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7628
阅读:8
发表:2025/9/15
57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第57章:战略转折(2)
1
…
56
57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一九四七年秋,陕北贫瘠的土地粮食严重歉收,西北野战军的粮食成了主要问题。
把米糠、秕谷、瓜菜和碾压成片状的黑豆加水煮熬,当地叫把这种糠菜糊糊叫做“钱钱饭”,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主要依靠这种食品充饥。
九月二十三日,毛泽东一行从佳县朱官寨向南然后又折向西,转移到佳县境内的神泉堡。
整日以糠菜糊糊糊口的毛泽东,却以飞扬的思绪和高涨的斗志,亲自撰写了一篇又一篇充满才智与激情的妙文。
就在神泉堡村,中央军委颁布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坚定宣布:
(一)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二)逮捕、审判与惩办以蒋介石为首的内战罪犯;
(三)废除蒋介石统治的独裁制度,实行人民民主制度;
(四)废除蒋介石统治的腐败制度,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
(五)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及陈立夫兄弟等四大家族及其他首要战犯的财产,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改善职工生活,救济灾民贫民。
(六)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七)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及自由加入中国联邦的权利。
(八)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时期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要求美国政府撤退其威胁中国独立的驻华军队,反对任何外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和使日本侵略势力复兴,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宣言的发布,说明共产党有了底气,战争正在发生逆转,共产党全面反攻就要开始了。
同一天,新华社还公布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颂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
这时的彭德怀正在考虑如何解决部队急需的粮食和过冬的棉衣。
没有粮食,没有弹药,也没有棉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向敌人要。
十月一日,彭德怀命令张宗逊第1纵队和许光达第3纵攻打延长、清涧。至四日,轻取延长县。之后,北上包围了清涧县城。
清涧是榆林至延安公路上的要点。国民党守军为廖昂整编七十六师。
十月六日黄昏,攻击开始。
胡宗南命令刘戡率五个旅火速增援清涧,
十月九日,刘戡的五个旅到达距清涧不足三十公里的永坪村,
彭德怀一面命令罗元发教导旅和张贤约新编第四旅前去阻击援敌,一面命令一纵副司令贺炳炎立刻拿下城西制高点笔架山。
十日拂晓,守军笔架山丢失。同时,一纵和三纵以连续爆破方式炸开了清涧城的东门和北门。攻击部队从这两个突破口潮水般涌入。
午夜,廖昂给胡宗南发出最后一封电报,然后枯坐一动不动。参谋长刘学超竟然倒头躺在炕上睡着了。
不一会,巨大的声响把他们惊醒了,门被撞开,共产党官兵冲了进来,他们做了俘虏。
******
十月间,西北野战军王震第2纵和王世泰第4纵南下。先打下韩城,之后从韩城北上攻打物资丰厚较为富有的宜川。
宜川是国民党军封锁陕北的重要堡垒,重兵把守,城防工事非常坚固。大多数人顾虑重重认为宜川不好打。
部队急需的粮食弹药,这西北野战军来讲是头等重要的事。彭德怀同意攻打宜川,“我们认为不好打,敌人更不会想到我们去攻打宜川。”
10月21日,总攻宜川的战斗开始。部队用迫击炮向外七郎山发起攻击,重机枪掩护部队前进。很多战士踩响了地雷而牺牲。独4旅苏洪道13团1连指导员连德合的腿被地雷炸伤,仍指挥战士们搭好云梯,跪着坚持爬上去,鲜血染红了梯子。(在1948年4月25日第二次攻打宝鸡的战斗中,特等英雄连德合牺牲。)
独4旅旅长顿星云,参谋长马森赶到阵地亲自指挥,马森参谋长甚至抄起重机枪对着敌群扫射。
21日晚,战斗结束,经清查,宜川弹药库有100多吨炮弹和子弹,全部成为西北野战军的战利品,装备两个纵队足足有余。新组建的第4纵队顿时装备起来。
宜川战斗结束,国民党军增援部队由延安向宜川急促赶来,解放军很快放弃宜川退走,王世泰第四纵撤往固临地区休整,王震率2纵背着充足的弹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到达河津、稷山地区休整,准备下一步攻打晋南重镇运城。
******
廖昂被俘后,彭德怀找他谈话并留他一起吃饭。警卫人员端上来一盆面条,廖昂惊讶地说:“副总司令太艰苦了,没想到你就吃这样的饭!”彭德怀笑说:“这样的饭是待客的,我
彭德怀吃这样的饭已经是享受了!”
其时,毛泽东进了佳县县城。正逢赶集日,街上很热闹,他在羊肉摊子上吃了碗羊杂碎,然后到白云山上赶庙会,坐在板凳上看梆子腔《三官排宴》。
10月22日,彭德怀与毛泽东商议道:“沙家店、清涧和宜川这几仗,把胡宗南打蔫了,现在胡宗南集团军主力已全部南调,回防西安至延安段地区,估计他再也鼓不起进攻的勇气了。”
毛泽东道:“他哪里不想进攻,力不从心嘛,退守延南,是明白人。”
彭德怀道:“我军士气正旺,随时待命出击,时下有南下、北上两种选择,我军官兵多有南下夺取延安之想法。”
毛泽东摇头道:“夺取延安条件尚不成熟。”
彭德怀道:“野战军部也认为,我主力南下,后方有榆林之后顾之忧。今陕北胡军处于守势, 我军北上消灭邓宝珊集团第二十二军,夺取榆林、神木、府谷,扫清北线障碍,巩固后方,是有可能的。”
彭德怀又说:“如榆林攻克,这样可解除我军南下作战的后顾之忧,并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得到可靠保证。而且,估计再攻榆林时,胡宗南集团远道增援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来援,则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毛泽东点头道:“可以考虑。”
得到毛泽东首肯之后,彭德怀于10月24日率西北野战军主力北上,对陕北重镇榆林发动了第二次攻击。
榆林守军只有第二十二军军部、八十六师师部、新编第十一旅及陕西保安第五团共9000余人驻守孤城。
战斗于10月27日开始,然久攻不下。
蒋介石得报,一面命令二十二军坚守,一面令傅作义、马鸿逵派兵驰援,同时派遣大批飞机飞临榆林上空助战。
11月6日,马鸿逵集团3万5千余人由定边地区东进,绥远傅作义集团6000余人,由包头南下增援榆林。
彭德怀部远距离跋涉,在沙漠地区连日战斗和露营,极度疲劳,现敌援兵接近,加上粮食困难,遂撤围榆林,主力移至响水堡、党家岔、鱼河堡之线休整。
宁马援军与绥远援兵于11月20日与榆林守军会合。
彭部二战榆林以失利告终。然国民党榆林守军力量得到极大削弱。
二
到1947年12月,全国战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平汉路、陇海铁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
(一)命令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坚持大别山地区斗争;
(二)命令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西进,破击平汉铁路郑州至许昌段、陇海铁路郑州至开封段和开封至柳河段,并相机攻占兰考、民权等城镇。
(三)命令豫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部自方城、宝丰地区东进,破击平汉铁路漯河至驻马店段,并相机占领西平、遂平。
命令发布,战役于12月13日发起,至12月31日结束,历时18天。
此战是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进入中原战场后的首次战役协同作战,歼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1个整编师部、2个旅及其他部队共4万5千余人,破坏铁路400余公里,攻克县城50余座,切断了中原地区的两条主要交通运输线,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使鄂豫皖、豫皖苏和鄂豫陕解放区连成一片。
从此,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均能协同作战。
******
王震打下韩城、宜川之后,率二纵东渡黄河,于河津、稷山地区作短暂休整之后,率队直扑晋南,与晋冀鲁豫王新亭第8纵队合兵一处,攻打晋南重镇运城。总指挥是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
运城,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拐弯处,南扼陇海铁路、潼关要冲及黄河渡口,北达华北及东北、西北大地,是同蒲铁路之重镇。运城守军一万三千多人,城内物资极丰,武器弹药甚多,由钟松整编三十六师一二三旅三六〇团团长覃春芳指挥。
12月5日运城前线指挥部成立,以王新亭为司令员、王震为政委。12月17日夜,运城战役打响。
运城城墙坚固,屡攻不下。
12月26日,8纵黄定基23旅接受爆破城墙打开缺口之任务,张国斌69团7连的刘明生排长和车元路等10名战士组成坑道作业突击队,身背铺着湿棉被门板,拿挖掘工具,于黄昏向城墙跟底下进行坑道挖掘,27日拂晓前挖成。
下午5时,总攻信号发出,多门野炮、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一齐射击掩护,黄定基率23旅一百多人将3000公斤炸药送入坑道。下午5时40分,随着一声巨响,老北门西侧城墙被炸开20多米宽的大缺口,共军以迅猛动作突入城中,一夜巷战,全歼守军1万3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运城战斗,晋绥军区第2纵队独4旅第14团副团长吴芝光、第13团参谋长赵克已和旅
政治部宣传科长任樾曾牺牲。
徐向前将目标对准了晋南孤城临汾。
******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重要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重要部局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芳、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赵林、王明、谢觉哉、李维汉、李涛,共19人。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在会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
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阐明了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
军事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杰出贡献。
经济方面,毛泽东明确宣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方面,重申“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会议还讨论了建立新中国和整顿党风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1947年7 月至9 月间,人民解放军即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进攻。” “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的报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鼓舞了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斗志,也给国民党统治者们以极大的心理震慑。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看过由国民党统帅部呈送的《报告》附件后,大惊失色,忙将《报告》全文呈报美国国务院,附言说道:“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已经获得,虽然毛氏小心地指出还需要更大的牺牲”,“毛氏的详尽分析共产党战术与战略,是对共产党军队确定如何作战的一个非常率直的解释。共产党毫不迟疑地说他们的战略,是表示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思想与情报之鄙视。”
******
12月24日这天,国民党统帅部也在汉口召开“大别山区剿匪检讨会议”。蒋介石特意从南京飞抵汉口参加会议。
会议商定,将中原战区划分为开封、信阳、商丘、合肥、南阳、新乡、襄阳、宜昌8 个绥靖区,每个绥区辖3 至5 个旅,担任各战略要点的防御。会议确定,组成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孙元良兵团。张轸兵团、张淦兵团,分置于大别山、江汉、桐柏、津浦、陇海、平汉之间的豫皖苏地区,机动作战。
另以胡宗南指挥的裴昌会兵团置于豫陕鄂地区的陇海路潼关至洛阳段。
国民党在华中战区的正规部队总兵力86个旅,66万人。
******
1948年1 月底,中央军委指示华野第3 、第8 、第10纵队编为华野第3 兵团,由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于淮河、汉水、陇海铁路和津浦路之间机动作战。
指示刘邓率大别山区野战军主力推进到淮河、沙河之间休整,尔后机动作战。
2 月24日,邓小平率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北渡淮河,进到临泉县韦寨,与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后方指挥部会合。指挥部移驻临泉南的油房庄。
三
再说东北,卫立煌回天乏力,他到了东北,战场形势却急转直下了。
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这些人都曾是他的老部下,卫立煌有较深资历和很高声望。
当时一般高级将领,人人都对去东北视为畏途,谈东北色变。卫立煌明知去东北是跳火坑,但又感于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和蒋答应调兵增援东北,且表示“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乃同意“先去看看再说!”
1948年1 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置“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特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并将范汉杰及其兵团所属整编第54师由山东调往锦州。
1948年1月22日,卫立煌飞抵沈阳。
卫立煌的战略是:固守沈阳,静观其变。不得已时放弃永吉、长春,收缩兵力确保沈阳。无论林彪打到什么地方,无论各地守军如何告急,甚至蒋介石一再电令催促他出击,他都一概不为所动。
1 月31日,东北解放军吴克华、彭嘉庆第4 纵队和洪学智、赖传珠第6 纵队以5 倍的兵力包围了辽阳。
辽阳城位于沈阳以南的中长铁路线上,是拱卫沈阳的重要据点。守军1万1千余人。
眼看着辽阳守军被歼,卫立煌虽在沈阳地区握有20万兵力,但惧怕出援遭歼,未敢轻动。
2 月6 日7 时许,围城部队对辽阳城内守军发起总攻。守军很快陷入混乱,纷纷缴枪投降。至下午15时30分,战斗结束,守军1 万余人被全歼。
辽阳被攻克后,鞍山、营口守军十分惊恐,欲撤无路,欲逃不能,只好依城固守,等待援军。
林彪、罗荣桓遂令4 纵、6 纵,于2 月12日与吴瑞林的辽南独立1师一起,完成了对鞍山的包围。
2月18日,解放军占领了鞍山外围据点, 19日6 时许发起总攻,20日零时战斗结束,全歼守敌1万3千余人,“钢都”鞍山获得解放。
解放鞍山后,林彪命令4纵和辽南独1 师继续南下,再夺营口。
2 月25日,营口国民党军第52军暂编58师师长王家善,率部起义,并逮捕了第52军中将副军长郑明新、交警第3 部队少将总队长李安。海上要冲营口遂被东北解放军控制。
******
看着林彪连下三城,蒋介石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将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主力撤至锦州。
卫立煌大吃一惊,他的决心是“固守沈阳”。
他与郑洞国商议:“把部队撤至锦州谈何容易,途中正好循着中共辽北、辽西根据地边沿,还要经过三条大河——辽河、大凌河和饶阳河,恐怕是未到锦州,就被林彪消灭了。”
他建议郑洞国去一趟南京,向蒋介石当面陈述利害,说服蒋介石收回决定,允许东北剿总固守沈阳,坚持到扭转战局的那天。
二十三日,郑洞国飞抵南京。蒋介石正在庐山休养。郑洞国又飞抵江西九江,换汽车到庐山脚下,然后乘轿子上山。在景色秀丽的“美庐”别墅,他终于见到了神情疲惫的蒋介石。
郑洞国将卫立煌的请求陈述之后,蒋介石立即拒绝了:“这样不行,大兵团靠空运维持补给,是自取灭亡,只有赶快打出来才是上策,况且锦州方面又可以策应你们。你回去再同卫总司令商议一下,还是想办法向锦州打出来罢。”
郑洞国赶紧强调说:“解放军已占领锦州至沈阳间要隘沟帮子,且巨流河、大凌河等河流已解冻泛浆,大兵团辎重行李很多,很难通过。加上沈阳的部队缺员很多,战力尚待恢复,非经一段时间整补,否则很难战胜解放军。”蒋介石不许。
从后来形势发展看,应该承认蒋介石的这一决定是富于远见的。退守加强锦州、山海关一线防务,既可以与华北保持配合,切断共产党军队关内与关外的联系,还可以把林彪的部队关在长城以外,以确保华北的安全。兵出沈阳南下尽管是危险的,总比半年之后林彪占领锦州的时候再出来要安全得多。
郑洞国回到沈阳,向卫立煌报告了蒋介石的态度,卫立煌立即召集高级军事将领会议。大家都觉得没有把握打通锦州,何况也不能丢下长春和四平等地的十几万部队不管,于是一致同意卫立煌的主张。
卫立煌没有执行蒋介石的指令,执意将国民党军置于林彪的枪口下,最终导致全军覆灭于东北地区。
把米糠、秕谷、瓜菜和碾压成片状的黑豆加水煮熬,当地叫把这种糠菜糊糊叫做“钱钱饭”,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主要依靠这种食品充饥。
九月二十三日,毛泽东一行从佳县朱官寨向南然后又折向西,转移到佳县境内的神泉堡。
整日以糠菜糊糊糊口的毛泽东,却以飞扬的思绪和高涨的斗志,亲自撰写了一篇又一篇充满才智与激情的妙文。
就在神泉堡村,中央军委颁布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坚定宣布:
(一)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二)逮捕、审判与惩办以蒋介石为首的内战罪犯;
(三)废除蒋介石统治的独裁制度,实行人民民主制度;
(四)废除蒋介石统治的腐败制度,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
(五)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及陈立夫兄弟等四大家族及其他首要战犯的财产,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改善职工生活,救济灾民贫民。
(六)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七)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及自由加入中国联邦的权利。
(八)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时期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要求美国政府撤退其威胁中国独立的驻华军队,反对任何外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和使日本侵略势力复兴,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宣言的发布,说明共产党有了底气,战争正在发生逆转,共产党全面反攻就要开始了。
同一天,新华社还公布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颂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
这时的彭德怀正在考虑如何解决部队急需的粮食和过冬的棉衣。
没有粮食,没有弹药,也没有棉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向敌人要。
十月一日,彭德怀命令张宗逊第1纵队和许光达第3纵攻打延长、清涧。至四日,轻取延长县。之后,北上包围了清涧县城。
清涧是榆林至延安公路上的要点。国民党守军为廖昂整编七十六师。
十月六日黄昏,攻击开始。
胡宗南命令刘戡率五个旅火速增援清涧,
十月九日,刘戡的五个旅到达距清涧不足三十公里的永坪村,
彭德怀一面命令罗元发教导旅和张贤约新编第四旅前去阻击援敌,一面命令一纵副司令贺炳炎立刻拿下城西制高点笔架山。
十日拂晓,守军笔架山丢失。同时,一纵和三纵以连续爆破方式炸开了清涧城的东门和北门。攻击部队从这两个突破口潮水般涌入。
午夜,廖昂给胡宗南发出最后一封电报,然后枯坐一动不动。参谋长刘学超竟然倒头躺在炕上睡着了。
不一会,巨大的声响把他们惊醒了,门被撞开,共产党官兵冲了进来,他们做了俘虏。
******
十月间,西北野战军王震第2纵和王世泰第4纵南下。先打下韩城,之后从韩城北上攻打物资丰厚较为富有的宜川。
宜川是国民党军封锁陕北的重要堡垒,重兵把守,城防工事非常坚固。大多数人顾虑重重认为宜川不好打。
部队急需的粮食弹药,这西北野战军来讲是头等重要的事。彭德怀同意攻打宜川,“我们认为不好打,敌人更不会想到我们去攻打宜川。”
10月21日,总攻宜川的战斗开始。部队用迫击炮向外七郎山发起攻击,重机枪掩护部队前进。很多战士踩响了地雷而牺牲。独4旅苏洪道13团1连指导员连德合的腿被地雷炸伤,仍指挥战士们搭好云梯,跪着坚持爬上去,鲜血染红了梯子。(在1948年4月25日第二次攻打宝鸡的战斗中,特等英雄连德合牺牲。)
独4旅旅长顿星云,参谋长马森赶到阵地亲自指挥,马森参谋长甚至抄起重机枪对着敌群扫射。
21日晚,战斗结束,经清查,宜川弹药库有100多吨炮弹和子弹,全部成为西北野战军的战利品,装备两个纵队足足有余。新组建的第4纵队顿时装备起来。
宜川战斗结束,国民党军增援部队由延安向宜川急促赶来,解放军很快放弃宜川退走,王世泰第四纵撤往固临地区休整,王震率2纵背着充足的弹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到达河津、稷山地区休整,准备下一步攻打晋南重镇运城。
******
廖昂被俘后,彭德怀找他谈话并留他一起吃饭。警卫人员端上来一盆面条,廖昂惊讶地说:“副总司令太艰苦了,没想到你就吃这样的饭!”彭德怀笑说:“这样的饭是待客的,我
彭德怀吃这样的饭已经是享受了!”
其时,毛泽东进了佳县县城。正逢赶集日,街上很热闹,他在羊肉摊子上吃了碗羊杂碎,然后到白云山上赶庙会,坐在板凳上看梆子腔《三官排宴》。
10月22日,彭德怀与毛泽东商议道:“沙家店、清涧和宜川这几仗,把胡宗南打蔫了,现在胡宗南集团军主力已全部南调,回防西安至延安段地区,估计他再也鼓不起进攻的勇气了。”
毛泽东道:“他哪里不想进攻,力不从心嘛,退守延南,是明白人。”
彭德怀道:“我军士气正旺,随时待命出击,时下有南下、北上两种选择,我军官兵多有南下夺取延安之想法。”
毛泽东摇头道:“夺取延安条件尚不成熟。”
彭德怀道:“野战军部也认为,我主力南下,后方有榆林之后顾之忧。今陕北胡军处于守势, 我军北上消灭邓宝珊集团第二十二军,夺取榆林、神木、府谷,扫清北线障碍,巩固后方,是有可能的。”
彭德怀又说:“如榆林攻克,这样可解除我军南下作战的后顾之忧,并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得到可靠保证。而且,估计再攻榆林时,胡宗南集团远道增援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来援,则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毛泽东点头道:“可以考虑。”
得到毛泽东首肯之后,彭德怀于10月24日率西北野战军主力北上,对陕北重镇榆林发动了第二次攻击。
榆林守军只有第二十二军军部、八十六师师部、新编第十一旅及陕西保安第五团共9000余人驻守孤城。
战斗于10月27日开始,然久攻不下。
蒋介石得报,一面命令二十二军坚守,一面令傅作义、马鸿逵派兵驰援,同时派遣大批飞机飞临榆林上空助战。
11月6日,马鸿逵集团3万5千余人由定边地区东进,绥远傅作义集团6000余人,由包头南下增援榆林。
彭德怀部远距离跋涉,在沙漠地区连日战斗和露营,极度疲劳,现敌援兵接近,加上粮食困难,遂撤围榆林,主力移至响水堡、党家岔、鱼河堡之线休整。
宁马援军与绥远援兵于11月20日与榆林守军会合。
彭部二战榆林以失利告终。然国民党榆林守军力量得到极大削弱。
二
到1947年12月,全国战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平汉路、陇海铁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
(一)命令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坚持大别山地区斗争;
(二)命令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西进,破击平汉铁路郑州至许昌段、陇海铁路郑州至开封段和开封至柳河段,并相机攻占兰考、民权等城镇。
(三)命令豫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部自方城、宝丰地区东进,破击平汉铁路漯河至驻马店段,并相机占领西平、遂平。
命令发布,战役于12月13日发起,至12月31日结束,历时18天。
此战是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进入中原战场后的首次战役协同作战,歼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1个整编师部、2个旅及其他部队共4万5千余人,破坏铁路400余公里,攻克县城50余座,切断了中原地区的两条主要交通运输线,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使鄂豫皖、豫皖苏和鄂豫陕解放区连成一片。
从此,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均能协同作战。
******
王震打下韩城、宜川之后,率二纵东渡黄河,于河津、稷山地区作短暂休整之后,率队直扑晋南,与晋冀鲁豫王新亭第8纵队合兵一处,攻打晋南重镇运城。总指挥是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
运城,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拐弯处,南扼陇海铁路、潼关要冲及黄河渡口,北达华北及东北、西北大地,是同蒲铁路之重镇。运城守军一万三千多人,城内物资极丰,武器弹药甚多,由钟松整编三十六师一二三旅三六〇团团长覃春芳指挥。
12月5日运城前线指挥部成立,以王新亭为司令员、王震为政委。12月17日夜,运城战役打响。
运城城墙坚固,屡攻不下。
12月26日,8纵黄定基23旅接受爆破城墙打开缺口之任务,张国斌69团7连的刘明生排长和车元路等10名战士组成坑道作业突击队,身背铺着湿棉被门板,拿挖掘工具,于黄昏向城墙跟底下进行坑道挖掘,27日拂晓前挖成。
下午5时,总攻信号发出,多门野炮、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一齐射击掩护,黄定基率23旅一百多人将3000公斤炸药送入坑道。下午5时40分,随着一声巨响,老北门西侧城墙被炸开20多米宽的大缺口,共军以迅猛动作突入城中,一夜巷战,全歼守军1万3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运城战斗,晋绥军区第2纵队独4旅第14团副团长吴芝光、第13团参谋长赵克已和旅
政治部宣传科长任樾曾牺牲。
徐向前将目标对准了晋南孤城临汾。
******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重要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重要部局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芳、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赵林、王明、谢觉哉、李维汉、李涛,共19人。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在会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
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阐明了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
军事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杰出贡献。
经济方面,毛泽东明确宣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方面,重申“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会议还讨论了建立新中国和整顿党风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1947年7 月至9 月间,人民解放军即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进攻。” “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的报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鼓舞了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斗志,也给国民党统治者们以极大的心理震慑。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看过由国民党统帅部呈送的《报告》附件后,大惊失色,忙将《报告》全文呈报美国国务院,附言说道:“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已经获得,虽然毛氏小心地指出还需要更大的牺牲”,“毛氏的详尽分析共产党战术与战略,是对共产党军队确定如何作战的一个非常率直的解释。共产党毫不迟疑地说他们的战略,是表示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思想与情报之鄙视。”
******
12月24日这天,国民党统帅部也在汉口召开“大别山区剿匪检讨会议”。蒋介石特意从南京飞抵汉口参加会议。
会议商定,将中原战区划分为开封、信阳、商丘、合肥、南阳、新乡、襄阳、宜昌8 个绥靖区,每个绥区辖3 至5 个旅,担任各战略要点的防御。会议确定,组成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孙元良兵团。张轸兵团、张淦兵团,分置于大别山、江汉、桐柏、津浦、陇海、平汉之间的豫皖苏地区,机动作战。
另以胡宗南指挥的裴昌会兵团置于豫陕鄂地区的陇海路潼关至洛阳段。
国民党在华中战区的正规部队总兵力86个旅,66万人。
******
1948年1 月底,中央军委指示华野第3 、第8 、第10纵队编为华野第3 兵团,由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于淮河、汉水、陇海铁路和津浦路之间机动作战。
指示刘邓率大别山区野战军主力推进到淮河、沙河之间休整,尔后机动作战。
2 月24日,邓小平率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北渡淮河,进到临泉县韦寨,与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后方指挥部会合。指挥部移驻临泉南的油房庄。
三
再说东北,卫立煌回天乏力,他到了东北,战场形势却急转直下了。
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这些人都曾是他的老部下,卫立煌有较深资历和很高声望。
当时一般高级将领,人人都对去东北视为畏途,谈东北色变。卫立煌明知去东北是跳火坑,但又感于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和蒋答应调兵增援东北,且表示“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乃同意“先去看看再说!”
1948年1 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置“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特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并将范汉杰及其兵团所属整编第54师由山东调往锦州。
1948年1月22日,卫立煌飞抵沈阳。
卫立煌的战略是:固守沈阳,静观其变。不得已时放弃永吉、长春,收缩兵力确保沈阳。无论林彪打到什么地方,无论各地守军如何告急,甚至蒋介石一再电令催促他出击,他都一概不为所动。
1 月31日,东北解放军吴克华、彭嘉庆第4 纵队和洪学智、赖传珠第6 纵队以5 倍的兵力包围了辽阳。
辽阳城位于沈阳以南的中长铁路线上,是拱卫沈阳的重要据点。守军1万1千余人。
眼看着辽阳守军被歼,卫立煌虽在沈阳地区握有20万兵力,但惧怕出援遭歼,未敢轻动。
2 月6 日7 时许,围城部队对辽阳城内守军发起总攻。守军很快陷入混乱,纷纷缴枪投降。至下午15时30分,战斗结束,守军1 万余人被全歼。
辽阳被攻克后,鞍山、营口守军十分惊恐,欲撤无路,欲逃不能,只好依城固守,等待援军。
林彪、罗荣桓遂令4 纵、6 纵,于2 月12日与吴瑞林的辽南独立1师一起,完成了对鞍山的包围。
2月18日,解放军占领了鞍山外围据点, 19日6 时许发起总攻,20日零时战斗结束,全歼守敌1万3千余人,“钢都”鞍山获得解放。
解放鞍山后,林彪命令4纵和辽南独1 师继续南下,再夺营口。
2 月25日,营口国民党军第52军暂编58师师长王家善,率部起义,并逮捕了第52军中将副军长郑明新、交警第3 部队少将总队长李安。海上要冲营口遂被东北解放军控制。
******
看着林彪连下三城,蒋介石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将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主力撤至锦州。
卫立煌大吃一惊,他的决心是“固守沈阳”。
他与郑洞国商议:“把部队撤至锦州谈何容易,途中正好循着中共辽北、辽西根据地边沿,还要经过三条大河——辽河、大凌河和饶阳河,恐怕是未到锦州,就被林彪消灭了。”
他建议郑洞国去一趟南京,向蒋介石当面陈述利害,说服蒋介石收回决定,允许东北剿总固守沈阳,坚持到扭转战局的那天。
二十三日,郑洞国飞抵南京。蒋介石正在庐山休养。郑洞国又飞抵江西九江,换汽车到庐山脚下,然后乘轿子上山。在景色秀丽的“美庐”别墅,他终于见到了神情疲惫的蒋介石。
郑洞国将卫立煌的请求陈述之后,蒋介石立即拒绝了:“这样不行,大兵团靠空运维持补给,是自取灭亡,只有赶快打出来才是上策,况且锦州方面又可以策应你们。你回去再同卫总司令商议一下,还是想办法向锦州打出来罢。”
郑洞国赶紧强调说:“解放军已占领锦州至沈阳间要隘沟帮子,且巨流河、大凌河等河流已解冻泛浆,大兵团辎重行李很多,很难通过。加上沈阳的部队缺员很多,战力尚待恢复,非经一段时间整补,否则很难战胜解放军。”蒋介石不许。
从后来形势发展看,应该承认蒋介石的这一决定是富于远见的。退守加强锦州、山海关一线防务,既可以与华北保持配合,切断共产党军队关内与关外的联系,还可以把林彪的部队关在长城以外,以确保华北的安全。兵出沈阳南下尽管是危险的,总比半年之后林彪占领锦州的时候再出来要安全得多。
郑洞国回到沈阳,向卫立煌报告了蒋介石的态度,卫立煌立即召集高级军事将领会议。大家都觉得没有把握打通锦州,何况也不能丢下长春和四平等地的十几万部队不管,于是一致同意卫立煌的主张。
卫立煌没有执行蒋介石的指令,执意将国民党军置于林彪的枪口下,最终导致全军覆灭于东北地区。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