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054
阅读:14
发表:2025/9/14
56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第56章:战略转折(1)
汾之河 [山西静乐]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5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红色经典

  一
  此刻,指挥着百万大军的中共首脑毛泽东,带领着共产党中枢机关,在国民党军的追击和围捕下,在陕北荒凉之地,山岭河谷之间,颠沛流离,其艰辛与危险,是当时各个战区的共产党将领以及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军将领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的。
  为了保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的中央机关的代号由“三支队”改为“九支队”,内部仍称“昆仑支队”,由周恩来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子龙任支队参谋长,警卫负责人为汪东兴。
  这一小队人马在荒漠山谷间命悬一线来回转移,毛泽东就在这里指挥着全国各个战区百万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作战。
  刘戡部队在后面紧追,常常是毛泽东刚刚在一个村子里住下,国民党部队紧接着就跟来了,不得不起身再走。有时两者相距仅有数里之遥。神奇的是,毛泽东近在咫尺,国民党军队就是捕捉不到毛泽东的身影。
  1947年7月底,毛泽东一行到达靖边县。
  8月1日,住青阳岔,2日到达横山县的小水沟村,因为村子小,大部分人在野外露宿。毛泽东、周恩来住村长李文运家,石炕上支一扇门板,毛泽东正要办公,刘戡部队追来了,于是再走。天正下雨,匆匆到了石湾镇吃点饭,继续向肖崖则村行进。
  毛泽东刚离开石湾镇,刘戡跟着进了镇。这个国民党军将领总是在毛泽东睡过觉或者歇过脚的窑洞外摆出姿势留影。
  8月3日,到达肖崖则村,毛泽东浑身湿透,鞋里灌满了泥浆。听说刘戡的部队在石湾镇宿营了,毛泽东说:“那好,我们也陪他住下吧。”就和周恩来就挤在农民李俊成的窑洞里住下。
  8月4日,冒雨到达子洲县的巡检寺村,8 月8 日,到达绥德县李家崖。
  在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 月10日,“九支队”离开李家崖,达到绥德县黄家沟,刘戡的部队始终跟在后面。
  ******
  彭德怀和他的西北野战军最苦。
  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总兵力约四万五千人。
  西北野战军不足五万人,对付的是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把胡宗南的部队牵制在陕北,有力地配合了陈谢、陈粟和刘邓三路大军的外线作战,所承受的军事压力是超常的。其艰难困苦更是不可相像。部队衣衫褴缕在贫脊的深沟荒梁间连续不停行军作战,十天半月睡不上一次囫囵觉,两三天吃不上一顿饭是经常的事。连彭德怀指挥机关的人,也经常是以煮黑豆充饥,吃多了,放屁拉肚子,大家都不以为然。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北上,要将彭德怀和中共首脑消灭或赶过黄河。面对强敌,西北野战军游走于陕北深山沟壑之间,瞅中时机,便迅速出击,予敌以沉重打击。
  为取得生存空间,配合外线作战,1947年8月1日,彭德怀决定向北攻击榆林。
  八月二日,榆林王邓宝珊接到了彭德怀部主力正向榆林挺进的情报。他笑着对同僚们说:“共产党军队不会攻击榆林,如果真的要进攻,事先也应打个招呼。”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参与国民军西北军的组建,早年与共产党人邓小平、李子洲、刘伯坚都有过交情来往。抗日战争中,邓宝珊部队一直与中共陕甘宁边区保持着和睦相处关系,他本人还多次到延安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晤谈。一九四三年十一月,邓宝珊从西安返回榆林途中来到延安,因偶感风寒在延安停留半个月,毛泽东给他送去了十张狐皮让他做件大衣。
  邓宝珊一直认为自己是共产党人的朋友,共产党不会攻击他。
  八月五日,西北野战军逼近榆林。邓宝珊才感到情况真的严重了,忙召集军事会议,集中兵力固守榆林城。
  榆林被包围,令蒋介石深感不安。八月七日上午,蒋介石飞抵延安。
  8月8日,蒋介石到这个曾经是共匪巢穴的延安城里看了一看。在枣园,他看到了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那间窑洞,毛泽东的窑洞的左右和下面,是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的窑洞,无论外观还是内设基本一样。门窗木头陈旧,都没有油漆过,窑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和当地农民住的窑洞没有什么两样。
  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除了震惊之外,也不知他做如何感想,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尖锐刻薄而又文采飞扬。也不知他是否想过,共产党凭什么取得天下。
  毛泽东和他的军队现在已被赶到陕北荒漠不毛之地,再作几次有效打击,陕北匪患便可肃清了,毛泽东将再无存身之地。
  如今,榆林被围,如果失守,共产党又将取得一块生根之地,他绝不能让共产党得手。
  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旅以上军官军事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解救榆林的对策。
  蒋介石指出:“现在毛匪退拒陕东北一隅,已无路可退,急于攻打榆林,是其无奈之举,我们绝不能让其得逞。我大军于米脂、葭(佳)县、榆林围歼该匪或迫其过河,正是其时。”
  于是,命令董钊第1军、刘戡第29军由安塞、保安地区分路北上,会剿榆林。
  部署已毕,蒋介石离开延安。临行前,他告诫胡宗南:“陕北为主要战场,为匪之首脑所在,如不肃清,后患无穷。本令七月底肃清,现延长一个月,八月底定须肃清。”
  刘戡率29军北上,令钟松整编36师先行。8月10日,36师北进到无定河上游河畔,钟松命令部队改道向西。手下两位旅长李日基和刘子奇疑惑不解,道:“上面命令我们北进解榆林之围,我们应当沿榆林河北上榆林才是,现在向西,是不是有怯战避敌之嫌。”
  钟松笑道:“彭德怀围了榆林,哪有不知我军北上增援的道理,共军围城打援,尽人皆知。我们沿河北上,无异于是自找死路。现在我要绕过他的阻击阵地,出其不意,直逼榆林城下,让彭德怀措手不及,榆林之围自解。”
  于是,36师沿响水、波罗堡一线,越过长城,进入沙漠,然后迂回急进,于八月十二日突然出现在榆林城下。
  彭德怀一面攻城,一面做围城打援准备,忽报敌整编36师已经到达城南苏庄子、天鹅海子,离榆林不足30里。
  彭德怀吃了一惊,攻击榆林的计划无法完成了。十二日黄昏,彭德怀下达了从榆林紧急撤围的命令。
  钟松进入榆林城,邓宝珊设宴款待。
  彭德怀无奈,将野战军主力隐蔽撤至榆林东南、沙家店西北地区。
  毛泽东在黄家沟盼望着攻击榆林得手消息,但传来的却是攻击榆林失利的报告。
  彭德怀从榆林撤退,危险再次逼近,当晚,毛泽东一行趁夜急促地离开了黄家沟。他们必须赶在国民党军队到达之前渡过无定河,通过绥德城。
  在泥泞的路上走了大半夜,天亮之时,到达无定河边,一座九孔大桥横跨在河上,有民兵把守。过桥之后,听说要炸掉大桥,毛泽东不同意:“刘戡要用这座桥就让他用,他是暂时地用用,我们可是要永远地用。”
  八月十四日,毛泽东一行到达米脂县的井家坪。
  ******
  榆林失利,给毛泽东中央机关带来了危险,也对位于无定河与黄河之间的西北野战军后方机关和野战医院构成威胁。
  黄河东岸,晋绥边区贺龙部,是护卫延安中共首脑的重要屏障,一直在默默地保卫着毛泽东中央机关的安全。
  国民党军多路北上,中共西北局、边区政府、野战军机关和野战医院不得不在贺龙、习仲勋率领下强渡黄河。
  毛泽东决定过绥德,到佳县神泉堡去。走到曹庄,发现部分中央机关干部、家属和野战军伤员正住在这里。
  董钊、刘戡部队正在赶往佳县,十万大军会像黄河浪涛冲到乌龙铺,必须在他们到达乌龙铺前,把曹庄的干部、家属和伤员转过黄河。
  周恩来立即组织当地干部紧急输送。
  任弼时劝毛泽东过黄河暂避一时,原先不赞成过河的周恩来也开始为党中央的安全着急。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过河,他却命令西北局机关和伤病员快速东渡黄河以确保安全,自己要带“昆仑支队”沿黄河边北上。
  为使彭德怀放手打仗而不必顾及中央的安全,毛泽东原想渡过无定河向西,插入敌后。可是,无定河水涨,只好转向东北,于8 月16日到达神泉堡附近。
  这时,过度劳累的周恩来病倒了,只好躺在担架上。
  ******
  此时,正是雨季,大雨倾盆,共产党人的庞大队伍在黄河边上强行渡河,这一情景令胡宗南兴奋异常。他认定彭德怀北攻榆林不克,损失巨大,只有掩护着毛泽东一行渡河逃跑。于是,胡宗南命令董钊、刘戡率部向佳县急促推进,同时命令钟松的整编三十六师由榆林南下镇川堡,与大军合围夹击毛泽东残部于黄河西岸。
  钟松三十六师刚刚进入榆林城,官兵因为长途迂回跋涉,极度疲惫,原本打算在榆林城内休息几天。未料胡宗南命令到了,要求他们迅速从榆林南下,合围东逃的中共首脑。
  钟松本不想南下,疲惫之师孤军南下,又没有给养,会给共军以攻击的机会,他岂能不知。但上面命令紧急,没有给养,胡宗南答应派飞机运送。于是,三十六师不得不离开榆林,全速南下。
  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南北约二十公里,东西约三十公里,在这样一片狭长地带内,毛泽东和他的第九支队处在国民党军十几万兵力的南北夹击之中,危机骤起。
  敌刘戡率部紧追不放,距离“九支队”不到半天行程,毛泽东等人和整个中央首脑机关处境极为危险。
  一向处变不惊的彭德怀,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看地图,在地上来回踱步。急电毛泽东:“请中央机关向佳县西北转移,靠近野战军主力。”
  毛泽东似乎对危险置之度外,他密切地注视着敌军动向,捕捉时机。他密电彭德怀:“归德、镇川线以东以北山地,可作歼敌战场,你应立即控制归德堡与镇川堡之间无定河两岸。待机歼敌,不知部署来得及否。”
  这时西北野战军主力正集结于榆林东南、沙家店西北地区。彭德怀当日回电:“决心打三十六师。”
  但是,钟松率部南下,多了一个心眼,他预料共军会在前面伏击他,便再次改道,不走鱼河堡至镇川堡的公路,而是从无定河西岸南下。在河东设伏的共产党官兵眼睁睁看着36师从河对岸走了过去,无法阻拦,彭德怀伏击钟松的这个计划就失算泡汤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敌军南北合击,危险再次来临。九支队原定的路线是渡过无定河向西,但是,连日大雨,河水暴涨,只好改向东北方向转移。毛泽东疲惫之极,在陈家岔住了一晚,第二天过了乌龙铺,继续向东。到达佳县西面的曹家庄,已是深夜,不便打扰村民,战士们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避雨,毛泽东就在一个无人居住的破窑洞里住下并召集大家开会。
  这时,叶子龙报告说,刘戡的部队已从乌龙铺出动向这边扑来。九支队只得再次上路。黑暗中只能借助闪电的光亮辨路,耳边是山洪暴发的隆隆声响。黎明时分,毛泽东到达佳芦河边,原来细小的水流现在已是一片汪洋,根本无法通过。河的两侧是高山,后面是刘戡的追击部队。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商量了片刻,决定向西北方向前进,那里是绝壁山峰。
  毛泽东挥挥手说:“咱们上山!”
  汪东兴嘱咐战士上山不要留下痕迹。
  毛泽东说:“不用不用,竖块牌子,上面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山顶上有个小村庄,叫白龙庙。毛泽东往石头上一坐,说:“不走了!就在这里休息,等敌人上来,等他三个钟头再走不迟!”
  站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佳县县城,刘戡追到葭芦河边没有找到毛泽东的踪迹,于是架起大炮开始猛轰佳县县城。
  次日清晨,雨下得更猛,大家挽着手,下到山谷里,向北走到葭芦河上游,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找了一段河面较窄的地方架浮桥。浮桥架成,九支队上了桥,刚一过去,浮桥便被洪水冲垮了。
  刘戡的一支侦察部队闻讯赶来,但见洪水滔滔,漫天激浪,河对岸一行百余人正缓缓背水而去,只好站立河边望水兴叹。
  ******
  钟松率36师顺西岸南下,从镇川堡附近渡过无定河,16日进到镇川堡。然后向东挺进沙家店,试图与东边佳县至乌龙铺一线的刘戡主力会合,
  彭德怀第一次伏击钟松未果,窝着一肚子怒气,见钟松东进,尚未与刘戡形成夹击之势,急令野战军主力迅猛插入两部之间,在沙家店地区伏击钟松三十六师。
  命令发布,野战军各部奉命向预定战场开进。
  是日大雨滂沱,四野汪洋,山洪暴发,官兵步履艰难,更严重的是部队已断粮多日,多数战士饿着肚子在泥泞的山路上奔跑。尽管如此,西北野战军战士们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和旺盛的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和党中央机关就在他们附近,保卫毛泽东保卫党中央被他们认为是最神圣的事。
  8月18日,第36师前部队刘子奇123旅经万佛洞、高家园子向乌龙铺前进,随后36师师部及李日基165旅到达常家高山,均与西野诱敌部队接触。
  这时,东边刘戡所率的整编第29军也于当日进占了神泉堡、佳县、李家庄、桃向圪塔等地。
  整天整夜的滂沱大雨,西北野战军向敌两部之间插入,而钟松36师及刘戡29军都没有察觉。
  钟松36师的补给正是极其缺乏之时,士兵们吃了几片飞机送来的已经发酸的面包,都想很快与东边的军部会合。但钟松还是谨慎,令前部刘子奇123旅回援接应,然后率军部和李日基165旅继续东进。
  8月19日晚,36师行进到沙家店地区,前方报告说,沙家店附近发现有大量中共部队正在向这里运动,可能是彭德怀主力。
  钟松顿时感到头皮发麻,他的预感成真了,急令第刘子奇123旅星夜向沙家店靠拢。
  刘子奇123旅正在前行,接到回援命令,却发现身后也有共军在大雨中急促行进。害怕伏击,又害怕夜战,便只令第493团先行回援,自己率部随后。
  8月20日拂晓西北野战军各部到达指定位置,彭德怀即令发起攻击。
  这日,乌云低垂,大雨时断时续。向36师主力发起攻击的是张宗逊第1纵从和王震第2纵,中共饥饿之军一发起攻击就异常凶猛,36师还没来得及筑起工事,敌人已经冲到眼前了。钟松催促123旅赶快靠拢,可就从头天晚上到第二天下午也未见123旅的影子。战斗持续到黄昏时,165旅待援无望斗志全无,官兵在泥泞中跑得满山遍野都是,而共产党官兵忘记了肚子空空,大叫大喊地追击着,喊声和雨声混合在一起,让钟松听起来毛骨悚然。
  天黑之时,钟松终于意识一切都完了。他和李日基扔下部队,在大雨和黑夜的掩护下逃跑了。
  这日10时左右,回援之敌第123旅也被西野罗元发教导旅和张贤约新编第4旅包围在常家高山。
  下午两点,罗元发、张贤约同时发起攻击,刘子奇命令123旅向西冲击与其师部主力靠拢,未能得逞。黄昏之时,123旅伤亡严重,刘子奇见援兵不到,向西靠拢无望,遂率残部脱离阵地企图向东突围,但终未能突破。天黑之前,123旅被全歼,刘子奇被俘。
  20晚,刘戡29军整编第90师由佳县向西出援,彭德怀命令部队迅速打扫战场撤出战斗。
  沙家店一战,歼国民党军36师2千余人,俘虏4千余,总计6千余人。(6千人在国民党军正式编制中相当于一个旅的兵力,整编36师其实并没有大伤元气。)西北野战军伤约1500人,牺牲约500人。
  沙家店战斗扭转了西北战局,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来到沙家店,亲临战场,毛泽东说:“这一仗打得好,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
  这年中秋节晚上,在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请九支队战士们一起过中秋节,大家席地而坐,就着辣椒喝酒,赏月谈天。当天晚上,周恩来给已远去河北平山的邓颖超写信。信辗转到了平山县,邓颖超正在看信,她的秘书陈楚平打趣说:“情书来了!”邓颖超笑着说:“这哪里是情书?是形势报告!”
  陈楚平指着最后一段“对月思人,不知健康否?于中秋节”说:“这‘对月思人’哪是形势报告?”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寒石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9月几日?(提示:15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军事, 历史)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军事, 历史)
小小(农村)
连杀的背后(悬疑推理, 犯罪)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同类推荐作品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夭夭其折(卷一)(爱情, 历史)

同类最新作品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军事, 历史)
相机(军事, 历史)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军事, 历史)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梦忆山河(奇幻, 军事)
无境之战(主旋律, 犯罪, 军事)

同类随机作品

卫城战士(军事)
乌鸦仙子(历史)
乱世佳人蔡文姬(历史)
唐刀之永恒之战(主旋律, 军事)
烬山河(下)(爱情, 历史)
一支竹笛(历史)
兄弟(历史)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