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动作,商战
小说
盐道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八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会议结束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专程拜谒黄帝陵,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主席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任弼时品读良久,领会了祭文的思想:“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祭黄帝陵文》,震古烁今!”陈诚桢一脸仰慕,满眼神采,随即抑扬顿挫地背诵了一遍。
黄石山笑了,看着穆师说:“还是我们家探花郎呀。”
陈诚桢没笑,反而有些动情,“西行问道时,我在轩辕庙看过毛主席手书的祭文,回来念给章自元大哥听,他听得热泪盈眶,没几天就变卖‘德元票号’回山西了,说要捐献家产打日本人。”
“哦。”黄石山这时想起穆师说陈诚桢“崆峒问道”的事儿了,就问陈诚桢是咋回事。
穆振东道:“回家慢慢说吧。”
黄石山犹豫一下,叫了声“师父”,穆振东回头来看他,他平复了一下心情,说:“师父,您和老三下山回家吧,我得走了。”
穆振东的眼里闪过一丝失落。陈诚桢正要去提捧盒,听到黄石山的话就停下了,起身看过来。
“军令火急,我不敢耽误了。”黄石山解释。
“嗯。”穆振东从鼻子里重重地应了一声,“那就坐一会儿吧,走,找个地儿坐一会儿。”他转身就走,黄石山和陈诚桢赶紧收拾了东西跟上去。
走到松林边上的一堆巨石前,黄石山把平整的巨石上的积雪拂去,搀着穆师坐了,他和陈诚桢分坐到穆师左右。
“山子,你说这仗要打到几时呀?”
“师父,不会太久,但也不会太快。”黄石山咳一声,眼看着远方大海的方向,“毛主席曾经作出论述,说中日战争是持久战,会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我们当前处于第二阶段。”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论持久战》的讲演,黄石山在现场负责保卫工作,亲耳聆听了这一著名的军事战略论述,加之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切身感受,给师父和师弟讲述这些,几乎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如何才能打赢呢?”陈诚桢的长子就在八路军队伍当中,深知中日军备存在极大的差距,所以他这样的问题特别实际。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要争取最后的胜利,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而不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至于兵民嘛,不仅包括你我、师父,还有贤侄……”黄石山眨了眨眼睛,笑得有些意味深长,“还可以像章自元大哥,可以像寒石寨朱寨主现在的一一五师朱西排长那样。”
陈诚桢笑了,轻轻摇着头说:“二师兄,你都知道呀。”
“知道什么?”黄石山说完,忍不住哈哈大笑,“一个山大王走进了抗日队伍,我在社会部还是多少知道一些信息的,但他们怎么参加的八路军,我就不知道了,尤其朱西,竟然拉着一支队伍去了根据地。”
穆振东也笑了,他当然知道前因后果,但他什么都没说,而是看着陈诚桢和黄石山说下去。
一九三七年冬,陈诚桢接到渭南一位老客商的手札,恳请陈诚桢想法筹集两千斤散盐,对方愿出两倍价格。当时念山堂已经停止所有的生意,但老客商如此恳请,陈诚桢实在不忍拒绝,想到此前有三千斤海盐还储藏在太行山,陈诚桢便想将这批存货送到渭南。
他当即动身,带长子陈修仁和田顺直接到寒石寨找到朱西。从藏盐的山洞取出货,朱西遣一众兄弟随同押运,没想到下山不久就遇上了日伪军。
在长枪短枪面前,陈诚桢怕伤了人,就顺从地把盐交给对方。原想对方得了便宜就没事了,他可以再想办法,可日伪军怀疑他们是抗日力量,要将他们全部缉拿押到据点。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日伪军在路上遭到八路军的伏击,连据点都被八路军拔掉了。陈诚桢他们对八路军并不了解,看样子不过是货物易主,跟自己还是没啥关系,却没料到八路军非但没有为难他们,问明情况后,把货物分毫不差地交还给他们。
陈诚桢有些纳闷:不抢不占,这还是官兵吗?带着一肚子疑问,他把货物送到了渭南。
田顺跟随陈诚桢在盐道打拼的那些年,一直没忘打探二叔田崇君的消息,有人根据他的描述,说有这样一位道长西行去往甘肃崆峒。田崇君对陈诚桢的师门有恩情,陈诚桢决计借此机会寻访田崇君行踪。交易完成后,寒石寨的众弟兄回太行山,陈诚桢、田顺和陈修仁几经周折到了崆峒。
田崇君当年还真是到了崆峒,但就在两个月前云游去了,临行前留下书信两封,说两个月后会有人来崆峒寻访,嘱咐弟子将书信分别交与来人。
田顺拆了给他的信,尽是道情人理。
田崇君给陈诚桢的书信只有寥寥十二字:
江湖祭,念山堂,英雄路,盐道长。
半知半解却无缘当面向田崇君请教,陈诚桢只得带着田顺、陈修仁作别崆峒。返程经过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又到太行山和朱西打过招呼,陈诚桢三人回了盐镇。不久,章自元举家返回山西。
海曲沦陷后,当地抗日武装刺杀了当地的大汉奸,引来日寇疯狂报复,竟于光天化日之下空袭海曲北湖镇大集,无辜百姓死伤惨重。此后,海曲境内日寇、伪军、国军、八路军和其他各路力量盘根错节、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
从一九四一年起,日军连续发动“大扫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加严酷的经济封锁;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时制造摩擦,向各抗日根据地发难,再加上连续两年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使原本就十分困难的根据地更是无以为继。各根据地遵照中央指示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陈修仁辞别家人,和朱西等寒石寨众绿林汉子在太行山参加八路军,陈诚桢让他们把太行山存储的千斤海盐也带到根据地支援八路军。
陈修仁凭借一身纯正的形意拳,进入八路军总指挥部保卫局特务团,朱西则和众弟兄一道编入了作战部队。
陈诚桢拜谒崆峒,并未产生心境的变化,反倒是在轩辕庙读了毛泽东主席的《祭黄帝陵文》,让他的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这种感觉难以名状,尽管他并没有因此突破拳法的造诣,但他的的确确似乎触摸到了荡气回肠的精气神。这种感觉从此融入他的灵魂和血肉,恩师的一句“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让他顿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在他的拳法中激发出荡气回肠的精气神,让他直达国术巅峰。
这是天意,也是天道。
山风又起,愈来愈烈。
穆振东的银须被山风吹得横飘起来,老人恍然不觉,静静地看向前方。
“师父,冷不冷?”黄石山问道,穆振东摇了一下头,没说话。“老三。”黄石山对陈诚桢说,“照顾好师父。”
“放心吧,二师兄。”
“打走小鬼子,我就回来,带着你嫂子和侄子,回来和你一起孝敬师父。”黄石山随着穆振东的视线,看向远方。
“好!”
黄石山笑笑,说:“你是咱家的探花郎,这么好的雪景,我给你念首词吧。”
“好呀,二师兄也有雅兴了。”陈诚桢饶有兴趣地说。
“是毛主席的。”
“念吧,让师父也听听。”
穆振东左右看看两位弟子,道:“山子,念吧。”
黄石山清清嗓子,朗声念道: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陈诚桢道。
穆振东点点头。
一阵沉寂。
“师父,我走了。”
穆振东点点头。
黄石山站起身来,戴正帽子,整理了衣服,板板正正地站到穆师面前,迎着老人的目光,面向恩师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陈诚桢在一边抱拳还礼。放下右手,黄石山折身大步向西,纵身下山……
头顶的云层被山风撕裂开一道口子,露出一片天青色,久违的阳光从云缝间投落下来,散射到山坡、田野、村镇、盐田和大海上。
穆振东眯了眯眼睛,迎着阳光去看天际间那云卷云舒,喉咙“咕噜”一声,念道:“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陈诚桢沉声相和。
穆振东手拄降龙木站起身,陈诚桢上前搀着师父,两人人穿越松林,登上雪山峰顶,一起眺望黄石山离去的方向。
远方,一个黑色的背影在茫茫雪野中奔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八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会议结束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专程拜谒黄帝陵,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主席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任弼时品读良久,领会了祭文的思想:“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祭黄帝陵文》,震古烁今!”陈诚桢一脸仰慕,满眼神采,随即抑扬顿挫地背诵了一遍。
黄石山笑了,看着穆师说:“还是我们家探花郎呀。”
陈诚桢没笑,反而有些动情,“西行问道时,我在轩辕庙看过毛主席手书的祭文,回来念给章自元大哥听,他听得热泪盈眶,没几天就变卖‘德元票号’回山西了,说要捐献家产打日本人。”
“哦。”黄石山这时想起穆师说陈诚桢“崆峒问道”的事儿了,就问陈诚桢是咋回事。
穆振东道:“回家慢慢说吧。”
黄石山犹豫一下,叫了声“师父”,穆振东回头来看他,他平复了一下心情,说:“师父,您和老三下山回家吧,我得走了。”
穆振东的眼里闪过一丝失落。陈诚桢正要去提捧盒,听到黄石山的话就停下了,起身看过来。
“军令火急,我不敢耽误了。”黄石山解释。
“嗯。”穆振东从鼻子里重重地应了一声,“那就坐一会儿吧,走,找个地儿坐一会儿。”他转身就走,黄石山和陈诚桢赶紧收拾了东西跟上去。
走到松林边上的一堆巨石前,黄石山把平整的巨石上的积雪拂去,搀着穆师坐了,他和陈诚桢分坐到穆师左右。
“山子,你说这仗要打到几时呀?”
“师父,不会太久,但也不会太快。”黄石山咳一声,眼看着远方大海的方向,“毛主席曾经作出论述,说中日战争是持久战,会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我们当前处于第二阶段。”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论持久战》的讲演,黄石山在现场负责保卫工作,亲耳聆听了这一著名的军事战略论述,加之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切身感受,给师父和师弟讲述这些,几乎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如何才能打赢呢?”陈诚桢的长子就在八路军队伍当中,深知中日军备存在极大的差距,所以他这样的问题特别实际。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要争取最后的胜利,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而不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至于兵民嘛,不仅包括你我、师父,还有贤侄……”黄石山眨了眨眼睛,笑得有些意味深长,“还可以像章自元大哥,可以像寒石寨朱寨主现在的一一五师朱西排长那样。”
陈诚桢笑了,轻轻摇着头说:“二师兄,你都知道呀。”
“知道什么?”黄石山说完,忍不住哈哈大笑,“一个山大王走进了抗日队伍,我在社会部还是多少知道一些信息的,但他们怎么参加的八路军,我就不知道了,尤其朱西,竟然拉着一支队伍去了根据地。”
穆振东也笑了,他当然知道前因后果,但他什么都没说,而是看着陈诚桢和黄石山说下去。
一九三七年冬,陈诚桢接到渭南一位老客商的手札,恳请陈诚桢想法筹集两千斤散盐,对方愿出两倍价格。当时念山堂已经停止所有的生意,但老客商如此恳请,陈诚桢实在不忍拒绝,想到此前有三千斤海盐还储藏在太行山,陈诚桢便想将这批存货送到渭南。
他当即动身,带长子陈修仁和田顺直接到寒石寨找到朱西。从藏盐的山洞取出货,朱西遣一众兄弟随同押运,没想到下山不久就遇上了日伪军。
在长枪短枪面前,陈诚桢怕伤了人,就顺从地把盐交给对方。原想对方得了便宜就没事了,他可以再想办法,可日伪军怀疑他们是抗日力量,要将他们全部缉拿押到据点。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日伪军在路上遭到八路军的伏击,连据点都被八路军拔掉了。陈诚桢他们对八路军并不了解,看样子不过是货物易主,跟自己还是没啥关系,却没料到八路军非但没有为难他们,问明情况后,把货物分毫不差地交还给他们。
陈诚桢有些纳闷:不抢不占,这还是官兵吗?带着一肚子疑问,他把货物送到了渭南。
田顺跟随陈诚桢在盐道打拼的那些年,一直没忘打探二叔田崇君的消息,有人根据他的描述,说有这样一位道长西行去往甘肃崆峒。田崇君对陈诚桢的师门有恩情,陈诚桢决计借此机会寻访田崇君行踪。交易完成后,寒石寨的众弟兄回太行山,陈诚桢、田顺和陈修仁几经周折到了崆峒。
田崇君当年还真是到了崆峒,但就在两个月前云游去了,临行前留下书信两封,说两个月后会有人来崆峒寻访,嘱咐弟子将书信分别交与来人。
田顺拆了给他的信,尽是道情人理。
田崇君给陈诚桢的书信只有寥寥十二字:
江湖祭,念山堂,英雄路,盐道长。
半知半解却无缘当面向田崇君请教,陈诚桢只得带着田顺、陈修仁作别崆峒。返程经过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又到太行山和朱西打过招呼,陈诚桢三人回了盐镇。不久,章自元举家返回山西。
海曲沦陷后,当地抗日武装刺杀了当地的大汉奸,引来日寇疯狂报复,竟于光天化日之下空袭海曲北湖镇大集,无辜百姓死伤惨重。此后,海曲境内日寇、伪军、国军、八路军和其他各路力量盘根错节、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
从一九四一年起,日军连续发动“大扫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加严酷的经济封锁;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时制造摩擦,向各抗日根据地发难,再加上连续两年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使原本就十分困难的根据地更是无以为继。各根据地遵照中央指示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陈修仁辞别家人,和朱西等寒石寨众绿林汉子在太行山参加八路军,陈诚桢让他们把太行山存储的千斤海盐也带到根据地支援八路军。
陈修仁凭借一身纯正的形意拳,进入八路军总指挥部保卫局特务团,朱西则和众弟兄一道编入了作战部队。
陈诚桢拜谒崆峒,并未产生心境的变化,反倒是在轩辕庙读了毛泽东主席的《祭黄帝陵文》,让他的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这种感觉难以名状,尽管他并没有因此突破拳法的造诣,但他的的确确似乎触摸到了荡气回肠的精气神。这种感觉从此融入他的灵魂和血肉,恩师的一句“既为苍生念,万般皆是道”让他顿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在他的拳法中激发出荡气回肠的精气神,让他直达国术巅峰。
这是天意,也是天道。
山风又起,愈来愈烈。
穆振东的银须被山风吹得横飘起来,老人恍然不觉,静静地看向前方。
“师父,冷不冷?”黄石山问道,穆振东摇了一下头,没说话。“老三。”黄石山对陈诚桢说,“照顾好师父。”
“放心吧,二师兄。”
“打走小鬼子,我就回来,带着你嫂子和侄子,回来和你一起孝敬师父。”黄石山随着穆振东的视线,看向远方。
“好!”
黄石山笑笑,说:“你是咱家的探花郎,这么好的雪景,我给你念首词吧。”
“好呀,二师兄也有雅兴了。”陈诚桢饶有兴趣地说。
“是毛主席的。”
“念吧,让师父也听听。”
穆振东左右看看两位弟子,道:“山子,念吧。”
黄石山清清嗓子,朗声念道: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陈诚桢道。
穆振东点点头。
一阵沉寂。
“师父,我走了。”
穆振东点点头。
黄石山站起身来,戴正帽子,整理了衣服,板板正正地站到穆师面前,迎着老人的目光,面向恩师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陈诚桢在一边抱拳还礼。放下右手,黄石山折身大步向西,纵身下山……
头顶的云层被山风撕裂开一道口子,露出一片天青色,久违的阳光从云缝间投落下来,散射到山坡、田野、村镇、盐田和大海上。
穆振东眯了眯眼睛,迎着阳光去看天际间那云卷云舒,喉咙“咕噜”一声,念道:“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陈诚桢沉声相和。
穆振东手拄降龙木站起身,陈诚桢上前搀着师父,两人人穿越松林,登上雪山峰顶,一起眺望黄石山离去的方向。
远方,一个黑色的背影在茫茫雪野中奔行……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