的大好几个月哩。阿海(即黄亚兵),她呢?都背娃娃儿来赶场了吗?”兰英扭脸问他黄亚兵。
“嗨!你这小媳妇家家的,反倒过来将我一军啦!人家听到了到哪年哪月去我也难娶得了媳妇来家哩。”黄亚兵对她兰英这样说。
“你看你看,你这挨千刀砍脑壳的竟装起好人来啦!谁不晓得哟?你和陈什么的不是前年腊月初几才结的婚。你哄得了谁呀?去年我都去过你们家来哩。当然,你那次刚好不在家,只她在。”兰英不用看人就慢条斯理地说。
叫黄亚兵的后生脸一下子霍地涨红起来,赶快闪到一边去,不再说话。
“算了,算了。你好厉害哟,我说不过你。”黄亚兵摆着手说。
稍停了一会儿后,黄亚兵又说了:兰英,背上的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娃呀?
她斜了他一眼,过好一会儿才吐出那么两个字来:姑娘。
话音细声细气的,怕周围在场的人听见。
他黄亚兵马上像蜜蜂突然间寻得了蜜一样,眼球一闪一闪的伸手过来,揭开了她背上孩子的洋帽儿,瞅瞅她兰英的娃儿。
“噫!噫!还真不错哩,干脆送给我做儿媳妇好啦!阿英,舍不舍得呀?”他故意偏着头逗着兰英说。
这时,旁人喧然欢笑起来。特别是有个似乎没出过门的“厮儿”更笑得前仰后合,连口水都直接顺着前襟滴下来。这教她兰英顿时害臊得脸都霍地涨红了像个关公。禁不住埋下头去,不再说话了。
好久,她兰英从嘴里头突出这么几个字:噫?你他娘的真够风流了!
“什么?我老婆生的孩子不比你的好呀?”黄亚兵又故意逗她笑了。
霎时,站在他们周围的五、六个人笑得东倒西歪。
她兰英车转头一边去。
片刻,兰英才从嘴里头吐出来这么两个低低的字来“真烦!”。
黄亚兵故意揭开她兰英的娃娃儿洋帽上来逗逗她玩;又故意逗兰英笑;抬抬娃儿的手摇来摆去;又偏着头,对孩子不停地笑。嘴里头还接二连三地说:小乖乖,小乖乖;生得美,长得漂亮,像妈妈,像妈妈------
“噫!真鬼!别闹了,人家还在做生意哩。”她李兰英故意推了他一把,并扭头一边去懒得理睬他黄亚兵。
“做生意?太好笑喽!娃娃都背起来了,还做得成生意?我讲真的哩,等她长大了,许配给我儿子做媳妇吧?”他转到她面前来针对她说。
“你真烦,真烦!滚一边去!你这狗日的。”她一把推开他。
“对于我,请你不用说滚,行吗?”黄亚兵又故意对兰英逗笑。
“去!去!我瞧不起你!”她马上提起了口袋挪到一边去。故意不理睬他。
可黄亚兵又跟过去,再一本正经地对兰英说:唉!咱们嘛,小时候还“青梅竹马”哩,我俩既然成不了一个家,但我们认个亲家不行吗?我儿子又不是长得不帅哩。
“对喽!这叫亲上加亲嘛。”不知是哪个小伙又添上了这么一句闲话道。
“小黄,你想玩人家的妈妈?”又不知是哪个兔崽子从哪儿飞过来一句闲话。
“噢!不准哪位朋友乱冤枉哟!我这是在替儿子找媳妇哩。周围观众们呀,我请你们别误会我哟!我们谁都有了自己的家-------”他在向大家解释说。又扭脸过来看着兰英的反映。
可兰英只管装着没听见。
“这——这---兰英都承认了。”这个黄亚兵怕人家生疑,又继续补充道。
兰英趁人不注意的一霎那,就蹿到了一边去。仅过没好趟,兰英终于买好了煤油,称了两斤食盐,又再称了一麻袋洋芋和两斤辣椒就背着孩子返回家来。
很快,六年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3、芳芳和弟妹在村里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过去了六、七年,兰英背上的“拖斗”已上学去啦。这小姑娘取乳名叫芳芳,后来又另改学名为王玲玲。而芳芳也多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正吃奶的弟弟。
王玉文和李兰英的孩子们穿着东补一条西贴一块的在村街上跑来跑去。
4、芳芳在学校
在乡校,根本见不到还有哪家孩子比芳芳穿得烂兮兮。
别人的课桌上摆放着画笔和文具盒,芳芳什么都没有。
学校有活动,班主任老师安排其他学生表演节目。
芳芳成天忧心忡忡。每次都没能快快活活地欢度佳节。
她芳芳用硬纸合装上春蚕养着玩,芳芳自做一分钱也甭花的“网网袋”捉蜻蜓。
她摘几朵野花扎在发簪上。在学校庆祝“六.一”节,同学们都快快乐乐地跳舞。
她芳芳却悲伤起来,悄悄到一边去抹眼泪。
5、芳芳回到家里
芳芳闹老人一定要给她买条半旧裤子或一件半旧的花布衣裳。
但老人却东拉西扯,直接让她流着泪流个没完没了。
当年小芳芳就为了得到一件新衣裳,更为了能享受到童年的“美好生活”。小芳芳终年都见她哭哭啼啼的,有好几次都简直哭肿了眼。
父母也常常这样对她说:孩子呀,在这种年头里,甭说想要衣服又想要鞋袜。可在咱这样的穷人家里,只要能有饭填饱肚皮,穿的衣裳不露屁股就行了。
王玉文和李兰英两口子这样对她说:等到你来当家后,你才晓得哩。老一辈都常说嘛,“当家三年,才知油盐”,咱家五口人,只由我们老的来磨肩,做都做累了,可仍没一顿好的吃。逢年过节了,都做不起一件像样的新衣裳来穿穿,这是为啥呀?
当父母的稍停了停,当妈的又继续对芳芳说:生产队收入又不好,你不晓得去年我们家分到家的口粮每人只有八十斤毛谷哩,就包谷也只每人分到三、四十斤。你都读书了,请算算一下吧,就连谷糠一道吃都不一定够吃呀!哪怕半年,甚至三个月也保准不够吃哩。可我们挖田都有三尺来深了,这不怪我们偷懒不愿做吧。
只要见到芳芳这么一闹,当妈的又不加分析地对芳芳这样讲下去:芳芳哟,你不晓得哩,当干部的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了,可是------到大年夜一来呢,自家想称称几两猪肉回家来供奉祖先,当父母的也要在价钱上计较大半天。看以后轮到你来当家,你才晓得哩。
当孩子妈的李兰英这样骂着芳芳。而当爹的王玉文也在场,都懒得吭声。
但孩子一年比一年长高,叫买衣服的次数也必然增多。
当妈的李兰英却这样对她说了:好芳儿,我们农民的就做农民的算啦。我们让你多读它几年书,看看真读不下去了,就回家来跟爸妈做点活儿吧。我们两老实在忙不过来了,喂猪的天天在喂猪,砍柴的连天快黑了都还得上坡去砍柴。要是家里喂不得猪,那明年开春拿什么卖成钱去买粮食来补吃呢?我们上午收了工也得要快些多捞点猪菜回家来喂猪哩。你爹天天不仅快点掏了猪菜来家,还顺便割了一背篓草回来喂牛呀。要是真的让牛饿死了,队里叫你自己去买,那你才更倒霉哩。你作为庄户人没有牛,挣不上工分,那一家老少靠啥吃饭呢?算啦,算啦,我不想再跟你啰嗦了。以后你会晓得的,我们也等你长大后,书读不读也好啦,只要能认得了秤就行,人这一辈子做什么不都是为了吃上饭------
顿时她芳芳变得目瞪口呆起来。
6、父母开娃娃亲
过了两年后,在她刚刚迈过十虚岁,就听说二老早为她订了亲,早早把她许配给了人家做儿媳了。
盛夏季节,一天中午,学校还未放暑假,她从乡完小放学回家来吃中饭,才一脚踏进自家的门来就大叫了:“妈,妈,你们咋把我嫁人啦?我还小呀!”她话音还带了点儿泣声。
两口子一时大笑起来。当妈的李兰英故意抬高嗓门对芳芳实话实说:谁把你嫁了?你不是还在家吗?你说自己已被我们嫁出去了,是嫁到了哪儿去哟?请你跟我们说说。
芳芳马上哭了起来,还哭得挺伤心。
她开始边揉眼睛边说:大家都叫我巍巍媳妇,我跟他们吵了,可他们那些龟儿说你们老人已跟巍巍家开了娃娃亲,就是你们把我嫁给了他------
当妈的兰英唯有这样对自家姑娘说了:唉!真够傻的呀,孩子,你真的傻到顶啦。就只这么个断奶没好几天去的娃娃儿就想当人家媳妇啦!谁敢领了你去嘛!连活儿都不会做,也做不了,谁敢领你去!还不冤枉领你去白吃饭呀!你想想,人家会领你去干嘛!人家会要你呀?
当妈的故意扭头往一边去笑,还自顾去编织自己的草鞋,就懒得理睬她。
但芳芳仍哭个不停,并絮絮叨叨地说:同学们都说你们已跟新坡村的巍巍他爹讲好啦,就说等我长大后就把我硬塞到他巍巍家去跟了他巍巍哩------
她芳芳越说着越哭得挺伤心。
“就算我们开亲了吧,那他们村有啥不好?”当妈的故意逗她芳芳说。
“就真把我嫁到那儿去?”芳芳边抹泪边“反驳”说。
“你不去那儿难道要嫁到了城里去?”当妈的还斜起眼盯着女儿。
而芳芳却更用两手紧紧地揉着眼悲哭着。
当妈的又再解释道:像你这样的人呀,能上得了城里去当太太么?你是癞蛤蟆,永远吃不了天鹅肉的。况且,女孩儿就总得听爹妈的话呵,你生错了,谁叫你一生下来就是个姑娘家哩?
可她芳芳仍在掉着泪不停地哭着。她在心里说(画外音):当爹妈的你们呀应该会想想才行呀。
“我们是跟黄伯伯说着玩哩。”当爹的王玉文从中插了一句嘴道。
片刻,当妈的兰英又说:你说巍儿哪儿不好?人家的老爹又得书教,他的老妈又是从富裕中农嫁来的。人家外家家底好,你说嫁去他家日子不好过呵?
“你别再多嘴!”当爹的王玉文吼了老婆一句。
芳芳此刻揉着眼睛悄悄跑出了屋去。
李兰英问老伴黄亚兵:这孩子怎么会知道的呢?
“我也不知道呀。”王玉文回到厨房后这样说。
王玉文发呆,压低声音说:知道了,我知道巍巍的邻家还有个孩子就在公社完小读书哩。
“也许是那孩子说的吧。”妻子这样对丈夫说。
“可能,很可能是他说的。”丈夫的话都传到屋外去了。
芳芳才走出屋来没几步就听到两老在屋里说开了。
她想探个究竟,就停下脚步绕到后门去,把身子贴着门板侧着耳朵倾听。
正在厨房里做菜的王玉文这样对妻子说着:她妈呀,这几年真不好过啦,咱的收入少得可怜。在搞互助组那几年,我们在生活上还算勉强过得下去哩。可现在呢,还只有三个孩子。粮食就慢慢地一年比一年不够吃啦,要是再这样熬它几年下去,不也借粮背账么?
从里屋传来的话音挺清晰。
为妻的李兰英边说话边赶紧编织她的草鞋:不借粮可不行呀,老的少一顿不吃没多大问题,让小的饿着可就成问题喽。动不动早上一起来就叫着要吃饭哩,要是真的没粮食了你能拿什么做饭给他们吃呢?
王玉文说罢还叹起息来:嗨!当农民的真不好过啊。手脚干干净净的那些人,人家天天都只管坐在屋里喝茶抽烟,但一满月就能领得到手几十至百来元,想当然人家在生活上,比咱们不知要好过几百倍去啦。
李兰英深有感触地说:谁教咱们后来上不了中专、师范这样的学校去呢?都怪自己没出息啦。不过呀,能够弄得个铁饭碗在那几年不只能吃上饭,到底还可养家活口哩。当然我们这几年没能弄得一份工作不也照样能吃上饭?就像六零、六一、六二那几年,我们的日子不也过得如意吗?只是从去年以来,我们才在收入上少得可怜哦。要是再熬到明后年去,还不晓得怎么过呵。
王玉文也感慨着说:我慢慢地感觉得到,从当了家后才晓得真的难当啊。万一有那么一天粮食收得不好,心儿真的不知道要慌到何种地步去啦。现在还能勉强把日子打发得过去,可孩子们是一天比一天在长高长大了。等到最大的芳芳都已长到十多岁后,就吃的也吃得多,穿的也想要穿好一点呀。
李兰英也叹了一声气,说:如今呀,早都不比从前喽,年青八青的去赶场,还会穿草鞋去吗?我们都才三十多一点哩,可就只能穿着自染的衣裳去赶场啦。现在哪怕只到我娘家去可都不敢多去走走了。特别赶场天,见到那些当家顺一点的同学呀,更不好意思去跟人家打声招呼呵。因为你是人,人家也是人呀!手脚个个都有,偏偏就只你比人家穷呀。
他们夫妇俩,只要谁一动起了感情呀,马上说的话都很长很长,感情也那么激动起来。
序 曲
人生乐趣交响曲
1、黔中某布依山村
1954年初夏的黔中某地农村。
层层峰峦叠加的黔中某一地区,峰巅浓雾迷茫,远山碧黛,山洼里翠竹青青。
半山腰间,苍松在凉风中傲立,牛羊散布满山岗。马儿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
一个约有百多户布依农家的小山村就座落在树木繁茂的山脚下。
该村除了五、六户瓦房和大约十来户石板屋外,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茅草屋。
盛夏季节一到,阴雨绵绵的日子,乡亲们在田里、地里忙忙碌碌。
全村几乎关上屋门外出干活去了,唯见一户茅草屋仍敞开着大门。
一位少妇正抱着孩子依着门框,脸生怨气脸正朝着飘起濛濛阴雨的远山眺望。
一少妇独白:都过端午节了,天还老是这么冷,本来老天翻到暖春,就准能把厚衣裳丢到一边去。可今儿内衣加外衣的差不多有四、五件,连旧毛衣都竟然不敢脱身------要不是说年纪轻轻的,况且还是大热天来了,还真想把唯一的过冬夹袄都拣出来披起哩。灾难啊,做饭烧柴的都没处找了,甭说天天晚上还得炕娃娃儿尿布------
她眼窝子圆亮而带凹,很柔情;看她小脸蛋很粉白,瞧去只不过二十来岁。
她刚刚离开中学校园还不到两个年头哩。前几年在县城中学念书那趟儿,同班同学都还爱叫她“小矮兔”,也有的叫她“小鸡”。就她现在的丈夫王玉文当时也说她在那段岁月里确实就像只小鸡呀。
年轻少妇李兰英和对象王玉文,小两口在田地里不要命地干着农活。
漫天烦雨纷纷下,加上迷雾漂浮着山头,以至天地间联结成一块的浓雾茫茫日子,小两口也坚持在田里地里挥锄流汗。
烦雨纷飞下,浓雾迷茫的日子。她丈夫王玉文也仍在山上挥镰割草。
李兰英独白:只因自己带了个“拖斗”,公婆又出门走走亲戚还未回屋来。要不然呀,小娘早跟他一块儿飞到对面的山岗上去了。
2、李兰英与黄亚兵在乡场相遇
三日后。正逢赶乡场日子,李兰英背起她抱着的娃儿,提起几升苞谷便上集市来赶乡场。
一路上,不少人都显得挺高兴,她兰英也高兴着。
她背着孩子来到乡场上,李兰英见着不少妇女高高兴兴地做着自己的买卖。大家见到她兰英只会笑,不多说话,谁冲着她笑,她就跟谁打招呼。
李兰英在内心里说:都怪自己过早结了婚去。可是呀,在那段日子,恋爱中的我俩谁都挺着急呀。谁都盼望着早点在一块儿过日子。关于我和他的这门亲事还曾遭受老爹老妈大骂过好几天几夜去哩,更遭惹来不少相亲的“难听话”。如今回想起来呀,都怪自己过早地跟着男人裹在一起而不考虑老爹老妈的感受啊。
来到集镇片刻,李兰英便守着她的麻袋正守着她提来的包谷。
突然,李兰英抬头就看到了中学时代的男同学(指初中)黄亚兵站在他面前,这年轻人一见到她就俏皮地开口道:噫,兰英,背起了娃娃儿来见天啦?太翘事喽!
“噢!这小厮,你的都还不晓得要比我家的大好几个月哩。阿海(即黄亚兵),她呢?都背娃娃儿来赶场了吗?”兰英扭脸问他黄亚兵。
“嗨!你这小媳妇家家的,反倒过来将我一军啦!人家听到了到哪年哪月去我也难娶得了媳妇来家哩。”黄亚兵对她兰英这样说。
“你看你看,你这挨千刀砍脑壳的竟装起好人来啦!谁不晓得哟?你和陈什么的不是前年腊月初几才结的婚。你哄得了谁呀?去年我都去过你们家来哩。当然,你那次刚好不在家,只她在。”兰英不用看人就慢条斯理地说。
叫黄亚兵的后生脸一下子霍地涨红起来,赶快闪到一边去,不再说话。
“算了,算了。你好厉害哟,我说不过你。”黄亚兵摆着手说。
稍停了一会儿后,黄亚兵又说了:兰英,背上的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娃呀?
她斜了他一眼,过好一会儿才吐出那么两个字来:姑娘。
话音细声细气的,怕周围在场的人听见。
他黄亚兵马上像蜜蜂突然间寻得了蜜一样,眼球一闪一闪的伸手过来,揭开了她背上孩子的洋帽儿,瞅瞅她兰英的娃儿。
“噫!噫!还真不错哩,干脆送给我做儿媳妇好啦!阿英,舍不舍得呀?”他故意偏着头逗着兰英说。
这时,旁人喧然欢笑起来。特别是有个似乎没出过门的“厮儿”更笑得前仰后合,连口水都直接顺着前襟滴下来。这教她兰英顿时害臊得脸都霍地涨红了像个关公。禁不住埋下头去,不再说话了。
好久,她兰英从嘴里头突出这么几个字:噫?你他娘的真够风流了!
“什么?我老婆生的孩子不比你的好呀?”黄亚兵又故意逗她笑了。
霎时,站在他们周围的五、六个人笑得东倒西歪。
她兰英车转头一边去。
片刻,兰英才从嘴里头吐出来这么两个低低的字来“真烦!”。
黄亚兵故意揭开她兰英的娃娃儿洋帽上来逗逗她玩;又故意逗兰英笑;抬抬娃儿的手摇来摆去;又偏着头,对孩子不停地笑。嘴里头还接二连三地说:小乖乖,小乖乖;生得美,长得漂亮,像妈妈,像妈妈------
“噫!真鬼!别闹了,人家还在做生意哩。”她李兰英故意推了他一把,并扭头一边去懒得理睬他黄亚兵。
“做生意?太好笑喽!娃娃都背起来了,还做得成生意?我讲真的哩,等她长大了,许配给我儿子做媳妇吧?”他转到她面前来针对她说。
“你真烦,真烦!滚一边去!你这狗日的。”她一把推开他。
“对于我,请你不用说滚,行吗?”黄亚兵又故意对兰英逗笑。
“去!去!我瞧不起你!”她马上提起了口袋挪到一边去。故意不理睬他。
可黄亚兵又跟过去,再一本正经地对兰英说:唉!咱们嘛,小时候还“青梅竹马”哩,我俩既然成不了一个家,但我们认个亲家不行吗?我儿子又不是长得不帅哩。
“对喽!这叫亲上加亲嘛。”不知是哪个小伙又添上了这么一句闲话道。
“小黄,你想玩人家的妈妈?”又不知是哪个兔崽子从哪儿飞过来一句闲话。
“噢!不准哪位朋友乱冤枉哟!我这是在替儿子找媳妇哩。周围观众们呀,我请你们别误会我哟!我们谁都有了自己的家-------”他在向大家解释说。又扭脸过来看着兰英的反映。
可兰英只管装着没听见。
“这——这---兰英都承认了。”这个黄亚兵怕人家生疑,又继续补充道。
兰英趁人不注意的一霎那,就蹿到了一边去。仅过没好趟,兰英终于买好了煤油,称了两斤食盐,又再称了一麻袋洋芋和两斤辣椒就背着孩子返回家来。
很快,六年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3、芳芳和弟妹在村里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过去了六、七年,兰英背上的“拖斗”已上学去啦。这小姑娘取乳名叫芳芳,后来又另改学名为王玲玲。而芳芳也多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正吃奶的弟弟。
王玉文和李兰英的孩子们穿着东补一条西贴一块的在村街上跑来跑去。
4、芳芳在学校
在乡校,根本见不到还有哪家孩子比芳芳穿得烂兮兮。
别人的课桌上摆放着画笔和文具盒,芳芳什么都没有。
学校有活动,班主任老师安排其他学生表演节目。
芳芳成天忧心忡忡。每次都没能快快活活地欢度佳节。
她芳芳用硬纸合装上春蚕养着玩,芳芳自做一分钱也甭花的“网网袋”捉蜻蜓。
她摘几朵野花扎在发簪上。在学校庆祝“六.一”节,同学们都快快乐乐地跳舞。
她芳芳却悲伤起来,悄悄到一边去抹眼泪。
5、芳芳回到家里
芳芳闹老人一定要给她买条半旧裤子或一件半旧的花布衣裳。
但老人却东拉西扯,直接让她流着泪流个没完没了。
当年小芳芳就为了得到一件新衣裳,更为了能享受到童年的“美好生活”。小芳芳终年都见她哭哭啼啼的,有好几次都简直哭肿了眼。
父母也常常这样对她说:孩子呀,在这种年头里,甭说想要衣服又想要鞋袜。可在咱这样的穷人家里,只要能有饭填饱肚皮,穿的衣裳不露屁股就行了。
王玉文和李兰英两口子这样对她说:等到你来当家后,你才晓得哩。老一辈都常说嘛,“当家三年,才知油盐”,咱家五口人,只由我们老的来磨肩,做都做累了,可仍没一顿好的吃。逢年过节了,都做不起一件像样的新衣裳来穿穿,这是为啥呀?
当父母的稍停了停,当妈的又继续对芳芳说:生产队收入又不好,你不晓得去年我们家分到家的口粮每人只有八十斤毛谷哩,就包谷也只每人分到三、四十斤。你都读书了,请算算一下吧,就连谷糠一道吃都不一定够吃呀!哪怕半年,甚至三个月也保准不够吃哩。可我们挖田都有三尺来深了,这不怪我们偷懒不愿做吧。
只要见到芳芳这么一闹,当妈的又不加分析地对芳芳这样讲下去:芳芳哟,你不晓得哩,当干部的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了,可是------到大年夜一来呢,自家想称称几两猪肉回家来供奉祖先,当父母的也要在价钱上计较大半天。看以后轮到你来当家,你才晓得哩。
当孩子妈的李兰英这样骂着芳芳。而当爹的王玉文也在场,都懒得吭声。
但孩子一年比一年长高,叫买衣服的次数也必然增多。
当妈的李兰英却这样对她说了:好芳儿,我们农民的就做农民的算啦。我们让你多读它几年书,看看真读不下去了,就回家来跟爸妈做点活儿吧。我们两老实在忙不过来了,喂猪的天天在喂猪,砍柴的连天快黑了都还得上坡去砍柴。要是家里喂不得猪,那明年开春拿什么卖成钱去买粮食来补吃呢?我们上午收了工也得要快些多捞点猪菜回家来喂猪哩。你爹天天不仅快点掏了猪菜来家,还顺便割了一背篓草回来喂牛呀。要是真的让牛饿死了,队里叫你自己去买,那你才更倒霉哩。你作为庄户人没有牛,挣不上工分,那一家老少靠啥吃饭呢?算啦,算啦,我不想再跟你啰嗦了。以后你会晓得的,我们也等你长大后,书读不读也好啦,只要能认得了秤就行,人这一辈子做什么不都是为了吃上饭------
顿时她芳芳变得目瞪口呆起来。
6、父母开娃娃亲
过了两年后,在她刚刚迈过十虚岁,就听说二老早为她订了亲,早早把她许配给了人家做儿媳了。
盛夏季节,一天中午,学校还未放暑假,她从乡完小放学回家来吃中饭,才一脚踏进自家的门来就大叫了:“妈,妈,你们咋把我嫁人啦?我还小呀!”她话音还带了点儿泣声。
两口子一时大笑起来。当妈的李兰英故意抬高嗓门对芳芳实话实说:谁把你嫁了?你不是还在家吗?你说自己已被我们嫁出去了,是嫁到了哪儿去哟?请你跟我们说说。
芳芳马上哭了起来,还哭得挺伤心。
她开始边揉眼睛边说:大家都叫我巍巍媳妇,我跟他们吵了,可他们那些龟儿说你们老人已跟巍巍家开了娃娃亲,就是你们把我嫁给了他------
当妈的兰英唯有这样对自家姑娘说了:唉!真够傻的呀,孩子,你真的傻到顶啦。就只这么个断奶没好几天去的娃娃儿就想当人家媳妇啦!谁敢领了你去嘛!连活儿都不会做,也做不了,谁敢领你去!还不冤枉领你去白吃饭呀!你想想,人家会领你去干嘛!人家会要你呀?
当妈的故意扭头往一边去笑,还自顾去编织自己的草鞋,就懒得理睬她。
但芳芳仍哭个不停,并絮絮叨叨地说:同学们都说你们已跟新坡村的巍巍他爹讲好啦,就说等我长大后就把我硬塞到他巍巍家去跟了他巍巍哩------
她芳芳越说着越哭得挺伤心。
“就算我们开亲了吧,那他们村有啥不好?”当妈的故意逗她芳芳说。
“就真把我嫁到那儿去?”芳芳边抹泪边“反驳”说。
“你不去那儿难道要嫁到了城里去?”当妈的还斜起眼盯着女儿。
而芳芳却更用两手紧紧地揉着眼悲哭着。
当妈的又再解释道:像你这样的人呀,能上得了城里去当太太么?你是癞蛤蟆,永远吃不了天鹅肉的。况且,女孩儿就总得听爹妈的话呵,你生错了,谁叫你一生下来就是个姑娘家哩?
可她芳芳仍在掉着泪不停地哭着。她在心里说(画外音):当爹妈的你们呀应该会想想才行呀。
“我们是跟黄伯伯说着玩哩。”当爹的王玉文从中插了一句嘴道。
片刻,当妈的兰英又说:你说巍儿哪儿不好?人家的老爹又得书教,他的老妈又是从富裕中农嫁来的。人家外家家底好,你说嫁去他家日子不好过呵?
“你别再多嘴!”当爹的王玉文吼了老婆一句。
芳芳此刻揉着眼睛悄悄跑出了屋去。
李兰英问老伴黄亚兵:这孩子怎么会知道的呢?
“我也不知道呀。”王玉文回到厨房后这样说。
王玉文发呆,压低声音说:知道了,我知道巍巍的邻家还有个孩子就在公社完小读书哩。
“也许是那孩子说的吧。”妻子这样对丈夫说。
“可能,很可能是他说的。”丈夫的话都传到屋外去了。
芳芳才走出屋来没几步就听到两老在屋里说开了。
她想探个究竟,就停下脚步绕到后门去,把身子贴着门板侧着耳朵倾听。
正在厨房里做菜的王玉文这样对妻子说着:她妈呀,这几年真不好过啦,咱的收入少得可怜。在搞互助组那几年,我们在生活上还算勉强过得下去哩。可现在呢,还只有三个孩子。粮食就慢慢地一年比一年不够吃啦,要是再这样熬它几年下去,不也借粮背账么?
从里屋传来的话音挺清晰。
为妻的李兰英边说话边赶紧编织她的草鞋:不借粮可不行呀,老的少一顿不吃没多大问题,让小的饿着可就成问题喽。动不动早上一起来就叫着要吃饭哩,要是真的没粮食了你能拿什么做饭给他们吃呢?
王玉文说罢还叹起息来:嗨!当农民的真不好过啊。手脚干干净净的那些人,人家天天都只管坐在屋里喝茶抽烟,但一满月就能领得到手几十至百来元,想当然人家在生活上,比咱们不知要好过几百倍去啦。
李兰英深有感触地说:谁教咱们后来上不了中专、师范这样的学校去呢?都怪自己没出息啦。不过呀,能够弄得个铁饭碗在那几年不只能吃上饭,到底还可养家活口哩。当然我们这几年没能弄得一份工作不也照样能吃上饭?就像六零、六一、六二那几年,我们的日子不也过得如意吗?只是从去年以来,我们才在收入上少得可怜哦。要是再熬到明后年去,还不晓得怎么过呵。
王玉文也感慨着说:我慢慢地感觉得到,从当了家后才晓得真的难当啊。万一有那么一天粮食收得不好,心儿真的不知道要慌到何种地步去啦。现在还能勉强把日子打发得过去,可孩子们是一天比一天在长高长大了。等到最大的芳芳都已长到十多岁后,就吃的也吃得多,穿的也想要穿好一点呀。
李兰英也叹了一声气,说:如今呀,早都不比从前喽,年青八青的去赶场,还会穿草鞋去吗?我们都才三十多一点哩,可就只能穿着自染的衣裳去赶场啦。现在哪怕只到我娘家去可都不敢多去走走了。特别赶场天,见到那些当家顺一点的同学呀,更不好意思去跟人家打声招呼呵。因为你是人,人家也是人呀!手脚个个都有,偏偏就只你比人家穷呀。
他们夫妇俩,只要谁一动起了感情呀,马上说的话都很长很长,感情也那么激动起来。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