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5595
阅读:299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12章
推荐
1-2
…
11
12
13
1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回到重庆后,史成杰抽空去找了一趟吴浩淼。他直接去了吴浩淼的办公室。他将同仁中学的情况如实地向舅舅说了,同时希望舅舅能伸出援助之手。
吴浩淼听后感叹着说:“我在江阳住了近三年,去教堂做礼拜经常碰到那位熊祥熹熊校长,虽然没什么深交,但毕竟是信奉同一种宗教,在这里又可以说是故乡来的人了。另外,你又和他们是千里迁徙的患难之友,我理应帮助。明天我就派人给他们送去一百大洋,再找教育部想点办法。但是我估计很难解决他们的问题,一来政府财政紧张,大部分要支付抗战的军饷,教育部不可能解决所有迁徙过来的中小学校的经费问题。二来我毕竟只是一个参事,对政府没有太多的影响力。我只能解得了他们一时之急,恐怕无法长久解决他们的问题。当前的时局,抗战乃头等大事,一切皆以此为中心。可抗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胜利啊。”
“舅舅能帮助他们真是太好了。我替他们谢谢舅舅。只能走一步算步了。”
“好吧,就这样说。”
离开舅舅后,史成杰心里轻松了许多,一百大洋能帮他们应付一些时日。但舅舅说得也对,万一教育部无法长期支持,以后还会有问题的。这可是个社会问题啊。突然间,他想起了那个记者孙明敬,是不是能让他通过报纸向社会募捐一些,不管有效无效,先去试试看。于是他决定找孙明敬想点办法。
孙明敬对史成杰的出现感到惊讶,同时热情地接待了他。“史师长怎么会来找我,上次已经得罪了史师长,我想史师长可能再也不会见我了,甚至可能回避所有的记者了。”
“你说得不错,我是不想见你们。但你欠我的情我是要讨回来的,所以今天来了。”
“我就知道史师长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孙某一定效犬马之劳。”
“我上次对你说过,我从江阳来重庆,跋山涉水走了几个月,是和一所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同甘共苦走来的。现在那所学校的师生们遇到了生存困境。他们远离故土,就是为了不做亡国之奴,此等精神是何等的珍贵啊。但现在他们没有任何资金来源,办学经费已经枯竭,再没人扶持,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我觉得这样一所学校是不能让它消亡的。因此我想通过你们的报纸,向各界募捐,让这所学校生存下来。”
孙明敬认真地听史成杰说着,完后,他沉默良久,像是在沉思。“怎么?有处难吗?”史成杰问道。
孙记者摇摇头说:“募捐没问题。我想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看看那些人。你能带我去吗?”史成杰肯定地点头答应了。
几天之后,孙明敬相约史成杰一起来到了石家湾。熊祥熹高兴地接待了他们。熊祥熹先是高兴地对史成杰说:“真是感谢史师长,感谢吴参事。前两天他派人送来了一百大洋,真是雪中送炭哪。”
史成杰说:“熊校长就不要客气了,这算不了什么。这位是孙明敬孙记者,上次就是他强行采访了我并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让我在你这里躲了好久。今天我要他还我一个人情,想请他在报纸上为你们呼吁一下,向社会各界募捐。”
熊祥熹激动地握住孙明敬的手说:“那真是太好了,真得好好感谢孙记者了。”
孙记者笑着对熊祥熹说:“熊校长不要客气。听史师长讲了你们的情况后,我很敬佩熊校长和同仁中学的全体师生们,你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今天就是来看看你们,并当面表示我的敬意。”三人边走边说进了熊祥熹简陋的住处。
三人坐下之后,孙记者又接着说:“但我要对熊校长说的是,抗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结束,靠募捐是无法长久地维持同仁中学的生存的。熊校长必须想办法自救。”
孙明敬说完后,熊祥熹和史成杰都感到突然,他们都不清楚孙明敬说的“自救”是什么意思,难道孙明敬不愿意出面帮助?两人面带难色地看着孙明敬,等待他继续往下说。
孙明敬接着说:“抗战是全民族全中国的事,每个人都必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做好自己的事,不能都等靠他人来救助。现在集中在重庆的各种学校多得不计其数,政府只能顾及几所名牌大学,不可能解决所有像同仁中学这样的中小学校的问题。社会募捐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你们必须学会自立自救。”
“他们怎么去自立自救?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人,只会教书读书,又远离故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自立自救不是一句空话吗?”史成杰没想到孙明敬一来就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以为孙明敬是在推卸责任,找出不愿意为同仁中学呼吁的理由。因此他很不高兴地对孙明敬说。
孙明敬淡淡地一笑,他看出了史成杰的不满。他站起来,继续说着:“我刚才说了,现在是非常时期,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平时可能不做的,现在就必须去做。你们举校迁徙到西南来,不是来等着饿死的,也不是来接受施舍的。如果是那样,你们的迁徙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别人拯救的话,那么谁也救不了谁,最后是整个民族和国家在等待中灭亡。不错,你们是学校,是教书育人,一个正常的学校要政府扶持,或者有人出资,要有学生交学费,教师只要教好自己的书,学生学好自己的知识。可现在这样的外部条件已经不在了,如果想要学校生存下去,就必须抛弃以前的观念,必须另辟溪道了。因此你们再也不能闭门办学了,要将师生们组织起来,抽出一定的时间,到重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参加抗战的宣传,可以为各种社会团体散发宣传单、报纸,可以组织一些有才能的学生走上街头演出一些小型的抗战话剧,鼓舞民众的信心,还可以参加到帮助安置那些从各地拥来的难民中去……等等,总之有许多事需要大家去做。你们甚至可以在这山边开垦出一片山地来,自己动手种上粮食,解决自己的吃喝问题。我相信,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解决你们的生存问题,又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当抗战胜利时,他们会很自豪地说:自己参与了抗战,抗战的胜利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说的自立自救。”
熊祥熹和史成杰仔细地倾听着,孙明敬说完了他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还在仰望着孙明敬。当他们确认孙明敬已经说完了时,熊祥熹才慢慢地站起来,走向孙明敬,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叹息而又略感沉重地说:“孙先生所说,确实让我茅塞顿开。只是熊某觉得有些事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瞒孙先生,我这所学校是教会创办的,长期以来都不主张学生参与当今的社会活动,要求师生们远离政治是非。再者,我熊祥熹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书生意气,在此地又没什么社会关系。因此要开展像孙先生所说的活动,难以找到这样的组织人才和具备这样活动能力的人哪。”
“这个我可以帮忙。我想将我的两个朋友介绍你们,一来可以向同学们传授一些活动必备的知识和经验,二来他们可以帮助你们和重庆的各界联系,让你们的学生能尽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我相信大家会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我可以回去和我们主编说一下,你们可以先从我们报社开始,先帮我们报社卖报纸,再逐步展开。我相信只要你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保存你们的学校,甚至让你们的学校壮大起来。”
“这样的话,就太好了。只要学校能生存下去,我熊祥熹就没什么放不下的了,我相信老师和同学们也会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孙先生说得对,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比寻求别人捐助更有意义。我真不知道如何感谢孙先生。”熊祥熹再次感激地握住孙明敬的手说。
“孙记者,我错怪你了。这回你可是帮大忙了。”史成杰在一旁有些歉意地说。
“哈哈,我欠你史师长一个情啊,这回可以两清了吧。”孙明敬大笑说。“哈哈,孙记者就别提了。”史成杰和熊祥熹也大笑起来。
“熊校长,正像你说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大家要有面对困难的准备。”笑完了,孙明敬又认真地对熊祥熹说。
“这个我知道。我的这些学生们,是能够吃苦的,他们从江右迁徙而来,经历了很多的生离死别,他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只要能生存下去,我们就能坚持住。”
“这我就放心了。”
三人又谈了很久。最后熊祥熹请孙明敬与大家见个面,孙明敬很爽快答应了。他们来到当作教室的祠堂,熊祥熹将孙明敬介绍给大家,并把孙明敬的建议对师生们说了,师生们听了非常高兴,热烈地鼓起掌来。最后,熊祥熹请孙明敬给大家讲话。孙明敬礼让了一下,也就没多客气。他清了清嗓子,缓慢开始了。
“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从江右的江阳,历经艰险,跋涉数千里来到重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由和尊严,你们每个人都不想在侵略者的奴役下过亡国奴的生活。我为你们的行动而感动,我钦佩并尊敬你们。刚才熊校长说我是来帮助你们的,我觉得不妥。我来是请大家一起参加战斗的。我想你们从江右迁来,不只是为了逃避,而是要参加到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去。抗战不只是战场上那些像史师长这样的勇敢的军人们的事情,而是全民族的事情。每个地方都有我们的战场,我们在后方献出我的力量同样是参加抗日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只有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相信你们,从江阳走过来的你们是不会惧怕困难的,是能勇于承担责任的。让我共同努力,为我们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孙明敬说最后一句话时,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坚定地从上往下挥动着。
吴浩淼听后感叹着说:“我在江阳住了近三年,去教堂做礼拜经常碰到那位熊祥熹熊校长,虽然没什么深交,但毕竟是信奉同一种宗教,在这里又可以说是故乡来的人了。另外,你又和他们是千里迁徙的患难之友,我理应帮助。明天我就派人给他们送去一百大洋,再找教育部想点办法。但是我估计很难解决他们的问题,一来政府财政紧张,大部分要支付抗战的军饷,教育部不可能解决所有迁徙过来的中小学校的经费问题。二来我毕竟只是一个参事,对政府没有太多的影响力。我只能解得了他们一时之急,恐怕无法长久解决他们的问题。当前的时局,抗战乃头等大事,一切皆以此为中心。可抗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胜利啊。”
“舅舅能帮助他们真是太好了。我替他们谢谢舅舅。只能走一步算步了。”
“好吧,就这样说。”
离开舅舅后,史成杰心里轻松了许多,一百大洋能帮他们应付一些时日。但舅舅说得也对,万一教育部无法长期支持,以后还会有问题的。这可是个社会问题啊。突然间,他想起了那个记者孙明敬,是不是能让他通过报纸向社会募捐一些,不管有效无效,先去试试看。于是他决定找孙明敬想点办法。
孙明敬对史成杰的出现感到惊讶,同时热情地接待了他。“史师长怎么会来找我,上次已经得罪了史师长,我想史师长可能再也不会见我了,甚至可能回避所有的记者了。”
“你说得不错,我是不想见你们。但你欠我的情我是要讨回来的,所以今天来了。”
“我就知道史师长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孙某一定效犬马之劳。”
“我上次对你说过,我从江阳来重庆,跋山涉水走了几个月,是和一所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同甘共苦走来的。现在那所学校的师生们遇到了生存困境。他们远离故土,就是为了不做亡国之奴,此等精神是何等的珍贵啊。但现在他们没有任何资金来源,办学经费已经枯竭,再没人扶持,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我觉得这样一所学校是不能让它消亡的。因此我想通过你们的报纸,向各界募捐,让这所学校生存下来。”
孙明敬认真地听史成杰说着,完后,他沉默良久,像是在沉思。“怎么?有处难吗?”史成杰问道。
孙记者摇摇头说:“募捐没问题。我想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看看那些人。你能带我去吗?”史成杰肯定地点头答应了。
几天之后,孙明敬相约史成杰一起来到了石家湾。熊祥熹高兴地接待了他们。熊祥熹先是高兴地对史成杰说:“真是感谢史师长,感谢吴参事。前两天他派人送来了一百大洋,真是雪中送炭哪。”
史成杰说:“熊校长就不要客气了,这算不了什么。这位是孙明敬孙记者,上次就是他强行采访了我并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让我在你这里躲了好久。今天我要他还我一个人情,想请他在报纸上为你们呼吁一下,向社会各界募捐。”
熊祥熹激动地握住孙明敬的手说:“那真是太好了,真得好好感谢孙记者了。”
孙记者笑着对熊祥熹说:“熊校长不要客气。听史师长讲了你们的情况后,我很敬佩熊校长和同仁中学的全体师生们,你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今天就是来看看你们,并当面表示我的敬意。”三人边走边说进了熊祥熹简陋的住处。
三人坐下之后,孙记者又接着说:“但我要对熊校长说的是,抗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结束,靠募捐是无法长久地维持同仁中学的生存的。熊校长必须想办法自救。”
孙明敬说完后,熊祥熹和史成杰都感到突然,他们都不清楚孙明敬说的“自救”是什么意思,难道孙明敬不愿意出面帮助?两人面带难色地看着孙明敬,等待他继续往下说。
孙明敬接着说:“抗战是全民族全中国的事,每个人都必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做好自己的事,不能都等靠他人来救助。现在集中在重庆的各种学校多得不计其数,政府只能顾及几所名牌大学,不可能解决所有像同仁中学这样的中小学校的问题。社会募捐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你们必须学会自立自救。”
“他们怎么去自立自救?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人,只会教书读书,又远离故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自立自救不是一句空话吗?”史成杰没想到孙明敬一来就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以为孙明敬是在推卸责任,找出不愿意为同仁中学呼吁的理由。因此他很不高兴地对孙明敬说。
孙明敬淡淡地一笑,他看出了史成杰的不满。他站起来,继续说着:“我刚才说了,现在是非常时期,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平时可能不做的,现在就必须去做。你们举校迁徙到西南来,不是来等着饿死的,也不是来接受施舍的。如果是那样,你们的迁徙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别人拯救的话,那么谁也救不了谁,最后是整个民族和国家在等待中灭亡。不错,你们是学校,是教书育人,一个正常的学校要政府扶持,或者有人出资,要有学生交学费,教师只要教好自己的书,学生学好自己的知识。可现在这样的外部条件已经不在了,如果想要学校生存下去,就必须抛弃以前的观念,必须另辟溪道了。因此你们再也不能闭门办学了,要将师生们组织起来,抽出一定的时间,到重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参加抗战的宣传,可以为各种社会团体散发宣传单、报纸,可以组织一些有才能的学生走上街头演出一些小型的抗战话剧,鼓舞民众的信心,还可以参加到帮助安置那些从各地拥来的难民中去……等等,总之有许多事需要大家去做。你们甚至可以在这山边开垦出一片山地来,自己动手种上粮食,解决自己的吃喝问题。我相信,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解决你们的生存问题,又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当抗战胜利时,他们会很自豪地说:自己参与了抗战,抗战的胜利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说的自立自救。”
熊祥熹和史成杰仔细地倾听着,孙明敬说完了他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还在仰望着孙明敬。当他们确认孙明敬已经说完了时,熊祥熹才慢慢地站起来,走向孙明敬,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叹息而又略感沉重地说:“孙先生所说,确实让我茅塞顿开。只是熊某觉得有些事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瞒孙先生,我这所学校是教会创办的,长期以来都不主张学生参与当今的社会活动,要求师生们远离政治是非。再者,我熊祥熹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书生意气,在此地又没什么社会关系。因此要开展像孙先生所说的活动,难以找到这样的组织人才和具备这样活动能力的人哪。”
“这个我可以帮忙。我想将我的两个朋友介绍你们,一来可以向同学们传授一些活动必备的知识和经验,二来他们可以帮助你们和重庆的各界联系,让你们的学生能尽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我相信大家会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我可以回去和我们主编说一下,你们可以先从我们报社开始,先帮我们报社卖报纸,再逐步展开。我相信只要你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保存你们的学校,甚至让你们的学校壮大起来。”
“这样的话,就太好了。只要学校能生存下去,我熊祥熹就没什么放不下的了,我相信老师和同学们也会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孙先生说得对,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比寻求别人捐助更有意义。我真不知道如何感谢孙先生。”熊祥熹再次感激地握住孙明敬的手说。
“孙记者,我错怪你了。这回你可是帮大忙了。”史成杰在一旁有些歉意地说。
“哈哈,我欠你史师长一个情啊,这回可以两清了吧。”孙明敬大笑说。“哈哈,孙记者就别提了。”史成杰和熊祥熹也大笑起来。
“熊校长,正像你说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大家要有面对困难的准备。”笑完了,孙明敬又认真地对熊祥熹说。
“这个我知道。我的这些学生们,是能够吃苦的,他们从江右迁徙而来,经历了很多的生离死别,他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只要能生存下去,我们就能坚持住。”
“这我就放心了。”
三人又谈了很久。最后熊祥熹请孙明敬与大家见个面,孙明敬很爽快答应了。他们来到当作教室的祠堂,熊祥熹将孙明敬介绍给大家,并把孙明敬的建议对师生们说了,师生们听了非常高兴,热烈地鼓起掌来。最后,熊祥熹请孙明敬给大家讲话。孙明敬礼让了一下,也就没多客气。他清了清嗓子,缓慢开始了。
“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从江右的江阳,历经艰险,跋涉数千里来到重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由和尊严,你们每个人都不想在侵略者的奴役下过亡国奴的生活。我为你们的行动而感动,我钦佩并尊敬你们。刚才熊校长说我是来帮助你们的,我觉得不妥。我来是请大家一起参加战斗的。我想你们从江右迁来,不只是为了逃避,而是要参加到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去。抗战不只是战场上那些像史师长这样的勇敢的军人们的事情,而是全民族的事情。每个地方都有我们的战场,我们在后方献出我的力量同样是参加抗日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只有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相信你们,从江阳走过来的你们是不会惧怕困难的,是能勇于承担责任的。让我共同努力,为我们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孙明敬说最后一句话时,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坚定地从上往下挥动着。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