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7890
阅读:6311
发表:2019/4/29 修改:2020/1/4
主旋律,都市,农村
小说
陇东的县委书记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6节、单车书记
时间一长,陇东县的干部群众都发现鞠建平有个习惯。他不论走到哪儿,不论去的地方距离远近,都离不开他那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时间久了,人们在背后都叫他单车书记。
“鞠书记,你这自行车的利用率也太高了,现在大家一看到你的自行车停在哪儿,就知道你人在哪儿了。”秘书小李诙谐地说。
“李秘书,这可是个好现象呀!如果大家找我找不到,还可以去找到我的车嘛。”鞠建平接着李秘书的话调侃地说。
“李秘书,你刚才的那句话,也给了我一个启发。无论做什么事都贵在坚持,都要持之以恒。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达到某种效果。你比如,如果我今后不再骑自行车了,那么群众再找我时,就增添了一份麻烦。”
“鞠书记,我明白了你要说的意思。你是告诉我,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积累。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最后都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
“李秘书,你归纳得很好。对坏事要防微杜渐,对好事要不厌其烦。毛主席说了,“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做好事需要付出,做坏事通常是谋取。”
“鞠书记,你这话讲得太精辟了。你是说,坏事做到头就会成为罪恶,因此,要把罪恶消灭在萌芽中。”
“对,这就是我们下乡做调研,与纪委和宣传部工作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这次下乡调研,没有这份调研报告,我们只在县委大院和纪委,和宣传部的同志谈,能谈出什么呢?”
“鞠书记,我听懂了。今后你说去哪儿,我就跟着你去哪儿。那今天我们去哪儿?”李秘书今天才真正体会到了鞠建平骑单车下乡搞调研的用心良苦。
“今天我们的车就停在站前修车铺门口。”鞠建平笑着说。
“去站前修车铺干啥?鞠书记要修自行车吗?”李秘书不解地问。
“对,今天我也来一把假公济私,你在修车铺门前摆一桌子,咱们跟过路的群众聊一聊,顺便把我的车子修修,轮胎好有点儿慢撒气。”说完,鞠建平轻松地一笑。
鞠建平把自行车停在了站前修车铺门前,跟修车师傅交代了几句。秘书小李找人临时借来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不多时,周围就围满了过路的群众。
县里的干部在当街随便摆张桌子坐下来就和过路群众聊天,在陇东县城可是稀罕事。越来越多的群众凑了过去,开始打听坐在里面的人是谁。鞠建平初来咋到的,没人认得出他来,听李秘书介绍说是县委鞠副书记,群众一个个又是好奇,又不敢靠他太近。
“大家都不说话,是不是看我坐着,你们站着,不方便说话呀。那好,那咱们都站着说。”鞠建平的一句玩笑话打开了群众的话匣子。
“鞠书记,咱们陇东啥时候能通上公共汽车呀!现在去一趟市里太不方便了。”
“鞠书记,政府能不能在县里多办一些厂子,让待业青年都有活儿干。”
“鞠书记,咱陇东县城有一多半的房子都没有室内厕所,当街的旱厕所太影响卫生啦。”
群众要谈的问题越来越多,李秘书觉得有些招架不住,他站起身示意群众先停止说话,他提议让鞠书记给大家讲几句话。
“李秘书,我觉得还是让大家先说,今天这个机会很难得,让大家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你仔细做个记录,回头咱们研究一下,下次再给大家一个答复。”
群众见鞠建平说话和气,没有一点儿官架子,都不再拘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个下午的时间,让秘书小李记下了满满的好几大篇纸。
临走时,鞠建平喊来了修车师傅,按价付了修车费。感动得修车师傅连声道谢。
第7节、高产穷县
一晃儿,鞠建平来到陇东任职,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陇东的老百姓发现,最近以来,县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出现了施工队伍的身影,改造老式厕所的工程在陇东悄然生息。陇东县城通往各公社的客车班次增加了,去市里的客车也开通在即。老百姓的期待都一一得到了实现。
鞠建平的来历在老百姓中间公开化了。老鞠书记的儿子在陇东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和他父亲当年在陇东时一样,保持着平易近人的谦虚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一身正气的无畏精神。
陇东的发展问题是农民的问题。为此,鞠建平提出了一个关键词,“高产穷县”。这是他到陇东半年后,通过调查研究,给陇东下的一个定义。这样的结论,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种提法,在当地领导干部里是绝不敢说出口的。
高产就意味着陇东在农业生产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但一说穷,就只能说有些地方还没有脱离贫困状态。像他这样的直截了当的提法,在陇东,大家还是头一回听说。
“陇东的粮食高产,每年为国家上缴的粮食接近3900万公斤,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县的农业人口占比是百分之九十,农业人口的年均收入还不到140元钱。这样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属于贫困地区。因此,实事求是地说,陇东是贫困县,陇东的农民群众属于贫困人口。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承认这一现实。”
“鞠书记,这样的现状大家在心里面都是承认的。但是,从没有人敢在公开场合上讲出来。”秘书小李有些担心地说。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只是一味地回避,这样的问题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
“鞠书记你的意思是说,还要像上次一样,把问题提到县委会上,提给于书记吗?”
“对。我们还要像上次一样,既把问题提出来,同时也要拿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这次我来自己写。写完了你给我提提意见,咱们就交到于书记那儿。”
鞠建平知道李秘书对“高产穷县”的提法还心有余悸,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做得好这篇大文章的。他在心里已经打好了腹稿。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为农民减负。
“鞠书记,你说陇东宁可不要高产,也要摆脱贫困。可这种提法是要犯大忌的。”看着鞠建平写成的报告,秘书小李低声地建言道。
“我的基本想法是,国家求发展和搞四化建设,其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征粮指标定的过高,严重地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这不是政府的初衷。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最了解农民、了解农村。把陇东的实际情况反映给县委,反映到地委,对上级制定政策是会有帮助的。”
“咱们县是省市树立的高产模范县,一旦降低征购指标,咱们县每年的高产红旗就要被摘掉。”
“用率先脱贫县去换高产模范县值得。而且,增加了收入的农民会更有积极性,我相信,富裕起来了的农民会主动把剩余的粮食上交给国家的。”
“鞠书记,你提出的粮食征购指标由3900万公斤降低三分之一到2600万公斤,农民年收入就会由现在的140元增加到400元。这样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大了些?”
“我咨询过北京的农业专家,这个数据是经过专家论证得来的。国家减少征收三分之一,农民的收入相应增加1.8倍。这样做,对贫困地区脱贫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鞠建平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争取减少国家征购的阻力不在上级部门,而是在陇东县的主要领导干部身上。直接说,就是在县委于书记和县政府张县长两个人那里。鞠建平打算最近找于书记和张县长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
减少粮食征购将直接影响到陇东县两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于书记明年就要退居二线了,或许阻力会小一些,可张县长的政治前途还处在上升期,最近一个时期,上级要调他到地区行署工作的呼声一直很高。
鞠建平拿着报告推开了于书记办公室的门,正巧于书记在屋。鞠建平直截了当地跟于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于书记沉思了片刻,说出了一句让鞠建平进退两难的一番话。
“建平啊,不是我不支持你,你的想法是很好,尽管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你的出发点是可以给予肯定的。我现在希望你能把这项工作先放一放,地区行署组织部前几天刚找我谈了话,让我逐渐把工作移交给你。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担心在这期间,你的这些提法会给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不利于你我之间工作的顺利交接啦。”
“于书记,谢谢你的中肯的提醒。我还年轻,从心里希望于书记还能多带带我,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县委和县政府之间的关系上,还请于书记多指教。”
“我建议你,把高产穷县的文章做得再扎实一点儿。等我们的工作交接完成,我会把你的想法跟张县长提出来。这项工作如果能得到张县长的支持,落实起来麻烦会少很多。”
“另外,作为县委书记,如何领导县委这班人,如何当好这个班长,也是从现在起需要你考虑的问题。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据我这些年的工作体会,在一个县里面,干部更多的是指政府部门的干部,因为县委制定的文件和精神,主要是由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的。所以说,领导好县委的一班人,团结好政府各部门的同志,是做好一个县委书记最起码的需要”
听了于书记的这番话,鞠建平重新思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和做法。身为副书记,提出工作建议,是为了协助书记开展好工作。而作为书记,提出建议,是为了组织全班人推进工作。
想到这儿,他决定尊重于书记的意见,和张县长的沟通先放一放。过后,听听秘书小李的建议,再动笔修改这份计划。和于书记交流之后,他感到秘书小李的意见在普通干部当中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8节、半城郊型
最近,于书记在各种会议上都主动地把鞠建平推到前台,频频向大家暗示自己将要退居二线,鞠建平作为他的接班人,担任陇东县委书记。
鞠建平利用和老书记交接的这段时间做足了功课。他为陇东县制定了一份“社会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是通过五年的时间,把陇东建设成为一个“半城郊型”的中等收入县。
从“高产穷县”发展成为“半城郊型”的中等收入县的蓝图在鞠建平心中业已形成。他把自己的构思说给秘书小李听。
“半城郊型”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城市经济,是一个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中间型经济。”
“鞠书记,你描绘的“半城郊型”的陇东县,是基于咱们陇东位于省城不到20公里位置上这一点吗?”李秘书的眼前忽然一亮,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对,正是这样。陇东的西面是广大的农村,史上有”陇东粮仓”之称。东面就是省城。我们何不借助东风,走城市与农村中间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呢。”
“鞠书记,最近有一个新名词很时兴,我经常听领导们发言都用“依托”什么什么来表述。”
“好啊!那我们就用“依托陇东、服务省城、打入省城,发展陇东”的经济思路,走出一条陇东自己的发展道路来。”
“鞠书记,这次还是你拿总纲出来,我给你添枝加叶吧。”小李听了鞠建平的描述,备受鼓舞。
鞠建平的有关陇东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初稿完成了。于书记看过他的手稿后,感到眼前的这个小伙子比一年前刚到陇东时更加成熟了。
“建平呀!看了你的陇东发展规划,我放心了。是该到了把领导陇东五十万人民奔四化的这份责任交给你的时候了。下周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我要宣布我们的交接。也算是我最后一次主持召开县委会。”于书记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于书记,你不是说地委安排你做陇东县委的顾问吗?今后,陇东的大事小情仍然离不开你的。”
“我想好了,等退下来后,我就去县关工委帮助做些事情。到时候,我想把老鞠书记领导陇东工作那几年的情况都整理出来,让陇东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要忘记那段历史,都不要忘记那一代人所做的工作。”
时隔一年多,于书记第一次在鞠建平面前提起老鞠书记,让他觉得有点儿无从回答。
“你是咱们老鞠书记的儿子,这件事你还没到陇东我就听说了。之所以始终不愿跟你提起,就是因为我想让大家根据你的实际工作去评价你。看来,你已经通过了陇东人民对你的这场考核。”
在县委扩大会议上,鞠建平就“半城郊型”发展模式做了更加形象和具体的表述,“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这句话后来被总结为陇东经济发展二十字方针。
第9节、以身作则
鞠建平正式走马上任县委书记是在他到陇东工作的一年之后。老书记刚一退下来正赶上县委宣传部开始组织编写陇东县志。鞠建平征求老书记的意见,希望他能组织领导县志编撰工作。
老书记在陇东一干就是三十年,对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时期,发生的每一个大事件,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编撰小组进行分工时,老书记的任务是重点编写从大跃进到文革初期的这一部分。这段时间,也正好是老鞠书记下放到陇东工作的那八年期间。
鞠建平对父亲下放到陇东的经历记忆犹新,但是,出现在县志里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并不相同。他印象中的父亲是一位生活简朴、待人和善、工作勤恳的长者,
可是,当县志编撰组的同志送来初稿,让他看到了父亲出现在县志里时,一个带领陇东人民战天斗地的县委书记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了眼前。
当年的父亲,忍辱负重、以极高的党性原则,努力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职责。父亲为党操劳、为国解忧、为陇东人民奉献一切的精神,激励着鞠建平要继承父辈的传统,在自己的任职期内,为陇东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鞠建平上任初始,就给自己定下了更加严格的规矩。打铁更要自身硬,父亲就是自己的榜样。他把秘书小李叫来让他监督自己,时刻提醒自己。
“李秘书,陇东从今年起,正式进入了下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当中。在我今后的整个任职期内,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都要带头当好县委一班人的排头兵。你随时监督我、提醒我,发现我有偏离了党性原则的地方就给我指出来。”
“鞠书记,你对自己的要求已经很严格。大家都说你,以身作则,一身正气。”
“群众对我有这样的评价我很高兴,但是我更希望陇东的全体干部都要时刻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自从县委下发了约法三章,下面的同志确实是自觉了不少。但是,仍然有一些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置若罔闻,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
“我们还是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给大家带头做表率,那么他也就不具备做干部的资格。”
“李秘书,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找机会跟你说。当初,县委把你从学校抽到县委,是看中了你的笔杆子,是让你来帮助领导们做文章的。我一贯主张,文章要靠领导自己做,不能让秘书帮着写。这件事就从我做起,今后县委的几个主要领导干部就不要再配备秘书了。”
“鞠书记,你喜欢看书,善于思考,文笔又好,没有秘书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出来。可并不代表其他领导也有你的这些能力呀,”
“多读书、善于思考是当一个领导干部的起码条件。实现四个现代化也要求领导干部们必须这么去做。今后我们在选拔干部时,这一点就是必备的条件。”
“领导都不配备秘书了,那我们这些当秘书不就失业啦。”小李有些担心地说。
“我想好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后县委和县政府不能再随意抽调老师到政府机关任职。教师的岗位应该是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鞠书记,那你打算怎样安排我?”
“现在,我给你两个地方让你选择。一是去教育局负责一个科的工作,二是回学校给校长当副手,先锻炼一个时期。”
“我服从县委的安排,听鞠书记的指示。”
“如果你是真心听我的意见,我建议你回学校去。陇东实现四化需要人才。陇东的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都有待于提高,你在县委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我身边也有一年了,把县委的精神和工作作风带回到基层去,也能作为你领导好一所学校工作的资本。”
第10节、搬山填海
李秘书没有去教育局当科长,而是回到学校做了一名副职。县委书记的大秘书在陇东都有直接做到副局长的。对此群众十分的不解,鞠建平倒感到很欣慰。他从秘书小李的身上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继制定“约法三章”之后,“搬文山、填会海”又摆到了这位新任县委书记的案前。早在农林部工作时,鞠建平就对各级部门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的“文山会海”深恶痛绝。
他深知,要实现把高产穷县的陇东发展成为半城郊型强县的奋斗目标,“约法三章”和“搬山填海”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扎扎实实地走好第一步,才有资格争取粮食征购额度核减的第二步。
鞠建平不打无把握之仗。要想得到中央和省市三级政府支持陇东粮食征购核减,陇东的干部队伍自身必须要过得硬。否则,陇东无颜跟上级“讨价还价”。
可是,无论是治理“约法三章”还是“搬山填海”谈何容易。单是禁止吃喝这一条,对有些干部来说,就相当的抵触,简直就像要了他们的命一样。
白天上班时怕被发现,就等下班天黑后躲着吃。公款吃喝不能报销,他们就拿着发票找企业要钱。特别是一旦追查到部门的主要领导时,问题就成了结症。
有关“搬山填海”,鞠建平在县委会上多次强调,但许多部门依旧我行我素,文件照发,大会小会照开不断。
究竟是什么原因,制止不住吃喝风和文山会海的风气呢。带着这个问题鞠建平下基层走访,找干部谈心,和群众交谈。
张县长可以称得上是陇东的老人,自打参加工作就一直在政府工作。从科长到局长,再到副县长,直至做到了县长的位子上。在县委班子里,又担任县委副书记一职。是于书记一手提拔上来的陇东干部。
张县长为人豪爽,但有时会让人感到有些固执。他对陇东的情况了解的非常透彻,以至于遇事又往往过于自信。
“张县长,县委会上明确下来的“约法三章”和“搬山填海”,要落实起来关键还是在政府部门。你是陇东老人,比我更了解陇东,你说说,我们怎样抓落实才会更有效一些呢?”
“我看还是像你提出约法三章那样,把搬山填海也制定成规章,发个文下去,让大家执行照办。”
“制定成规章不难,发个文也容易,关键是如何落实下去,执行得好才算达到目地。”
“约法三章的文件发下去已经三个多月了。违规吃喝问题还是屡禁不止。”
“我想,既然有了规矩,那我们就不再心慈手软。这两件事,首先我们县委一班人要做好表率,然后,要求局委办各个部门的一把手立下军令状,不论是谁出现问题,第一次行政警告,第二次调离现岗位。”
“那是不是也要看问题的严重程度,区别对待呢?”
“约法三章应该是没得商量,搬山填海可以再多给一次机会。张县长,如果这两件事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手脚,那么接下来,在高产穷县和经济转型的道路上,我们会更加困难重重。”
“张县长,明天要召开全县新一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个会上,有你我的发言。照此以往,这样的会议都是一开一天,中午还要管个饭。我有个建议,明天会上,我只讲6分钟,你讲20分钟,其他人的发言一律要求从简。这样下来,最多两个小时就能结束。咱们8点半开会,10点半结束,还能省下了一顿饭。”
“鞠书记,这账是让你算到家了。”张县长哈哈一笑。
“这么说,在张县长那儿就算是通过了?”
“我没意见。发个文让下面执行就是了。”张县长无意地一说。
“怎么?又要发一个文件呀?”说完,鞠建平自己先笑了起来。
第二天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鞠建平把手表摘下来放到了眼前。讲话完毕,果然提前了半分多钟。张县长看来也是颇下了番功夫,往年要读上一个多小时的工作报告,这次也仅用了18分钟。其他干部在书记和县长的带动下,都把各自的发言稿子掐头去尾地改写了一遍,谁也没敢超出预定时间。
从那以后,鞠建平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除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县一级会议以外,不接受任何单位的请柬,不出席任何单位的宴请,局委办召开的部门工作会议,由分管工作的县领导到场。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