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动作,商战
小说
盐道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老人端茶喝了一口,茶碗还未放下,马蹄声在门外骤然停止。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一个男娃子看向老人,老人点点头,男娃子快步过去打开院门。
门外站着两个青衣汉子,其中一人操着鲁东南口音问道:“主人在家吗?”
男娃子还未回答,老人放下手中的茶碗,说:“请进吧。”
两个汉子并不进门,而是站在院门朝老人抱拳施礼,道:“敢问老人家在山东海曲县盐镇有亲戚吗?”
“嗯?”穆振东注意到两位汉子的腰间各束一条白色麻布,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脚下一个不稳,伸手扶了磨台一下,快步走到两个汉子面前,“铁英……?”
“穆老师傅。”两个汉子当即跪在门口。高个汉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方白色麻布,双手擎过头顶,“秦爷……他驾鹤仙去了。”
穆振东迟疑片刻,慢慢伸手接过白布,沉声道:“起来吧。”转身缓缓地走到磨台边上,久久未动。
“唉——咦!”
蓦地,老人胸腔里冲出一声夹杂着悲愤的断喝,右手一沉,按在磨台上。
“叭!”
一声轻微的脆响,一块铲头犁大小的磨台石登时裂下,“嗵!”落在地上。
门外两个汉子惊得张大嘴巴,半天没合拢。
穆振东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叹口气说:“唉!请进吧。”回过头来,见他们有些为难,又恍然道:“噢,对不住了。”老人到院墙角拿着铁锨进了堂屋,从灶膛里铲了一些草木灰,在院子门口撒出一条线,说:“进来吧。”
两个汉子拴好马,跟老人进了院子。
两个男娃子已将地上那块磨台石搬到墙根,把凳子摆在磨台前,重新倒了两碗茶水,退到一边。
“坐吧。”老人向两位汉子示意,转脸对俩男娃子说,“你俩去,把你们二叔、三叔叫回来。”
“哎!”俩男娃应了一声。
老人道:“什么也别说,就说我让他们赶紧回来。”
俩男娃子说声“知道了”,小跑着出门去。
穆振东慢慢转过身来,向两位汉子问起秦铁英。
高个汉子介绍自己叫安平林,矮个叫胡日升。两人将秦铁英在太行山遇害的情况说给穆振东听,并一再说唐仁才震怒,盐务公署已经致函河南请求倾力剿匪。高个汉子说,盐务公署一接到消息,唐仁才随即遣他俩赶往深县报丧,路上走了两天,按照海曲县的风俗,明天就是出殡的日子。
“从太行山到海曲县,走了几天?”
“紧赶慢赶,走了五天吧。”胡日升回答。
“五天,时间不短。”穆师沉声道。
“嗯,路上颠簸,也是怕委屈着秦爷,所以走得慢。”安平林接过话头,又嗫嚅道,“护盐的弟兄们为保全秦爷,散了几坨盐填充的棺材……”
老人抬手用手背擦着眼角,鼻腔中“吭吭”冲出几声啜泣。
一阵疾劲的脚步声自远及近,“来客人了。”墙外话音刚落,院门就被推开了。
“师父。”
“师父。”
黄石山和陈诚桢一前一后进来。
看到两位来客的腰上束着白色麻布,没等穆振东和客人开口,黄石山张口就问:“两位这是……?”
两位客人站起身来,不知该如何回答。
“山子,诚桢……”穆振东抬头看了两个弟子一眼,又招呼安平林和胡日升,“你们坐,你们坐。”
黄石山和陈诚桢一看穆振东的眼睛,脸色就变了,“师父!”他俩同时把目光转向安平林和胡日升,黄石山几乎是一声低沉的怒喝:“怎么回事?”
这两位哪里还坐得住?
“山子!”穆振东沉声打断黄石山的话,“这两位是你们大师兄的同僚,是客人。”
黄石山和陈诚桢大致猜到了两位客人的来由,眼圈霎时就红了。
“你们大师兄……走了。”穆振东说完,“吭吭”的哭声一直硬生生地憋在胸腔里。
黄石山痛苦地闭上眼睛,双腿一跪,哭道:“师兄——”伏在地上痛哭失声。
陈诚桢满脸儒雅也当即化作悲伤,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哭出声来。
俩男娃子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看着这一切,都不知该如何是好。
待黄石山和陈诚桢的哭声渐弱,安平林和胡日升上前挽起他俩,不断地劝慰二人。
“山子,送送客人吧。” 穆振东低声道,又对安平林和胡日升说,“谢谢你们。”
两人忙不迭地道:“应该的,应该的。”
走出院子,安平林和胡日升牵着马朝黄石山、陈诚桢拱手告别,翻身上马,扬鞭而去。师兄弟俩转身回到穆师身边。
“诚桢。”穆振东低着头,指了指磨台上的茶碗,“你去吧。”
陈诚桢拿起安平林和胡日升用过的茶碗,走到院门外,一扬手,一个茶碗飞出去,落在四五丈远外的水沟沿上,再一扬手,另一个茶碗疾射过去,“啪!”一声脆响,两个茶碗碰得粉碎。
晚上冷锅冷灶,师徒三人均无心吃饭。送走最后一拨邻居,黄石山关上了院门。
东里间的炕上,穆振东盘坐炕桌前沉声不语。
陈诚桢从竹席上折下一段竹篾,挑挑油灯芯子,屋子里亮堂了不少。
黄石山挑帘子进来,说:“师父,给您做碗吃的吧。”
“不吃了。”穆振东道,“你们饿就吃点儿。”
黄石山和陈诚桢同时道:“我们也不饿。”
“嗯。”穆振东低声道,“你俩明天就动身。”
“好的,师父。”两人道。
穆振东抬头看着两个弟子,吐出四个字:“去——太行山。”
“好的,师父。”黄石山、陈诚桢齐声应道。
“不管这匪是不是官养的。”穆振东斩钉截铁地说,“就算不是官养的,报仇,也轮不上他们。”
黄石山和陈诚桢点点头。
“当初让你们大师兄去盐镇,原本是为你们以后都有个谋生的活计。”穆振东慢慢地说。
经历庚子之乱后,穆振东这一辈武林豪杰意识到热兵器时代已经到来,“在枪炮面前,人基本上冲不过去,活生生的人提着刀枪往前冲,半道上就被轰没了。”拳术可以传承,但已经很难用于安身立命糊口营生。“三百六十行,难抵一盐商”,半年前,盐官唐仁才提出带秦铁英去盐镇,穆振东当场就答应了,临别把自己一直使用的雁翎刀送给秦铁英。穆振东希望秦铁英在盐界立足,再把黄石山和陈诚桢带出去。
穆振东这一初衷,不可谓不为弟子谋远虑。
盐,乃天下财赋。
古代中国所征收之赋多为田赋与丁赋。自齐国名相管仲首创“官山海”开始,国家开辟了第二个财赋之源——“盐铁之赋”,《管子·轻重篇》记载:“十月始正(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得成金万一千余斤。”为齐桓公成就霸业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禁山泽之原”,因盐赋积聚起来的财力支撑着秦王嬴政长达数十年的统一战争。大汉王朝建国之初曾废除“禁山泽之原”政策与民生息,汉武帝即位后,因与匈奴交战致使国力趋于枯竭,遂任用桑弘羊等人进行“盐铁官营”变革,成为打赢对匈奴战争的财力保障。唐代前期没有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安史之乱后,以盐法变革实现国力中兴,并且在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了盐赋收入达到国家税赋一半比重的记载。元代统治者对盐赋的依赖性更大,“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过度依赖盐赋的税收结构根本经不起盐业生产的任何风吹草动,元末张士诚发动淮南盐民起义,蒙元政权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几支起义军争斗定胜负,之后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被赶回大漠之北的命运。明清两代,则重新回到唐代“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格局。历朝历代,国家遇到战争、灾荒、民变需要筹集巨资时,大多以盐赋为主;满清时代的皇帝巡幸、太后生日,甚至都要盐商“急公报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盐商而言,盐,是滚滚财源;对官场官员而言,盐,则是肥差美缺。穆振东指望弟子能在盐界中挣得一家商号或半个公职,也就有了衣食无忧的营生。
一灯如豆。
远处传来一声鸡叫,接着村里的公鸡此起彼伏开始打鸣。
“不早了,回屋睡会儿吧。”穆振东说。
两位弟子答应一声,陈诚桢将油灯端到炕头墙上的土龛里,黄石山把炕桌搬到炕前倚着墙放好,跟穆师说声“师父您也早休息”,两人退出去回到西里间。
一早起床,师兄弟俩一人烧饭一人打扫卫生,里外简单收拾一遍,把饭热在锅里才出门。去镇上备好马匹、干粮,回来的路上经过邻村又把做工的工钱结了。到家时,穆师正好把饭从锅里端出来。
用完早饭,黄石山伸手要收拾桌子。
穆振东说:“山子,别收拾了,你们准备一下,上路吧。”
黄石山不听,和师弟一起麻利地把桌子收拾干净,洗碗刷锅,里里外外看了两遍。洗手洗脸后,又给穆师沏了一壶茶。
“师父,那我们出发了。”黄石山说。
穆振东起身往门口走去,黄石山和陈诚桢提着包袱跟在后面。门外的槐树下拴着两匹马,师兄弟二人把包袱挂在鞍桥上,解开缰绳,翻身上马。
穆振东仰脸叮嘱道:“凡事小心,早些回来。”
“知道了,师父,您照顾好自己。”两人一抖缰绳,策马而去。
3
盐镇龙王庙前的广场上,纸灰袅袅,白幡飘扬,哀乐震天,时不时还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灵棚里停放着一口漆黑油亮的大棺材,是秦铁英的灵柩。灵棚两侧悬挂挽联:日月逝如流水,一朝永诀;风云变幻不测,千古同哀。
唐仁才的想法是把灵堂设在盐务公署里,但按照盐镇当地风俗,客死他乡的人只能在外面搭建灵棚。秦铁英在盐镇没有亲人,唐仁才要求盐务公署所有人员停止公务参加秦铁英葬礼,并安排下属口头通知了盐镇大大小小各家商号的掌柜。
广场上已经站满人。秦铁英到盐镇不过半年多,平时不善言谈交际,半年来除了陪唐仁才巡查盐滩和偶尔缉查盐队,其余时间大多用在练功上,所以他和镇上大多数商号掌柜并不熟识。葬礼来这么多人,部分是看着唐仁才的面子到场的,还有一部分人实际上是来赶热闹看光景的。
申时一到,吹鼓手鼓起腮帮子又吹了一通哀乐,众人走上前去分立两侧,灵棚前让出一道两丈宽的空地来。
鞭炮响过,盐务公署文书陈大正走到众人前宣布葬礼开始,唐仁才简短地致悼词后,盐务公署人员和各商号掌柜依次上前叩拜亡灵。
眼见叩拜的人稀稀落落,陈大正准备宣布起灵,却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黑衣窈窕女子,径直走向灵位前。
陈大正一眼瞥见,不禁叫道:“唐小姐。”
唐仁才抬头一看脸色就变了,他正欲说话,“郑记盐号”老掌柜郑培秋一扯他的衣角,唐仁才回头去看,只见郑培秋满眼怜爱,轻轻地摇了摇头。
唐燕姝一脸冰冷地走到灵棚前,对着秦铁英的灵位鞠了一躬,转身背对秦铁英的灵柩而立,一动不动。
鞭炮不响,哀乐无声,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唐燕姝身上。
陈大正看着她的背影,张了张嘴却没说出什么话,他转脸去看唐仁才,眼中带着求助一般的神情。
“啪!啪!啪……”
骤然响起的枪声,把不少人惊得打了个哆嗦。
陈大正和唐仁才也是一哆嗦,回头去看,只见唐燕姝微微仰头,右手擎着一支精巧的小左轮手枪,一缕淡淡的青烟萦绕在枪口。
打光枪里的子弹,唐燕姝右手一垂,无力地落在腿边。她仰着脸向场外走去,两行清泪流过白皙憔悴的脸庞……
陈大正回过神来,高声喊道:“起——灵——”
鞭炮和哀乐又响起来。
一驾马车停到灵棚前,两个黑衣汉子上前“砰砰砰”钉上棺盖,几个壮汉将灵柩轻轻抬起来,放到马车上。
鞭炮开路,乐队在前,白幡紧随其后,纸钱漫天飞扬。龙王庙的道童方月清捧着秦铁英的灵位走在马车前,后面跟着盐务公署人员和一些商号的掌柜。唐仁才、毕洛爵等人扶棺相随,章自元扶着灵柩,禁不住热泪滚滚……
盐镇西山主峰的石崖前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松林前是一大片向阳的草地。一簇一簇黄色、紫色的野菊花在秋风里微微摇曳,深秋的骄阳晒得这些野菊花散发出淡淡的药香;花丛中有小小的蛱蝶在逐飞,豆粒大小的黄蜂嗡嗡地叮着花蕊,草丛里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只土褐色的蚂蚱。
龙王庙住持田崇君道长站在草地东侧边缘的松林前,出神地看着山下的千年盐镇和大片大片明镜般的盐田。向东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远处浩渺的海面上散落着几艘小船,大团大团的白云从海天交际处慢慢涌上来,将碧海之上的天空衬托得如宝石般通透湛蓝……
在田崇君身后不远处的草地上,几个汉子已经用青砖砌好了墓穴。
墓穴的位置,是田崇君上山勘定的。
秦铁英的遗体运回盐镇后,一直停放在龙王庙。田崇君亲自为秦铁英擦洗干净身体,整容换衣入殓,又做了一场法事超度亡灵。
唐仁才每天都去龙王庙看秦铁英,“铁英对我有救命之恩,不把凶手绳之以法,我唐仁才誓不为人。”只要见到田崇君,他都悲愤不已地重念这句话。
问及秦铁英身上的伤口,田崇君说致命伤在颈部,胸口的血洞应该是火器或暗器所伤,但在里面却没有探到什么东西,“人已经不在了,再动刀没有必要,也就别委屈秦队长了。”
唐仁才听了,默不作声。
田崇君并没说真话。他给秦铁英擦洗身体时,从前胸血洞里取出一支约四寸长的全精钢短箭,这支短箭虽然没有击中秦铁英的要害部位,但射入体内足以让他提不起任何劲力。
盐务公署缉私队员将秦铁英的遗体送到龙王庙,田崇君从他们零星的谈话中得知劫匪只取走了雁翎刀。
显然,劫杀是冲着秦铁英去的,但仅仅为了一把雁翎刀么?
秦铁英有恩于田家。田崇君留了个心眼儿,他用油纸将短箭包好藏了起来。
田崇君原是盐镇田家廒头的私塾先生,通易学、好戏文,他中年丧子,妻子受不住丧子之痛,饮下盐卤撒手人寰,他心伤之下蓄发进了龙王庙。田崇君的大哥头几年因病去世,大嫂田安氏一个人带着儿子田顺过日子。
田崇君的大哥抱病卧床时,家里债台高筑,将宅子卖掉也没还上债,田安氏禁不住几个债主的催逼,一时想不开竟投海自杀。恰好秦铁英到海边练功,伸手将田安氏救上岸,问明原委后将她劝回家去,随后回盐务公署从积攒的饷银中取了两封银元,骑马到田家廒头,打听到田家母子栖身在田崇君的宅子,把银元送了过去。过后不久,秦铁英又安排田顺到盐仓做工,田家从此有了一份固定的收成。
田家人记着秦铁英的这份恩情。秦铁英的葬礼上,田顺哭得一塌糊涂,田安氏更是嚎啕大哭,几近晕厥。
秦铁英这份恩情,田崇君自然也是记在心里。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一个男娃子看向老人,老人点点头,男娃子快步过去打开院门。
门外站着两个青衣汉子,其中一人操着鲁东南口音问道:“主人在家吗?”
男娃子还未回答,老人放下手中的茶碗,说:“请进吧。”
两个汉子并不进门,而是站在院门朝老人抱拳施礼,道:“敢问老人家在山东海曲县盐镇有亲戚吗?”
“嗯?”穆振东注意到两位汉子的腰间各束一条白色麻布,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脚下一个不稳,伸手扶了磨台一下,快步走到两个汉子面前,“铁英……?”
“穆老师傅。”两个汉子当即跪在门口。高个汉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方白色麻布,双手擎过头顶,“秦爷……他驾鹤仙去了。”
穆振东迟疑片刻,慢慢伸手接过白布,沉声道:“起来吧。”转身缓缓地走到磨台边上,久久未动。
“唉——咦!”
蓦地,老人胸腔里冲出一声夹杂着悲愤的断喝,右手一沉,按在磨台上。
“叭!”
一声轻微的脆响,一块铲头犁大小的磨台石登时裂下,“嗵!”落在地上。
门外两个汉子惊得张大嘴巴,半天没合拢。
穆振东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叹口气说:“唉!请进吧。”回过头来,见他们有些为难,又恍然道:“噢,对不住了。”老人到院墙角拿着铁锨进了堂屋,从灶膛里铲了一些草木灰,在院子门口撒出一条线,说:“进来吧。”
两个汉子拴好马,跟老人进了院子。
两个男娃子已将地上那块磨台石搬到墙根,把凳子摆在磨台前,重新倒了两碗茶水,退到一边。
“坐吧。”老人向两位汉子示意,转脸对俩男娃子说,“你俩去,把你们二叔、三叔叫回来。”
“哎!”俩男娃应了一声。
老人道:“什么也别说,就说我让他们赶紧回来。”
俩男娃子说声“知道了”,小跑着出门去。
穆振东慢慢转过身来,向两位汉子问起秦铁英。
高个汉子介绍自己叫安平林,矮个叫胡日升。两人将秦铁英在太行山遇害的情况说给穆振东听,并一再说唐仁才震怒,盐务公署已经致函河南请求倾力剿匪。高个汉子说,盐务公署一接到消息,唐仁才随即遣他俩赶往深县报丧,路上走了两天,按照海曲县的风俗,明天就是出殡的日子。
“从太行山到海曲县,走了几天?”
“紧赶慢赶,走了五天吧。”胡日升回答。
“五天,时间不短。”穆师沉声道。
“嗯,路上颠簸,也是怕委屈着秦爷,所以走得慢。”安平林接过话头,又嗫嚅道,“护盐的弟兄们为保全秦爷,散了几坨盐填充的棺材……”
老人抬手用手背擦着眼角,鼻腔中“吭吭”冲出几声啜泣。
一阵疾劲的脚步声自远及近,“来客人了。”墙外话音刚落,院门就被推开了。
“师父。”
“师父。”
黄石山和陈诚桢一前一后进来。
看到两位来客的腰上束着白色麻布,没等穆振东和客人开口,黄石山张口就问:“两位这是……?”
两位客人站起身来,不知该如何回答。
“山子,诚桢……”穆振东抬头看了两个弟子一眼,又招呼安平林和胡日升,“你们坐,你们坐。”
黄石山和陈诚桢一看穆振东的眼睛,脸色就变了,“师父!”他俩同时把目光转向安平林和胡日升,黄石山几乎是一声低沉的怒喝:“怎么回事?”
这两位哪里还坐得住?
“山子!”穆振东沉声打断黄石山的话,“这两位是你们大师兄的同僚,是客人。”
黄石山和陈诚桢大致猜到了两位客人的来由,眼圈霎时就红了。
“你们大师兄……走了。”穆振东说完,“吭吭”的哭声一直硬生生地憋在胸腔里。
黄石山痛苦地闭上眼睛,双腿一跪,哭道:“师兄——”伏在地上痛哭失声。
陈诚桢满脸儒雅也当即化作悲伤,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哭出声来。
俩男娃子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看着这一切,都不知该如何是好。
待黄石山和陈诚桢的哭声渐弱,安平林和胡日升上前挽起他俩,不断地劝慰二人。
“山子,送送客人吧。” 穆振东低声道,又对安平林和胡日升说,“谢谢你们。”
两人忙不迭地道:“应该的,应该的。”
走出院子,安平林和胡日升牵着马朝黄石山、陈诚桢拱手告别,翻身上马,扬鞭而去。师兄弟俩转身回到穆师身边。
“诚桢。”穆振东低着头,指了指磨台上的茶碗,“你去吧。”
陈诚桢拿起安平林和胡日升用过的茶碗,走到院门外,一扬手,一个茶碗飞出去,落在四五丈远外的水沟沿上,再一扬手,另一个茶碗疾射过去,“啪!”一声脆响,两个茶碗碰得粉碎。
晚上冷锅冷灶,师徒三人均无心吃饭。送走最后一拨邻居,黄石山关上了院门。
东里间的炕上,穆振东盘坐炕桌前沉声不语。
陈诚桢从竹席上折下一段竹篾,挑挑油灯芯子,屋子里亮堂了不少。
黄石山挑帘子进来,说:“师父,给您做碗吃的吧。”
“不吃了。”穆振东道,“你们饿就吃点儿。”
黄石山和陈诚桢同时道:“我们也不饿。”
“嗯。”穆振东低声道,“你俩明天就动身。”
“好的,师父。”两人道。
穆振东抬头看着两个弟子,吐出四个字:“去——太行山。”
“好的,师父。”黄石山、陈诚桢齐声应道。
“不管这匪是不是官养的。”穆振东斩钉截铁地说,“就算不是官养的,报仇,也轮不上他们。”
黄石山和陈诚桢点点头。
“当初让你们大师兄去盐镇,原本是为你们以后都有个谋生的活计。”穆振东慢慢地说。
经历庚子之乱后,穆振东这一辈武林豪杰意识到热兵器时代已经到来,“在枪炮面前,人基本上冲不过去,活生生的人提着刀枪往前冲,半道上就被轰没了。”拳术可以传承,但已经很难用于安身立命糊口营生。“三百六十行,难抵一盐商”,半年前,盐官唐仁才提出带秦铁英去盐镇,穆振东当场就答应了,临别把自己一直使用的雁翎刀送给秦铁英。穆振东希望秦铁英在盐界立足,再把黄石山和陈诚桢带出去。
穆振东这一初衷,不可谓不为弟子谋远虑。
盐,乃天下财赋。
古代中国所征收之赋多为田赋与丁赋。自齐国名相管仲首创“官山海”开始,国家开辟了第二个财赋之源——“盐铁之赋”,《管子·轻重篇》记载:“十月始正(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得成金万一千余斤。”为齐桓公成就霸业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禁山泽之原”,因盐赋积聚起来的财力支撑着秦王嬴政长达数十年的统一战争。大汉王朝建国之初曾废除“禁山泽之原”政策与民生息,汉武帝即位后,因与匈奴交战致使国力趋于枯竭,遂任用桑弘羊等人进行“盐铁官营”变革,成为打赢对匈奴战争的财力保障。唐代前期没有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安史之乱后,以盐法变革实现国力中兴,并且在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了盐赋收入达到国家税赋一半比重的记载。元代统治者对盐赋的依赖性更大,“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过度依赖盐赋的税收结构根本经不起盐业生产的任何风吹草动,元末张士诚发动淮南盐民起义,蒙元政权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几支起义军争斗定胜负,之后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被赶回大漠之北的命运。明清两代,则重新回到唐代“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格局。历朝历代,国家遇到战争、灾荒、民变需要筹集巨资时,大多以盐赋为主;满清时代的皇帝巡幸、太后生日,甚至都要盐商“急公报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盐商而言,盐,是滚滚财源;对官场官员而言,盐,则是肥差美缺。穆振东指望弟子能在盐界中挣得一家商号或半个公职,也就有了衣食无忧的营生。
一灯如豆。
远处传来一声鸡叫,接着村里的公鸡此起彼伏开始打鸣。
“不早了,回屋睡会儿吧。”穆振东说。
两位弟子答应一声,陈诚桢将油灯端到炕头墙上的土龛里,黄石山把炕桌搬到炕前倚着墙放好,跟穆师说声“师父您也早休息”,两人退出去回到西里间。
一早起床,师兄弟俩一人烧饭一人打扫卫生,里外简单收拾一遍,把饭热在锅里才出门。去镇上备好马匹、干粮,回来的路上经过邻村又把做工的工钱结了。到家时,穆师正好把饭从锅里端出来。
用完早饭,黄石山伸手要收拾桌子。
穆振东说:“山子,别收拾了,你们准备一下,上路吧。”
黄石山不听,和师弟一起麻利地把桌子收拾干净,洗碗刷锅,里里外外看了两遍。洗手洗脸后,又给穆师沏了一壶茶。
“师父,那我们出发了。”黄石山说。
穆振东起身往门口走去,黄石山和陈诚桢提着包袱跟在后面。门外的槐树下拴着两匹马,师兄弟二人把包袱挂在鞍桥上,解开缰绳,翻身上马。
穆振东仰脸叮嘱道:“凡事小心,早些回来。”
“知道了,师父,您照顾好自己。”两人一抖缰绳,策马而去。
3
盐镇龙王庙前的广场上,纸灰袅袅,白幡飘扬,哀乐震天,时不时还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灵棚里停放着一口漆黑油亮的大棺材,是秦铁英的灵柩。灵棚两侧悬挂挽联:日月逝如流水,一朝永诀;风云变幻不测,千古同哀。
唐仁才的想法是把灵堂设在盐务公署里,但按照盐镇当地风俗,客死他乡的人只能在外面搭建灵棚。秦铁英在盐镇没有亲人,唐仁才要求盐务公署所有人员停止公务参加秦铁英葬礼,并安排下属口头通知了盐镇大大小小各家商号的掌柜。
广场上已经站满人。秦铁英到盐镇不过半年多,平时不善言谈交际,半年来除了陪唐仁才巡查盐滩和偶尔缉查盐队,其余时间大多用在练功上,所以他和镇上大多数商号掌柜并不熟识。葬礼来这么多人,部分是看着唐仁才的面子到场的,还有一部分人实际上是来赶热闹看光景的。
申时一到,吹鼓手鼓起腮帮子又吹了一通哀乐,众人走上前去分立两侧,灵棚前让出一道两丈宽的空地来。
鞭炮响过,盐务公署文书陈大正走到众人前宣布葬礼开始,唐仁才简短地致悼词后,盐务公署人员和各商号掌柜依次上前叩拜亡灵。
眼见叩拜的人稀稀落落,陈大正准备宣布起灵,却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黑衣窈窕女子,径直走向灵位前。
陈大正一眼瞥见,不禁叫道:“唐小姐。”
唐仁才抬头一看脸色就变了,他正欲说话,“郑记盐号”老掌柜郑培秋一扯他的衣角,唐仁才回头去看,只见郑培秋满眼怜爱,轻轻地摇了摇头。
唐燕姝一脸冰冷地走到灵棚前,对着秦铁英的灵位鞠了一躬,转身背对秦铁英的灵柩而立,一动不动。
鞭炮不响,哀乐无声,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唐燕姝身上。
陈大正看着她的背影,张了张嘴却没说出什么话,他转脸去看唐仁才,眼中带着求助一般的神情。
“啪!啪!啪……”
骤然响起的枪声,把不少人惊得打了个哆嗦。
陈大正和唐仁才也是一哆嗦,回头去看,只见唐燕姝微微仰头,右手擎着一支精巧的小左轮手枪,一缕淡淡的青烟萦绕在枪口。
打光枪里的子弹,唐燕姝右手一垂,无力地落在腿边。她仰着脸向场外走去,两行清泪流过白皙憔悴的脸庞……
陈大正回过神来,高声喊道:“起——灵——”
鞭炮和哀乐又响起来。
一驾马车停到灵棚前,两个黑衣汉子上前“砰砰砰”钉上棺盖,几个壮汉将灵柩轻轻抬起来,放到马车上。
鞭炮开路,乐队在前,白幡紧随其后,纸钱漫天飞扬。龙王庙的道童方月清捧着秦铁英的灵位走在马车前,后面跟着盐务公署人员和一些商号的掌柜。唐仁才、毕洛爵等人扶棺相随,章自元扶着灵柩,禁不住热泪滚滚……
盐镇西山主峰的石崖前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松林前是一大片向阳的草地。一簇一簇黄色、紫色的野菊花在秋风里微微摇曳,深秋的骄阳晒得这些野菊花散发出淡淡的药香;花丛中有小小的蛱蝶在逐飞,豆粒大小的黄蜂嗡嗡地叮着花蕊,草丛里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只土褐色的蚂蚱。
龙王庙住持田崇君道长站在草地东侧边缘的松林前,出神地看着山下的千年盐镇和大片大片明镜般的盐田。向东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远处浩渺的海面上散落着几艘小船,大团大团的白云从海天交际处慢慢涌上来,将碧海之上的天空衬托得如宝石般通透湛蓝……
在田崇君身后不远处的草地上,几个汉子已经用青砖砌好了墓穴。
墓穴的位置,是田崇君上山勘定的。
秦铁英的遗体运回盐镇后,一直停放在龙王庙。田崇君亲自为秦铁英擦洗干净身体,整容换衣入殓,又做了一场法事超度亡灵。
唐仁才每天都去龙王庙看秦铁英,“铁英对我有救命之恩,不把凶手绳之以法,我唐仁才誓不为人。”只要见到田崇君,他都悲愤不已地重念这句话。
问及秦铁英身上的伤口,田崇君说致命伤在颈部,胸口的血洞应该是火器或暗器所伤,但在里面却没有探到什么东西,“人已经不在了,再动刀没有必要,也就别委屈秦队长了。”
唐仁才听了,默不作声。
田崇君并没说真话。他给秦铁英擦洗身体时,从前胸血洞里取出一支约四寸长的全精钢短箭,这支短箭虽然没有击中秦铁英的要害部位,但射入体内足以让他提不起任何劲力。
盐务公署缉私队员将秦铁英的遗体送到龙王庙,田崇君从他们零星的谈话中得知劫匪只取走了雁翎刀。
显然,劫杀是冲着秦铁英去的,但仅仅为了一把雁翎刀么?
秦铁英有恩于田家。田崇君留了个心眼儿,他用油纸将短箭包好藏了起来。
田崇君原是盐镇田家廒头的私塾先生,通易学、好戏文,他中年丧子,妻子受不住丧子之痛,饮下盐卤撒手人寰,他心伤之下蓄发进了龙王庙。田崇君的大哥头几年因病去世,大嫂田安氏一个人带着儿子田顺过日子。
田崇君的大哥抱病卧床时,家里债台高筑,将宅子卖掉也没还上债,田安氏禁不住几个债主的催逼,一时想不开竟投海自杀。恰好秦铁英到海边练功,伸手将田安氏救上岸,问明原委后将她劝回家去,随后回盐务公署从积攒的饷银中取了两封银元,骑马到田家廒头,打听到田家母子栖身在田崇君的宅子,把银元送了过去。过后不久,秦铁英又安排田顺到盐仓做工,田家从此有了一份固定的收成。
田家人记着秦铁英的这份恩情。秦铁英的葬礼上,田顺哭得一塌糊涂,田安氏更是嚎啕大哭,几近晕厥。
秦铁英这份恩情,田崇君自然也是记在心里。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措辞,场景描写都很棒啊,有淡淡的古龙风,就是盐道这个名字可能不容易火
3万多字 精彩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