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箭传奇》(1-2集)
第 一 集
1 北京宣武门外 日 夏 外 (1865年)
(字幕并画外音):北京 1865年 大清朝同治年间
日上竿头,宣武附近的小石虎胡同里几个半大小子兴高采烈蹦蹦跳跳的边跑边喊:“宣武门外看火车——喽!” “看稀罕去哦!” 跑出胡同,上了大街,街上已有不少人为着瞧新鲜向宣武门匆匆赶去。
与此同时,从四合院里纷纷走出来、跑出来不少男女老少,他们惊奇和怀疑的问:“甚么?火车?” “火车是甚么玩意儿?” “有火的车?” “还会有带火的车?”
孩子们则一叠声地喊:“快去看哦!”,有的缠着大人:“爹,快带我去看火车。”
宣武门巍峨的瓮城城墙外,已经聚集了很多民众,热闹非凡,在后面的垫着脚伸着脖子往里看,有的蹦着高看,有的小娃子骑在大人脖子上东张西望,顽皮胆大的小男孩头一低从人缝中钻了进去。
进到人群里面,哦,确实是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只见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大大的圆桶横卧着,后面连着一个敞门的方箱子,顶上一个直立的短圆家伙冒着黑黑的浓烟,下面好多个大大的轮子,庞然大物后面连着六节有许多窗户的长箱子,下面也有车轮,从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有几个衣着鲜艳的女子,有的向人抿嘴笑还摆着手,所有的车轮都架在两根长长的铁条上,铁条伸向远方。
看的人不断的交头接耳,互相问:“这就是火车?” “它有多厉害?” “车里面还有人?”……
火车头旁边有两个人,一个是三十多岁蓄着八字胡的西洋人,西装领结、礼帽,皮鞋。旁边是个十六七岁的中国小伙,白色短褂外扎了一根黑布腰带,他俩正在上上下下的忙碌着。车头的方箱子内站着一个中国赤膊壮汉,正打开炉门,往里面加了两铲子煤。
不一会那个洋人跟中国小伙叨咕了几句,小伙跳下车对大家扬了扬手,大声喊道:“诸位官绅,各位老少爷们,英国人杜兰德的火车马上就可以开走了,这是咱们大清朝第一件新鲜事儿,今个儿是给大家演示,以后咱们出远门,到天津卫,到山西再也不用你走道啦,也不要坐驴车,运货也不用肩担背扛,不要马车拉,全靠这火车就行啦!下面开始表演。”言毕,他带头鼓掌拍手,却无人响应,众人只是瞪着眼睛傻傻地看着。
这时杜兰德举起手臂向大家挥了挥,示意要开始了,高喊一声:“Start!”那个中国小伙跳上车头,也高喊:“开始!”
只见洋人搬动了一个手柄,火车突然发出了很大很长的一声“哧——”,把大家吓了一跳,接着他在右上方又拉了一个环,只听一声高亢响亮的“呜——”的声音更是把大家吓得有的捂耳朵,有的闭眼睛,有的吓得蹲了下来,小孩子吓得扑到大人怀里,人们不由得向后倒退几步……
此时火车轮开始转动了,火车走了起来,而且那突、突、突的声音越来越急促,火车也开得越快,同时发出巨大的咣当咣当轰隆轰隆的声响,没一会已经到很远的地方了,又一会,那火车又像飞似地返了回来,且慢慢地停了下来。
看着这一切,人群中像炸了锅:惊奇的,害怕的,喜悦的,摇头的,点头的,大发议论,跺脚捶胸,还有的拍着头问:“好稀奇啊,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是个怪物吧?你看它叫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吓死人了!” “走起来比神行太保还快,那洋人肯定用了法术!?” “声音如同打雷,地面都震啦,土地爷都快震出来了,人还敢坐吗?” “那浓浓的黑烟也受不了啊,熏死人啦。”
也有人大喊:“好,好!以后拉货就用它!”
一个白须老者颤抖抖的指着火车:“怪物,怪物!”
2北京 杜兰德寓所 晚 内
客厅里陈设着简单的欧式家具,墙壁上挂着英国风景油画,窗户遮着素花窗帘,一张方桌上铺着乳白色的桌布,上面放着三杯咖啡及一个糖块罐,周围坐着英国人杜兰德,另一位叫高维昌,对面坐着中国助手——小伙子东方镜。
东方镜举起咖啡满脸笑容地对杜兰德道:“杜兰德先生,你已经成功地表演五天,参观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热闹极啦,叫好的很多,你成功了!”
杜兰德满脸春风,端起咖啡用生硬的中国话回答:“谢谢!是啊,反响很大,看来很有希望,再过两天就可以向朝廷申请建筑铁路的项目了。东方镜先生,也有你的功劳啊。”
高维昌也说着生硬的中国话:“你们没看到吗?实际上也有不少叫倒好的,你们不担心会节外生枝吗?”
东方镜摇摇手:“朝廷既然批准我们表演,估计不会有大问题。这几天各处都有人骑马、驾车远道前来观看,都很关注。杜先生,你的目的即将实现。”说着又喝了口咖啡。
高维昌转而高兴的向他的同伴道:“Mr.杜,你耗尽积蓄建造了展览火车,下一步你的宏伟计划就会成真了,你可以发大财啦!”
东方镜好奇地看着洋人高维昌:“什么宏伟计划?Mr.杜有一个宏伟计划?密斯高。”
高维昌看了一眼杜兰德,略显炫耀地对东方镜道:“东方先生,你还不知道吧,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了大清国的大门,可是贵国地域太辽阔了,道路却十分闭塞落后,贵国不是有句古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所以要想真正打开贵国的市场,大英帝国的商品能源源不断的运抵大清国内地,就只有修铁路才行。”
东方镜疑惑地问:“你是说杜先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好赚大清朝的钱?”
高维昌:“哈哈哈,何必说得这么露骨?是为了给贵国送来廉价的商品嘛。” 高维昌看了一眼他俩,站起来走动着继续道:“英国的很多人,包括杜先生,已经给你们大清朝计划好了,应当修建五条铁路干线,才能初步解决贵国交通落后的现状。”
杜兰德也兴奋地说道:“东方先生,你应当知道,自从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四十年来英国已经有17条铁路线了,可至今贵国一条都没有,而贵国的地域面积是英国的二十多倍,你想想,我们可以在中国有多少铁路可建?如果我们合作得好,你也可以发大财啦!哈哈哈……”说着用手拍了拍东方先生的肩。
东方镜又端起咖啡:“来,为杜先生、高先生赚钱,为我们共同发财而干杯!”他们三个人都乐不可支的端起了咖啡……
3 王爷府 晚 内
王爷府里一间豪华卧室,古色古香的家具都是雕刻镂空,玉器、景泰蓝等精致的艺术品布置在架子上。那王爷,一位五十多岁的肥胖之人侧卧在榻上吞云吐雾,脚旁有个丫鬟捶腿,面前有个丫鬟给点烟枪。
仆人进来禀报:“王爷,张大人求见。”
王爷似乎没有听见,少许才徐徐说道:“客厅稍候。”仆人“喳”退下。
一会仆人又来禀报:“王爷,有王、徐二位大人求见。”
王爷有些不耐烦:“客厅候着!”仆人吓得轻轻的:“喳”退下。
少顷,王爷干咳了一声,要起来的样子,一个丫鬟连忙扶起王爷,另一丫鬟给王爷穿鞋。王爷站了起来,摆摆手,两个丫鬟躬身退后。卧室门口,仆人递上一顶滚花绣金瓜皮帽,王爷戴上,步入客厅,三位全副官服的大人迅疾站起躬身作揖:“王爷安好!”
王爷答道:“坐吧。”王爷先在主座落座后问:“诸位大人今晚为何事而来?想必是城南火车之事?”
张大人急忙重又站起,躬身施礼道:“王爷,哪里是什么火车?纯粹是个怪物,黑黑的浓烟,雷鸣般的叫声,行走起来发出咣当咣当巨响,土地都在颤抖……”
王大人也急忙站起来,抢过张大人的话道:“这火车比那斑斓猛虎还要凶煞,岂能随其在天子脚下猖狂?咱们大清朝,断不可纵容此等妖物横行!”
徐大人也不甘落后,徐徐说道:“此等妖物,乃洋人惑众之手段,连日观众不下万千,打斗偷窃事件多起,且各地闻听消息汹涌前来,长此以往将不可收拾。以下官之见,此物必得拆除,不可再造!”
张大人急忙又道:“徐大人所言甚是,此次洋人始建一里之铁道,妖物尚且如此威力巨大,倘若全国修建起千万里铁道,妖民将会乘乱而起,大清国会成什样子?朝廷可立即下旨,勒令拆除!”
王爷听着几位近臣慷慨陈词,手捻八字胡,面露微笑,微微颔(han四声)首道:“诸位言之有理,但此次英人杜兰德表演是得到朝廷准许的啊。”
王大人道:“王爷,现在妖物惑众,我等都来参他一本,朝廷可以改变主意嘛。”
张大人又急忙道:“王爷,朝廷准许其表演不假,可并未准许将来大张旗鼓的修筑铁路,不是还要看看朝野上下的反响嘛。”
徐大人接口道:“正如两位大人所言,我等都上折子参一本,众口一词反对,还怕参不倒观者皆惊骇为怪物的火车?让铁道火车见鬼去吧!”
大人们得胜似的轻笑:“呵呵!”
那王爷伸了个懒腰站了起来:“好啦,为了大清朝的千秋基业,诸位大人回去连夜赶写奏章吧……”
大人们起立与王爷打躬作别,同道:“王爷请歇息,下官告辞。”
4宣武门外 白 外
杜兰德站在火车上正准备开动火车继续表演,忽见一位武官带来一队佩刀清兵,后面跟着几辆马车和民夫,他们愈走愈近,目标似乎是自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有些惊愕地看着。东方镜站在火车旁亦是惊愕的表情,并带着害怕。
围观的民众更是茫然不解,不知官兵前来作甚。
清兵在火车旁边站住,衣着整齐鲜亮,应当是京师步军统领的近卫,领队武官手按佩刀,虎视眈眈,民夫马车停在一边。
武官对火车上的洋人道:“你就是英国人杜兰德吗?”
杜兰德回道:“是的,长官有何事?火车马上要开始表演了,请你不要碍事。”
武官骄横地大声命令:“我碍事?本官奉命前来,就是勒令你拆掉此怪物的。”
杜兰德惊愕地张着嘴,迟疑道:“拆掉?谁的命令?我是得到朝廷的准许才在此建铁路表演火车的。”
武官依然照章办事地道:“没错,但那是以往的事。我今早刚接到朝廷指令,命令你立即自行拆除此物,如果你拒绝,我将命令手下强行拆除,你看着办吧。”武官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自己带来的士兵和民夫。
杜兰德气得脸煞白,他愤怒的道:“为什么?为什么朝令夕改?既然准许了,为什么又要强行拆除?这对你们大清国有什么好处?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武官仍然严厉的道:“我不管好处坏处,我只是执行上司命令,你只需要执行我的命令,别的不要多说,说了无用。”
杜兰德急忙跳下火车,面对着武官气愤地质问:“命令,你不想想你们朝廷的命令是多么荒唐!火车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西方国家都在大力建设,我们大英帝国已经有纵横交错的铁路网,运送着无数的物质和旅客,你们大清朝连这一里长的铁路都容不下吗?”
武官生气了,他打断杜兰德的话,更加严厉的道:“不要再说了!你快决定,是你自己拆还是继续顽固下去?那我就要动手了!”
杜兰德站在火车前摊开两手护着火车,好像火车是他的孩子一样大声喊:“不行,不能让你们拆!”
东方镜小心的对武官说:“军爷,你高抬贵手吧,不要拆火车了。”
武官不屑的都没有瞧东方镜一眼,摆了摆手:“这没你的事,勿自找麻烦。”
围观的民众此时没有人敢说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军爷的话大家都听到了,朝廷的旨意,平头百姓又能说什么?
武官对杜兰德道:“本官问你最后一遍,你是否自行拆除?拆掉之后东西还是你的,咱大清朝不稀罕,否则,哼哼……”显出冷笑。
杜兰德依然气愤而坚持的道:“不拆,你们要拆先拆我!”他依然两臂平伸,后背靠在火车上。
武官回头命令兵丁道:“你俩把他拉开!其余的人和民夫,开始拆除!”
随着他的命令,兵丁一拥而上,拉开杜兰德,杜兰德挣扎着,互相搏斗着,杜兰德呼喊着:“你们不能这样!这是我的血汗!这是我的希望!”
东方镜趋前帮助杜兰德,被一个兵丁狠狠一推,跌倒在几步开外,手撑在地上,举起手看,满手掌是血。
民众有的喊:“该拆!”也有的喊:“拿他代步,代替马车真有用啊!不要拆!”
兵丁和民夫们上前拆除,现场一片凌乱,百姓纷纷开始散开,跑掉……
(画外音:)就这样,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火车被扼杀了,中国与铁路失之交臂。
5杜兰德的寓所 晚 内
东方镜和英国人高维昌在敲一扇门,听到里面有气无力的回应:“Come in, please.” 他们推门走了进去。看到杜兰德靠坐在床头,下身盖着毯子,头发比较凌乱,一副病容,床头柜上放着一小瓶药。
窗外大风呼啸,夹着雨点敲打玻璃,雨水在玻璃上像蚯蚓样流动。
高维昌对杜兰德道:“怎么就病了?是因为对你的精神创伤太大了?” 说着坐在杜兰德床边的椅子上,微笑地看着他。
东方镜的左手裹着白纱布,他看了一眼床头的药瓶,然后坐在桌旁的椅子上,微笑地问:“吃药了?好些吗?要不要我去请医生?”
杜兰德看看他俩,勉强的笑了一下道:“好多了,不用找医生,谢谢你们!东方镜,你也受伤了。”
东方镜笑了一下:“没事,伤不重。”
高维昌看着杜兰德:“咳,想开些吧!用中国话说是‘胳臂拧不过大腿’,治好病,你的路还长着呢,再争取吧。”
杜兰德苦笑了一下,摊开双手耸了耸肩:“我到现在也不明白,朝廷为什么变卦了?为什么拒绝了火车?”探寻的眼睛看着他俩。
东方镜站了起来苦笑了一下道:“咳,我在饭馆小摊上听说,朝廷是怕啊,怕建起来铁路,全国会有成百上千万的车夫、船工、苦力丢掉工作,丢掉了养家糊口的饭碗,他们会变成愤怒的狮子,为了生计会去扒掉铁路,朝廷可就亏大了。万一铤而走险起来造反,朝廷就会岌岌可危,朝廷害怕啊!朝廷刚从太平军的十几年动乱中解脱出来。”
杜兰德不解的道:“那可以教化民众嘛,我们西方一开始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高维昌无奈的神情:“后来我向中国朋友打听来着,他们告诉我,大清朝还有一个担忧。”高维昌站了起来。
“什么?”杜兰德仰起脸问。
高维昌踱着步道:“清廷害怕铁路修到中国的腹地,外国人入侵就更方便了,可以长驱直入,通商固然繁荣了,可担心我们洋人尾大不掉,势力更大,使得腹地局势难以控制。”
“唉,因噎废食啊——”杜兰德长叹一声,众人片刻的沉默。
高维昌换了一个声调道:“不说这个了,说说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杜兰德又一次苦笑:“中国人说‘不能一棵树上吊死’,我只是个商人,人家不愿和你做这笔买卖,你有什么办法?我也没有枪炮,也不能再来一次中英战争。不过……”说着朝高维昌笑笑。
高维昌十分感兴趣的问道:“不过什么?难道你有什么高招?”
“我哪里有高招?我只是咽不下这口气。” 杜兰德忿忿地道:“我要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的所有亲朋,我不行,难道所有的洋人都敲不开清廷这块顽固的石头吗?”说着望着高维昌,又看看东方镜。
他俩稍一愣,高维昌伸出大拇指赞道:“高!十分的高!”
杜兰德没有理会他们的称赞,好似陶醉在遐想中,他甚至挥动着双手:“你们想想,我们全英国的纺织厂的布料都送到中国来卖,恐怕也不够一个省买的,这是一块多大的肥肉啊?怎么能放弃!”他大大的睁着眼睛,兴奋的看着他俩,好像病痛已经离他而去,好像他已经沉浸在钞票的海洋中。
6 广州府南海县城外 午 外 (1871年)
(字幕并画外音)六年后 1871年 夏天 广州府南海县城外
灿烂的阳光下一片水乡景色,水田里长着绿油油的稻禾,远处似乎有一道河堤。一条乡间土路上走过来两个10岁上下的男孩,穿着布衫,没戴帽子,脑后都有一条不太长的辫子,两人腋下都夹着一个蓝布书包。
个子高一点的孩子叫大明,望着远处问旁边的孩子:“天佑,你刚才和先生说明天不上学啦?”
大明没听到回答,奇怪的扭头看了看同伴,发现他手里正拿着一个钟表发条在聚精会神的玩,似乎没有听见。
他又大声问了一遍:“天佑,问你呢?”
那个叫天佑的男孩这才猛然听到问:“什么?你问甚么?”
“明天不来上学了吗?”
“是啊。”
“为什么?”
“我爹告诉我的。”
“你爹为什么不让你上学了?”
“我……”天佑没有回答又低头摆弄他的发条。
大明看了天佑一眼,单纯又真诚的说:“你的功课是最好的,你不上学多可惜啊!”扭头看到天佑好像不想回答,也就不说了。
前面到一个岔路口,大明站住了:“天佑,再也不能一起上学了,可我希望你以后还能上。”
天佑抬起圆面庞,真诚的说:“谢谢你大明,希望像你说的,我们就还会再见面!”他们互相拉了一下手,天佑拐向一条小路,走了十几步回头,大明也在回头,他们挥手致意,大明笑着大喊:“天佑,你会的!”
天佑灿烂的笑容也挥手回喊:“你也会的!”
两个孩子分头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