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1145.主观反打镜头。镜头后拉,莱德尼茨基离开德军战俘营。中景。其他从战俘营回来的波兰人在前景处继续赶路。画外,响起了弗拉迪克·什皮尔曼弹奏的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华沙,波兰电台,内景,日
1146.弗拉迪克双手的近景,他正在电台录音室演奏钢琴。当他重回电台后,他重又开始弹奏1939年因轰炸而不得不中断的乐章(参照影片开始)。镜头上移到他的脸部,他正全神贯注于自己的音乐。他又恢复到战前的风采。
1147.录音室隔音玻璃后面两个技术人员在工作(半身镜头)。突然,莱德尼茨基从后景处的门口探身进来,看见在画外弹奏的弗拉迪克。他因又见老朋友而感到幸福。
1148.同镜头1146末。弗拉迪克激动地弹奏着。
1149.同镜头1147、莱德尼茨基面对镜头靠近录音室的玻璃。
1150.同镜头1148、弗拉迪克向他看去,认出了画外的朋友,友好地冲他笑。
1151.同镜头1149、反打镜头。莱德尼茨基看着他,张开双臂,开心地笑着。
1152.同镜头1150、弗拉迪克差点被逗笑了,他开心得感到自己恍如在梦里。过了一会儿,他又看向他的朋友,脸上是严肃的表情。
1153.同镜头1147、莱德尼茨基的笑容也僵住了,承受了同样的痛苦,他和弗拉
迪克感同身受。他低下头,情绪难平。
1154.同镜头1146始。琴键上弗拉迪克手的极近景。
1155.同镜头1152、他的脸因激动而抽搐,弹琴时,他百感交集,几乎落泪。
1156.同镜头1153、莱德尼茨基看着他,同样思潮澎湃。
乡下,外景,日
1157.弗拉迪克和莱德尼茨基的中景,他们并肩背对镜头站在一片空旷的田野前,那里曾是德军战俘营,旁边画左是农场。一只狗在画外叫。
莱德尼茨基(过了一会儿):是在这里,我肯定。
弗拉迪克(遗憾地):现在没有了。
莱德尼茨基:我辱骂了他们。我并不得意,我已经做了。我正是站在这个地方。有铁丝网,那个德国人向我走来。
弗拉迪克:你没有听见他的名字吗?
1158.莱德尼茨基面对镜头的极近景。
莱德尼茨基:没有。
1159.弗拉迪克面对镜头站立的极近景。他深深吸了口气。后景处画左,一辆小型卡车的司机在车后耐心地等待着乘客上车然后进城。
1160.同镜头1158、莱德尼茨基(转向站在他身边画外左侧的弗拉迪克):我要去问问农场的人。可能他们会知道些什么……
他向前走———画面右移,跟拍———背对镜头走向后景处的农场。
1161.弗拉迪克背对镜头朝后景处的小型卡车走了几步,然后停下来,焦急地看着画外的莱德尼茨基。
1162.同镜头1160末。反打镜头。莱德尼茨基背对镜头走向农场。远景。
1163.极近景。弗拉迪克面对镜头坐在一块石头上,沉思着,转过脸,看向画右。
1164.弗拉迪克的主观镜头:铁路尽头,落日的远景。画外,管弦乐队开始演奏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
华沙,音乐厅,内景,夜
1165.半身镜头,号手,单簧管吹奏者,双簧管吹奏者和长号手侧对镜头并肩坐在管弦乐队中。
1166.画面右移拍摄小提琴手的近景,他们侧对镜头坐在乐队中,镜头框入弗拉迪克,他坐在画右的乐队指挥近旁。指挥向钢琴师示意开始演奏。
1167.近景,弗拉迪克身着晚礼服面对镜头坐在钢琴前。
1168.渐显。字幕1:黑底白字:“弗拉迪斯拉夫·什皮尔曼继续在华沙生活,直至2000年7月6日去世。享年88岁。”渐隐。
1169.远景,乐队在后景处,音乐厅座无虚席,观众席背对镜头位于前景处。
1170.音乐厅的远景(管弦乐队和剧场大厅),面对镜头,坐满了全神贯注的听众。
1171.渐显。字幕2:黑底白字:“那位德国军官是维尔姆·霍森菲尔德上尉。”
1172.渐显。字幕3:黑底白字:“我们只知道他于1952年在苏军的战俘营里死去。”渐隐。
1173.弗拉迪克手的近景,他一直弹奏到影片结束。片尾字幕开始:片名“钢琴师”(叠印在片尾字幕上)。
1174.同镜头1169、从音乐厅的座椅上看去。音乐结束时,掌声雷动,全体起立鼓掌。字幕结束。渐隐。
(全剧终)
华沙,波兰电台,内景,日
1146.弗拉迪克双手的近景,他正在电台录音室演奏钢琴。当他重回电台后,他重又开始弹奏1939年因轰炸而不得不中断的乐章(参照影片开始)。镜头上移到他的脸部,他正全神贯注于自己的音乐。他又恢复到战前的风采。
1147.录音室隔音玻璃后面两个技术人员在工作(半身镜头)。突然,莱德尼茨基从后景处的门口探身进来,看见在画外弹奏的弗拉迪克。他因又见老朋友而感到幸福。
1148.同镜头1146末。弗拉迪克激动地弹奏着。
1149.同镜头1147、莱德尼茨基面对镜头靠近录音室的玻璃。
1150.同镜头1148、弗拉迪克向他看去,认出了画外的朋友,友好地冲他笑。
1151.同镜头1149、反打镜头。莱德尼茨基看着他,张开双臂,开心地笑着。
1152.同镜头1150、弗拉迪克差点被逗笑了,他开心得感到自己恍如在梦里。过了一会儿,他又看向他的朋友,脸上是严肃的表情。
1153.同镜头1147、莱德尼茨基的笑容也僵住了,承受了同样的痛苦,他和弗拉
迪克感同身受。他低下头,情绪难平。
1154.同镜头1146始。琴键上弗拉迪克手的极近景。
1155.同镜头1152、他的脸因激动而抽搐,弹琴时,他百感交集,几乎落泪。
1156.同镜头1153、莱德尼茨基看着他,同样思潮澎湃。
乡下,外景,日
1157.弗拉迪克和莱德尼茨基的中景,他们并肩背对镜头站在一片空旷的田野前,那里曾是德军战俘营,旁边画左是农场。一只狗在画外叫。
莱德尼茨基(过了一会儿):是在这里,我肯定。
弗拉迪克(遗憾地):现在没有了。
莱德尼茨基:我辱骂了他们。我并不得意,我已经做了。我正是站在这个地方。有铁丝网,那个德国人向我走来。
弗拉迪克:你没有听见他的名字吗?
1158.莱德尼茨基面对镜头的极近景。
莱德尼茨基:没有。
1159.弗拉迪克面对镜头站立的极近景。他深深吸了口气。后景处画左,一辆小型卡车的司机在车后耐心地等待着乘客上车然后进城。
1160.同镜头1158、莱德尼茨基(转向站在他身边画外左侧的弗拉迪克):我要去问问农场的人。可能他们会知道些什么……
他向前走———画面右移,跟拍———背对镜头走向后景处的农场。
1161.弗拉迪克背对镜头朝后景处的小型卡车走了几步,然后停下来,焦急地看着画外的莱德尼茨基。
1162.同镜头1160末。反打镜头。莱德尼茨基背对镜头走向农场。远景。
1163.极近景。弗拉迪克面对镜头坐在一块石头上,沉思着,转过脸,看向画右。
1164.弗拉迪克的主观镜头:铁路尽头,落日的远景。画外,管弦乐队开始演奏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
华沙,音乐厅,内景,夜
1165.半身镜头,号手,单簧管吹奏者,双簧管吹奏者和长号手侧对镜头并肩坐在管弦乐队中。
1166.画面右移拍摄小提琴手的近景,他们侧对镜头坐在乐队中,镜头框入弗拉迪克,他坐在画右的乐队指挥近旁。指挥向钢琴师示意开始演奏。
1167.近景,弗拉迪克身着晚礼服面对镜头坐在钢琴前。
1168.渐显。字幕1:黑底白字:“弗拉迪斯拉夫·什皮尔曼继续在华沙生活,直至2000年7月6日去世。享年88岁。”渐隐。
1169.远景,乐队在后景处,音乐厅座无虚席,观众席背对镜头位于前景处。
1170.音乐厅的远景(管弦乐队和剧场大厅),面对镜头,坐满了全神贯注的听众。
1171.渐显。字幕2:黑底白字:“那位德国军官是维尔姆·霍森菲尔德上尉。”
1172.渐显。字幕3:黑底白字:“我们只知道他于1952年在苏军的战俘营里死去。”渐隐。
1173.弗拉迪克手的近景,他一直弹奏到影片结束。片尾字幕开始:片名“钢琴师”(叠印在片尾字幕上)。
1174.同镜头1169、从音乐厅的座椅上看去。音乐结束时,掌声雷动,全体起立鼓掌。字幕结束。渐隐。
(全剧终)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您先登录中国编剧网,并将个人资料登陆进入,成为编剧网会员,才能下载别人的作品以供自己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