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小说
凤仪天下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八十七章 断弦
刘娥也不知道她自己是怎样从大殿中走出去的,又怎样告诉小郑子皇帝驾崩的事实,只是觉得浑浑噩噩,自己仿佛不是自己。
不久,皇帝驾崩的消息便传遍了宫里宫外,各宫嫔妃与朝中许多大臣都赶来。刘娥知道,她不能再独自悲伤了,还需要出来主持大局,便从偏殿中走出来,将起草先帝遗诏的事情交给宰辅丁谓与副宰相王曾。
丁谓一向嫉恨寇准与李迪,趁机要求刘娥再次贬谪他们。刘娥心知丁谓此时手掌大权,若是不应允他,他再趁先帝驾崩之际发动政变,他们孤儿寡母的也控制不了,便同意下旨将寇准再次贬谪,将李迪贬出京城。
刘娥知道丁谓有心要除掉寇准与李迪,定会在贬谪诏书中动手脚,便派遣高手悄悄跟随宣旨官员前往,并让其带一封信给寇准,其实里面只写有十二个字:水至清则无鱼,钢至极则易折。这是她对寇准虽有才能,却仕途坎坷,几度沉浮的评价。
先帝遗诏很快起草出来了,赵恒的灵柩也已经转移到皇仪殿,刘娥便让人宣读遗诏: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且由皇太后处分。扶持赵祯在先帝灵前登基,定先帝庙号为真宗,并命雷允恭监督修建陵寝永定陵。
为期十几天的守灵结束之后,刘娥为了安抚后宫,便依次给各宫嫔妃进封。对李玉儿将赵祯让给她的事情尤为感激,便晋升她为九嫔之一的顺容,并让侄子刘从德访其亲属,让其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
对于以后上朝一事,则出现两种意见,王曾建议还是如以往一样,让她坐在赵祯的右侧垂帘听政,而丁谓则坚持让刘娥单独上朝,新皇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召见大臣两次。
丁谓如今的势力让人极为忌惮,加上雷允恭不断从旁替他说话,刘娥便决定暂时采用丁谓的意见,也好让他松懈下来。
掌握了朝中大权,丁谓果然嚣张起来,先帝驾崩才一个多月,他便已经不把刘娥和赵祯这对孤儿寡母放在眼里,许多政事不向他们禀告,便擅自做主,意图架空他们。
王曾对此十分看不惯,这天下朝后,专门为此事来到垂拱殿,向刘娥禀告丁谓的罪状。
听他说完,刘娥淡淡一笑,问道:“卿可曾看过《左传》?”
王曾点点头,道:“臣自小便读《左传》。”
刘娥望了望殿外被阳光照的白花花的地面,接着道:“卿可还记得《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一句话吗?”
王曾一怔,随后道:“多行不义必自毙。”
刘娥垂眸沉吟了一阵子,道:“不是哀家偏袒他,而是善恶皆有果,报应未到,那是还没到时候。”
这时,小郑子突然从殿外跑进来,向在旁的王曾一礼,然后向刘娥禀告道:“太后,隐风和习剑回来了。”
自从赵恒过世后,刘娥便把小郑子调到了她的身边。命雷允恭去监督修筑皇陵是因为他与丁谓串通一气,让她十分不放心留在身边。而隐风和习剑则是她派去暗中保护寇准和李迪的高手。
刘娥稍作沉默,朗声道:“让他们进来!”
王曾起身向刘娥道:“既然太后还有要事,那臣就先行告退。”
刘娥摆摆手让他坐下,道:“没什么好隐瞒的,卿留下听着便是。”
“是。”王曾向刘娥一礼,在原来的位置上坐下。
不久,二人便在小郑子的带领下走进大殿,在刘娥面前单膝跪了下来,齐声道:“属下拜见太后。”
刘娥摆摆手让他们平身,问道:“怎么样?”
隐风向刘娥拱手一礼,道:“太后料想的果真不错,寇准寇大人那贬谪诏书里放着一把匕首,宣旨官说是太后命令他们自尽,若不是属下及时出手,寇大人恐怕要含冤而死了。”
习剑忙道:“李迪李大人的贬谪诏书里也有一把匕首,宣旨官逼迫李大人用那把匕首自尽,幸好属下及时赶到,方才幸免于难。”
二人话音方落,还没等刘娥说些什么,王曾便用力一拍桌子,险些将桌上的杯盘震掉,愤恨地道:“这一定是丁谓那厮所为,他也太大胆了,竟敢假借太后之名逼迫大臣自尽!”
刘娥看了他一眼,接着向隐风习剑二人问道:“两位大人如今怎么样了?”
二人齐声道:“已经安全送到。”
刘娥松了口气:“如此,哀家便放心了。两位大人年纪大了,为我大宋江山操劳多年,如今到了任上,也好平平安安的颐养天年。”
隐风道:“太后,寇大人看了太后的信十分感动,说他之前错怪太后了,让属下代为致歉。”
习剑也道:“李大人十分感激太后的一片心意,让属下代为致谢。”
刘娥笑了笑,道:“能得到两位大人的认可,哀家也就知足了。劳顿了一路辛苦了,你们快些回去歇着吧,赏赐哀家待会儿会命人送到。”
“谢太后。”二人向刘娥再是拱手一礼,屈身退出垂拱殿。
“太后,臣待寇大人李大人拜谢太后恩典!”王曾起身,微撩衣袍,在刘娥面前跪了下来。
刘娥忙起身,走下几级台阶,亲手扶王曾起来,道:“卿不必致谢,寇准与李迪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才,哀家做这些,是应该的。”
王曾脸上带着动容之色,道:“太后宽宏大度,当年寇准李迪那样反对太后,太后还不计前嫌的派人保护他们。”
刘娥淡淡一笑,道:“哀家如今管着的不是一个小家庭,而是大宋的江山社稷,总不能因为一己私心而任意妄为。现在卿与哀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卿可知晓?”
王曾向她拱手一礼,郑重地道:“臣知晓,铲除奸佞,保护大宋江山,臣与太后定然一心。”
刘娥欣慰地笑了笑,道:“卿能这样说,哀家就放心了,不过日后就要辛苦卿了。”
王曾再次发誓道:“为了大宋江山,臣愿肝脑涂地。”
刘娥微笑着点点头,让王曾退下,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笑容顿时消失。
赵恒,赵恒,月儿这样做,可是对的……
踉踉跄跄地回到上座上,握着那一本本奏折,眼睛酸涩的厉害,却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
赵恒,你是真的离开了么?再也见不到了?为何你的身影总是在月儿眼前,那么深刻,那么清晰……
日子不觉又过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来,除了丁谓越发嚣张之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这天刘娥刚刚下朝回到垂拱殿,留下王曾来商议如何除掉丁谓之事,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正在修建的永定陵出事了。
刘娥追问原因,方才知晓,原来是施工过程中,雷允恭擅自移动地穴,而所移的方位为泉眼,是风水中的绝地。
风水之说,自在个人信与不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事发生在雷允恭身上,虽然刘娥并不看好他之前唯利是图的作为,但他毕竟是她的同乡,多年前又有一起卖艺的那段经历,遂打算大事化小。
王曾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忙提醒道:“太后,这可是除去丁谓的大好时机,太后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而错失良机啊!”
刘娥有些恍然地望着他:“卿怎么看?”
王曾道:“雷允恭与丁谓向来同流合污,雷允恭擅移皇陵地穴必是授了丁谓的意。丁谓这是狼子野心,意图破坏皇家风水,图谋不轨。”
刘娥望着王曾那张郑重的面容,心里明白此事与丁谓无关,不过丁谓把持朝政已久,若再是任他恣意妄为的话,必会动摇他们赵家的江山。她此时只能忍痛舍弃雷允恭,强加给丁谓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对王曾的说法表示深信不疑。
处死雷允恭,将丁谓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刘娥回到奉华宫,意外的瞧见觅云在一个角落里边烧纸钱边哭泣着。走上前去询问原因,觅云犹豫了许久,方才低声告诉她,纸钱她是为雷允恭烧的,他生性爱财,便不能让他缺了钱花。
刘娥正打算问她为什么要给雷允恭烧纸钱,突然想到两年前周怀政死的时候她红着脸问她是否会怪罪雷允恭,方才明白,在这深宫之中的宫女,一辈子待在宫里无法出去,定会觉得孤单,而与太监交好。觅云这丫头,八成是喜欢雷允恭的。刘娥对她有些同情,便没有追究什么,装作没看见,直接回了殿内。
不觉中,便又是一个月过去了,皇陵永定陵已经修好,刘娥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大中祥符那些年所带回的“天书”做为随葬品与赵恒一起葬入永定陵。理由是,“天书”是上天赐给先帝的,自然要随先帝一起走,实际上则是对那些“天书”的不认可,她一早就知道那并非什么真正的天书。
先帝入葬后,便是整顿朝堂。刘娥在王曾的协助下,将丁谓的那些残留势力依次拔出,又将朝中那些奸佞臣子全部罢黜。
有贬,自然有升,如今朝中无正相,刘娥便任命王曾为宰辅,同时提拔吕夷简、鲁宗道、张知白等贤能臣子为参知政事,做到任人唯贤。
而她自己,也采用了王曾的意见,上朝时坐在皇帝右侧垂帘听政。
不觉到了深秋,树木开始凋零,那不久前还挂在枝头的黄树叶红树叶,在寒风的吹拂下,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窸窸窣窣地铺落在洒扫干净的地面上。
漆黑清冷的夜晚,连大殿内的蜡烛也似乎没有了生气,发出的光芒惨白惨白的,让人看着心寒。
刘娥支走纤紫觅云,一个人坐在琴桌旁,双手滑过绮瑶的弦,听着它发出的低沉铮然的声音,两行清泪轻轻滑过脸颊。
有多少年了,那个晴明的傍晚,白衣胜雪的少年握住她的双手,轻轻拨动琴弦……
好想,真的好想,那个叫做赵恒的男人。玉佩是念想,绮瑶是念想,这皇宫中的一草一木,以及每一个角落都是念想。
许久,她擦干眼泪,没有丝毫犹豫的,拿起旁边案几上的剪刀将琴弦一根根剪断。人都已经不在了,再好的琴,还为谁弹?
第八十八章 祭拜
奸佞铲除大半,朝中一片和平,国内经济也在刘娥的重视下迅速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愈发繁荣起来。
刘娥坐在垂拱殿内批阅奏折,看到折子上形容的那一幅幅四海升平的景象,不由地露出会心的笑容。一年来那么尽心尽意,总算没有辜负赵恒所托。
翻着翻着,突然看到侄子刘从德递上来的折子,便拿起仔细翻看。见里面的内容是向她推荐一个叫做李熙辅的人时,欣慰地一笑,对端着参汤过来的纤紫道:“从德这孩子是长大了,已经学会举荐人才了,便调来做京官罢。”
纤紫自然不太懂这些,她将参汤放在刘娥面前,笑道:“太后觉得可以,便好了。”
刘娥点点头,放下手里的奏折,舀起一勺参汤轻抿了一口,道:“那便调来吧,看是否如这奏折中所说的,真的是个人才。”
纤紫道:“是。”
刘娥微微一笑,向她问道:“有没有去看皇上,他在做什么?”
纤紫笑道:“皇上本来在读书,皇太妃娘娘亲自送了午膳过去,皇上便与她一起用午膳呢。”
刘娥摇头笑了笑:“锦华啊,哪里都好,就是太宠着皇上了,这成天捧在手心里,怎么能长大呢!”
纤紫笑道:“皇太妃娘娘宠着,您严厉一些,不就可以了?”
刘娥认可地点点头,道:“说得也是,哀家就只有扮白脸的份了。”
正说着,小郑子突然从外面进来,道:“太后,鲁宗道鲁大人来了。”
刘娥放下手里的参汤,抬头道:“让他进来吧。”
“奴婢告退。”纤紫向刘娥一揖,躬身退了出去。
鲁宗道进来,行过礼后,刘娥向他问道:“卿有何事?”
鲁宗道道:“臣是为今天朝中之事来的。”
刘娥淡淡一笑:“今天方仲弓上疏,让哀家仿照唐代武则天建立刘氏宗庙,卿怎么看待此事?”
鲁宗道忙道:“太后,万万不可啊,这实是劳民伤财之举。”
刘娥慢慢垂下头,面上露出些许不悦之色。虽然她也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之举,根本就没有想要建立刘氏宗庙,但被人当面阻止,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
手指轻轻挑动奏折,本来没有想要看,只是随便翻一下,但那奏折的内容却还是吸引了她的目光。竟然……有人竟然上折子,让她效仿武则天做女皇……
迅速合上眼前的奏折,刘娥细细回忆自己这些时日的举动、作为。她到底哪里表现出要做女皇的意向了,竟有人大胆上这样的奏折?
“太后……”鲁宗道见她不说话,小声提醒着自己的存在。
刘娥抬起头来,心底的震惊已经被压下,她试探性地向鲁宗道问道:“卿觉得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
鲁宗道脸色立刻大变,慌忙在刘娥面前跪下来,道:“乃是唐之罪人。”
刘娥看他这副模样,心底的不悦已经散去,有些好笑,却又没有笑出来,望着他,道:“哀家却不完全这样认为。武则天窃取大唐皇位有罪,但她多年来为国为民所做的那些事情,却是有功的。哀家只效其后,不效其前,卿觉得如何?”
鲁宗道松了口气,道:“太后英明。”
刘娥笑着摆摆手,让他平身,道:“如今辽国还是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卿当留意一些。”
“是。”鲁宗道答应道,然后向刘娥一礼,“臣先告退了。”
刘娥点点头,让他出去,望着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没有看错人,所选的都是人才,尽心尽意辅佐大宋江山社稷的人才,赵恒在地下有知的话,也一定很欣慰吧。
批阅完奏折,天色已经微暮了。刘娥去睿思殿看赵祯,见他正专心背书,便没有打扰,直接去了杨锦华的云锦殿。
眼瞧着就要到中秋节了,刘娥决定在宫里大办一次中秋夜宴,请百官公卿及其家眷都来参加,并特意强调家里若有十几岁的女儿的,全部带来。
刘娥这样做有两种目的。一来,近些年的官员推荐中,许多大臣都徇私举荐其亲信和附与他们的人,编织权利网,让刘娥十分头痛;二来,赵祯已经十三了,差不多到了聘娶皇后的时候。
在杨锦华的协助下,宴会办的十分成功。席间,刘娥见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彩菡举止端庄、谈吐不凡,有意立她为后,便将随手戴着的一只手镯送给她,并叮嘱她有时间多来宫里走走。
当然,刘娥并没有忘记那让她头痛的官员举荐,趁大家高兴之际,举起酒杯非常恳切地说道:“如今国事变动,哀家与皇上多亏诸公匡助,才能有今日,心中实在感激。诸公可以将亲眷的姓名都呈报上来,也好一律推恩录用,共沐皇恩。”
众臣听了都高兴不已,将自己所能想到的亲眷名字一个不漏地汇报上去,甚至有人大声向刘娥谢恩。
刘娥只是微微一笑,劝大家尽情饮酒,而在事后,把那些名字制成名单,挂于寝殿,取名曰“百官公卿亲族表”,若是有人推荐人才,她便查阅那张表,表上有名者,除非有奇才,否则不予任用。
后来,刘娥听说有些官员的子弟常常依仗着自己的家世恣意妄为,便在副宰相张知白的建议下,颁布了一套“约束子弟诏”,让大臣们带头约束子弟,奉公守法,若有违反,定当严惩不贷。
她见前朝对女性贞洁问题限制太严,有些女子还未出嫁,未婚夫去世,便要守寡一辈子,甚是可怜,便一边宣扬贞节牌坊,一边默许女子改嫁。
刘娥的这些作为切实维护了万千子民的利益,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好的反响,许多地方都为她歌功颂德,甚至小孩儿口里的歌谣都是赞扬她的。
三司使程琳为了讨好刘娥,特意在上朝的时候拿出一幅画卷,说要献给她。
刘娥让小郑子接过那幅画卷,打开一看,见是一幅《武后临朝图》,忙将其狠狠地扔在地上,冷冷地道:“哀家不做这种辱没祖宗的事情!”
由于刘娥是在赵祯的右后方垂帘听政,所以这样一扔出去,那画卷正好落在了赵祯的身旁。赵祯起身将画卷捡起来,看到上面的内容,脸色也是一变,命小郑子将画收起来,不安地转头看向刘娥。
刘娥担心此事闹大,为那些想要挑拨离间的人钻了空子,便立刻宣布退朝,拉起赵祯走出承明殿。
“母后……为什么要生气?”走了许久,赵祯小心翼翼地向刘娥问道。
刘娥转头,看他一副紧张不安的模样,有些心痛,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脸,道:“母后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我的祯儿。”
“可是,母后也不用那么生气啊!”
刘娥沉默了片刻,在旁边的石凳上坐了下来,将他揽入怀中,道:“祯儿,你知道吗,你父皇走了之后,母后就只剩下你了,无论怎样,母后都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你的。”
赵祯郑重地点了点头,道:“祯儿知道,祯儿也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母后。”
那幅《武后临朝图》他能看得懂,也知道他的母后有做女皇的本事,不过她的这番话,却让他十分感动,多日来惶恐不安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刘娥欣慰地笑道:“祯儿有这份孝心,母后真高兴。”
赵祯甜甜地道:“过些日子母后生辰的时候,让祯儿为母后庆祝吧。”
“祯儿真是长大了,”刘娥拉着他的小手,会心一笑,道:“母后改天为祯儿选个媳妇好不好?”
赵祯点点头,乖巧地道:“但凭母后做主。”
征得赵祯的同意,后宫也无人反对,刘娥便做主为他聘下了郭崇的孙女郭彩菡,定在第二年春天完婚。
聘礼下去没多久,京中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便是不久前刘从德推荐的那个叫做李熙辅的人,将大宋重要机密之事,以十万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一个西夏人,幸而那西夏人未曾将机密带出大宋边境,便被抓捕。
刘娥也不知道她自己是怎样从大殿中走出去的,又怎样告诉小郑子皇帝驾崩的事实,只是觉得浑浑噩噩,自己仿佛不是自己。
不久,皇帝驾崩的消息便传遍了宫里宫外,各宫嫔妃与朝中许多大臣都赶来。刘娥知道,她不能再独自悲伤了,还需要出来主持大局,便从偏殿中走出来,将起草先帝遗诏的事情交给宰辅丁谓与副宰相王曾。
丁谓一向嫉恨寇准与李迪,趁机要求刘娥再次贬谪他们。刘娥心知丁谓此时手掌大权,若是不应允他,他再趁先帝驾崩之际发动政变,他们孤儿寡母的也控制不了,便同意下旨将寇准再次贬谪,将李迪贬出京城。
刘娥知道丁谓有心要除掉寇准与李迪,定会在贬谪诏书中动手脚,便派遣高手悄悄跟随宣旨官员前往,并让其带一封信给寇准,其实里面只写有十二个字:水至清则无鱼,钢至极则易折。这是她对寇准虽有才能,却仕途坎坷,几度沉浮的评价。
先帝遗诏很快起草出来了,赵恒的灵柩也已经转移到皇仪殿,刘娥便让人宣读遗诏: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且由皇太后处分。扶持赵祯在先帝灵前登基,定先帝庙号为真宗,并命雷允恭监督修建陵寝永定陵。
为期十几天的守灵结束之后,刘娥为了安抚后宫,便依次给各宫嫔妃进封。对李玉儿将赵祯让给她的事情尤为感激,便晋升她为九嫔之一的顺容,并让侄子刘从德访其亲属,让其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
对于以后上朝一事,则出现两种意见,王曾建议还是如以往一样,让她坐在赵祯的右侧垂帘听政,而丁谓则坚持让刘娥单独上朝,新皇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召见大臣两次。
丁谓如今的势力让人极为忌惮,加上雷允恭不断从旁替他说话,刘娥便决定暂时采用丁谓的意见,也好让他松懈下来。
掌握了朝中大权,丁谓果然嚣张起来,先帝驾崩才一个多月,他便已经不把刘娥和赵祯这对孤儿寡母放在眼里,许多政事不向他们禀告,便擅自做主,意图架空他们。
王曾对此十分看不惯,这天下朝后,专门为此事来到垂拱殿,向刘娥禀告丁谓的罪状。
听他说完,刘娥淡淡一笑,问道:“卿可曾看过《左传》?”
王曾点点头,道:“臣自小便读《左传》。”
刘娥望了望殿外被阳光照的白花花的地面,接着道:“卿可还记得《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一句话吗?”
王曾一怔,随后道:“多行不义必自毙。”
刘娥垂眸沉吟了一阵子,道:“不是哀家偏袒他,而是善恶皆有果,报应未到,那是还没到时候。”
这时,小郑子突然从殿外跑进来,向在旁的王曾一礼,然后向刘娥禀告道:“太后,隐风和习剑回来了。”
自从赵恒过世后,刘娥便把小郑子调到了她的身边。命雷允恭去监督修筑皇陵是因为他与丁谓串通一气,让她十分不放心留在身边。而隐风和习剑则是她派去暗中保护寇准和李迪的高手。
刘娥稍作沉默,朗声道:“让他们进来!”
王曾起身向刘娥道:“既然太后还有要事,那臣就先行告退。”
刘娥摆摆手让他坐下,道:“没什么好隐瞒的,卿留下听着便是。”
“是。”王曾向刘娥一礼,在原来的位置上坐下。
不久,二人便在小郑子的带领下走进大殿,在刘娥面前单膝跪了下来,齐声道:“属下拜见太后。”
刘娥摆摆手让他们平身,问道:“怎么样?”
隐风向刘娥拱手一礼,道:“太后料想的果真不错,寇准寇大人那贬谪诏书里放着一把匕首,宣旨官说是太后命令他们自尽,若不是属下及时出手,寇大人恐怕要含冤而死了。”
习剑忙道:“李迪李大人的贬谪诏书里也有一把匕首,宣旨官逼迫李大人用那把匕首自尽,幸好属下及时赶到,方才幸免于难。”
二人话音方落,还没等刘娥说些什么,王曾便用力一拍桌子,险些将桌上的杯盘震掉,愤恨地道:“这一定是丁谓那厮所为,他也太大胆了,竟敢假借太后之名逼迫大臣自尽!”
刘娥看了他一眼,接着向隐风习剑二人问道:“两位大人如今怎么样了?”
二人齐声道:“已经安全送到。”
刘娥松了口气:“如此,哀家便放心了。两位大人年纪大了,为我大宋江山操劳多年,如今到了任上,也好平平安安的颐养天年。”
隐风道:“太后,寇大人看了太后的信十分感动,说他之前错怪太后了,让属下代为致歉。”
习剑也道:“李大人十分感激太后的一片心意,让属下代为致谢。”
刘娥笑了笑,道:“能得到两位大人的认可,哀家也就知足了。劳顿了一路辛苦了,你们快些回去歇着吧,赏赐哀家待会儿会命人送到。”
“谢太后。”二人向刘娥再是拱手一礼,屈身退出垂拱殿。
“太后,臣待寇大人李大人拜谢太后恩典!”王曾起身,微撩衣袍,在刘娥面前跪了下来。
刘娥忙起身,走下几级台阶,亲手扶王曾起来,道:“卿不必致谢,寇准与李迪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才,哀家做这些,是应该的。”
王曾脸上带着动容之色,道:“太后宽宏大度,当年寇准李迪那样反对太后,太后还不计前嫌的派人保护他们。”
刘娥淡淡一笑,道:“哀家如今管着的不是一个小家庭,而是大宋的江山社稷,总不能因为一己私心而任意妄为。现在卿与哀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卿可知晓?”
王曾向她拱手一礼,郑重地道:“臣知晓,铲除奸佞,保护大宋江山,臣与太后定然一心。”
刘娥欣慰地笑了笑,道:“卿能这样说,哀家就放心了,不过日后就要辛苦卿了。”
王曾再次发誓道:“为了大宋江山,臣愿肝脑涂地。”
刘娥微笑着点点头,让王曾退下,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笑容顿时消失。
赵恒,赵恒,月儿这样做,可是对的……
踉踉跄跄地回到上座上,握着那一本本奏折,眼睛酸涩的厉害,却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
赵恒,你是真的离开了么?再也见不到了?为何你的身影总是在月儿眼前,那么深刻,那么清晰……
日子不觉又过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来,除了丁谓越发嚣张之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这天刘娥刚刚下朝回到垂拱殿,留下王曾来商议如何除掉丁谓之事,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正在修建的永定陵出事了。
刘娥追问原因,方才知晓,原来是施工过程中,雷允恭擅自移动地穴,而所移的方位为泉眼,是风水中的绝地。
风水之说,自在个人信与不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事发生在雷允恭身上,虽然刘娥并不看好他之前唯利是图的作为,但他毕竟是她的同乡,多年前又有一起卖艺的那段经历,遂打算大事化小。
王曾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忙提醒道:“太后,这可是除去丁谓的大好时机,太后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而错失良机啊!”
刘娥有些恍然地望着他:“卿怎么看?”
王曾道:“雷允恭与丁谓向来同流合污,雷允恭擅移皇陵地穴必是授了丁谓的意。丁谓这是狼子野心,意图破坏皇家风水,图谋不轨。”
刘娥望着王曾那张郑重的面容,心里明白此事与丁谓无关,不过丁谓把持朝政已久,若再是任他恣意妄为的话,必会动摇他们赵家的江山。她此时只能忍痛舍弃雷允恭,强加给丁谓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对王曾的说法表示深信不疑。
处死雷允恭,将丁谓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刘娥回到奉华宫,意外的瞧见觅云在一个角落里边烧纸钱边哭泣着。走上前去询问原因,觅云犹豫了许久,方才低声告诉她,纸钱她是为雷允恭烧的,他生性爱财,便不能让他缺了钱花。
刘娥正打算问她为什么要给雷允恭烧纸钱,突然想到两年前周怀政死的时候她红着脸问她是否会怪罪雷允恭,方才明白,在这深宫之中的宫女,一辈子待在宫里无法出去,定会觉得孤单,而与太监交好。觅云这丫头,八成是喜欢雷允恭的。刘娥对她有些同情,便没有追究什么,装作没看见,直接回了殿内。
不觉中,便又是一个月过去了,皇陵永定陵已经修好,刘娥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大中祥符那些年所带回的“天书”做为随葬品与赵恒一起葬入永定陵。理由是,“天书”是上天赐给先帝的,自然要随先帝一起走,实际上则是对那些“天书”的不认可,她一早就知道那并非什么真正的天书。
先帝入葬后,便是整顿朝堂。刘娥在王曾的协助下,将丁谓的那些残留势力依次拔出,又将朝中那些奸佞臣子全部罢黜。
有贬,自然有升,如今朝中无正相,刘娥便任命王曾为宰辅,同时提拔吕夷简、鲁宗道、张知白等贤能臣子为参知政事,做到任人唯贤。
而她自己,也采用了王曾的意见,上朝时坐在皇帝右侧垂帘听政。
不觉到了深秋,树木开始凋零,那不久前还挂在枝头的黄树叶红树叶,在寒风的吹拂下,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窸窸窣窣地铺落在洒扫干净的地面上。
漆黑清冷的夜晚,连大殿内的蜡烛也似乎没有了生气,发出的光芒惨白惨白的,让人看着心寒。
刘娥支走纤紫觅云,一个人坐在琴桌旁,双手滑过绮瑶的弦,听着它发出的低沉铮然的声音,两行清泪轻轻滑过脸颊。
有多少年了,那个晴明的傍晚,白衣胜雪的少年握住她的双手,轻轻拨动琴弦……
好想,真的好想,那个叫做赵恒的男人。玉佩是念想,绮瑶是念想,这皇宫中的一草一木,以及每一个角落都是念想。
许久,她擦干眼泪,没有丝毫犹豫的,拿起旁边案几上的剪刀将琴弦一根根剪断。人都已经不在了,再好的琴,还为谁弹?
第八十八章 祭拜
奸佞铲除大半,朝中一片和平,国内经济也在刘娥的重视下迅速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愈发繁荣起来。
刘娥坐在垂拱殿内批阅奏折,看到折子上形容的那一幅幅四海升平的景象,不由地露出会心的笑容。一年来那么尽心尽意,总算没有辜负赵恒所托。
翻着翻着,突然看到侄子刘从德递上来的折子,便拿起仔细翻看。见里面的内容是向她推荐一个叫做李熙辅的人时,欣慰地一笑,对端着参汤过来的纤紫道:“从德这孩子是长大了,已经学会举荐人才了,便调来做京官罢。”
纤紫自然不太懂这些,她将参汤放在刘娥面前,笑道:“太后觉得可以,便好了。”
刘娥点点头,放下手里的奏折,舀起一勺参汤轻抿了一口,道:“那便调来吧,看是否如这奏折中所说的,真的是个人才。”
纤紫道:“是。”
刘娥微微一笑,向她问道:“有没有去看皇上,他在做什么?”
纤紫笑道:“皇上本来在读书,皇太妃娘娘亲自送了午膳过去,皇上便与她一起用午膳呢。”
刘娥摇头笑了笑:“锦华啊,哪里都好,就是太宠着皇上了,这成天捧在手心里,怎么能长大呢!”
纤紫笑道:“皇太妃娘娘宠着,您严厉一些,不就可以了?”
刘娥认可地点点头,道:“说得也是,哀家就只有扮白脸的份了。”
正说着,小郑子突然从外面进来,道:“太后,鲁宗道鲁大人来了。”
刘娥放下手里的参汤,抬头道:“让他进来吧。”
“奴婢告退。”纤紫向刘娥一揖,躬身退了出去。
鲁宗道进来,行过礼后,刘娥向他问道:“卿有何事?”
鲁宗道道:“臣是为今天朝中之事来的。”
刘娥淡淡一笑:“今天方仲弓上疏,让哀家仿照唐代武则天建立刘氏宗庙,卿怎么看待此事?”
鲁宗道忙道:“太后,万万不可啊,这实是劳民伤财之举。”
刘娥慢慢垂下头,面上露出些许不悦之色。虽然她也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之举,根本就没有想要建立刘氏宗庙,但被人当面阻止,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
手指轻轻挑动奏折,本来没有想要看,只是随便翻一下,但那奏折的内容却还是吸引了她的目光。竟然……有人竟然上折子,让她效仿武则天做女皇……
迅速合上眼前的奏折,刘娥细细回忆自己这些时日的举动、作为。她到底哪里表现出要做女皇的意向了,竟有人大胆上这样的奏折?
“太后……”鲁宗道见她不说话,小声提醒着自己的存在。
刘娥抬起头来,心底的震惊已经被压下,她试探性地向鲁宗道问道:“卿觉得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
鲁宗道脸色立刻大变,慌忙在刘娥面前跪下来,道:“乃是唐之罪人。”
刘娥看他这副模样,心底的不悦已经散去,有些好笑,却又没有笑出来,望着他,道:“哀家却不完全这样认为。武则天窃取大唐皇位有罪,但她多年来为国为民所做的那些事情,却是有功的。哀家只效其后,不效其前,卿觉得如何?”
鲁宗道松了口气,道:“太后英明。”
刘娥笑着摆摆手,让他平身,道:“如今辽国还是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卿当留意一些。”
“是。”鲁宗道答应道,然后向刘娥一礼,“臣先告退了。”
刘娥点点头,让他出去,望着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没有看错人,所选的都是人才,尽心尽意辅佐大宋江山社稷的人才,赵恒在地下有知的话,也一定很欣慰吧。
批阅完奏折,天色已经微暮了。刘娥去睿思殿看赵祯,见他正专心背书,便没有打扰,直接去了杨锦华的云锦殿。
眼瞧着就要到中秋节了,刘娥决定在宫里大办一次中秋夜宴,请百官公卿及其家眷都来参加,并特意强调家里若有十几岁的女儿的,全部带来。
刘娥这样做有两种目的。一来,近些年的官员推荐中,许多大臣都徇私举荐其亲信和附与他们的人,编织权利网,让刘娥十分头痛;二来,赵祯已经十三了,差不多到了聘娶皇后的时候。
在杨锦华的协助下,宴会办的十分成功。席间,刘娥见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彩菡举止端庄、谈吐不凡,有意立她为后,便将随手戴着的一只手镯送给她,并叮嘱她有时间多来宫里走走。
当然,刘娥并没有忘记那让她头痛的官员举荐,趁大家高兴之际,举起酒杯非常恳切地说道:“如今国事变动,哀家与皇上多亏诸公匡助,才能有今日,心中实在感激。诸公可以将亲眷的姓名都呈报上来,也好一律推恩录用,共沐皇恩。”
众臣听了都高兴不已,将自己所能想到的亲眷名字一个不漏地汇报上去,甚至有人大声向刘娥谢恩。
刘娥只是微微一笑,劝大家尽情饮酒,而在事后,把那些名字制成名单,挂于寝殿,取名曰“百官公卿亲族表”,若是有人推荐人才,她便查阅那张表,表上有名者,除非有奇才,否则不予任用。
后来,刘娥听说有些官员的子弟常常依仗着自己的家世恣意妄为,便在副宰相张知白的建议下,颁布了一套“约束子弟诏”,让大臣们带头约束子弟,奉公守法,若有违反,定当严惩不贷。
她见前朝对女性贞洁问题限制太严,有些女子还未出嫁,未婚夫去世,便要守寡一辈子,甚是可怜,便一边宣扬贞节牌坊,一边默许女子改嫁。
刘娥的这些作为切实维护了万千子民的利益,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好的反响,许多地方都为她歌功颂德,甚至小孩儿口里的歌谣都是赞扬她的。
三司使程琳为了讨好刘娥,特意在上朝的时候拿出一幅画卷,说要献给她。
刘娥让小郑子接过那幅画卷,打开一看,见是一幅《武后临朝图》,忙将其狠狠地扔在地上,冷冷地道:“哀家不做这种辱没祖宗的事情!”
由于刘娥是在赵祯的右后方垂帘听政,所以这样一扔出去,那画卷正好落在了赵祯的身旁。赵祯起身将画卷捡起来,看到上面的内容,脸色也是一变,命小郑子将画收起来,不安地转头看向刘娥。
刘娥担心此事闹大,为那些想要挑拨离间的人钻了空子,便立刻宣布退朝,拉起赵祯走出承明殿。
“母后……为什么要生气?”走了许久,赵祯小心翼翼地向刘娥问道。
刘娥转头,看他一副紧张不安的模样,有些心痛,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脸,道:“母后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我的祯儿。”
“可是,母后也不用那么生气啊!”
刘娥沉默了片刻,在旁边的石凳上坐了下来,将他揽入怀中,道:“祯儿,你知道吗,你父皇走了之后,母后就只剩下你了,无论怎样,母后都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你的。”
赵祯郑重地点了点头,道:“祯儿知道,祯儿也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母后。”
那幅《武后临朝图》他能看得懂,也知道他的母后有做女皇的本事,不过她的这番话,却让他十分感动,多日来惶恐不安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刘娥欣慰地笑道:“祯儿有这份孝心,母后真高兴。”
赵祯甜甜地道:“过些日子母后生辰的时候,让祯儿为母后庆祝吧。”
“祯儿真是长大了,”刘娥拉着他的小手,会心一笑,道:“母后改天为祯儿选个媳妇好不好?”
赵祯点点头,乖巧地道:“但凭母后做主。”
征得赵祯的同意,后宫也无人反对,刘娥便做主为他聘下了郭崇的孙女郭彩菡,定在第二年春天完婚。
聘礼下去没多久,京中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便是不久前刘从德推荐的那个叫做李熙辅的人,将大宋重要机密之事,以十万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一个西夏人,幸而那西夏人未曾将机密带出大宋边境,便被抓捕。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