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56775
阅读:6744
发表:2019/11/6
52章 农村 小说
《原野燎烟》第22章
1-10
11
22
32
43
52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二十三
设区建乡分政社 种田自主夺丰收
火红的余辉渐渐地退去,庄稼人或扛着锄头或挑着蔬菜或牵着耕牛陆续归家。张道然踏着辆锃亮的20型凤凰牌自行车,身着褪色的灰夹衣和黄军裤,还有一双解放鞋。尽管没有了烈日,他还是戴着斗笠,一路顺行。因为他工作繁多,所以将包点的队换到了地处公路边又离公社只有五六里路远的肖嘴大队。他坐在自行车习惯地转动着双脚,大脑却在思索着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来年规划。这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口号是上面提出来的,他就担心今年虽没有溃口,但也是个暗灾年,上面没有救济不说,还要一年恢复,谈何容易!就说明年的春耕投入全公社不得少于五百万,老百姓七拼八凑看能不能筹百把万,农业贷款按常规也才二百万元,还有缺口二百元,没有春上的投入哪有金秋的收获!自行车的轮子已经驶进了公社机关的大门,同时也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刚刚将自行车停在房门前去打开房门,公社统计干事王述翔拿着农业统计年报汇总的草表来到他跟前,恭敬地说:“张书记,您回来了。” 张道然望了他一下,他接着说:“年报汇总出来了,请您审查签个字。” 张道然说:“你放到桌上。”同时取下斗笠,拿下车龙头的提袋。王述翔等张道然进房后才进去,将年报汇总表放在靠窗边的办公桌上,又对张道然说:“县统计局要求十号报到县里,明天就是十号了。” 张道然又用眼光望了他一下,便去洗脸架上洗手脸,这水是小吕每天都要预先准备好的。他边洗边想,时间怎么这么急,上报年报表不说开个党委会同意,再简单也得和管委会的主任杨振新通个气,他没有半个字的责斥王述翔,王述翔悄然离去了。
这时通讯员小吕将饭菜端进房里,放在圆桌了。张道然洗了手脸便坐到办公桌旁去看报表。小吕给他倒掉洗手脸的水,他从前页的人口、户数、耕地等基本情况,看到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看了今年和上年的对比,总的还算满意,接着一直看到年终分配,总收入、农林牧副渔的收入,还有纯收入,人均收入,公益金,公积金,什么超支户。张道然忙蹙起了眉头,现在部分田到户好几年了,还有谁来收益分配呢?这还是集体时的年报表,与实际情况根本不相符么。他再一细看,越看越觉得有问题。粮食总产有三千多万公斤,比上年还增长6%,年人均纯收入达六百五十九元,也比上年增长7%。他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越想越觉得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越来越大。他觉得这样的数字报上去当然脸上有光,不仅战胜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而且农业生产还获得了如此好的收成,但是明年的春耕怎么开头,既然有这么好的形势,怎么好向县里要求解决资金问题。再说八零年溃口已经看到了实惠,又有香港的台湾的同胞捐赠钱物。既然有这么好的形势,怎么还好向县里要求解决资金问题,再说八O年溃口已经看到实惠,要是七十年代前我们国家再穷是决不要别国援助的。八O的水灾给外洲群众带来了实惠,香港的、台湾的同胞捐赠钱物,还有新西兰、美国和联合国等的捐赠物,老百姓不仅分了钱,还分了大米和布匹,还都是洋的。他觉得不能凭数字好看,不能撑着空肚皮称好汉,再说这个数字拿到党委会上也说不过去,他决定去找王述翔问个明白。
一会,小吕又拿了电话记录簿的通知给张道然看,并说:“张书记,您还没有吃饭,饭菜都凉了,要不,我端去给您热了再端来。” 张道然却说:“你给我把王述翔找来。”然后便拿过通知来看,是县政府办公室通知召开全县的财经工作会,要通知管财经的主任和财办主任参加,内容是财经结帐和明年开年的财贸大会的筹备。张道然放下电话簿,这才坐到圆桌旁拿起碗筷,此时才真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他放下筷子,拿起瓢羹舀了精肉鸡蛋汤喝了两口,然后再拿起筷子扒饭挟菜。食堂的管师傅是知道张道然的味口的,吃得不多,也不需要大荤腥,有点汤水就可以了,还很喜欢吃油炸的花生米,和着花生仁外的红包皮吃。张道然才吃了半碗饭,王述翔就到了,他见张书记还在吃饭,便说:“我等会再来,张书记。”张道然嚼着饭菜说:“你坐,我仅问你的数字是怎么统计起来的。”
王述翔坐在一旁的柳条小椅上,无不感慨地说:“唉,张书记,年报数字多亏了下面管理区的经管会计。现在的数字是越来越不好统计,千家万户,小队的会计也不会那么负责任,不然,怎么到今天才汇总起来,我的电话都不知道打了多少遍,才把表催来。昨晚,我还熬了个通宵,今天又赶了一天,下面报的数字有的牛头不对马嘴,横竖都不对头,” 张道然喝了两口汤,拦住他的话说:“我是说你这千家万户的数字,汇总到你手里,准确性有多大?”王述翔一下被问得脸刷地红了,不敢正眼对张道然,连连解释说:“我们公社是省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点,根据我上次以十五户农户到田块的抽样调查的推算,这次汇总的产量数字是基本准确的,误差在0.1%以内,这是现在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很科学的。” 张道然放下碗筷便说:“你去吧,年报等我看后再说。”
连夜,张道然召开了在家的党委成员会,将年报的几个主要数字提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听倒没有听出什么问题,但与今年的实际情况一比较,心里总有些疙瘩,而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位副书记见会议冷了场,最后说:“我上次看了胡耀邦总书记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耕地汇总上报的只有十六七亿亩,而我心里是有定数的。’副书记“哎”叹了声接着说:“统计,统计,八九个估计么!” 张道然听了他的发言,忙严肃起来说:“话不能这么说,统计数字是国民经济状况综合反映,是国家制订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小而言之,我们上报的数字不准确,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看我们还是不急于上报,迟两天都不要紧的。吴书记,你负责用两天的时间,组织经管会计下乡集中核实一二个小队的数字,硬是要落实到户,要有农户签字才算数。”经张道然这么一强调,又有人发言了:“您只强调了准确,而统计规划上还有及时的问题呢!” 张道然望着发言的人,狠狠地说:“没有准确,哪来及时,一个不真实的数字,再及时也是没有用的,纲举才能目张么,就按我说的去办,散会!”王述翔只得按党委会的意见,进行重新进行数字核实。第二天下午县统计局打来电话,直接找张道然反映外洲公社年报迟报的问题,张道然回答说:“小王已经把数字汇总起来了,我看了后又安排他到农户中去核实去了。”对方说:“张书记啊!您外洲的报表一直都是报的很及时的,请您支持一下,不能因为一个公社迟报而影响全县的汇总,也不能因为我们大县而影响了全国的汇总。” 张道然还是耐烦地说:“嗯,何局长,我明白,就这么说!”随后,他放下了电话机。
一九八四年的初春,大县县委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抢在春耕大忙前,风风火火地将全县原有的公社进行了设区建乡工作,建成了十二个区,六个镇,六十九个乡,并且将生产大队和小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使人们刚顺口的“大队小队”称谓顺乎了历史的“乡村”称谓。这实际上是自大包干后,中国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就已经不复存在,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不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由生产队向生产大队,再向公社逐级过渡的关系。机构的变化为人事变动提供了机遇。此前,县委就新区的党政一把手人选通知相关人员上县,分别单独谈话,对原公社党政一把手中不再任用的也分别单独谈话。在县委组织部的小会议室里,张道然和其他几位待命的书记样,等待着部长的招见。不一会,周国庆笑微微地出了部长办公室,有人问他:“周书记,看您乐融融的,一定满意了。”周国庆笑着说:“不笑还哭,服从组织安排。”那人又问:“听说还是县财办主任的位置,祝贺你如愿以偿了。” 张道然听他们刚开始对话,就被叫进了部长办公室,部长说:“道然同志,外洲和老江河合并为老江河区,县委将这幅大区的担子交给你,你有什么想法?”他心中早有了这个底数,便平静地说:“没有什么说的,尽力工作。”他说完便告辞部长出来,周国庆还在和他们谈笑,见他出来,便对他说:“留在新区继续革命,是好事,要不了两年一定会比我的位置落得更好。”周国庆又转向大家热情地说:“我虽说先进了城,往后财办的工作还得靠各位的支持,今天请大家不要客气,上我家小酌一番。”如果按常规,党委书记安排到科局算是进城享乐了,而进到大办级就还很有可能向县领导的岗位荣升,县财办在大办中,除了县委办、县政府办,可算得上排在前列的大办了。然而,张道然已过了而立之年,任党委书记可是呱呱叫的,这次不仅没有进大办,也没有进城到科局。周国庆大他两岁,能进财办是最幸运的,是好多人可望不可及的位子,也可能是他出于为了消除同行对自己的忌妒的心理,便于今后仕途光明,特地安排了这次宴请。
既然大局已定,张道然便静下心来部署安排新区的工作,经过几个大小会议的调整部署使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忙过一阵子后,他觉得自己已应该挤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这天,他到蓝铺乡检查工作,紧邻乡政府机关的是乡粮站,粮站门前排着长长的售粮队伍,有狗头车、板车、挑担、手扶车;有蛇皮袋、麻袋、布袋,车车粮食,袋袋粮食;还汗流浃背焦急的农民,把整个公路占去了大半,刚好只能供一辆汽车擦过。张道然不得不停下自行车看个究竟,随行的财经区长、区委秘书、财贸干事、企管组长也都纷纷下车。幸好粮站的大栅门留有四分之一的进出口,他们推着车进院去,院落里更是挤满了售粮的群众,那水泥禾场上也晒满了大块小块的谷子。他们将自行车停在左边的屋檐下,便穿过售粮的人群,到仓库前的司磅、验质的屋棚里看个究竟。只见一中年农民恳求地说:“蔡组长,我这谷子在家已晒了几个太阳,放在嘴里咬得嘣嘣响,怎么还会水份过重呢?”那农民说着,便将谷粒放进嘴里咬给验质员看。被喊作蔡组长的验质员其实不是粮组的组长,是那个农民为巴结他而加上的官号,姓蔡的验质员根本没有闲暇顾及他的申辩,接着大声喊:“23号,23号。”一年青小伙子忙答应着,挤上前来,边挤边打招呼说:“让开点,让开点。”小伙子脸上渗透着泛光的汗,将满满的一板车谷子拉进收购大棚,验质员接过他递给的排队的号子,然后用铁纤筒插进口袋取样,每袋取出的样谷都放在长方的白瓷盘里。那中年农民听到人群中有人喊那中高个子干部模样的人叫“张书记”,便抓了把自家的谷子忙挤过去,也热情又急切地喊“张书记”,并向张道然申述自己这么好的谷子为什么不收。
张道然望了望中年农民(447)的劲头,从他手中拿起几粒谷子,并一粒一粒的咬过后,便说:“你等会。”张道然把刚才喊他“张书记”的粮组刘组长邀到一旁,请他甄别谷子的干湿程度,然后再作处理。刘组长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撑起眼皮思索着。张道然便问:“几时出现这么多售粮的?”刘组长见有话答了,忙说:“从昨天起就是这样,这是往年从未有过的情况,这么集中,农民都这几天来了,叫我们毫无思想准备,措手不及,真有些招架不住了,昨天还有要来蛮的,要打我们的验质员。所以,今天我们想了个办法,先领售粮顺序号,按号排队,现在已经发到二百多号了,只准备发到三百号,否则号子发多了,今天日夜一个通宵不睡觉也收不了。通过发号子,再按号的顺序收,以免得收购员开后门插队,引起矛盾,您看这比昨天的秩序就好多了。” 张道然接着便说:“你看刚才的这位农户的谷子能收吗?”刘组长便直言不讳地说:“按说也能收,在过去搞集体的时候,公社一声令下,限期交公粮,就是比这水份重的十六七点都收了,收了,我们再请工翻晒,不然进了仓库会发霉出问题,再说那时的产量低,公粮的任务重,有的队连口粮都没有留够,就交了公粮。现在各家各户种田收了是自己,产量上去了,前天我还看到《湖北日报》上登了一户卖万斤粮的杨小运,过去一个队都难售万斤粮。”刘组长也不觉得当着区委书记面把话说长了点、扯偏了点,还要往下说时,张道然拦住他的话,说:“这事由你去处理,我就说一句话,你们既要认真的执行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又不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就是新形势下,给你们提出的新要求。”其他的领导干部们一起走了过来,张道然对财经区长说:“区里要对粮食收购的情况进行一下检查,对突出的问题要着手及时解决。”
一时间,售粮的农民知道区委书记已来到了收粮现场,就想请书记帮助解决卖粮难的问题,一下子把张道然团团给围住了。刘组长忙大声地喊:“大家静一静,听张书记给我们讲话。” 张道然望着大家,非常欣慰地说:“我今天是偶然碰到这样的场景的,这说明党的政策得到落实,我们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了,种田的水平提高了,产量增多了。报上登了有户卖万斤粮的典型,我们区还没有,我们丰收了不要忘国家,心中应有更大的目标。大家眼下心里很着急,担心下雨,还担心家里没地方堆,不就八百斤几千斤,你们放心,粮站一定会按政策收购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过质量不达到标准的,就不要为难粮站的同志了。当然,粮站不能因为售粮的人多了,而拒收甚至压级压价,这些都是不允许的。我刚才进门时,还看到粮站里备有茶水缸,应该象这样,部门应该做好为农服务的工作,我刚才还跟唐区长讲了,要尽快解决售粮难的问题,仓库装满了,就打外堆,当然收购资金我们会向县里争取及时解决的,请大家放心,按秩序进行。” 张道然的话使售粮的农民雀跃了,说明他的一番话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唐副区长接着说:“粮组的同志已经想了个办法,仓库不够打露堆,要多打几个,保证日夜不停秤,再就是及时调运。但是质量有问题的粮食,是一颗都不能收的,一粒老鼠可以坏一锅粥么。”售粮农民听了区领导的话自然散开,张道然一行便往蓝铺乡政府赶去。
二十四
历史问题恰澄清 惟惆遗憾撒人寰
从来不因家里的事而打扰丈夫的冉腊娥,不得不破例到村小卖铺请人挂通了老江河区委办的电话。正在开会安排季秋计划生育工作的张道然觉得有点突然,因他的眼皮跳了好一会,他只得打住讲话,下楼到办公室去接电话。冉腊娥在电话里哽咽而恳求地说:“奶奶已卧床快一个月了,都是我一把屡一把尿地服待着,这两天情形越来越坏,时儿还说起了糊话,总念叨着斯贾爷爷要接她一起过日子,再就是总念叨你,你工作还忙些,也得挤点空时间来家看看奶奶,不然的话,我把话说绝了,否则你就见不到她老人家了。”她说完已泣不成声了。张道然嗯了声,便放下了电话,他在回会议室的咫尺间,想起在记忆里没有母爱靠奶奶含辛茹苦抚养的情形,懂事后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出生难产,让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他的童年,是奶奶关心自己的冷暖,是奶奶潜移默化的教自己如何做人,奶奶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觉得自己的确应该去看望奶奶,不然自己将悔恨自己一生,况且这也是她老人离开人世前的一点小小的要求,不回去他真是觉得天理良心不容。然而,一回到会议室,与会人员谈到行政区划调整从农场划过来的永红、三红两个村的计划生育对象不少,纷纷要求区委组织统一行动,采取打整仗的办法进行。会上,面对双双期待他的目光,他又把冉腊娥的电话放到了脑后,他只好毅然决定带着区里的骨干人员亲征,决心把这两个难度最大的村攻下来,扫除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拦路虎。因为农村工作都得是烧电焊打处火耽误不得的,所以他只好以工作为重,想等两个村的工作开了头,再让区里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去牵头,自己就可回家了。谁知一进驻村里,工作难度比会议反映的还大,计划生育是国策,一票否决权,责任心和事业感使他不得脱岗回家去看奶奶。
区委计划生育工作队先在永红村做了三天过细的思想工作,将计生对象的底细都了如指掌,是刮宫引产,是上环节扎都定了具体方案,并决定今天用拖拉机将对象集体接到卫生院进行手术。张道然又准备动身去村里督阵,小吕接到找张书记家里的电话,赶到门口截住张书记,喘着气说:“张书记,县委组织部的电话找您。”县委组织部是管干部的,在基层干部的心目中,比县直的其它办委更神圣。张道然回转到办公室,接过电话。电话是县委组织部青干科马科长打来的,马科长欣喜地说:“昨天您下乡了,所以我今天不等上班就给您打电话,告诉您一个好消息,经过半年多和纪委一起调查落实,县纪委已正式行文,对土地革命时期全县以‘改组派’罪名被错杀的人员进行平反,其中重新落实平反者的一百二十八人中,就有您的祖父张斯贾。” 张道然为了祖父的“叛徒”一事,总背着历史的黑锅,要不是他工作出色,有这样的历史问题断然是得不到组织的重用的。他曾经找有关部门核实过但没有结果。因而,对个人的前途他并不抱什么奢望,能当任上十万人的区委书记,已经是组织上的宽容和恩赐了。马科长说了一通,见电话里没有回音,就说:“喂,张书记,我说的话您听到没有,嗳,光顾着高兴去了。” 张道然最后说:“好,好。”便放下了话筒。
错杀“改组派”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一九三二年的五月,是原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在肃反运动中搞了扩大化,将革命同志以“改组派”罪名被错杀。在大县这块根据地上就有一千三百六十八人,他们以满腔的热忱投身革命,出生入死求解放,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屠刀和枪口下,却被同队的、身边的同志悄悄地用麻袋装了,人不知鬼不觉的掩埋了。年仅三十四岁的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央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柳直荀同志,被诬陷为红三军的“国民党改组派书记”,在周老嘴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被害。毛泽东同志还挥豪写下了《念奴娇•蝶念花•答李淑一》,用宏伟的诗篇颂扬了杨开慧与柳直烈士。张斯贾,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大县的张家湾村,新婚不久就参加了湘鄂西赤色警卫队,一去杳无音讯,被害于木舟王房墩,年仅十八岁,一同殉难的有一百零八人。
今天是张道然亲自决定计生对象手术的日子,他接了马科长打来的电话后恨不得立刻回到奶奶身边,亲口将这一喜讯告诉她老人家,让她死也瞑目。然而,他又觉得两个村的计生工作在急,自己必须身先士卒,不能让工作逊色而丢了祖宗的脸。是爷爷被平反的喜讯使他的工作责任感更强了,信心更足了。此时,他更清楚地知道如果计生对象的手术工作得不到落实,计生对象不能顺利送到镇卫生院的手术台上,而且稍有疏忽不能保证手术成功,那么前几天做的工作将是前功尽弃,而且对后段工作,对全区的损失和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他这个区委书记的工作能力和威性将受到影响,甚至今后的其他工作也不好开展。张道然想着这些,权衡了利弊,还是决定按计定方针,等计生对象手术成功后,明天赶老早回家。他不相信奶奶就今天一天都不能等了,心想奶奶不见他的面是不会闭眼离去的。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再不需要小队长象家长式的喊工了,农村的行政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除了防汛抢险和催缴公粮水费,再难的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老百姓拼了老命也要养子传宗接代。三红村总共有二十四个对象,两辆东二零拖拉机在村口停了两个多小时,对象们好不容易才陆续地被催出家门,但谁也不肯第一个上车,但都不敢硬抗,就说:“保证不拖后腿,大家都上车了,我就上车。” 张道然在村部里坐镇指挥,村部也不象过去气派了,墙上的石灰有些脱落,破旧的纸巾飘摆着,他更担心有人采取强制手段会逼出意外事情,当然御门、戳瓦、牵猪的手段对个别钉子户也得使用。不一会,区里打来电话,张道然要小吕去接。电话是区机关的门卫打来的,大家都喊他小吴,是三等残废军人,腿子跛了一只,拄着根拐杖,是个老上访户,区里根据县里的要妥善解决好的意见,只好将其养起来看看门,平时区政府机关的人员下乡出差了,只有通讯员小吕和他小吴守着。今天小吕也同张书记下乡来,那就只有他一人了,当然食堂里还有一名炊事员。小吕接了电话,立刻变得神色紧张,匆忙跑来对张道然说:“张书记,是小吴打来的电话,说是您的老奶奶……”小吕忌讳说出“死”字,忙又改了口说:“老奶奶她去了……” 张道然似乎没有相信他的话,又似乎没有听明白,忙反问道:“吞吞吐吐的做什么,说清楚些。”小吕只好又说:“是她老人家去逝了,请您回去。” 张道然当着众人的面,竭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又问:“对象们都上车了没有?”分管计生工作的宣传委员尹国民赶过来说:“对象们的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这里有朱书记和我们就够了,张书记,您赶紧回去吧,要小吕陪您去,我们负责把这里的工作做完满,明天再去您家。”尹国民转向小吕说:“小吕,你去叫朱书记来村里。”正在做着过细工作,动员对象上车的区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朱正才听说了此事,忙赶到村部,望着端坐着的张道然,似乎比张道然还着急地说:“张书记,您赶紧回去吧,我们在这里,保证按您的要求把工作做好。”同时,尹国民又去打通了区砖瓦厂的电话,借了吉普车来送张道然回家奔丧。砖瓦厂产销两旺,是全县乡镇企业中的明星企业,全区就只有他们有辆小车,供销社有辆双排座的货车,再就是拖拉机站里的几台不中用的拖拉机由个人承包着。区里领导有急事就调借这独宝贝吉普车了。张道然最后说:“今晚,你们就不必在村里住夜了。”等到吉普车来接他时,满载计生对象的拖拉机已向区卫生院开去了。
已经卧床一个多月,一星期未进一颗米,靠冉腊娥喂点红糖水维持生命的董桂英,终于咧嘴睁眼艰难地叹出了最后一口气离开了人世,享年近七十岁。冉腊娥顿时哭得死去活来,张母是最能理解她的知心人,她象失去了依靠,乡邻们听到哭闹声,都纷纷来到她家,给予劝慰说:“别哭了,哭坏了身子,董奶奶的后事靠谁来操办,再说你已经尽到孝了,这么多天你喂吃换洗,屎儿尿儿的,换了第二个人都做不到。其实老人走了,也是享福去了,她老人家七十岁多了吧,比我家奶奶走时还大五岁,我奶奶那时已被病拖魔不得了,硬是要寻短路,别哭了,董奶奶也真享福,福寿全归了。”村里凡有婚丧嫁娶等事,都把那个张斯忠请出来做支宾先生。有人又劝说:“腊娥,别只顾哭了,董奶奶的寿衣做了没有,还有倒头纸要马上烧。”冉腊娥这才止住哭,从自己的房间里拿出前天为董奶奶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又有人说:“得去把忠爷接来支派事,老了人还得看个时辰,图个吉利,图后人的发旺。我家的小叔子,就因婆婆过世时,时辰不对犯了重丧,才三岁的小叔子却突然在婆婆送葬后就暴死了,我嫁到张家后,听说了此事,所以记得很牢,就怕哪家老了人不讲究礼节,不过这不是迷信,一定是有科学道理的。”有人接过她的话说:“还不是迷信,要是在毛主席的年代,早把你捆起来批斗了。”她还说:“早点把个信给张书记。”
大家正在议论着,张凤国已经请来了张斯忠。张凤国也不管什么礼节不礼节,迷信不迷信的,只知道老母登仙,怎么安排好后事,又因道然不在家,发丧的日子心中没有主张,只好先请了支宾先生帮着理事。冉腊娥也把积攒的三百元钱拿出来交给娘家的一个堂弟支撑开销。众位帮忙的亲友乡邻在张斯忠的安排指导下开始了有序的忙活。几个汉子将张母遗体出榻停放在堂屋的靠右壁,并且死者的头朝大门,头前放着小方桌,桌上有遗像和香钵,点上香千烟袅,桌前地上放着个破铁锅内是烧的倒头纸钱,九斤四两的倒头纸一大捆就烧成了一小锅灰。据说这倒头纸是烧给死人去那个世界花用的冥币。冉腊娥亲自给张母前三后四的抹了汗,又给换上了寿衣。堂屋的正堂上贴着张斯忠书写的一张白纸大的“奠”字,大门两边是幅他自作自书的白对联,上联是:噩耗惊传哀歌恸乡里,下联是:遗容长存美德示人间。
一幕哀丧吊唁的场景和氛围笼罩着张家。下午二时许,张道然乘着小吉普车赶回家,见家里内外一派沉痛的悲伤气氛,不禁一股辛酸涌到喉咙口,他眨了眨眼睛没有让泪水显出。在众目睽睽中,一妇人递给他一条白孝巾,并说:“当书记还不是要戴孝的,把它系在腰里吧。”他听从着让她帮着系上。冉腊娥见丈夫风尘回家,想到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关爱,当即更凄切的哭泣起来。张道然见冉腊娥伏在董奶奶的遗体旁,头顶着白布孝巾,哭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的,还有董桂英娘家的远房亲戚的几个婆子也揍着悲哀嚎哭着,他禁不住眼眶溢满了泪水。他去接开盖在张母脸上的旧书,只见奶奶的脸像只有悬骨,与生前判若两人。他详端了一会,似乎又找到了过去的感觉,重新看到那丰满慈祥的笑脸。冉腊娥的娘家堂弟冉金城和支宾先生张斯忠一起过来,向张道然分别简述了后事处理情况和安排。张道然听后,没有提出什么看法,就说:“把你们操心了。”然后,他把冉腊娥叫到一旁,将自己回家时在区管理室借支的五百元钱递给她作开头费。
下午四时许,柳莹带了几名男女同学,坐着上海牌老式小轿车来到张家,车尾厢里还带了二个花圈。张道然一幅苦丧的脸和他们打过招呼,冉金城忙安排他们在大门前的方桌旁坐下,又叫人泡茶,递烟,还特地找出几个花玻璃杯子招待城里来的贵客。接着,区机关借了供销社的小货车载来了一车吊丧的人,还带来了四个大花圈和几架鞭炮。一阵噼啪的鞭炮声过后,烟雾渐渐散去,烟药味留在了人们的嗅觉里。柳莹今天没有打扮那么娇艳,也许是今天的场景不合适,也许是她毕竟年近三十不能和十七八的女孩比艳丽了。当然,她天生的丽质和俏佻在这乡野还是花朵独放,招来不少目光。她小声地对几位同学说:“我们太来慌了,连鞭炮也没有买。”她见大门前的左边是张接待来宾席,等刚才来的一批人登记了礼单后,便和同学们商量送礼之事。有同学说:“道然真是的,都当区委书记了,家里却穷酸死了。”也有同学说:“我们破例,每人送五十吧。”大家心里明白,人情往来最多才二十元,过去他们结婚时,朋友同事们三五个一约,送开水瓶,裕巾什么的。这提议五十元的同学并不是讨好区委书记同学,而是看张道然太马列了,以礼重来表示心情罢了。最后,他们每人给了五张大团结,由柳莹到礼宾席去登记。
前来吊丧的单位和人们不肯在这里吃饭,张道然似乎也觉察到家里条件有限,太寒酸了,不便挽留,只好一一送别。当他送别柳莹时,却意外地发现柳莹的长辫子没有了,留着短发,还烫着时新的卷发,更显得她城里人的漂亮。她避过别人的耳朵,小声对他说:“节哀,保重身体,别忘了老同学,我不会错爱你的。” 张道然没有说什么,目送着他们离去,心想她个柳莹这时候怎么说出这种话,耳边却久久地回想着她那甜美的声音。他还清楚地记得,柳莹是在那天夜晚遭他拒绝后,有一年多没有再找过他了,而他是不会主动反去找她的,但他的心目中无时无刻地不存在着她那难忘含情默默的笑脸。
夜幕盖下来的时候,从街上租来的气灯被点得雪亮。这时,又请来了三个打丧鼓的老汉。张道然见了,怒气冲天地大吼道:“谁叫你们来的,谁叫你们来搞这一套的。”打丧鼓是历史传下来的农村办丧事的习俗,被文件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革掉了的,近年来又死灰复燃,身为区委书记的张道然怎么能容忍这种迷信复古在自家重演呢,那影响该有多坏!丧鼓是支宾先生安排请来的,张斯忠见张道然不赞成而且发了脾气,便在一旁尴尬不敢出头露面,只好向冉腊娥使了眼色,冉金城便上前去劝走了打丧鼓的。过了好一会,张斯忠还是不甘心,因为他支的宾没有哪个东家不言听计从的,再说老母登仙是白喜事,没有唱丧鼓的多冷清多丧气,本该热闹也热闹不起来,他揍到张道然旁边,因为是他的祖辈,便不轻不重地说:“哎,董奶奶辛劳了一生,最后一次应该是热闹的,其实,早就有人家打丧鼓了。”张道然知道他的心情,便笑了一下说:“忠爷,您安排得不错,我不准也不错,董奶奶九泉之下会理解我的,还是我说的一个宗旨,要移风易俗,还是殡葬不能土葬。”张斯忠不敢和他辩论,便说:“都是按你的意示办的。”张道然办完祖母的丧事,安排了家事,在家住了一天,便回区机关上班了。
二十五
设区建乡分政社 种田自主夺丰收
火红的余辉渐渐地退去,庄稼人或扛着锄头或挑着蔬菜或牵着耕牛陆续归家。张道然踏着辆锃亮的20型凤凰牌自行车,身着褪色的灰夹衣和黄军裤,还有一双解放鞋。尽管没有了烈日,他还是戴着斗笠,一路顺行。因为他工作繁多,所以将包点的队换到了地处公路边又离公社只有五六里路远的肖嘴大队。他坐在自行车习惯地转动着双脚,大脑却在思索着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来年规划。这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口号是上面提出来的,他就担心今年虽没有溃口,但也是个暗灾年,上面没有救济不说,还要一年恢复,谈何容易!就说明年的春耕投入全公社不得少于五百万,老百姓七拼八凑看能不能筹百把万,农业贷款按常规也才二百万元,还有缺口二百元,没有春上的投入哪有金秋的收获!自行车的轮子已经驶进了公社机关的大门,同时也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刚刚将自行车停在房门前去打开房门,公社统计干事王述翔拿着农业统计年报汇总的草表来到他跟前,恭敬地说:“张书记,您回来了。” 张道然望了他一下,他接着说:“年报汇总出来了,请您审查签个字。” 张道然说:“你放到桌上。”同时取下斗笠,拿下车龙头的提袋。王述翔等张道然进房后才进去,将年报汇总表放在靠窗边的办公桌上,又对张道然说:“县统计局要求十号报到县里,明天就是十号了。” 张道然又用眼光望了他一下,便去洗脸架上洗手脸,这水是小吕每天都要预先准备好的。他边洗边想,时间怎么这么急,上报年报表不说开个党委会同意,再简单也得和管委会的主任杨振新通个气,他没有半个字的责斥王述翔,王述翔悄然离去了。
这时通讯员小吕将饭菜端进房里,放在圆桌了。张道然洗了手脸便坐到办公桌旁去看报表。小吕给他倒掉洗手脸的水,他从前页的人口、户数、耕地等基本情况,看到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看了今年和上年的对比,总的还算满意,接着一直看到年终分配,总收入、农林牧副渔的收入,还有纯收入,人均收入,公益金,公积金,什么超支户。张道然忙蹙起了眉头,现在部分田到户好几年了,还有谁来收益分配呢?这还是集体时的年报表,与实际情况根本不相符么。他再一细看,越看越觉得有问题。粮食总产有三千多万公斤,比上年还增长6%,年人均纯收入达六百五十九元,也比上年增长7%。他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越想越觉得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越来越大。他觉得这样的数字报上去当然脸上有光,不仅战胜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而且农业生产还获得了如此好的收成,但是明年的春耕怎么开头,既然有这么好的形势,怎么好向县里要求解决资金问题。再说八零年溃口已经看到了实惠,又有香港的台湾的同胞捐赠钱物。既然有这么好的形势,怎么还好向县里要求解决资金问题,再说八O年溃口已经看到实惠,要是七十年代前我们国家再穷是决不要别国援助的。八O的水灾给外洲群众带来了实惠,香港的、台湾的同胞捐赠钱物,还有新西兰、美国和联合国等的捐赠物,老百姓不仅分了钱,还分了大米和布匹,还都是洋的。他觉得不能凭数字好看,不能撑着空肚皮称好汉,再说这个数字拿到党委会上也说不过去,他决定去找王述翔问个明白。
一会,小吕又拿了电话记录簿的通知给张道然看,并说:“张书记,您还没有吃饭,饭菜都凉了,要不,我端去给您热了再端来。” 张道然却说:“你给我把王述翔找来。”然后便拿过通知来看,是县政府办公室通知召开全县的财经工作会,要通知管财经的主任和财办主任参加,内容是财经结帐和明年开年的财贸大会的筹备。张道然放下电话簿,这才坐到圆桌旁拿起碗筷,此时才真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他放下筷子,拿起瓢羹舀了精肉鸡蛋汤喝了两口,然后再拿起筷子扒饭挟菜。食堂的管师傅是知道张道然的味口的,吃得不多,也不需要大荤腥,有点汤水就可以了,还很喜欢吃油炸的花生米,和着花生仁外的红包皮吃。张道然才吃了半碗饭,王述翔就到了,他见张书记还在吃饭,便说:“我等会再来,张书记。”张道然嚼着饭菜说:“你坐,我仅问你的数字是怎么统计起来的。”
王述翔坐在一旁的柳条小椅上,无不感慨地说:“唉,张书记,年报数字多亏了下面管理区的经管会计。现在的数字是越来越不好统计,千家万户,小队的会计也不会那么负责任,不然,怎么到今天才汇总起来,我的电话都不知道打了多少遍,才把表催来。昨晚,我还熬了个通宵,今天又赶了一天,下面报的数字有的牛头不对马嘴,横竖都不对头,” 张道然喝了两口汤,拦住他的话说:“我是说你这千家万户的数字,汇总到你手里,准确性有多大?”王述翔一下被问得脸刷地红了,不敢正眼对张道然,连连解释说:“我们公社是省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点,根据我上次以十五户农户到田块的抽样调查的推算,这次汇总的产量数字是基本准确的,误差在0.1%以内,这是现在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很科学的。” 张道然放下碗筷便说:“你去吧,年报等我看后再说。”
连夜,张道然召开了在家的党委成员会,将年报的几个主要数字提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听倒没有听出什么问题,但与今年的实际情况一比较,心里总有些疙瘩,而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位副书记见会议冷了场,最后说:“我上次看了胡耀邦总书记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耕地汇总上报的只有十六七亿亩,而我心里是有定数的。’副书记“哎”叹了声接着说:“统计,统计,八九个估计么!” 张道然听了他的发言,忙严肃起来说:“话不能这么说,统计数字是国民经济状况综合反映,是国家制订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小而言之,我们上报的数字不准确,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看我们还是不急于上报,迟两天都不要紧的。吴书记,你负责用两天的时间,组织经管会计下乡集中核实一二个小队的数字,硬是要落实到户,要有农户签字才算数。”经张道然这么一强调,又有人发言了:“您只强调了准确,而统计规划上还有及时的问题呢!” 张道然望着发言的人,狠狠地说:“没有准确,哪来及时,一个不真实的数字,再及时也是没有用的,纲举才能目张么,就按我说的去办,散会!”王述翔只得按党委会的意见,进行重新进行数字核实。第二天下午县统计局打来电话,直接找张道然反映外洲公社年报迟报的问题,张道然回答说:“小王已经把数字汇总起来了,我看了后又安排他到农户中去核实去了。”对方说:“张书记啊!您外洲的报表一直都是报的很及时的,请您支持一下,不能因为一个公社迟报而影响全县的汇总,也不能因为我们大县而影响了全国的汇总。” 张道然还是耐烦地说:“嗯,何局长,我明白,就这么说!”随后,他放下了电话机。
一九八四年的初春,大县县委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抢在春耕大忙前,风风火火地将全县原有的公社进行了设区建乡工作,建成了十二个区,六个镇,六十九个乡,并且将生产大队和小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使人们刚顺口的“大队小队”称谓顺乎了历史的“乡村”称谓。这实际上是自大包干后,中国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就已经不复存在,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不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由生产队向生产大队,再向公社逐级过渡的关系。机构的变化为人事变动提供了机遇。此前,县委就新区的党政一把手人选通知相关人员上县,分别单独谈话,对原公社党政一把手中不再任用的也分别单独谈话。在县委组织部的小会议室里,张道然和其他几位待命的书记样,等待着部长的招见。不一会,周国庆笑微微地出了部长办公室,有人问他:“周书记,看您乐融融的,一定满意了。”周国庆笑着说:“不笑还哭,服从组织安排。”那人又问:“听说还是县财办主任的位置,祝贺你如愿以偿了。” 张道然听他们刚开始对话,就被叫进了部长办公室,部长说:“道然同志,外洲和老江河合并为老江河区,县委将这幅大区的担子交给你,你有什么想法?”他心中早有了这个底数,便平静地说:“没有什么说的,尽力工作。”他说完便告辞部长出来,周国庆还在和他们谈笑,见他出来,便对他说:“留在新区继续革命,是好事,要不了两年一定会比我的位置落得更好。”周国庆又转向大家热情地说:“我虽说先进了城,往后财办的工作还得靠各位的支持,今天请大家不要客气,上我家小酌一番。”如果按常规,党委书记安排到科局算是进城享乐了,而进到大办级就还很有可能向县领导的岗位荣升,县财办在大办中,除了县委办、县政府办,可算得上排在前列的大办了。然而,张道然已过了而立之年,任党委书记可是呱呱叫的,这次不仅没有进大办,也没有进城到科局。周国庆大他两岁,能进财办是最幸运的,是好多人可望不可及的位子,也可能是他出于为了消除同行对自己的忌妒的心理,便于今后仕途光明,特地安排了这次宴请。
既然大局已定,张道然便静下心来部署安排新区的工作,经过几个大小会议的调整部署使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忙过一阵子后,他觉得自己已应该挤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这天,他到蓝铺乡检查工作,紧邻乡政府机关的是乡粮站,粮站门前排着长长的售粮队伍,有狗头车、板车、挑担、手扶车;有蛇皮袋、麻袋、布袋,车车粮食,袋袋粮食;还汗流浃背焦急的农民,把整个公路占去了大半,刚好只能供一辆汽车擦过。张道然不得不停下自行车看个究竟,随行的财经区长、区委秘书、财贸干事、企管组长也都纷纷下车。幸好粮站的大栅门留有四分之一的进出口,他们推着车进院去,院落里更是挤满了售粮的群众,那水泥禾场上也晒满了大块小块的谷子。他们将自行车停在左边的屋檐下,便穿过售粮的人群,到仓库前的司磅、验质的屋棚里看个究竟。只见一中年农民恳求地说:“蔡组长,我这谷子在家已晒了几个太阳,放在嘴里咬得嘣嘣响,怎么还会水份过重呢?”那农民说着,便将谷粒放进嘴里咬给验质员看。被喊作蔡组长的验质员其实不是粮组的组长,是那个农民为巴结他而加上的官号,姓蔡的验质员根本没有闲暇顾及他的申辩,接着大声喊:“23号,23号。”一年青小伙子忙答应着,挤上前来,边挤边打招呼说:“让开点,让开点。”小伙子脸上渗透着泛光的汗,将满满的一板车谷子拉进收购大棚,验质员接过他递给的排队的号子,然后用铁纤筒插进口袋取样,每袋取出的样谷都放在长方的白瓷盘里。那中年农民听到人群中有人喊那中高个子干部模样的人叫“张书记”,便抓了把自家的谷子忙挤过去,也热情又急切地喊“张书记”,并向张道然申述自己这么好的谷子为什么不收。
张道然望了望中年农民(447)的劲头,从他手中拿起几粒谷子,并一粒一粒的咬过后,便说:“你等会。”张道然把刚才喊他“张书记”的粮组刘组长邀到一旁,请他甄别谷子的干湿程度,然后再作处理。刘组长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撑起眼皮思索着。张道然便问:“几时出现这么多售粮的?”刘组长见有话答了,忙说:“从昨天起就是这样,这是往年从未有过的情况,这么集中,农民都这几天来了,叫我们毫无思想准备,措手不及,真有些招架不住了,昨天还有要来蛮的,要打我们的验质员。所以,今天我们想了个办法,先领售粮顺序号,按号排队,现在已经发到二百多号了,只准备发到三百号,否则号子发多了,今天日夜一个通宵不睡觉也收不了。通过发号子,再按号的顺序收,以免得收购员开后门插队,引起矛盾,您看这比昨天的秩序就好多了。” 张道然接着便说:“你看刚才的这位农户的谷子能收吗?”刘组长便直言不讳地说:“按说也能收,在过去搞集体的时候,公社一声令下,限期交公粮,就是比这水份重的十六七点都收了,收了,我们再请工翻晒,不然进了仓库会发霉出问题,再说那时的产量低,公粮的任务重,有的队连口粮都没有留够,就交了公粮。现在各家各户种田收了是自己,产量上去了,前天我还看到《湖北日报》上登了一户卖万斤粮的杨小运,过去一个队都难售万斤粮。”刘组长也不觉得当着区委书记面把话说长了点、扯偏了点,还要往下说时,张道然拦住他的话,说:“这事由你去处理,我就说一句话,你们既要认真的执行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又不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就是新形势下,给你们提出的新要求。”其他的领导干部们一起走了过来,张道然对财经区长说:“区里要对粮食收购的情况进行一下检查,对突出的问题要着手及时解决。”
一时间,售粮的农民知道区委书记已来到了收粮现场,就想请书记帮助解决卖粮难的问题,一下子把张道然团团给围住了。刘组长忙大声地喊:“大家静一静,听张书记给我们讲话。” 张道然望着大家,非常欣慰地说:“我今天是偶然碰到这样的场景的,这说明党的政策得到落实,我们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了,种田的水平提高了,产量增多了。报上登了有户卖万斤粮的典型,我们区还没有,我们丰收了不要忘国家,心中应有更大的目标。大家眼下心里很着急,担心下雨,还担心家里没地方堆,不就八百斤几千斤,你们放心,粮站一定会按政策收购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过质量不达到标准的,就不要为难粮站的同志了。当然,粮站不能因为售粮的人多了,而拒收甚至压级压价,这些都是不允许的。我刚才进门时,还看到粮站里备有茶水缸,应该象这样,部门应该做好为农服务的工作,我刚才还跟唐区长讲了,要尽快解决售粮难的问题,仓库装满了,就打外堆,当然收购资金我们会向县里争取及时解决的,请大家放心,按秩序进行。” 张道然的话使售粮的农民雀跃了,说明他的一番话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唐副区长接着说:“粮组的同志已经想了个办法,仓库不够打露堆,要多打几个,保证日夜不停秤,再就是及时调运。但是质量有问题的粮食,是一颗都不能收的,一粒老鼠可以坏一锅粥么。”售粮农民听了区领导的话自然散开,张道然一行便往蓝铺乡政府赶去。
二十四
历史问题恰澄清 惟惆遗憾撒人寰
从来不因家里的事而打扰丈夫的冉腊娥,不得不破例到村小卖铺请人挂通了老江河区委办的电话。正在开会安排季秋计划生育工作的张道然觉得有点突然,因他的眼皮跳了好一会,他只得打住讲话,下楼到办公室去接电话。冉腊娥在电话里哽咽而恳求地说:“奶奶已卧床快一个月了,都是我一把屡一把尿地服待着,这两天情形越来越坏,时儿还说起了糊话,总念叨着斯贾爷爷要接她一起过日子,再就是总念叨你,你工作还忙些,也得挤点空时间来家看看奶奶,不然的话,我把话说绝了,否则你就见不到她老人家了。”她说完已泣不成声了。张道然嗯了声,便放下了电话,他在回会议室的咫尺间,想起在记忆里没有母爱靠奶奶含辛茹苦抚养的情形,懂事后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出生难产,让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他的童年,是奶奶关心自己的冷暖,是奶奶潜移默化的教自己如何做人,奶奶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觉得自己的确应该去看望奶奶,不然自己将悔恨自己一生,况且这也是她老人离开人世前的一点小小的要求,不回去他真是觉得天理良心不容。然而,一回到会议室,与会人员谈到行政区划调整从农场划过来的永红、三红两个村的计划生育对象不少,纷纷要求区委组织统一行动,采取打整仗的办法进行。会上,面对双双期待他的目光,他又把冉腊娥的电话放到了脑后,他只好毅然决定带着区里的骨干人员亲征,决心把这两个难度最大的村攻下来,扫除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拦路虎。因为农村工作都得是烧电焊打处火耽误不得的,所以他只好以工作为重,想等两个村的工作开了头,再让区里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去牵头,自己就可回家了。谁知一进驻村里,工作难度比会议反映的还大,计划生育是国策,一票否决权,责任心和事业感使他不得脱岗回家去看奶奶。
区委计划生育工作队先在永红村做了三天过细的思想工作,将计生对象的底细都了如指掌,是刮宫引产,是上环节扎都定了具体方案,并决定今天用拖拉机将对象集体接到卫生院进行手术。张道然又准备动身去村里督阵,小吕接到找张书记家里的电话,赶到门口截住张书记,喘着气说:“张书记,县委组织部的电话找您。”县委组织部是管干部的,在基层干部的心目中,比县直的其它办委更神圣。张道然回转到办公室,接过电话。电话是县委组织部青干科马科长打来的,马科长欣喜地说:“昨天您下乡了,所以我今天不等上班就给您打电话,告诉您一个好消息,经过半年多和纪委一起调查落实,县纪委已正式行文,对土地革命时期全县以‘改组派’罪名被错杀的人员进行平反,其中重新落实平反者的一百二十八人中,就有您的祖父张斯贾。” 张道然为了祖父的“叛徒”一事,总背着历史的黑锅,要不是他工作出色,有这样的历史问题断然是得不到组织的重用的。他曾经找有关部门核实过但没有结果。因而,对个人的前途他并不抱什么奢望,能当任上十万人的区委书记,已经是组织上的宽容和恩赐了。马科长说了一通,见电话里没有回音,就说:“喂,张书记,我说的话您听到没有,嗳,光顾着高兴去了。” 张道然最后说:“好,好。”便放下了话筒。
错杀“改组派”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一九三二年的五月,是原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在肃反运动中搞了扩大化,将革命同志以“改组派”罪名被错杀。在大县这块根据地上就有一千三百六十八人,他们以满腔的热忱投身革命,出生入死求解放,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屠刀和枪口下,却被同队的、身边的同志悄悄地用麻袋装了,人不知鬼不觉的掩埋了。年仅三十四岁的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央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柳直荀同志,被诬陷为红三军的“国民党改组派书记”,在周老嘴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被害。毛泽东同志还挥豪写下了《念奴娇•蝶念花•答李淑一》,用宏伟的诗篇颂扬了杨开慧与柳直烈士。张斯贾,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大县的张家湾村,新婚不久就参加了湘鄂西赤色警卫队,一去杳无音讯,被害于木舟王房墩,年仅十八岁,一同殉难的有一百零八人。
今天是张道然亲自决定计生对象手术的日子,他接了马科长打来的电话后恨不得立刻回到奶奶身边,亲口将这一喜讯告诉她老人家,让她死也瞑目。然而,他又觉得两个村的计生工作在急,自己必须身先士卒,不能让工作逊色而丢了祖宗的脸。是爷爷被平反的喜讯使他的工作责任感更强了,信心更足了。此时,他更清楚地知道如果计生对象的手术工作得不到落实,计生对象不能顺利送到镇卫生院的手术台上,而且稍有疏忽不能保证手术成功,那么前几天做的工作将是前功尽弃,而且对后段工作,对全区的损失和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他这个区委书记的工作能力和威性将受到影响,甚至今后的其他工作也不好开展。张道然想着这些,权衡了利弊,还是决定按计定方针,等计生对象手术成功后,明天赶老早回家。他不相信奶奶就今天一天都不能等了,心想奶奶不见他的面是不会闭眼离去的。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再不需要小队长象家长式的喊工了,农村的行政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除了防汛抢险和催缴公粮水费,再难的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老百姓拼了老命也要养子传宗接代。三红村总共有二十四个对象,两辆东二零拖拉机在村口停了两个多小时,对象们好不容易才陆续地被催出家门,但谁也不肯第一个上车,但都不敢硬抗,就说:“保证不拖后腿,大家都上车了,我就上车。” 张道然在村部里坐镇指挥,村部也不象过去气派了,墙上的石灰有些脱落,破旧的纸巾飘摆着,他更担心有人采取强制手段会逼出意外事情,当然御门、戳瓦、牵猪的手段对个别钉子户也得使用。不一会,区里打来电话,张道然要小吕去接。电话是区机关的门卫打来的,大家都喊他小吴,是三等残废军人,腿子跛了一只,拄着根拐杖,是个老上访户,区里根据县里的要妥善解决好的意见,只好将其养起来看看门,平时区政府机关的人员下乡出差了,只有通讯员小吕和他小吴守着。今天小吕也同张书记下乡来,那就只有他一人了,当然食堂里还有一名炊事员。小吕接了电话,立刻变得神色紧张,匆忙跑来对张道然说:“张书记,是小吴打来的电话,说是您的老奶奶……”小吕忌讳说出“死”字,忙又改了口说:“老奶奶她去了……” 张道然似乎没有相信他的话,又似乎没有听明白,忙反问道:“吞吞吐吐的做什么,说清楚些。”小吕只好又说:“是她老人家去逝了,请您回去。” 张道然当着众人的面,竭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又问:“对象们都上车了没有?”分管计生工作的宣传委员尹国民赶过来说:“对象们的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这里有朱书记和我们就够了,张书记,您赶紧回去吧,要小吕陪您去,我们负责把这里的工作做完满,明天再去您家。”尹国民转向小吕说:“小吕,你去叫朱书记来村里。”正在做着过细工作,动员对象上车的区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朱正才听说了此事,忙赶到村部,望着端坐着的张道然,似乎比张道然还着急地说:“张书记,您赶紧回去吧,我们在这里,保证按您的要求把工作做好。”同时,尹国民又去打通了区砖瓦厂的电话,借了吉普车来送张道然回家奔丧。砖瓦厂产销两旺,是全县乡镇企业中的明星企业,全区就只有他们有辆小车,供销社有辆双排座的货车,再就是拖拉机站里的几台不中用的拖拉机由个人承包着。区里领导有急事就调借这独宝贝吉普车了。张道然最后说:“今晚,你们就不必在村里住夜了。”等到吉普车来接他时,满载计生对象的拖拉机已向区卫生院开去了。
已经卧床一个多月,一星期未进一颗米,靠冉腊娥喂点红糖水维持生命的董桂英,终于咧嘴睁眼艰难地叹出了最后一口气离开了人世,享年近七十岁。冉腊娥顿时哭得死去活来,张母是最能理解她的知心人,她象失去了依靠,乡邻们听到哭闹声,都纷纷来到她家,给予劝慰说:“别哭了,哭坏了身子,董奶奶的后事靠谁来操办,再说你已经尽到孝了,这么多天你喂吃换洗,屎儿尿儿的,换了第二个人都做不到。其实老人走了,也是享福去了,她老人家七十岁多了吧,比我家奶奶走时还大五岁,我奶奶那时已被病拖魔不得了,硬是要寻短路,别哭了,董奶奶也真享福,福寿全归了。”村里凡有婚丧嫁娶等事,都把那个张斯忠请出来做支宾先生。有人又劝说:“腊娥,别只顾哭了,董奶奶的寿衣做了没有,还有倒头纸要马上烧。”冉腊娥这才止住哭,从自己的房间里拿出前天为董奶奶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又有人说:“得去把忠爷接来支派事,老了人还得看个时辰,图个吉利,图后人的发旺。我家的小叔子,就因婆婆过世时,时辰不对犯了重丧,才三岁的小叔子却突然在婆婆送葬后就暴死了,我嫁到张家后,听说了此事,所以记得很牢,就怕哪家老了人不讲究礼节,不过这不是迷信,一定是有科学道理的。”有人接过她的话说:“还不是迷信,要是在毛主席的年代,早把你捆起来批斗了。”她还说:“早点把个信给张书记。”
大家正在议论着,张凤国已经请来了张斯忠。张凤国也不管什么礼节不礼节,迷信不迷信的,只知道老母登仙,怎么安排好后事,又因道然不在家,发丧的日子心中没有主张,只好先请了支宾先生帮着理事。冉腊娥也把积攒的三百元钱拿出来交给娘家的一个堂弟支撑开销。众位帮忙的亲友乡邻在张斯忠的安排指导下开始了有序的忙活。几个汉子将张母遗体出榻停放在堂屋的靠右壁,并且死者的头朝大门,头前放着小方桌,桌上有遗像和香钵,点上香千烟袅,桌前地上放着个破铁锅内是烧的倒头纸钱,九斤四两的倒头纸一大捆就烧成了一小锅灰。据说这倒头纸是烧给死人去那个世界花用的冥币。冉腊娥亲自给张母前三后四的抹了汗,又给换上了寿衣。堂屋的正堂上贴着张斯忠书写的一张白纸大的“奠”字,大门两边是幅他自作自书的白对联,上联是:噩耗惊传哀歌恸乡里,下联是:遗容长存美德示人间。
一幕哀丧吊唁的场景和氛围笼罩着张家。下午二时许,张道然乘着小吉普车赶回家,见家里内外一派沉痛的悲伤气氛,不禁一股辛酸涌到喉咙口,他眨了眨眼睛没有让泪水显出。在众目睽睽中,一妇人递给他一条白孝巾,并说:“当书记还不是要戴孝的,把它系在腰里吧。”他听从着让她帮着系上。冉腊娥见丈夫风尘回家,想到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关爱,当即更凄切的哭泣起来。张道然见冉腊娥伏在董奶奶的遗体旁,头顶着白布孝巾,哭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的,还有董桂英娘家的远房亲戚的几个婆子也揍着悲哀嚎哭着,他禁不住眼眶溢满了泪水。他去接开盖在张母脸上的旧书,只见奶奶的脸像只有悬骨,与生前判若两人。他详端了一会,似乎又找到了过去的感觉,重新看到那丰满慈祥的笑脸。冉腊娥的娘家堂弟冉金城和支宾先生张斯忠一起过来,向张道然分别简述了后事处理情况和安排。张道然听后,没有提出什么看法,就说:“把你们操心了。”然后,他把冉腊娥叫到一旁,将自己回家时在区管理室借支的五百元钱递给她作开头费。
下午四时许,柳莹带了几名男女同学,坐着上海牌老式小轿车来到张家,车尾厢里还带了二个花圈。张道然一幅苦丧的脸和他们打过招呼,冉金城忙安排他们在大门前的方桌旁坐下,又叫人泡茶,递烟,还特地找出几个花玻璃杯子招待城里来的贵客。接着,区机关借了供销社的小货车载来了一车吊丧的人,还带来了四个大花圈和几架鞭炮。一阵噼啪的鞭炮声过后,烟雾渐渐散去,烟药味留在了人们的嗅觉里。柳莹今天没有打扮那么娇艳,也许是今天的场景不合适,也许是她毕竟年近三十不能和十七八的女孩比艳丽了。当然,她天生的丽质和俏佻在这乡野还是花朵独放,招来不少目光。她小声地对几位同学说:“我们太来慌了,连鞭炮也没有买。”她见大门前的左边是张接待来宾席,等刚才来的一批人登记了礼单后,便和同学们商量送礼之事。有同学说:“道然真是的,都当区委书记了,家里却穷酸死了。”也有同学说:“我们破例,每人送五十吧。”大家心里明白,人情往来最多才二十元,过去他们结婚时,朋友同事们三五个一约,送开水瓶,裕巾什么的。这提议五十元的同学并不是讨好区委书记同学,而是看张道然太马列了,以礼重来表示心情罢了。最后,他们每人给了五张大团结,由柳莹到礼宾席去登记。
前来吊丧的单位和人们不肯在这里吃饭,张道然似乎也觉察到家里条件有限,太寒酸了,不便挽留,只好一一送别。当他送别柳莹时,却意外地发现柳莹的长辫子没有了,留着短发,还烫着时新的卷发,更显得她城里人的漂亮。她避过别人的耳朵,小声对他说:“节哀,保重身体,别忘了老同学,我不会错爱你的。” 张道然没有说什么,目送着他们离去,心想她个柳莹这时候怎么说出这种话,耳边却久久地回想着她那甜美的声音。他还清楚地记得,柳莹是在那天夜晚遭他拒绝后,有一年多没有再找过他了,而他是不会主动反去找她的,但他的心目中无时无刻地不存在着她那难忘含情默默的笑脸。
夜幕盖下来的时候,从街上租来的气灯被点得雪亮。这时,又请来了三个打丧鼓的老汉。张道然见了,怒气冲天地大吼道:“谁叫你们来的,谁叫你们来搞这一套的。”打丧鼓是历史传下来的农村办丧事的习俗,被文件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革掉了的,近年来又死灰复燃,身为区委书记的张道然怎么能容忍这种迷信复古在自家重演呢,那影响该有多坏!丧鼓是支宾先生安排请来的,张斯忠见张道然不赞成而且发了脾气,便在一旁尴尬不敢出头露面,只好向冉腊娥使了眼色,冉金城便上前去劝走了打丧鼓的。过了好一会,张斯忠还是不甘心,因为他支的宾没有哪个东家不言听计从的,再说老母登仙是白喜事,没有唱丧鼓的多冷清多丧气,本该热闹也热闹不起来,他揍到张道然旁边,因为是他的祖辈,便不轻不重地说:“哎,董奶奶辛劳了一生,最后一次应该是热闹的,其实,早就有人家打丧鼓了。”张道然知道他的心情,便笑了一下说:“忠爷,您安排得不错,我不准也不错,董奶奶九泉之下会理解我的,还是我说的一个宗旨,要移风易俗,还是殡葬不能土葬。”张斯忠不敢和他辩论,便说:“都是按你的意示办的。”张道然办完祖母的丧事,安排了家事,在家住了一天,便回区机关上班了。
二十五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