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7890
阅读:6312
发表:2019/4/29 修改:2020/1/4
主旋律,都市,农村
小说
陇东的县委书记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11节、防微杜渐
临近年底,陇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总结大会即将召开。纪委关书记请鞠建平出席会议,并问他讲话需要多长时间时,他笑着对关书记说,
“纪委工作会议我可能要多讲几句,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行不行?”
“鞠书记,年终总结大会,半个小时不算多,用不用把您的讲话稿事先给大家发下去?”关书记按照常规地向他请示。
“我今天的讲话没有稿子,为了这次会议,我已经在心里打了好几天的腹稿啦。”
县委领导在这样重要的会议上,半个小时的讲话不准备发言稿,这在陇东还是头一次听说,让纪委关书记不免有些一愣。
果然,在陇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总结大会上,鞠建平既没有拿着稿子念,上台也没有开场白。他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
“我最近听到有的干部说,逢年过节,下属到领导家看一看,走动走动是人之常情。这话咋听起来,让人觉得不无道理,像似人之常情。可是,仔细推敲,我觉得这里面反映出了我们有些干部对自身修养和对一个党员干部修养的放松和放任。”
“今天到领导家走走是人之常情,明天到领导家家坐坐也是理所应当,后天到领导家带包茶叶更是礼尚往来,那再后来呢?可能礼物就会加码。从一包茶,到一条烟,再到两瓶酒,长此以往,就会滋生腐败,就会攀比谁拿的礼多,谁送的礼大。”
“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和张子善的教训,现在再重新提出来是很有必要的。这两个人最初也是我们党非常廉洁,非常优秀的老干部。可发展到最后呢,建国还没有几年,就蜕化成了贪污分子,其根本原因就是从忽略小节开始演变的。”
“因此,我们绝不能小视了一包茶,一条烟,一瓶酒的破坏作用。习惯了要人家的一包茶,就会不客气地接受人家的一条烟,进而又会毫无廉耻地跟人家要两瓶酒。”
“我常想,如果说下属到领导家走一走看一看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上级到下级家看一看走一走认作是人之常情呢。领导看望下属,上级关心群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些好的传统应该继承下来,应该在陇东普及开来。”
“因此,我建议,今年的元旦和春节,在我们陇东不要再有下属到上级家拜年的现象出现。应该提倡部门领导到部门同志家走访,人多的单位和部门,领导走不过来,就提倡团拜。大家坐在一起,集体拜个年,开个座谈会,气氛不是更好嘛。”
“领导到群众家走访,还能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和群众的诉求。这又给我们的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机会。”
鞠建平的讲话几次被台下的掌声打断。大家都说,鞠书记的讲话太有说服力啦。他不卖大道理、不打官话、不说套话,因势利导地启发大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听起来让人心服口服。
第12节、三顾茅庐
鞠建平主持县委工作伊始,立刻着手落实陇东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及实施刚要。如何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半城郊型经济如何转型、人才战略如何实施、自然资源如何开发,从大的格局全面规划陇东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一一进入了他的思考中。
陇东人民都在翘首以盼新一届县委能为陇东新时期经济发展拿出新的方案。大的格局基本已定,接下来如何团结好县委一班人,带领陇东人民走向富裕之路的问题摆在了鞠建平的案头。
他清楚地知道,在陇东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必须促进农工商的协调发展,只有农工商三者并举,均衡发展,才能开创出陇东经济转型的新局面。
而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首要的就是吸引人才。可怎样才能把的懂得工业技术和精通商业繁荣的人才引进到经济落后的陇东来呢。
“只要是对促进陇东工商业能做出贡献的人才,我们就要不拘一格地引进,选拔,委以重任。”他耐心地给干部们讲解“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的基本道理,提高大家对人才引进的重视。
秘书小李有个同学非常有经商头脑,在市里的国营化工企业里当了几年的供销科副科长。
“鞠书记,我的这位同学可是神通广大,就因为他懂得营销,他们厂的产品在全省都非常的畅销,厂里的原材料没有他弄不到手的。我估计他们厂不会放他的。再说,人家在城市的国营厂子干得好好的,我们根本挖不来人家呀。”
“李秘书,不,李校长,你既然给我提供了这条信息,你就必须负责到底。你问问你的同学,他要什么条件。咱们陇东都满足他。”
“不不,你先不用问了。咱们礼贤下士,应该亲自去请人家来,才能表示出我们的诚意。”鞠建平决定亲自登门去请。
当天下班后,鞠建平就迫不及待地拉上李校长俩人去了市里。一路上,两个人聊起了学校的工作和老师们的情况。车开进了市区,停在了国营化工厂家属宿舍门前。
“鞠书记,我只记得他说,他家在化工厂家属宿舍,可不知道他住在几栋几单元呀。”
“只要是住在这几栋楼里,就不怕找不到。你我分头找,你找这几栋,我找那几栋,咱们挨家敲,挨家问,肯定能找得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俩人就找到了供销副科长的家。正巧人家还在家。
“杨科长,我们县委鞠书记今天是专程来拜访你的。”李校长没有直接称呼老同学。
“县委书记来看我?李校长你今天要唱哪出戏呀?”杨科长惊讶地说。
“杨科长,今天这出戏的出场人物不是你和你的同学,而是我和你俩人唱。”
“鞠书记,我俩唱?莫不是陇东县要我帮你们搞什么紧俏物资吧?”
“杨科长,我们陇东现在缺的不是物质,而是像你这样的人才。我今天来,就是代表陇东县和陇东人民请杨科长到我们陇东去发展。我们县的化肥厂非常期待杨科长去主持工作”
“鞠书记,我没听错吧。让我离开市化工厂,去你们县化肥厂。这怎么可能呢?先不说我愿意去不愿去,就是我们厂和市工业局也不会放我呀。”
“杨科长,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先不谈,今天我来就是向你表示我们的邀请,表示我们的诚意的。你也先不用回答我。今天我们就说到这儿,下次再详细谈。”
鞠建平谢过了杨科长,领着李校长离开市里返回陇东。
“鞠书记,你这是什么战术呀?好容易来了一趟,留下这么几句话就急着往回走。”
“今天我们的收获不小呀。刘备第一次去卧龙岗,连诸葛亮的面都没照到。”
“鞠书记的意思是说,还要准备再来?”
“还要准备再来多次。像这样的人才,不多来几次是请不回去的。回去后,你马上和你的同学联系,告诉他,如果他肯到陇东来工作,陇东县会满足他的一切条件。”
几天后,鞠建平再次登门拜访杨科长。这回与他同行的是县委组织部曲部长。
“杨科长,你是国营企业的科级干部,干部调动的手续需要组织部门来办理,所以今天我特意领来了县委组织部曲部长。我们县委已经研究过了,如果你同意到陇东工作,安排你到县物资局担任副局长兼化肥厂厂长。再专门为你提供一套住房。”
“鞠书记,陇东县领导的厚意我领了。我还是那句话,不说我愿意去不愿去,我们厂子肯定不会放我走。”
“杨科长,市里方面的调转手续由我来负责。我们鞠书记会替你想办法的。”刘部长插话说。
“杨科长,前几天我和你的老同学一起来,那是朋友之间的走动。今天我和组织部曲部长是代表陇东县委来的。我们只想请你考虑考虑再回答我们。你还有什么要求,可以通过李校长转给我,你们同学之间说话会更方便一些。”
在回去的路上,鞠建平问刘部长,就目前情况,陇东县还能为杨科长提供些什么样的条件。
“鞠书记,我觉得该想到的你都替他想到了。地区工业局人事科说,地委已经跟他们打了招呼,只要杨科长本人同意,他们会一路绿灯放行。”
“回去我再找李校长,让他盯住杨科长。只要不违反原则,尽量满足人家的要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呀!”
李校长给鞠建平打来了电话,告诉他说,杨科长还有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如果调到陇东,能不能给他从行政20级提到19级。
鞠建平立刻跑到组织部,推开门便喊曲部长。
“曲部长,杨科长有回话啦。如果陇东能给他从行政20级提到19级,他就同意调动。怎么样,你看有操作的可能吗?”
“从行政20级提到19级,按照正常程序不是不可以办。但是,县里面从来没有过这种先例。”
“好。那我们就淌一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给他办!涨一级也就是多个十块八块的嘛,县财政还拿得出这笔钱。这个人的价值可不是用一两级工资来衡量的。”
数日后,鞠建平再赴化工厂家属宿舍拜访杨科长时,又带上了县人事局赵局长。当陇东县的三位领导一同出现在杨科长家门口,杨科长被感动得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鞠书记、曲部长、赵局长,我杨树森何德何能竟让你们如此费心。我保证,一年内让陇东县化肥厂产值增加百分之百,两年的时间,把化肥厂由单一化肥产品发展成为多种产品经营的化工厂。”
第13节、矛盾突起
杨厂长果然不负众望,来到陇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化肥厂就从一个亏损企业转亏为盈,还没到年底,产值就大增,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
鞠建平在化肥厂年终总结会前提出,要给予杨厂长以重奖。杨树森听到消息后,急忙跑到县委,他诚恳地向鞠建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鞠书记,在调到陇东之前,我是地区化工厂的科长,当时,陇东给我的一切条件我认为都是应该的。而现在,我已经是咱们县化肥厂的厂长啦。这个时候,再给我任何的特殊待遇,我都不会再觉得心安理得了。因为我也是咱们陇东人。”
县化肥厂杨厂长的榜样力量,给陇东县人才引进工作带了一个好头。在杨厂长之后,又有几名商业精英被请进了陇东,给陇东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原本是利县利民的大好事,但也因为新人的引进,引发了一些老人的不满。
“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有一些人开始散布流言蜚语。
为什么能给陇东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人才,竟会遭致一些人的不满呢。鞠建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原来,发泄这些不满情绪的都是出自由于新的人才引进,感觉自身进步将受到冲击的那些人之口。在这些人里面,物资局局长首当其中。
物资局苗局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他离退休还有几年的时间,升迁既已无望,维持眼前的利益到最后就成了他的唯一企盼。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物资局,国家给多少就分配出去多少,只要不贪污不浪费,他这个官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干到底。
可自从来了杨树森,兼着物资局的副局长,物资规模的进出发生了巨变,这让他这个局长今后还怎么当。
鞠建平觉得,苗局长想法很有代表性。这正是在改革发放初期,新旧思想和新老体制发生碰撞的产物。抓住这个思想苗头,拉开陇东改革开放大幕的时机已渐成熟。
鞠建平又骑上了他那辆自行车,他想深入到基层,直接了解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引进外资和引进人才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建议。
鞠建平把下基层做调研叫做“沉下去”,把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叫做“请上来”。他常说,沉下去,能让我们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请上来,能让我们听到群众的集体呼声。
有的时候,鞠建平也常用写信的方法,把他的想法或意见讲述给干部群众听。李校长和杨厂长他们几个就都收到过这样的来信。
“做任何一件事,反对的声音总是会有的。对此,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其中很有学问。压制不同意见,容易使矛盾激化;对错误的意见放任不管,又会使正确的事情难以贯彻执行;引导不同意见转化为理解和支持,肯定没有前两种态度那么容易,那么省事,更要付出很多时间、花费很大功夫;但是,它的结果一定是最好的。因为这样的工作态度,会使我们想做的事情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也就会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大量地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就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每一位政工干部的职责。”
第14节、战略目光
省市两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来到陇东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讨论陇东县粮食征购额度问题。鞠建平为之努力一年的结果,成败就在于此。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的同志前前后后地准备了半个多月。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工作汇报、贫困公社干部的实际诉求、农村社员家庭走访、田间农作物产量的预估,还有县政府招待所的一顿会议午餐。
“我和张县长做了一个分工,县领导的工作汇报和工作午餐由我负责,其他三项都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公社干部实事求是地陈述、社员家庭的情况让省市领导们如实地看、粮食产量预估既不虚也报瞒报。这些都由张县长来把关。”
“鞠书记,您说把中午的会议午餐搞成工作午餐,不会影响省市领导们对咱们的评估吧?”县政府办公室钱主任有些担心地说。
“我打算把这次会议午餐做成一顿特殊的会议工作午餐。工作时间不能喝酒。四菜一汤也不能突破,但是,又要突出咱们陇东的饮食特色。”
“鞠书记,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这四菜一汤还能整出啥特色出来呀。”
“没米不要紧,咱们陇东有小麦,就在面粉上做文章。”鞠建平故意地打趣着钱主任说。
“我说,钱主任你记着,吩咐招待所食堂,就按照我说的菜谱去做。葱花摊鸡蛋是第一道菜,每盘用四个鸡蛋一两面加上大葱叶子;葱白炒瘦肉是第二道菜,要求不能有一丁点儿的肥肉;酱烧陇东湖鱼是第三道菜,咱们陇东鱼是远近闻名,这道酱烧陇东鱼一定会给这次会议添彩;最后一道菜是清炒蔬菜,这盘菜咱们就发扬一下民主,交给大师傅去发挥,用咱们陇东的新鲜蔬菜就行。主食和汤就用大魏家公社街上的那家火勺铺的火勺和菜汤。”
“鞠书记,你别说,让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这顿工作午餐还挺香的。”钱主任自己也笑了起来。
“钱主任,你就严格地按照我布置的去安排,如果这次征购额度没减下来,问题就在你这顿饭的安排上出了差错。”
看着鞠建平一脸的认真,钱主任也不敢再说什么了,连忙赶到县招待所交代任务去了。
鞠建平的发言其实早已做足了文章。高产穷县是陇东的现状,问题的源头是征购额度过高,农民难以负重,所导致长期的贫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减少上缴数额,以腾出土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来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
鞠建平的主张,不禁让与会者回想起了我党在延安时期为陕北农民减负的那段往事。大家都记得,当年就是这位小鞠书记的父亲老鞠书记遵照中央指示,具体落实的那件事情。
“降低征购额度、种植经济作物,既可以改善农民自身的生活,又可以通过经济作物转化为县财政税收上缴国家,其实是一举两得。如果继续按照当前数额征购公粮,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削足适履,让农民持续接受贫困。”
如果说,鞠建平的发言,多多少少打动了一点点与会者的心,那接下来的这顿工作午餐彻底博得了省市领导的同情。
“诸位省市领导,为了这顿会议午餐,我们的确花费了一些心思。既想让领导们吃好,又不违反接待规定,因此,准备了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陇东农民的生活实况和陇东饮食文化的特色的这顿午餐。”
看到端上来的这四菜一汤,有几位领导开起了玩笑,
“鞠书记,你能不能解释解释,陇东农民的生活和陇东饮食特色是怎么体现在你这四道菜上的?”
“是啊,鞠书记,让我们听听你的解说词吧。”
“这第一道菜叫葱花摊鸡蛋,用料是四个鸡蛋一两陇东面加上葱叶。陇东的农民逢年过节,一般都是用两个鸡蛋一把面粉加上葱叶,今天因为是招待省市领导,我们特意加了两个鸡蛋,因此,面粉也多加了一把。”
“那你为什么只用葱叶不用葱白呢?”有人继续追问。
“葱白是为了留给第二道菜用。这第二道菜是葱白炒瘦肉。因为陇东农民都是用山上的野草养猪,因此,猪生长得很慢,而且身上没有肥肉,加上葱白,看起来有肥有瘦,既美观又能体现陇东猪肉的特点。”
鞠建平解说过后,餐桌上一阵哑然,再没有了玩笑声。见状,鞠建平连忙打破局面,接着说,
“这三道和第四道是我们陇东的特色菜,加上这特色的火勺就着菜汤,诸位领导品尝过后,肯定会给好评的。”
午餐后,现场办公会议挪到了田间地头。领导干部们看完长势喜人的麦浪,再看看陇东农民的生活现状,对陇东县粮食征购的数额认定,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已经有了答案。
当年秋粮征购指标下达前,省市两级政府联合下文,对陇东县的粮食征购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困扰了陇东农民几十年的粮食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陇东的父老乡亲们都说,鞠书记真是有大智慧、有战略目光的好领导。
第15节、经济转型
粮食征购负担减轻后,陇东县的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从前,陇东县的所有农田都清一色地被要求种植了小麦。现在,除了保证粮食征购的土地外,在合理安排的其他农田上,到处可见栽种上了省城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
对此,鞠建平又提出了同步发展县镇工业的想法。他说,“县镇工业是工农联盟的最好体现,县镇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工农结合的成果。我们的县镇工业就是要为农民兄弟服务,要把咱们陇东地产的经济作物进行深加工,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卖到城里去。”
乡村公社都尝到了降低粮食征购的甜头,看到了发展乡镇工业的前景。为了扩大各自公社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些公社和大队的头头动起了歪脑筋,他们纷纷跑到县里,挖门路托关系,为各自利益一争高低。一时间,请客送礼之风在陇东又死灰复燃。
乡村干部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他们都不谋而合地想到了物资局杨副局长。他既是政府部门的干部,又是陇东支柱企业的领导,加上和鞠书记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找他来办事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的李秘书,如今的陇东一中李校长也成了请客送礼的对象。有的时候,他们见不到李校长,就四处打探李校长的妻子,甚至找到了李校长的尚在读小学的儿子那里。
可是,当这些人在杨厂长和李校长那里屡屡碰壁后才知道,原来,鞠建平和杨厂长,加上李校长他们三人,是陇东城里有名的抵制不正之风的铁三角。
初始于为了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引发的送礼之风,逐渐蔓延到了乡村干部子女优先进乡镇企业就业,再到给子女办成了城镇户口,各种请客送礼的招数可谓五花八门。
送礼不成,说亲总可以吧。谁都想不到的办法也被想了出来。有人出面,说要把某某公社书记的女儿介绍给鞠建平,有人捐献,愿意为一中无偿提供一套电化教学设备。杨厂长为引进一套设备苦于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有人想帮助解决。
“这些人就是想借我们三个人打开陇东请客送礼不正之风的大门。经济转型时期,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要转变,但不等于政治标准要降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为经济转型服务的,但是,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对经济转型只能起到破坏作用。”
鞠建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杨厂长和李校长听,他们都认同鞠建平对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态度,两个人表示绝不会让这种歪风邪气在自己身上打开缺口。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这股不正之风到底在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和物资局苗局长两个人的身上打开了缺口。当公社销售经济作物的资金,通过公社的手上,摆到掌握着实际权力的这两位县里领导的面前时,他们被这一打打崭新的钞票折服了。
改革开放的初期,谁见到过那么多的钱啊!物资局苗局长大笔一挥,把本该拨给贫困公社的物资划到了送钱人的手上。副县长也为了这一己私利,把仅有的两个招工名额留给了自己的亲属。
第16节、从严治党
县镇企业发展起来了,招工就成了热门话题。经济作物种植放开了,销售和资金的渠道就有了新的去向。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现象,让陇东县委领导班子一时也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有人主张把违规的这两个人开除干部队伍,也有人提出应该下不为例。如何处理这两名干部,全县上上下下都在等着县委的下一步举措。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常委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
临近年底,陇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总结大会即将召开。纪委关书记请鞠建平出席会议,并问他讲话需要多长时间时,他笑着对关书记说,
“纪委工作会议我可能要多讲几句,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行不行?”
“鞠书记,年终总结大会,半个小时不算多,用不用把您的讲话稿事先给大家发下去?”关书记按照常规地向他请示。
“我今天的讲话没有稿子,为了这次会议,我已经在心里打了好几天的腹稿啦。”
县委领导在这样重要的会议上,半个小时的讲话不准备发言稿,这在陇东还是头一次听说,让纪委关书记不免有些一愣。
果然,在陇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总结大会上,鞠建平既没有拿着稿子念,上台也没有开场白。他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
“我最近听到有的干部说,逢年过节,下属到领导家看一看,走动走动是人之常情。这话咋听起来,让人觉得不无道理,像似人之常情。可是,仔细推敲,我觉得这里面反映出了我们有些干部对自身修养和对一个党员干部修养的放松和放任。”
“今天到领导家走走是人之常情,明天到领导家家坐坐也是理所应当,后天到领导家带包茶叶更是礼尚往来,那再后来呢?可能礼物就会加码。从一包茶,到一条烟,再到两瓶酒,长此以往,就会滋生腐败,就会攀比谁拿的礼多,谁送的礼大。”
“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和张子善的教训,现在再重新提出来是很有必要的。这两个人最初也是我们党非常廉洁,非常优秀的老干部。可发展到最后呢,建国还没有几年,就蜕化成了贪污分子,其根本原因就是从忽略小节开始演变的。”
“因此,我们绝不能小视了一包茶,一条烟,一瓶酒的破坏作用。习惯了要人家的一包茶,就会不客气地接受人家的一条烟,进而又会毫无廉耻地跟人家要两瓶酒。”
“我常想,如果说下属到领导家走一走看一看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上级到下级家看一看走一走认作是人之常情呢。领导看望下属,上级关心群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些好的传统应该继承下来,应该在陇东普及开来。”
“因此,我建议,今年的元旦和春节,在我们陇东不要再有下属到上级家拜年的现象出现。应该提倡部门领导到部门同志家走访,人多的单位和部门,领导走不过来,就提倡团拜。大家坐在一起,集体拜个年,开个座谈会,气氛不是更好嘛。”
“领导到群众家走访,还能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和群众的诉求。这又给我们的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机会。”
鞠建平的讲话几次被台下的掌声打断。大家都说,鞠书记的讲话太有说服力啦。他不卖大道理、不打官话、不说套话,因势利导地启发大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听起来让人心服口服。
第12节、三顾茅庐
鞠建平主持县委工作伊始,立刻着手落实陇东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及实施刚要。如何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半城郊型经济如何转型、人才战略如何实施、自然资源如何开发,从大的格局全面规划陇东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一一进入了他的思考中。
陇东人民都在翘首以盼新一届县委能为陇东新时期经济发展拿出新的方案。大的格局基本已定,接下来如何团结好县委一班人,带领陇东人民走向富裕之路的问题摆在了鞠建平的案头。
他清楚地知道,在陇东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必须促进农工商的协调发展,只有农工商三者并举,均衡发展,才能开创出陇东经济转型的新局面。
而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首要的就是吸引人才。可怎样才能把的懂得工业技术和精通商业繁荣的人才引进到经济落后的陇东来呢。
“只要是对促进陇东工商业能做出贡献的人才,我们就要不拘一格地引进,选拔,委以重任。”他耐心地给干部们讲解“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的基本道理,提高大家对人才引进的重视。
秘书小李有个同学非常有经商头脑,在市里的国营化工企业里当了几年的供销科副科长。
“鞠书记,我的这位同学可是神通广大,就因为他懂得营销,他们厂的产品在全省都非常的畅销,厂里的原材料没有他弄不到手的。我估计他们厂不会放他的。再说,人家在城市的国营厂子干得好好的,我们根本挖不来人家呀。”
“李秘书,不,李校长,你既然给我提供了这条信息,你就必须负责到底。你问问你的同学,他要什么条件。咱们陇东都满足他。”
“不不,你先不用问了。咱们礼贤下士,应该亲自去请人家来,才能表示出我们的诚意。”鞠建平决定亲自登门去请。
当天下班后,鞠建平就迫不及待地拉上李校长俩人去了市里。一路上,两个人聊起了学校的工作和老师们的情况。车开进了市区,停在了国营化工厂家属宿舍门前。
“鞠书记,我只记得他说,他家在化工厂家属宿舍,可不知道他住在几栋几单元呀。”
“只要是住在这几栋楼里,就不怕找不到。你我分头找,你找这几栋,我找那几栋,咱们挨家敲,挨家问,肯定能找得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俩人就找到了供销副科长的家。正巧人家还在家。
“杨科长,我们县委鞠书记今天是专程来拜访你的。”李校长没有直接称呼老同学。
“县委书记来看我?李校长你今天要唱哪出戏呀?”杨科长惊讶地说。
“杨科长,今天这出戏的出场人物不是你和你的同学,而是我和你俩人唱。”
“鞠书记,我俩唱?莫不是陇东县要我帮你们搞什么紧俏物资吧?”
“杨科长,我们陇东现在缺的不是物质,而是像你这样的人才。我今天来,就是代表陇东县和陇东人民请杨科长到我们陇东去发展。我们县的化肥厂非常期待杨科长去主持工作”
“鞠书记,我没听错吧。让我离开市化工厂,去你们县化肥厂。这怎么可能呢?先不说我愿意去不愿去,就是我们厂和市工业局也不会放我呀。”
“杨科长,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先不谈,今天我来就是向你表示我们的邀请,表示我们的诚意的。你也先不用回答我。今天我们就说到这儿,下次再详细谈。”
鞠建平谢过了杨科长,领着李校长离开市里返回陇东。
“鞠书记,你这是什么战术呀?好容易来了一趟,留下这么几句话就急着往回走。”
“今天我们的收获不小呀。刘备第一次去卧龙岗,连诸葛亮的面都没照到。”
“鞠书记的意思是说,还要准备再来?”
“还要准备再来多次。像这样的人才,不多来几次是请不回去的。回去后,你马上和你的同学联系,告诉他,如果他肯到陇东来工作,陇东县会满足他的一切条件。”
几天后,鞠建平再次登门拜访杨科长。这回与他同行的是县委组织部曲部长。
“杨科长,你是国营企业的科级干部,干部调动的手续需要组织部门来办理,所以今天我特意领来了县委组织部曲部长。我们县委已经研究过了,如果你同意到陇东工作,安排你到县物资局担任副局长兼化肥厂厂长。再专门为你提供一套住房。”
“鞠书记,陇东县领导的厚意我领了。我还是那句话,不说我愿意去不愿去,我们厂子肯定不会放我走。”
“杨科长,市里方面的调转手续由我来负责。我们鞠书记会替你想办法的。”刘部长插话说。
“杨科长,前几天我和你的老同学一起来,那是朋友之间的走动。今天我和组织部曲部长是代表陇东县委来的。我们只想请你考虑考虑再回答我们。你还有什么要求,可以通过李校长转给我,你们同学之间说话会更方便一些。”
在回去的路上,鞠建平问刘部长,就目前情况,陇东县还能为杨科长提供些什么样的条件。
“鞠书记,我觉得该想到的你都替他想到了。地区工业局人事科说,地委已经跟他们打了招呼,只要杨科长本人同意,他们会一路绿灯放行。”
“回去我再找李校长,让他盯住杨科长。只要不违反原则,尽量满足人家的要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呀!”
李校长给鞠建平打来了电话,告诉他说,杨科长还有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如果调到陇东,能不能给他从行政20级提到19级。
鞠建平立刻跑到组织部,推开门便喊曲部长。
“曲部长,杨科长有回话啦。如果陇东能给他从行政20级提到19级,他就同意调动。怎么样,你看有操作的可能吗?”
“从行政20级提到19级,按照正常程序不是不可以办。但是,县里面从来没有过这种先例。”
“好。那我们就淌一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给他办!涨一级也就是多个十块八块的嘛,县财政还拿得出这笔钱。这个人的价值可不是用一两级工资来衡量的。”
数日后,鞠建平再赴化工厂家属宿舍拜访杨科长时,又带上了县人事局赵局长。当陇东县的三位领导一同出现在杨科长家门口,杨科长被感动得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鞠书记、曲部长、赵局长,我杨树森何德何能竟让你们如此费心。我保证,一年内让陇东县化肥厂产值增加百分之百,两年的时间,把化肥厂由单一化肥产品发展成为多种产品经营的化工厂。”
第13节、矛盾突起
杨厂长果然不负众望,来到陇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化肥厂就从一个亏损企业转亏为盈,还没到年底,产值就大增,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
鞠建平在化肥厂年终总结会前提出,要给予杨厂长以重奖。杨树森听到消息后,急忙跑到县委,他诚恳地向鞠建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鞠书记,在调到陇东之前,我是地区化工厂的科长,当时,陇东给我的一切条件我认为都是应该的。而现在,我已经是咱们县化肥厂的厂长啦。这个时候,再给我任何的特殊待遇,我都不会再觉得心安理得了。因为我也是咱们陇东人。”
县化肥厂杨厂长的榜样力量,给陇东县人才引进工作带了一个好头。在杨厂长之后,又有几名商业精英被请进了陇东,给陇东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原本是利县利民的大好事,但也因为新人的引进,引发了一些老人的不满。
“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有一些人开始散布流言蜚语。
为什么能给陇东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人才,竟会遭致一些人的不满呢。鞠建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原来,发泄这些不满情绪的都是出自由于新的人才引进,感觉自身进步将受到冲击的那些人之口。在这些人里面,物资局局长首当其中。
物资局苗局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他离退休还有几年的时间,升迁既已无望,维持眼前的利益到最后就成了他的唯一企盼。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物资局,国家给多少就分配出去多少,只要不贪污不浪费,他这个官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干到底。
可自从来了杨树森,兼着物资局的副局长,物资规模的进出发生了巨变,这让他这个局长今后还怎么当。
鞠建平觉得,苗局长想法很有代表性。这正是在改革发放初期,新旧思想和新老体制发生碰撞的产物。抓住这个思想苗头,拉开陇东改革开放大幕的时机已渐成熟。
鞠建平又骑上了他那辆自行车,他想深入到基层,直接了解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引进外资和引进人才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建议。
鞠建平把下基层做调研叫做“沉下去”,把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叫做“请上来”。他常说,沉下去,能让我们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请上来,能让我们听到群众的集体呼声。
有的时候,鞠建平也常用写信的方法,把他的想法或意见讲述给干部群众听。李校长和杨厂长他们几个就都收到过这样的来信。
“做任何一件事,反对的声音总是会有的。对此,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其中很有学问。压制不同意见,容易使矛盾激化;对错误的意见放任不管,又会使正确的事情难以贯彻执行;引导不同意见转化为理解和支持,肯定没有前两种态度那么容易,那么省事,更要付出很多时间、花费很大功夫;但是,它的结果一定是最好的。因为这样的工作态度,会使我们想做的事情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也就会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大量地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就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每一位政工干部的职责。”
第14节、战略目光
省市两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来到陇东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讨论陇东县粮食征购额度问题。鞠建平为之努力一年的结果,成败就在于此。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的同志前前后后地准备了半个多月。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工作汇报、贫困公社干部的实际诉求、农村社员家庭走访、田间农作物产量的预估,还有县政府招待所的一顿会议午餐。
“我和张县长做了一个分工,县领导的工作汇报和工作午餐由我负责,其他三项都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公社干部实事求是地陈述、社员家庭的情况让省市领导们如实地看、粮食产量预估既不虚也报瞒报。这些都由张县长来把关。”
“鞠书记,您说把中午的会议午餐搞成工作午餐,不会影响省市领导们对咱们的评估吧?”县政府办公室钱主任有些担心地说。
“我打算把这次会议午餐做成一顿特殊的会议工作午餐。工作时间不能喝酒。四菜一汤也不能突破,但是,又要突出咱们陇东的饮食特色。”
“鞠书记,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这四菜一汤还能整出啥特色出来呀。”
“没米不要紧,咱们陇东有小麦,就在面粉上做文章。”鞠建平故意地打趣着钱主任说。
“我说,钱主任你记着,吩咐招待所食堂,就按照我说的菜谱去做。葱花摊鸡蛋是第一道菜,每盘用四个鸡蛋一两面加上大葱叶子;葱白炒瘦肉是第二道菜,要求不能有一丁点儿的肥肉;酱烧陇东湖鱼是第三道菜,咱们陇东鱼是远近闻名,这道酱烧陇东鱼一定会给这次会议添彩;最后一道菜是清炒蔬菜,这盘菜咱们就发扬一下民主,交给大师傅去发挥,用咱们陇东的新鲜蔬菜就行。主食和汤就用大魏家公社街上的那家火勺铺的火勺和菜汤。”
“鞠书记,你别说,让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这顿工作午餐还挺香的。”钱主任自己也笑了起来。
“钱主任,你就严格地按照我布置的去安排,如果这次征购额度没减下来,问题就在你这顿饭的安排上出了差错。”
看着鞠建平一脸的认真,钱主任也不敢再说什么了,连忙赶到县招待所交代任务去了。
鞠建平的发言其实早已做足了文章。高产穷县是陇东的现状,问题的源头是征购额度过高,农民难以负重,所导致长期的贫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减少上缴数额,以腾出土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来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
鞠建平的主张,不禁让与会者回想起了我党在延安时期为陕北农民减负的那段往事。大家都记得,当年就是这位小鞠书记的父亲老鞠书记遵照中央指示,具体落实的那件事情。
“降低征购额度、种植经济作物,既可以改善农民自身的生活,又可以通过经济作物转化为县财政税收上缴国家,其实是一举两得。如果继续按照当前数额征购公粮,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削足适履,让农民持续接受贫困。”
如果说,鞠建平的发言,多多少少打动了一点点与会者的心,那接下来的这顿工作午餐彻底博得了省市领导的同情。
“诸位省市领导,为了这顿会议午餐,我们的确花费了一些心思。既想让领导们吃好,又不违反接待规定,因此,准备了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陇东农民的生活实况和陇东饮食文化的特色的这顿午餐。”
看到端上来的这四菜一汤,有几位领导开起了玩笑,
“鞠书记,你能不能解释解释,陇东农民的生活和陇东饮食特色是怎么体现在你这四道菜上的?”
“是啊,鞠书记,让我们听听你的解说词吧。”
“这第一道菜叫葱花摊鸡蛋,用料是四个鸡蛋一两陇东面加上葱叶。陇东的农民逢年过节,一般都是用两个鸡蛋一把面粉加上葱叶,今天因为是招待省市领导,我们特意加了两个鸡蛋,因此,面粉也多加了一把。”
“那你为什么只用葱叶不用葱白呢?”有人继续追问。
“葱白是为了留给第二道菜用。这第二道菜是葱白炒瘦肉。因为陇东农民都是用山上的野草养猪,因此,猪生长得很慢,而且身上没有肥肉,加上葱白,看起来有肥有瘦,既美观又能体现陇东猪肉的特点。”
鞠建平解说过后,餐桌上一阵哑然,再没有了玩笑声。见状,鞠建平连忙打破局面,接着说,
“这三道和第四道是我们陇东的特色菜,加上这特色的火勺就着菜汤,诸位领导品尝过后,肯定会给好评的。”
午餐后,现场办公会议挪到了田间地头。领导干部们看完长势喜人的麦浪,再看看陇东农民的生活现状,对陇东县粮食征购的数额认定,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已经有了答案。
当年秋粮征购指标下达前,省市两级政府联合下文,对陇东县的粮食征购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困扰了陇东农民几十年的粮食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陇东的父老乡亲们都说,鞠书记真是有大智慧、有战略目光的好领导。
第15节、经济转型
粮食征购负担减轻后,陇东县的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从前,陇东县的所有农田都清一色地被要求种植了小麦。现在,除了保证粮食征购的土地外,在合理安排的其他农田上,到处可见栽种上了省城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
对此,鞠建平又提出了同步发展县镇工业的想法。他说,“县镇工业是工农联盟的最好体现,县镇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工农结合的成果。我们的县镇工业就是要为农民兄弟服务,要把咱们陇东地产的经济作物进行深加工,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卖到城里去。”
乡村公社都尝到了降低粮食征购的甜头,看到了发展乡镇工业的前景。为了扩大各自公社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些公社和大队的头头动起了歪脑筋,他们纷纷跑到县里,挖门路托关系,为各自利益一争高低。一时间,请客送礼之风在陇东又死灰复燃。
乡村干部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他们都不谋而合地想到了物资局杨副局长。他既是政府部门的干部,又是陇东支柱企业的领导,加上和鞠书记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找他来办事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的李秘书,如今的陇东一中李校长也成了请客送礼的对象。有的时候,他们见不到李校长,就四处打探李校长的妻子,甚至找到了李校长的尚在读小学的儿子那里。
可是,当这些人在杨厂长和李校长那里屡屡碰壁后才知道,原来,鞠建平和杨厂长,加上李校长他们三人,是陇东城里有名的抵制不正之风的铁三角。
初始于为了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引发的送礼之风,逐渐蔓延到了乡村干部子女优先进乡镇企业就业,再到给子女办成了城镇户口,各种请客送礼的招数可谓五花八门。
送礼不成,说亲总可以吧。谁都想不到的办法也被想了出来。有人出面,说要把某某公社书记的女儿介绍给鞠建平,有人捐献,愿意为一中无偿提供一套电化教学设备。杨厂长为引进一套设备苦于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有人想帮助解决。
“这些人就是想借我们三个人打开陇东请客送礼不正之风的大门。经济转型时期,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要转变,但不等于政治标准要降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为经济转型服务的,但是,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对经济转型只能起到破坏作用。”
鞠建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杨厂长和李校长听,他们都认同鞠建平对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态度,两个人表示绝不会让这种歪风邪气在自己身上打开缺口。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这股不正之风到底在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和物资局苗局长两个人的身上打开了缺口。当公社销售经济作物的资金,通过公社的手上,摆到掌握着实际权力的这两位县里领导的面前时,他们被这一打打崭新的钞票折服了。
改革开放的初期,谁见到过那么多的钱啊!物资局苗局长大笔一挥,把本该拨给贫困公社的物资划到了送钱人的手上。副县长也为了这一己私利,把仅有的两个招工名额留给了自己的亲属。
第16节、从严治党
县镇企业发展起来了,招工就成了热门话题。经济作物种植放开了,销售和资金的渠道就有了新的去向。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现象,让陇东县委领导班子一时也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有人主张把违规的这两个人开除干部队伍,也有人提出应该下不为例。如何处理这两名干部,全县上上下下都在等着县委的下一步举措。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常委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