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5104
成片时长:每集约26分钟
阅读:16701
发表:2014/10/16 修改:2014/10/19
20集 古装 电视剧剧本
《蛮少爷》第1-8集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铺头介绍道:“这洋布花色鲜,布纹密实;少爷您看,多挺、多簿,不但结实,还不掉色。自从上次英华洋行被砸,吴管家要我们把这几匹洋布,拿到隔壁澡堂里当柴烧了。我们几个人没舍得,偷偷地藏在这里。”
朱世元愤愤不平地:“这么好的东西,就因为姓洋,就要烧掉它,这是什么狗屁道理,太荒唐了。”
铺头压低声音急止道:“少爷,这话可说不得,让义和拳听到,那可惹大祸了。”
朱世元:“怕什么?本少爷不但敢说,还敢卖。你信不信?”
铺头大惊:“少爷说的可是真的?!”
丁学道:“别大惊小怪,少爷说的话当然是真的。”
11. 县衙客厅,日,晴,内。
大厅里,闹哄哄地坐满了人;都是本县商行老板,朱长流也在其中。
师爷坐在一张太师椅里,右手持扇,左手摩萨着一只小紫砂壶,正在闭目养神。议事厅门口,几名捕快,将几名商人推搡着押进厅里,矮胖的魏老板边走边反抗道:“推什么推,大爷不是进来了吗?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大爷以后就不躲了,看把大爷咋的!”
刘捕头走到师爷面前,低声道:“师爷,都到齐了。”
师爷坐直身子,睁开眼,干咳两声;大厅里嗡嗡的议论声安静下来。师爷开口道:“有些人就是贱,好好请他他不来,偏要让官差押了来,这叫什么?这叫给脸不要脸!”师爷停顿了一下,他拿起小茶壶啜了一口茶,语气变得和缓一些:“其实,不来又怎样呢,不来就少交一两银子啦?有这种好事大家都不来好了。老夫活了这么久,还没见过跟官府作对的人最终有好下场的!”
一名捕快往师爷茶壶里注了点水,又把茶壶递到师爷手上。此时,师爷的语气更加和缓了:“在座的都是本城商行的老板,都是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杨大人因公务缠身,不能亲自前来训诫,特命老夫代为转达剿匪摊捐的事。一说摊捐,有些人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要他掏银子。但事有大小,这剿匪是天大的事,该掏还得掏。诸位,杨大人要我问大家,剿匪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这还用问吗,不剿匪,你们能安安稳稳地做买卖?眼下,这四乡八镇闹起了义和拳,这拳匪就像蝗虫四处乱飞,朝廷不断下旨剿匪,县令杨大人更是急得寝食难安。但剿匪需要银子,银子从哪来?就要靠在坐的各位倾囊相助呀。”
瘦高个的殷老板问道:“请问师爷,殷某有一事不明,我们每年稀哩糊涂地交银子,只说是剿匪,今天我想弄清楚,究竟是剿哪里的匪?按师爷刚才的意思,是剿四乡八镇的土匪,四乡八镇的土匪就是义和拳了,抓几个拳民,用得着兴师动众地捐银子,衙门里养了一大帮的捕快是干什么的?让他们去抓不就行了。”
众人也七嘴八舌地:“是啊,抓几个拳民要那么多银子吗?”
“这明摆着是借剿匪捞银子嘛!”
师爷辩解道:“非也!四乡八镇的匪要剿,但盘踞在高宝湖小龙滩上的湖匪更要剿。”
大厅里响起一片议论声,殷老板高声道:“高宝湖里的湖匪是听说过,但多年来也没见过他们闹事呀。”
许多商人附和道:“不闹事还剿什么呀,大家都相安无事得了。”
师爷动怒地:“胡说!这世上有不闹事的土匪吗?这帮湖匪前几天才砸了英华洋行,你们都听说了吧?”
有人高声喊:“砸得好!洋人抢了我们生意,该砸!”
“洋人就该滚出中国去!”
师爷讥讽道:“你们别幸灾乐祸,今天砸洋行,明天就该轮到你了。你敢保证你的店永远太平。”
魏老板大声道:“官府年年喊剿匪,年年收银子,但谁也没见过官府真剿过一次匪呀。我们捐的银子都去哪了?”
师爷反驳道:“剿匪是要做准备的。这几年我们造了几条大兵船,还配备了几门火炮。这事你可以问问造船厂的相老板。”
相老板嘟啷道:“船是造了几条,总共才几千两银子,还欠着我一大半呢。”
大厅里嗡嗡的议论声又起。
师爷干咳几声,对坐在对面不远的朱长流道:“朱老板,朱记商行可是本城买卖做得最大的,朱老板的威望也最高,你就说几句公道话吧。”
大厅里安静下来。朱长流看看众人,推辞道:“诸位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吧,”
魏老板鼓劲地:“朱老板,今儿您得说几句。本县商界您是老大,您最有资格代表我们商人说话。”
相老板也附和道:“朱老板为人公道,您的话我们受用。”
众人纷纷道:“朱老板,您就说几句吧。”
朱长流有点窘,他想了想,缓缓地说道:“其实,刚才师爷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没有太平,我们这些商人哪能安安稳稳地做买卖。现在匪患弄得很不太平,怎么办?我认为,这应该问朝廷,我们买卖人是按规矩向朝廷交纳税赋的,朝廷有责任维护这太平。剿匪应该是朝廷的事。如果说,眼下朝廷有困难,商人要为国分忧,捐点钱也无不可;但既然是捐钱,就应该是自愿的,有多大的力出多大的钱;不能弄成现在的这种摊派。另,”他停顿了一下,看看四周,见大家正用期待地眼光看着他,他索性说下去:“现在的买卖实在难做,在座的都有同感。我无意在这里哭穷,我的商行近一年都在亏损,若再按衙门摊派给我的数目交银子,我只有关门歇业了。”
这话引起众人的共鸣,大厅里又是嗡嗡声一片。
魏老板激动地:“这一年多谁不亏本呢?现在老百姓手里都没钱了,他们都不买东西了,我们去哪里赚钱?”
殷老板嚷道:“现在国货不好卖,洋货不敢卖,每天就这么不死不活地耗着。我的几个店铺,都准备关门歇业了。”
一老板道:“现在我倒希望土匪来抢,反正是一堆卖不掉的烂货,抢了反倒省心。”
一时大厅里人声鼎沸,有老板说:“我想捐银子,但没银子怎么捐?”
“要银子没有,要命有一条,谁要谁拿去!”
此时,师爷已是恼羞成怒。他将手中的纸扇在茶几上重重地敲了几下,喊道:“好啦,好啦,别吵啦!要你们掏点钱,就像要你们的命。魏老板,这里数你叫得最凶,我听说,你最近又纳了个小妾,没钱还纳妾呀?你不怕小妾半夜里剪了你命根呀?!还有你,你,你!逛窑子、抽大烟,那样都少不了你们!我真纳了闷了,那些乡民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为了交齐税银,宁可卖儿卖女,也不敢拖欠。你们呢?!每天大鱼大肉少吃一顿了么?!”
客厅里一阵短暂的沉寂,立即又爆发出一阵群体的激愤。
相老板率先跳将起来:“我抗议!难道衙门要我们卖儿卖女交摊派。”
魏老板站起来挥手喊道:“我们买卖人都到了卖儿卖女份上,大清朝不早完球了?你们上哪收银子去?!”
一部分老板愤然起身涌出门外。
12. 朱记布庄,日,晴,外。
朱记布庄门外的露天摊位前,人头攒动,选布、买布的百姓非常踊跃;几位店员忙得满头是汗。
摊位上方拉着一条横幅,上书:“你爱国吗?爱国就买国产布。”下面一排小字是:“新到上海国产细布,商家六折让利三天。”
店铺两旁树着许多牌子,上面写着:“抵制洋货,把洋人赶出中国去!”
“穿国产细布,显爱国情怀。”
“买洋货可耻,用国货光荣!”
丁学礼站在露天柜台前起劲吆喝:“国产花布,快来看呐,比洋布结实,比洋布便宜。”
店员们每做完一笔生意,都不忘说一句:“感谢您购买国货的爱国义举。”说得顾客一个个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地离去。
13. 朱记布庄店堂里,日,内。
朱世元望着门外的一切,觉得既新鲜,又有趣。不觉由衷感叹道:“丁先生,奇才也!”
一名叫扣子的伙计,抱着两匹精纺的洋布,从店后库房里急匆匆地望外走,少爷看到,立即喝止:“扣子,这几匹布不能拿出去!”
扣子不解地:“少爷,这几匹布是要当柴火烧的,趁现在好卖,拿出去马上就被抢光了。”
朱世元发火道:“露了馅就全砸了!放回去,没我准许不准拿出来。”
扣子“噢”了一声,只得又抱着布望回走。
第四集
1. 县令书房,夜,内。
师爷正摇着纸扇向杨轩回报。
杨轩愤怒地将茶杯重重搁在桌子上:“这帮奸商,简直无法无天,再不整治,那真的要翻天了!”
师爷恨恨地:“那朱记商行的朱长流,最不是东西!我原想让他带头说几句公道话,没想到这厮大放厥词,煽风点火,唆使那帮奸商与我作难,最终搅了会场,气煞我也!”
两人沉默了一会。杨轩无限感慨地:“我真的很佩服慈禧老佛爷的英明远见。她老人家就一直主张重官抑商,朝廷操利权;商人无论多富,都要视官宦如帝天。我等朝廷命官,偶尔看他一眼,那些商人都要引以为荣,视为恩宠,争着把他的财产献给我,唯恐我不纳……那是一幅多么理想的太平盛世呀!”
师爷不无讥讽地:“大人,这世道变了;老佛爷也不灵了。你没看到那场景,那帮奸商恨不得把我给活吞了。”
杨轩眼露凶光:“不,师爷,世道没变;老佛爷还灵。是我们对这帮奸商太客气了。师爷,您老一向足智多谋,难道您就想不出一个招治治他们?”
师爷冷笑一声:“招嘛,多的是,看大人肯不肯下决心。”
杨轩感兴趣地:“说来听听。”
师爷将脑袋凑近杨轩的耳朵,又用纸扇遮住自己的脸,耳语了一番。杨轩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阴笑。
2. 高博达家,一处窄小的旧宅,日,内。
慧兰坐在窗前凝神书写,一行行娟秀的小字,从她笔下流淌出来。此刻,她正陶醉在诗的意境中。
高博达神情有点沮丧,他从门外走进来,远远瞧见慧兰正在写字,便轻轻地走到慧兰身后;慧兰竟没发觉,高博达看了一会,脱口赞道:“好诗呀!”
慧兰一惊,毛笔落到了纸面上。她嗔怪道:“吓死我了,你怎么像个五常似的。”
高博达一把抢过桌上的纸,念道:“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秋风入窗里,罗账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啊呀,好一个情深意切呀!夫人,你在思念谁呐?不会是我吧?”
惠兰神色有点慌乱,掩饰道:“我在默写子夜四时歌,你别瞎想。”
高博达醋意大发地:“那么多诗词歌赋你不写,为什么偏写这一首?拿我当傻子呀,说,是不是又在想你那个乱党情人了?”
惠兰气愤地责问:“高博达,你凭什么胡说八道!我哪来的乱党情人?”
高博达拉了张椅子,重重地坐下,沮丧而又气愤地:“朱惠兰,你这种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我看够了。我感到愤怒、悲哀,每天晚上,我们虽同睡一张床,却各做各的梦,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我很清楚,论家境我不如你,但你既然下嫁了,你就要恪守妇道,就不能想那些有伤风化的事。”
惠兰生气地反驳道:“高博达,你的话太伤人了!我想什么有伤风化的事了?不错,我和那个耿志中是同窗学友,只是互有好感,仅此而已。自我嫁到你高家,孝敬公婆,承担所有家务;我出不了门,有时闷得慌,空闲时写写字,难道错了?”
高博达听了这番话,火气消了许多,他又看了看那张纸,提醒道:“但你以后也不能写这种东西,若被别人看到,会引来灾祸的。”
惠兰不服气地:“这上面没什么呀,有这么可怕吗?”
高博达:“哼,你还没尝过大清朝文字狱的利害!有个浙江人,给自己的诗集起了个名字,叫《忆鸣诗集》,最终被砍了头。你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忆鸣的鸣,与明朝的明同音,被说成忆念明朝。还有一个人更惨,他写了一首诗,诗里有两句话:‘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被说成:讥讽大清朝无知野蛮。不但自己被杀,全家还陪他掉了脑袋。”
惠兰辩解道:“但我写的是别人的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高博达:“别人的诗也不行,李白的静夜诗你知道吧?因为有‘举头望明月’这句,望明月被说成盼望明朝。不知有多少抄写的人遭殃。你写的这首诗我刚才看了,有好几处可判死罪。”
惠兰不服气地拿起那张纸,自己找寻起来:“哪儿?哪有反清的话语?”
高博达要过那张纸,摊在桌上,一行行地指给惠兰看:“看这句,‘仰头看明月’,这个‘明’字,是不是暗指明朝呀?仰着头盼望明朝,这是叛逆之罪。还有这句‘寄情千里光’,这个情与大清的清是谐音,千里光就是千里之地光光的,难道你希望大清江山早日完蛋?你想害死我高家,也要害死你朱家呀!”
惠兰气愤地夺过纸,将纸撕得粉碎:“好了,好了,我以后再也不写了。”
高博达脸上这才露出一点满意:“哎,这就对了。以后有空闲,可以种几棵菜,长几棵花,做什么都比做这劳什子强。”
3. 朱记布庄,日,晴,外。
横幅和标语如前;一字排开的露天柜台前,仍挤满了人;生意十分火爆。
荷花与来娣两人从门前过,见到那么多人在买布,荷花看了看横幅和宣传牌子,对来娣道:“来娣,这里卖国产布,为支持义和拳弟兄,我们也要抵制洋货,买一块国产布吧。”
来娣高兴地:“好,只要是国产布,我们就买,去看看。”
两人挤到布摊前挑布;少爷在店堂里看到荷花,眼前猛然一亮,立即被荷花的美丽和青春所吸引,鬼使神差的走出店堂,进了露天铺摊里,来到荷花的面前。
荷花拽过一块布的布角,在身上比试,问来娣:“来娣,你看这块布好看不?”
长相粗壮的来娣,随口回了一句:“太暗,不鲜。”
荷花又拽过另一块,问:“这块呢?”
来娣答:“太素了,也不好看。”
荷花有点犹豫了,站在对面的朱世元插话道:“姑娘,本店还有几种花色的布,我看挺适合你,请跟我到后面看看。”
荷花一愣,看了看朱世元,莞尔一笑:“好吧,我们去看看。”
朱世元带她们进入店铺。
4. 布庄店堂,日,内。
朱世元吩咐扣子道:“扣子,快,把那几匹精纺细布拿出来。”
扣子:“好来!”眨眼工夫,几匹花布摆到了柜台上。
朱世元选了一匹,对荷花道:“这一块粉底绿花,配上姑娘白里透红的面色,真是绝配。姑娘若穿上它,一定像一支刚出水的荷花。”
来娣惊奇地:“你怎么知道她的名字?她就叫荷花呀。”
朱世元高兴地笑起来:“啊,那真是太巧了。”
荷花嗔怪来娣,不许来娣多嘴。
朱世元又拿起另一匹花布推荐道:“这一块另有特色,蓝底白花,十分的清爽雅致。姑娘穿上它也一定好看。其实,姑娘天生丽质,不管穿什么花色都好看。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矣。”
荷花扑哧一声笑起来:“你这做买卖的,满嘴文词,倒像个读书人。”
扣子在旁插话道:“我家少爷本来就是读书人嘛。”
来娣插话道:“放着书不读,做什么买卖?甜言蜜语的,看起来不像是好人。”
荷花呵斥道:“来娣,不许胡说!”
朱世元却真诚地:“当今官场,腐败污浊,君子当洁身自爱;咱不稀罕那功名。”
朱世元愤愤不平地:“这么好的东西,就因为姓洋,就要烧掉它,这是什么狗屁道理,太荒唐了。”
铺头压低声音急止道:“少爷,这话可说不得,让义和拳听到,那可惹大祸了。”
朱世元:“怕什么?本少爷不但敢说,还敢卖。你信不信?”
铺头大惊:“少爷说的可是真的?!”
丁学道:“别大惊小怪,少爷说的话当然是真的。”
11. 县衙客厅,日,晴,内。
大厅里,闹哄哄地坐满了人;都是本县商行老板,朱长流也在其中。
师爷坐在一张太师椅里,右手持扇,左手摩萨着一只小紫砂壶,正在闭目养神。议事厅门口,几名捕快,将几名商人推搡着押进厅里,矮胖的魏老板边走边反抗道:“推什么推,大爷不是进来了吗?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大爷以后就不躲了,看把大爷咋的!”
刘捕头走到师爷面前,低声道:“师爷,都到齐了。”
师爷坐直身子,睁开眼,干咳两声;大厅里嗡嗡的议论声安静下来。师爷开口道:“有些人就是贱,好好请他他不来,偏要让官差押了来,这叫什么?这叫给脸不要脸!”师爷停顿了一下,他拿起小茶壶啜了一口茶,语气变得和缓一些:“其实,不来又怎样呢,不来就少交一两银子啦?有这种好事大家都不来好了。老夫活了这么久,还没见过跟官府作对的人最终有好下场的!”
一名捕快往师爷茶壶里注了点水,又把茶壶递到师爷手上。此时,师爷的语气更加和缓了:“在座的都是本城商行的老板,都是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杨大人因公务缠身,不能亲自前来训诫,特命老夫代为转达剿匪摊捐的事。一说摊捐,有些人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要他掏银子。但事有大小,这剿匪是天大的事,该掏还得掏。诸位,杨大人要我问大家,剿匪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这还用问吗,不剿匪,你们能安安稳稳地做买卖?眼下,这四乡八镇闹起了义和拳,这拳匪就像蝗虫四处乱飞,朝廷不断下旨剿匪,县令杨大人更是急得寝食难安。但剿匪需要银子,银子从哪来?就要靠在坐的各位倾囊相助呀。”
瘦高个的殷老板问道:“请问师爷,殷某有一事不明,我们每年稀哩糊涂地交银子,只说是剿匪,今天我想弄清楚,究竟是剿哪里的匪?按师爷刚才的意思,是剿四乡八镇的土匪,四乡八镇的土匪就是义和拳了,抓几个拳民,用得着兴师动众地捐银子,衙门里养了一大帮的捕快是干什么的?让他们去抓不就行了。”
众人也七嘴八舌地:“是啊,抓几个拳民要那么多银子吗?”
“这明摆着是借剿匪捞银子嘛!”
师爷辩解道:“非也!四乡八镇的匪要剿,但盘踞在高宝湖小龙滩上的湖匪更要剿。”
大厅里响起一片议论声,殷老板高声道:“高宝湖里的湖匪是听说过,但多年来也没见过他们闹事呀。”
许多商人附和道:“不闹事还剿什么呀,大家都相安无事得了。”
师爷动怒地:“胡说!这世上有不闹事的土匪吗?这帮湖匪前几天才砸了英华洋行,你们都听说了吧?”
有人高声喊:“砸得好!洋人抢了我们生意,该砸!”
“洋人就该滚出中国去!”
师爷讥讽道:“你们别幸灾乐祸,今天砸洋行,明天就该轮到你了。你敢保证你的店永远太平。”
魏老板大声道:“官府年年喊剿匪,年年收银子,但谁也没见过官府真剿过一次匪呀。我们捐的银子都去哪了?”
师爷反驳道:“剿匪是要做准备的。这几年我们造了几条大兵船,还配备了几门火炮。这事你可以问问造船厂的相老板。”
相老板嘟啷道:“船是造了几条,总共才几千两银子,还欠着我一大半呢。”
大厅里嗡嗡的议论声又起。
师爷干咳几声,对坐在对面不远的朱长流道:“朱老板,朱记商行可是本城买卖做得最大的,朱老板的威望也最高,你就说几句公道话吧。”
大厅里安静下来。朱长流看看众人,推辞道:“诸位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吧,”
魏老板鼓劲地:“朱老板,今儿您得说几句。本县商界您是老大,您最有资格代表我们商人说话。”
相老板也附和道:“朱老板为人公道,您的话我们受用。”
众人纷纷道:“朱老板,您就说几句吧。”
朱长流有点窘,他想了想,缓缓地说道:“其实,刚才师爷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没有太平,我们这些商人哪能安安稳稳地做买卖。现在匪患弄得很不太平,怎么办?我认为,这应该问朝廷,我们买卖人是按规矩向朝廷交纳税赋的,朝廷有责任维护这太平。剿匪应该是朝廷的事。如果说,眼下朝廷有困难,商人要为国分忧,捐点钱也无不可;但既然是捐钱,就应该是自愿的,有多大的力出多大的钱;不能弄成现在的这种摊派。另,”他停顿了一下,看看四周,见大家正用期待地眼光看着他,他索性说下去:“现在的买卖实在难做,在座的都有同感。我无意在这里哭穷,我的商行近一年都在亏损,若再按衙门摊派给我的数目交银子,我只有关门歇业了。”
这话引起众人的共鸣,大厅里又是嗡嗡声一片。
魏老板激动地:“这一年多谁不亏本呢?现在老百姓手里都没钱了,他们都不买东西了,我们去哪里赚钱?”
殷老板嚷道:“现在国货不好卖,洋货不敢卖,每天就这么不死不活地耗着。我的几个店铺,都准备关门歇业了。”
一老板道:“现在我倒希望土匪来抢,反正是一堆卖不掉的烂货,抢了反倒省心。”
一时大厅里人声鼎沸,有老板说:“我想捐银子,但没银子怎么捐?”
“要银子没有,要命有一条,谁要谁拿去!”
此时,师爷已是恼羞成怒。他将手中的纸扇在茶几上重重地敲了几下,喊道:“好啦,好啦,别吵啦!要你们掏点钱,就像要你们的命。魏老板,这里数你叫得最凶,我听说,你最近又纳了个小妾,没钱还纳妾呀?你不怕小妾半夜里剪了你命根呀?!还有你,你,你!逛窑子、抽大烟,那样都少不了你们!我真纳了闷了,那些乡民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为了交齐税银,宁可卖儿卖女,也不敢拖欠。你们呢?!每天大鱼大肉少吃一顿了么?!”
客厅里一阵短暂的沉寂,立即又爆发出一阵群体的激愤。
相老板率先跳将起来:“我抗议!难道衙门要我们卖儿卖女交摊派。”
魏老板站起来挥手喊道:“我们买卖人都到了卖儿卖女份上,大清朝不早完球了?你们上哪收银子去?!”
一部分老板愤然起身涌出门外。
12. 朱记布庄,日,晴,外。
朱记布庄门外的露天摊位前,人头攒动,选布、买布的百姓非常踊跃;几位店员忙得满头是汗。
摊位上方拉着一条横幅,上书:“你爱国吗?爱国就买国产布。”下面一排小字是:“新到上海国产细布,商家六折让利三天。”
店铺两旁树着许多牌子,上面写着:“抵制洋货,把洋人赶出中国去!”
“穿国产细布,显爱国情怀。”
“买洋货可耻,用国货光荣!”
丁学礼站在露天柜台前起劲吆喝:“国产花布,快来看呐,比洋布结实,比洋布便宜。”
店员们每做完一笔生意,都不忘说一句:“感谢您购买国货的爱国义举。”说得顾客一个个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地离去。
13. 朱记布庄店堂里,日,内。
朱世元望着门外的一切,觉得既新鲜,又有趣。不觉由衷感叹道:“丁先生,奇才也!”
一名叫扣子的伙计,抱着两匹精纺的洋布,从店后库房里急匆匆地望外走,少爷看到,立即喝止:“扣子,这几匹布不能拿出去!”
扣子不解地:“少爷,这几匹布是要当柴火烧的,趁现在好卖,拿出去马上就被抢光了。”
朱世元发火道:“露了馅就全砸了!放回去,没我准许不准拿出来。”
扣子“噢”了一声,只得又抱着布望回走。
第四集
1. 县令书房,夜,内。
师爷正摇着纸扇向杨轩回报。
杨轩愤怒地将茶杯重重搁在桌子上:“这帮奸商,简直无法无天,再不整治,那真的要翻天了!”
师爷恨恨地:“那朱记商行的朱长流,最不是东西!我原想让他带头说几句公道话,没想到这厮大放厥词,煽风点火,唆使那帮奸商与我作难,最终搅了会场,气煞我也!”
两人沉默了一会。杨轩无限感慨地:“我真的很佩服慈禧老佛爷的英明远见。她老人家就一直主张重官抑商,朝廷操利权;商人无论多富,都要视官宦如帝天。我等朝廷命官,偶尔看他一眼,那些商人都要引以为荣,视为恩宠,争着把他的财产献给我,唯恐我不纳……那是一幅多么理想的太平盛世呀!”
师爷不无讥讽地:“大人,这世道变了;老佛爷也不灵了。你没看到那场景,那帮奸商恨不得把我给活吞了。”
杨轩眼露凶光:“不,师爷,世道没变;老佛爷还灵。是我们对这帮奸商太客气了。师爷,您老一向足智多谋,难道您就想不出一个招治治他们?”
师爷冷笑一声:“招嘛,多的是,看大人肯不肯下决心。”
杨轩感兴趣地:“说来听听。”
师爷将脑袋凑近杨轩的耳朵,又用纸扇遮住自己的脸,耳语了一番。杨轩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阴笑。
2. 高博达家,一处窄小的旧宅,日,内。
慧兰坐在窗前凝神书写,一行行娟秀的小字,从她笔下流淌出来。此刻,她正陶醉在诗的意境中。
高博达神情有点沮丧,他从门外走进来,远远瞧见慧兰正在写字,便轻轻地走到慧兰身后;慧兰竟没发觉,高博达看了一会,脱口赞道:“好诗呀!”
慧兰一惊,毛笔落到了纸面上。她嗔怪道:“吓死我了,你怎么像个五常似的。”
高博达一把抢过桌上的纸,念道:“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秋风入窗里,罗账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啊呀,好一个情深意切呀!夫人,你在思念谁呐?不会是我吧?”
惠兰神色有点慌乱,掩饰道:“我在默写子夜四时歌,你别瞎想。”
高博达醋意大发地:“那么多诗词歌赋你不写,为什么偏写这一首?拿我当傻子呀,说,是不是又在想你那个乱党情人了?”
惠兰气愤地责问:“高博达,你凭什么胡说八道!我哪来的乱党情人?”
高博达拉了张椅子,重重地坐下,沮丧而又气愤地:“朱惠兰,你这种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我看够了。我感到愤怒、悲哀,每天晚上,我们虽同睡一张床,却各做各的梦,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我很清楚,论家境我不如你,但你既然下嫁了,你就要恪守妇道,就不能想那些有伤风化的事。”
惠兰生气地反驳道:“高博达,你的话太伤人了!我想什么有伤风化的事了?不错,我和那个耿志中是同窗学友,只是互有好感,仅此而已。自我嫁到你高家,孝敬公婆,承担所有家务;我出不了门,有时闷得慌,空闲时写写字,难道错了?”
高博达听了这番话,火气消了许多,他又看了看那张纸,提醒道:“但你以后也不能写这种东西,若被别人看到,会引来灾祸的。”
惠兰不服气地:“这上面没什么呀,有这么可怕吗?”
高博达:“哼,你还没尝过大清朝文字狱的利害!有个浙江人,给自己的诗集起了个名字,叫《忆鸣诗集》,最终被砍了头。你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忆鸣的鸣,与明朝的明同音,被说成忆念明朝。还有一个人更惨,他写了一首诗,诗里有两句话:‘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被说成:讥讽大清朝无知野蛮。不但自己被杀,全家还陪他掉了脑袋。”
惠兰辩解道:“但我写的是别人的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高博达:“别人的诗也不行,李白的静夜诗你知道吧?因为有‘举头望明月’这句,望明月被说成盼望明朝。不知有多少抄写的人遭殃。你写的这首诗我刚才看了,有好几处可判死罪。”
惠兰不服气地拿起那张纸,自己找寻起来:“哪儿?哪有反清的话语?”
高博达要过那张纸,摊在桌上,一行行地指给惠兰看:“看这句,‘仰头看明月’,这个‘明’字,是不是暗指明朝呀?仰着头盼望明朝,这是叛逆之罪。还有这句‘寄情千里光’,这个情与大清的清是谐音,千里光就是千里之地光光的,难道你希望大清江山早日完蛋?你想害死我高家,也要害死你朱家呀!”
惠兰气愤地夺过纸,将纸撕得粉碎:“好了,好了,我以后再也不写了。”
高博达脸上这才露出一点满意:“哎,这就对了。以后有空闲,可以种几棵菜,长几棵花,做什么都比做这劳什子强。”
3. 朱记布庄,日,晴,外。
横幅和标语如前;一字排开的露天柜台前,仍挤满了人;生意十分火爆。
荷花与来娣两人从门前过,见到那么多人在买布,荷花看了看横幅和宣传牌子,对来娣道:“来娣,这里卖国产布,为支持义和拳弟兄,我们也要抵制洋货,买一块国产布吧。”
来娣高兴地:“好,只要是国产布,我们就买,去看看。”
两人挤到布摊前挑布;少爷在店堂里看到荷花,眼前猛然一亮,立即被荷花的美丽和青春所吸引,鬼使神差的走出店堂,进了露天铺摊里,来到荷花的面前。
荷花拽过一块布的布角,在身上比试,问来娣:“来娣,你看这块布好看不?”
长相粗壮的来娣,随口回了一句:“太暗,不鲜。”
荷花又拽过另一块,问:“这块呢?”
来娣答:“太素了,也不好看。”
荷花有点犹豫了,站在对面的朱世元插话道:“姑娘,本店还有几种花色的布,我看挺适合你,请跟我到后面看看。”
荷花一愣,看了看朱世元,莞尔一笑:“好吧,我们去看看。”
朱世元带她们进入店铺。
4. 布庄店堂,日,内。
朱世元吩咐扣子道:“扣子,快,把那几匹精纺细布拿出来。”
扣子:“好来!”眨眼工夫,几匹花布摆到了柜台上。
朱世元选了一匹,对荷花道:“这一块粉底绿花,配上姑娘白里透红的面色,真是绝配。姑娘若穿上它,一定像一支刚出水的荷花。”
来娣惊奇地:“你怎么知道她的名字?她就叫荷花呀。”
朱世元高兴地笑起来:“啊,那真是太巧了。”
荷花嗔怪来娣,不许来娣多嘴。
朱世元又拿起另一匹花布推荐道:“这一块另有特色,蓝底白花,十分的清爽雅致。姑娘穿上它也一定好看。其实,姑娘天生丽质,不管穿什么花色都好看。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矣。”
荷花扑哧一声笑起来:“你这做买卖的,满嘴文词,倒像个读书人。”
扣子在旁插话道:“我家少爷本来就是读书人嘛。”
来娣插话道:“放着书不读,做什么买卖?甜言蜜语的,看起来不像是好人。”
荷花呵斥道:“来娣,不许胡说!”
朱世元却真诚地:“当今官场,腐败污浊,君子当洁身自爱;咱不稀罕那功名。”
到头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