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0224
阅读:8668
发表:2015/9/8
历史
小说
贾雨村-从江南才子到京城贪官(一)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人间万姓仰头看
此诗的立意更是不同凡响,雨村将苍穹之上、俯瞰芸芸众生的月亮自比,其自信和志向尽显无遗。士隐听罢不由大加赞赏,高度评价,认为雨村定不会久居人下,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有了士隐的鼓励和美酒的助兴,雨村便随口说出了自己进京应考的打算和目前经济上的困窘。士隐听说,正合了自己资助雨村的心意,立刻慷慨解囊,当即赠银送衣。士隐如此轻利重义,雨村自然不好过于推辞,遂恭敬不如从命,欣然接受。
(6)不辞而别,考试为要
话说中秋之夜,雨村得了士隐的资助,回到葫芦庙中兴奋不已,辗转难眠,连夜筹划盘算进京赶考之事。想到明年是大比之年,成败在此一博。虽说自信才学过人,足以应付考试博得一第,可初到京都这样的大地方,难免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况且场期临近,各地举子陆续汇聚京城,人马拥挤,只恐考场周边的旅店价格飞涨,人满为患,何处落脚尚需仔细掂量。俗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今既有了行囊路费,在此多住已无益处,不如趁早动身。于是,次日天未明时,雨村便起身收拾打点好行装,及至院中,那个灵透的小沙弥正打扫院子,见雨村身背包袱,一副出门远行的装束,便知他已筹得盘缠行资。遂上前打了个千儿,问道:“先生这就要走吗?”不及答言,又道:“先生也太性急了些,今日并非黄道吉日,似不宜出行,为何不再等两日?”那雨村闻听并不多言,只托他转告甄大官人,说是时间紧迫,读书人不在意‘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恕不及面辞了。说罢竟自而去,直奔渡口,买舟登船北上。
待船行至水路中央,雨村走出船舱,立于船头。秋风徐徐吹过,只见‘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时夕阳西下,又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南江北,乡野城池,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如此日夜兼程,不日即行至京都。雨村弃舟登岸,一路走来,但见这里的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果然与别处不同。雨村顾不得走街串巷,欣赏市容市貌。忙着向人打听到考场所在,在附近寻了个下处,安顿下来,胡乱吃些茶饭,就此歇息。从次日起,一连多日,雨村只在所住之处闭门伏案,把从前念过的圣贤之书,按部就班,从头理了一遍。继而又认真揣摩起八股文的写作精要,一心一意备考不提。
转眼到了场期,雨村来到考场,只见场外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应考者虽数不胜数,却多为充数挂名之辈。而自己则是满腹文章,胸有成竹,将那时尚之学早倒背如流,八股文技巧也已精益求精。于是,雨村抖擞精神,不慌不忙,和众举子一起下场考试。这一考,正可谓:
行文走笔论韬略
挥毫泼墨展雄才
雨村的命运亦将由此而改变。
(7)儒生斯文,商人精明
春闱会试,雨村进场。一连三天,考试题目均不出他之所料。于是,他只埋头答卷,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或思路缜密,词斟字酌,或旁征博引,犀利透彻,或洋洋洒洒,借题发挥,十分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出场之日,雨村轻松交卷。自此以后,他便无事可做,只在城中四处闲逛,等待发榜。
这日,不知不觉,雨村信步来到一条清净的大道,见路旁高高的围墙之内,苍松翠柏和雕檐兽角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十分夺人眼目,又听路人称呼这里为宁荣街。雨村便自疑惑,莫非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贾府所在地?行了不远,果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上是一匾额,上书‘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门前簇簇的轿马,几个华冠丽服,挺胸凸肚的人坐在大门上,指手画脚,高声大气,说东谈西的。雨村触景生情,心中感叹,算起来,自己和贾家同宗,可长了这么大,竟和他们无缘相识。如今这荣宁二府深宅大院,从上到下所系何人,所任何职,一应大小之事,一概无从知晓。这样的诗礼簪缨之族,子弟们依仗着祖辈的显赫地位,想必世袭的世袭,买官的买官,三妻六妾,支庶繁盛,起居使奴唤婢,出入前呼后拥。而自己则形单影只,敝巾旧服,一切都要从头打拼。雨村感慨一回,转念又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如今皇恩浩荡,读书人即使位居人下也有机会。想来不久金榜提名之日,便是自己翻身之时了,此刻又何必自惭形秽呢。
雨村心中释然,正欲再寻个去处,见前面一群昔日的举子有说有笑,拐进一个巷子,便跟了过去。原来那都是些富家子弟,来这花街柳巷无非是追欢买笑。内中也有近来与他相识的,招呼他一同作乐,更有那涂脂抹粉的娼妓扭捏作态和他搭讪调情。雨村因囊中羞涩,平素尚需节衣缩食度日,哪里肯在这种地方消费,连忙支吾着借口抽身离开。又见几处茶房酒肆正招揽生意,雨村感到腹内饥饿,便走进一家小酒店,要了两个小菜,一壶酒,坐下来自斟自饮。
酒店里客人不多,邻桌的几个人引起雨村的注意,只见其中一人手拿一个做工精细的古瓷碗炫耀,吹嘘这古董如何年代久远,巧夺天工,又是如何来之不易,大海捞针,说得天花乱坠。大家都惊叹不已,赞不绝口,纷纷问价。那人更加得意,故作姿态,吊人胃口。内中却有个后生仔细看了看此碗,摇了摇头,并不发一言。众人诧异,问其缘故,这后生笑说,这器皿不过是今人仿古烧制的,城边集市上随处可见,并不值什么。那持碗之人见把戏被戳穿,当下恼羞成怒,出言不逊,那后生也不示弱,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纷争起来,经众人合力解劝,方才作罢。
雨村听那后生南方口音,说话句句在理。见他们意欲散去,便上前施礼,请这后生留步,自己则续酒添碗,邀他同坐一叙。那后生客气一回,也便和雨村落座对饮。二人互报各自姓名,交谈起来。
原来这后生本贯金陵人,姓冷,号子兴,在都中古董行里充当买办贸易。雨村听他一番言论,知他南来北往,出入官宦大户人家,结交富商名流,见多识广,不由心生敬佩。这冷子兴见雨村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谈吐斯文儒雅,亦感投缘。酒过三巡,两人都相见恨晚,遂结成莫逆之交。
正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此,雨村和子兴经常在一起,饮茶喝酒,交流见闻,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来往言谈之间都各有进益,不在话下。
(8)新科进士,乘龙快婿
转眼到了发榜之日,雨村果然高中进士。殿试之后,传胪大典宣读名次,雨村名列三甲。遂沐浴更衣,入朝行三跪九叩之礼,拜谢皇恩。随之簪花赴国宴,国子监石碑提名,在各色庆典仪式中风光无限。自此一举成名,今非昔比,万众瞩目。
等候授官派任的那些日子,新科进士们成了社会新宠,身价倍增,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雨村所租房屋曾经门可罗雀,如今却几乎被踢破门槛。来访者中不乏给他提亲之人。在这些媒人口中,女方或是官宦家的千金,或是富豪家的娇女,无一不是生得貌比天仙,且又知书达礼,父母爱如珍宝,总不过是说这么一套。雨村心中得意,外表依然平静,彬彬有礼,迎来送往,却并不为之所动,只推说自己亲事已定,一一谢绝。
那冷子兴虽与他相交甚厚,见他如此行事,亦不解其意,遂问道:“先生意欲寻觅何样人家的女子,不防告诉小弟,弟虽粗浅不才,孤漏寡闻,还可托人四处探访。”雨村叹道:“兄长有所不知,并非我自命清高,挑三拣四,只因当初那姑苏的甄士隐对我有恩有义,慷慨相助。他家的娇杏姑娘虽只是个丫鬟,却不嫌我穷困窘迫,钟情于我。如今我已入仕途,怎敢忘记前情,理应前去拜谢恩人,迎娶娇杏才是。”子兴听说不由连声赞道:“先生不忘贫贱之交,真乃义士也,佩服,佩服。”又道:“既如此,先生何不及早动身,了此心愿?”雨村道:“江南路途遥远,我如今已为国家官吏,一切都需听从皇上调遣,身不由己,岂能随意离京,故此烦恼。”子兴听了忙道:“这有何难?小弟近日要去江浙一带采买丝绸竹器,即可顺路去你这恩人家里造访,代为先生报捷并问候,如何?”雨村听了,自是欢喜。遂将士隐住址详细告知子兴,并东摸西找,说要为他备齐见面之礼。子兴忙伸手阻拦,笑道:“这点东西何需先生费神,小弟还可孝敬得起。”
子兴走后,雨村依旧在京候选,每日里入朝参拜,或聆听大学士们讲授国家政策法规,或学习参政议政等种种为官之道,十分忙碌。
如此又过了几月,子兴采买货物归来,告诉雨村,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虽说还在,已破败不堪。据说葫芦庙被一场大火烧光,当地居民已非原籍,甄士隐一家的踪迹更无从寻访了。
雨村心中纳罕,将信将疑,见子兴言之凿凿,亦不好多问,只得感叹一回,暂且放下。那子兴见他沮丧,便又趁机极力推荐了一门亲事,说是一位与他相识多年的江南商人,有女待字闺中,虽说他不是什么科第书香出身,然家资颇丰,且不必入赘。雨村起初不甚满意,却禁不住子兴百般怂恿。又想到自己很有可能被派往南边作官,正好可以携家带口同回老家看看,在家乡父老眼里,也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了。遂勉强答应了这桩亲事。
那商人得了雨村这样的乘龙快婿,自是心满意足,且暗自忖度,虽然没得什么聘礼,自己反赔上些嫁妆,可女儿嫁过去便可随夫走马上任,尽享荣华富贵。且上无公婆辖制约束,下无姑嫂寻衅刁难,家务琐事,说一不二。遂说与妻子女儿,于是合家欢喜非常,两家放定,择日成亲。那冷子兴忙前忙后,张罗应酬,处处殷勤周全,自不必言。
此诗的立意更是不同凡响,雨村将苍穹之上、俯瞰芸芸众生的月亮自比,其自信和志向尽显无遗。士隐听罢不由大加赞赏,高度评价,认为雨村定不会久居人下,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有了士隐的鼓励和美酒的助兴,雨村便随口说出了自己进京应考的打算和目前经济上的困窘。士隐听说,正合了自己资助雨村的心意,立刻慷慨解囊,当即赠银送衣。士隐如此轻利重义,雨村自然不好过于推辞,遂恭敬不如从命,欣然接受。
(6)不辞而别,考试为要
话说中秋之夜,雨村得了士隐的资助,回到葫芦庙中兴奋不已,辗转难眠,连夜筹划盘算进京赶考之事。想到明年是大比之年,成败在此一博。虽说自信才学过人,足以应付考试博得一第,可初到京都这样的大地方,难免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况且场期临近,各地举子陆续汇聚京城,人马拥挤,只恐考场周边的旅店价格飞涨,人满为患,何处落脚尚需仔细掂量。俗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今既有了行囊路费,在此多住已无益处,不如趁早动身。于是,次日天未明时,雨村便起身收拾打点好行装,及至院中,那个灵透的小沙弥正打扫院子,见雨村身背包袱,一副出门远行的装束,便知他已筹得盘缠行资。遂上前打了个千儿,问道:“先生这就要走吗?”不及答言,又道:“先生也太性急了些,今日并非黄道吉日,似不宜出行,为何不再等两日?”那雨村闻听并不多言,只托他转告甄大官人,说是时间紧迫,读书人不在意‘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恕不及面辞了。说罢竟自而去,直奔渡口,买舟登船北上。
待船行至水路中央,雨村走出船舱,立于船头。秋风徐徐吹过,只见‘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时夕阳西下,又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南江北,乡野城池,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如此日夜兼程,不日即行至京都。雨村弃舟登岸,一路走来,但见这里的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果然与别处不同。雨村顾不得走街串巷,欣赏市容市貌。忙着向人打听到考场所在,在附近寻了个下处,安顿下来,胡乱吃些茶饭,就此歇息。从次日起,一连多日,雨村只在所住之处闭门伏案,把从前念过的圣贤之书,按部就班,从头理了一遍。继而又认真揣摩起八股文的写作精要,一心一意备考不提。
转眼到了场期,雨村来到考场,只见场外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应考者虽数不胜数,却多为充数挂名之辈。而自己则是满腹文章,胸有成竹,将那时尚之学早倒背如流,八股文技巧也已精益求精。于是,雨村抖擞精神,不慌不忙,和众举子一起下场考试。这一考,正可谓:
行文走笔论韬略
挥毫泼墨展雄才
雨村的命运亦将由此而改变。
(7)儒生斯文,商人精明
春闱会试,雨村进场。一连三天,考试题目均不出他之所料。于是,他只埋头答卷,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或思路缜密,词斟字酌,或旁征博引,犀利透彻,或洋洋洒洒,借题发挥,十分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出场之日,雨村轻松交卷。自此以后,他便无事可做,只在城中四处闲逛,等待发榜。
这日,不知不觉,雨村信步来到一条清净的大道,见路旁高高的围墙之内,苍松翠柏和雕檐兽角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十分夺人眼目,又听路人称呼这里为宁荣街。雨村便自疑惑,莫非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贾府所在地?行了不远,果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上是一匾额,上书‘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门前簇簇的轿马,几个华冠丽服,挺胸凸肚的人坐在大门上,指手画脚,高声大气,说东谈西的。雨村触景生情,心中感叹,算起来,自己和贾家同宗,可长了这么大,竟和他们无缘相识。如今这荣宁二府深宅大院,从上到下所系何人,所任何职,一应大小之事,一概无从知晓。这样的诗礼簪缨之族,子弟们依仗着祖辈的显赫地位,想必世袭的世袭,买官的买官,三妻六妾,支庶繁盛,起居使奴唤婢,出入前呼后拥。而自己则形单影只,敝巾旧服,一切都要从头打拼。雨村感慨一回,转念又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如今皇恩浩荡,读书人即使位居人下也有机会。想来不久金榜提名之日,便是自己翻身之时了,此刻又何必自惭形秽呢。
雨村心中释然,正欲再寻个去处,见前面一群昔日的举子有说有笑,拐进一个巷子,便跟了过去。原来那都是些富家子弟,来这花街柳巷无非是追欢买笑。内中也有近来与他相识的,招呼他一同作乐,更有那涂脂抹粉的娼妓扭捏作态和他搭讪调情。雨村因囊中羞涩,平素尚需节衣缩食度日,哪里肯在这种地方消费,连忙支吾着借口抽身离开。又见几处茶房酒肆正招揽生意,雨村感到腹内饥饿,便走进一家小酒店,要了两个小菜,一壶酒,坐下来自斟自饮。
酒店里客人不多,邻桌的几个人引起雨村的注意,只见其中一人手拿一个做工精细的古瓷碗炫耀,吹嘘这古董如何年代久远,巧夺天工,又是如何来之不易,大海捞针,说得天花乱坠。大家都惊叹不已,赞不绝口,纷纷问价。那人更加得意,故作姿态,吊人胃口。内中却有个后生仔细看了看此碗,摇了摇头,并不发一言。众人诧异,问其缘故,这后生笑说,这器皿不过是今人仿古烧制的,城边集市上随处可见,并不值什么。那持碗之人见把戏被戳穿,当下恼羞成怒,出言不逊,那后生也不示弱,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纷争起来,经众人合力解劝,方才作罢。
雨村听那后生南方口音,说话句句在理。见他们意欲散去,便上前施礼,请这后生留步,自己则续酒添碗,邀他同坐一叙。那后生客气一回,也便和雨村落座对饮。二人互报各自姓名,交谈起来。
原来这后生本贯金陵人,姓冷,号子兴,在都中古董行里充当买办贸易。雨村听他一番言论,知他南来北往,出入官宦大户人家,结交富商名流,见多识广,不由心生敬佩。这冷子兴见雨村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谈吐斯文儒雅,亦感投缘。酒过三巡,两人都相见恨晚,遂结成莫逆之交。
正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此,雨村和子兴经常在一起,饮茶喝酒,交流见闻,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来往言谈之间都各有进益,不在话下。
(8)新科进士,乘龙快婿
转眼到了发榜之日,雨村果然高中进士。殿试之后,传胪大典宣读名次,雨村名列三甲。遂沐浴更衣,入朝行三跪九叩之礼,拜谢皇恩。随之簪花赴国宴,国子监石碑提名,在各色庆典仪式中风光无限。自此一举成名,今非昔比,万众瞩目。
等候授官派任的那些日子,新科进士们成了社会新宠,身价倍增,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雨村所租房屋曾经门可罗雀,如今却几乎被踢破门槛。来访者中不乏给他提亲之人。在这些媒人口中,女方或是官宦家的千金,或是富豪家的娇女,无一不是生得貌比天仙,且又知书达礼,父母爱如珍宝,总不过是说这么一套。雨村心中得意,外表依然平静,彬彬有礼,迎来送往,却并不为之所动,只推说自己亲事已定,一一谢绝。
那冷子兴虽与他相交甚厚,见他如此行事,亦不解其意,遂问道:“先生意欲寻觅何样人家的女子,不防告诉小弟,弟虽粗浅不才,孤漏寡闻,还可托人四处探访。”雨村叹道:“兄长有所不知,并非我自命清高,挑三拣四,只因当初那姑苏的甄士隐对我有恩有义,慷慨相助。他家的娇杏姑娘虽只是个丫鬟,却不嫌我穷困窘迫,钟情于我。如今我已入仕途,怎敢忘记前情,理应前去拜谢恩人,迎娶娇杏才是。”子兴听说不由连声赞道:“先生不忘贫贱之交,真乃义士也,佩服,佩服。”又道:“既如此,先生何不及早动身,了此心愿?”雨村道:“江南路途遥远,我如今已为国家官吏,一切都需听从皇上调遣,身不由己,岂能随意离京,故此烦恼。”子兴听了忙道:“这有何难?小弟近日要去江浙一带采买丝绸竹器,即可顺路去你这恩人家里造访,代为先生报捷并问候,如何?”雨村听了,自是欢喜。遂将士隐住址详细告知子兴,并东摸西找,说要为他备齐见面之礼。子兴忙伸手阻拦,笑道:“这点东西何需先生费神,小弟还可孝敬得起。”
子兴走后,雨村依旧在京候选,每日里入朝参拜,或聆听大学士们讲授国家政策法规,或学习参政议政等种种为官之道,十分忙碌。
如此又过了几月,子兴采买货物归来,告诉雨村,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虽说还在,已破败不堪。据说葫芦庙被一场大火烧光,当地居民已非原籍,甄士隐一家的踪迹更无从寻访了。
雨村心中纳罕,将信将疑,见子兴言之凿凿,亦不好多问,只得感叹一回,暂且放下。那子兴见他沮丧,便又趁机极力推荐了一门亲事,说是一位与他相识多年的江南商人,有女待字闺中,虽说他不是什么科第书香出身,然家资颇丰,且不必入赘。雨村起初不甚满意,却禁不住子兴百般怂恿。又想到自己很有可能被派往南边作官,正好可以携家带口同回老家看看,在家乡父老眼里,也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了。遂勉强答应了这桩亲事。
那商人得了雨村这样的乘龙快婿,自是心满意足,且暗自忖度,虽然没得什么聘礼,自己反赔上些嫁妆,可女儿嫁过去便可随夫走马上任,尽享荣华富贵。且上无公婆辖制约束,下无姑嫂寻衅刁难,家务琐事,说一不二。遂说与妻子女儿,于是合家欢喜非常,两家放定,择日成亲。那冷子兴忙前忙后,张罗应酬,处处殷勤周全,自不必言。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