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
10-12
13-15
16-18
…
25-27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31 贾母院中(深夜)
夜空中飘散着淡淡的烟灰。
院中央一块厚厚的青石板上,安放着一个一尺来长、碗口粗的豪华富丽的大爆竹,地上拖出三尺多长的引线。
凤姐右手拿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香,壮着胆子凑上去点着引线。引线“嗤嗤”地往前烧着。
满院的人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根越烧越短的引线。
“砰!”随着一声动地的巨响,大爆竹拔地起飞,冲天而去。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梆!”又是一声震天的巨响,身如束帛的大爆竹顿时炸裂开来,变成无数细小的碎片,向四面八方飞散。
小厮们继续燃放起烟火、花炮、爆竹。
戏台的演唱声被爆竹声淹没,分辨不清词句,只隐约听见有节奏的打竹板声。
在台上台下一片喧闹声中,忽听里面贾母一声“赏”字,几个婆子、小厮捧着簸箩走出来,向台上撒钱。
金光闪烁的新铜钱满天飞舞,满地滚动;光怪陆离的烟火炮竹在黑黝黝的夜空中织出一片片火树银花。
爆竹声、撒钱声、竹板声、笑语声交响齐鸣,奏出了贾府富贵豪华生活的最强音。
第十五集 探春理家
1 凤姐卧房 (夜)
凤姐有气无力地仰卧在床上,面孔黄瘦,神情沮丧。
平儿从外屋进来,捧着一碗银耳鸽蛋,走到凤姐床前,低声呼唤:“奶奶……”
凤姐费力地睁开双眼,呆呆地看着平儿,喃喃地:“你看见了?”
平儿点点头:“嗯,还是个男胎呢!”
凤姐痛苦地将头歪向床里,眼角溢出泪珠。
字幕(叠):
第十五集 探春理家
“奶奶。”平儿轻轻地叫道。
凤姐转过头来,又伸出手来抹掉眼角的泪珠。
平儿:“才刚我去回太太,太太说让奶奶将息一个月,叫三姑娘会同大奶奶暂时协理家里的事,再请宝姑娘到上房来帮着照看照看。”
凤姐焦虑地:“我如今算是骑上老虎背了。凡百的事照老祖宗手里的规矩,一年进的产业却不及先时。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平儿点头道:“可不是。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红白大事未完呢。”
凤姐:“可……多省俭了,外头人看着笑话,家里人又抱怨刻薄。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让三姑娘出头一料理,我正好抽身退步。”
2 议事厅外
一应执事媳妇等来往回话,络绎不绝。
吴新登的媳妇和夏婆子边走边唠叨。
夏婆子嘟囔道:“二奶奶这一撂倒,本当喘口大气,谁知大奶奶和三姑娘每日在‘议事厅’上起坐办事,卯正点卯,午正方散;宝姑娘每日夜间还坐了小轿各处巡察……”
吴新登家的抱怨道:“可不是: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玩牌的工夫都没了。”
3 议事厅内
正厅北面设着一张板床,李纨、探春坐北朝南,边吃茶边理事。
吴新登家的进来,用试探的口气回话:“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回过太太,太太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垂手旁侍,再不言语,拿眼角瞟着探春。
探春询问李纨:“大嫂子你看……”
李纨想了一想,说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吧。”
吴家的听了,忙答应着接了对牌就走。
“你回来,先别支银子。”探春叫住吴家的,冷冷地问:“我向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家里的死了人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赏多少,你说两个我们听听。”
吴家的着了慌,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探春冷笑:“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不按旧例办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
吴家的尴尬地:“既这么说,等我查查旧帐,一时记不得了。”
探春:“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
吴家的羞得满面通红,低头从怀中掏出一本旧帐来,胡乱翻检。
探春不耐烦地:“拿来我瞧瞧。”
厅内等着回事的媳妇们直伸舌头。
探春接过旧帐翻看,头也不抬地说道:“这帐上有旧例:两个家里的皆赏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四十两。”说毕递给李纨看。
吴家的眼巴巴地盯着李纨。
探春脆快地:“按本府旧例,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
吴新登家的低头答应着退了出去,
4 王夫人上房
一个婆子向宝钗递上一封大红喜报,回禀道:“我家雨村老爷承蒙皇上恩典,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特差小的来向恩主报喜。”
宝钗接过喜报,看了一下说道:“恭喜你家老爷荣迁。不巧太太今日往锦乡侯府赴席去了,等她回来再派人到府上贺喜。”又向左右盼咐:“送客。”
5 议事厅内
李纨、探春正在理事,只见赵姨娘气冲冲地闯进屋来。两人连忙让坐:“姨娘请坐。”
隔帘可以看到门外檐下的婆子们在悄声耳语,隐约可闻:“这下有好戏看了”, “姨奶奶到底是她亲娘啊”, “这回看三小姐怎么开交吧”,……
赵姨娘尚未坐稳就眼泪鼻涕哭诉起来:“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
探春忙道:“姨娘这话说谁,我怎么不明白?谁踩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
赵姨娘把身子一歪:“姑娘现在就踩着我的头,我告诉谁!”
探春听说,连忙站起来:“我可不敢。”
李纨也站起来:“姨娘这么说,倒委屈了姑娘。”
赵姨娘:“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
探春坦然地笑道:“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理。”说着坐下米,拿帐翻给赵姨娘看:“姨娘请看:家里的姨奶奶死人赏二十两,这是祖宗手里的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
赵姨娘看着旧帐,傻了眼,嘴唇动了几动,想说什么又说不出口。
探春满腹委屈地:“太太满心疼我,因为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说着落下泪来。
赵姨娘:“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探春没听完,已气得脸白气噎,抽抽咽咽地一面哭,一面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故意的表白表白。”
李纨急得两头劝说:“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
赵姨娘哪里肯听,还只管唠叨:“哼!羽毛还没有长全,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二奶奶打发平姑娘说话来了。”门外有个婆子喊了一声。
赵姨娘一听,忙止住口。
李纨问平儿:“你来做什么?”
平儿看着探春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要照旧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
探春已拭去泪痕,面带怒色地对平儿说:“好好的又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还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的人?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她做好人。你告诉她,我不添!”
平儿看这情景,不敢造次,垂手默侍。
宝钗进来,探春等起身让坐。
赵姨娘趁机悄悄地溜走。
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进来,侍候探春洗脸。
探春盘膝坐在矮板榻上,捧盆的丫鬟走到跟前,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丫鬟也屈膝捧着巾帕、靶镜、脂粉等梳妆用品。
平儿上来给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
探春伸手向面盆盥沐。
有一个媳妇进来回事:“回姑娘奶奶,家学里支环爷和兰哥儿的一年公费。”
平儿喝道:“你忙什么!你睁着眼看见姑娘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先来说话,二奶奶跟前你也这么没眼色来着?”
那个媳妇唬得忙陪笑道:“我粗心了。”一面说,一面忙退出去。
探春洗毕,一面匀脸,一面向平儿冷笑道:“你迟了一步,还有可笑的:连吴姐姐这么个办老了事的,回事也不查清楚,还有脸说忘了,现找旧帐。我料着你那主子未必有耐性儿等她去找。”
平儿笑回:“她有这一次,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她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故意托懒来混。”又向门外的婆子们大声警告:“你们只管撒野,等奶奶大安了,咱们再算帐!”
探春、李纨、宝钗互相递着眼色,打量着平儿的言谈举止。
平儿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地笑向探春道:“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许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有做到的,姑娘作主添减了,头一件于太太的事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索日的情义了。”
宝钗赞道:“好丫头,真怨不得风丫头偏疼她!”
李纨憋不住乐:“本来并没有可添减的事,如今听你一说,倒要找出两件来斟酌斟酌,不辜负你这话。”
探春也消了气,笑道:“我一肚子气,没人煞性子,正要拿她奶奶出气去,偏她碰了来,说了这些话,倒叫我也没主意了。”
大观园中媳妇捧了三个饭盒迸来,侍书、素云、莺儿抬过一张大炕桌来,平儿也忙着上菜。
三人在板床上吃饭,宝钗面南,探春面西,李纨面东。
探春端起饭来,并未动筷,沉思片刻,又把碗箸放下,对平儿说:“我有一件大事,要和你奶奶商议。你回去吃了饭快来。”
平儿答应着转身回去。
6 议事厅外
平儿从厅里出来,下了台阶,那些媳妇们忙迎上来。
一个媳妇用手帕撢净石矶:“姑娘站了半天乏了,这太阳影里歇歇。”
平儿也不谦让,在石矶上坐下。
一个婆子拿了个坐褥铺下,让平儿说:“石头冷,这是极干净的,姑娘将就坐一坐吧。”
平儿移到坐褥上坐下,指着众人悄悄说道:“你们太闹得不象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果然招她动了大气,撤个娇儿,太太都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子藐视欺负她,可是鸡蛋往石头上碰!”
众人七嘴八舌地:“我们何尝敢大胆了?”
“那是吴大娘自讨没趣。”
“都是赵姨奶奶闹的。”
平儿悄悄说:“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淮’,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有了事就都赖她。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要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
众人陪笑着:“姑娘,瞧你说的,我们成了什么三头六臂的人了?”
“谁敢太岁头上去动土?”
7 凤姐卧房
炕上放着小炕桌,凤姐面东,盘腿打坐;平儿在东边,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吃饭。凤姐吃着燕窝粥,面前只有两碟精致小菜,平儿面前四样分例菜,吃的是梗米饭。
凤姐:“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平儿笑道:“奶奶也说糊徐话了。她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她?”
夜空中飘散着淡淡的烟灰。
院中央一块厚厚的青石板上,安放着一个一尺来长、碗口粗的豪华富丽的大爆竹,地上拖出三尺多长的引线。
凤姐右手拿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香,壮着胆子凑上去点着引线。引线“嗤嗤”地往前烧着。
满院的人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根越烧越短的引线。
“砰!”随着一声动地的巨响,大爆竹拔地起飞,冲天而去。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梆!”又是一声震天的巨响,身如束帛的大爆竹顿时炸裂开来,变成无数细小的碎片,向四面八方飞散。
小厮们继续燃放起烟火、花炮、爆竹。
戏台的演唱声被爆竹声淹没,分辨不清词句,只隐约听见有节奏的打竹板声。
在台上台下一片喧闹声中,忽听里面贾母一声“赏”字,几个婆子、小厮捧着簸箩走出来,向台上撒钱。
金光闪烁的新铜钱满天飞舞,满地滚动;光怪陆离的烟火炮竹在黑黝黝的夜空中织出一片片火树银花。
爆竹声、撒钱声、竹板声、笑语声交响齐鸣,奏出了贾府富贵豪华生活的最强音。
第十五集 探春理家
1 凤姐卧房 (夜)
凤姐有气无力地仰卧在床上,面孔黄瘦,神情沮丧。
平儿从外屋进来,捧着一碗银耳鸽蛋,走到凤姐床前,低声呼唤:“奶奶……”
凤姐费力地睁开双眼,呆呆地看着平儿,喃喃地:“你看见了?”
平儿点点头:“嗯,还是个男胎呢!”
凤姐痛苦地将头歪向床里,眼角溢出泪珠。
字幕(叠):
第十五集 探春理家
“奶奶。”平儿轻轻地叫道。
凤姐转过头来,又伸出手来抹掉眼角的泪珠。
平儿:“才刚我去回太太,太太说让奶奶将息一个月,叫三姑娘会同大奶奶暂时协理家里的事,再请宝姑娘到上房来帮着照看照看。”
凤姐焦虑地:“我如今算是骑上老虎背了。凡百的事照老祖宗手里的规矩,一年进的产业却不及先时。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平儿点头道:“可不是。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红白大事未完呢。”
凤姐:“可……多省俭了,外头人看着笑话,家里人又抱怨刻薄。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让三姑娘出头一料理,我正好抽身退步。”
2 议事厅外
一应执事媳妇等来往回话,络绎不绝。
吴新登的媳妇和夏婆子边走边唠叨。
夏婆子嘟囔道:“二奶奶这一撂倒,本当喘口大气,谁知大奶奶和三姑娘每日在‘议事厅’上起坐办事,卯正点卯,午正方散;宝姑娘每日夜间还坐了小轿各处巡察……”
吴新登家的抱怨道:“可不是: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玩牌的工夫都没了。”
3 议事厅内
正厅北面设着一张板床,李纨、探春坐北朝南,边吃茶边理事。
吴新登家的进来,用试探的口气回话:“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回过太太,太太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垂手旁侍,再不言语,拿眼角瞟着探春。
探春询问李纨:“大嫂子你看……”
李纨想了一想,说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吧。”
吴家的听了,忙答应着接了对牌就走。
“你回来,先别支银子。”探春叫住吴家的,冷冷地问:“我向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家里的死了人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赏多少,你说两个我们听听。”
吴家的着了慌,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探春冷笑:“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不按旧例办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
吴家的尴尬地:“既这么说,等我查查旧帐,一时记不得了。”
探春:“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
吴家的羞得满面通红,低头从怀中掏出一本旧帐来,胡乱翻检。
探春不耐烦地:“拿来我瞧瞧。”
厅内等着回事的媳妇们直伸舌头。
探春接过旧帐翻看,头也不抬地说道:“这帐上有旧例:两个家里的皆赏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四十两。”说毕递给李纨看。
吴家的眼巴巴地盯着李纨。
探春脆快地:“按本府旧例,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
吴新登家的低头答应着退了出去,
4 王夫人上房
一个婆子向宝钗递上一封大红喜报,回禀道:“我家雨村老爷承蒙皇上恩典,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特差小的来向恩主报喜。”
宝钗接过喜报,看了一下说道:“恭喜你家老爷荣迁。不巧太太今日往锦乡侯府赴席去了,等她回来再派人到府上贺喜。”又向左右盼咐:“送客。”
5 议事厅内
李纨、探春正在理事,只见赵姨娘气冲冲地闯进屋来。两人连忙让坐:“姨娘请坐。”
隔帘可以看到门外檐下的婆子们在悄声耳语,隐约可闻:“这下有好戏看了”, “姨奶奶到底是她亲娘啊”, “这回看三小姐怎么开交吧”,……
赵姨娘尚未坐稳就眼泪鼻涕哭诉起来:“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
探春忙道:“姨娘这话说谁,我怎么不明白?谁踩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
赵姨娘把身子一歪:“姑娘现在就踩着我的头,我告诉谁!”
探春听说,连忙站起来:“我可不敢。”
李纨也站起来:“姨娘这么说,倒委屈了姑娘。”
赵姨娘:“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
探春坦然地笑道:“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理。”说着坐下米,拿帐翻给赵姨娘看:“姨娘请看:家里的姨奶奶死人赏二十两,这是祖宗手里的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
赵姨娘看着旧帐,傻了眼,嘴唇动了几动,想说什么又说不出口。
探春满腹委屈地:“太太满心疼我,因为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说着落下泪来。
赵姨娘:“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探春没听完,已气得脸白气噎,抽抽咽咽地一面哭,一面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故意的表白表白。”
李纨急得两头劝说:“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
赵姨娘哪里肯听,还只管唠叨:“哼!羽毛还没有长全,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二奶奶打发平姑娘说话来了。”门外有个婆子喊了一声。
赵姨娘一听,忙止住口。
李纨问平儿:“你来做什么?”
平儿看着探春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要照旧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
探春已拭去泪痕,面带怒色地对平儿说:“好好的又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还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的人?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她做好人。你告诉她,我不添!”
平儿看这情景,不敢造次,垂手默侍。
宝钗进来,探春等起身让坐。
赵姨娘趁机悄悄地溜走。
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进来,侍候探春洗脸。
探春盘膝坐在矮板榻上,捧盆的丫鬟走到跟前,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丫鬟也屈膝捧着巾帕、靶镜、脂粉等梳妆用品。
平儿上来给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
探春伸手向面盆盥沐。
有一个媳妇进来回事:“回姑娘奶奶,家学里支环爷和兰哥儿的一年公费。”
平儿喝道:“你忙什么!你睁着眼看见姑娘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先来说话,二奶奶跟前你也这么没眼色来着?”
那个媳妇唬得忙陪笑道:“我粗心了。”一面说,一面忙退出去。
探春洗毕,一面匀脸,一面向平儿冷笑道:“你迟了一步,还有可笑的:连吴姐姐这么个办老了事的,回事也不查清楚,还有脸说忘了,现找旧帐。我料着你那主子未必有耐性儿等她去找。”
平儿笑回:“她有这一次,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她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故意托懒来混。”又向门外的婆子们大声警告:“你们只管撒野,等奶奶大安了,咱们再算帐!”
探春、李纨、宝钗互相递着眼色,打量着平儿的言谈举止。
平儿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地笑向探春道:“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许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有做到的,姑娘作主添减了,头一件于太太的事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索日的情义了。”
宝钗赞道:“好丫头,真怨不得风丫头偏疼她!”
李纨憋不住乐:“本来并没有可添减的事,如今听你一说,倒要找出两件来斟酌斟酌,不辜负你这话。”
探春也消了气,笑道:“我一肚子气,没人煞性子,正要拿她奶奶出气去,偏她碰了来,说了这些话,倒叫我也没主意了。”
大观园中媳妇捧了三个饭盒迸来,侍书、素云、莺儿抬过一张大炕桌来,平儿也忙着上菜。
三人在板床上吃饭,宝钗面南,探春面西,李纨面东。
探春端起饭来,并未动筷,沉思片刻,又把碗箸放下,对平儿说:“我有一件大事,要和你奶奶商议。你回去吃了饭快来。”
平儿答应着转身回去。
6 议事厅外
平儿从厅里出来,下了台阶,那些媳妇们忙迎上来。
一个媳妇用手帕撢净石矶:“姑娘站了半天乏了,这太阳影里歇歇。”
平儿也不谦让,在石矶上坐下。
一个婆子拿了个坐褥铺下,让平儿说:“石头冷,这是极干净的,姑娘将就坐一坐吧。”
平儿移到坐褥上坐下,指着众人悄悄说道:“你们太闹得不象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果然招她动了大气,撤个娇儿,太太都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子藐视欺负她,可是鸡蛋往石头上碰!”
众人七嘴八舌地:“我们何尝敢大胆了?”
“那是吴大娘自讨没趣。”
“都是赵姨奶奶闹的。”
平儿悄悄说:“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淮’,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有了事就都赖她。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要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
众人陪笑着:“姑娘,瞧你说的,我们成了什么三头六臂的人了?”
“谁敢太岁头上去动土?”
7 凤姐卧房
炕上放着小炕桌,凤姐面东,盘腿打坐;平儿在东边,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吃饭。凤姐吃着燕窝粥,面前只有两碟精致小菜,平儿面前四样分例菜,吃的是梗米饭。
凤姐:“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平儿笑道:“奶奶也说糊徐话了。她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她?”
上一集
下一集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