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2777
阅读:8264
发表:2014/7/13
历史
小说
石破天惊之明建文皇帝在大理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芒鞋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汉水清。
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
无极禅师佛驾赴京,满载而归。回大理后,拓建三十六院寺庵,编纂《朝天集》珍藏寺中,为镇寺之宝。建大云阁于寺南,镌刻十三首诗于堂前,题名为《归云南诗》,以表达对太祖的感念。种大理名茶十亩,为贡品御茶,每年由知府派员送往京都。感通茶○2也因此名噪一时,皇亲贵胃视为茶中珍品,味冠龙井。
次年,云南布政史张紞奉旨入山慰劳,转达太祖关注之意。无极赋诗谢恩:
僧住云林万里遥,梯山航海特来朝。
天颜咫尺伸三祝,御墨淋漓下九霄。
华盖殿边春荡荡,奉天门下日昭昭。
恩承雨露何由报?深愧无能过玉桥。
一个云南边疆的僧人,得到明朝开国皇帝如此垂爱,是云南佛教史上空前显赫的篇章。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感通寺也由此奉为南中第一禅寺,饮誉海内外。
自明高帝平滇,云南与内地的交往日益活跃,各方人士纷至沓来,白乡大理开始真正的面向全国,这里奇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乡俗民风广为流传。在宗教领域,无极法师三次奉诏入京,载誉而归,大理佛教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中原高僧慧海、佛缘、佛灯、光华、大悔、平谟、一千、道化,先后来到大理,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到永乐十年的这30年间,大理兴建寺庵70个,道观14个。来大理的僧侣,多挂单于无为、感通二寺。藏喇嘛居崇圣、鸡足睡佛二寺,多时达五百馀众。流僧则喜居弘圣、 佛光二寺。来大理的僧侣中有日本僧八人,精通汉学,也会吟诗赋词,居弘圣寺。其中天祥僧诗词皆精,与叶榆名流多有诗词往来。
洪武二十四年,无极法师二次赴京,太祖与无极倾盖长谈,其间太祖垂询宗教界贤达之人,无极推荐鸡足山大云法师和张三丰道长。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病卒。太祖托南京报国寺佛灯大师访得张三丰,太祖面授机宜。张三丰受命潜滇,会西平侯沐英,继尓赴鸡足山邀大云法师一同赴京。洪武帝托以身后事,共扶皇孙允炆。得悉太祖心思,二人婉言推辞。见太祖执意相托,只得应承。于是三人筹划方策,巧布玄机,悄悄埋下了这条伏线。
太子去逝后,朱元璋对将来事态的发展似乎有所预料,无奈之余作此神来之笔,其用人定计,令人叹服。大云法师是武功盖世、德望南中的高僧,张三丰仙骨侠风,淡泊名利。且僧道中人,便于隐蔽,大云、三丰是理想人选。太祖埋下这条伏线,不仅依托僧侣,更需依仗权力的庇护。西平侯沐英是朱元璋养子,情同父子,且偏安西南一隅,无藩王相争之忧。云南、贵州是沐英家族的势力范围,沐英与朱标又是结伴兄弟,如允炆遭遇离难,自当出手以援,洪武帝早早布棋落子云南,足见其料事之深远。
洪武二十六年,张三丰来大理后,化名张玄素,建灵鹫观,收弟子四人,隐名埋姓,伺机蛰伏起来。在后来发生的靖难风暴中,大理高僧,张三丰,沈万三和南中七子等风云人物,走进了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风暴中。
注::
○1康熙《大理府志》载:洪武癸亥(无极)走間道入,觐献白驹一、茶花一,临轩纳之。怱马嘶、花放,上喜,亲为诗赐之。
○2感通茶:大理嘉茗,如同大理茶花,有千年培育史,该茶清香扑鼻,汤清色绿,茶味纯正,茗之满嘴清香,舌底生津。
(主贴共十三章,未完待续)
大理龙儿2014.07.11
二
操戈同室不堪论,大内灰飞此幸存。
未必成王甘逊国,其如公旦急称尊。
谋贻皇觉空悲祖,计失臣工却误孙。
邱首西山虽返正,孝陵隔越剧伤魂。
——光绪《浪穹县志略》杨振家
公元1398年,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其铁腕统治下的洪武时代也宣告结束。他的离去给明王朝的未来带来不安的因素,21岁的太孙朱允炆嗣位,即史称建文帝,这羸弱的中央朝廷和强悍的叔辈藩王关系,牵系着社稷安危。
这位新皇帝出身于洪武十年(1377),即位时己是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了。年轻的建文皇帝温文尔雅,宽厚有余而威严不足,继承了他父亲朱标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却缺少祖父与叔父们雄才大略的草莽习气。他由衷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这使得他尤为关注洪武高压政策对民众的影响。因此其执政后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变革,但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建文帝即位之后,他对几位儒学大师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和制度上的改革,1380年洪武帝裁撤的中书省等一些机关,现在已部分得以恢复,同时调整和修改相关制度,以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减轻政府的专制作风。
为了贯彻这些改革,新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提升为行政负责官员,这三位士大夫作为皇帝的顾问位于六部之上,他们现在既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行丞相之实,仅仅缺少丞相的头衔。没有这个头衔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祖训录》,因为《祖训录》中严禁任命丞相。
1398年末,新皇帝听从方孝孺的建议把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一品,自从废除丞相之后都司比任何文官的品级都高。这种改变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有意识地把政府牢牢控制在文官手里。这有目的的变革,意在搞一套新的建制,使权力归到皇帝信任的顾问名下,加强文官之治,削弱将军们和藩王的权势。
建文帝对藩王国度里的行政也加以改革:设置宾辅和伴读,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王子们不准参与文、武政事。这些改革加强了皇帝对藩王的控制,是取消藩封之总战略的一部分。
建文遍读史书,熟知古今兴衰之道,其“性仁厚,于刑狱多有减省。”嗣位登基后,一是向全国征招人才,诏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以求野无遗贤。二是调整全国行政建制,“省并州县”,革除冗员,减少财政开支。三是“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 四是“诏求直言,举山林才德之士”,使其对国政得失有所指摘。五是减免赋税:“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务农种植。……建文之治可谓多有建树,“惠民之大,君德用彰。”
这些政令未必全面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不久便夭折了。在明史中,关于建文之治的一些残缺不齐,互相矛盾的材料,许多真相已难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即位后,诏行宽政,减免租赋,实行惠民政策;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尤其对文官的重用,赢得了地主知识分子的拥护。民众从几十年洪武的铁腕统治之后,随着这位新皇帝的继任,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孕育着一个时代的希望。
应该说,建文之治所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也深得民心,那又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呢?
这与他削藩策略失误有直接的关系,而祸根却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种下的。
朱元璋给儿子们封王建藩,并授予他们“清君侧” 特权的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刘邦也采用过。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诸侯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 主张,引起藩王的反叛――吴楚七国之乱,他们的借口是“诛晁错,以清君侧。”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藩王们,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个个拥兵自重。建文帝时时感受到有着皇权身份的藩王们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商量削夺藩王的权力。
削夺世袭封国政策的产生是由于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特别是担心燕王朱棣。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也可以认为是新皇帝的圣裁。黄子澄是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他们曾经考虑两种行动路线:一是彻底废除藩封王国;另一种是减少藩王的政治和军事大权。主要目标是燕王,到了这个时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已故,燕王是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几经斟酌之后,建文帝决定走完全废藩之路。这样便激起燕王举兵反抗,他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有的制度,实际上却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影响。
燕王生于1360年,他的生母也许是洪武帝的一位贡妃。他身形魁梧,精通武艺,据说对儒学有相当的造诣。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样的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形象。1370年5月,洪武帝封朱棣为燕王,封地北平,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保护国内安全和抵御北元的入侵。
那时的燕王只有10岁,直到成年以后的1380年才去北平就国。在这期间,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徐达对他的教导更有效,1376年他遵照父皇的意旨娶了徐达的长女。燕王在守卫他藩地的数十年中,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他的功绩赢得了父皇的好评,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烦恼,因为他越来越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当1392年洪武帝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嗣时,燕王显得异常失望。
建文帝即位后,与藩王之间相互猜忌,新皇帝对诸王势力心存忧虑,诸王也在观望,密切注视朝廷的一举一动。如此敏感之际,建文帝若能顺势安抚诸王,以待权力稳固之后,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实现削藩,则此时的明王朝将平稳运作,波澜不惊。
1398年末,建文帝即位仅三个月,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仓促实施削藩,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弱小的腹地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废周王、齐王、岷王、代王为庶人,逼湘王自焚。几个月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藩王,因此在行动上小心谨慎,但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准备的时间。
当建文朝廷开始清洗藩王的时候,燕王觉察到自己地位危殆,因而他就商于道衍和尚(姚广孝),以谋划应对之策。燕王用招降蒙古兵的办法扩充了自己队伍,包括来自兀良哈诸卫的蒙古骑兵大队人马。同时和那些被限制拥有免税土地,对新皇帝不再抱有幻想的江南地区佛教徒,以及朝廷宦官内外勾结起来,这样,双方的间谍和代理人来回打报告。
此时的燕王还无意立即起事,因为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作为人质。他搞了许多鬼把戏,又是装病,又是装疯,请求遣返他的儿子们。直到1399年6月建文帝才准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他们父亲身边——历史学家把这一决定称为愚不可及;此时的燕王己决定用军事行动抗命朝廷了。
敌对行动爆发于1399年7月,忠于建文朝廷的燕王护卫倪穷告燕府官校于琼、周泽阴谋起事,两被告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燕王抓到了把柄,以奉天靖难、清君侧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聚集将士誓师北平,起兵南下,引发了朝廷与燕王之间这场血腥的军事对抗,后来这场战争被燕王掩饰而称之“靖难”之役。
为了给自己的叛乱设词辩解,燕王在后来几个月策划了几篇文告,包括致朝廷的两封修书,以及官民一体知照的宣言。他辩称正在进行的是终止内乱的正义行动,无论衡之以儒家的孝道,还是衡之以规定诸王义务的《祖训录》中的条款,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他指责皇帝受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诱惑,对诸皇子加以迫害,要求皇帝去掉身边的奸妄之徒,恢复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他还声称,自己有义务来执行这次惩戒使命,因为他是马皇后所生的最年长的健在儿子,责无旁贷;他指天誓日地否认自己对帝位存有企图。
燕王的指责是否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或者他当时是否把这些说辞公诸于世,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这些指责对燕王来说事关成败,以使他对朝廷的敌对行动站得住脚,并且帮助他纠集到能够抗命的人马,形成生死攸关的利益集团。这就是为什么这位藩王在窃取皇位后要篡改历史,把那些和他言论相悖的记载统统去掉,换上粉饰他合法继承权的一些历史说辞。
形势的变化出乎意料,诡异之极。建文帝对事态的掌控,有足够的时间和太多的机会,但缺乏太祖皇帝驾驭全局的才能,应对突发事变中从容不迫的凛凛局器和霹雳手段,机会在新皇帝手中一次次溜走,丧失殆尽。
建文元年二月,朱棣进京朝贺,户部侍郎卓敬建议将朱棣“徙封南昌,以绝祸本。”建文帝优柔寡断,放虎归山。燕王为使朝廷放回在南京作人质的三个儿子,又是装病,又是装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建文信以为真,心生慈怜,准许他的儿子回到他们的父亲身边。此时的燕王已无后顾之忧,着手军事准备,寻找机会抗命朝廷了。
靖难之役,朝廷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权,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地位,建文帝面对危局显得惊慌失措,虽有民意支持,缺乏战争的政治军事动员。几次声势浩荡的北伐之举,朝廷军事战略连连败笔,加之用人不当,军事力量急剧消亡。此消彼长,燕军却不断充实壮大。三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1402年5月,燕军突破淮河防线直逼南京,京都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此时的朝廷大势已去,金陵皇城极为黯淡的一天不期而至:“燕师至日,哭声震天,而诸臣或死或遁,几空朝署。”
燕军攻入南京,《明太宗实录》载:建文帝携皇后马氏一同入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具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尓为善,尓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朱棣攻占南京,皇后马氏穿帝服,抱玉玺自焚,皇帝下落不明。燕王急令封锁城门,遍搜南京城,也没有建文帝的影子。为尽快登基以诏令天下,便将计就计,为建文帝举行葬礼。以遮蔽天下人之耳目,之后经几次的拒“劝进”,终于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公元1403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宣告建文统治的终结,永乐时代的开始,历史掀起新的一页。对这位冒天下之大不韪,夺侄儿皇权,入主皇宫的明成祖来说,失踪的建文帝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阴霾。京城民众的敌视情绪,方孝儒拒起诏书,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一次次刺痛他极其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朱棣采取极其暴戾的手段诛戮建文旧臣,是以激烈的发泄以掩饰内心的虚怯。当查知建文行踪后,朱棣匆忙派人赴滇,千里追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样频繁的密遣锦衣卫四下寻查,几乎贯穿了永乐时代。
《节录明建文逊国记略》记载了燕军兵围京师,建文一行如何遁逃出金陵:
燕兵犯京师,至金川门,谷王穗启门纳之。须臾,宫中火起,皇后马氏崩。帝仓卒间,忽内臣舁一箧至,且述高帝遗命曰:“后有急,即出此。”启之,得度牒三,曰应文、应贤、应能,僧服如之。于是帝及御史叶希贤、吴王教授杨应能并为僧,编修程济为道人,从宫中隧道出。时从亡诸臣史仲彬、郭节、冯漼、廖平、金焦、黄直、陈亨、梁良王、王资等,自秦淮水关出,诸臣称帝曰大师云。师至镇江,会于史仲彬家,至襄阳主廖平家,遂行,明年即永乐元年师入滇,居永嘉寺。
洪武二十五年,鸡足山大云法师与张三丰赴京参见太祖。经三人筹划,大云在宫中开三僧度碟,太祖命贴身太监制备三僧衣钵,锁于秘箧,藏奉天殿侧库,并告之御史曾凤诰。靖难之役,燕军攻破京都,正宫皇后马氏穿皇帝衣冠,抱玺装帝自焚于宫中。建文帝与叶希贤、杨应能落发为僧,出水门,赶往朝真观与程济、王升会合。
以上言之“宫中隧道”、“水门”,即南京明皇城的地下御沟。在《明史考证》中引用《马生龙凤凰台记事》云:“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