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9437
阅读:7222
发表:2016/5/5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几度风月几度情》第2章
1
3
4
2
5
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王玲玲的画外音:这黄立平呀,确实真为自己没能很快替职工们解决得了实际困难而内疚,而心亏。可是他有啥子办法呢?他不止一次规劝过大家说:我会尽量要求上面先解决了一笔资金来,为大家建房造屋哩。从此一个、二个职工这才一齐向他投来了敬仰的目光,但愿他说的话能变成“福音”。
黄立平顺便告诉她芳芳,对于为职工起房造屋的事,若只单凭前年三月份以来仅仅一年多的收入就准可以起了它几栋长三十米,宽十一、二米,高大约十五米左右的四层楼的砖木结构楼房。但是,恐怕主管领导是很难答应的。然而啊,上级领导或许会说他们厂因为更换领导后,突然间就取得这样可喜成绩,最终也会可怜他们说了,无论国家的什么企事业,那都是为了建设国家,自己有能力就得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啊,所以可适当照顾给他们厂一定的住房和资金以优先安排建房。
王玲玲内心里:但是,上面却先从他们手头索取一半以上收入后,且还说了在共产党统治的江山里,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才一翻进新年来,上级便硬加了不少生产指标给他们厂。并还说了,领导相信红星厂能够完成得了这一艰巨任务的。
此刻,黄立平明说了:你们上级一点儿也不了解机械厂大多数职工是多么痛苦哟。于是黄立平直接明说了,你们实在一点儿也不会体贴别人,不会为别人考虑,这就真替你们这些当官的感到遗憾了哩。
黄立平还跟知心朋友聊天时谈到不少次。
这时,黄立平跟芳芳又说开了:要是上面不“索取”那部分钱去,翻到今年来又不多增加那么多的工作量,未更改指标,那他黄立平是敢保证顶多到后年年底来,可保准完成得了四至五栋三到四层的青砖红瓦职工住房。因为厂里还有别的收入嘛,况且按原来的资金和逐年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增多。诚然,再过四、五年后,他就注定能增加建到十几幢职工宿舍楼了,甚至还可增加修建更高的大楼哩。可就是才干出点成绩来,资金就都给“索走”了,你想办的事并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样顺利了。按原来的打算,是要在新的一年里更换了一部分旧设备,安装新车床,使生产在进度上比以前有所改进。黄立平把他草拟的建设计划丢给芳芳看。
49、王玲玲和黄立平发出感慨
一九八四年第二季度。黄立平眼扫车间四周,上级才给他们红星厂安装了极为有限的几部车床。
这不正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的设想?原先的计划,还包括“保证过不了一、两年去就准更新了多少台车床设备,并很快为厂里添置一些重要器材,以及补买厂家所渴求的汽车”等等。可是这个美梦都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黄立平:我是想这样做又想那样办,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想取得某些人的信任而要这样做的。但是办这些事情,对这么一个说不大也可算大了点的红星厂,职工都快有一万人去啦。却只开办了一个初中班和两所小学,这太不合适吧。因为这个厂的小孩子也可算多的吧。从近这一两年来,全国各地人口猛增。据昨年秋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这个小厂的少儿都快有六千了,青年职工就占了全厂职工的二分之一还多。你想,一个大厂里只这么两所小学,一所初中咋会容纳得下孩子们念书呢?况且这个厂的“上班族”都是零散在四方八面的;有的孩子上学都几乎如乡下孩子那样,天天都要跋山涉水。
芳芳点头说了:看来你不就是想让职工宿舍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来?学校也建在人多的地方,孩子们也更能避免得了跋山涉水的痛苦吗?且至少也能这么说吧,当小领导的亲自上职工宿舍去了解职工的生活,或者去通知职工来开一次本科室会议也少受点苦吧!
黄立平也点点头说:可是,这样的好事又怎能很快实现呢!在我才下来的第一个月,就开始调配了一部分职工往条件方便些的地方来住下,让红星厂职工都慢慢地集中到新的“职工村”来住下,还将原来专门放置器材和商用的仓库都统统改造成临时职工宿舍。
王玲玲画外音:因为这样做她才能安排得了一部分职工家属有地方居住下来。虽然去年他已为大家修建起了两栋三层楼,其长度大约有二十米左右的瓦房,可也只解决得了极少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而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就无法解决了。(闪回完)
黄立平伸手指着职工宿舍区新建的三排红砖青瓦建筑物。
稍停片刻,黄立平又说:多年来,就有一部分职工专靠开“后门”,将自家的子女送到附近的市、镇开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去了,这当然不方便吧。只因为厂里距哪所学校起码也有十来华里路远,小孩子要出门去读书确实很困难,特别只有七、八岁的孩子,若步行去就很成问题呀。
王玲玲的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家长们从此只好天天都先用自行车送孩子们去上学,而待自己下班后,才赶忙骑了自行车赶快载了孩子回家来。而有些职工还干脆让孩子寄宿在该校或当地的人家户里,比如在亲戚家里等等。为此,就仅仅为送子女上学这一问题,就不同程度影响了广大职工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了。以至于使得某些职工只要遇到了下雨,或下雪天,特别是猛刮暴风雨的日子,他们这些职工就不得不叫苦连天起来了。
为着这,不管在哪次会议上,职工们所提出来的建议自然是少不下这一问题。人人都感觉得,厂里应多开办二至四所小学,中学也应该开办到三几所才行,特别是高中更应该开办一到两所五、六个班级才更方便职工子女入学哟。可是,中国从一九四九解放以来都有三十多年了,该厂却从来没有开办过一所高中班。你说,谁不但愿厂里有几所好的子弟学校?大家都说了,这个问题应该算是不过分的要求吧!其实,任何一届领导下来,谁都清楚得很,这个红星厂也应该开办两三所中学,五、六所小学才方便得了职工们的子女就地入学。
黄立平自己也感觉得:在这么一个大厂里,起码不开设它一所理工类大专院校和三几所技术性中等专业学校,但至少也得开办一至两所高中班才行。最起码的也得多开办两、三所小学。至于只开办到初中的要尽快扩大到办高中班才好哇。至于技工学校或中等技术学校也应该赶快开办它一两所才行呀。他明说了,只要上面让他“自由办事”,他注定过不了一、两年去,一定可解决得了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而且还能很快为广大职工解决得了必须的生活条件。
王玲玲想:可是啊,就为着“尊敬”的某某上司,一点儿也不会考虑到他人哟!由此,你的想头也就不得不因为有人总在“干涉”而痛苦。黄立平说了自己已在今春的厂务会议上说过了:同志们,很多事情我多么想办呀,就因为总跟某些人的看法不一样而不好办呀。不过,我不会因此而气馁的。
广大职工都为着他的这么一句双关语,而意识到了什么,有不少人也开始用手按住了额头,摇头起来。
芳芳听了他这么解释一番,此时此刻的她才突然间连连点头。
她王玲玲这时对他黄立平说了,今晚待她回到省报刊社后,她第一就要求主编,并特别地邀请评论员,专门针对红星厂写出一篇关于该厂问题的一系列文章登载出来,一定要把这种情况在省报上反映一下。并且她还叫采访团的每位同志都把自己采访到的“新闻”尽快拟写好交给编辑部门,而且个个都必须有一至两篇“消息”或“通讯”,以及“评论”来登载到最显眼的位置让人看得见。至于她芳芳更不能少下三篇专对该厂近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在此,她还得请求主编先生将他们采访团所采访到的材料分三期登载出来。她这样对他说。
他黄立平点了点头,默默地不再多说话。
他陪同她看看这边最近的楼房后,又窜过去看看临近的楼房。一直把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的宿舍楼全都看完后,方到别的职工村去看看。对所有看过的宿舍楼,以及职工村的大多数职工家庭。王玲玲都眯起眼睛,说道:职工宿舍也太不“顺眼”了。但很快就看完了三个小村。
这个时候,她才在心底里说:有文章可写并登载在省报上的必要了,更有必要要求主编请特约评论员来做评论了。她边看边想,他也边带路边解释着。在不知不觉中就是下午六点钟,一位下班的铃声响了。这个时候呀,职工们都陆陆续续地骑着自行车在水泥路上急驰往家里赶来。
直到这时候,他和他也仍未离开职工宿舍。而她和他也看了这一村又还要到别的职工村去看看。他们正在一个“小村”的职工宿舍楼前“巡察”。
50、他们针对“贫民区”重点采访
这时,就在他们刚刚从一住户门前闪过去时,却见到有位五十多岁年纪了的老大娘正从屋里头出来,突然间就拦住了他们俩,并很快可怜巴巴地开了口对她芳芳说:您这位同志就是省报采访团的带队人吧。我是从我们股的马股长嘴里头得知我们厂长正陪着您过来看看我们的家呢。
“对!对!大娘有啥事呢?就请随便说吧!”芳芳对老人家说。
可她说罢,便用眼望着对方,并很激动地说:大娘,我们来主要是为了了解厂里的真情实况哩,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好了,不用怕什么。
这位老职工很受感动了,于是都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揉了揉眼几下后才对她说道:多亏你们会下来采访喽,太谢谢报社领导了。
说话的老大娘泪水都掉下来了好几颗。
“你咋这样讲呢,大娘?”芳芳不知道这位老几十岁的职工是啥意思,竟这样很客气地对她说出这样的话。
而这位老职工却话都还未说出,泪水就先掉下来了:都多亏你们会及时下来调查呀,我们都苦得这么可怜了,可人家却说我们的生活过得红火呢;有人还说我们取得了可佳的成绩,就应该多作贡献,多为国家贡献一定的财力、物力。这两年来,我们都顾不上休息而尽量进车间加班啊。要是总像前几年,好成绩会从哪儿来?你都真看过了我们家的住处了吧!
王玲玲很受感动地说:大娘,我们早就怀疑了某些领导的话哩。就因为这样,报社才组织我们下来看看哩。也只到了今天我才真正了解这里的实情。
这老大娘一听,更泣不成声了,用双手紧紧地握住芳芳的手,说着:只要你们会理解得了这一点,明白了厂里的真情实况就好。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激你们才好哇。
“大娘,您老咋要这么说呢?我们记者团的工作本就这么做的嘛。”她芳芳安慰老人说。
这个时候,这位老职工直接任由眼泪流淌下来,更紧紧地握住她王玲玲的手。她芳芳都禁不住给老人家赔了几滴眼泪。而一直跟在一边当“向导”的黄立平确实看到了她们眼里流下了泪水来。
他黄立平不禁感到身心一阵阵悲凉了起来。他也自然而然在心底里升上来这么一种意念,他自己实在对不住了广大职工。
黄立平想:他很内疚,他感叹自己至今也未做好任何一件像样点的事来。从去年的春三月十二号起,他到这个厂里来也正好足足有两年零几天了,可也仍未做出啥名堂来呀。
黄立平干脆把内心话说了出来:从今儿起,黄立平不管做什么,首先得为广大职工办了实事方再做别的事去好哩。要不然呀,我是一点儿也不称职,确实也很不称职呀。我发誓了:从此后,要为职工们,为了厂里,为真正成为祖国建设者开辟出一条理想的园地而不懈努力。我要特别注意,无论如何,更不管上面是否赞同,特别为自己的职工能幸福,能得到真正的、美满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心甘情愿。
老职工心里说:只要是为了厂里,为了职工,我哪怕拿自己的前途去作不必要的牺牲也要努力追求,继续寻觅,并下决心去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只有这样做,也只有到此时此刻,她芳芳才感觉得这人世间竟然有这样的“无耻”,竟还有一串串“悲憾事”和到处都充满着虚伪呀------只有此时,且也只有到这时候,他黄某才想起了八三年元旦后二、三号的事,即她曾在省报社上登载过的文章也莫不有点“虚假”啦!因为在报道上,她曾提到了这个机械厂有这样那样的成绩,以及红星厂的领导又如何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等等。
连王玲玲也这样说:直到今天,我才莫不真替自己当初所写出来的文章感到遗憾呀!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当时的我所得到的“消息”都是道听途说来的,是从个别职工那里大致了解到,以及根据上面的领导所讲的话整理出来的。自己并未亲自下到工厂里去亲自了解到,也未亲自深入民间调查,未深入到车间去,未亲自上职工家里去看看,是从别人那里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后便闭门造车地写出文章来哩。
黄立平想:当时,职工们哪怕基本的生活条件如何,以及厂里的设备如何她不得而知,就轻易地发表了文章到报纸上,王玲玲说了她实在太有悖于自己的良心啦。这个时候,她多么遗憾自己怎么听那些“大官人”所标榜的红星机械厂是如何如何的好,厂里又是如何如何的先进,这简直是不负责任地大吹大擂了一通啦。知晓实情的人会相信你的话吗?
这时,王玲玲叹气着说:我一旦想起自己曾在报上登载文章,说红星机械厂的“好话”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见到别的报刊也有文章报道该厂,且每份报纸都直接赞颂了红星机械厂是如何的为国家创下了丰功伟绩。这时,我还看到了某些领导也跟着写起文章号召国人都来学习红星厂精神。
某评论员也说:当然他们厂也确实能干,确实能在那个不满一个年头里就能为国家贡献出了好几百万元的税收。理所当然,王玲玲又慢慢地从某些人的嘴里了解到红星厂并非如报上所报道的那样“万事如意”时,这时她才慢慢弄到了那么一点点消息。
该厂某位男职工也说了:八二、八三这两年红星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可职工们在生活上仍未有所“改观”,旧貌仍“依然如故”。该厂所需的各类条件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比往年提高好几倍。甚至有些职工家反而比往年好不了多少啊。
某市民也发出疑问:从现实生活中看来,报上说的何不有点儿“虚伪”了?的确如此,她王玲玲很快发现了当初的错误,也骂了自己笨,因为她所得到的消息是“道听途说”来的,咋不显得她新闻报道失实呢?
另一市民也接着说了:直至今日,她才明白某某领导仅从自己所处的地位来考虑,按自己的看法来标榜红星厂如何取得这样那样的好成绩,并获得了多多少少的可贵收入,都支援了国家不知是多少的物质财富。他们上级还凭这样的条件,号召全市企业,说谁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就应该拿点出来支援国家搞建设。要不然呀,则如此企业就算不上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了。反正,每个部门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任何部门都为了建设国家嘛。
这时,她王玲玲又不得不这样说:某些领导就是想不到,尽管人家取得了不少可喜成绩,一下子获得了惊人的数字,可那都是人家用汗水换来的呀。这时的她才至于不得不说了,人家红星厂不分昼夜地拼命干,这才好不容易地干出点名堂来,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善厂里的生产设备?以及职工们的生活条件呀?难道你就可随便将人家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贡献”去支援国家建设吗?而你就想不到人家会用它来改善具体的生活条件吗?就比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呀等等。
王玲玲想:我觉得有写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注定了,要写的文章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反映红星厂的真情实况。因此,我还得要认真做好自我检讨,用以“弥补当初的罪过”。今天,她先为省报社好好地“澄清事实”,“洗刷历史”。因为这是“真实可靠的写照啊”!作为新闻记者,你还要再苛求什么高条件,还需要什么材料呢?
老职工的话才是真实的,只要你记录下这些真实可靠的东西去,则相信报纸的人肯定要渐渐加多吧!从此后,别说别人,就是我本人也最讨厌报上所登载的那些虚假的,不真实的文章了,特别更讨厌那种大吹大擂的,让人只要看到了就懒得相信的“最佳新闻”。
连黄立平也从心底里说:从今天的所见所闻来看,王玲玲再也不能饶恕那不真实的纪录了。从此后她要从实际出发,力求真情实感,争取挖掘出引人瞩目的题材来,要努力做到人人都相信起报上所登载的文章。
女解说员:然而今天,她想到自己作为采访团的首席记者,更应该而且必须写出真实的文章来反映现实生活哟;而且,她得一天比一天认真对待人世间所存在的事实,特别是如何反映机械厂的情况这一问题,她自己回去之后得要好好地“阅历”一下哩。她芳芳曾说过:只要作为记者的你所记录的是真实的,则哪有不受人们欢迎的道理?
王玲玲的画外音:我自己不单单要写出“最佳新闻”在报上登载,也要请同志们都一齐写写真实的文章来反映这个现实的社会;而且在今晚到明天的报纸未印刷之前,我无论如何也得要熬夜“审阅审阅”同志们的手稿一下;只要一旦发现有个虚伪的字句后,都得统统将其划掉。我宁愿只要那种话说得少,但事件真实,题材真实可靠的文章。且也只有这样的报道,读者才更爱看并相信你的话啊。
连黄立平也这样想:也只有报道真实,别人才爱看呀。否则,你拥有的读者又能有多少?我相信她也想过了,以前人们最相信报纸(指解放后不久)上登载的新闻,可是过了若干年后,特别是最近此几年,国人一旦发现连国报党刊都会写出掺假的不真实的消息或通讯后,渐渐地不相信报纸新闻的就渐渐增多起来。致使有不少对“报道”直到今儿来却连瞧都懒得瞧它一眼。以至于有些订报户也慢慢地变成不订报户了。而有的老读者,你请他看看一则短消息他也甭看了。
王玲玲直接把内心话说了出来:就因为某些报道不真实,以至于令很多有志之士不情愿从报上了解了解这个社会了。他即使想了解也宁愿自己去打听,并有那么一部分人都发出了“相信别人说的话还不如相信自己”;有的更懒得去关心社会,只想一生能享受太平日子,能睡个安稳觉就行。从而使得某些重要工作本来要在报上贯彻,在新闻媒体上推行,但也只成了“你做你的,关我什么事”?
黄立平也干脆把话说了出来:就因为这样子,于是便出现有些人本来还相信报上新闻却给众多不信者带着一道喊“拜拜”。致使世人不相信报纸的就一天比一天加多起来。到今儿来,不相信报纸的便“群起响应”了。这都是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自食恶果”的表现了。同时也还有某些编辑就正如鲁迅所说的“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于是也只得写出瞒和骗的文艺来”。
有两个群众也说:可又怎样改变得了这种现状呢?她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刻苦努力,她要让那早都不相信报纸的人都反转来相信报纸新闻。那么,对以后所要开展的任何一项宣传活动不是更好些么?若别人都本不相信你所写得宣传文字的话,那么你的新闻怎么会起到宣传激励作用呢?国人怎么会相信起报纸消息呢?尽管你文采如何好,嘴巴如何麻利,所选的材料如何“呱呱叫”,放的屁咋响也不顶啥用吧!
她沉默着,一路上在静静地走着。
男解说员的画外音:在她尚未离开厂家前,当即就劝导了那些老职工,说了她们采访团回去后,一定会替他们厂家说话的。
王玲玲也如此安慰了人家:我注定了,我是少不下要写两篇报道,两则小评论同读者见面的。
那位老职工点头了,也擦了一把眼角上的泪痕。
这位老职工脸挂着泪花说:高请作为记者的你们能为厂家“申诉”一下。
他黄立平也说:我希望你们所写的消息上级能够重视。
51、大家看新报
次日一早,红星厂就有人刚刚从省报上看到了有关红星厂问题的文章了。对于今天刚刚出版的报纸,不少人还看到了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上登载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曾过来采访的八位记者的“笔录”当然少不下了每位记者的“豆腐块”了。同时,每位记者也分别登载了各有一至二则的“小品文”。而王玲玲作品自然是少不下喽。从印刷报纸结束又用车拉出来分发到各个单位去不过一个钟头之后,红星厂里的订报户及其厂方办公室就接到了当天的报纸,并阅读到了记者们对该厂的详细报道了。
这就是昨晚儿才得到“消息”去的呀。对于记者团实事求是地评论红星厂的一系列问题,红星厂人永世难忘。他们报社所组织下来的采访团还是在昨晚八、九点钟才回转去的呀。
黄立平也在办公室里说:她们记者团在未转回报社去之前,大家都一起看看了厂里所有的厂房和职工宿舍去,她们对每一车间,对每一科、室、股都分别瞧了瞧它一遍。一直到晚上七点来钟了才聚集到厂部会议室来,同厂方领导们在“记者招待会”上共同座谈。此时,才由作为“团长”的王玲玲做结论。宣布了这次采访工作对她们实在有重大意义。她们将尽力在报上为红星厂“反映”一下。
红星厂干部都拍手欢迎致敬。而她也不得不只好代表了当天省报社派出的临时采访团讲了话:诸位领导,我们采访团回去后会如实地为贵厂反映情况的。
换到今天来,十点钟的第三次报纸印刷都送出来了,邮政车正沿途把一份又一份的报纸送往读者手中去。
一时间,国人都在认真地读报,个个都能看到这样那样的一则则“消息”了。而正在此时此刻,作为记者的王玲玲又出发到别的厂矿,学校,机关等各企事业单位去寻找着媒体所需要的消息或通讯了。
第五章:黄王业余赏景谈情
52、黄、王在大街上相遇
再过了一天去,芳芳在大街上碰上了他黄立平,这是一个礼拜六的下午(镜头闪出:星期六)。
他黄某对王玲玲说了:我是来市里参加市府组织召开的企业三级行政干部会的。
这时已是下午六点钟了。而她邀请了他黄某说:两人一道到相隔对面这条大街没好远的公园里去走走,就去散散闷。
“好,走就走,有啥了不起的!”他都在心里头这么讲,也很快对她这么说了:走吧。
于是,他们边开着玩笑边边往一口公园里走去。
53、他们在公园里观风赏景
二十分钟时间后,他和她便终于来到了一口公园里。这时候正值暖春四月,公园里的人造湖却有一番别致哩。那假山中的鲜花也争奇斗妍了起来。那湖边的垂柳,也在此春风吹送中,悠悠扬扬的荡漾起来。特别是那湖边六角亭,和八角亭里的四周围的盆景,也在此瞬间真的增添了它几分色彩哩。
王玲玲内心深处:如果是在那北国,可想象北国的冬景里,自然是冰雪才消化不久,草木方开始抬头露脸呀。而换到这个山城里呢?该厂处于南国高原,固然它不无显现出自己“南国春早”的景象来啊!而北国初夏的景象也莫不仅如今日南国高原的景象啊!怪不得有人说“在亚热带生活还是好”。
他们边走边吹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园林深处。景色更美了。本来什么风景也没有的岩石上面,这时也显得别有一番风景,它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咋看去正是青色的峭壁。而岩石缝隙间偶尔见到的一丝丝幼苗,以及一枝枝“矮松”更似乎长起了嫩嫩绿绿的一小片“叶子”来。那“叶儿”们正在这夕阳即将“光临”的晚风里不停地摆动。正如那愁眉苦脸的少女转眼间高兴起来,令你看到是开朗而又傲慢的公主。
他们都一齐惊呼起来: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了。
今儿他们也显得挺高兴,正如那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才跨进了栅栏门,便紧紧向着美景如画的地方寻来,两人一同来到一个此刻无人坐着的亭子里,自己想坐也行,想站也行,随便自由自在地赏花观树了。
他们的四周,远远近近,都是苍松古槐,杨花垂柳;特别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的盆景,就更艳丽妖娆。而在他们的外围,即便是亭边树下,花丛湖旁,不无坐着、走着、打闹取乐的年青人。更少不下那一对对低低细诉“悄悄话”的恋人。他们这些恋人呀,谁都在细声细气地倾吐挚爱之情,有些恋人仅仅依偎在一起。
54、王玲玲向黄立平诉衷情
今儿,他俩也应该作为一对情同手足的恋人照样同别人一样好好地谈谈,好好地共同表达着内心之“复杂”才行呀,因为他们的追求都已不是一年两年啦。
这时候的他们俩都静静地坐在了一条长椅上,就坐在了亭子里的长椅上,正瞭望着远天。
她将左手托起自己的下巴,正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那湛蓝湛蓝的远天。而他也掏出来一支香烟出来地点了个火猛抽起来,且不停地用手按着自己的太阳穴,眼儿连眨都不眨地盯着对面的花丛,半句话不说。她呢?照样只会望着蓝天。
她终于禁不住开口对他说:阿魏,咱们---咱们------
他把头转了过来向着她,问:什么事?
她觉得有点害羞地,脸红了低声说:咱俩的---事。
他也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片刻才说:---以后再说吧。
她芳芳却把头转向一边去,懒得理睬他。
他静默着,半句话也懒得说了。
两人都闷坐了片刻,她芳芳才车过头来,把眼睛老盯着他,随后也把头埋下去,动了动嘴巴说了:巍巍啊,咱们呀再也不能总这样孤独下去了---。
他默默地点点头,没有说出一句话。但点了一下头。
而她故意提醒起他:可咱们总不能各自单独生活一辈子呀。
他闭目养神了片刻,这才说了话:自然,永远不能------
她又转眼往一边去,说:巍巍,咱都真不小啦。你认为呢?
“真的!谁都不小啦。”他转脸过去说道。
可她忽然车转脸过来,说了:要是咱们都做农民呀,谁都等不到这个时候吧?
他又默默地,连话都不说一说。
她这时又开了口:小巍,我觉得,一个人不管成就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一辈子都总竭尽全力在自己所关心的事业之中,可偏偏就没有结婚去,不用考虑成家立业,我认为这都是很不好的。
他沉默了约五分钟,又说开了:我也这么想哩。
“那咱俩咎应该先完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去才好哩,我们也应该先成家立业去才好哇。”她见他说了话,她便如此补充说了。
“应该的,这是必然的。”他说道。
“那么咱们更应该先完了咱们的私事去喽。”她说。
他听到了她这么一说,便一时间不说了话。
“你想不想快些完了大事去?我是最但愿不过的啦。”她用“激将法”说道。
他一时接不上什么话茬,片刻,他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说我也真走到了危险的地步去了哩。
此时的芳芳,脸又突然胀红了起来,一下子便侧身斜过去靠在长椅上,并把脸车转到一边去,跟着又转脸过来看看他,说:巍巍,讲前途咱们倒是有了,讲理想我们也勉强达到了,咱们到这时候来就该讲别的啦,你说呢?
他一下子意识到了,最近都在自己心目中有数啦。他也想将心目中想要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不过只要你沉默着,她也能看得出来。他黄立平就在脑子头这么说的。
一时间,她又挪过了身来一下子,紧紧地靠着他,而他黄某也把头车转过去,假装一本正经地在赏花观树故意装着不知道她已依靠起了他。
可是,她又将头埋下去,依偎在他脊背上,但他也仍未把脸车转到一边去。
她的嘴贴着他的背上还说起了话来:我们这样坐在一块儿已不知道有多少个世纪去了啊!
他笑起来,说:大概有四、五个世纪了吧。
黄立平顺便告诉她芳芳,对于为职工起房造屋的事,若只单凭前年三月份以来仅仅一年多的收入就准可以起了它几栋长三十米,宽十一、二米,高大约十五米左右的四层楼的砖木结构楼房。但是,恐怕主管领导是很难答应的。然而啊,上级领导或许会说他们厂因为更换领导后,突然间就取得这样可喜成绩,最终也会可怜他们说了,无论国家的什么企事业,那都是为了建设国家,自己有能力就得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啊,所以可适当照顾给他们厂一定的住房和资金以优先安排建房。
王玲玲内心里:但是,上面却先从他们手头索取一半以上收入后,且还说了在共产党统治的江山里,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才一翻进新年来,上级便硬加了不少生产指标给他们厂。并还说了,领导相信红星厂能够完成得了这一艰巨任务的。
此刻,黄立平明说了:你们上级一点儿也不了解机械厂大多数职工是多么痛苦哟。于是黄立平直接明说了,你们实在一点儿也不会体贴别人,不会为别人考虑,这就真替你们这些当官的感到遗憾了哩。
黄立平还跟知心朋友聊天时谈到不少次。
这时,黄立平跟芳芳又说开了:要是上面不“索取”那部分钱去,翻到今年来又不多增加那么多的工作量,未更改指标,那他黄立平是敢保证顶多到后年年底来,可保准完成得了四至五栋三到四层的青砖红瓦职工住房。因为厂里还有别的收入嘛,况且按原来的资金和逐年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增多。诚然,再过四、五年后,他就注定能增加建到十几幢职工宿舍楼了,甚至还可增加修建更高的大楼哩。可就是才干出点成绩来,资金就都给“索走”了,你想办的事并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样顺利了。按原来的打算,是要在新的一年里更换了一部分旧设备,安装新车床,使生产在进度上比以前有所改进。黄立平把他草拟的建设计划丢给芳芳看。
49、王玲玲和黄立平发出感慨
一九八四年第二季度。黄立平眼扫车间四周,上级才给他们红星厂安装了极为有限的几部车床。
这不正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的设想?原先的计划,还包括“保证过不了一、两年去就准更新了多少台车床设备,并很快为厂里添置一些重要器材,以及补买厂家所渴求的汽车”等等。可是这个美梦都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黄立平:我是想这样做又想那样办,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想取得某些人的信任而要这样做的。但是办这些事情,对这么一个说不大也可算大了点的红星厂,职工都快有一万人去啦。却只开办了一个初中班和两所小学,这太不合适吧。因为这个厂的小孩子也可算多的吧。从近这一两年来,全国各地人口猛增。据昨年秋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这个小厂的少儿都快有六千了,青年职工就占了全厂职工的二分之一还多。你想,一个大厂里只这么两所小学,一所初中咋会容纳得下孩子们念书呢?况且这个厂的“上班族”都是零散在四方八面的;有的孩子上学都几乎如乡下孩子那样,天天都要跋山涉水。
芳芳点头说了:看来你不就是想让职工宿舍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来?学校也建在人多的地方,孩子们也更能避免得了跋山涉水的痛苦吗?且至少也能这么说吧,当小领导的亲自上职工宿舍去了解职工的生活,或者去通知职工来开一次本科室会议也少受点苦吧!
黄立平也点点头说:可是,这样的好事又怎能很快实现呢!在我才下来的第一个月,就开始调配了一部分职工往条件方便些的地方来住下,让红星厂职工都慢慢地集中到新的“职工村”来住下,还将原来专门放置器材和商用的仓库都统统改造成临时职工宿舍。
王玲玲画外音:因为这样做她才能安排得了一部分职工家属有地方居住下来。虽然去年他已为大家修建起了两栋三层楼,其长度大约有二十米左右的瓦房,可也只解决得了极少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而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就无法解决了。(闪回完)
黄立平伸手指着职工宿舍区新建的三排红砖青瓦建筑物。
稍停片刻,黄立平又说:多年来,就有一部分职工专靠开“后门”,将自家的子女送到附近的市、镇开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去了,这当然不方便吧。只因为厂里距哪所学校起码也有十来华里路远,小孩子要出门去读书确实很困难,特别只有七、八岁的孩子,若步行去就很成问题呀。
王玲玲的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家长们从此只好天天都先用自行车送孩子们去上学,而待自己下班后,才赶忙骑了自行车赶快载了孩子回家来。而有些职工还干脆让孩子寄宿在该校或当地的人家户里,比如在亲戚家里等等。为此,就仅仅为送子女上学这一问题,就不同程度影响了广大职工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了。以至于使得某些职工只要遇到了下雨,或下雪天,特别是猛刮暴风雨的日子,他们这些职工就不得不叫苦连天起来了。
为着这,不管在哪次会议上,职工们所提出来的建议自然是少不下这一问题。人人都感觉得,厂里应多开办二至四所小学,中学也应该开办到三几所才行,特别是高中更应该开办一到两所五、六个班级才更方便职工子女入学哟。可是,中国从一九四九解放以来都有三十多年了,该厂却从来没有开办过一所高中班。你说,谁不但愿厂里有几所好的子弟学校?大家都说了,这个问题应该算是不过分的要求吧!其实,任何一届领导下来,谁都清楚得很,这个红星厂也应该开办两三所中学,五、六所小学才方便得了职工们的子女就地入学。
黄立平自己也感觉得:在这么一个大厂里,起码不开设它一所理工类大专院校和三几所技术性中等专业学校,但至少也得开办一至两所高中班才行。最起码的也得多开办两、三所小学。至于只开办到初中的要尽快扩大到办高中班才好哇。至于技工学校或中等技术学校也应该赶快开办它一两所才行呀。他明说了,只要上面让他“自由办事”,他注定过不了一、两年去,一定可解决得了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而且还能很快为广大职工解决得了必须的生活条件。
王玲玲想:可是啊,就为着“尊敬”的某某上司,一点儿也不会考虑到他人哟!由此,你的想头也就不得不因为有人总在“干涉”而痛苦。黄立平说了自己已在今春的厂务会议上说过了:同志们,很多事情我多么想办呀,就因为总跟某些人的看法不一样而不好办呀。不过,我不会因此而气馁的。
广大职工都为着他的这么一句双关语,而意识到了什么,有不少人也开始用手按住了额头,摇头起来。
芳芳听了他这么解释一番,此时此刻的她才突然间连连点头。
她王玲玲这时对他黄立平说了,今晚待她回到省报刊社后,她第一就要求主编,并特别地邀请评论员,专门针对红星厂写出一篇关于该厂问题的一系列文章登载出来,一定要把这种情况在省报上反映一下。并且她还叫采访团的每位同志都把自己采访到的“新闻”尽快拟写好交给编辑部门,而且个个都必须有一至两篇“消息”或“通讯”,以及“评论”来登载到最显眼的位置让人看得见。至于她芳芳更不能少下三篇专对该厂近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在此,她还得请求主编先生将他们采访团所采访到的材料分三期登载出来。她这样对他说。
他黄立平点了点头,默默地不再多说话。
他陪同她看看这边最近的楼房后,又窜过去看看临近的楼房。一直把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的宿舍楼全都看完后,方到别的职工村去看看。对所有看过的宿舍楼,以及职工村的大多数职工家庭。王玲玲都眯起眼睛,说道:职工宿舍也太不“顺眼”了。但很快就看完了三个小村。
这个时候,她才在心底里说:有文章可写并登载在省报上的必要了,更有必要要求主编请特约评论员来做评论了。她边看边想,他也边带路边解释着。在不知不觉中就是下午六点钟,一位下班的铃声响了。这个时候呀,职工们都陆陆续续地骑着自行车在水泥路上急驰往家里赶来。
直到这时候,他和他也仍未离开职工宿舍。而她和他也看了这一村又还要到别的职工村去看看。他们正在一个“小村”的职工宿舍楼前“巡察”。
50、他们针对“贫民区”重点采访
这时,就在他们刚刚从一住户门前闪过去时,却见到有位五十多岁年纪了的老大娘正从屋里头出来,突然间就拦住了他们俩,并很快可怜巴巴地开了口对她芳芳说:您这位同志就是省报采访团的带队人吧。我是从我们股的马股长嘴里头得知我们厂长正陪着您过来看看我们的家呢。
“对!对!大娘有啥事呢?就请随便说吧!”芳芳对老人家说。
可她说罢,便用眼望着对方,并很激动地说:大娘,我们来主要是为了了解厂里的真情实况哩,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好了,不用怕什么。
这位老职工很受感动了,于是都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揉了揉眼几下后才对她说道:多亏你们会下来采访喽,太谢谢报社领导了。
说话的老大娘泪水都掉下来了好几颗。
“你咋这样讲呢,大娘?”芳芳不知道这位老几十岁的职工是啥意思,竟这样很客气地对她说出这样的话。
而这位老职工却话都还未说出,泪水就先掉下来了:都多亏你们会及时下来调查呀,我们都苦得这么可怜了,可人家却说我们的生活过得红火呢;有人还说我们取得了可佳的成绩,就应该多作贡献,多为国家贡献一定的财力、物力。这两年来,我们都顾不上休息而尽量进车间加班啊。要是总像前几年,好成绩会从哪儿来?你都真看过了我们家的住处了吧!
王玲玲很受感动地说:大娘,我们早就怀疑了某些领导的话哩。就因为这样,报社才组织我们下来看看哩。也只到了今天我才真正了解这里的实情。
这老大娘一听,更泣不成声了,用双手紧紧地握住芳芳的手,说着:只要你们会理解得了这一点,明白了厂里的真情实况就好。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激你们才好哇。
“大娘,您老咋要这么说呢?我们记者团的工作本就这么做的嘛。”她芳芳安慰老人说。
这个时候,这位老职工直接任由眼泪流淌下来,更紧紧地握住她王玲玲的手。她芳芳都禁不住给老人家赔了几滴眼泪。而一直跟在一边当“向导”的黄立平确实看到了她们眼里流下了泪水来。
他黄立平不禁感到身心一阵阵悲凉了起来。他也自然而然在心底里升上来这么一种意念,他自己实在对不住了广大职工。
黄立平想:他很内疚,他感叹自己至今也未做好任何一件像样点的事来。从去年的春三月十二号起,他到这个厂里来也正好足足有两年零几天了,可也仍未做出啥名堂来呀。
黄立平干脆把内心话说了出来:从今儿起,黄立平不管做什么,首先得为广大职工办了实事方再做别的事去好哩。要不然呀,我是一点儿也不称职,确实也很不称职呀。我发誓了:从此后,要为职工们,为了厂里,为真正成为祖国建设者开辟出一条理想的园地而不懈努力。我要特别注意,无论如何,更不管上面是否赞同,特别为自己的职工能幸福,能得到真正的、美满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心甘情愿。
老职工心里说:只要是为了厂里,为了职工,我哪怕拿自己的前途去作不必要的牺牲也要努力追求,继续寻觅,并下决心去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只有这样做,也只有到此时此刻,她芳芳才感觉得这人世间竟然有这样的“无耻”,竟还有一串串“悲憾事”和到处都充满着虚伪呀------只有此时,且也只有到这时候,他黄某才想起了八三年元旦后二、三号的事,即她曾在省报社上登载过的文章也莫不有点“虚假”啦!因为在报道上,她曾提到了这个机械厂有这样那样的成绩,以及红星厂的领导又如何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等等。
连王玲玲也这样说:直到今天,我才莫不真替自己当初所写出来的文章感到遗憾呀!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当时的我所得到的“消息”都是道听途说来的,是从个别职工那里大致了解到,以及根据上面的领导所讲的话整理出来的。自己并未亲自下到工厂里去亲自了解到,也未亲自深入民间调查,未深入到车间去,未亲自上职工家里去看看,是从别人那里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后便闭门造车地写出文章来哩。
黄立平想:当时,职工们哪怕基本的生活条件如何,以及厂里的设备如何她不得而知,就轻易地发表了文章到报纸上,王玲玲说了她实在太有悖于自己的良心啦。这个时候,她多么遗憾自己怎么听那些“大官人”所标榜的红星机械厂是如何如何的好,厂里又是如何如何的先进,这简直是不负责任地大吹大擂了一通啦。知晓实情的人会相信你的话吗?
这时,王玲玲叹气着说:我一旦想起自己曾在报上登载文章,说红星机械厂的“好话”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见到别的报刊也有文章报道该厂,且每份报纸都直接赞颂了红星机械厂是如何的为国家创下了丰功伟绩。这时,我还看到了某些领导也跟着写起文章号召国人都来学习红星厂精神。
某评论员也说:当然他们厂也确实能干,确实能在那个不满一个年头里就能为国家贡献出了好几百万元的税收。理所当然,王玲玲又慢慢地从某些人的嘴里了解到红星厂并非如报上所报道的那样“万事如意”时,这时她才慢慢弄到了那么一点点消息。
该厂某位男职工也说了:八二、八三这两年红星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可职工们在生活上仍未有所“改观”,旧貌仍“依然如故”。该厂所需的各类条件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比往年提高好几倍。甚至有些职工家反而比往年好不了多少啊。
某市民也发出疑问:从现实生活中看来,报上说的何不有点儿“虚伪”了?的确如此,她王玲玲很快发现了当初的错误,也骂了自己笨,因为她所得到的消息是“道听途说”来的,咋不显得她新闻报道失实呢?
另一市民也接着说了:直至今日,她才明白某某领导仅从自己所处的地位来考虑,按自己的看法来标榜红星厂如何取得这样那样的好成绩,并获得了多多少少的可贵收入,都支援了国家不知是多少的物质财富。他们上级还凭这样的条件,号召全市企业,说谁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就应该拿点出来支援国家搞建设。要不然呀,则如此企业就算不上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了。反正,每个部门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任何部门都为了建设国家嘛。
这时,她王玲玲又不得不这样说:某些领导就是想不到,尽管人家取得了不少可喜成绩,一下子获得了惊人的数字,可那都是人家用汗水换来的呀。这时的她才至于不得不说了,人家红星厂不分昼夜地拼命干,这才好不容易地干出点名堂来,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善厂里的生产设备?以及职工们的生活条件呀?难道你就可随便将人家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贡献”去支援国家建设吗?而你就想不到人家会用它来改善具体的生活条件吗?就比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呀等等。
王玲玲想:我觉得有写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注定了,要写的文章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反映红星厂的真情实况。因此,我还得要认真做好自我检讨,用以“弥补当初的罪过”。今天,她先为省报社好好地“澄清事实”,“洗刷历史”。因为这是“真实可靠的写照啊”!作为新闻记者,你还要再苛求什么高条件,还需要什么材料呢?
老职工的话才是真实的,只要你记录下这些真实可靠的东西去,则相信报纸的人肯定要渐渐加多吧!从此后,别说别人,就是我本人也最讨厌报上所登载的那些虚假的,不真实的文章了,特别更讨厌那种大吹大擂的,让人只要看到了就懒得相信的“最佳新闻”。
连黄立平也从心底里说:从今天的所见所闻来看,王玲玲再也不能饶恕那不真实的纪录了。从此后她要从实际出发,力求真情实感,争取挖掘出引人瞩目的题材来,要努力做到人人都相信起报上所登载的文章。
女解说员:然而今天,她想到自己作为采访团的首席记者,更应该而且必须写出真实的文章来反映现实生活哟;而且,她得一天比一天认真对待人世间所存在的事实,特别是如何反映机械厂的情况这一问题,她自己回去之后得要好好地“阅历”一下哩。她芳芳曾说过:只要作为记者的你所记录的是真实的,则哪有不受人们欢迎的道理?
王玲玲的画外音:我自己不单单要写出“最佳新闻”在报上登载,也要请同志们都一齐写写真实的文章来反映这个现实的社会;而且在今晚到明天的报纸未印刷之前,我无论如何也得要熬夜“审阅审阅”同志们的手稿一下;只要一旦发现有个虚伪的字句后,都得统统将其划掉。我宁愿只要那种话说得少,但事件真实,题材真实可靠的文章。且也只有这样的报道,读者才更爱看并相信你的话啊。
连黄立平也这样想:也只有报道真实,别人才爱看呀。否则,你拥有的读者又能有多少?我相信她也想过了,以前人们最相信报纸(指解放后不久)上登载的新闻,可是过了若干年后,特别是最近此几年,国人一旦发现连国报党刊都会写出掺假的不真实的消息或通讯后,渐渐地不相信报纸新闻的就渐渐增多起来。致使有不少对“报道”直到今儿来却连瞧都懒得瞧它一眼。以至于有些订报户也慢慢地变成不订报户了。而有的老读者,你请他看看一则短消息他也甭看了。
王玲玲直接把内心话说了出来:就因为某些报道不真实,以至于令很多有志之士不情愿从报上了解了解这个社会了。他即使想了解也宁愿自己去打听,并有那么一部分人都发出了“相信别人说的话还不如相信自己”;有的更懒得去关心社会,只想一生能享受太平日子,能睡个安稳觉就行。从而使得某些重要工作本来要在报上贯彻,在新闻媒体上推行,但也只成了“你做你的,关我什么事”?
黄立平也干脆把话说了出来:就因为这样子,于是便出现有些人本来还相信报上新闻却给众多不信者带着一道喊“拜拜”。致使世人不相信报纸的就一天比一天加多起来。到今儿来,不相信报纸的便“群起响应”了。这都是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自食恶果”的表现了。同时也还有某些编辑就正如鲁迅所说的“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于是也只得写出瞒和骗的文艺来”。
有两个群众也说:可又怎样改变得了这种现状呢?她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刻苦努力,她要让那早都不相信报纸的人都反转来相信报纸新闻。那么,对以后所要开展的任何一项宣传活动不是更好些么?若别人都本不相信你所写得宣传文字的话,那么你的新闻怎么会起到宣传激励作用呢?国人怎么会相信起报纸消息呢?尽管你文采如何好,嘴巴如何麻利,所选的材料如何“呱呱叫”,放的屁咋响也不顶啥用吧!
她沉默着,一路上在静静地走着。
男解说员的画外音:在她尚未离开厂家前,当即就劝导了那些老职工,说了她们采访团回去后,一定会替他们厂家说话的。
王玲玲也如此安慰了人家:我注定了,我是少不下要写两篇报道,两则小评论同读者见面的。
那位老职工点头了,也擦了一把眼角上的泪痕。
这位老职工脸挂着泪花说:高请作为记者的你们能为厂家“申诉”一下。
他黄立平也说:我希望你们所写的消息上级能够重视。
51、大家看新报
次日一早,红星厂就有人刚刚从省报上看到了有关红星厂问题的文章了。对于今天刚刚出版的报纸,不少人还看到了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上登载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曾过来采访的八位记者的“笔录”当然少不下了每位记者的“豆腐块”了。同时,每位记者也分别登载了各有一至二则的“小品文”。而王玲玲作品自然是少不下喽。从印刷报纸结束又用车拉出来分发到各个单位去不过一个钟头之后,红星厂里的订报户及其厂方办公室就接到了当天的报纸,并阅读到了记者们对该厂的详细报道了。
这就是昨晚儿才得到“消息”去的呀。对于记者团实事求是地评论红星厂的一系列问题,红星厂人永世难忘。他们报社所组织下来的采访团还是在昨晚八、九点钟才回转去的呀。
黄立平也在办公室里说:她们记者团在未转回报社去之前,大家都一起看看了厂里所有的厂房和职工宿舍去,她们对每一车间,对每一科、室、股都分别瞧了瞧它一遍。一直到晚上七点来钟了才聚集到厂部会议室来,同厂方领导们在“记者招待会”上共同座谈。此时,才由作为“团长”的王玲玲做结论。宣布了这次采访工作对她们实在有重大意义。她们将尽力在报上为红星厂“反映”一下。
红星厂干部都拍手欢迎致敬。而她也不得不只好代表了当天省报社派出的临时采访团讲了话:诸位领导,我们采访团回去后会如实地为贵厂反映情况的。
换到今天来,十点钟的第三次报纸印刷都送出来了,邮政车正沿途把一份又一份的报纸送往读者手中去。
一时间,国人都在认真地读报,个个都能看到这样那样的一则则“消息”了。而正在此时此刻,作为记者的王玲玲又出发到别的厂矿,学校,机关等各企事业单位去寻找着媒体所需要的消息或通讯了。
第五章:黄王业余赏景谈情
52、黄、王在大街上相遇
再过了一天去,芳芳在大街上碰上了他黄立平,这是一个礼拜六的下午(镜头闪出:星期六)。
他黄某对王玲玲说了:我是来市里参加市府组织召开的企业三级行政干部会的。
这时已是下午六点钟了。而她邀请了他黄某说:两人一道到相隔对面这条大街没好远的公园里去走走,就去散散闷。
“好,走就走,有啥了不起的!”他都在心里头这么讲,也很快对她这么说了:走吧。
于是,他们边开着玩笑边边往一口公园里走去。
53、他们在公园里观风赏景
二十分钟时间后,他和她便终于来到了一口公园里。这时候正值暖春四月,公园里的人造湖却有一番别致哩。那假山中的鲜花也争奇斗妍了起来。那湖边的垂柳,也在此春风吹送中,悠悠扬扬的荡漾起来。特别是那湖边六角亭,和八角亭里的四周围的盆景,也在此瞬间真的增添了它几分色彩哩。
王玲玲内心深处:如果是在那北国,可想象北国的冬景里,自然是冰雪才消化不久,草木方开始抬头露脸呀。而换到这个山城里呢?该厂处于南国高原,固然它不无显现出自己“南国春早”的景象来啊!而北国初夏的景象也莫不仅如今日南国高原的景象啊!怪不得有人说“在亚热带生活还是好”。
他们边走边吹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园林深处。景色更美了。本来什么风景也没有的岩石上面,这时也显得别有一番风景,它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咋看去正是青色的峭壁。而岩石缝隙间偶尔见到的一丝丝幼苗,以及一枝枝“矮松”更似乎长起了嫩嫩绿绿的一小片“叶子”来。那“叶儿”们正在这夕阳即将“光临”的晚风里不停地摆动。正如那愁眉苦脸的少女转眼间高兴起来,令你看到是开朗而又傲慢的公主。
他们都一齐惊呼起来: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了。
今儿他们也显得挺高兴,正如那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才跨进了栅栏门,便紧紧向着美景如画的地方寻来,两人一同来到一个此刻无人坐着的亭子里,自己想坐也行,想站也行,随便自由自在地赏花观树了。
他们的四周,远远近近,都是苍松古槐,杨花垂柳;特别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的盆景,就更艳丽妖娆。而在他们的外围,即便是亭边树下,花丛湖旁,不无坐着、走着、打闹取乐的年青人。更少不下那一对对低低细诉“悄悄话”的恋人。他们这些恋人呀,谁都在细声细气地倾吐挚爱之情,有些恋人仅仅依偎在一起。
54、王玲玲向黄立平诉衷情
今儿,他俩也应该作为一对情同手足的恋人照样同别人一样好好地谈谈,好好地共同表达着内心之“复杂”才行呀,因为他们的追求都已不是一年两年啦。
这时候的他们俩都静静地坐在了一条长椅上,就坐在了亭子里的长椅上,正瞭望着远天。
她将左手托起自己的下巴,正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那湛蓝湛蓝的远天。而他也掏出来一支香烟出来地点了个火猛抽起来,且不停地用手按着自己的太阳穴,眼儿连眨都不眨地盯着对面的花丛,半句话不说。她呢?照样只会望着蓝天。
她终于禁不住开口对他说:阿魏,咱们---咱们------
他把头转了过来向着她,问:什么事?
她觉得有点害羞地,脸红了低声说:咱俩的---事。
他也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片刻才说:---以后再说吧。
她芳芳却把头转向一边去,懒得理睬他。
他静默着,半句话也懒得说了。
两人都闷坐了片刻,她芳芳才车过头来,把眼睛老盯着他,随后也把头埋下去,动了动嘴巴说了:巍巍啊,咱们呀再也不能总这样孤独下去了---。
他默默地点点头,没有说出一句话。但点了一下头。
而她故意提醒起他:可咱们总不能各自单独生活一辈子呀。
他闭目养神了片刻,这才说了话:自然,永远不能------
她又转眼往一边去,说:巍巍,咱都真不小啦。你认为呢?
“真的!谁都不小啦。”他转脸过去说道。
可她忽然车转脸过来,说了:要是咱们都做农民呀,谁都等不到这个时候吧?
他又默默地,连话都不说一说。
她这时又开了口:小巍,我觉得,一个人不管成就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一辈子都总竭尽全力在自己所关心的事业之中,可偏偏就没有结婚去,不用考虑成家立业,我认为这都是很不好的。
他沉默了约五分钟,又说开了:我也这么想哩。
“那咱俩咎应该先完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去才好哩,我们也应该先成家立业去才好哇。”她见他说了话,她便如此补充说了。
“应该的,这是必然的。”他说道。
“那么咱们更应该先完了咱们的私事去喽。”她说。
他听到了她这么一说,便一时间不说了话。
“你想不想快些完了大事去?我是最但愿不过的啦。”她用“激将法”说道。
他一时接不上什么话茬,片刻,他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说我也真走到了危险的地步去了哩。
此时的芳芳,脸又突然胀红了起来,一下子便侧身斜过去靠在长椅上,并把脸车转到一边去,跟着又转脸过来看看他,说:巍巍,讲前途咱们倒是有了,讲理想我们也勉强达到了,咱们到这时候来就该讲别的啦,你说呢?
他一下子意识到了,最近都在自己心目中有数啦。他也想将心目中想要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不过只要你沉默着,她也能看得出来。他黄立平就在脑子头这么说的。
一时间,她又挪过了身来一下子,紧紧地靠着他,而他黄某也把头车转过去,假装一本正经地在赏花观树故意装着不知道她已依靠起了他。
可是,她又将头埋下去,依偎在他脊背上,但他也仍未把脸车转到一边去。
她的嘴贴着他的背上还说起了话来:我们这样坐在一块儿已不知道有多少个世纪去了啊!
他笑起来,说:大概有四、五个世纪了吧。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