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军事
小说
觉醒的羔羊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因本作品,网上有人侵权。非本人出售的这部以鄂南为事发地,以赵青山为主人公的作品,都是侵权作品。本人最初发表的网站是铁血网,尚未完稿就参加了现代网11年的长江杯原创小说大赛。
觉 醒 的 羔 羊
——献给血染抗日战场的人民英雄
一 楔子
1970年夏,武汉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高宏春李亚梅刘铁军等去幕阜山脉探险,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发现很多尸骨遗骸。回去后他们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但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不知不觉皇历翻到了1982年春,一个回国探亲的日本侨民在靠山冲山梁的无字墓前用枪结束了自己六十二岁的生命,大学生探险所见便随着那一声莫名的枪响而慢慢浮出水面。
死者是谁?她为何要在无字墓前开枪自杀?她和墓中的死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无字墓对面的那一座座坟茔又是怎么回事?
一卷长达十多万字的遗书解开了缠绕在人们心中的谜团,它像轻拂的春风复苏了人们日渐淡忘的记忆,把人们的思绪引回到三十年代那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战斗岁月。
字幕: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的序幕。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军国主义“局部”占领中国的战略计划宣告成功。为了进一步“全面”占领中国,日本军国主义者开始着手全面占领中国的战略准备,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原,投向了界临三省,地通三关的古老城池——葛城。他们秘密派遣大批特务潜入葛城,从此,这块静卧大山脚下的咽喉要地便风起云涌,成为一块诞生英雄的沃土:一个个血气方刚的中国男儿从这里脱颖而出,他们杀敌寇战沙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抗击倭寇的战歌。
诗曰:家富孝子少,国难英雄多。强敌何所惧 且听壮士歌:
日本强盗肆无忌惮
占我领土 毁我家园
同胞们 快快拿起刀枪
和日本强盗拼一死战
日本强盗太凶残
奸我姐妹 杀我儿男
同胞们 快快拿起刀枪
和日本强盗决一死战
轻伤不下火线
杀日本强盗绝不手软
兄弟姐妹一条心
把日本强盗都杀完
第一卷
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九三七年三月初春的一个黄昏,群山绵亘之间,一条小路斗折蛇行蜿蜒前伸,呈Z字型的山道上,走来一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年轻汉子。
年轻汉子双眼深陷、一脸憔悴。脚上的土布鞋鞋面与鞋底的缝口之间已经裂开很长一条口子,右脚的大拇指不顾一切地从裂缝中钻出来,旁若无人地窥视着绵亘的大山。右脚的小拇指把鞋面活生生顶开一个洞,然后欢天喜地把身子从洞里伸了出去,好像鞋子里的温度太高,它受不了,需要出来透透气。年轻汉子的背上横搭着一个积满尘土的花布包裹,看样子,年轻汉子走了不少山路,疲惫得已经不堪一击了。
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赵青山。
一个月前,赵青山的女儿在家突然失踪,于是赵青山背上干粮踏上了寻找女儿赵月娥的漫漫长途。
他寻找女儿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一个月里,他的足迹遍布了葛城的大街小巷甚至每一个角落,他还去了葛城周边的区县和乡村,但始终没有女儿月娥的任何消息。
他心力交瘁,万念俱灰,几次晕倒在街头路旁。幸亏好心人多,不时有人递来一个馒头或者一碗粥,他才熬了过来。一个替人捉刀的老先生念他一片苦心,免费为他写了寻人启事。
但启事贴出去五天,依然是音信全无。无奈之下,他只好悻悻地踏上归途。
赵青山的女儿月娥今年十六岁,是靠山冲出了名的美人坯子。然而一个月前的某天下午,月娥突然神不知鬼不觉的没了踪影。
村里人分析,月娥多半是被走乡串户的货郎给拐走了。
乡亲的话虽然出自猜测,但不是没有道理。从去年冬月开始,靠山冲周边的山脉中经常出现三三两两的陌生身影,他们西装革履,肩挎背包,胸前挂着一坨乡亲们叫不出名的东西。这帮神秘的陌生人在山里折腾到临近除夕,才消失踪影。但是除夕一过,到靠山冲叫卖的货郎却明显多了起来,而且大多是不为乡亲所熟悉的陌生面孔,他们要么独自一人,要么接踵而至。不仅如此,他们挑子里的东西也非常丰富,且很多都是洋货。他们不仅商品好,且人也非常的和蔼客气,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赢得朴实的山里人的信任。
既然乡亲们信任货郎,为何在月娥失踪后又要联想到货郎呢?因为这里山高路远,除了货郎,基本就没有闲人来过这里,那个时候的人成天忙于生计,哪个有这份闲情雅致到大山来寻乐趣?
乡亲们的这个推断赵青山是将信将疑。
他说,月娥聪明,不会被人拐走的。老田头说:“那你说她去了哪里?我们也不愿意相信她被人拐走了啊!”
月娥是不是被人拐走,赵青山自己也不敢妄下断言,但月娥不见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赵青山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村里的财主马正福
“这个老杂种!”想到马正福那双色迷迷的眼睛,赵青山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立即一拳头将那张圆嘟嘟的胖脸砸过稀巴烂。
但他不能。他欠了马正福的债。老婆生月娥的那一年,他害了一场大病,要不是马正福主动借一百二十块现大洋给他,恐怕他早去阎王爷那儿报道了。
于是,他成了马家的长工。
十五年了,他估摸着那笔钱早该连本带利还请了,可马正福说,至少还得干上五年,那笔帐才能一笔勾销。
赵青山没上过学,不知道那笔帐是咋个算法,因而就一切都由老财主说了算。
四年前的秋天,老婆难产,赵青山又花了很多的钱,然而却没有保住老婆和孩子的命。旧账未了新帐又添,他在马家的年限便由五年变成了十五年。
他知道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还自己一个自由之身了。一天,马正福来到他跟前,悲天怜人地对他说,“青山啊,我看你这样也不是个头,不如把月娥送过来给我当儿媳妇,这样我们之间的债务就两清了。”
“你别做这个美梦!就是死,我也不会把女儿给你作儿媳妇。”赵青山的话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声音不大却句句铿锵,字字有力。当时赵青山正在刨地,说得性起,他抡起锄头对着马正福脚边的石头狠狠地砸了下去,只听“哐当”一声脆响,石头被砸得火星飞溅,吓得马正福像踩着了毒蛇似的跳着脚跑开了。
从那以后,他就不让月娥出现在马正福的视线里。
二月二十八日早晨,马正福让他去马头坪赶集,晌午回来,他发现月娥不见了。所以他怀疑是马正福将月娥藏起来或者卖了。然而,马正福拍胸顿足地保证月娥的失踪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赵青山不信,可以到他家去搜。
赵青山也不客气,吆喝了一帮弟兄就去了马家,可是找遍了马家的每一个角落,就是没有月娥的影子。
八成是被他卖到别处去了。于是赵青山踏上了去葛城的路。因为他知道马正福的儿子马千里就在葛城的一所学校念书。
赵青山把这个想法给大伙一说,大伙都认为在理。可赵青山在葛城折腾了半个月,连月娥的影子也没见着。
“你们说,这究竟是咋回事啊?”赵青山很无助地望着村里人。
“不知道。”大家很无奈地说。
月娥是赵青山的命根子,没有了月娥,赵青山活在这个世上就没了意义,所以,赵青山不能没有月娥,他必须把月娥找到,哪怕是历尽千辛万苦,他也在所不辞。
乡亲们理解他的心情,纷纷从家里拿来干粮,他将它们放进花布里包好,逮住两头系了个疙瘩,再往肩头一挂,又一次踏上了寻找女儿的路途。
上一次他去葛城,并没有见着马千里。听人说马千里请假去了临西。他不死心,在学校周围转悠了好几天,始终没见着马千里的影子。他想是不是马千里把月娥带到临西去了。
可是马千里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马千里不是那样的人。
马千里不是那样的人,那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没见着马千里本人,他不能轻易相信这些学生娃的话。所以,这次去,他非得见见马千里本人不可。如果马千里果真像那些学生娃说得那么好,那么,请他帮帮忙,兴许能找到月娥。
抱着这个幻想,他又一次来到了马千里的学校——葛城师范学校。
学校门口有人把守,他不敢冒然进去,就在门边不远的地方坐下来守株待兔。
一个穿中山装的男学生从里面出来了。他赶紧跟了过去。男学生出门就往左拐,走了几步发现身后有人跟踪,就突然停住了脚步,把身子转了过来。
“哟,这不是青山叔吗?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这个穿中山装的男学生不是别人,他正是赵青山要找的马千里。
“马少爷,你可怜可怜我,我闺女月娥被人拐了。”一说起月娥,赵青山就泣不成声,他一边说一边给马千里跪下了。
“青山大叔,别叫我少爷,你起来慢慢说,月娥是怎么丢的,丢多久了?你快给我说说。”
赵青山就把月娥丢失的详细情况和自己寻找月娥的过程给马千里陈述了一遍。
“青山叔,我看这样,你先回去,我发动同学帮你找月娥,一旦有了月娥的消息,我一定亲自把她送到你身边。你回去等我的消息好吗?”
马千里完全不像赵青山印象中想象的那样。一听说月娥丢了,他脸上立即显出了焦急的神色。
赵青山坚持要留下来和马千里一起寻找月娥,但马千里坚持要赵青山回家等消息,赵青山很倔,坚决不走,马千里就叫来了几个女学生,让她们帮忙做赵青山的思想工作。
在几个热情的女学生的劝说下,赵青山终于同意回家等消息了。
第二章 客自远方来
半个月过去了,马千里非但没有给赵青山带来一点希望,反而把赵青山心里最后一点希望之火也给熄灭了。
月娥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还是一丁点消息也没有。赵青山崩溃了,月娥是他的心头肉啊!
心头肉被剜割了,那可是要命的啊。赵青山倒下了,病得很不轻,夜里不仅说胡话,还常常突然坐起来神情恍惚地说看见月娥了。
——这可怎么是好啊?田大婶焦虑地说。就在大家议论着是否该给赵青山准备后事时,突然峰回路转,月娥有下落了。
这个消息犹如一剂起死回生的妙方,让垂死的赵青山突然恢复了元气,精气神也好了起来。
传递消息的是一个陌生面孔。他把纸条交给马正福,就赶紧离开了。
纸条上说,月娥一切安好,请君无忧,不日当亲送膝下。。
看完纸条,赵青山哭了。哭过以后他就天天爬到村头的老槐树上向远方眺望,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通向山外的那条小路始终没有出现月娥的影子。
四月初的一天,在山上砍柴的麻五爷突然看见沟底来了一群身着黑色服装的人。为首的一个骑着高头大马,身前好像坐着一个孩子。
“这么多人到我们这穷山沟干啥呢?”麻五爷心里这么想着,就丢了刚砍下的柴禾,向前紧跑几步站在崖边上踮起脚尖往沟底那么一望。
这一望却把麻五爷给欢喜着了,因为他看见骑马人身前坐着的孩子居然是失踪多日的月娥。
“原来是他们把月娥拐走了啊,他奶奶的!”麻五爷把柴刀往腰间一插,一边骂一边捆柴禾,然后弓身担起柴火飞叉叉往村里跑。
赵青山正在西头井边提水,突然听见一声大喊“拐月娥的人进村了——”他来不及多想,扔了井绳就往村东头飞奔。
不一会,村东头的老槐树下就集聚了很多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该来的几乎都来了。大家大眼瞪小眼的望着这群不速之客。
“爸爸——爸爸——”赵青山一露脸,月娥小鸟一样张开双臂飞了过来,赵青山也张开双臂,一把抱住了扑进怀里的月娥。
穿着布鞋的或光着的脚便一点一点的向赵青山这边移动,也包括那双穿木屐的异域人的脚。
他们像一堵墙,把赵青山父女严严实实地围在中央。父女俩就在这堵人墙里互相倾诉着别后的思念。
“你就是赵青山?你知道你的女儿是怎么失踪的吗?”穿木屐的脚站在赵青山身边,操着地道的东北腔问赵青山。
赵青山慢慢地站直起身子,朝这张陌生的面孔疑惑地摇了摇头。
“她被两个走乡串户的黑心货郎装进麻袋扛到山外,碰巧让我的朋友撞见,就把她给救下了,现在我把她完璧归赵。”穿木屐的人说完,还用戴着雪白手套的手在赵青山肩头轻轻拍了拍,一副很亲切和善的样子。
赵青山一听,“扑嗵”一声就跪下了。
“你看,这是那两个坏家伙的人头。”穿木屐的人将手一挥,他身后一个和他穿一样衣服的人便走上前来将一个黑色包裹放在赵青山面前并随手解开了.
赵青山定睛一看,果然是两颗血肉模糊的人头。
“啊——”有人惊恐地叫出了声.。
“别怕,这是拐卖你孩子的两个坏人,坏人就应该受到惩罚,不然他们还会去害别人,所以我们把他们解决了,也算是为赵先生和众乡亲做了一件好事。”穿木屐的人笑嘻嘻地说。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是俺的贵人啊!”赵青山简直是感恩涕零了,他一边说一边磕头,像鸡啄米似的。
“我们不是贵人,我们只是好人,是来帮助你们脱贫致富的好人。”穿木屐的人谦恭地弯下腰扶起了还跪在地上的赵青山。
“啥叫脱贫致富啊?”’旁边有人插嘴问。
“就是帮助你们摆脱贫困,不愁吃不愁穿。”
“还有这等好事?天上掉馅饼了?”老田头问。
“天上当然不会掉馅饼,但我们会无偿地给你们提供大饼。”
“你不会是给我们讲神话吧?”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他们没有亲眼所见,谁也不敢轻易相信。
“哈哈哈……会有这么一天的,我们说话算数。”穿木屐的人捋着小胡子说。
哈哈哈——
朴实的山里人也跟着大笑起来。
笑声荡过以后,村里的权威人物刘福云站了出来,他对围观的乡亲说:
“人家既然救了咱们月娥,又不辞辛苦地送上门来。还说要帮助咱们脱贫致富,好歹我们也得尽尽地主之谊。大家说是不是?”
“好啊,好啊。”大家附和着。
“那就赶紧生火做饭去,把好吃的好喝的都弄上,然后端到这里来,我们就在这树下招待远道来的客人。”
觉 醒 的 羔 羊
——献给血染抗日战场的人民英雄
一 楔子
1970年夏,武汉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高宏春李亚梅刘铁军等去幕阜山脉探险,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发现很多尸骨遗骸。回去后他们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但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不知不觉皇历翻到了1982年春,一个回国探亲的日本侨民在靠山冲山梁的无字墓前用枪结束了自己六十二岁的生命,大学生探险所见便随着那一声莫名的枪响而慢慢浮出水面。
死者是谁?她为何要在无字墓前开枪自杀?她和墓中的死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无字墓对面的那一座座坟茔又是怎么回事?
一卷长达十多万字的遗书解开了缠绕在人们心中的谜团,它像轻拂的春风复苏了人们日渐淡忘的记忆,把人们的思绪引回到三十年代那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战斗岁月。
字幕: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的序幕。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军国主义“局部”占领中国的战略计划宣告成功。为了进一步“全面”占领中国,日本军国主义者开始着手全面占领中国的战略准备,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原,投向了界临三省,地通三关的古老城池——葛城。他们秘密派遣大批特务潜入葛城,从此,这块静卧大山脚下的咽喉要地便风起云涌,成为一块诞生英雄的沃土:一个个血气方刚的中国男儿从这里脱颖而出,他们杀敌寇战沙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抗击倭寇的战歌。
诗曰:家富孝子少,国难英雄多。强敌何所惧 且听壮士歌:
日本强盗肆无忌惮
占我领土 毁我家园
同胞们 快快拿起刀枪
和日本强盗拼一死战
日本强盗太凶残
奸我姐妹 杀我儿男
同胞们 快快拿起刀枪
和日本强盗决一死战
轻伤不下火线
杀日本强盗绝不手软
兄弟姐妹一条心
把日本强盗都杀完
第一卷
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九三七年三月初春的一个黄昏,群山绵亘之间,一条小路斗折蛇行蜿蜒前伸,呈Z字型的山道上,走来一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年轻汉子。
年轻汉子双眼深陷、一脸憔悴。脚上的土布鞋鞋面与鞋底的缝口之间已经裂开很长一条口子,右脚的大拇指不顾一切地从裂缝中钻出来,旁若无人地窥视着绵亘的大山。右脚的小拇指把鞋面活生生顶开一个洞,然后欢天喜地把身子从洞里伸了出去,好像鞋子里的温度太高,它受不了,需要出来透透气。年轻汉子的背上横搭着一个积满尘土的花布包裹,看样子,年轻汉子走了不少山路,疲惫得已经不堪一击了。
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赵青山。
一个月前,赵青山的女儿在家突然失踪,于是赵青山背上干粮踏上了寻找女儿赵月娥的漫漫长途。
他寻找女儿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一个月里,他的足迹遍布了葛城的大街小巷甚至每一个角落,他还去了葛城周边的区县和乡村,但始终没有女儿月娥的任何消息。
他心力交瘁,万念俱灰,几次晕倒在街头路旁。幸亏好心人多,不时有人递来一个馒头或者一碗粥,他才熬了过来。一个替人捉刀的老先生念他一片苦心,免费为他写了寻人启事。
但启事贴出去五天,依然是音信全无。无奈之下,他只好悻悻地踏上归途。
赵青山的女儿月娥今年十六岁,是靠山冲出了名的美人坯子。然而一个月前的某天下午,月娥突然神不知鬼不觉的没了踪影。
村里人分析,月娥多半是被走乡串户的货郎给拐走了。
乡亲的话虽然出自猜测,但不是没有道理。从去年冬月开始,靠山冲周边的山脉中经常出现三三两两的陌生身影,他们西装革履,肩挎背包,胸前挂着一坨乡亲们叫不出名的东西。这帮神秘的陌生人在山里折腾到临近除夕,才消失踪影。但是除夕一过,到靠山冲叫卖的货郎却明显多了起来,而且大多是不为乡亲所熟悉的陌生面孔,他们要么独自一人,要么接踵而至。不仅如此,他们挑子里的东西也非常丰富,且很多都是洋货。他们不仅商品好,且人也非常的和蔼客气,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赢得朴实的山里人的信任。
既然乡亲们信任货郎,为何在月娥失踪后又要联想到货郎呢?因为这里山高路远,除了货郎,基本就没有闲人来过这里,那个时候的人成天忙于生计,哪个有这份闲情雅致到大山来寻乐趣?
乡亲们的这个推断赵青山是将信将疑。
他说,月娥聪明,不会被人拐走的。老田头说:“那你说她去了哪里?我们也不愿意相信她被人拐走了啊!”
月娥是不是被人拐走,赵青山自己也不敢妄下断言,但月娥不见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赵青山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村里的财主马正福
“这个老杂种!”想到马正福那双色迷迷的眼睛,赵青山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立即一拳头将那张圆嘟嘟的胖脸砸过稀巴烂。
但他不能。他欠了马正福的债。老婆生月娥的那一年,他害了一场大病,要不是马正福主动借一百二十块现大洋给他,恐怕他早去阎王爷那儿报道了。
于是,他成了马家的长工。
十五年了,他估摸着那笔钱早该连本带利还请了,可马正福说,至少还得干上五年,那笔帐才能一笔勾销。
赵青山没上过学,不知道那笔帐是咋个算法,因而就一切都由老财主说了算。
四年前的秋天,老婆难产,赵青山又花了很多的钱,然而却没有保住老婆和孩子的命。旧账未了新帐又添,他在马家的年限便由五年变成了十五年。
他知道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还自己一个自由之身了。一天,马正福来到他跟前,悲天怜人地对他说,“青山啊,我看你这样也不是个头,不如把月娥送过来给我当儿媳妇,这样我们之间的债务就两清了。”
“你别做这个美梦!就是死,我也不会把女儿给你作儿媳妇。”赵青山的话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声音不大却句句铿锵,字字有力。当时赵青山正在刨地,说得性起,他抡起锄头对着马正福脚边的石头狠狠地砸了下去,只听“哐当”一声脆响,石头被砸得火星飞溅,吓得马正福像踩着了毒蛇似的跳着脚跑开了。
从那以后,他就不让月娥出现在马正福的视线里。
二月二十八日早晨,马正福让他去马头坪赶集,晌午回来,他发现月娥不见了。所以他怀疑是马正福将月娥藏起来或者卖了。然而,马正福拍胸顿足地保证月娥的失踪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赵青山不信,可以到他家去搜。
赵青山也不客气,吆喝了一帮弟兄就去了马家,可是找遍了马家的每一个角落,就是没有月娥的影子。
八成是被他卖到别处去了。于是赵青山踏上了去葛城的路。因为他知道马正福的儿子马千里就在葛城的一所学校念书。
赵青山把这个想法给大伙一说,大伙都认为在理。可赵青山在葛城折腾了半个月,连月娥的影子也没见着。
“你们说,这究竟是咋回事啊?”赵青山很无助地望着村里人。
“不知道。”大家很无奈地说。
月娥是赵青山的命根子,没有了月娥,赵青山活在这个世上就没了意义,所以,赵青山不能没有月娥,他必须把月娥找到,哪怕是历尽千辛万苦,他也在所不辞。
乡亲们理解他的心情,纷纷从家里拿来干粮,他将它们放进花布里包好,逮住两头系了个疙瘩,再往肩头一挂,又一次踏上了寻找女儿的路途。
上一次他去葛城,并没有见着马千里。听人说马千里请假去了临西。他不死心,在学校周围转悠了好几天,始终没见着马千里的影子。他想是不是马千里把月娥带到临西去了。
可是马千里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马千里不是那样的人。
马千里不是那样的人,那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没见着马千里本人,他不能轻易相信这些学生娃的话。所以,这次去,他非得见见马千里本人不可。如果马千里果真像那些学生娃说得那么好,那么,请他帮帮忙,兴许能找到月娥。
抱着这个幻想,他又一次来到了马千里的学校——葛城师范学校。
学校门口有人把守,他不敢冒然进去,就在门边不远的地方坐下来守株待兔。
一个穿中山装的男学生从里面出来了。他赶紧跟了过去。男学生出门就往左拐,走了几步发现身后有人跟踪,就突然停住了脚步,把身子转了过来。
“哟,这不是青山叔吗?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这个穿中山装的男学生不是别人,他正是赵青山要找的马千里。
“马少爷,你可怜可怜我,我闺女月娥被人拐了。”一说起月娥,赵青山就泣不成声,他一边说一边给马千里跪下了。
“青山大叔,别叫我少爷,你起来慢慢说,月娥是怎么丢的,丢多久了?你快给我说说。”
赵青山就把月娥丢失的详细情况和自己寻找月娥的过程给马千里陈述了一遍。
“青山叔,我看这样,你先回去,我发动同学帮你找月娥,一旦有了月娥的消息,我一定亲自把她送到你身边。你回去等我的消息好吗?”
马千里完全不像赵青山印象中想象的那样。一听说月娥丢了,他脸上立即显出了焦急的神色。
赵青山坚持要留下来和马千里一起寻找月娥,但马千里坚持要赵青山回家等消息,赵青山很倔,坚决不走,马千里就叫来了几个女学生,让她们帮忙做赵青山的思想工作。
在几个热情的女学生的劝说下,赵青山终于同意回家等消息了。
第二章 客自远方来
半个月过去了,马千里非但没有给赵青山带来一点希望,反而把赵青山心里最后一点希望之火也给熄灭了。
月娥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还是一丁点消息也没有。赵青山崩溃了,月娥是他的心头肉啊!
心头肉被剜割了,那可是要命的啊。赵青山倒下了,病得很不轻,夜里不仅说胡话,还常常突然坐起来神情恍惚地说看见月娥了。
——这可怎么是好啊?田大婶焦虑地说。就在大家议论着是否该给赵青山准备后事时,突然峰回路转,月娥有下落了。
这个消息犹如一剂起死回生的妙方,让垂死的赵青山突然恢复了元气,精气神也好了起来。
传递消息的是一个陌生面孔。他把纸条交给马正福,就赶紧离开了。
纸条上说,月娥一切安好,请君无忧,不日当亲送膝下。。
看完纸条,赵青山哭了。哭过以后他就天天爬到村头的老槐树上向远方眺望,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通向山外的那条小路始终没有出现月娥的影子。
四月初的一天,在山上砍柴的麻五爷突然看见沟底来了一群身着黑色服装的人。为首的一个骑着高头大马,身前好像坐着一个孩子。
“这么多人到我们这穷山沟干啥呢?”麻五爷心里这么想着,就丢了刚砍下的柴禾,向前紧跑几步站在崖边上踮起脚尖往沟底那么一望。
这一望却把麻五爷给欢喜着了,因为他看见骑马人身前坐着的孩子居然是失踪多日的月娥。
“原来是他们把月娥拐走了啊,他奶奶的!”麻五爷把柴刀往腰间一插,一边骂一边捆柴禾,然后弓身担起柴火飞叉叉往村里跑。
赵青山正在西头井边提水,突然听见一声大喊“拐月娥的人进村了——”他来不及多想,扔了井绳就往村东头飞奔。
不一会,村东头的老槐树下就集聚了很多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该来的几乎都来了。大家大眼瞪小眼的望着这群不速之客。
“爸爸——爸爸——”赵青山一露脸,月娥小鸟一样张开双臂飞了过来,赵青山也张开双臂,一把抱住了扑进怀里的月娥。
穿着布鞋的或光着的脚便一点一点的向赵青山这边移动,也包括那双穿木屐的异域人的脚。
他们像一堵墙,把赵青山父女严严实实地围在中央。父女俩就在这堵人墙里互相倾诉着别后的思念。
“你就是赵青山?你知道你的女儿是怎么失踪的吗?”穿木屐的脚站在赵青山身边,操着地道的东北腔问赵青山。
赵青山慢慢地站直起身子,朝这张陌生的面孔疑惑地摇了摇头。
“她被两个走乡串户的黑心货郎装进麻袋扛到山外,碰巧让我的朋友撞见,就把她给救下了,现在我把她完璧归赵。”穿木屐的人说完,还用戴着雪白手套的手在赵青山肩头轻轻拍了拍,一副很亲切和善的样子。
赵青山一听,“扑嗵”一声就跪下了。
“你看,这是那两个坏家伙的人头。”穿木屐的人将手一挥,他身后一个和他穿一样衣服的人便走上前来将一个黑色包裹放在赵青山面前并随手解开了.
赵青山定睛一看,果然是两颗血肉模糊的人头。
“啊——”有人惊恐地叫出了声.。
“别怕,这是拐卖你孩子的两个坏人,坏人就应该受到惩罚,不然他们还会去害别人,所以我们把他们解决了,也算是为赵先生和众乡亲做了一件好事。”穿木屐的人笑嘻嘻地说。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是俺的贵人啊!”赵青山简直是感恩涕零了,他一边说一边磕头,像鸡啄米似的。
“我们不是贵人,我们只是好人,是来帮助你们脱贫致富的好人。”穿木屐的人谦恭地弯下腰扶起了还跪在地上的赵青山。
“啥叫脱贫致富啊?”’旁边有人插嘴问。
“就是帮助你们摆脱贫困,不愁吃不愁穿。”
“还有这等好事?天上掉馅饼了?”老田头问。
“天上当然不会掉馅饼,但我们会无偿地给你们提供大饼。”
“你不会是给我们讲神话吧?”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他们没有亲眼所见,谁也不敢轻易相信。
“哈哈哈……会有这么一天的,我们说话算数。”穿木屐的人捋着小胡子说。
哈哈哈——
朴实的山里人也跟着大笑起来。
笑声荡过以后,村里的权威人物刘福云站了出来,他对围观的乡亲说:
“人家既然救了咱们月娥,又不辞辛苦地送上门来。还说要帮助咱们脱贫致富,好歹我们也得尽尽地主之谊。大家说是不是?”
“好啊,好啊。”大家附和着。
“那就赶紧生火做饭去,把好吃的好喝的都弄上,然后端到这里来,我们就在这树下招待远道来的客人。”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