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45608
阅读:10281
发表:2017/9/28
主旋律,农村,家庭 小说
村长和他的兄弟们
皖江八百里 [安徽芜湖]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7-B-02881】


  农村  励志  反腐  现实主义

  媳妇愣了一下,眼圈红了,用衣角擦了一下,说道:“他那个病只怕治不好,前几天侄媳妇月兰打电话说已经是肝癌晚期了。上个月我到医院看他,已经瘦成一把。”说着又擦了擦眼睛。
  “哎呦,可惜了,年纪轻轻的怎么得了这个毛病,去年他来我们家做客,还是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得了这个病。”老太太连声叹息。
  媳妇红着眼睛说:“这孩子又能干又懂事,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十几岁就跟大人出去做小生意,吃了不少苦。为了省一点钱,经常就是随便在路边小摊铺买点吃的,好不容易赚了一点钱,把家里的瓦房拆了盖上了新楼房,自己偏偏得了这个毛病,舍不得花钱,没有及时上医院,拖了两年就是这样了。”说着忍不住擦眼泪。
  村长端了一碗饭,边吃边插话道:“现在癌症太多了,这几年咱们这周边已经走了好几个,年纪都不大,都是青壮年。”媳妇停了一下,说:“医院就治不好这种病?”村长道:“唉,没用,等发现就迟了,基本就是晚期。医生说咱们这边是肝癌高发地区,估计和咱们这边的饮食习惯或者环境有关”。
  老太太劝道:“你赶紧回家看看吧,也好安慰一下大哥大嫂他们,你那个侄媳妇月兰也可怜,结婚才几年,也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摊上这事也不知道他们这些天怎么熬过来的。”
  媳妇一边搓衣服一边说:“少春不是在县城上班吗?我和他说了,让他抽空多去医院陪陪表哥。”
  正说着,家里电话猛然响起来,村长站起身快步去接电话。没几分钟又小跑出来,声音都变了:“是少春的电话,说他表哥不行了,让你快去。”媳妇想站起来又身子一软,村长跑过来一把扶住,推出电动车,两个人上了车,村长回过头对老娘说:“妈你别动,待会我喊桂花来帮忙烧一下饭”。
  晚上,村长一个人疲惫地回到了家。老娘问道:“怎么样了?”
  “唉,不中了,走了”。
  “哎呦,可惜了这么一个好小伙子。前几年还在外面做生意,一直精神的很。怎么说走就走了。”
  “没办法,现在癌症太多了,发现也迟。唉,农村医疗条件差,有啥办法?只是可怜了老两口和月兰。这么年纪轻轻说走就走,留下老的老小的小,娃才四五岁,可怜死了眼睛都合不上。”
  母子俩叹息了一阵,又商量一下葬礼。村长老婆娘家就这么一个这侄子,四十岁不到得病死了,家里为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是没有救过来,拖欠了一屁股的债。唯一的顶梁柱倒了,家里人哭得死去活来,连后事也是乱成一团。好在村长经验丰富,和大舅哥商量了一下,出面安排葬礼。这侄子虽然年轻,但毕竟是结了婚有了后人,所以可以比照传统葬礼。
  村长找了车辆把人从医院运回去,请道士做一个超度法事,然后下葬,头七再烧纸就结束了。只是有一点比较麻烦,这里的风俗比较传统,还一直实行土葬,所以需要临时赶做一副棺材。好在村长交际广泛,打个电话给木材店,运来一批木材连夜让木匠赶做棺材。虽然时间太紧,倒也是一切齐全。
  老太太点点头,说道:“这样安排好。这娃虽然年纪轻轻就死了,但也是有后人,后事也不能太过简单,只是他这病拖得太久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也不能办的太隆重。”
  村长闷头吸烟,说道:“那边都已经有安排。只是本来计划我这天把时间就把木材运回来,喊木匠来家里做寿材。这下秀花在那边要忙一阵子,这事要耽误一会了。”
  “迟就迟点也没什么。秀花嫁到我们家,烧锅煮吃、服侍公婆、照顾弟妹、种田洗刷,把一大家子安排得有条有理,不容易。这次她娘家出这么大的事,咱们可不能亏待她。礼要厚重一点,你和少春也抽空多去帮帮忙。”
  村长点头,母子两又闲聊一下。
  第二天,花亭送来了,老太太凑上去里里外外都瞅了一遍,三层楼房,里面冰箱洗衣机桌椅沙发电视什么都齐全,门外还站了两个金童玉女。虽然是纸扎的,但也是活灵活现。村长喊来几个小伙子,吹吹打打抬过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村长一家人回来了。村长老婆瘦了一圈,一回到家就支撑不住,上床躺倒。老太太看了很心疼,亲自到厨房给媳妇打了一碗糖心蛋。媳妇吃了几口,挣扎着要站起来,说:“明天少春就要走,我去帮他整理一下东西”。村长一把按住,说:“急什么?他那么大的人了,让他自己去整理一下就是”。少春也说自己能整理,老太太问:“老四来电话了?少春去那里能做什么事情?”村长说:“杨老板在那里开了一个公司,主要是承包工程,少春去当总经理助理,主要就是跟着老杨后面跑跑业务。”
  老太太笑了:“咱们家少春才出几天校门?就当啥老总了?”少春不服气,说:“奶奶,现在外面老总多了去了,有啥稀奇的?”
  村长说道:“杨老板让少春当老总,不过就是想让少春到他小叔那里好拉业务。少春你留点心,别给你小叔找麻烦。”
  少春不耐烦,说道:“爸,你真啰嗦。临湖是省里第二大城市,这几年发展那么好,每年工程那么多,我们站稳脚跟就自己开展业务,不会给小叔找麻烦的”。
  他妈妈瞪着他说:“你爸说的对,你要听进去。你小叔从农村考出来,当上这么大的领导容易吗?这几年全家人都跟着长脸,你可不能仗着小叔是大领导就花天酒地、胡作非为。”
  奶奶看到孙子被训,反而有点心疼,护着孙子说:“我们家的孩子不会坏到哪里去,让他叔叔看紧点就是了。”村长皱了眉头,说:“妈,怕就怕这个。大城市灯红酒绿,到处都是诱惑。少春才从农村出来,能经受得住吗?那个杨老板又是一个生意人,眼里只认得钱不认人的,不能不防备一点。他小叔公务繁忙,哪有时间看他?多叮嘱一下也是为他好。”
  老太太说道:“也是啊,都是庄稼人在家种庄稼有什么不好。代代做庄稼,现在都吃不下苦,不愿意下田种庄稼,都想挣大钱。老话说不能忘本,咱们家多少辈都是耕田种地。怎么现在都不愿意种田了?”
  村长夫妻两个又是一番叮嘱。随后婆媳两个挑捡了一些土特产,准备让少春带去。少春笑话她们老土,说小叔那么大领导,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怎么吃这些土货?带这些土特产到大城市去丢人。
  老太太笑了,说:“山珍海味哪有家里菜香?你小叔自小就喜欢吃家里的山粉圆子、小米粑粑,那个时候家里穷,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现在当了大领导,每次回来也还是指定要吃这些。”收收捡捡,也到了大半夜。
  第二天一大早,杨老板开了车过来,把少春和几大包土特产带走,又是一番叮嘱。
  送走了少春,村长又喜又忧,一来儿子大了是该出去闯荡一下了,二来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天天在家坐吃山空也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在弟弟眼皮底下合开公司,业务上应该不会差。只是官场复杂,江湖险恶,不知道儿子这一去是福是祸。发了一下呆,又觉得是自己多心了,便起身到村里转转。
  
  四、防汛
  今年天气反常,还没有进入梅雨季节,就是接连好几天瓢泼大雨。老太太望着门外大雨,说:“几十年也很少看见这样又急又猛的大雨了,看着情况只怕要发大水”。村长说:“电视里早说了,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上面也早就提醒要注意防汛。”老太太不懂厄尔尼诺,只是叹息说:“只怕今年收成又不好了。”媳妇说:“现在都到外面打工,没几个人在家种田。不然一发水大家就得到大坝防汛去。”
  别人可以在家歇了,村长这个时候还得去大坝转转,那是他的防汛地段。
  张村这地方是丘陵地带,庄子处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人们在低洼地方筑了一道堤坝,堤外是筑坝形成的人工河,四周山丘上的水汇入然后一路向东流向长江;堤内是肥沃的良田。田地地势低洼,一下雨,大水就从四周丘陵上涌下来,容易形成涝灾,所以张村这地方历来怕涝不怕旱。
  村长披上雨衣,穿上厚厚的雨靴,冒着大雨上了大堤。风裹着雨迎面砸来,身上很快就湿了半截。地上全是泥泞的泥巴,一脚踩下去半天拔不出来。洪水已经涨到了坝腰,如果再这样下几天就麻烦了。村长一边在泥泞地里艰难行走,一边观察水势。以前大家都在家里,防汛的时候是人海战术,几百米就安排专人盯着水情,现在青壮年人基本都在外经商、打工,家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这防汛的事儿只好落在镇村干部身上。
  村长正在想着心思,忽然隐约听到有人在喊,他停了下来,四处张望了一下,后面有个人跌跌撞撞跑了过来,到了跟前才发现是种田大户夏良发。夏良发是邻村人,生了三个儿子,家里穷,人又太老实,不会经商不会做生意,也不习惯打工,就带了几个儿子承包别人抛荒的田,收成好的话每年也挣一点。
  他踹了几口气,说:“村、村长,抽水泵坏了,排灌站排不出去水。这怎、怎么办那!我的水稻快要淹了!”村长扭头往排灌站跑去。这个圩地势太低,稍一下雨就要靠抽水泵往外排水,这个时候坏了那就要命了,水势立马窜上来,这几千亩国家优质水稻基地可就完了。村长急了,一边跑一边冲他吼道:“为什么不早点说?你看这雨下的也不得停,现在说有屁用?”
  夏良发也吓住了,结结巴巴说:“前、前几天,我、我一直想找你,你、你也不在家。”村长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都怪自己,前一阵子杂事太多忘了来检查下,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这么麻烦的问题。到了排灌站看了一下,那抽水机躺在水里,四周全是泥泞,他赶紧掏出手机给镇里打电话求援,结果镇里说雨下的太大,镇里各个排灌站都在吃紧,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排水泵,就连技术人员也来不了,总之,就只能靠他们自己想办法了。
  村长气得骂娘,骂归骂,还得自己冷静一下想办法。这水可是一点一点往上升,自己也是立了军令状,真的造成洪灾那后果就非常严重了。想了一下,他给老三打了个电话,老三之前在县水利局待过,他应该有办法。果然,老三一口答应,说水利局每年都会就备不少排水泵之类的应急资料,明天开个车子就可以拉回去。村长松了口气,回头对夏良发说:“赶紧弄个车子,明天我们去县城拉一个回来。”
  回到家,衣服全湿透了,头有点沉,匆匆扒了几口饭,就上床睡了。第二天醒来,感觉头痛眼花,知道自己感冒了。老婆骂道:“病成这样了还要出去,真的不要命了啊。”村长苦笑,说道:“有什么办法?既然做这事就要担点责任,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些乡里乡亲?对上面也没得交代。”
  好在一切都顺利,排水泵中午就从县里运了回来,喊了几个人抬到排灌站,调试一下立刻就嘟嘟嘟排起了水。村长这才把一颗心放了下来,整个人往地上一软失去了知觉。众人手忙脚乱把村长背回家,又喊了村里医生过来,说是重感冒,要吊水。
  第二天雨渐渐停止了,村长还想挣扎起来看看水势。老婆一把按住,骂道:“你不要命就算了,你还想害死我们。雨已经停了,预报里说最近也没有什么雨了,水不就慢慢退下去了?你还瞎折腾啥?”村长这才放下心。
  镇里听说村长防汛病倒,委托办公室白主任过来看望一下。村长正在和白主任聊呢,夏良发拎了一篮子鸡蛋进来,说昨天幸亏村长出力帮忙,不然他的稻子就全淹了,稻子正在抽穗,要是泡在水里那全年就都白辛苦。这些鸡蛋是给村长补补身子。村长老婆推了半天也没推掉。
  白主任笑道:“老百姓虽然说不上大道理,但还是很知道好歹的。”村长道:“我也不过是将心比心,也没什么特别的。农村的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只要尽量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样工作就好开展了。你要是高高在上当老爷,老百姓现在都在外面跑,早就见多识广,谁会理你。”主任笑他政治觉悟高,可以推荐优秀基层干部。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五、寿材
  这雨淅淅沥沥下了半个多月,终于放晴了。洪水虽然快满上堤坝,总算止住了,随着下游的排水,水位线一天比一天降低,村长送了一口气,一年里最危险最忙碌的雨季过去了,也算是有惊无险。
  趁着天晴,挑了个吉日,他给木材店打了个电话,让把木材送过来,又请来一个老木匠给老娘打做寿材。老木匠姓杨,是杨老板的远房叔叔。老太太知道请了老杨木匠,心里欢喜,说就他手艺最好。杨木匠也是熟人了,带了一个小徒弟一大早就来了,和老太太打了个招呼,就架起家伙,摆开阵势,看看木材对老太太说:“这木材是上好的深山松木,耐腐也防虫蛀,料子这么粗应该有不少年头了,很适合做寿材。”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大户人家才用得起这么好的木材,现在很少见了。这人啊活了一辈子,到头来都是眼睛一闭,往棺材里一躺,这辈子就过去了。所以都讲究棺材,尽量买扎实、长久的木材做寿材。老太太你是有福气的人,这么好的木材也只有你适合。”老太太笑着说杨师傅你真会说话,我一个农村老太太哪来什么福气。
  木匠抬起头,认真地对老太太说:“老太太,现在的农村和以前的农村不一样了。以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穷。现在呢穷的太穷、富的太富,穷的人家老人自然可怜,生病都住不起医院,富的人家老人也不一定幸福,也要看儿女孝不孝顺。儿女不孝顺的话,老人一样可怜。”
  “杨师傅你走百家门、吃百家饭,看的多,有什么稀罕事呱呱”
  媳妇在厨房里听见了,伸头笑道:“老太太天天闷在家里,外面事情也不知道。今天难得杨师傅来,陪老太太好好呱呱蛋。”
  杨师傅笑道:“老太太你身体这么硬朗,几个儿子都在城里,趁腿脚好去城里见见世面,别一辈子窝在农村。”
  老太太摇头说道:“城里去倒是去过,只是不习惯。家家都是进门就关门、出门也关门,互相不说话也不来往,大路上车子多得怕人。”
  媳妇说道:“老四说了几次了,要老太太今年到他那里过年,老太太不太乐意,还正在做工作呢。”
  木匠笑了,一边和徒弟锯木头一边对老太太说:“儿孙这么孝顺,老太太你真是有福气。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只剩下老人自己生活,有的老人躺在床上也没人过问,有的老人得病了就干脆喝农药走了算了。”
  “啊,真可怜”,不仅老太太叹息,连媳妇也听得出神。
  木匠摇摇头,说:“这种事我们见的多了,鲁村有个老人得了病,两个腿肿的像水桶,在床上躺了三个月,也没人过问。两个儿子都在外面,一个经商、一个打工,条件都好。老头子得了病也不回来送医院,只是让村里医生送点消炎药,让两个媳妇轮流送饭,后来老头子的病越来越严重,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屋里一股臭味,两个媳妇也不去送饭了,老头子熬不过就自己爬下来喝了农药。两个儿子回来草草办完丧事就又回去挣钱去了。”
  老太太叹息,说道:“古话说养儿防老,这样的儿子养了有什么意思?”
  木匠一边说话一边忙着锯、砍、削、刨,半天功夫就把几根木材整理出了雏形。老太太啧啧称赞,说:“姜还是老的辣,老师傅的手艺就是好。现在这么好的师傅找不到了。”
  木匠苦笑,说:“木匠这活天天累的直不起腰,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干?我这份手艺传了几代怕是要断在我手上了。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往城里跑。你家孙子才去城里几个月,听说都要在那里买房子了”。
  “瞎说,不会吧?”老太太吃惊地望着木匠。媳妇也从厨房里跑出来,问木匠:“这话从哪里听说的?我们怎么不知道?”
  木匠停下了手里的活,认真地说:“你家孙子的老板是我侄子,我侄子说你孙子前一阵子找他借了一点钱买房,好像定金都交了。老太太你多有福,连孙子都在城里安下家了,真的脱离这个穷根了,呵呵”。
  媳妇听了这话有鼻子有眼,早到屋里打电话去了。那头少春接了电话,满不在乎,说:“啊,妈,你都知道了啊?房子是买了,托朋友帮忙,价格很划得来的。什么?没有和你们说?那要说什么啊?想买好了再和你们说,给你们一个惊喜嘛,你们也没多少钱就没要你们出资了。下次来看看新家啊,妈,我忙了,挂了啊拜拜”。电话早挂了,媳妇却在那里发愣。
  晚上,村长回到家。老婆把他拉到房间里,把儿子买房子的事告诉了。
  村长笑道:“咱们儿子果然有两下子,这才几个月就买上房了?老子苦一辈子才造这个房。”
  老婆白了他一眼,说:“按说买房子是好事,只是我心里咋一直不踏实呢?”
  村长不以为然,说:“咱们儿子好歹也是一个老总了,你没听说老总都拿年薪吗?只要一不偷二不抢,有什么好担心的?”
  媳妇说:“咱们家少春有多大能耐你也是知道的,他才到社会几年,杨老板凭什么给他那么高的工资?你不觉得奇怪吗?”
  “恩?你说的也有道理。”村长一边脱衣一边说:“你也不用瞎焦心了,县长今天打电话给我,要我下个星期陪他们去临湖找小弟。到时候我去看看少春就是了”。
  
  六、风波
  依张村这地方的风俗,做寿材是老人们人生当中最后一项大事。村长家做寿材了,这消息吸引了不少老人们前来观看。老头老太太们羡慕不已,都说头一次看见这么气派的好料子,老太太苦了一辈子,以后能睡上这么好的寿材,也是值了。老木匠大声说:“中国人就是讲究寿材,那皇帝睡的是金丝楠木,贵人用的是阴沉木,老百姓用的就是柳木杉木。像这种几十年的深山松木,那也是很少用的。这种松木材质轻,不会变形,做成寿材就很整齐而光滑,耐腐也不生虫,真是难得的好木材。”老太太合不拢嘴,忙前忙后给他们递烟倒水。村长夫妻两个看了互相一笑,各自忙自己的事去了。
  木匠一边忙活,一边对站在身边的成忠老汉说:“老哥你今年也有七十了吧?要做寿材就招呼一下。”
  大家笑了起来,说:“你就不用操他的心了,他恐怕用不上这个。”
  木匠很诧异,说:“哦,寿材早就做好了啊?”
  成忠老汉把手一挥,粗声说道:“我哪来这么好的福气?以后死了扔了算了,省得让人嫌弃。”
  原来成忠老汉有两儿一女,两个儿子常年在外经商做生意,平时很少回来,一般就是过年的时候回来待几天。老汉几次提出来,说要做寿材了。这寿材不做心里就不踏实。两个儿子一来要看媳妇脸色,二来在城里待久了,农村这些习俗观念早淡了,所以反过来说老头子封建,说:“现在还要做啥寿材?死了往火葬场一拉,多省事。那东西放家里也瘆得慌。”两个媳妇早就算好小账了,张村这地方风俗,人死了,先请风水师在自家地里找一个地方,砌上砖瓦,然后把棺材放在那里,要整整放满三年,三年之后再举行安葬。两个媳妇私下结成统一战线,老头子一咽气就拉到火葬场,回头就可以下葬了,省了多少麻烦事。
  老头子背地里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又无处可说。现在看见村长家这么好的寿材,其他老人也都给自己准备了寿材,只有自己一辈子做牛做马到头来连几块木材都没有。真的死了给两个逆子扔到火里烧成了灰,那不就是魂飞魄散吗?到了地下怎么见祖宗、怎么见老太婆?老头子又羡慕又伤心,脸面上挂不住,反背着手转身走了,连大家的安慰也没回。
  晚上,村长回到家,老太太说了这事,说老头子一下午都没看见,是不是一个人在家伤心。村长说道:“糟了,成忠叔一直要强,又认死理,这两年为这个寿材和儿子一直闹得不和。我看看去,别为这个生闷气生出病来。”婆媳两个有点紧张,催他快去看看。
  村长小跑到老汉家一看,大门紧闭,也没开灯,静悄悄的,就在门外喊了几声,没有人应答。几个邻居听到动静也围了过来,大家觉得奇怪,这个老汉平时就守在家里,那里也不去。现在都这么晚了,怎么会不在家?村长把脚一跺,说:“不管了,把门撞开进去看看再说。”把门撞开,大家进去一看,里面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村长把打火机打着火带着众人进去,最前面一个人忽然妈呀一声扭头就跑,大家一阵纷乱,稳住一看吓了一跳:老头子直挺挺地挂在半空中,眼睛瞪得大大的。
  村长指挥大家把老汉抱下来,抬到床上,给村里医生打了个电话,想想不放心又联系了县医院救护车。边上的人说没用了,已经走了,没得救了。村长拨通了两个儿子的电话,电话里把两个人痛骂一顿,当晚张村一夜无呡。
  第二天,老汉的灵堂早就搭好了。老汉静静地躺在门板上,脸上盖了一层黄表纸,头的前方放了三只碗,分别放了一只鸡、一条鱼、一碗饭。饭里插了三只筷子。地上一个破盆子里烧纸钱,青烟袅袅,散发出一股伤感味道。亲戚和邻居们都到了,叹息着老汉的苦命。
  等到两个儿子全家回来的时候,众人全都围了上去。两个儿子看了这个情形也是一阵心痛,爬到老汉身边放声大哭,两个孙子主动跪到地上烧纸。两个媳妇互相看了一下,站在一边也干嚎了几声。大家站在边上,瞧着也不上去劝慰。只有老舅抡起拐棍要打两个外甥,嘴里痛骂道:“两个孽障!不孝子!白养了这么大!打死你们算了!”,两个外甥抱住老舅的腿,哭道:“我们不知道走得这么快,老头子这么走让我们以后怎么做人啊?”老舅气得又要打,骂道:“你老头子苦一辈子,临老了只想睡个棺材,你们就不能依他一下?非要把他逼死?养你们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大媳妇在边上顶嘴,说:“我们又没虐待老头子,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还要怎么样?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偏要睡棺材,真是老封建。”小媳妇也帮腔,说:“自己想不开就算了,还害得下人担个坏名声。”众人听了都愤愤不平,说人都死了你们还忍心糟蹋老头子,老舅气得浑身发抖,骂道:“爷们说话,娘们插什么嘴?怎么这么没规矩,竟然当面顶撞上辈!”两个媳妇还想回嘴,兄弟俩瞪了她们一眼,骂道:“闭嘴!”
  老头子站起来,用拐棍用力戳地,说:“你们想省事偏不让你们顺心,老头子不许火葬!按老规矩来,请道士来念三天经、游十殿、过了满七才算结束。”大家听了暗暗叫好,只有两个媳妇气急败坏,说到:“人都死了,还这么折腾我们,要影响我们多少生意。”兄弟俩一把把她们拖走了。
  这地方的规矩是舅舅为大,这种大事方面舅舅发了话是谁都挡不住的,必须服从。兄弟俩私下里和村长、亲戚们解释,不是不管老头子,真的是生意太忙,农村人到城里挣口饭吃不容易。平时对老头子照顾不够,确实是该死,但是若依老舅说的来办后事,时间拖的太长,不仅影响以后的生意,也会影响小孩的学习。村长看他说的很诚恳,就从中打个圆场,说土葬那是一定的,不过仪式可以简化一下,在家摆一天,念完经就送上山,也不用过满七了。老舅气也慢慢消了,也就没有再说话。
  兄弟俩赶紧分头安排,请来锣鼓和道士,搭起台子,买来棺材,测了字算了时辰,然后就是净水、擦身、念经、入殓、走灯笼。兄弟俩一个捧灵位、一个捧遗像和招魂幡,带领全家人按照道士的指挥,或跪或磕头。
  丝竹声声,锣鼓哀鸣。道士一字一句叙述亡人辛劳一生,带泣带诉唱道:“混沌初开,谁比天地功大,乾坤判后,那有父母恩深。海岳山河千秋在,亡亲已老百年忧,为儿为女,时费心机,为米为柴,多劳心血。愿子成龙图名誉,喜女为凤嫁高门。风霜受尽,谁人怜悯一番;辛苦备尝,何曾报答半点。想起养育恩情大,未享福禄去幽冥,从今离别,永不回家,甚如刀割肚肠,何能忍睹手泽,恨是神药不灵,妙术难施,使我悲哀涕泪,哭叫心酸”。
  两个儿子听了心如刀割忍不住放声大哭,全场也是一片落泪。
  仪式结束后,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了,在锣鼓鞭炮声中,四个大汉把老头子抬到山上,丧事基本结束。
  
  
  七、进城
  老太太喜欢热闹,看了一整天的丧事活动,加上心里有点伤感,第二天就爬不起来了。儿子媳妇以为她累了,不让她下床,说休息一下就好了,所以连寿材最后一道漆工也不看了。老太太躺了一天,第二天更严重了,连饭也不想吃,说心里难受。村长有点慌了,赶紧请了医生过来。医生问了情况,说老太太毕竟上了年纪,农村条件也不好,最好到大医院做个检查,这样保险。老二老三知道消息也赶回来看望。兄弟三个一商量,觉得还是送到老四那里去,请大医院的专家做个全身检查放心,于是就给市长打了个电话。市长当即下指示,说马上就安排王秘书来接老娘。老太太听了也没说什么,大家就知道默认了。于是赶紧准备东西,商量让大哥大嫂跟去服侍。
  吃过午饭车辆就到了,村长夫妻两个扶着老娘上了车,三个多小时后直接开到临湖市立医院。病房早就安排在高干病房,院长亲自带一群人过来,量了血压问了情况,笑着说:“老太太身体好,目前来看没什么大问题,明天再做一个全身检查。”村长连声说谢谢。院长微笑,说不用谢,又对王秘书说道:“市里张主任打了几次电话,我们也很重视,已经安排了最好的专家。”王秘书笑道:“麻烦院长了,我会和领导汇报的。”院长又转身对老太太说:“老太太能来我们医院,是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做好服务。”又叮嘱了一下,和王秘书他们都先后告辞走了。
  老太太摸了摸身下雪白干净的床单,四周看了一下,感叹说道:“这个哪像病房,有电视有沙发,简直就是宾馆。这么高级的病房要花很多钱吧?”儿子和媳妇都笑了,说既然来了就听四弟的安排吧,不用想那么多,安心养病就是。
  正说着,市长和小媳妇推门进来了,笑道这么热闹啊。
  老娘坐起来,说:“你事情多,又这么晚了,其实不用过来的。”
  老大把医生的话说了一下,市长把头点点,说没病就好,正好来城里玩玩。
  老太太又说道:“我一个农村老太婆哪能住这么好的房间,明天换个一般的病房吧,这个病房我住了心里不安。”
  小媳妇微笑说道:“您老人家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都安排好了,您就放心养病,正好给义安表示孝心的机会。”一家人都笑了起来。又闲聊了一会,就各自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老太太就被推到各科室,又拍片子又是检查,村长忙的一头汗。回到病房已经是半上午,少春正好赶到。村长生气,骂道:“奶奶昨天就来了,你咋才过来?奶奶白疼你了。”少春赔笑道:“我知道这里小叔都安排好了,来了也没什么事情,正好这几天也在忙几个项目,奶奶你不许生气啊,这是我给您买的补品。”说着就把大包小包放到桌上。
  奶奶笑着说:“还是城里生活好,白了胖了。”妈妈早把儿子拉到一边,仔细端详着,对丈夫说道:“你也别老是骂儿子,人家好歹也是老总,要给张总面子。”一家人都笑了。
  村长问道:“你才来半年,怎么就买了房子?哪里有这么多钱?”张总往床上一坐,说:“公司业务开展得很好,接连接了几个大项目,杨总很高兴,说我有功,奖励了一笔钱。那个房产公司老板又是朋友,给个内部价格,所以就买了。”
  村长说:“城里不比乡下,生意上的事一定要小心,别被人坑了。钱要挣到正道上,违法犯罪的事千万不能做,别给你小叔惹麻烦。”正说着,二叔家的少兰也过来了。奶奶招手,要她坐到身边,拉着少兰的手,说:“好久没看见大丫头了,可怜又瘦了。”少春笑话她:“奶奶,你这话她爱听,现在小姑娘以瘦为美,天天又蹦又跳,饭也不吃,就想减肥。”
  少兰撇嘴,对大妈妈说:“大妈妈,你得把哥哥钱包看紧了,免得他糟花钱。”大妈妈笑了,说:“哥哥才到公司,哪有什么钱?对了,他怎么糟花钱了?”
  “大妈你不知道啊,哥哥谈了一个女朋友,你说花不花钱?”
  村长夫妻两个愣了,奶奶也很吃惊,说道:“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和家里说说?”
  少春瞪了少兰一眼,说道:“才接触没多久呢,也不知道成不成,八字还没一撇咋说?”
  村长老婆正想问个仔细,杨老板推门进来了,村长老婆只好忍住了,打算私下再问个明白。
  村长笑着说道:“说曹操曹操就到,正在说你呢。”
  杨老板笑道:“说我啥?老太太好不容易进了城里,多待几天啊,让少春开车带你转转,城里可比家里好玩多了。”
  老太太摇摇头,说:“太吵了,不习惯,还是家里好”。
  大家都笑起来。
  说笑了一会,杨老板把村长拉出去了,说要喝酒。
  两个人找了一个小酒馆,点了几个菜,一边喝酒一边聊。
  村长端着酒杯,说道:“少春的事谢谢你了,这杯酒我敬你。”
  老杨哈哈一笑,低声说道:“公司开的很顺利,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才开业半年就接了几个大项目,公司都忙不过来,哈哈。”
  村长皱眉说道:“千万低调点,别给老四添麻烦。我天天提心吊胆,就怕你们瞎搞。”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1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学生
    没有昵
  • 学生
    没有昵
  • 编剧
    疏涵衍
  • 其他
    pet
  • 制片人
    ren
  • 学生
    洋葱哥
  • 学生
    西瓜张
  • 导演
    lit
共有 1 个评论
皖江八百里 作者   安徽芜湖  2017/9/28 18:53:59 
第一次学习写作,请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9月几日?(提示:19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金沙王国(主旋律, 奇幻, 历史)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白洋淀的孩子们(农村)
潺潺流过的清溪(爱情, 农村)
市长的面试(主旋律)

同类推荐作品

第七人(1)(家庭)
花开迟暮(主旋律)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青花梅瓶(主旋律)
血染的风采(主旋律)
第七人(2)(家庭)
蓝色游戏(主旋律)

同类最新作品

小小(农村)
赤裸人生(爱情, 农村)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我的朋友马小军(农村)
菲林神功(都市, 家庭)
走在思恋中(爱情, 农村, 奇幻)
为女儿讨回公道(家庭, 犯罪)
妈妈我长大后保护你(家庭, 犯罪)

同类随机作品

孕事(农村, 家庭)
再见流年(主旋律)
弯弯的乌裕尔河(主旋律)
无泪的雨(主旋律)
破浪(主旋律, 军事)
挑泰山(第一、二部)(主旋律, 农村)
莫云儿(农村)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