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24559
阅读:11282
发表:2011/11/24
11章 主旋律 小说
《生命的荣光》第4章
1
…
3
4
5
…
11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一九七四年曲静高中毕业。她已长成为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既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又实现了母亲对她的殷切希望。此时国家早已要求毕业生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锻炼,成为一代新型的农民,这个号召已经持续了八年,是毕业生的必经之路。曲静将同千万名知识青年一样用青春去装点大地,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等待着洗礼后的归属。她没有彷徨、疑惑和苦闷,也没有待上几年就离开那里的自我安慰,相反她像一名即将出征的女兵,早已有思想准备,安心在战场上,任凭风吹雨打,没有归期,只想着实现愿望的那一刻,为此甘愿艰难地等待。母亲的长期教育已造就出她坚毅的品格,在她到了明白家庭的社会关系会对自己的前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年龄,更加理解了母亲的用意,不仅以优异成绩去满怀希望,还以脱俗的韧性去面对苦难,不论苦难有多么漫长。
何佳和曲良同许多家长一起参加了子女上山下乡的欢送会,这种形式每年都会有组织地进行,皆在大力宣传和赞扬这场伟大的运动。何佳和其它家长一样对子女的远行深感不安,毕竟他们才十七八岁,从未出过远门,更没有干过农活,不知身体是否顶得住,生病也无法知道,但是她没有流露出来,她同女儿有长期的默契,只会安慰和鼓励。在看到其它家长正以担心和期待的眼神同子女难舍难分时,何佳仍然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但始终保持对女儿的微笑。
校园里的欢送会在有关人员发言和学生代表表达决心后结束了,学生们的学生时代也结束了,他们开始排着整齐的队列有序地登上了写有编号的解放牌卡车,周围挤满了欢送的人群,锣鼓震天,数条横幅上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标语,车身上也写满了标语。在一片热闹声中,何佳还是听清了旁边家长同子女殷切地告别声。
一父亲:“多保重,志华,不要担心家里。”
志华:“你放心吧,爸爸,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一母亲:“小青,不要担心妈妈的病,你知道我已经好很多了,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小青:“我会的,妈妈,我一到就给你写信。”
哥哥对一女孩:“小妹,多照顾点家里,还有爸爸。”女孩依偎在瘦小的母亲身边,母亲流着泪在为儿子送行。
送行声响成一片。汽车终于开动。何佳只是稍微提高点嗓门,举起右手同女儿告别:“再见,静静。”
曲静倒是高八度的嗓门,坚定地说道:“爸爸,妈妈,再见。”她一直看着母亲在微笑地看着她,知道此时母亲从心里流出了眼泪。
汽车一辆接一辆离开了校园,然后离开城市,驶进农村。
汽车离开城市后逐个分别驶向了不同的地方。曲静下放的地点是长阳县,离武汉市有三百多公里,她们的汽车深夜在一条窄路的尽头停下来,这时已有人在路旁等候,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他们跳下汽车,秋天山里的气候真冷,个个打起了寒颤,寂静的田野可听见虫鸣声和远处的狗叫。这时一名公社干部招呼他们,先作了自我介绍,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知识青年们听到一个陌生人说着当地话开始接管她们才清醒知道自己已成了一个农民,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有一种悲从心来的感觉。公社干部继续宣布已制定好的各大队人员名单,最后要等候多时的各大队干部带领所属的知青回去。知青们背起行李,同一直送她们来到这里的尊敬的语文老师告别,看着已调头的汽车消失在回城的夜幕中,然后开始向大山深处走去。
曲静小组有三男三女一共六人分配到长阳西部山里的一个生产队。他们开始和农民一样早出晚归,除犁田、耙田、扯秧这些技术要求高或危险的活路外,什么都干。开始没有一个人挺得住,累得腰酸背疼,随时都想趴在田里不愿起来,总盼望着太阳快点下山,没有人愿意说话,实际上没有力气说话,只有队长的收工声才使他们松了一口气,回到住处再也不想动了。现在的身份已由不得自己,必须要好好干活,为了将来的出路,他们深知今后招工离开农村要得到农民的认可,他们的鉴定决定一切,而农民对干活的凭判是最心明口直和毫不含糊的,所以都咬着牙出工,吃不消硬撑着,尽管把痛苦写满脸上。即使没有干好农活遭到农民的责怪也要忍着,他们知道好心农民的责怪是因为太看重收成了。曲静是最快适应农活的一个,有心早日学会各种农活,身体的适应也是如此,她还把轮流做饭的机会让给了两位女伴,并没有丝毫表现的意图,只因为一付好心肠和勇敢面对未来的精神。其它知青也慢慢适应了,脸上恢复了平静,开始在月复一月的枯燥农活中闲聊各种话题,在田里干活时,对在田边的放牛娃有心做出亲密的举动,看到山边打猪草的农妇感叹农家生活的单纯和辛苦。后来都成为干活的熟手,耐心和韧性也是,一切像农民一样,还包括端着碗在门口吃饭和出工时看着稻田的眼神,只是看见天上飞过的小鸟常想到变成一只小鸟飞离到远方,再后来也没有这个想法了。
三位女同学晚上收工后喜欢到不远处的一条小溪旁坐上一会,那是她们唯一感到清静和安神的地方。有时有村外路人从这儿经过,都会议论一番,特别是那些妇女,流露出难以理解和同情的目光,她们除感叹外,总以为这些知青迟早会离开这儿的。小溪的水清澈凉爽,长流不断,她们拿出手绢擦洗脸和脖子,把手洗得干净,天热时也会把插进稻田的脚洗得干干净净,甚至互相关照把身子擦洗一遍,然后坐下来聊一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唉,现在感觉好多了,要下田时也不感到那么害怕了。要说扎根农村我已有这个思想准备,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杨柳说话心直口快,谈得最多的是这类话题。
“杨柳,你肯定还是想招工离开这儿,如果机会不来那谁也没有办法。”王小青个头最小,至今干活仍感吃力,是她们中的小妹妹,常得到照顾。
“谁又不想呢?小青。”杨柳说道。
“我就不想。”王小青无可奈何地说道,“我怎样干也比不上你们,我知道只有等你们都走后才轮到我。”她说着几乎要哭了出来。
杨柳说道:“小青,要招工就一起走,我决不会在你之前走。”
“我也是。”曲静接过话,“小青,我现在就把队排好,我们三人中我是第三名,如果是一个一个地招工我最后一个走,我说到做到。”
杨柳说道:“不,我是最后一个,我心里早就这样想好了。”
曲静说道:“我早已这样决定了。”
王小青恢复了常态,说道:“你们不要争了,我倒相信有机会我们一起走呢!即使不走我并不害怕,照样干得下去,只是想起如果和你们分开心里就特别难受。”她又笑着说道,“好啦,你们自以为已经是个农民了,瞧你们俩人那双雪白的腿还有手脖子,还差着远呢。”
杨柳说道:“唉,你说得很对,我们怎么干都不像农民。不过,如果再干上十年八年,我们真的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了,就像山背后那个女知青,她从六二年下放,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城,最终嫁给了一个农民,生育了两个孩子。”她所说的女知青是我们国家第一代知识青年。她是因为思想觉悟高,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农村扎根的,与现在的强制下放不同,落脚点也不是组织分配,而是投亲靠友。
王小青说:“她来看我们时我还以为是当地的妇女呢。”
杨柳说道:“那当然啦,从第一天起,她就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农民,而且还经过了十几年的岁月,岁月使她成为了地道的农民。”
“她为什么来看我们呢?”王小青问道。
何佳和曲良同许多家长一起参加了子女上山下乡的欢送会,这种形式每年都会有组织地进行,皆在大力宣传和赞扬这场伟大的运动。何佳和其它家长一样对子女的远行深感不安,毕竟他们才十七八岁,从未出过远门,更没有干过农活,不知身体是否顶得住,生病也无法知道,但是她没有流露出来,她同女儿有长期的默契,只会安慰和鼓励。在看到其它家长正以担心和期待的眼神同子女难舍难分时,何佳仍然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但始终保持对女儿的微笑。
校园里的欢送会在有关人员发言和学生代表表达决心后结束了,学生们的学生时代也结束了,他们开始排着整齐的队列有序地登上了写有编号的解放牌卡车,周围挤满了欢送的人群,锣鼓震天,数条横幅上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标语,车身上也写满了标语。在一片热闹声中,何佳还是听清了旁边家长同子女殷切地告别声。
一父亲:“多保重,志华,不要担心家里。”
志华:“你放心吧,爸爸,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一母亲:“小青,不要担心妈妈的病,你知道我已经好很多了,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小青:“我会的,妈妈,我一到就给你写信。”
哥哥对一女孩:“小妹,多照顾点家里,还有爸爸。”女孩依偎在瘦小的母亲身边,母亲流着泪在为儿子送行。
送行声响成一片。汽车终于开动。何佳只是稍微提高点嗓门,举起右手同女儿告别:“再见,静静。”
曲静倒是高八度的嗓门,坚定地说道:“爸爸,妈妈,再见。”她一直看着母亲在微笑地看着她,知道此时母亲从心里流出了眼泪。
汽车一辆接一辆离开了校园,然后离开城市,驶进农村。
汽车离开城市后逐个分别驶向了不同的地方。曲静下放的地点是长阳县,离武汉市有三百多公里,她们的汽车深夜在一条窄路的尽头停下来,这时已有人在路旁等候,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他们跳下汽车,秋天山里的气候真冷,个个打起了寒颤,寂静的田野可听见虫鸣声和远处的狗叫。这时一名公社干部招呼他们,先作了自我介绍,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知识青年们听到一个陌生人说着当地话开始接管她们才清醒知道自己已成了一个农民,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有一种悲从心来的感觉。公社干部继续宣布已制定好的各大队人员名单,最后要等候多时的各大队干部带领所属的知青回去。知青们背起行李,同一直送她们来到这里的尊敬的语文老师告别,看着已调头的汽车消失在回城的夜幕中,然后开始向大山深处走去。
曲静小组有三男三女一共六人分配到长阳西部山里的一个生产队。他们开始和农民一样早出晚归,除犁田、耙田、扯秧这些技术要求高或危险的活路外,什么都干。开始没有一个人挺得住,累得腰酸背疼,随时都想趴在田里不愿起来,总盼望着太阳快点下山,没有人愿意说话,实际上没有力气说话,只有队长的收工声才使他们松了一口气,回到住处再也不想动了。现在的身份已由不得自己,必须要好好干活,为了将来的出路,他们深知今后招工离开农村要得到农民的认可,他们的鉴定决定一切,而农民对干活的凭判是最心明口直和毫不含糊的,所以都咬着牙出工,吃不消硬撑着,尽管把痛苦写满脸上。即使没有干好农活遭到农民的责怪也要忍着,他们知道好心农民的责怪是因为太看重收成了。曲静是最快适应农活的一个,有心早日学会各种农活,身体的适应也是如此,她还把轮流做饭的机会让给了两位女伴,并没有丝毫表现的意图,只因为一付好心肠和勇敢面对未来的精神。其它知青也慢慢适应了,脸上恢复了平静,开始在月复一月的枯燥农活中闲聊各种话题,在田里干活时,对在田边的放牛娃有心做出亲密的举动,看到山边打猪草的农妇感叹农家生活的单纯和辛苦。后来都成为干活的熟手,耐心和韧性也是,一切像农民一样,还包括端着碗在门口吃饭和出工时看着稻田的眼神,只是看见天上飞过的小鸟常想到变成一只小鸟飞离到远方,再后来也没有这个想法了。
三位女同学晚上收工后喜欢到不远处的一条小溪旁坐上一会,那是她们唯一感到清静和安神的地方。有时有村外路人从这儿经过,都会议论一番,特别是那些妇女,流露出难以理解和同情的目光,她们除感叹外,总以为这些知青迟早会离开这儿的。小溪的水清澈凉爽,长流不断,她们拿出手绢擦洗脸和脖子,把手洗得干净,天热时也会把插进稻田的脚洗得干干净净,甚至互相关照把身子擦洗一遍,然后坐下来聊一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唉,现在感觉好多了,要下田时也不感到那么害怕了。要说扎根农村我已有这个思想准备,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杨柳说话心直口快,谈得最多的是这类话题。
“杨柳,你肯定还是想招工离开这儿,如果机会不来那谁也没有办法。”王小青个头最小,至今干活仍感吃力,是她们中的小妹妹,常得到照顾。
“谁又不想呢?小青。”杨柳说道。
“我就不想。”王小青无可奈何地说道,“我怎样干也比不上你们,我知道只有等你们都走后才轮到我。”她说着几乎要哭了出来。
杨柳说道:“小青,要招工就一起走,我决不会在你之前走。”
“我也是。”曲静接过话,“小青,我现在就把队排好,我们三人中我是第三名,如果是一个一个地招工我最后一个走,我说到做到。”
杨柳说道:“不,我是最后一个,我心里早就这样想好了。”
曲静说道:“我早已这样决定了。”
王小青恢复了常态,说道:“你们不要争了,我倒相信有机会我们一起走呢!即使不走我并不害怕,照样干得下去,只是想起如果和你们分开心里就特别难受。”她又笑着说道,“好啦,你们自以为已经是个农民了,瞧你们俩人那双雪白的腿还有手脖子,还差着远呢。”
杨柳说道:“唉,你说得很对,我们怎么干都不像农民。不过,如果再干上十年八年,我们真的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了,就像山背后那个女知青,她从六二年下放,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城,最终嫁给了一个农民,生育了两个孩子。”她所说的女知青是我们国家第一代知识青年。她是因为思想觉悟高,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农村扎根的,与现在的强制下放不同,落脚点也不是组织分配,而是投亲靠友。
王小青说:“她来看我们时我还以为是当地的妇女呢。”
杨柳说道:“那当然啦,从第一天起,她就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农民,而且还经过了十几年的岁月,岁月使她成为了地道的农民。”
“她为什么来看我们呢?”王小青问道。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