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动作,商战
小说
盐道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睡醒了。”黄石山快步上前接过陈诚桢手里的茶壶,压低了声音,“你们昨晚睡得也不早,师父还没醒吧?”
陈诚桢还没说话,就听穆师的房门“咯吱”一声,两人转脸去看,却见穆振东站在门口,满面笑容地说:“早就醒了!我还怕惊着你们俩,就一直没开门。”
师兄弟俩相视一笑,踏着落雪进了穆师的屋子。不多会儿,院子里响起“唰唰”的扫雪声,是修义、修礼起床了,兄妹俩把院子里和大门口扫出路来,开始在院子里站桩练功。
“师父,头晌我给大师兄上坟去。”黄石山给穆师的茶杯续完水,茶壶提在手里。
“嗯。”穆振东伸手握着茶杯,却没端起来,“要么下午吧,中午让花稍炒几个菜带着。”
陈诚桢在一边点点头。
“师父……”黄石山犹豫了一下,抬眼看向穆师,“师父,我今天就得走。”
穆振东刚把茶杯端到嘴边,一听这话,就把茶杯放下了,眼里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失落。
“二师兄,你这才见到师父……”陈诚桢似乎有些不快,“你走得这么急做什么?”
“老三。”黄石山伸手拍拍陈诚桢的膝盖,看向穆振东,“师父,军令在身,弟子身不由己。”
穆振东善解人意地点点头,“嗯。”
陈诚桢的脸色逐渐缓和下来,恳切地问道:“师兄,再住一晚,明天走,可以吗?”
黄石山满脸歉意地摇摇头。
“行,三儿,你去准备准备,晌午去看看你们大师兄。”穆振东吩咐道。
陈诚桢答应一声,起身去厨房找花稍了。
黄石山揉揉酸酸的鼻子,红着眼圈说:“师父,打走了鬼子,我就回到您身边孝敬您。”
穆振东笑着点点头,声音微微发颤:“山子,你这都过了五十的人了,怎么还跟小孩子似的?没出息!”
黄石山不好意思地把脸扭向一边,嘴里“呵呵”笑着,大颗大颗的泪珠却滚落下来。
穆振东擦擦眼角,道:“饭该好了,吃饭吧。”
趁着家人吃早饭的当空,花稍把上坟用的菜准备好,一鱼一肉一豆腐,分盛在碗里,连同筷子用捧盒装了。陈诚桢上街买回纸钱、鞭炮,拿出一坛未开封的酒。
一切收拾妥当,师兄弟俩着好行装,提着东西准备出门,穆振东从屋里出来跟上他俩。
一看穆师的一身装束,黄石山和陈诚桢同时叫了声“师父”。陈诚桢说:“师父,大雪天的,上山路滑,您别去了。”
“走吧。”穆振东径直向外走去。
“师父等等。”花稍快步回到屋里,拿出一根半丈长的降龙木,“师父不是常说拿起手杖就是员外嘛,带上吧。”
穆振东“哈哈”一笑,接过降龙木拄在手里。
出了盐镇,穆振东越走越快,黄石山和陈诚桢紧紧跟上,茫茫雪地里,远远只看到三个黑点在飞速移动。不一会儿工夫,师徒三人就到了西山脚下。
仰头看着白雪皑皑的青山,黄石山和陈诚桢再转脸看看神清气闲的穆振东,心中俱是万分感慨:别看师父年逾八旬,这份精气神,寻常年轻小伙子根本都赶不上。穆振东眼里也是写满惊喜:看他俩修为入化境已久,实不负自己倾囊相授平生所学,两人分别从军从商,虽然气度各不相同,但均为大家气象。
欣喜之下,穆振东捋捋亮银般的胡须,兴奋地一扬手中降龙木,“来,你俩打头儿,咱们上山。”
黄石山和陈诚桢对视一眼,会心一笑,随即提气跃步,一起向山顶冲去。他俩功力相当,身形落处,脚掌深深地陷进雪里,脚底一震,劲力四散开去,近处的灌木丛和松树上的积雪“唰唰”震落。穆振东紧随其后,一搭眼就发现了黄石山身法的不同,陈诚桢和自己一样如跃马扬枪摧营拔寨、诛将夺帅,走得是纯正的形意拳路子;黄石山的身法气势不减,更多了一种纵横矫变,宛若惊龙在天。
到了山顶石崖南侧的松林前,三人身形同时站定,这里正是秦铁英坟茔所在的南坡草地。
穆振东微微喘息,道:“哈哈……老喽,看来不服老不行呀。”
“师父,普通高手到了您这岁数,这样的雪天可根本上不了山。”黄石山一手提捧盒,一手搀起穆师的胳膊,“老三,你说是吧?”
“嗯嗯。”陈诚桢不住地点着头,挽着穆师的另一条胳膊,三人一起向秦铁英的坟茔走去。
草浅雪深,师徒三人趟着雪走到墓前。黄石山折了一截松树在墓碑前扫开一片空地,师兄弟俩把菜碗和筷子摆到供桌上,陈诚桢拿洋火柴点着纸钱,袅袅青烟中,黄石山开始祭奠酒菜。
穆振东手拄降龙木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黄石山和陈诚桢一阵儿忙活,青烟升起时,才一声叹息,说:“今天,咱们师徒算是凑齐了哇。”
黄石山陈诚桢听得心中隐隐作疼,两人都没敢作声。黄石山又去折来两枝松树,一枝祭在秦铁英墓碑前,一枝放到了黑骏马的坟冢前。
纸灰燃尽,陈诚桢点然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过,纸屑在淡淡的蓝色烟雾里四处迸散,凛凛的空气里弥漫开淡淡的火药味儿。
黄石山两肩一动,双手擎起两支驳壳枪,机头大张,“啪啪啪啪……”双枪齐射,弹匣打空,他把双枪插回腰间。
师兄弟俩在大师兄墓前叩了头,收起碗筷,站到穆振东身边。
肃立良久,穆振东缓缓道:“山子,走几步我看看吧。”
“好的,师父。”黄石山解下双枪递给陈诚桢,向前几步,转身面向穆师抱拳施礼,深深一躬,“弟子献丑,请师父批评。”
言讫,黄石山周身一松,竟然散发出劲力涌动的气势,像深海之下蛟龙折身翻起了暗流。这种劲力常人无从察觉,但穆振东、陈诚桢是一等一的内家拳高手,黄石山往那一站,两人霎时就感知到了,陈诚桢不由地看向穆师,眼里俱是震惊。穆振东也是心中一动,他没想到黄石山的功夫竟然到了如此境界,恐怕已经超越了自己当年的巅峰状态。
黄石山一呼一吸,身影便飘飘渺渺随风而动起来,肢体看似没有任何动作,身形却有千回百转之势,升如云雾缭绕之巍巍群山,落似静水流深之汤汤江河……他骤然挥袖一振,雪地里响起一声霹雳破风,像血红的战旗裂空而响,身法展开如影如幻,火爆的发劲犹如惊雷串串,在宁静的雪地上迸裂!
身法倏地一收,黄石山依然神定气闲地站在原地,仿佛身体从未动过一样,只有镌刻了岁月风霜的脸上泛起一层红润。
山坡上一片寂静。
山崖、松林、草地和不知名的灌木丛盖着凝脂般的白雪,裸露的山岩和黛绿的簇簇松针和白雪辉映;山下的盐田、田野、河流、村庄覆盖着茫茫白雪,远方的大海也是一片茫茫苍苍的样子……天地间如同铺展了无边的宣纸,任由风雪点染这家国天下的风物。
穆振东捋捋银亮的胡须,毫不掩饰满脸的惊喜,“山子!啧啧……不错!”
“兵家雄浑之大气、莫测之诡秘,可谓淋漓尽致了。”陈诚桢由衷地赞叹。他转脸笑着问穆师:“师父,您记得我跟您说过在老牛湾堡遇上那个形意拳同门的事儿吗?”
穆振东点点头,说:“嗯,记得。”
黄石山不知道这件事情,走到穆师身旁,饶有兴趣地等着陈诚桢说下去。
陈诚桢迎着黄石山的目光,笑道:“我在山西老牛湾堡和一个同门交过手,那人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师承,他见过师父,说师父打拳透着荡气回肠的精气神。”
黄石山轻轻点点头。
“师父。”陈诚桢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叹赏,“您肯定看出来了,二师兄的身上,刚才就透着这样一股荡气回肠的精气神。”
“嗯,是的。”穆振东微微眯了眯眼睛,他历经杀场阅尽沧桑,自然清楚这荡气回肠的精气神背后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苍老的语音便多了一丝哽咽,“山子,这些年,委屈你了……”
“快别这么说,师父。”黄石山忙不迭地说,“我挺好的。”
穆振东久久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问黄石山:“你的精气神里还有一种感动,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感动,山子,你的这种感动是从哪里来的呢?”
黄石山一愣,此前他从未考虑过这些,经穆师这一问,无数画面开始在脑海中不断重叠起来:穆师庚子赴国难,张师力撑武士会,韩慕侠挫洋力士,隐蔽战线的厮杀,离别苏区的热泪,漫漫长征路上的鲜血,还有抗日战场的落霞映战旗……无论其中的精神还是任何一个剪影,都足以让他这五尺男儿热血沸腾。
他想起从少年经难穆师收养到师兄遇难喋血祭仇,从投形意八卦门到浪迹关外到黄埔军校再遇伍少山,因为伍少山,他隐藏“伍豪之剑”身后除奸惩叛和护送钱壮飞到中央苏区,从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出发,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走上抗日的战场……
二十八年时光,二十八年风雨沧桑,黄石山从一个国术传人、江湖豪侠成为忠诚的革命战士。
这期间,感慨颇多,感念颇多,感动更多。
想到这里,黄石山抬眼看向恩师,说:“师父,咱们习武之人的道义与侠义和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一样,都是悲天悯人、造福苍生,所以,不管是恪守道义侠义还是忠诚于共产主义信仰,都能给我力量。”
“悲天悯人、造福苍生。”穆振东念叨了一遍,连连颔首,“嗯,是啊,从武、从商、从军皆可入道,既为苍生念,盐道何尝又不是道呢?”
山风渐起,松林间有积雪“簌簌”而落,山风轻拂穆振东颔下银亮的胡须,老人微微仰面,云层已然有了通透的样子,他捋了一把银须,像是自言自语:“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
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
黄石山陈诚桢幡然顿悟一般,相视一笑,眼露欣喜。
“师父,二师兄。”陈诚桢把双枪递还给黄石山,穆振东回过头来笑着看向他,“师父……”他没再说下去,而是走到黄石山刚才站的地方,面对恩师抱拳深深一躬躬。
穆振东和黄石山仿佛已经感觉到了什么,他俩笑着对视一眼,充满期待地看向陈诚桢。
陈诚桢微微闭目守神,恍如高道入定……
山风似乎停了下来,万籁俱寂,隔着厚厚的棉衣,穆振东和黄石山不仅能感知到空气的流动,还明显地感觉到了空气流于天地间万籁齐鸣的声音,峰谷有如蜂蝶振翼之声,溪涧中融冰滴水入耳,白雪之下的一草一木也如秋虫蛩音绵绵不绝……
不知从何处飘来一片羽绒,失去了山风的依托,在三人之间缓缓落下。穆师与黄石山刚刚感觉上方有这样一片羽绒,陈诚桢两耳一动,微微侧头,双掌一错,闭着眼睛对着前方打出一记劈拳,凭空一声如脆鞭,“啪”地将那点羽绒击作千万点纤毫。
穆师与黄石山大喜,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陈诚桢慢慢睁开眼睛,双眸泛起朦胧的晨雾,两行泪水潸然而下,“师父,二师兄……”
“崆峒问道已五载,今日老三始开悟。”穆振东笑呵呵地说。
“崆峒问道?”黄石山一脸不解,“老三?”
陈诚桢连连摆手,道:“二师兄,惭愧惭愧……”
“没什么惭愧的。”穆振东声音洪亮,发自内心的骄傲溢于言表,“从刚才一记劈拳,你就和你二师兄一样步入了国术巅峰,单从境界而言,已经不让当下任何国术宗师。”
师兄弟俩心如古井微澜,脸上云淡风轻。
陈诚桢忽然转身对黄石山拱手一礼,把黄石山吓了一跳,“老三你这是做什么?”他俩自小一起长大,从未如此客气,尽管近三十年没见面,但陈诚桢这样一来,还是让他感觉浑身上下特别不自在。
“二师兄,那会儿我说荡气回肠的精气神,师父几十年前身上就有,这么些年来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功夫不到,师父之前也没想到其中缘由,原来这东西在拳法之外,入心了才会有。”
“你说的是……?”
“为苍生念。”陈诚桢说,“师父任侠,庚子国难提刀御外辱,是为苍生念,精气神不知不觉就上身了,师父,您说是吧?”
穆振东点头道:“嗯,或许是吧。”
“二师兄和师父一样,走的是一条英雄路。”陈诚桢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哦,师父,我现在明白田崇君道长的十二字预言了。”
“田崇君?田顺他叔。”黄石山在记忆中找到了这个名字,“什么预言?”他看看师父,又看看师弟,眼中露出一丝好奇。
“江湖祭,念山堂,英雄路,盐道长。”陈诚桢接着一声赞叹,“寥寥十二字,说尽前后事。”
穆振东颔首笑道:“道教乃我中华正脉,远非五胡乱华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进入的宗教能比,如此料定也在情理之中。”
“二师兄,‘江湖祭’是你我奉师命为大师兄祭仇。”陈诚桢回头看一眼秦铁英的墓碑,接着解释说,“‘念山堂’是我在盐道立的堂号……”
“念情尊义惜乎天涯咫尺,山高水长终须风云际会。”穆振东打断了陈诚桢的话,他看着黄石山,眼睛里飘过一层水雾,“这是念山堂的楹联,山子,念山就是念你哇。”
黄石山的喉头一下子塞住了,“师父……”
“唉……”穆振东似应似叹,“三儿,你接着说。”
“‘英雄路’是二师兄,‘盐道长’正是师父说的‘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因为感念苍生,所以源远流长。”陈诚桢万分肯定地说。
“不敢不敢,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咱们只不过是万千兵民之一员。”黄石山略有汗颜。
看到黄石山这样的表情,穆振东和陈诚桢皆感不解:这可不像黄石山当年的性格呐。
穆振东不禁问道:“怎么群众又成英雄了?谁说的呀?”
“毛主席说的。”黄石山朗声道。
“有些意思。”穆振东转脸去问陈诚桢,“就是那个写《祭黄帝陵文》的毛主席?”
黄石山愣住了,不想师父竟然也知道毛主席写过《祭黄帝陵文》。
3
一九三七年三月,国共两党商定共祭黄帝陵,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国文功力写下煌煌祭文。四月五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受毛主席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委派,以鲜花时果之仪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宣读了毛主席亲自执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倍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陈诚桢还没说话,就听穆师的房门“咯吱”一声,两人转脸去看,却见穆振东站在门口,满面笑容地说:“早就醒了!我还怕惊着你们俩,就一直没开门。”
师兄弟俩相视一笑,踏着落雪进了穆师的屋子。不多会儿,院子里响起“唰唰”的扫雪声,是修义、修礼起床了,兄妹俩把院子里和大门口扫出路来,开始在院子里站桩练功。
“师父,头晌我给大师兄上坟去。”黄石山给穆师的茶杯续完水,茶壶提在手里。
“嗯。”穆振东伸手握着茶杯,却没端起来,“要么下午吧,中午让花稍炒几个菜带着。”
陈诚桢在一边点点头。
“师父……”黄石山犹豫了一下,抬眼看向穆师,“师父,我今天就得走。”
穆振东刚把茶杯端到嘴边,一听这话,就把茶杯放下了,眼里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失落。
“二师兄,你这才见到师父……”陈诚桢似乎有些不快,“你走得这么急做什么?”
“老三。”黄石山伸手拍拍陈诚桢的膝盖,看向穆振东,“师父,军令在身,弟子身不由己。”
穆振东善解人意地点点头,“嗯。”
陈诚桢的脸色逐渐缓和下来,恳切地问道:“师兄,再住一晚,明天走,可以吗?”
黄石山满脸歉意地摇摇头。
“行,三儿,你去准备准备,晌午去看看你们大师兄。”穆振东吩咐道。
陈诚桢答应一声,起身去厨房找花稍了。
黄石山揉揉酸酸的鼻子,红着眼圈说:“师父,打走了鬼子,我就回到您身边孝敬您。”
穆振东笑着点点头,声音微微发颤:“山子,你这都过了五十的人了,怎么还跟小孩子似的?没出息!”
黄石山不好意思地把脸扭向一边,嘴里“呵呵”笑着,大颗大颗的泪珠却滚落下来。
穆振东擦擦眼角,道:“饭该好了,吃饭吧。”
趁着家人吃早饭的当空,花稍把上坟用的菜准备好,一鱼一肉一豆腐,分盛在碗里,连同筷子用捧盒装了。陈诚桢上街买回纸钱、鞭炮,拿出一坛未开封的酒。
一切收拾妥当,师兄弟俩着好行装,提着东西准备出门,穆振东从屋里出来跟上他俩。
一看穆师的一身装束,黄石山和陈诚桢同时叫了声“师父”。陈诚桢说:“师父,大雪天的,上山路滑,您别去了。”
“走吧。”穆振东径直向外走去。
“师父等等。”花稍快步回到屋里,拿出一根半丈长的降龙木,“师父不是常说拿起手杖就是员外嘛,带上吧。”
穆振东“哈哈”一笑,接过降龙木拄在手里。
出了盐镇,穆振东越走越快,黄石山和陈诚桢紧紧跟上,茫茫雪地里,远远只看到三个黑点在飞速移动。不一会儿工夫,师徒三人就到了西山脚下。
仰头看着白雪皑皑的青山,黄石山和陈诚桢再转脸看看神清气闲的穆振东,心中俱是万分感慨:别看师父年逾八旬,这份精气神,寻常年轻小伙子根本都赶不上。穆振东眼里也是写满惊喜:看他俩修为入化境已久,实不负自己倾囊相授平生所学,两人分别从军从商,虽然气度各不相同,但均为大家气象。
欣喜之下,穆振东捋捋亮银般的胡须,兴奋地一扬手中降龙木,“来,你俩打头儿,咱们上山。”
黄石山和陈诚桢对视一眼,会心一笑,随即提气跃步,一起向山顶冲去。他俩功力相当,身形落处,脚掌深深地陷进雪里,脚底一震,劲力四散开去,近处的灌木丛和松树上的积雪“唰唰”震落。穆振东紧随其后,一搭眼就发现了黄石山身法的不同,陈诚桢和自己一样如跃马扬枪摧营拔寨、诛将夺帅,走得是纯正的形意拳路子;黄石山的身法气势不减,更多了一种纵横矫变,宛若惊龙在天。
到了山顶石崖南侧的松林前,三人身形同时站定,这里正是秦铁英坟茔所在的南坡草地。
穆振东微微喘息,道:“哈哈……老喽,看来不服老不行呀。”
“师父,普通高手到了您这岁数,这样的雪天可根本上不了山。”黄石山一手提捧盒,一手搀起穆师的胳膊,“老三,你说是吧?”
“嗯嗯。”陈诚桢不住地点着头,挽着穆师的另一条胳膊,三人一起向秦铁英的坟茔走去。
草浅雪深,师徒三人趟着雪走到墓前。黄石山折了一截松树在墓碑前扫开一片空地,师兄弟俩把菜碗和筷子摆到供桌上,陈诚桢拿洋火柴点着纸钱,袅袅青烟中,黄石山开始祭奠酒菜。
穆振东手拄降龙木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黄石山和陈诚桢一阵儿忙活,青烟升起时,才一声叹息,说:“今天,咱们师徒算是凑齐了哇。”
黄石山陈诚桢听得心中隐隐作疼,两人都没敢作声。黄石山又去折来两枝松树,一枝祭在秦铁英墓碑前,一枝放到了黑骏马的坟冢前。
纸灰燃尽,陈诚桢点然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过,纸屑在淡淡的蓝色烟雾里四处迸散,凛凛的空气里弥漫开淡淡的火药味儿。
黄石山两肩一动,双手擎起两支驳壳枪,机头大张,“啪啪啪啪……”双枪齐射,弹匣打空,他把双枪插回腰间。
师兄弟俩在大师兄墓前叩了头,收起碗筷,站到穆振东身边。
肃立良久,穆振东缓缓道:“山子,走几步我看看吧。”
“好的,师父。”黄石山解下双枪递给陈诚桢,向前几步,转身面向穆师抱拳施礼,深深一躬,“弟子献丑,请师父批评。”
言讫,黄石山周身一松,竟然散发出劲力涌动的气势,像深海之下蛟龙折身翻起了暗流。这种劲力常人无从察觉,但穆振东、陈诚桢是一等一的内家拳高手,黄石山往那一站,两人霎时就感知到了,陈诚桢不由地看向穆师,眼里俱是震惊。穆振东也是心中一动,他没想到黄石山的功夫竟然到了如此境界,恐怕已经超越了自己当年的巅峰状态。
黄石山一呼一吸,身影便飘飘渺渺随风而动起来,肢体看似没有任何动作,身形却有千回百转之势,升如云雾缭绕之巍巍群山,落似静水流深之汤汤江河……他骤然挥袖一振,雪地里响起一声霹雳破风,像血红的战旗裂空而响,身法展开如影如幻,火爆的发劲犹如惊雷串串,在宁静的雪地上迸裂!
身法倏地一收,黄石山依然神定气闲地站在原地,仿佛身体从未动过一样,只有镌刻了岁月风霜的脸上泛起一层红润。
山坡上一片寂静。
山崖、松林、草地和不知名的灌木丛盖着凝脂般的白雪,裸露的山岩和黛绿的簇簇松针和白雪辉映;山下的盐田、田野、河流、村庄覆盖着茫茫白雪,远方的大海也是一片茫茫苍苍的样子……天地间如同铺展了无边的宣纸,任由风雪点染这家国天下的风物。
穆振东捋捋银亮的胡须,毫不掩饰满脸的惊喜,“山子!啧啧……不错!”
“兵家雄浑之大气、莫测之诡秘,可谓淋漓尽致了。”陈诚桢由衷地赞叹。他转脸笑着问穆师:“师父,您记得我跟您说过在老牛湾堡遇上那个形意拳同门的事儿吗?”
穆振东点点头,说:“嗯,记得。”
黄石山不知道这件事情,走到穆师身旁,饶有兴趣地等着陈诚桢说下去。
陈诚桢迎着黄石山的目光,笑道:“我在山西老牛湾堡和一个同门交过手,那人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师承,他见过师父,说师父打拳透着荡气回肠的精气神。”
黄石山轻轻点点头。
“师父。”陈诚桢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叹赏,“您肯定看出来了,二师兄的身上,刚才就透着这样一股荡气回肠的精气神。”
“嗯,是的。”穆振东微微眯了眯眼睛,他历经杀场阅尽沧桑,自然清楚这荡气回肠的精气神背后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苍老的语音便多了一丝哽咽,“山子,这些年,委屈你了……”
“快别这么说,师父。”黄石山忙不迭地说,“我挺好的。”
穆振东久久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问黄石山:“你的精气神里还有一种感动,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感动,山子,你的这种感动是从哪里来的呢?”
黄石山一愣,此前他从未考虑过这些,经穆师这一问,无数画面开始在脑海中不断重叠起来:穆师庚子赴国难,张师力撑武士会,韩慕侠挫洋力士,隐蔽战线的厮杀,离别苏区的热泪,漫漫长征路上的鲜血,还有抗日战场的落霞映战旗……无论其中的精神还是任何一个剪影,都足以让他这五尺男儿热血沸腾。
他想起从少年经难穆师收养到师兄遇难喋血祭仇,从投形意八卦门到浪迹关外到黄埔军校再遇伍少山,因为伍少山,他隐藏“伍豪之剑”身后除奸惩叛和护送钱壮飞到中央苏区,从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出发,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走上抗日的战场……
二十八年时光,二十八年风雨沧桑,黄石山从一个国术传人、江湖豪侠成为忠诚的革命战士。
这期间,感慨颇多,感念颇多,感动更多。
想到这里,黄石山抬眼看向恩师,说:“师父,咱们习武之人的道义与侠义和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一样,都是悲天悯人、造福苍生,所以,不管是恪守道义侠义还是忠诚于共产主义信仰,都能给我力量。”
“悲天悯人、造福苍生。”穆振东念叨了一遍,连连颔首,“嗯,是啊,从武、从商、从军皆可入道,既为苍生念,盐道何尝又不是道呢?”
山风渐起,松林间有积雪“簌簌”而落,山风轻拂穆振东颔下银亮的胡须,老人微微仰面,云层已然有了通透的样子,他捋了一把银须,像是自言自语:“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
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
黄石山陈诚桢幡然顿悟一般,相视一笑,眼露欣喜。
“师父,二师兄。”陈诚桢把双枪递还给黄石山,穆振东回过头来笑着看向他,“师父……”他没再说下去,而是走到黄石山刚才站的地方,面对恩师抱拳深深一躬躬。
穆振东和黄石山仿佛已经感觉到了什么,他俩笑着对视一眼,充满期待地看向陈诚桢。
陈诚桢微微闭目守神,恍如高道入定……
山风似乎停了下来,万籁俱寂,隔着厚厚的棉衣,穆振东和黄石山不仅能感知到空气的流动,还明显地感觉到了空气流于天地间万籁齐鸣的声音,峰谷有如蜂蝶振翼之声,溪涧中融冰滴水入耳,白雪之下的一草一木也如秋虫蛩音绵绵不绝……
不知从何处飘来一片羽绒,失去了山风的依托,在三人之间缓缓落下。穆师与黄石山刚刚感觉上方有这样一片羽绒,陈诚桢两耳一动,微微侧头,双掌一错,闭着眼睛对着前方打出一记劈拳,凭空一声如脆鞭,“啪”地将那点羽绒击作千万点纤毫。
穆师与黄石山大喜,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陈诚桢慢慢睁开眼睛,双眸泛起朦胧的晨雾,两行泪水潸然而下,“师父,二师兄……”
“崆峒问道已五载,今日老三始开悟。”穆振东笑呵呵地说。
“崆峒问道?”黄石山一脸不解,“老三?”
陈诚桢连连摆手,道:“二师兄,惭愧惭愧……”
“没什么惭愧的。”穆振东声音洪亮,发自内心的骄傲溢于言表,“从刚才一记劈拳,你就和你二师兄一样步入了国术巅峰,单从境界而言,已经不让当下任何国术宗师。”
师兄弟俩心如古井微澜,脸上云淡风轻。
陈诚桢忽然转身对黄石山拱手一礼,把黄石山吓了一跳,“老三你这是做什么?”他俩自小一起长大,从未如此客气,尽管近三十年没见面,但陈诚桢这样一来,还是让他感觉浑身上下特别不自在。
“二师兄,那会儿我说荡气回肠的精气神,师父几十年前身上就有,这么些年来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功夫不到,师父之前也没想到其中缘由,原来这东西在拳法之外,入心了才会有。”
“你说的是……?”
“为苍生念。”陈诚桢说,“师父任侠,庚子国难提刀御外辱,是为苍生念,精气神不知不觉就上身了,师父,您说是吧?”
穆振东点头道:“嗯,或许是吧。”
“二师兄和师父一样,走的是一条英雄路。”陈诚桢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哦,师父,我现在明白田崇君道长的十二字预言了。”
“田崇君?田顺他叔。”黄石山在记忆中找到了这个名字,“什么预言?”他看看师父,又看看师弟,眼中露出一丝好奇。
“江湖祭,念山堂,英雄路,盐道长。”陈诚桢接着一声赞叹,“寥寥十二字,说尽前后事。”
穆振东颔首笑道:“道教乃我中华正脉,远非五胡乱华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进入的宗教能比,如此料定也在情理之中。”
“二师兄,‘江湖祭’是你我奉师命为大师兄祭仇。”陈诚桢回头看一眼秦铁英的墓碑,接着解释说,“‘念山堂’是我在盐道立的堂号……”
“念情尊义惜乎天涯咫尺,山高水长终须风云际会。”穆振东打断了陈诚桢的话,他看着黄石山,眼睛里飘过一层水雾,“这是念山堂的楹联,山子,念山就是念你哇。”
黄石山的喉头一下子塞住了,“师父……”
“唉……”穆振东似应似叹,“三儿,你接着说。”
“‘英雄路’是二师兄,‘盐道长’正是师父说的‘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因为感念苍生,所以源远流长。”陈诚桢万分肯定地说。
“不敢不敢,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咱们只不过是万千兵民之一员。”黄石山略有汗颜。
看到黄石山这样的表情,穆振东和陈诚桢皆感不解:这可不像黄石山当年的性格呐。
穆振东不禁问道:“怎么群众又成英雄了?谁说的呀?”
“毛主席说的。”黄石山朗声道。
“有些意思。”穆振东转脸去问陈诚桢,“就是那个写《祭黄帝陵文》的毛主席?”
黄石山愣住了,不想师父竟然也知道毛主席写过《祭黄帝陵文》。
3
一九三七年三月,国共两党商定共祭黄帝陵,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国文功力写下煌煌祭文。四月五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受毛主席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委派,以鲜花时果之仪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宣读了毛主席亲自执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倍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