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9108
成片时长:约163分钟
阅读:12884
发表:2019/6/14 修改:2019/6/15
爱情,都市,军事
电影剧本
巴扬手风琴传奇
免费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9-A-03597】
【本作品可免费使用。免费条件:1、取得作者授权;2、拍摄方为有作品的影视公司。尽快和我联系,这是歌颂中-俄两国军人战斗友谊和友谊传承的故事】
五十年代 校园生活 社会面貌 奋斗精神 情感交集
林母:伊万的伤很快就好了。后来他俩又参加了南昌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和柳州空战等战斗。两人一共击落了12架敌机,在战斗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林母继续回忆……
(切至)
空军基地飞行员休息室。
中苏飞行员高兴地喝酒聊天。
苏联飞行员甲:(俄语)伊万诺夫!今天我们取得了完胜,拉起你的琴吧。
伊万诺夫拿出巴扬。
伊万诺夫:(俄语)哈哈,小伙子们跳起来吧。
伊万诺夫的巴扬动情地拉了起来。(曲名7:雪球花)
随着伊万诺夫的琴声一些苏联飞行员跳起了激情的俄罗斯民族舞。
林希岳和董洁也跑过来看。
动听的巴扬旋律和激烈的舞蹈使董洁和林希岳激动不已。
林希岳走到伊万诺夫旁边紧盯着拉琴的手指欣赏着琴声。
琴声停止。
林希岳:(俄语)伊万,这巴扬的琴声太好听了。
伊万:(俄语)巴扬是我们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在我们那里会的人很多。
林希岳:(俄语)我很想和你学。
伊万:(俄语)那我一定好好教你。
林希岳:(俄语)说话算数?
伊万:(俄语)一定。
林母从回忆中走出。
林母:我丈夫因为喜欢巴扬,他学的很认真,进步也非常快,不久竟能拉一些俄罗斯的简单的曲子。后来他们转至重庆,参加了重庆保卫战。1940年9月13日,日本新的零式战机登场,日寇取得完胜,击落我们13架战机,10名飞行员牺牲。我非常难过。1941年初,因苏联局势吃紧苏联飞行员陆续回国。
林母继续回忆分手时的情景
(切至)
空军基地、白天
伊万临行前穿着战斗服,背着巴扬提着琴箱来到林希岳的宿舍。
林希岳起身迎接。
林希岳:(俄语)我正要去你们那儿。
伊万:(俄语)你不用去了,我们马上就要回国备战,转场了。
林希岳:(俄语)啊!想不到你们说走就走了。
伊万:(俄语)这是命令。我们也没想到。不能和你一起战斗了,非常遗憾。
林希岳:(俄语)是非常遗憾,本想再跟你学学本事,可是没机会了。
伊万:我想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的。我知道你非常喜欢巴扬和俄罗斯音乐,现在我把这架巴扬还有这些谱子送给你,作为我们战斗友谊的纪念。希望你能常常想起我。
林希岳:(俄语)啊!太谢谢你了!谢谢!。
伊万:(俄语)我不会忘了你的。
伊万说着把一个装着乐谱的琴箱放下。
伊万把巴扬交给林希岳。
董洁赶来。
董洁和林希岳背着琴把伊万送到机场。
伊万目光凝视着林希岳和董洁夫妇,与他俩拥抱。
伊万庄重地敬礼。脸上出现了两行热泪。
林希岳也含泪庄重还礼。(定格)
林母又从回忆中走出。
林母起身。
林母:来!您看!
列娜和林母到林洋的房间,林洋起身,林母指着那架琴。
林母:就是这架巴扬,儿子从小就学它。
列娜:真漂亮,巴扬是我们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它的音色非常美,它也是交响乐器,一台巴扬可顶一个小型乐队。在北京很少能见到它。
林母:是的。
列娜:那!后来呢?
林母叹了口气。
二人回到原位。
林母:在伊万回国后不久,在1941年3月14日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
子,我丈夫随中国空军第五飞行大队在保卫重庆的战斗中,被零式战机击落牺牲。那时候重庆的天空就没有中国空军的飞机了。他牺牲时才27岁,我儿子才3岁。
列娜:对不起!我也很难过。二战中我国总共才两亿人,就死了2700万,都是这可恨的战争。你丈夫有这么一个难忘的苏联战友我为你们高兴。
林母:是的。他们是过了命的生死知交。这也是我一定要保存这张照片的原因。
列娜:那以后您是怎么生活的?
林母:那时我一直生活在重庆,1945年光复我才回到了北平,在一家师范学校教音乐和俄语,直到现在。
列娜:您的生活真是即坎坷又丰富。
林母: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吧!
林洋从屋内出来。
列娜:林洋,再过些日就是你们高中的第一个新年了。新年在苏联是个非
常重要的节日,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你是班委会的文体委员,你们班委会会商量一下,咱们搞一个难忘的新年晚会。我丈夫那时不在中国,我要和你们在一起过。你的巴扬一定要大显身手。
林洋:那好吧。您和我妈先聊着,我要找那俩小子去干活了。
林洋拿过帽子,出门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
列娜:您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不到您家来我还真不知道。我以前甚至有些误会。林妈妈那我也告辞了。
林母:谢谢您对他们的关心。我送送您。
林母把列娜送至门外。
林母:(俄语)再见!
列娜:(俄语)再见!
(切至)
23.苏玉凤家门外垃圾站、屋外/内、12月夜11时
天很冷飘起了小雪。
林洋、光其、宗孟和清洁工甲往垃圾车上装垃圾。
清洁工甲:(山东腔)一到冬天垃圾就多咧,看来今天还得拉一趟。以后恐怕天天得这样咧。
司机:这车拉不下了,我先走一趟。你们先归置归置。
四人把垃圾集中了一下。
四人披上工作服大衣。站在苏玉凤家门对面的墙边,尽管有一排石头平台,因为太凉谁也不敢坐。
四个人一边跺着脚一边搓着手。
清洁工甲:(山东腔)真他娘的冷啊!又冷,又饿。
光其:我肚子也叫唤了。
宗孟:咱们的肚子看来都一样,要知道我从家里带点吃的多好。
林洋:哈哈!还是我有先见之明。
说着林洋从兜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一张大烙饼。
林洋:就是凉了点,分了吧!
林洋正在分饼。
苏母出来倒垃圾,正好看见这个情景。
苏母凝视了好久……,转身回屋。
苏母从桌上拿起暖壶正要出门。
玉凤:妈!您干吗去?
苏母:看见每天给我们装垃圾的那几个小伙子饿坏了,大冷的天他们在分
吃一张凉的烙饼。唉!太不容易了,给他们送壶开水去,丫头!你再找四个把儿缸子送出来!
玉凤:好勒,妈您真热心肠!
苏母:我先出去!
苏母提着暖壶走到他们身边。
这种情况他们从来没遇到过,众人有点诧异。
苏母:唉!你们天天给我们装垃圾,这么冷的天儿要吃坏肚子的。来喝点热水!小伙子们。
玉凤把四个杯子也拿到。
四个装垃圾的年轻人从心底感到一阵暖流。
四个人(同声):谢谢!谢谢您!
玉凤抬头一看与林洋打了个照面,四目相对楞住了……。
玉凤:你就是……。
见林洋还没有反应过来。
宗孟:这就是那天在小饮食店给我们卖酒的姑娘!
林洋:噢!是你!
玉凤兴奋的有点语无伦次。
玉凤:是呀!是呀!妈!这就是我跟您说的那个会说外语的小伙子!怎那么巧。
苏母:是吗!来!来!大家快喝水,瞧把你们冻的。
宗孟:大妈,还没打听怎么称呼您那?
苏母:我们家姓苏,我女儿叫玉凤。
苏母给他们倒水。四人接过杯子一口一口的喝着吃着。
苏母:我看你们这三个年轻人怎么像学生啊!
光其:苏大妈!您算说对了,我们就是高中学生。
光其:我叫孙光其。
林洋:我叫林洋。
宗孟:我叫邹宗孟。这位是我们的张师傅。
苏母:噢,张师傅好!
苏母:那你们怎么干这么又苦又累的活呀?
林洋:一方面是补贴家用,一方面是练练自己。大妈,真谢谢您!
后来……林母继续回忆……
(切至)
空军基地飞行员休息室。
中苏飞行员高兴地喝酒聊天。
苏联飞行员甲:(俄语)伊万诺夫!今天我们取得了完胜,拉起你的琴吧。
伊万诺夫拿出巴扬。
伊万诺夫:(俄语)哈哈,小伙子们跳起来吧。
伊万诺夫的巴扬动情地拉了起来。(曲名7:雪球花)
随着伊万诺夫的琴声一些苏联飞行员跳起了激情的俄罗斯民族舞。
林希岳和董洁也跑过来看。
动听的巴扬旋律和激烈的舞蹈使董洁和林希岳激动不已。
林希岳走到伊万诺夫旁边紧盯着拉琴的手指欣赏着琴声。
琴声停止。
林希岳:(俄语)伊万,这巴扬的琴声太好听了。
伊万:(俄语)巴扬是我们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在我们那里会的人很多。
林希岳:(俄语)我很想和你学。
伊万:(俄语)那我一定好好教你。
林希岳:(俄语)说话算数?
伊万:(俄语)一定。
林母从回忆中走出。
林母:我丈夫因为喜欢巴扬,他学的很认真,进步也非常快,不久竟能拉一些俄罗斯的简单的曲子。后来他们转至重庆,参加了重庆保卫战。1940年9月13日,日本新的零式战机登场,日寇取得完胜,击落我们13架战机,10名飞行员牺牲。我非常难过。1941年初,因苏联局势吃紧苏联飞行员陆续回国。
林母继续回忆分手时的情景
(切至)
空军基地、白天
伊万临行前穿着战斗服,背着巴扬提着琴箱来到林希岳的宿舍。
林希岳起身迎接。
林希岳:(俄语)我正要去你们那儿。
伊万:(俄语)你不用去了,我们马上就要回国备战,转场了。
林希岳:(俄语)啊!想不到你们说走就走了。
伊万:(俄语)这是命令。我们也没想到。不能和你一起战斗了,非常遗憾。
林希岳:(俄语)是非常遗憾,本想再跟你学学本事,可是没机会了。
伊万:我想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的。我知道你非常喜欢巴扬和俄罗斯音乐,现在我把这架巴扬还有这些谱子送给你,作为我们战斗友谊的纪念。希望你能常常想起我。
林希岳:(俄语)啊!太谢谢你了!谢谢!。
伊万:(俄语)我不会忘了你的。
伊万说着把一个装着乐谱的琴箱放下。
伊万把巴扬交给林希岳。
董洁赶来。
董洁和林希岳背着琴把伊万送到机场。
伊万目光凝视着林希岳和董洁夫妇,与他俩拥抱。
伊万庄重地敬礼。脸上出现了两行热泪。
林希岳也含泪庄重还礼。(定格)
林母又从回忆中走出。
林母起身。
林母:来!您看!
列娜和林母到林洋的房间,林洋起身,林母指着那架琴。
林母:就是这架巴扬,儿子从小就学它。
列娜:真漂亮,巴扬是我们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它的音色非常美,它也是交响乐器,一台巴扬可顶一个小型乐队。在北京很少能见到它。
林母:是的。
列娜:那!后来呢?
林母叹了口气。
二人回到原位。
林母:在伊万回国后不久,在1941年3月14日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
子,我丈夫随中国空军第五飞行大队在保卫重庆的战斗中,被零式战机击落牺牲。那时候重庆的天空就没有中国空军的飞机了。他牺牲时才27岁,我儿子才3岁。
列娜:对不起!我也很难过。二战中我国总共才两亿人,就死了2700万,都是这可恨的战争。你丈夫有这么一个难忘的苏联战友我为你们高兴。
林母:是的。他们是过了命的生死知交。这也是我一定要保存这张照片的原因。
列娜:那以后您是怎么生活的?
林母:那时我一直生活在重庆,1945年光复我才回到了北平,在一家师范学校教音乐和俄语,直到现在。
列娜:您的生活真是即坎坷又丰富。
林母: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吧!
林洋从屋内出来。
列娜:林洋,再过些日就是你们高中的第一个新年了。新年在苏联是个非
常重要的节日,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你是班委会的文体委员,你们班委会会商量一下,咱们搞一个难忘的新年晚会。我丈夫那时不在中国,我要和你们在一起过。你的巴扬一定要大显身手。
林洋:那好吧。您和我妈先聊着,我要找那俩小子去干活了。
林洋拿过帽子,出门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
列娜:您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不到您家来我还真不知道。我以前甚至有些误会。林妈妈那我也告辞了。
林母:谢谢您对他们的关心。我送送您。
林母把列娜送至门外。
林母:(俄语)再见!
列娜:(俄语)再见!
(切至)
23.苏玉凤家门外垃圾站、屋外/内、12月夜11时
天很冷飘起了小雪。
林洋、光其、宗孟和清洁工甲往垃圾车上装垃圾。
清洁工甲:(山东腔)一到冬天垃圾就多咧,看来今天还得拉一趟。以后恐怕天天得这样咧。
司机:这车拉不下了,我先走一趟。你们先归置归置。
四人把垃圾集中了一下。
四人披上工作服大衣。站在苏玉凤家门对面的墙边,尽管有一排石头平台,因为太凉谁也不敢坐。
四个人一边跺着脚一边搓着手。
清洁工甲:(山东腔)真他娘的冷啊!又冷,又饿。
光其:我肚子也叫唤了。
宗孟:咱们的肚子看来都一样,要知道我从家里带点吃的多好。
林洋:哈哈!还是我有先见之明。
说着林洋从兜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一张大烙饼。
林洋:就是凉了点,分了吧!
林洋正在分饼。
苏母出来倒垃圾,正好看见这个情景。
苏母凝视了好久……,转身回屋。
苏母从桌上拿起暖壶正要出门。
玉凤:妈!您干吗去?
苏母:看见每天给我们装垃圾的那几个小伙子饿坏了,大冷的天他们在分
吃一张凉的烙饼。唉!太不容易了,给他们送壶开水去,丫头!你再找四个把儿缸子送出来!
玉凤:好勒,妈您真热心肠!
苏母:我先出去!
苏母提着暖壶走到他们身边。
这种情况他们从来没遇到过,众人有点诧异。
苏母:唉!你们天天给我们装垃圾,这么冷的天儿要吃坏肚子的。来喝点热水!小伙子们。
玉凤把四个杯子也拿到。
四个装垃圾的年轻人从心底感到一阵暖流。
四个人(同声):谢谢!谢谢您!
玉凤抬头一看与林洋打了个照面,四目相对楞住了……。
玉凤:你就是……。
见林洋还没有反应过来。
宗孟:这就是那天在小饮食店给我们卖酒的姑娘!
林洋:噢!是你!
玉凤兴奋的有点语无伦次。
玉凤:是呀!是呀!妈!这就是我跟您说的那个会说外语的小伙子!怎那么巧。
苏母:是吗!来!来!大家快喝水,瞧把你们冻的。
宗孟:大妈,还没打听怎么称呼您那?
苏母:我们家姓苏,我女儿叫玉凤。
苏母给他们倒水。四人接过杯子一口一口的喝着吃着。
苏母:我看你们这三个年轻人怎么像学生啊!
光其:苏大妈!您算说对了,我们就是高中学生。
光其:我叫孙光其。
林洋:我叫林洋。
宗孟:我叫邹宗孟。这位是我们的张师傅。
苏母:噢,张师傅好!
苏母:那你们怎么干这么又苦又累的活呀?
林洋:一方面是补贴家用,一方面是练练自己。大妈,真谢谢您!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代问您的家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