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小说
凤仪天下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赵恒伸过手去,轻轻覆上她的手背,道:“是关于几个月前你在垂拱殿里险些晕倒的事情。”本来他打算瞒一辈子,可是知道她竟然以为她自己得了什么医不好的病,还这样用心的为他以后作安排,便真的不想再隐瞒了。
刘娥心中微微一惊,难道自己安排锦华在他身边的事让他起了疑点?
刘娥可不天真的认为,赵恒在瞒了她这么久的情况下,会没有任何缘由的主动提起。
对上她诧异的目光,赵恒微微抬起眼眸,认真地看着她:“无论之后赵恒说出的话你能不能接受,都原谅赵恒这一次,好么?”即便明明知道这是很难原谅的,但是如果有可以被原谅的机会,他还是愿意争取一下。
听他如此说,刘娥突然觉得事情有些严重,可还是很不争气地点点头:“好。”她不忍心拒绝,尤其是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
第六十章 探望
孩子,她的孩子,盼了二十多年的孩子……
听赵恒说完,饶是一贯从容冷静的刘娥,此时却再也镇定不下来,无力地跌坐在地上。
她的孩子没了,她才刚刚感受到他的存在,他便没有了。
泪珠自眼眶内慢慢滑落下来,一滴一滴,滴落在雕花精致的地板上。
如今阳春三月,天气早已暖了,可是即便这样温暖的春天,还是让她觉得彻骨的冰凉。
刘娥知道,她伤心不仅是因为一个生命的离去,更重要的是那是她的孩子,期盼了多年的做母亲的愿望,终究落空。
是赵恒让她失去做母亲的权力的,就是眼前这个同样沉默同样悲伤的男人,他让她失去了她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孩子。刘娥却对他恨不起来,有什么理由恨呢,他那样做,是因为以她的年纪和体质,再生孩子十分危险,他太在乎她,所以不敢拿她的生命冒险。可是,他为什么总是那么自私,他舍不得失去,却让自己失去……
坐在地上,无声地痛哭着,泪水跌落在地板,也浸湿了衣裙。许久,她感觉到自己落入一个温暖的怀抱,心里明白是赵恒,但却没有挣开。没有力气,也没有勇气,如今她什么都没有了,就只剩下他。
“可以过去吗?”这是第二天,看见刘娥醒来,赵恒问出的第一句话。
刘娥想了想,道:“可以吧,但需要时间。”
时间是治疗伤口最好的良药,什么痛苦,在时间的变迁下,总会不知不觉的淡去,一如当年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更何况这么多年没有孩子,一样过来了,甚至连当初认为自己得了医不好的病,也能坦然面对。这件事情,总能过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现如今,得知自己没有得什么病,也不会快要死了,刘娥便也明白,赵恒宁愿背负着她的怨恨也要把真相告诉她,只是不想看她再经受等死的折磨,他始终是对她好的。
赵恒点点头,欣慰地望着她:“好,我等着。”
这等待并没有持续多久,不足两个月,刘娥的心结便解开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辽军大举压境,接连攻破大宋好几座城池。
对于这件事情,赵恒心中十分着急,朝中如今势力两分,一派主战,一派主和。主战派以寇准为主,主和派在朝中没有主心骨,带头人王钦若被贬在外。大宋并无什么良将,如今这样的局面主战派也没有好得计策,赵恒便打算议和。
刘娥知道他不想再为战争的事情分心,也没有那个力气折腾。不惑之年,膝下并无一子,这是何等的凄凉啊,百年之后,连个继承帝业的人都没有。另外,大宋江山才建立三十多年,五代十国将近五十年的分裂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并没有完全过去,这几年在改革的情况下虽然好转了不少,但战争不断也总是显得国力不足。还有,大宋建国之初的被削权者并没有死心,一直蠢蠢欲动,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战争上,他们定会趁战争之际掀起内乱。这样,如果辽国与在西北方向一直虎视眈眈的西夏同时南下,内外夹攻,大宋恐有亡国之险。
刘娥时常暗叹,赵恒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却没有处于一个好时代。他想议和就让他议和吧,反正战争总是弊大于利。
说是议和似乎更好一些,但刘娥并不赞成立即议和,觉得现在如果派人去议和,辽国太后萧燕燕肯定会贪得无厌的提出很过分的要求,便建议赵恒不如集中兵力打几场胜仗,到时候再议和,不仅可以让和谈合理一些,在气势上也要有底气的多。
赵恒觉得刘娥说得有道理,便采纳了她的建议,并且在寇准的劝说下再次离京去前线鼓舞兵将,只不过未有向任何人透漏他和谈的意向。
在赵恒的亲临之下,兵将士气大增,接连几次都打了胜仗。前线兵将们正准备迎接下一次战争,赵恒突然回到京城,提出和谈。
寇准觉得几次胜利,根本没必要和谈屈服,便极力反对。赵恒无奈之下,只好调主和头目王钦若进京,封为资政殿大学士,让其代为和谈。
王钦若一向嫉妒寇准的才学,和谈之后,趁机向赵恒进谗,说前几日和谈定下的盟约为城下之盟,①城下之盟古来为耻,寇准主张皇上御驾亲征,是拿皇上做“孤注”,而“孤注一掷”是帝王的奇耻大辱。
对于王钦若的这些说辞,赵恒只置之一笑,他知道王钦若与寇准之间有些恩怨,也知其是个奸佞小人,不过此时是要主张和谈,该变通的还是要变通,于是降了寇准官职,将他贬出京城。
和谈之后,宋辽两国缔结兄弟友好关系,按照盟约所述,大宋向辽国每年赠送岁币、金银、布匹。
对于这样的结果,辽国太后萧燕燕似乎并不满意,一直窥视着大宋国土,想要大宋把两国边境附近的十几个城池划给他们。
赵恒自然是不愿意,与刘娥说了此事,她表示,土是国之根本,宁让万金,不让寸土。赵恒觉得此言有理,便与群臣商议此事,为了避免再次引发战争,遂决定增加岁币数量。
边境战争结束,赵恒便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发展国内经济上,担心膝下无子会在以后引起宫廷政变,遂收养宗亲之子养在身边,若将来有所作为,便立为太子。
一切都安定下来,可以面对身边小事的时候,刘娥突然发现,她对孩子的事已经不再介怀,完全放下了。
她一直以为,孩子在她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现在才发现,于她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赵恒。孩子对于她来说,长相怎样,品性怎样都无所谓,她只是想做母亲,有一个自己的骨肉,而赵恒在她心中,却是无可替代的,她在乎那是因为他是赵恒。
“美人,外面风这么大,冷得紧,您快进去吧,当心着凉。”刘娥因为无聊,披着斗篷在风雪中漫步,李玉儿看见了,便匆忙从侧殿走出来,将手里的暖炉放入她手中。
刘娥微微转头看向她,玉儿跟了她五年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弱不胜风的小姑娘,却愈发清丽可人起来,身段也出落得亭亭玉立。这五年来,玉儿对她照顾的总是无微不至,她哪里缺了什么,或是不周到的地方,她总是第一个知道,比跟了她多年的纤紫还要细心。刘娥心里明白,玉儿在感她的救命之恩。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救命之恩,这沉静寡言的丫头只有用这种笨拙的方式来报答她了。
对于她为自己所做的事,刘娥并不阻止,有时候坦然接受更好一些。她觉得,自己如果拒绝一次,这丫头以后做事肯定会有所忌惮,暗自猜测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刘娥不喜欢猜来猜去,这种猜心的游戏,真的好累,就像当年赵恒还是公子的时候,她猜测他的身份,猜测他对自己的心意一样。
望着小脸冻得通红的她,刘娥捧紧手里的暖炉,温和地一笑:“还不算太冷,在屋子里闷得慌,玉儿陪我走走吧。”
“是。”李玉儿恭谨地答道,随在她身后。
刘娥径自向前走着,也不看她,有些奇怪这么个胆小谨慎的丫头,五年前请求留在聚绣殿的那不顾一切的勇气哪里来的。不过她很快就想通了,在面对生死危险的时候,人都是能够不顾一切的,那是本能的表现的。
“玉儿,我这儿缺个人,你来帮下忙!”纤紫站在西侧殿的回廊里,扯着嗓门高声喊道。她梳宫女发髻,穿着一套浅红色衣裙,华丽说不上,那布料却是质地精良。
刘娥转头望着她,纤紫只比她小一岁,如今已经不再年轻,却因为她没有嫁人生子,刘娥总觉得十分对不住她,便尽量把最好的都给她,聚绣殿大事小事,但凭她做主,也算是对她跟了她二十多年的一种补偿。
李玉儿听到纤紫叫她,转头看向刘娥,征求她的意见。她方才吩咐她随她走走来着。
刘娥回过头来看向身边这个胆小的丫头,好笑地道:“去吧。”
李玉儿答应一声是,向纤紫所在的回廊走去,道:“来了,纤紫姑姑。”
刘娥看着她们说笑着走进侧殿,心情也十分愉悦,在聚绣殿内走动了片刻,想起郭皇后自从两年前小皇子赵祐去世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好,遂决定去重华宫探望她。
走出聚绣殿,突然瞧见杨锦华带着侍女向这边走来,一袭浅蓝色宫装,外罩狐裘坎肩,纤细的身材,清丽玲珑的面容,二十出头,正当大好年华,显得楚楚动人。
看到刘娥独个儿走出聚绣殿,杨锦华有些意外,迎上前来,道:“这么冷的天,姐姐怎么出来了,也不带个宫女?”
刘娥笑道:“她们都在忙着,我也不需要她们照应,就一个人出来了。妹妹过来了,快随姐姐进去吧。”
杨锦华笑了笑:“既然姐姐出来了,那锦华就不用进去了,锦华此次前来,是要为姐姐送这个的。”说着,从衣袖里取出一个鼓鼓的香囊,递向她,“听说姐姐最近睡的不太好,锦华知道姐姐不喜欢熏香,便为姐姐做了这香囊。这里面放有许多安神药物,是锦华专门问孙太医要的,姐姐可以佩戴在身上。”
“这么大的雪,怎么还亲自过来送这个,让小陶送过来不就好了。”刘娥接下她手里的香囊,看着她身边的宫女道,有些感动。
“锦华反正无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有些想念姐姐了,就自个儿过来了。”杨锦华笑着道,“看姐姐这个样子,是要出门吗?”
刘娥微笑着点点头:“我想去重华宫探望一下皇后娘娘,如今天冷,也不知道她的病情怎么样了。”
“那锦华与姐姐一道去吧,自打皇后娘娘免了我们早上的请安,我就许久不曾见到她了。”杨锦华道。
刘娥笑了笑,走过去牵起她的手:“好,走吧。”
————————————
注:
①城下之盟:这里指的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澶州结盟,故称澶渊之盟。因为是被敌军攻至城下,不得已结盟赔偿结束战争,所以古来以之为耻。
第六十一章 朝陵
那日她们到重华宫的时候,赵恒在那里,正在与郭皇后商议去西京朝陵的事情。
赵恒一向信奉神灵,如今好不容易盼来太平,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皇陵祭拜祖宗,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郭皇后身体已经有所好转,只是所生的三个皇子接连夭折,给她带来不小的打击,眉目间多了些忧伤。她见赵恒对朝陵之事有这么大的热情,虽然觉得有些折腾,但还是没有反对。
见刘娥杨锦华她们过来,赵恒便又征求了一下她们的意见。杨锦华自然对他言听计从,没有任何置疑,刘娥稍微犹豫了一下,也表示同意。虽然她不认为此时朝陵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但却不想阻止赵恒。他决定了的事情,就让他去做好了,就算说服他打消这个念头,他心里定然也是不情愿的。
朝中无人反对,后宫也均表示支持,于是,西京朝陵的事也便定下来了。这次朝陵祭祖不是小范围的,赵恒决定携后宫嫔妃皇室宗亲一道前往。
这样,只是皇族就百余人,再加上随行护卫、侍从,便足足有近千人,并不是一次容易的出行。尽管有些迫不及待,赵恒还是决定把时间定在第二年的正月,让随行之人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一下。
时下已经入了腊月,天寒地冻,夜长昼短的日子似乎过得很快,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几场,转眼间便到了除夕。
与辽国缔结盟约,西夏李继迁也不敢再轻举妄动,大宋举国上下一片太平。这年除夕宫里格外热闹,赵恒不仅在紫宸殿设宴大宴群臣,还让后宫设宴招待众皇族朝臣的家眷。
除夕过后,还没到上元节,西京朝陵的队伍便要开始启程。
“纤紫姑姑,您看该带什么好?”
“吃得用得自不必带了,御膳房与各司都会给备着,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为美人多带些衣服首饰,换洗起来也方便。”
“如今天寒地冻的,狐裘要不要多带上几件?”
“带上吧,别到时候冷了。你们先在这里收拾着,我去侧殿瞧瞧箱子里的东西,看还缺了什么。”
“是。”
“觅云姐姐,你说我们去的路上会不会下雪啊,要不要为美人带上斗篷?”
“玉儿,你还想得真周到,带上吧,反正不是太重。”
刘娥被殿外轻微的对话声吵醒,透过糊了窗纸的木格子花窗,隐约看见外面的灯笼亮着,天还未亮。也不知现在什么时辰了,大概不是半夜吧,玉儿她们都已经起来了。
天亮就要启程了,去西京朝陵。应该没有什么不好吧,去外面看看,自打进宫之后,这些年来,她就从来没有出去过。郭皇后还可以以探望父母为缘由偶尔出宫一下,而她连个去的地方都没有,兄长刘美早在几年前就携家眷出京任职。虽然她在张耆府上住过十几年,与叶云楚情同姐妹,但毕竟非亲非故,再是想念,也不能作为出宫的理由,只是在分外想念的时候,召她入宫小住几日。
宫里几年几乎是与世隔离的日子,虽然所需所用都是极好的,但刘娥还是有些怀念市井。置身于各色行人穿梭的地方,笑看市井百态,才是她最为期待的生活。
这样的惆怅时而会有,但刘娥一向从容冷静,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便能坦然面对。只是在此时,知道自己可以出宫了,这样的想法突然无法控制的强烈了许多。
殿外觅云与玉儿还在低声说着话,唯恐会吵醒她,却不知道她早就醒了。刘娥一边想着什么,一边不太认真地听着她们的对话,大抵还是需要带上什么,有什么用处之类的。
刘娥觉得有些好笑,这只是出行,又不是搬家,总不至于把整个聚绣殿都带去吧。想当年她从住了十几年的张府离开,才只带了一个小包袱而已。
除了玉儿与觅云低微的对话声,大殿便是一片悄寂,更漏声声入耳,刘娥辨别出此时已近卯时。时候尚早,离出发还有很长时间,但刘娥知道自己再睡下去也睡不着了,便起身披衣下床。
殿内暖炉淡淡地燃烧着,虽然没有温暖如春,却让这冬日的严寒退去了几分。
刘娥穿戴好,打开殿门出去,看见觅云与玉儿正在往回廊里的一口大箱子里放东西,那些需要带着的东西,均已放在旁边。
不知是天冷,还是在外面太久的缘故,尽管二人穿着厚厚的棉衣,但小脸已经冻得通红。
听闻开门声,二人立刻转过头来。李玉儿道:“时候还早,美人怎么不睡了?”
刘娥眨眨惺忪的眼睛,笑道:“就要走了,紧张的睡不着。”
觅云将一套折叠整齐的衣物放入箱内,笑道:“美人此时不睡,走在路上是要困的。”
刘娥微微一笑:“若是困了,到时候就在马车上睡。”
“那奴婢为美人梳妆罢。”觅云将手里的东西交给李玉儿。
刘娥点点头,道声好,转身向殿内走去。
为了便于在马车上休息,刘娥让觅云给她梳了个简单的发式,只用一只玉簪做装饰,看起来古朴素雅,别有一番韵味。
都接近四十岁了,刘娥有些奇怪,自己为什么还没有显得老。是因为这张脸真的很美,还是她怡然的心境让岁月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刘娥记得,她舅妈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显得很老了。
梳妆好,吃罢早膳,刘娥见时候还早,便带着玉儿在聚绣殿外随处走走。
此时,天已经有些亮了,隔着高高的宫墙,刘娥仰头向外望去,但见东方出现鱼肚白,太阳马上就要出来。
这么冷的天,刘娥并没有闲心停留在一个地方观赏日出,她只是想要确定今天是个晴明天气而已。
约莫又过了两个时辰,方才有随行的太监前来聚绣殿搬她们所带的物品。纤紫不放心,怕他们弄错了,便亲自监督送上马车。
刘娥知道启程的时间到了,便带觅云玉儿走出聚绣殿,打算去她们马车停留的地方等待。觉得自己作为宫里的后妃,不该给赵恒添乱,让大家等待。
刚走出聚绣殿,看见衣衫单薄的杨锦华从不远处过来。她此时只穿了一套鹅黄色宫装,并未在外面套上坎肩,是以显得单薄。耳戴玉环,头插珠钗,虽然比刘娥打扮的仔细了些,但却并不是珠翠满头。
看见刘娥出来,忙笑盈盈地赶过来,道:“锦华来等姐姐一同过去,不曾想姐姐竟然已经好了。姐姐这身打扮好生素雅。”
刘娥笑道:“坐马车不方便,是以穿戴简单一些,到时候打理起来也省些事。妹妹过来的正好,我们就快些过去罢,让大家来等,总是不太好的。”
杨锦华认可地道:“如姐姐所说,我们走吧。”
来到马车可以通行的外朝,便看到几十辆马车一字儿排开在长得看不到尽头的宫道上,周围聚满了人。
那马车分为两类,一类有顶棚车厢,是用来载人的。另一类无车厢,用来运送各宫所带物品。
此时太阳出来,光芒四射,将那些车影人影照得阴影重叠。
郭皇后已经来了,寒暄了一阵子,另外几位才人也到了。赵恒还在承明殿上朝,自从赵恒登基之后,他便改万岁殿殿名为承明殿。现下需要交代大臣们一些要事,才敢放心离京。如今众人都到齐了,只需等他。
刘娥仰头望天,太阳微微南斜了,想必已经到了下朝的时间。
这样想着,远远看见一些身穿各色朝服的大臣三三两两的从不远处经过,知道下朝了,她们无须再等待多久。
很快,赵恒便来了,身后跟着周怀政以及另外四个小太监。他向各位嫔妃问候了一下,便上车吩咐启程,并没有与刘娥单独说话,只对她点了点头。
马车没多久便出宫了,还是走得她多年前进宫的宣德门。皇族宗室们都在宫门外等候,刘娥掀开车窗帘向外望去,看到周围密密麻麻的一片,全是随行护卫与马车。那些护卫除了佩戴兵器之外,有许多人手里都举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粗大的墨色“宋”字,微微有些风,宫门之外便旌旗飞扬,气势显得十分恢宏。
皇帝出来,没有等待多久,一行千余人的队伍便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西京便是那著名的多朝故都长安,离京城汴梁有一段距离,一千余人的队伍行走起来极为不便,到了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
这一路上,并不全是晴好的天气,也曾经遭受风雪袭击,后来入了二月,天稍微转暖之后,又遇上几场雨。那雨虽然不大,但是路面润湿,他们人又多,行走起来格外不便,别说是步行护驾的侍卫,就是他们这些坐在车里的人,也受了不少罪。其他人身体硬朗还好一些,郭皇后自从小皇子赵祐过世后身体一直不好,最近虽然方才有些好转,但经过这一路的折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来到长安行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赵恒见众人一路劳顿十分辛苦,便让大家先行回各自的住处休息,第二天再去皇陵拜祭。
第六十二章 后逝
刘娥心中微微一惊,难道自己安排锦华在他身边的事让他起了疑点?
刘娥可不天真的认为,赵恒在瞒了她这么久的情况下,会没有任何缘由的主动提起。
对上她诧异的目光,赵恒微微抬起眼眸,认真地看着她:“无论之后赵恒说出的话你能不能接受,都原谅赵恒这一次,好么?”即便明明知道这是很难原谅的,但是如果有可以被原谅的机会,他还是愿意争取一下。
听他如此说,刘娥突然觉得事情有些严重,可还是很不争气地点点头:“好。”她不忍心拒绝,尤其是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
第六十章 探望
孩子,她的孩子,盼了二十多年的孩子……
听赵恒说完,饶是一贯从容冷静的刘娥,此时却再也镇定不下来,无力地跌坐在地上。
她的孩子没了,她才刚刚感受到他的存在,他便没有了。
泪珠自眼眶内慢慢滑落下来,一滴一滴,滴落在雕花精致的地板上。
如今阳春三月,天气早已暖了,可是即便这样温暖的春天,还是让她觉得彻骨的冰凉。
刘娥知道,她伤心不仅是因为一个生命的离去,更重要的是那是她的孩子,期盼了多年的做母亲的愿望,终究落空。
是赵恒让她失去做母亲的权力的,就是眼前这个同样沉默同样悲伤的男人,他让她失去了她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孩子。刘娥却对他恨不起来,有什么理由恨呢,他那样做,是因为以她的年纪和体质,再生孩子十分危险,他太在乎她,所以不敢拿她的生命冒险。可是,他为什么总是那么自私,他舍不得失去,却让自己失去……
坐在地上,无声地痛哭着,泪水跌落在地板,也浸湿了衣裙。许久,她感觉到自己落入一个温暖的怀抱,心里明白是赵恒,但却没有挣开。没有力气,也没有勇气,如今她什么都没有了,就只剩下他。
“可以过去吗?”这是第二天,看见刘娥醒来,赵恒问出的第一句话。
刘娥想了想,道:“可以吧,但需要时间。”
时间是治疗伤口最好的良药,什么痛苦,在时间的变迁下,总会不知不觉的淡去,一如当年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更何况这么多年没有孩子,一样过来了,甚至连当初认为自己得了医不好的病,也能坦然面对。这件事情,总能过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现如今,得知自己没有得什么病,也不会快要死了,刘娥便也明白,赵恒宁愿背负着她的怨恨也要把真相告诉她,只是不想看她再经受等死的折磨,他始终是对她好的。
赵恒点点头,欣慰地望着她:“好,我等着。”
这等待并没有持续多久,不足两个月,刘娥的心结便解开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辽军大举压境,接连攻破大宋好几座城池。
对于这件事情,赵恒心中十分着急,朝中如今势力两分,一派主战,一派主和。主战派以寇准为主,主和派在朝中没有主心骨,带头人王钦若被贬在外。大宋并无什么良将,如今这样的局面主战派也没有好得计策,赵恒便打算议和。
刘娥知道他不想再为战争的事情分心,也没有那个力气折腾。不惑之年,膝下并无一子,这是何等的凄凉啊,百年之后,连个继承帝业的人都没有。另外,大宋江山才建立三十多年,五代十国将近五十年的分裂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并没有完全过去,这几年在改革的情况下虽然好转了不少,但战争不断也总是显得国力不足。还有,大宋建国之初的被削权者并没有死心,一直蠢蠢欲动,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战争上,他们定会趁战争之际掀起内乱。这样,如果辽国与在西北方向一直虎视眈眈的西夏同时南下,内外夹攻,大宋恐有亡国之险。
刘娥时常暗叹,赵恒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却没有处于一个好时代。他想议和就让他议和吧,反正战争总是弊大于利。
说是议和似乎更好一些,但刘娥并不赞成立即议和,觉得现在如果派人去议和,辽国太后萧燕燕肯定会贪得无厌的提出很过分的要求,便建议赵恒不如集中兵力打几场胜仗,到时候再议和,不仅可以让和谈合理一些,在气势上也要有底气的多。
赵恒觉得刘娥说得有道理,便采纳了她的建议,并且在寇准的劝说下再次离京去前线鼓舞兵将,只不过未有向任何人透漏他和谈的意向。
在赵恒的亲临之下,兵将士气大增,接连几次都打了胜仗。前线兵将们正准备迎接下一次战争,赵恒突然回到京城,提出和谈。
寇准觉得几次胜利,根本没必要和谈屈服,便极力反对。赵恒无奈之下,只好调主和头目王钦若进京,封为资政殿大学士,让其代为和谈。
王钦若一向嫉妒寇准的才学,和谈之后,趁机向赵恒进谗,说前几日和谈定下的盟约为城下之盟,①城下之盟古来为耻,寇准主张皇上御驾亲征,是拿皇上做“孤注”,而“孤注一掷”是帝王的奇耻大辱。
对于王钦若的这些说辞,赵恒只置之一笑,他知道王钦若与寇准之间有些恩怨,也知其是个奸佞小人,不过此时是要主张和谈,该变通的还是要变通,于是降了寇准官职,将他贬出京城。
和谈之后,宋辽两国缔结兄弟友好关系,按照盟约所述,大宋向辽国每年赠送岁币、金银、布匹。
对于这样的结果,辽国太后萧燕燕似乎并不满意,一直窥视着大宋国土,想要大宋把两国边境附近的十几个城池划给他们。
赵恒自然是不愿意,与刘娥说了此事,她表示,土是国之根本,宁让万金,不让寸土。赵恒觉得此言有理,便与群臣商议此事,为了避免再次引发战争,遂决定增加岁币数量。
边境战争结束,赵恒便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发展国内经济上,担心膝下无子会在以后引起宫廷政变,遂收养宗亲之子养在身边,若将来有所作为,便立为太子。
一切都安定下来,可以面对身边小事的时候,刘娥突然发现,她对孩子的事已经不再介怀,完全放下了。
她一直以为,孩子在她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现在才发现,于她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赵恒。孩子对于她来说,长相怎样,品性怎样都无所谓,她只是想做母亲,有一个自己的骨肉,而赵恒在她心中,却是无可替代的,她在乎那是因为他是赵恒。
“美人,外面风这么大,冷得紧,您快进去吧,当心着凉。”刘娥因为无聊,披着斗篷在风雪中漫步,李玉儿看见了,便匆忙从侧殿走出来,将手里的暖炉放入她手中。
刘娥微微转头看向她,玉儿跟了她五年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弱不胜风的小姑娘,却愈发清丽可人起来,身段也出落得亭亭玉立。这五年来,玉儿对她照顾的总是无微不至,她哪里缺了什么,或是不周到的地方,她总是第一个知道,比跟了她多年的纤紫还要细心。刘娥心里明白,玉儿在感她的救命之恩。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救命之恩,这沉静寡言的丫头只有用这种笨拙的方式来报答她了。
对于她为自己所做的事,刘娥并不阻止,有时候坦然接受更好一些。她觉得,自己如果拒绝一次,这丫头以后做事肯定会有所忌惮,暗自猜测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刘娥不喜欢猜来猜去,这种猜心的游戏,真的好累,就像当年赵恒还是公子的时候,她猜测他的身份,猜测他对自己的心意一样。
望着小脸冻得通红的她,刘娥捧紧手里的暖炉,温和地一笑:“还不算太冷,在屋子里闷得慌,玉儿陪我走走吧。”
“是。”李玉儿恭谨地答道,随在她身后。
刘娥径自向前走着,也不看她,有些奇怪这么个胆小谨慎的丫头,五年前请求留在聚绣殿的那不顾一切的勇气哪里来的。不过她很快就想通了,在面对生死危险的时候,人都是能够不顾一切的,那是本能的表现的。
“玉儿,我这儿缺个人,你来帮下忙!”纤紫站在西侧殿的回廊里,扯着嗓门高声喊道。她梳宫女发髻,穿着一套浅红色衣裙,华丽说不上,那布料却是质地精良。
刘娥转头望着她,纤紫只比她小一岁,如今已经不再年轻,却因为她没有嫁人生子,刘娥总觉得十分对不住她,便尽量把最好的都给她,聚绣殿大事小事,但凭她做主,也算是对她跟了她二十多年的一种补偿。
李玉儿听到纤紫叫她,转头看向刘娥,征求她的意见。她方才吩咐她随她走走来着。
刘娥回过头来看向身边这个胆小的丫头,好笑地道:“去吧。”
李玉儿答应一声是,向纤紫所在的回廊走去,道:“来了,纤紫姑姑。”
刘娥看着她们说笑着走进侧殿,心情也十分愉悦,在聚绣殿内走动了片刻,想起郭皇后自从两年前小皇子赵祐去世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好,遂决定去重华宫探望她。
走出聚绣殿,突然瞧见杨锦华带着侍女向这边走来,一袭浅蓝色宫装,外罩狐裘坎肩,纤细的身材,清丽玲珑的面容,二十出头,正当大好年华,显得楚楚动人。
看到刘娥独个儿走出聚绣殿,杨锦华有些意外,迎上前来,道:“这么冷的天,姐姐怎么出来了,也不带个宫女?”
刘娥笑道:“她们都在忙着,我也不需要她们照应,就一个人出来了。妹妹过来了,快随姐姐进去吧。”
杨锦华笑了笑:“既然姐姐出来了,那锦华就不用进去了,锦华此次前来,是要为姐姐送这个的。”说着,从衣袖里取出一个鼓鼓的香囊,递向她,“听说姐姐最近睡的不太好,锦华知道姐姐不喜欢熏香,便为姐姐做了这香囊。这里面放有许多安神药物,是锦华专门问孙太医要的,姐姐可以佩戴在身上。”
“这么大的雪,怎么还亲自过来送这个,让小陶送过来不就好了。”刘娥接下她手里的香囊,看着她身边的宫女道,有些感动。
“锦华反正无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有些想念姐姐了,就自个儿过来了。”杨锦华笑着道,“看姐姐这个样子,是要出门吗?”
刘娥微笑着点点头:“我想去重华宫探望一下皇后娘娘,如今天冷,也不知道她的病情怎么样了。”
“那锦华与姐姐一道去吧,自打皇后娘娘免了我们早上的请安,我就许久不曾见到她了。”杨锦华道。
刘娥笑了笑,走过去牵起她的手:“好,走吧。”
————————————
注:
①城下之盟:这里指的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澶州结盟,故称澶渊之盟。因为是被敌军攻至城下,不得已结盟赔偿结束战争,所以古来以之为耻。
第六十一章 朝陵
那日她们到重华宫的时候,赵恒在那里,正在与郭皇后商议去西京朝陵的事情。
赵恒一向信奉神灵,如今好不容易盼来太平,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皇陵祭拜祖宗,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郭皇后身体已经有所好转,只是所生的三个皇子接连夭折,给她带来不小的打击,眉目间多了些忧伤。她见赵恒对朝陵之事有这么大的热情,虽然觉得有些折腾,但还是没有反对。
见刘娥杨锦华她们过来,赵恒便又征求了一下她们的意见。杨锦华自然对他言听计从,没有任何置疑,刘娥稍微犹豫了一下,也表示同意。虽然她不认为此时朝陵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但却不想阻止赵恒。他决定了的事情,就让他去做好了,就算说服他打消这个念头,他心里定然也是不情愿的。
朝中无人反对,后宫也均表示支持,于是,西京朝陵的事也便定下来了。这次朝陵祭祖不是小范围的,赵恒决定携后宫嫔妃皇室宗亲一道前往。
这样,只是皇族就百余人,再加上随行护卫、侍从,便足足有近千人,并不是一次容易的出行。尽管有些迫不及待,赵恒还是决定把时间定在第二年的正月,让随行之人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一下。
时下已经入了腊月,天寒地冻,夜长昼短的日子似乎过得很快,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几场,转眼间便到了除夕。
与辽国缔结盟约,西夏李继迁也不敢再轻举妄动,大宋举国上下一片太平。这年除夕宫里格外热闹,赵恒不仅在紫宸殿设宴大宴群臣,还让后宫设宴招待众皇族朝臣的家眷。
除夕过后,还没到上元节,西京朝陵的队伍便要开始启程。
“纤紫姑姑,您看该带什么好?”
“吃得用得自不必带了,御膳房与各司都会给备着,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为美人多带些衣服首饰,换洗起来也方便。”
“如今天寒地冻的,狐裘要不要多带上几件?”
“带上吧,别到时候冷了。你们先在这里收拾着,我去侧殿瞧瞧箱子里的东西,看还缺了什么。”
“是。”
“觅云姐姐,你说我们去的路上会不会下雪啊,要不要为美人带上斗篷?”
“玉儿,你还想得真周到,带上吧,反正不是太重。”
刘娥被殿外轻微的对话声吵醒,透过糊了窗纸的木格子花窗,隐约看见外面的灯笼亮着,天还未亮。也不知现在什么时辰了,大概不是半夜吧,玉儿她们都已经起来了。
天亮就要启程了,去西京朝陵。应该没有什么不好吧,去外面看看,自打进宫之后,这些年来,她就从来没有出去过。郭皇后还可以以探望父母为缘由偶尔出宫一下,而她连个去的地方都没有,兄长刘美早在几年前就携家眷出京任职。虽然她在张耆府上住过十几年,与叶云楚情同姐妹,但毕竟非亲非故,再是想念,也不能作为出宫的理由,只是在分外想念的时候,召她入宫小住几日。
宫里几年几乎是与世隔离的日子,虽然所需所用都是极好的,但刘娥还是有些怀念市井。置身于各色行人穿梭的地方,笑看市井百态,才是她最为期待的生活。
这样的惆怅时而会有,但刘娥一向从容冷静,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便能坦然面对。只是在此时,知道自己可以出宫了,这样的想法突然无法控制的强烈了许多。
殿外觅云与玉儿还在低声说着话,唯恐会吵醒她,却不知道她早就醒了。刘娥一边想着什么,一边不太认真地听着她们的对话,大抵还是需要带上什么,有什么用处之类的。
刘娥觉得有些好笑,这只是出行,又不是搬家,总不至于把整个聚绣殿都带去吧。想当年她从住了十几年的张府离开,才只带了一个小包袱而已。
除了玉儿与觅云低微的对话声,大殿便是一片悄寂,更漏声声入耳,刘娥辨别出此时已近卯时。时候尚早,离出发还有很长时间,但刘娥知道自己再睡下去也睡不着了,便起身披衣下床。
殿内暖炉淡淡地燃烧着,虽然没有温暖如春,却让这冬日的严寒退去了几分。
刘娥穿戴好,打开殿门出去,看见觅云与玉儿正在往回廊里的一口大箱子里放东西,那些需要带着的东西,均已放在旁边。
不知是天冷,还是在外面太久的缘故,尽管二人穿着厚厚的棉衣,但小脸已经冻得通红。
听闻开门声,二人立刻转过头来。李玉儿道:“时候还早,美人怎么不睡了?”
刘娥眨眨惺忪的眼睛,笑道:“就要走了,紧张的睡不着。”
觅云将一套折叠整齐的衣物放入箱内,笑道:“美人此时不睡,走在路上是要困的。”
刘娥微微一笑:“若是困了,到时候就在马车上睡。”
“那奴婢为美人梳妆罢。”觅云将手里的东西交给李玉儿。
刘娥点点头,道声好,转身向殿内走去。
为了便于在马车上休息,刘娥让觅云给她梳了个简单的发式,只用一只玉簪做装饰,看起来古朴素雅,别有一番韵味。
都接近四十岁了,刘娥有些奇怪,自己为什么还没有显得老。是因为这张脸真的很美,还是她怡然的心境让岁月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刘娥记得,她舅妈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显得很老了。
梳妆好,吃罢早膳,刘娥见时候还早,便带着玉儿在聚绣殿外随处走走。
此时,天已经有些亮了,隔着高高的宫墙,刘娥仰头向外望去,但见东方出现鱼肚白,太阳马上就要出来。
这么冷的天,刘娥并没有闲心停留在一个地方观赏日出,她只是想要确定今天是个晴明天气而已。
约莫又过了两个时辰,方才有随行的太监前来聚绣殿搬她们所带的物品。纤紫不放心,怕他们弄错了,便亲自监督送上马车。
刘娥知道启程的时间到了,便带觅云玉儿走出聚绣殿,打算去她们马车停留的地方等待。觉得自己作为宫里的后妃,不该给赵恒添乱,让大家等待。
刚走出聚绣殿,看见衣衫单薄的杨锦华从不远处过来。她此时只穿了一套鹅黄色宫装,并未在外面套上坎肩,是以显得单薄。耳戴玉环,头插珠钗,虽然比刘娥打扮的仔细了些,但却并不是珠翠满头。
看见刘娥出来,忙笑盈盈地赶过来,道:“锦华来等姐姐一同过去,不曾想姐姐竟然已经好了。姐姐这身打扮好生素雅。”
刘娥笑道:“坐马车不方便,是以穿戴简单一些,到时候打理起来也省些事。妹妹过来的正好,我们就快些过去罢,让大家来等,总是不太好的。”
杨锦华认可地道:“如姐姐所说,我们走吧。”
来到马车可以通行的外朝,便看到几十辆马车一字儿排开在长得看不到尽头的宫道上,周围聚满了人。
那马车分为两类,一类有顶棚车厢,是用来载人的。另一类无车厢,用来运送各宫所带物品。
此时太阳出来,光芒四射,将那些车影人影照得阴影重叠。
郭皇后已经来了,寒暄了一阵子,另外几位才人也到了。赵恒还在承明殿上朝,自从赵恒登基之后,他便改万岁殿殿名为承明殿。现下需要交代大臣们一些要事,才敢放心离京。如今众人都到齐了,只需等他。
刘娥仰头望天,太阳微微南斜了,想必已经到了下朝的时间。
这样想着,远远看见一些身穿各色朝服的大臣三三两两的从不远处经过,知道下朝了,她们无须再等待多久。
很快,赵恒便来了,身后跟着周怀政以及另外四个小太监。他向各位嫔妃问候了一下,便上车吩咐启程,并没有与刘娥单独说话,只对她点了点头。
马车没多久便出宫了,还是走得她多年前进宫的宣德门。皇族宗室们都在宫门外等候,刘娥掀开车窗帘向外望去,看到周围密密麻麻的一片,全是随行护卫与马车。那些护卫除了佩戴兵器之外,有许多人手里都举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粗大的墨色“宋”字,微微有些风,宫门之外便旌旗飞扬,气势显得十分恢宏。
皇帝出来,没有等待多久,一行千余人的队伍便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西京便是那著名的多朝故都长安,离京城汴梁有一段距离,一千余人的队伍行走起来极为不便,到了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
这一路上,并不全是晴好的天气,也曾经遭受风雪袭击,后来入了二月,天稍微转暖之后,又遇上几场雨。那雨虽然不大,但是路面润湿,他们人又多,行走起来格外不便,别说是步行护驾的侍卫,就是他们这些坐在车里的人,也受了不少罪。其他人身体硬朗还好一些,郭皇后自从小皇子赵祐过世后身体一直不好,最近虽然方才有些好转,但经过这一路的折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来到长安行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赵恒见众人一路劳顿十分辛苦,便让大家先行回各自的住处休息,第二天再去皇陵拜祭。
第六十二章 后逝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