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9667
                                    
                                    
                                        阅读:5567
                                    
                                    
										发表:2020/8/4
                                    
                                    
                                    
                                        
                                                爱情,武侠动作,历史 
                                            小说
                                    
                                    
                                    
                                    
                                        苍洱盟(上)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云南版权网进行版权登记,登记滇作登字-2020-A-00002536】
                                                  公元七八七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仲夏,西川邛都县境内。
  
一
隆隆的雷声从夜空中滚过,一道闪电撕开黑暗,瞬间将山林照得雪亮,闪电一过,一切又被黑暗吞噬。
隐隐的雷声中,几点火把在黑暗的山林中升起隐出,微弱的火光中,一排抬着担架的人影渐行渐近……
火把光中抬担架的人手上都戴着铁铐。用两根木棍和麻绳绑成的担架上是一具具裹着白布的尸首。旁边走着的人则是手执火把、鞭子的衙役……
人群在林间艰难地行走着,叱骂声、鞭子的抽打声、惨叫声不时传来,打破了林间的寂静……
豆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雨下了起来。
队伍中,一名长发披肩、满脸胡须、手戴铁铐的囚犯抬着担架步履蹒跚,在雨中艰难地行走着,突然,他一下摔倒在泥水中,后面的人也跟着摔倒。
  
一名脸上有疤的衙役跑过来举鞭就打,嘴里还不停地骂着:“起来,起来,快起来,蛮子,找死呀!”
长发人从泥水中挣扎着爬起,抬起死尸继续朝前走。
雨,越下越大……
疤脸衙役跑到一名骑马人身边道:“大人,雨越来越大了,这几具死尸不如就近埋了?”
骑马人看了看天道:“好吧”。
疤脸衙役:“另外,那个南蛮子看起来也染上了瘟疫,而且还不轻呀。”
骑马人冷冷地:“等会补他一刀,一起埋了。”
在一片乱石坡上,抬尸的队伍停了下来,疤脸衙役打开长发人的铁铐,扔过一把锄头来道:“南蛮子,快挖,莫偷懒,小心连你一起埋了。”
长发人默默拿起锄头,开始挖坑……
挖好的坑旁,长发人和同伴奋力将死尸拖进坑里,自己也摔倒在地,躺在那儿大口地喘气。
骑马人看在眼里,朝几名衙役一摆头,疤脸和另一名衙役会意地抽出佩刀朝长发人走去。
长发人躺在地上喘息着,两衙役来到他跟前,其中一人一言不发举刀就朝他砍下,长发人大惊,一则身让过那一刀,双腿同时踢出,那衙役顿时被踢飞出去,疤脸衙役紧跟着挥刀砍来,长发人弹身而起和他激斗起来。其他衙役见状纷纷拔刀围了上来,周围的人犯顿时四散而逃……一名衙役在风雨中狂喊起来:“人犯跑啦!人犯跑啦……”
骑马人拔出佩剑吼道:“抓住他们,就地斩杀,一个不留!”
混乱中,浑身是血的长发人打倒两人,冲出包围夺路而逃,衙役们在他身后紧紧追赶。
长发人在林间拔足奔逃……
衙役们在后面紧追不舍……
雷电交加,大雨如注……
  
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满是伤痕的长发人手杵一根木棍在艰难地行走着,他不时地摔倒地地,又挣扎着爬起来继续行走……
山路渐渐明朗,一个山村在远处出现,长发人手杵木棍奋力朝山村走去……
山村越来越清晰,他模糊看到一高一矮的两个人正朝他走来,他朝他们扬起手想说什么,却一头栽倒在地……
长发人渐渐醒来,慢慢睁开了双眼,就听耳旁有人声:“好啦好啦,你终于醒了”。长发人抬眼看,只见一个农夫装束的,年约四旬多的中年男人正微笑地望着他道:“鬼门关畔游了一圈又回来了,算你命大呀!”
长发人这才发现自己躺在一间农舍里,身上的伤处缠着布条,他挣扎着想起来,中年人急忙扶住他道:“别动别动,小心将伤口挣开。”
长发人虚弱地问道:“此为何地?”
中年人:“上六甲村,为雅州郡所辖。”
长发人:“是你救了我?”
中年人点点头:“我和小女发现你昏倒在地,将你抬于寒舍。”
“谢谢大叔救命之恩。”长发人说着想挣扎起来。
“别动别动”,中年人急忙扶他躺下:“你除了刀伤之外又染上瘟役,已昏迷数日了,幸而你身体强健方能挺到现在,但你役毒未除,气血极衰,大难未过,尚有性命之忧,所以千万不可妄动。”
“算你有幸遇到我家爹爹,他可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郎中呢。”一个年约十七、八岁的容颜俏丽、布衣荆钗的 姑娘揣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边说边走进屋来。
“锦儿,不可乱说”,中年人接过碗来一边给喂药一边问道,“不知小哥何方人氏,因何到此呀?”
“小人姓段,叫……”他有些迟疑,“叫……段二,家住南……南岙。以贩点麻丝为生。前些日子出门收货时路遇强人,财物被劫,人亦被虏,拘于山中受尽磨难,后伺机逃脱,又迷途荒野,垂死之际幸被大叔所救,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中年人叹道:“唉,如今世途多舛,百姓罹难,我姓罗,名顺,凭借一点祖上传下的岐黄之术与小女锦儿在此地为附近乡亲治伤看病。你若不嫌,就在此暂住疗伤吧。”
那个自称段二的人感激地:“多谢大叔收留。”
  
二
红黄兰白黑五色的吐蕃军旗在青藏高原的寒风中翻卷。旗下,一排身穿铠甲只留双眼的甲士伫立在寒风中如同泥塑木雕般纹丝不动。他们的身后,是一个用牛皮做成的巨大帐篷。
  
一排硕大的藏号指向天空,几名头戴鸟形帽、身穿喇嘛衣的巫祝吹响它来,雄浑而单调的号声在空气中颤动……
号声中,一个头戴狐尾绒帽,全身披甲的吐蕃大将带领几名待从策马而来,他就是吐蕃神川都督论纳舌。
论纳舌在离旗门不远处下了马,一人朝旗门走来。一名甲士上来看了看他臂前的金佩,一挥手,论纳舌走入旗门。
巨大的大佛庐(毡房)内,地上铺着虎皮,一名年约五旬的精壮汉子端坐其上,他头顶发成朝霞结,身著藏袍,腰佩金镂剑,神态威严,他就是吐蕃内大相尚结赞。
身材高大的论纳舌健步走入大佛庐,躬身施礼道:“神川都督论纳舌拜见尊贵的尚结赞大相。”
“坐”尚结赞朝他一挥手。
“谢过大相。”论纳舌席地而坐。
“论纳舌,知道此番为何将你召到我的大佛庐来吗?”
“末将想,多是为南诏之事吧?”
“是呀”,尚结赞点头道:“那个日东王异牟寻近来如何?”
“回大相,自打我吐蕃将他的赞普钟名号撤去封他为日东王后,明显感觉他怨忿之心甚重,几番对西川用兵他都不是那般尽力了,要他出兵五万,他只派一两万人来虚以诿迤,对我铁桥的供给他也尽量搪塞,帑银、粮草、役夫、能减则减能拖则拖。”
“哼,这早在本相意料之中,黄毛小儿,也不想想,他岂能与我赞普兄弟相称,赞普钟的名号是敬他老王爷阁逻凤之神武而设的,凭他也配?就连这个日东王之号也该掂量掂量,不过,就他而言,只要听命于我即可,但对他,我吐蕃却不可不防。论纳舌,本相觉得,这个异牟寻可不是一头温顺的猎犬,而是一只奸诈的山猫!”
论纳舌:“他就是一头狮子又当如何?有我十万精兵屯于铁桥,只要大相一声令下,我即可将他的首级献于您的座前。”
“不不不,论纳舌,你也太小看那个异牟寻了”。尚结赞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此人年龄虽轻却心智其高,又善于体恤安抚属下,收买人心,连二十八洞大鬼主对他都心悦诚服,自他即位以来,文有郑回,武有段俭魏,更有一干清平管,大军将相佐,将一个南诏治理得井然有序,让人刮目相看。今日召你前来,就是要让你对他再多十分的警戒之心,以免坏我大计。
论纳舌::“末将不敢有负大相重托。”
尚结赞:“对南诏我吐蕃要随时当以兵威震摄之,让他不敢有任何妄念。你的十万大军驻于铁桥,就要像一把悬在异牟寻头上的利剑,让他感到随时都会斩落下来,让他感到恐惧,这样他才会听命于我,为我尽情所用。日后,我吐蕃对西川用兵只会越加频繁,所以南诏于我就愈显重要,对那个日东王还要施以重压,帑银、粮草、役夫均不能减,要逼他。另外,你那个三浪王现在如何?”
“回大相。三浪王利罗式在我吐蕃屁护下羽毛渐丰,现拥兵已近三万。”
尚结赞:“很好,你要有意让南诏知道,如不听命于我,我将以利罗式取而代之!”
论纳舌:“利罗式为了能重建他祖上往日被南诏所灭的浪穹诏是弹精竭力,若能让他取异牟寻而代之,让他去死他都愿意,他才是我吐蕃的一只最忠实的猎犬”。
尚结赞:“眼下你还不能对南诏操之过急,他仍是我吐蕃的左膀右臂,故尔要用他,更要防他。你此番回去后一定要督促南诏加紧对西川用兵,以保我与大唐在西北之争战,待我将大唐皇帝舅舅击败,再分后夹击西川,取成都为我吐蕃之东都!所以,论纳舌,南诏之事关系重大,用得好,他将成为我之左膀右臂,用不好,就将成了我身边的毒蛇猛兽,你当慎之又慎!对付日东王我就送你一字——‘逼’!
论纳舌:“末将一定谨记于心”。
“哼哼”尚结赞冷笑道:“大唐皇帝舅舅,虽然我们说过要永崇甥舅之好,但你却瞧不起你的外甥,泾原兵变之后,答应给我们的封地呢?赏赐呢?一样都没有!哼,你自己不知道,你已不是往日那个强大的舅舅了,你现在只是一匹生了病的老马,你的外甥要让你知道你错了,你要讨伐我就得仰攻我,仅凭青藏高原的狂风就能让那些来自大平原的士兵气都喘不出来,还能与我作战?我要攻你则是自上而下,就像雅鲁藏布江水一泄千里势不可挡,我要和你在西北守猎,在西南牧马,哈哈哈……”
在尚结赞的狂笑声中,一队队吐蕃铁骑在冲杀……
  
一排排吐蕃士兵在冲杀……
唐朝的士兵在溃败,在奔逃……
城镇在燃烧,农村在燃烧……
浓烟滚滚,尸横遍野……
  
三
大唐长安,宫厥相连,气势恢宏……
麟德殿,殿内钟罄悠悠,御香袅袅,显得庄严肃穆。大唐德宗皇帝李适端坐龙辇。
丹墀下,两名头戴乌纱,身穿朝服的官员正跪地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德宗皇帝:“平身”。
两名官员起身而立。
德宗皇帝:“近日以来,吐蕃兵患愈演愈烈,搅得四海不宁,社稷不安,朕心忧虑。今日招两位爱卿来,想听听有何良策对之?”
满头银丝年约七旬的官员上前一步躬身道:“禀圣上,门下省平章政事左丞相李泌有奏。”
“丞相请讲”。
李泌道:“圣上,自泾源兵变以来,吐蕃即以为我朝今不如昔,枉悖自大,竞要与我在西北西南诸地一争高下。一时间兵燹四起、黎民涂炭。安西四镇、北庭重阙,告急文书不绝于道。吐谷浑,党项,善人纷纷上表求救,西川剑南更是战事连年。吐蕃之患,朝野共忧,如不平定将危及社稷。臣思良久,要消吐蕃之患,当以北和回讫,西结大食,南通南诏,自困吐蕃,话虽四句,看似简单,但若实施起来则甚难,尤其是南通南诏,此乃重中之重,然自南诏与吐蕃为盟以来,即依附吐蕃侵扰西川,同时共退形同一体。致使西川兵祸连天危机不绝。不过,自南诏老王阁逻凤病死,其孙异牟寻即位后,吐南之关系就有了新的变数,也使南通南诏有望可成,南诏本就为我朝属臣,若能重归,就如断吐蕃之右臂,吐蕃其势必衰,其患必消。”
德宗道:“依爱卿之言,这南通南诏亦有望可成?”
李泌道:“事在人为,这要看圣上之决心及用人之得当。”
另一名年约四旬的官员上前一步躬身道:“启禀圣上,户部尚书韦皋亦有奏。”
德宗:“韦爱卿请讲”。
韦皋:“适才丞相所奏,臣附议。云南地产物丰,诸夷群居,自汉以来即归附华夏,受郡县制统之,可谓渊源流长。到我朝开元十六年,夷酋皮罗阁一统云南,上表阙下,先皇喜,赐名蒙归义,授其为云南王,赏赐颇丰,后又授其子阁罗凤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阳瓜州刺史,恩宠有加,再授其子凤迦异为四品侍卫,并将皇帝宗新之女以妻之,王位世袭,真可谓皇恩浩荡。蒙氏一族莫不感恩涕零,直到天宝年间杨国忠为相专权,西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媚上迎逢,派张虔陀为云南宣慰使以抚云南,但虔为人贪婪好色,奸宠傲慢,肆意盘剥,羞辱夷道,除频频索要银两外,连阁逻凤之王妃也恣意调戏,阁逻凤忍无可忍怒而杀之,其后派使赴成都陈其情,愿领其过,仲通不允,擅自点兵八万以伐南诏,孰知一战却落了个全军覆灭,仲通单骑逃回哭求国忠,国忠怒,竟然欺君惘上,诬奏南诏谋反,遂点中原大军二十万再伐南诏,阁逻凤惧退哀告再三,均不允,于是阁逻凤只得背叛天朝,与吐蕃为盟,与天朝大军决战于西洱河畔。然此战失利,天朝大军又是全军覆没,先锋悬首,元帅沉江。遭次惨败,朝野震动,国人莫不谈蛮夷而色变,视瘴厉之地如蛇蝎之巢。自此以后,吐南联兵屡犯西川,其势如干柴炽于烈火,致使四海不宁,社稷不安,吐蕃更是张逛之极,扬言要与我朝在西北守猎,在西南牧马。”
德宗:“卿之所言极是,现吐蕃兵祸已危及社稷,朕为此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知爱卿有何良策对之?”
韦皋:“皇上,恕臣直言”。
德宗:“爱卿但讲无防。”
韦皋道:“南诏反,终为大唐之过也。西洱河之战后,臣览其所撰之德化碑文,其不得已叛唐之情透于文中,字句哀怨恳切,故臣以为南诏依附吐蕃是为势所迫,既如此,就应有望将其招抚回归本朝,而南诏之归附,则如同断吐蕃之右臂。再有,现吐南虽还相互为盟,但吐已视南为其属下,疑其重而视其轻,杂役繁而赋税频,尤其是阁逻凤亡后其孙异牟寻即们,吐蕃立即将赞普钟名号撤去,此举势必引起南诏怨忿之情,臣以为,此刻若对南诏加以引导,定必有所获,故丞相适才之奏臣附议。”
德宗:“卿之所奏亦是如此,要灭吐蕃兵燹,南诏归附属首要,不过,尚须一干炼重臣方能任之,韦爱卿,你能为朕分忧否?”
韦皋跪地顿首道:“为圣上分忧,为社稷之安,百姓之宁,臣虽万死亦不辞也!”
德宗大喜道:“好!韦皋听宣,着令户部尚书,左金吾卫大将军韦皋领西川剑南节度使、兼御使大夫、成都尹、即刻赴任。”
韦皋再顿首:“臣遵旨”。
  
四
南诏王城阳苴咩,高大的城楼上,书有南诏字样的旌旗在随风摆动。
城门口,几名头缠白布包头,脚打绑腿的南诏兵持械拱卫,一些挑担背柴的山民,推车赶牲的百姓,长袍商贾,贩夫走卒进进出出,一片热闹祥和……
  
一块书有“诏王府”大字的匾下,门前卫士肃立。
王府大殿内,一个头戴紫金冠,身穿金丝坎肩的年青王爷手拿一信扎正来回踱步,神情显得有些不安,他就是南诏日东王异牟寻。
  
一名负排(侍卫)进来报道:“禀诏王,清平官郑回大人到。”
异牟寻急切地:“快请”!
  
一名头戴幞帽,身穿园领大袖袍,斜披一领虎首锦披,手执一只鲜红赤藤杖,年约五旬的中年人健步走进殿来,对异牟寻道:“清平官郑回见过诏王陛下。”
“免礼免礼,大人请看,”异牟寻将手中信扎递给郑回。
郑回接过信扎看罢脸色顿变,问道:“陛下,送信人呢?”
异牟寻:“早已不知去向”。
郑回:“不知陛下对此事有何看法?”
异牟寻:“正想请教师尊。”
郑回捋须沉思片刻叹道:“又是汉唐之信,上次一信让我丧失一员大将,至今令我痛惯悔不已,然看罢此信后,觉得此信非彼信,此信所言均为昔日大唐于我南诏之恩泽,意在唤起对唐怀旧之情,并要我息兵罢战,重归大唐。此信为韦皋所书,不知陛下对此人知晓否?”
异牟寻:略知一二,他乃汉唐股肱之臣,当今名将,平定朱泚之乱推其为首功,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户部尚书,贞元元年字张涎赏为四川剑南节度使,是我吐南之劲敌。”
郑回:“对,正是此人,莫不是他想与我重修旧好?”
异牟寻:“此信有些蹊跷,我怀疑非他所写。”
                                            
                                            
                                一
隆隆的雷声从夜空中滚过,一道闪电撕开黑暗,瞬间将山林照得雪亮,闪电一过,一切又被黑暗吞噬。
隐隐的雷声中,几点火把在黑暗的山林中升起隐出,微弱的火光中,一排抬着担架的人影渐行渐近……
火把光中抬担架的人手上都戴着铁铐。用两根木棍和麻绳绑成的担架上是一具具裹着白布的尸首。旁边走着的人则是手执火把、鞭子的衙役……
人群在林间艰难地行走着,叱骂声、鞭子的抽打声、惨叫声不时传来,打破了林间的寂静……
豆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雨下了起来。
队伍中,一名长发披肩、满脸胡须、手戴铁铐的囚犯抬着担架步履蹒跚,在雨中艰难地行走着,突然,他一下摔倒在泥水中,后面的人也跟着摔倒。
一名脸上有疤的衙役跑过来举鞭就打,嘴里还不停地骂着:“起来,起来,快起来,蛮子,找死呀!”
长发人从泥水中挣扎着爬起,抬起死尸继续朝前走。
雨,越下越大……
疤脸衙役跑到一名骑马人身边道:“大人,雨越来越大了,这几具死尸不如就近埋了?”
骑马人看了看天道:“好吧”。
疤脸衙役:“另外,那个南蛮子看起来也染上了瘟疫,而且还不轻呀。”
骑马人冷冷地:“等会补他一刀,一起埋了。”
在一片乱石坡上,抬尸的队伍停了下来,疤脸衙役打开长发人的铁铐,扔过一把锄头来道:“南蛮子,快挖,莫偷懒,小心连你一起埋了。”
长发人默默拿起锄头,开始挖坑……
挖好的坑旁,长发人和同伴奋力将死尸拖进坑里,自己也摔倒在地,躺在那儿大口地喘气。
骑马人看在眼里,朝几名衙役一摆头,疤脸和另一名衙役会意地抽出佩刀朝长发人走去。
长发人躺在地上喘息着,两衙役来到他跟前,其中一人一言不发举刀就朝他砍下,长发人大惊,一则身让过那一刀,双腿同时踢出,那衙役顿时被踢飞出去,疤脸衙役紧跟着挥刀砍来,长发人弹身而起和他激斗起来。其他衙役见状纷纷拔刀围了上来,周围的人犯顿时四散而逃……一名衙役在风雨中狂喊起来:“人犯跑啦!人犯跑啦……”
骑马人拔出佩剑吼道:“抓住他们,就地斩杀,一个不留!”
混乱中,浑身是血的长发人打倒两人,冲出包围夺路而逃,衙役们在他身后紧紧追赶。
长发人在林间拔足奔逃……
衙役们在后面紧追不舍……
雷电交加,大雨如注……
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满是伤痕的长发人手杵一根木棍在艰难地行走着,他不时地摔倒地地,又挣扎着爬起来继续行走……
山路渐渐明朗,一个山村在远处出现,长发人手杵木棍奋力朝山村走去……
山村越来越清晰,他模糊看到一高一矮的两个人正朝他走来,他朝他们扬起手想说什么,却一头栽倒在地……
长发人渐渐醒来,慢慢睁开了双眼,就听耳旁有人声:“好啦好啦,你终于醒了”。长发人抬眼看,只见一个农夫装束的,年约四旬多的中年男人正微笑地望着他道:“鬼门关畔游了一圈又回来了,算你命大呀!”
长发人这才发现自己躺在一间农舍里,身上的伤处缠着布条,他挣扎着想起来,中年人急忙扶住他道:“别动别动,小心将伤口挣开。”
长发人虚弱地问道:“此为何地?”
中年人:“上六甲村,为雅州郡所辖。”
长发人:“是你救了我?”
中年人点点头:“我和小女发现你昏倒在地,将你抬于寒舍。”
“谢谢大叔救命之恩。”长发人说着想挣扎起来。
“别动别动”,中年人急忙扶他躺下:“你除了刀伤之外又染上瘟役,已昏迷数日了,幸而你身体强健方能挺到现在,但你役毒未除,气血极衰,大难未过,尚有性命之忧,所以千万不可妄动。”
“算你有幸遇到我家爹爹,他可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郎中呢。”一个年约十七、八岁的容颜俏丽、布衣荆钗的 姑娘揣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边说边走进屋来。
“锦儿,不可乱说”,中年人接过碗来一边给喂药一边问道,“不知小哥何方人氏,因何到此呀?”
“小人姓段,叫……”他有些迟疑,“叫……段二,家住南……南岙。以贩点麻丝为生。前些日子出门收货时路遇强人,财物被劫,人亦被虏,拘于山中受尽磨难,后伺机逃脱,又迷途荒野,垂死之际幸被大叔所救,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中年人叹道:“唉,如今世途多舛,百姓罹难,我姓罗,名顺,凭借一点祖上传下的岐黄之术与小女锦儿在此地为附近乡亲治伤看病。你若不嫌,就在此暂住疗伤吧。”
那个自称段二的人感激地:“多谢大叔收留。”
二
红黄兰白黑五色的吐蕃军旗在青藏高原的寒风中翻卷。旗下,一排身穿铠甲只留双眼的甲士伫立在寒风中如同泥塑木雕般纹丝不动。他们的身后,是一个用牛皮做成的巨大帐篷。
一排硕大的藏号指向天空,几名头戴鸟形帽、身穿喇嘛衣的巫祝吹响它来,雄浑而单调的号声在空气中颤动……
号声中,一个头戴狐尾绒帽,全身披甲的吐蕃大将带领几名待从策马而来,他就是吐蕃神川都督论纳舌。
论纳舌在离旗门不远处下了马,一人朝旗门走来。一名甲士上来看了看他臂前的金佩,一挥手,论纳舌走入旗门。
巨大的大佛庐(毡房)内,地上铺着虎皮,一名年约五旬的精壮汉子端坐其上,他头顶发成朝霞结,身著藏袍,腰佩金镂剑,神态威严,他就是吐蕃内大相尚结赞。
身材高大的论纳舌健步走入大佛庐,躬身施礼道:“神川都督论纳舌拜见尊贵的尚结赞大相。”
“坐”尚结赞朝他一挥手。
“谢过大相。”论纳舌席地而坐。
“论纳舌,知道此番为何将你召到我的大佛庐来吗?”
“末将想,多是为南诏之事吧?”
“是呀”,尚结赞点头道:“那个日东王异牟寻近来如何?”
“回大相,自打我吐蕃将他的赞普钟名号撤去封他为日东王后,明显感觉他怨忿之心甚重,几番对西川用兵他都不是那般尽力了,要他出兵五万,他只派一两万人来虚以诿迤,对我铁桥的供给他也尽量搪塞,帑银、粮草、役夫、能减则减能拖则拖。”
“哼,这早在本相意料之中,黄毛小儿,也不想想,他岂能与我赞普兄弟相称,赞普钟的名号是敬他老王爷阁逻凤之神武而设的,凭他也配?就连这个日东王之号也该掂量掂量,不过,就他而言,只要听命于我即可,但对他,我吐蕃却不可不防。论纳舌,本相觉得,这个异牟寻可不是一头温顺的猎犬,而是一只奸诈的山猫!”
论纳舌:“他就是一头狮子又当如何?有我十万精兵屯于铁桥,只要大相一声令下,我即可将他的首级献于您的座前。”
“不不不,论纳舌,你也太小看那个异牟寻了”。尚结赞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此人年龄虽轻却心智其高,又善于体恤安抚属下,收买人心,连二十八洞大鬼主对他都心悦诚服,自他即位以来,文有郑回,武有段俭魏,更有一干清平管,大军将相佐,将一个南诏治理得井然有序,让人刮目相看。今日召你前来,就是要让你对他再多十分的警戒之心,以免坏我大计。
论纳舌::“末将不敢有负大相重托。”
尚结赞:“对南诏我吐蕃要随时当以兵威震摄之,让他不敢有任何妄念。你的十万大军驻于铁桥,就要像一把悬在异牟寻头上的利剑,让他感到随时都会斩落下来,让他感到恐惧,这样他才会听命于我,为我尽情所用。日后,我吐蕃对西川用兵只会越加频繁,所以南诏于我就愈显重要,对那个日东王还要施以重压,帑银、粮草、役夫均不能减,要逼他。另外,你那个三浪王现在如何?”
“回大相。三浪王利罗式在我吐蕃屁护下羽毛渐丰,现拥兵已近三万。”
尚结赞:“很好,你要有意让南诏知道,如不听命于我,我将以利罗式取而代之!”
论纳舌:“利罗式为了能重建他祖上往日被南诏所灭的浪穹诏是弹精竭力,若能让他取异牟寻而代之,让他去死他都愿意,他才是我吐蕃的一只最忠实的猎犬”。
尚结赞:“眼下你还不能对南诏操之过急,他仍是我吐蕃的左膀右臂,故尔要用他,更要防他。你此番回去后一定要督促南诏加紧对西川用兵,以保我与大唐在西北之争战,待我将大唐皇帝舅舅击败,再分后夹击西川,取成都为我吐蕃之东都!所以,论纳舌,南诏之事关系重大,用得好,他将成为我之左膀右臂,用不好,就将成了我身边的毒蛇猛兽,你当慎之又慎!对付日东王我就送你一字——‘逼’!
论纳舌:“末将一定谨记于心”。
“哼哼”尚结赞冷笑道:“大唐皇帝舅舅,虽然我们说过要永崇甥舅之好,但你却瞧不起你的外甥,泾原兵变之后,答应给我们的封地呢?赏赐呢?一样都没有!哼,你自己不知道,你已不是往日那个强大的舅舅了,你现在只是一匹生了病的老马,你的外甥要让你知道你错了,你要讨伐我就得仰攻我,仅凭青藏高原的狂风就能让那些来自大平原的士兵气都喘不出来,还能与我作战?我要攻你则是自上而下,就像雅鲁藏布江水一泄千里势不可挡,我要和你在西北守猎,在西南牧马,哈哈哈……”
在尚结赞的狂笑声中,一队队吐蕃铁骑在冲杀……
一排排吐蕃士兵在冲杀……
唐朝的士兵在溃败,在奔逃……
城镇在燃烧,农村在燃烧……
浓烟滚滚,尸横遍野……
三
大唐长安,宫厥相连,气势恢宏……
麟德殿,殿内钟罄悠悠,御香袅袅,显得庄严肃穆。大唐德宗皇帝李适端坐龙辇。
丹墀下,两名头戴乌纱,身穿朝服的官员正跪地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德宗皇帝:“平身”。
两名官员起身而立。
德宗皇帝:“近日以来,吐蕃兵患愈演愈烈,搅得四海不宁,社稷不安,朕心忧虑。今日招两位爱卿来,想听听有何良策对之?”
满头银丝年约七旬的官员上前一步躬身道:“禀圣上,门下省平章政事左丞相李泌有奏。”
“丞相请讲”。
李泌道:“圣上,自泾源兵变以来,吐蕃即以为我朝今不如昔,枉悖自大,竞要与我在西北西南诸地一争高下。一时间兵燹四起、黎民涂炭。安西四镇、北庭重阙,告急文书不绝于道。吐谷浑,党项,善人纷纷上表求救,西川剑南更是战事连年。吐蕃之患,朝野共忧,如不平定将危及社稷。臣思良久,要消吐蕃之患,当以北和回讫,西结大食,南通南诏,自困吐蕃,话虽四句,看似简单,但若实施起来则甚难,尤其是南通南诏,此乃重中之重,然自南诏与吐蕃为盟以来,即依附吐蕃侵扰西川,同时共退形同一体。致使西川兵祸连天危机不绝。不过,自南诏老王阁逻凤病死,其孙异牟寻即位后,吐南之关系就有了新的变数,也使南通南诏有望可成,南诏本就为我朝属臣,若能重归,就如断吐蕃之右臂,吐蕃其势必衰,其患必消。”
德宗道:“依爱卿之言,这南通南诏亦有望可成?”
李泌道:“事在人为,这要看圣上之决心及用人之得当。”
另一名年约四旬的官员上前一步躬身道:“启禀圣上,户部尚书韦皋亦有奏。”
德宗:“韦爱卿请讲”。
韦皋:“适才丞相所奏,臣附议。云南地产物丰,诸夷群居,自汉以来即归附华夏,受郡县制统之,可谓渊源流长。到我朝开元十六年,夷酋皮罗阁一统云南,上表阙下,先皇喜,赐名蒙归义,授其为云南王,赏赐颇丰,后又授其子阁罗凤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阳瓜州刺史,恩宠有加,再授其子凤迦异为四品侍卫,并将皇帝宗新之女以妻之,王位世袭,真可谓皇恩浩荡。蒙氏一族莫不感恩涕零,直到天宝年间杨国忠为相专权,西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媚上迎逢,派张虔陀为云南宣慰使以抚云南,但虔为人贪婪好色,奸宠傲慢,肆意盘剥,羞辱夷道,除频频索要银两外,连阁逻凤之王妃也恣意调戏,阁逻凤忍无可忍怒而杀之,其后派使赴成都陈其情,愿领其过,仲通不允,擅自点兵八万以伐南诏,孰知一战却落了个全军覆灭,仲通单骑逃回哭求国忠,国忠怒,竟然欺君惘上,诬奏南诏谋反,遂点中原大军二十万再伐南诏,阁逻凤惧退哀告再三,均不允,于是阁逻凤只得背叛天朝,与吐蕃为盟,与天朝大军决战于西洱河畔。然此战失利,天朝大军又是全军覆没,先锋悬首,元帅沉江。遭次惨败,朝野震动,国人莫不谈蛮夷而色变,视瘴厉之地如蛇蝎之巢。自此以后,吐南联兵屡犯西川,其势如干柴炽于烈火,致使四海不宁,社稷不安,吐蕃更是张逛之极,扬言要与我朝在西北守猎,在西南牧马。”
德宗:“卿之所言极是,现吐蕃兵祸已危及社稷,朕为此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知爱卿有何良策对之?”
韦皋:“皇上,恕臣直言”。
德宗:“爱卿但讲无防。”
韦皋道:“南诏反,终为大唐之过也。西洱河之战后,臣览其所撰之德化碑文,其不得已叛唐之情透于文中,字句哀怨恳切,故臣以为南诏依附吐蕃是为势所迫,既如此,就应有望将其招抚回归本朝,而南诏之归附,则如同断吐蕃之右臂。再有,现吐南虽还相互为盟,但吐已视南为其属下,疑其重而视其轻,杂役繁而赋税频,尤其是阁逻凤亡后其孙异牟寻即们,吐蕃立即将赞普钟名号撤去,此举势必引起南诏怨忿之情,臣以为,此刻若对南诏加以引导,定必有所获,故丞相适才之奏臣附议。”
德宗:“卿之所奏亦是如此,要灭吐蕃兵燹,南诏归附属首要,不过,尚须一干炼重臣方能任之,韦爱卿,你能为朕分忧否?”
韦皋跪地顿首道:“为圣上分忧,为社稷之安,百姓之宁,臣虽万死亦不辞也!”
德宗大喜道:“好!韦皋听宣,着令户部尚书,左金吾卫大将军韦皋领西川剑南节度使、兼御使大夫、成都尹、即刻赴任。”
韦皋再顿首:“臣遵旨”。
四
南诏王城阳苴咩,高大的城楼上,书有南诏字样的旌旗在随风摆动。
城门口,几名头缠白布包头,脚打绑腿的南诏兵持械拱卫,一些挑担背柴的山民,推车赶牲的百姓,长袍商贾,贩夫走卒进进出出,一片热闹祥和……
一块书有“诏王府”大字的匾下,门前卫士肃立。
王府大殿内,一个头戴紫金冠,身穿金丝坎肩的年青王爷手拿一信扎正来回踱步,神情显得有些不安,他就是南诏日东王异牟寻。
一名负排(侍卫)进来报道:“禀诏王,清平官郑回大人到。”
异牟寻急切地:“快请”!
一名头戴幞帽,身穿园领大袖袍,斜披一领虎首锦披,手执一只鲜红赤藤杖,年约五旬的中年人健步走进殿来,对异牟寻道:“清平官郑回见过诏王陛下。”
“免礼免礼,大人请看,”异牟寻将手中信扎递给郑回。
郑回接过信扎看罢脸色顿变,问道:“陛下,送信人呢?”
异牟寻:“早已不知去向”。
郑回:“不知陛下对此事有何看法?”
异牟寻:“正想请教师尊。”
郑回捋须沉思片刻叹道:“又是汉唐之信,上次一信让我丧失一员大将,至今令我痛惯悔不已,然看罢此信后,觉得此信非彼信,此信所言均为昔日大唐于我南诏之恩泽,意在唤起对唐怀旧之情,并要我息兵罢战,重归大唐。此信为韦皋所书,不知陛下对此人知晓否?”
异牟寻:略知一二,他乃汉唐股肱之臣,当今名将,平定朱泚之乱推其为首功,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户部尚书,贞元元年字张涎赏为四川剑南节度使,是我吐南之劲敌。”
郑回:“对,正是此人,莫不是他想与我重修旧好?”
异牟寻:“此信有些蹊跷,我怀疑非他所写。”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ICP备案号:
 ICP备案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0393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039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