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50276
阅读:9342
发表:2018/11/12
爱情,家庭,
小说
犹似故人归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你是谁?”沈蓉猝不及防地一声,惊醒了梦中的楚姝儿,她将目光移至门外在墙根处打量着沈蓉,两个相差五岁竟隔了一世的女孩儿在今夜相逢,彼此间都有了时光错位的感觉。
楚姝儿惊了惊,慌忙转身去看沈蓉——窗外的月光与窗内的灯光一起柔和打照在这个女孩儿身上使她显得分外地美好。她歪着头欣赏着这份美好,而后极其腼腆地问:“你是沈家小姐?”
“是啊。”沈蓉答,依旧认真地打量她问:“你是谁?怎么住我家耳房?”
“……”楚姝儿低下头去,双手搓着衣角,目光落在自己的一双绣花鞋上。
不曾想,此时沈汉民的高大的身影恰巧被月光直射进来,长袍黑影落在两个女孩的足边。那影儿想躲,而显然已是躲不过了。
沈蓉敏感地箭步出门,叫住了他:“爹!”她喊了声,居然被自己的喊声给惊住了,呆在门口,不可思议地问:“你怎么在这儿?”
沈汉民尴尬不语,他心事重重地站在月光下,迷一样地陷入了沉思。
楚姝儿见沈汉民不开口,瞬间对这个男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她咬了咬唇,低低地用上海话替他解围:“我是你爹爹在上海捡来的丫头,打算在你们沈家帮佣。”
沈蓉将信将疑地再次注视着楚姝儿,恍然想起,道:“哦,原来你是跟长生一道过来的吧?难道从前是个唱戏的?”转念又问父亲:“她一双小脚,怎么在我家做事?”
更不曾想,阿庆嫂会从隔壁房里出来直奔到沈蓉身边,她胡乱地穿着衣服,胡乱地扣着粗布外套上的斜襟纽攀,胡乱地开口道:“小姐,你人小,别管大人的事。老爷是真心对楚姑娘的,不然也不会在四马路上做出这样的事来。”
楚姝儿阻止不及,急切间左右不是,一个趔趄险些跌在墙角。沈汉民本能地箭步地走向她,心疼地唤了声:“姝儿!”
沈蓉这才觉恍然大悟:“原来爹爹在上海开枪真是为了一个女人?”她不可思议地指着楚姝儿问:“爹爹,是她么?”
沈汉民默默地点头,在女儿面前做了一回诚实的父亲:“对,是她。”
沈蓉反应是他们所始料未及的。这女孩儿分别对他们看了一眼,甚至还向楚姝儿行了个礼,她扭头从眼前离开的情景像个慢镜头般地定格在楚姝儿的记忆里。她身上那件白色丝绒睡裙在夜风下旋出一道荷叶白弧,随即风一样地掠过,漂亮得无以复加。然而如此若有所思地转身也绝不是一个十二岁女孩应有的反应,她本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她理应撒娇对他说:“不”。但那一刻,她仿佛只是因暂时无法接受选择而默然离开。
隐居耳房的小倌人楚姝儿一经沈家大小姐发现,阿庆嫂的秘密再也守不住了。
她私下里对沈宅一个要好的姐妹神秘地讲:“你晓得耳房新来的姑娘是谁么?是上两个月老爷从上海四马路上带来的!老爷正是为她在上海滩还跟人动了枪,老太爷和太太大概只晓得他在四马路上为一个女人开了枪,并不晓得这个女人老早就来我们家了。老爷一开始是让我和阿庆好好照料那女的,莫要让老太爷和太太晓得,可哪有不透风的墙?昨夜大小姐看出来了,跟老爷闹得有点不愉快!”
那要好的姐妹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是一场戏到精彩处眼看着就要“下回分解”了,于是便迫不急待地追问:“大小姐也蛮厉害的,那她后来有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太太?”
……
事实上沈蓉没有把父亲藏娇的事告诉母亲徐氏,她一大清早便坐船回了湖郡女塾。而沈蓉纵然不说,沈家老爷把从上海四马路上抢来的女人藏在耳房的事也早已传遍了整个古镇。宅院里的女佣把这个秘密传了出去,流言很快便散落在古镇两岸各家的门檐下又很快地沾染了烟火气瞬间变得俗不可耐。女人们走下河埠头,又将沈家的这个流言揉碎在洗衣盆里、淘米水以及满嘴的吐沫蒜味中……
整座宅子甚至是古镇所有的邻里都晓得沈老爷早已干下了这件风流韵事,偏生是徐氏一个人被蒙在鼓里,这也算得上是聪明女人难得的糊涂了吧。
五
关于沈家耳房的流言蜚语像长在墙角的青苔在冬日的细雨下滋生和蔓延,楚姝儿躲不开,也无计可施,只是望着天井发呆,心心念念盼着一日一日的夜幕降下,盼着沈汉民能叩开她的门给予她片刻的温存,然而谁知长生却过来告诉她,老爷去了上海。
沈汉民此去上海是为了答谢一个人的,此人据说是看在堂妹的面上专程从南京到沪为他解决不平之事的,而沈汉民对这个人却无半点好感。为了上海滩上的生意他已私下疏通了几位犹太人,让他们出面周旋。霞飞路上的店面伙计又打电话来告诉他,姓潘的对此事不依不饶,最后以一周为限,如若再见不到沈汉民本人他便要去警察局告他持枪斗殴。沈汉民无奈之下给钱先生打了电话商谈了此事,钱先生倒也帮忙,立马请求他上司出面替他和谈,然而令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钱先生的上司居然是徐氏的堂兄——中统局的徐某。
沈汉民在上海饭店做东宴请那姓潘的,席间端坐着徐某和他的秘书钱先生。沈汉民向姓潘的敬酒赔罪,将场面的规矩做得淋漓尽致。姓潘的也不敢造次,频频向他点头还礼,绝口不提“持枪斗殴”这四个字。乐会里朱雀阁的小倌人楚姝儿虽是隐在潘先生心上的伤痛,而中统局徐处长的面子却好比是一块膏药紧紧地贴住了那伤痛处,不管有用没用,总之是看不见了,他和沈汉民之间的前债表面上算是一笔勾销了。
徐某的饭吃到一半便称有要事在身,随即带着钱先生先行离开,独留沈汉民与姓潘的对饮。姓潘的终于忍不住问了句:“楚姑娘在府上还好吧?”沈汉民这才想起他临行前没有去耳房向楚姝儿话别。
……
等到沈汉民回到菰城古镇已是一周后的一个湿漉漉的清晨,河面上起了层层浓雾,一眼望去,仿佛烟波渺茫里隐藏着某种深意。沈汉民在船头站着于浓雾茫茫中眺望自家的宅门,寒气一阵阵地渗进他的长袍中,感觉自己是从初冬一下子跌进了这深冬里。
他的账船泊在自家门前的河埠头,阿庆习惯性地迎上前接过船夫甩上岸来的缆绳,习惯性地将缆绳绑在那棵老槐上,而后习惯性地伸手接过主人的随身行李,然而阿庆的神色似乎没有以前从容了。沈汉民看着阿庆的神色迟疑了一会,没有进那扇写着“鸣凤朝阳”的沈家大门,而是径直向偏门走去。
晨雾还未散开,满墙的爬山虎湿漉漉地攀附着,一股浓重地潮气顿时让人感觉无比凄切。沈汉民在耳房门前叫了几声“姝儿”,谁知阿庆嫂从隔壁房中奔出哭丧着脸告诉他:“老爷,楚姑娘和长生走了!”
楚姝儿惊了惊,慌忙转身去看沈蓉——窗外的月光与窗内的灯光一起柔和打照在这个女孩儿身上使她显得分外地美好。她歪着头欣赏着这份美好,而后极其腼腆地问:“你是沈家小姐?”
“是啊。”沈蓉答,依旧认真地打量她问:“你是谁?怎么住我家耳房?”
“……”楚姝儿低下头去,双手搓着衣角,目光落在自己的一双绣花鞋上。
不曾想,此时沈汉民的高大的身影恰巧被月光直射进来,长袍黑影落在两个女孩的足边。那影儿想躲,而显然已是躲不过了。
沈蓉敏感地箭步出门,叫住了他:“爹!”她喊了声,居然被自己的喊声给惊住了,呆在门口,不可思议地问:“你怎么在这儿?”
沈汉民尴尬不语,他心事重重地站在月光下,迷一样地陷入了沉思。
楚姝儿见沈汉民不开口,瞬间对这个男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她咬了咬唇,低低地用上海话替他解围:“我是你爹爹在上海捡来的丫头,打算在你们沈家帮佣。”
沈蓉将信将疑地再次注视着楚姝儿,恍然想起,道:“哦,原来你是跟长生一道过来的吧?难道从前是个唱戏的?”转念又问父亲:“她一双小脚,怎么在我家做事?”
更不曾想,阿庆嫂会从隔壁房里出来直奔到沈蓉身边,她胡乱地穿着衣服,胡乱地扣着粗布外套上的斜襟纽攀,胡乱地开口道:“小姐,你人小,别管大人的事。老爷是真心对楚姑娘的,不然也不会在四马路上做出这样的事来。”
楚姝儿阻止不及,急切间左右不是,一个趔趄险些跌在墙角。沈汉民本能地箭步地走向她,心疼地唤了声:“姝儿!”
沈蓉这才觉恍然大悟:“原来爹爹在上海开枪真是为了一个女人?”她不可思议地指着楚姝儿问:“爹爹,是她么?”
沈汉民默默地点头,在女儿面前做了一回诚实的父亲:“对,是她。”
沈蓉反应是他们所始料未及的。这女孩儿分别对他们看了一眼,甚至还向楚姝儿行了个礼,她扭头从眼前离开的情景像个慢镜头般地定格在楚姝儿的记忆里。她身上那件白色丝绒睡裙在夜风下旋出一道荷叶白弧,随即风一样地掠过,漂亮得无以复加。然而如此若有所思地转身也绝不是一个十二岁女孩应有的反应,她本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她理应撒娇对他说:“不”。但那一刻,她仿佛只是因暂时无法接受选择而默然离开。
隐居耳房的小倌人楚姝儿一经沈家大小姐发现,阿庆嫂的秘密再也守不住了。
她私下里对沈宅一个要好的姐妹神秘地讲:“你晓得耳房新来的姑娘是谁么?是上两个月老爷从上海四马路上带来的!老爷正是为她在上海滩还跟人动了枪,老太爷和太太大概只晓得他在四马路上为一个女人开了枪,并不晓得这个女人老早就来我们家了。老爷一开始是让我和阿庆好好照料那女的,莫要让老太爷和太太晓得,可哪有不透风的墙?昨夜大小姐看出来了,跟老爷闹得有点不愉快!”
那要好的姐妹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是一场戏到精彩处眼看着就要“下回分解”了,于是便迫不急待地追问:“大小姐也蛮厉害的,那她后来有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太太?”
……
事实上沈蓉没有把父亲藏娇的事告诉母亲徐氏,她一大清早便坐船回了湖郡女塾。而沈蓉纵然不说,沈家老爷把从上海四马路上抢来的女人藏在耳房的事也早已传遍了整个古镇。宅院里的女佣把这个秘密传了出去,流言很快便散落在古镇两岸各家的门檐下又很快地沾染了烟火气瞬间变得俗不可耐。女人们走下河埠头,又将沈家的这个流言揉碎在洗衣盆里、淘米水以及满嘴的吐沫蒜味中……
整座宅子甚至是古镇所有的邻里都晓得沈老爷早已干下了这件风流韵事,偏生是徐氏一个人被蒙在鼓里,这也算得上是聪明女人难得的糊涂了吧。
五
关于沈家耳房的流言蜚语像长在墙角的青苔在冬日的细雨下滋生和蔓延,楚姝儿躲不开,也无计可施,只是望着天井发呆,心心念念盼着一日一日的夜幕降下,盼着沈汉民能叩开她的门给予她片刻的温存,然而谁知长生却过来告诉她,老爷去了上海。
沈汉民此去上海是为了答谢一个人的,此人据说是看在堂妹的面上专程从南京到沪为他解决不平之事的,而沈汉民对这个人却无半点好感。为了上海滩上的生意他已私下疏通了几位犹太人,让他们出面周旋。霞飞路上的店面伙计又打电话来告诉他,姓潘的对此事不依不饶,最后以一周为限,如若再见不到沈汉民本人他便要去警察局告他持枪斗殴。沈汉民无奈之下给钱先生打了电话商谈了此事,钱先生倒也帮忙,立马请求他上司出面替他和谈,然而令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钱先生的上司居然是徐氏的堂兄——中统局的徐某。
沈汉民在上海饭店做东宴请那姓潘的,席间端坐着徐某和他的秘书钱先生。沈汉民向姓潘的敬酒赔罪,将场面的规矩做得淋漓尽致。姓潘的也不敢造次,频频向他点头还礼,绝口不提“持枪斗殴”这四个字。乐会里朱雀阁的小倌人楚姝儿虽是隐在潘先生心上的伤痛,而中统局徐处长的面子却好比是一块膏药紧紧地贴住了那伤痛处,不管有用没用,总之是看不见了,他和沈汉民之间的前债表面上算是一笔勾销了。
徐某的饭吃到一半便称有要事在身,随即带着钱先生先行离开,独留沈汉民与姓潘的对饮。姓潘的终于忍不住问了句:“楚姑娘在府上还好吧?”沈汉民这才想起他临行前没有去耳房向楚姝儿话别。
……
等到沈汉民回到菰城古镇已是一周后的一个湿漉漉的清晨,河面上起了层层浓雾,一眼望去,仿佛烟波渺茫里隐藏着某种深意。沈汉民在船头站着于浓雾茫茫中眺望自家的宅门,寒气一阵阵地渗进他的长袍中,感觉自己是从初冬一下子跌进了这深冬里。
他的账船泊在自家门前的河埠头,阿庆习惯性地迎上前接过船夫甩上岸来的缆绳,习惯性地将缆绳绑在那棵老槐上,而后习惯性地伸手接过主人的随身行李,然而阿庆的神色似乎没有以前从容了。沈汉民看着阿庆的神色迟疑了一会,没有进那扇写着“鸣凤朝阳”的沈家大门,而是径直向偏门走去。
晨雾还未散开,满墙的爬山虎湿漉漉地攀附着,一股浓重地潮气顿时让人感觉无比凄切。沈汉民在耳房门前叫了几声“姝儿”,谁知阿庆嫂从隔壁房中奔出哭丧着脸告诉他:“老爷,楚姑娘和长生走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