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0462
阅读:7531
发表:2016/6/11 修改:2016/6/24
80章 家庭 小说
《天堂》第8-10章
党凤田 [河北邢台]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8-10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8章 备年货
  
  
  玉兔跑,金虎追。不觉已是腊月二十五。远远近近的爆竹声,使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外埠的干部工人,提着大包小包往家赶。市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最隆重的节日。近几年工资长了两三次,人们收入多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要过个好春节。要吃好的,穿好的,要玩得痛快。同事、同乡、同学、战友、亲戚、邻居、朋友互相邀请,互相拜年。他们要比一比,看谁的烟酒好,看谁的菜肴多。以好为敬,以多为荣。
  为了做好春节期间酒席的充分准备,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开始了年货大采购。
  不过,人们置办年货所花的力气和所付的价钱大不一样:一等人,送上门;二等人,找上门儿;三等人,人托人;四等人,干着急儿。越是送上门的,都是最佳品、平价货、白送品。
  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应”,所有的广场、大街都摆上年货摊子。鸡鸭鱼肉、酒烟糖茶、蔬菜水果、点心鲜蛋、日用百货、鞭炮烟火、衣服鞋袜、家具瓷器……花花绿绿,琳琅满目。
  这天将近中午,卜宁从修建队回来。溜溜的寒风吹得他直流清鼻涕。他两手□□裤兜,缩着细细的脖子赶路。卜宁有个乐天知命的脾气,他不艳奇人家身上的“的卡”、“针织”,也不攀比人家的高工资和高楼房。爹能把他从穷得冒烟的小村接到省城,不再每天吃那八两红薯面,他就念“阿弥陀佛”了。他很知足。何况他娶了媳妇,将要作爸爸。若不是爹把他的户口弄到省吃商品粮,别说要打一辈子光棍,光怕连小命也难保住。他脑瓜呆木,却时常高兴得偷偷发笑。在“天堂”他从不发愁,他从不发牢骚,只要有饭吃,不管好坏,只要有衣穿,不嫌新旧,他就心满意足了。
  卜宁走进家,盼弟好像看到财神爷,急问“工资领到了吗?”
  卜宁的消瘦小脸冻得发紫。他急忙凑到炉子跟前,伸出两只小手在炉上烤,自豪地说:
  “领回来了。就是不多。”
  “多少?”
  “你猜?”
  “四十。”
  “不对。”
  “到底多少,你说呀?”
  “十八。”
  “你胡弄我!”
  “谁胡弄你是小狗。”
  “啊,这么少!”
  卜宁上班的修建队,是邻村一个退休老工人组织的个体队伍。靠着在市里干零活来维持。现在天寒地冻活很少了。
  “少?这月还数我多。上月我给工头买了一盒大前门,托他多派我活才挣了这些,别人还有五块六块的。
  “这几个钱咋过年?”
  “嗬,你快成大地主了,我在老家过年就大年初一吃顿饺子,初二就是红薯面窝窝头。”
  “穷鬼,嫁给你算倒大霉了。少吃,缺穿,住老鼠洞。”
  “咦,你还觉着不合算?我这个省城吃商品粮的,找你作老婆是照顾你。我还嫌你长得丑哩,嫌跟我受罪,你咋不嫁省长的小子,天天吃大肉,住大楼,挣大钱,当大官,你跟人家提鞋,人家还嫌你手指头粗哩!”
  “挣钱没能耐,糟蹋人倒能瞎说。尿壶打坏系,光剩好嘴了。”
  别看盼弟嘴里骂,可心里还是甜嗞嗞的。别看他像“武大郎”,他毕竟是商品粮。他比戳牛屁股的土农民高级多了。
  云英也回来了。一进屋就嘟囔:“白跑腿,饭店没人了。外地人走光了,那么大餐厅,只有三五个吃饭的,碗盘空空,比狗舔得还光。今儿只在菜市捡了点白菜帮子,该鸡挨饿喽!”她看到卜宁,问道:
  “喂,挣大钱的,这月工资领了多少?”
  刚才卜宁被盼弟数落的有些泄气。心想不如多说些,让她傻高兴一会儿:
  “不多,五十!”
  “啊?算错帐啦,多给了你?”
  “他们抠屁股嘬嘬手指头,怎肯多给我?”
  “每天一元五,一月干满勤才四十五,哪来的五十?”
  “我看你可以当大会计了!”
  “到底多少?别贫觜了。”
  “真没劲。十八元。”
  “我的娘,怎么过年呀!买下你的三十斤口粮,五元;再买三十斤议价粮,最少十元。还剩三元。买肉不能买菜,买菜不能买肉。姐姐坐月子也得花钱呀。”
  “往老家去信十多天了。粮食爹快送来了。议价粮先别买,反正得割二斤肉,买两棵白菜,吃顿饺子。”
  盼弟以主妇身份,作出了购买年货的计划。
  云英逗卜宁:“姐夫,咱们年都过不去,你爹娘不帮帮你,娘是后的,爹也是后的?”
  “亲爹作不了后娘的主,老‘气管炎’。他们的日子也够呛,五个弟妹,一个待业,四人上学。两个挣钱七个花钱。他们是‘罗锅腰’上山——前(钱)紧,别指望人家”。
  “靠他爹靠不住,还是靠咱爹吧。他送来粮食粮票咱就有吃的了。省点钱赶明去买肉买菜,没多有少,十八户都认为我们在省城享大福,谁知咱们正在受叫化子罪。”
  生活的拮据,又一次打击着盼弟的优越感、虚荣心。上次回家,她不是夸耀在省城每天吃自馍馍、大米饭吗?若是人家知道自己的穷酸样子,还不笑话死!
  云英想起了二姐,她说:
  “二姐大学快毕业了,今年不知来不来咱们这里。她老说忙,一年只回一趟家。若是二姐毕业后能分到省城来,当上‘官’那就好了,咱们也好沾点光。”
  盼弟羡慕地说:“咱姊妹五个,数她命好,跟了表叔,若不她怎能去北京上大学。人家一出校门就是商品粮,铁饭碗。将来还不找个顶顶好看的女婿!”
  “二姐长得像个仙女,跟我们不像亲姐妹,你说怪不怪?”
  卜宁看看天,忙说:“快做饭吧。”
  云英捅开火炉子,熏得乌黑的小铝锅,装上几个玉米面窝窝头。那小炉子竟有使人想不到的活力。有时它似乎熄灭,但一打开火门,过不了多久,那蓝色的火苗就像怪物的舌头摇摇摆摆吐出来,不大会儿,小锅内便哧哧唱起了催眠曲。
  腊月二十七。从早晨起,鞭炮、二踢脚,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这种特殊的音乐旋律,给省城人带来了春节的欢乐。
  卜宁一家也喜气洋洋。杆叔如期到来,送来了二十斤玉米面,十斤白面。杆叔和俏婶老俩口,昼夜惦记着在省城的闺女和女婿。两个女儿的户口都在家,又没有工作,可不能在那里摆穷,掀不开锅。多亏去年土地分包到户,一家人起早摸黑锄耪,怎奈土地底子太薄,灰管井又冒不出足够的水,虽然多收了些,可一年算下来,口粮还是紧巴巴的。在农村日子好混,城市生活难熬。农村掺糠掺菜,忙时吃干的,闲时吃稀的,凑凑和和能过。在城里只能干巴巴靠那一点粮食。闺女坐月了,要吃白面。新年眼看就来到,不能再迟延。杆叔采取了重大行动,他像给困在远方缺粮断炊的军队输送军粮的运输官,冒着北方严冬的酷寒,花了五十个鸡蛋的代价——四元钱,乘汽车急急忙忙奔省城来。
  盼弟姐俩,看到年老消瘦的老爹,背着两个口袋,风尘仆仆,摇摇晃晃来到家。一脸憔粹,两腿尘土,累得快要倒下去,姐俩差点哭出来。
  二十八日是好天气,卜宁和云英送走了杆叔便去买年货。
  机关,学校,工厂放了假,人们都涌上街头。繁华的华新大街,中间汽车自行车一个接一个,嘀嘀铃铃,来往穿梭。两边人行道,挨挨挤挤,川流不息。卜宁、云英艰难地在人缝中挤着。云英是第一次逛大街,逛摆满年货的大街,她观看着省城各色各样的人物,看他们穿的漂亮的红色风雪衣,蓝色的喇叭裤,脖子围条大红花围巾。
  你看这两口,女的蓬蓬松松的烫发头,白白晢晢的俊俏脸,漂漂亮亮的绿套服,说说笑笑多高兴。男的戴高高的栽绒帽,大大的黑眼睛,雄纠纠的宽肩膀,潇潇洒洒的细高个儿,抱着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两人肩并肩,挤着、说着、笑着。
  这群小子真妖气,穿的真时髦,皮加克,爬山服,小棉袄,运动服,个个都是紧屁股裤。紧得云英为他们担心。他们连蹦带跳,乱挤乱闯,嘻嘻哈哈,像群没王子蜂……
  门市好多呀,一个挨一个。卖服装的,卖鞋帽的,卖百货的,卖点心的,卖水果的,卖家俱的,卖电视机的,卖手表的,卖菜的……饭店,理发店,旅店,电影院;三层楼,五层楼,七层楼;灰色的,青色的,淡红色的……
  “云英,你见过这么大的商场吗?走,让你开开眼。”卜宁以省城老市民的口吻说。
  华新大商场一眼看不到边。人挤得不透风,一排排货架子上放着这么多商品。她眼花缭乱,新奇迷离,不知两眼往哪里看。
  床上用品柜台,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毛毯、被单、炕单、床单、浴巾、枕巾、合枕……云英五年级文化,充分发挥了作用。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在十八户一样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她靠近柜台,看看卡片:“上海霞光床单,单价:32元”她的眼好似被烫了一下,立刻离开。“新疆纯毛毯,单价:108元”她的眼又碰上电烙铁,扭头就走。
  啊,毛衣,各色各样的毛衣。那一件真好看,葱尖绿,大翻领,胸前绣花。多少钱?38元?你看,有人买得起。这个小媳妇掏出一卷票子交给售货员。小媳妇脱下棉袄,穿上新毛衣。身旁的小伙子替她扯扯前边,拉拉后边,歪着脑袋,左看看,右看看。小媳妇的腰显得更细,胸鼓得更高,小伙子露出快慰、自豪的神情:“嘿,不大不小,正合适。”
  云英看呆了,卜宁喊她,“走吧,你又不买。”
  她多想买一件!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穿上这种毛衣。
  “到二楼看看服装布料。买不买开开眼界。”云英边说边麻利地上二楼。卜宁像个瘦小而邋遢的孩子紧跟在后头。
  呀!布的海洋:灰的、蓝的、青的、绿的、黑的……大纹尼,每米27元;毛尼每米32元;凡尔丁每米18元;海军尼每米39元……人们排着队,抢着买。
  啊,衣服!皮大衣、军大衣、灰大衣、绿大衣、尼子大衣,化纤装、毛料装、儿童装、冬装、夏装、男装、女装……呀!针织褂,18元!裤,16元!买不起!买不起!在十八户干一年活挣不了一条裤子钱;家中两只鸡下一年蛋才刚够买件针织褂。这辈子不知能不能穿上针织裤,唉,都是人,为什么都该省城人穿,自己就穿不上?命苦哇!
  确实,云英看到她最羡慕的针织服装,不但没有提神,反而引起了悲伤与烦恼。
  下楼去。
  这边柜台里面,摆着各色各样的小瓶子,小塑料袋。卜宁领云英转半天大百货,不买件东西,觉着对不起伺候一家的小姨子。“过年哩,别的东西买不起,给你买瓶雪花膏吧。”
  云英早愿买了,她看到省城人细皮嫩肉红润光彩,还不是抹雪花膏抹的?可是买一瓶不知要花几个鸡蛋钱。
  卜宁用他黑黑的小手,指了指货架上红盖小圆瓶。售货员不屑地看看他,慢吞吞地拿来放在柜台上,她用她那秀丽的眼睛冷冷审视着两个土顾客。
  卜宁把漂亮的小瓶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凉乎乎的,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十分大方地说:“找钱吧。”
  售货员瞅着他灰不留秋、胡子拉喳的小脸,气冲冲通知他:“三元七角五一瓶!”
  “啊!”四只眼瞪直了,两张嘴张开合不上。
  “不买了”。卜宁十分尴尬地用手摸摸梆子脑袋,羞愧而又慌惑。他抓起那一元钱塞进口袋。云英耷拉着眼皮,羞红着脸,额上浸出了一层汗珠。
  那位好看又高傲的售货员,以嘲讽的冷笑揶揄着他俩的窘态!
  两个人像小偷急急忙忙走出商场,云英捂嘴笑起来:“你也不看看价钱,就拿一元钱叫人找钱,丢死人了。”
  “坑人,大大地坑人!鸡蛋大的小瓶子,三块多钱,值四十多个鸡蛋?看看谁买,非放霉了不可!”
  前边小广场,噼噼啪啪响成一片。鞭炮烟火摆了很多摊摊。卜宁捅捅这,摸摸那。什么样的都好玩,你听卖炮的说得多好:
  “闪光雷,我国最新产品,一根八响,能窜一百米高。音响大,开红花,优惠价格,每只三元;还有玉树开花,今年获国家一级奖,升高一百五十米,音响能听八公里,红橙黄绿青蓝紫,朵朵彩花,天上飘。快买呀,现货不多,卖完为止,莫失良机。为欢度新春佳节,优惠供应,谁不买谁后悔!”
  闺女爱花,小子爱炮。云英不爱看,卜宁却走不动。他问一种价格,唏溜唏溜嘴,嫌贵。干脆问掌柜的哪种炮最便宜。
  “好,这位同志会节约,要最便宜的,好说,二百头的机制炮又响又灵,每包才两毛,要几包?”
  卜宁哼哼唧唧掏摸了半天,拿出两毛钱,将一包小红炮,小心翼翼地掖进口袋里。
  云英不满地说:“买这干啥?不顶吃,不顶喝,白扔三个鸡蛋钱,姐姐看见要吵你的。”
  “过大年,若不崩崩穷气,明年会更穷。没关系,我少理一次发就省出来。”
  “卖肉的,卖菜的在哪里?咱去看看吧。”
  卜宁以S市老市民的神气告诉云英:“前边就是蔬菜门市部,国营的,不坑人。”
  这四季青蔬菜门市部,跟华新饭店大餐厅一样大。东边一溜是鲜菜,鹅黄色的韭菜,绿油油的菠菜,鲜红的水萝卜,红润润的西红柿,青翠的黄瓜,圆圆的菜花,高高的芹菜……
  中间是鸡鸭鱼蛋。鱼在水里游,鸡在笼里叫,活的、死的、褪毛的、冻的、鲜的……
  北边是点心、豆制品,油盐酱醋,大料、小茴香、虾米仁、酒、烟、糖、茶……
  西边是肉。大铁钩吊着的猪肉、羊肉、牛肉,放在大案上的兔肉,啊!这么多肉,卜宁第一次看见,云英更是第一次看见。能买十斤八斤,拿回家去,切上二斤,做锅肉菜,喝两大碗多好!还是省城人会享福。
  云英看到小黑板上的价目表嘟囔念道:
  “猪肉一元三,羊肉一元五,牛肉一元八,韭菜一元二,西红柿一元二,黄瓜九毛,白菜两毛,芹菜六毛……”
  云英念一句,卜宁心里吓一跳,嘴里说一声“好家伙!”
  云英问卜宁买什么,卜宁心中早有数,按老传统办事:二斤猪肉,两棵白菜。
  卜宁加入买肉的长队。长长的队伍由省城各种人物组成,挎篮的、拿网兜的、掂提包的。有的人可真舍得吃,一下就买十多斤,准是绝户头。
  他们商量了一通,咬牙买了二斤猪肉,两棵白菜。
  天快黑了,肚里咕咕叫,饭店的大门都开着,但,他们不能去,那些饭菜和他俩无缘。正像商场那花花绿绿、看不完数不尽的各种商品和他们无缘一样。这里的一切都是为“天堂”人准备的,为那些吃商品粮挣工资的人准备的。他们是“另册”的人,好像被命运之神带到大草原上捆着绳索的绵羊,只能望着蓠笆外的萋萋芳草兴叹。
  但他们无心也没有智能考究命运不平的原因。十八户与省城的差异似乎本应这样。并不过于计较和抱怨。他们很容易满足。在省城,像在“天堂“,他们感到有很多快慰骄傲的地方。S市的自来水他们不是随便吃吗?S市的大商店不是随便逛吗?S市的煤渣不是随便捡吗?华新大饭店的剩饭剩菜不是随便收拾吗?十八户的人有这样的福份吗?现在他俩不是和S市所有市民一样,提着肉,带着大白菜回家过年吗?
  
  
  
  
  第9章 欢度春节
  
  
  除夕之夜,省城千家万户,阖家团聚,高高兴兴。有的坐在电视机旁看新春晚会;有的围在一起打麻将;有的喝五吆六,猜拳行令,饮酒说笑……
  小王庄虽没有市里“商品粮”那么多排场,但也摆设酒菜,三五聚首,或轻酌慢饮,畅谈一年之收获、市内之新闻、古今之轶事;或大呼大叫,大吃猛喝,酩酊大醉……
  卜宁家既没饮酒,也不打牌,既不出门赴宴,也没请人喝酒。三人在15度电灯光下,围坐火炉旁,没有题目地瞎聊。
  云英说她小时候,天天盼过年。过年吃饺子、穿花鞋、找小伙伴、打扑克、打四角、跳皮筋,玩得真痛快。可是十八户大人都怕过年,当家人发愁买年货没有钱。小伙子更怕过年,三过两过就长成了大光棍,大光棍又升为老光棍。女孩子怕长大,长大了就要嫁人,接着就要背着孩子挣工分,似牛又似马,是人又是奴。
  卜宁不讲他的童年。一想童年他就想哭。二十多个新年过去了,他不记得穿过新衣,更没吃过饱饭。每过一个年,他娘便在他的旧衣服上打一次新补丁。每个新年,他的脚手都冻烂。穷困又赐给他小儿麻痹症,使他的形貌瘦小丑陋,神经麻木,十分自卑。
  云英“游击”式地念到五年级,盼弟却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自七八岁就跟娘学纺线、织布、喂猪、做饭。十三岁升级为半劳力,开始拼命挣工分。他们拉犁拉耙,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一只鸡的口粮。
  干一年活分不到红,还掏钱买口粮。俏婶只能率领几个女儿奋力纺织,赚零钱花。可是“红卫兵”、“工商局”常常来割“尾巴” 逼得俏婶只能将土布“穿”在身上,偷偷跑到山西去卖。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作贼似的担惊害怕受大罪。卜宁家的除夕“晚会”几乎变成“忆苦会” 。他们贫乏的生活历史和拮据的生活现状,没有给他们提供丰富美好的回忆内容和值得留恋的乐趣。但他们感到能在S市郊的小屋里,平静而高兴的“谈古论今”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安慰,一种对摆脱十八户苦难岁月的庆祝。
  至于过去的命运为何那样苦,今后的命运又将如何?三人并没有认真研究,也无意用心展望。他们根本没有对人生前途的预判能力,也没有对命运延伸方向的掌控资本和手段。历史早就为他们安排定了生存轨迹与生命结局。
  混饨自有混饨的好处。可以溺在平静恬淡的“天堂”里自得其乐。糊涂也是一种美妙高超的境界,也是一种幸福。尽管卜宁一家不懂“难得糊涂”永远是最珍贵最清醒最能安抚浮躁心灵的醒世恒言,更不懂:看破红尘吓破胆,视透人情寒透心。不懂最好。
  炮竹烟火是新年的象征。卜宁最喜欢放鞭炮。密集的炮竹的响声,把他引到院里去。仰望夜空,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道道火线哧哧冲上天,啪啪啪;一个个闪光雷,崩出一团团玉树银花,一声声炮仗呼啸着划破夜空,嘎、嘎,爆出五彩缤纷星花。周围的小鞭小炮,噼哩啪啦,不绝于耳。他孩子般兴奋,忙喊:“云英,盼弟,快,快出来看!”
  谁知振奋人心炮竹声,奇光异彩的空中火花,对姐妹俩却没有吸引力。他们觉着这是傻小子玩艺,对人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穿着单薄的卜宁,招架不住酷寒的袭击,捂着耳朵,跺着两脚跑回屋去:“耳朵快冻掉了。这一年就这样让它过去吧。发财,当官、放炮,不如躺倒睡觉。”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神秘人
    qiu
  • 学生
    莉莉丝
  • 神秘人
    xue
  • 编剧
    牛大力
  • 学生
    sep
  • 学生
    Ear
  • 学生
    Ear
共有 1 个评论
党凤田 作者   河北邢台  2017/10/5 10:34:04 
教授周章溢言:小说《天堂》有《红楼梦》的细腻,有《百年孤独》的恢宏,行家才能识透。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0月几日?(提示:5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游天记(奇幻)
菡萏外传(都市)
(喜剧)
天堂(家庭)

同类推荐作品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第七人(2)(家庭)
第七人(1)(家庭)

同类最新作品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菲林神功(都市, 家庭)
为女儿讨回公道(家庭, 犯罪)
妈妈我长大后保护你(家庭, 犯罪)
孕事(农村, 家庭)
云与树(农村, 家庭, 奇幻)
偷情(爱情, 农村, 家庭)
女生(爱情, 农村, 家庭)

同类随机作品

大妈的烦恼(小小说)(主旋律, 家庭)
我想摸下云(校园, 家庭)
村长和他的兄弟们(主旋律, 农村, 家庭)
(农村, 家庭)
梅(上)(爱情, 农村, 家庭)
天堂(家庭)
偷情(爱情, 农村, 家庭)
她的日记本:禁止翻看(农村, 家庭)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