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5725
阅读:31817
发表:2012/2/4
主旋律
小说
子承父业01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姜玉芳一听急了,“咋不合适呢,我觉着咱俩挺合适。”
“我大你十岁,还有老人和孩子,我不能拖累你。”
“我愿意,你就娶我吧。”姜玉芳羞涩地低下头,一边默默地抠指甲,一边等着他回话。
“即便你同意,你家里也不会同意。”
“他们不管我的事。只要你托人去俺家提亲,准成!”
郭忠厚见姜玉芳胸有成竹,就打消了顾虑。鼓起勇气让娘托人去姜家提亲。结果就像玉芳说的,他爹娘真的没有反对。只是说:“玉芳比忠厚小那么多,他可要让着俺闺女呀!”
郭忠厚得知这消息,就带上礼物去了姜家,向二老发誓说:“我会一辈子对玉芳好!”就这样,不到半年就把姜玉芳娶进家了。
娶了姜玉芳,死气沉沉的郭家又充满了欢笑。郭忠厚精神更加焕发,姜玉芳干劲更大,做包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赚钱越来越多。
后来郭忠厚发现,周围村不少人跟着他学,买人造革做包儿,市场越来越窄。再说,这是低档产品,赚不了大钱。他就跟县供销社商量,给他们加工服装。回来跟姜玉芳商量,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又向银行贷了五千元,买了二十多台缝纫机的其它设备,招聘了二十多名女工,在县城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主要是给地区供销社和周围各县做男女衬衣、中山服和裤子。这时,姜玉芳已不再蹬机子扎衣服,她已学会了裁剪,负责按样打板、推刀划皮。郭忠厚依然负责进货、跑市场。为了家里的生意,也为了照顾兴盛和兴旺,姜玉芳提出先不要孩子。三年之后,才生下自己的女儿,起名郭兴国。又隔了三年生下了小儿子,起名郭兴家。从此,郭忠厚就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在村里人的眼里,姜玉芳是个人人夸奖的贤妻良母。她不仅孝敬婆婆,关心忠厚,对兴盛和兴旺也像亲生的一样。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郭忠厚的服装厂就初具规模了,在外也有一些名声。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就把厂子从县城迁到了滏水市,厂子也改名叫忠厚制衣公司了。
4
如今郭忠厚的四个孩子全长大成人了。郭兴盛三十岁,十五岁就跟着爹跑业务,如今已成了公司的副总,负责抓生产;兴旺二十八岁,大学业后就回了公司,也当副总,主抓销售,还兼任公司企管办主任。老大、老二都已结婚,另立锅灶。兴盛的媳妇叫林秋灵,在公司分管财务,生了个儿子叫郭睿,今年五岁;兴旺刚结婚,媳妇是他的大学同学,叫舒曼,刚考上公务员,在市财政局上班。老三是女儿,叫兴国,二十六岁,也结婚了。丈夫叫李大博,比她大一岁。两人都是师大毕业。
兴国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觉得老师最伟大。老师以自己言传身教,传播知识,播种希望,教年轻人学习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老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已的生命,照迹孩子们的人生之路;老师又像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并管理着颗颗幼苗成长,塑造着孩子们的灵魂。老师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师德高尚,受人爱戴;师恩如山,令人崇敬;师恩似海,无法估量。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中学教师,李大博却一直鼓动她回她家的公司上班。她说:“当老师是我毕生的愿望,我上师大就是为了当老师。再说,我要回了公司,学的知识就用不上了。”李大博说:“读大学不就是为了这张毕业证吗?我们就是要用这个牌子打开就业之门,跟就什么业是两码事。如果我家要有你家这样的公司,我才不上大学呢。再说,你看有多少大学生的工作专业对口啊,学的知识不是也照样没用吗?”
兴国说:“人各有志,我就想当老师。你就别勉强我了。”
兴国离毕业还有半年呢,姜玉芳就提前给女儿跑接受单位。一中是全市唯一的重点高中,而且是全国十大名校之一。她当然想让女儿去一中了。老校长朱子儒跟郭忠厚是好朋友,自己的公司也没少赞助学校的活动。这点面子肯定会给的。当她向老校长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他果然爽快地答应了。
姜玉芳喜颠颠地跑回家,把这事对兴国一说,不料被女儿拒绝了。还抱怨妈不该擅自给自已找工作,更不该去走后门。姜玉芳说:“去一中上班,是多少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要不是因为你爸跟朱校长关系铁,还去不了呢。你为什么不去?”
兴国说:“工作的事我另有打算。”
姜玉芳一惊:“你想干什么?”
“妈,工作事你们就别管了。”
郭兴国之所以不把自已的想法告诉妈,就是怕妈反对。她想先得到爸的支持。
当她告诉爸想办一所残疾人学校的时候,郭忠厚也没想到的。他眉头一皱问:“怎么突然有这么个想法?”
“爸,这个想法我考虑了快半年了。”兴国说,“毕业论文是让我们考查一个县的7至20岁的残疾人的现状和一所特教学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调查,我发现有80%以上的残疾孩子没受过多少教育。多数没有就业,生活也很可怜。从那时起,我就有个想法,如果不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让他们自食其力,他们就成废人了。不仅是家庭的负担,也是社会的包袱。所以,我想办一所特教学校。”
郭忠厚默默地听着,认真地想着。他觉得女儿的想法很少有人注意,更没有多少人关注并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他赞许地点点头说:“闺女,这些残疾孩子是特别需要教育。但你想过没有,这些孩子不是肢体残疾,就是聋的哑的。办这样的学校困难肯定不少,你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吗?”
兴国点点头说:“爸,这事我想了好久了。”
“你妈肯定会反对。”
“妈想让我大博和我去一中。”兴国说,“爸,但我的愿望希望到你的支持和帮助。”
郭忠厚又反问了一句:“你真的想好了吗?”
“爸,我主意已定,谁也动摇不了我的决心。”
“我大你十岁,还有老人和孩子,我不能拖累你。”
“我愿意,你就娶我吧。”姜玉芳羞涩地低下头,一边默默地抠指甲,一边等着他回话。
“即便你同意,你家里也不会同意。”
“他们不管我的事。只要你托人去俺家提亲,准成!”
郭忠厚见姜玉芳胸有成竹,就打消了顾虑。鼓起勇气让娘托人去姜家提亲。结果就像玉芳说的,他爹娘真的没有反对。只是说:“玉芳比忠厚小那么多,他可要让着俺闺女呀!”
郭忠厚得知这消息,就带上礼物去了姜家,向二老发誓说:“我会一辈子对玉芳好!”就这样,不到半年就把姜玉芳娶进家了。
娶了姜玉芳,死气沉沉的郭家又充满了欢笑。郭忠厚精神更加焕发,姜玉芳干劲更大,做包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赚钱越来越多。
后来郭忠厚发现,周围村不少人跟着他学,买人造革做包儿,市场越来越窄。再说,这是低档产品,赚不了大钱。他就跟县供销社商量,给他们加工服装。回来跟姜玉芳商量,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又向银行贷了五千元,买了二十多台缝纫机的其它设备,招聘了二十多名女工,在县城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主要是给地区供销社和周围各县做男女衬衣、中山服和裤子。这时,姜玉芳已不再蹬机子扎衣服,她已学会了裁剪,负责按样打板、推刀划皮。郭忠厚依然负责进货、跑市场。为了家里的生意,也为了照顾兴盛和兴旺,姜玉芳提出先不要孩子。三年之后,才生下自己的女儿,起名郭兴国。又隔了三年生下了小儿子,起名郭兴家。从此,郭忠厚就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在村里人的眼里,姜玉芳是个人人夸奖的贤妻良母。她不仅孝敬婆婆,关心忠厚,对兴盛和兴旺也像亲生的一样。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郭忠厚的服装厂就初具规模了,在外也有一些名声。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就把厂子从县城迁到了滏水市,厂子也改名叫忠厚制衣公司了。
4
如今郭忠厚的四个孩子全长大成人了。郭兴盛三十岁,十五岁就跟着爹跑业务,如今已成了公司的副总,负责抓生产;兴旺二十八岁,大学业后就回了公司,也当副总,主抓销售,还兼任公司企管办主任。老大、老二都已结婚,另立锅灶。兴盛的媳妇叫林秋灵,在公司分管财务,生了个儿子叫郭睿,今年五岁;兴旺刚结婚,媳妇是他的大学同学,叫舒曼,刚考上公务员,在市财政局上班。老三是女儿,叫兴国,二十六岁,也结婚了。丈夫叫李大博,比她大一岁。两人都是师大毕业。
兴国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觉得老师最伟大。老师以自己言传身教,传播知识,播种希望,教年轻人学习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老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已的生命,照迹孩子们的人生之路;老师又像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并管理着颗颗幼苗成长,塑造着孩子们的灵魂。老师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师德高尚,受人爱戴;师恩如山,令人崇敬;师恩似海,无法估量。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中学教师,李大博却一直鼓动她回她家的公司上班。她说:“当老师是我毕生的愿望,我上师大就是为了当老师。再说,我要回了公司,学的知识就用不上了。”李大博说:“读大学不就是为了这张毕业证吗?我们就是要用这个牌子打开就业之门,跟就什么业是两码事。如果我家要有你家这样的公司,我才不上大学呢。再说,你看有多少大学生的工作专业对口啊,学的知识不是也照样没用吗?”
兴国说:“人各有志,我就想当老师。你就别勉强我了。”
兴国离毕业还有半年呢,姜玉芳就提前给女儿跑接受单位。一中是全市唯一的重点高中,而且是全国十大名校之一。她当然想让女儿去一中了。老校长朱子儒跟郭忠厚是好朋友,自己的公司也没少赞助学校的活动。这点面子肯定会给的。当她向老校长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他果然爽快地答应了。
姜玉芳喜颠颠地跑回家,把这事对兴国一说,不料被女儿拒绝了。还抱怨妈不该擅自给自已找工作,更不该去走后门。姜玉芳说:“去一中上班,是多少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要不是因为你爸跟朱校长关系铁,还去不了呢。你为什么不去?”
兴国说:“工作的事我另有打算。”
姜玉芳一惊:“你想干什么?”
“妈,工作事你们就别管了。”
郭兴国之所以不把自已的想法告诉妈,就是怕妈反对。她想先得到爸的支持。
当她告诉爸想办一所残疾人学校的时候,郭忠厚也没想到的。他眉头一皱问:“怎么突然有这么个想法?”
“爸,这个想法我考虑了快半年了。”兴国说,“毕业论文是让我们考查一个县的7至20岁的残疾人的现状和一所特教学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调查,我发现有80%以上的残疾孩子没受过多少教育。多数没有就业,生活也很可怜。从那时起,我就有个想法,如果不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让他们自食其力,他们就成废人了。不仅是家庭的负担,也是社会的包袱。所以,我想办一所特教学校。”
郭忠厚默默地听着,认真地想着。他觉得女儿的想法很少有人注意,更没有多少人关注并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他赞许地点点头说:“闺女,这些残疾孩子是特别需要教育。但你想过没有,这些孩子不是肢体残疾,就是聋的哑的。办这样的学校困难肯定不少,你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吗?”
兴国点点头说:“爸,这事我想了好久了。”
“你妈肯定会反对。”
“妈想让我大博和我去一中。”兴国说,“爸,但我的愿望希望到你的支持和帮助。”
郭忠厚又反问了一句:“你真的想好了吗?”
“爸,我主意已定,谁也动摇不了我的决心。”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